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
大家自行脑补,抗日战场当你迎面碰上日本鬼子,手里如果有一支能单发/连发、20发大容量弹夹的手枪,你还怕啥,直接开火就行。
双枪李向阳。
驳壳枪学名“毛瑟军用手枪”,在我国又称为盒子炮。
口径7.63毫米,弹匣容量20发,射速每分钟900发(冲锋枪的节奏),有效射程50-150米。
1896年由德国毛瑟工厂生产,是世界上第一款自动手枪,我国引进时间较早,1912年北洋政府就开始购买引进。
毕竟买不如造,德国货确实精致耐用,主要还是贵。
因此,我国在引进过程开始仿制,比较大的仿制工厂包括: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等。
回到民国军阀混战时代及抗战时期,当时国内枪械制造水平和产量确实非常有限,在日本操控下,西方对中国武器出口实行禁运。
很幸运的是驳壳枪属于手枪,不在禁运之列,无论贵贱,不论贫穷,大小军阀争相购买,当初就是纯粹的没办法才买。
西北军手枪队,一手大刀一手盒子炮。
八路军女战士,帅气有没有。
国民党军队训练照,装上枪托变身步枪,精确度立马提升。
真正大量应用于中国战场后,大家才发现这款手枪是如此的完美、如此的符合国情。
在有支汉阳造就可以占山为王的年代,可以连发又有着大容量弹匣的“毛瑟军用手枪”完美扎根中国,被广大军工厂家不断仿制。
反观生产国却由于尺寸偏大不能成为制式手枪,单价高、携行不便等原因没有大量装备。
这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范。
弥补火力不足,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手枪队,大量驳壳枪一起编组,用于突击或警卫作战。
找到一张很猥琐的小鬼子照片,看来王八盒子确实不好用,盒子炮都拿上了。
而在当时我国重武器和自动火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以近距、机动作战为主的中国军队中,驳壳枪正好客串了这一岗位,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由于装备数量大,直到54式手枪成为制式装备后,才陆续退出现役,进入民兵、警察等单位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
参考:
之所以称其为驳壳枪,是因为该枪配有一个木制枪盒,可以驳接到手枪把上,作为肩托使用。
除了这个称呼以外,中国人还称它为“匣子枪”、“自来得”,对其连发型号称为“快慢机”、“二十响”等。
驳壳枪虽然是德国研制的,但因为该枪具有体积和重量偏大,携行和隐蔽不便;
使用弹仓装弹方式,不利于快速装弹;
零件多,结构过于精密,环境适应性差;
构造复杂,加工困难,造价高昂等缺点,所以并没有在德军中大量装备,其他国家也没将驳壳枪作为制式武器,在西方国家并不受青睐。
国内生产的武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极其仰仗从外国输入武器。
但一战后,西方列强却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只有手枪不受限制,在众多手枪中,驳壳枪装弹多,火力猛,甚至可以部分起到卡宾枪和冲锋枪的作用,自然大受
比如,连发型驳壳枪在射击时枪口容易上跳,影响精度,国人便把其横着打,这样枪口上跳会让子弹从左往右扫,反而扩大了覆盖面积,提高了命中率。
另外就是驳壳枪的重心过于靠前,想要单手平端,精确瞄准相当不易,国人便把枪斜着打,概略瞄准后甩手就是一枪,单发精度非常高。
参考:
俗称“Red 9”的毛瑟C96手枪毛瑟C96,是由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896年开始生产的一款半自动手枪,从1896年开始生产至1939年停产,期间共生产了一百万支毛瑟C96。
另外其它国家仿制了约数百万把。
俗称“Red 9”的毛瑟C96手枪毛瑟C96在生产出来之后,毛瑟兵工厂一直希望让德国军队能装备此枪,德国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订购了150000支口径9毫米,俗称“Red 9”的毛瑟C96手枪,在战争结束前,毛瑟兵工厂共交付给德国陆军137000支,这是德国陆军正式装备此枪的唯一记录。
“Red 9”的枪盒毛瑟C96,有着简单可靠、射程远、装弹量大和射击精度相对较好的优点。
在中国受到广泛
而当时世界各国对中国实行枪械禁运,但手枪不在禁运之列,因此当时毛瑟C96,以及它的该型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一是经过欧洲代理商联合公司,卖给日本武器经销商和贸易公司,然后由日本销往中国。
二是通过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商将驳壳枪卖给中国)当时进入中国的C96和它的改型很多,其中M712 Schnellfeuer型赢得了极好的声誉。
M712 Schnellfeuer是C96的全自动改良型,使用可拆式二十发大容量弹匣及可加装枪托,全自动射击时在50米到80米距离内可以形成猛烈的火力,所以又称为冲锋手枪或战斗手枪,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量产型的冲锋手枪。
M712 Schnellfeuer型该枪由于其单发、连发射击可方便转换、弹夹容弹量大、连发时火力猛,非常受中国士兵喜爱,成为各部队军官的首选枪种。
此枪也有多种仿制品在中国生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也曾经大量使用该枪。
参考:
一、驳壳枪简介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
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
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
有一种全自动型的,称做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
在我国很多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快慢机”这个词, 而驳壳枪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最早的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
但是该枪最后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
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
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
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
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它价格太高,而且该枪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而做为步枪又威力太小了,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
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贺龙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这种枪在射击时有个缺点,由于它的抛弹口在枪的正上方,抛壳时容易打伤持枪人。
所以射击时要倾斜45度,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
二、驳壳枪在中国的生产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 虽然仍脱不了手工装配, 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 但整体而言, 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较。
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 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 大沽造船所、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重庆武器修理所、 衡阳军械局等。
汉造毛瑟7.63驳壳枪诸元资料(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全长: 288mm,全重: 1.16kg,枪管长(连弹膛): 132mm,口径: 7.63mm,表尺射程: 1000m,来复线: 6条,右旋,来复线缠度: 200mm,瞄准基线长: 230mm,装弹具式样: 弹夹。
三、驳壳枪不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的,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1、驳壳枪在中国的数量,范围都是很大的,共军和国军都喜欢这个枪,小日本貌似也很喜欢,20发的连射在那个时代确实很牛的。
但是因为国内,尤其对共军来说,没有武器来源,只能靠缴获,所以你能不能用上驳壳枪,还得看运气和能力。
2、驳壳枪受
那时候甚至有手枪旅这样的部队。
(2)驳壳枪属于自卫武器,不受限制。
(3)驳壳枪是但是中国所能进口的威力最大的武器。
(4)耐用 驳壳枪拥有很长的寿命,以及不用复杂的维护。
(5)实用 驳壳枪可以和配套的枪托组装成一支冲锋枪,这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很有用的。
(6)命中率高。
驳壳枪命中率极高,神枪手随便甩手命中200米以外的电线。
当然如果没有禁运,当时军人的最爱是伯格曼“花机关”。
四、驳壳枪淘汰的主要原因威力太小,它是威力最小的手枪,口径小、子弹长度短,造成弹药少,所以威力就小了。
淘汰的其他原因:1.驳壳枪跳弹严重 连发精度低;
2. 做工复杂,该枪价格太高;
3. 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
4. 作为冲锋枪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
5. 全自动射击前须将木制枪匣组合到枪身上作为枪托,以控制枪口上跳,操作复杂,携行较难;
6.科技进步,新式武器的发明和出现,如冲锋枪等自动化武器的出现。
参考:
1919年5月5日,美、法、意等11国联合签订了一个对华武器禁运的协议,用来遏制中国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
该协议规定,禁止向中国出售步枪到火炮的等一切攻击性的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武装部队将目光转向了一款自动手枪——毛瑟1896式手枪。
毛瑟1896式手枪的木质枪套像极了一个盒子,盒子的英语又是BOX,传到中国来后,便翻译成了驳壳枪。
在欧洲,驳壳枪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驳壳枪有两个致命缺点:一是不便于携带,驳壳枪体积庞大,重1.24KG,枪盒为木质,别在腰上很难受。
二是精准度不足,驳壳枪的后坐力非常大,开枪时,枪管会上下跳动,很难打中目标。
在瑞士军方测试中,更是给出了射击精度最差的评语。
但是,驳壳枪在中国却大受
在当时,仅日本一家贸易公司,每个月就要向中国售卖1000支
驳壳枪的中国走红,这当然与当时的禁运协议有关。
但令人称奇的是,在禁运协议解除后,中国仍然在大批量的购入驳壳枪。
驳壳枪由于体质庞大,反而备受中国士兵喜欢,因为中国士兵认为这显得更有威慑力,驳壳枪也因此得到了另一个称呼“盒子炮”。
正如冯玉祥在回忆录里说:“哪里的带兵官,见了盒子枪,没有哪一个手指头不痒痒的。
”而欧洲人认为既笨重又一无是处的枪盒,也被中国士兵利用起来,将枪盒装在驳壳枪的尾部,大幅减少了驳壳枪的后坐力。
而精准度的问题,更是在中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以至于该枪的发明者毛瑟,都派人过来学习毛瑟枪的使用方法。
原来,聪明的中国士兵在使用驳壳枪时,会往旁边歪一下,将枪身放平,使原来向上跳的枪口变成左右摆动。
这样一来,驳壳枪的精准度也就大大提升了,准到什么程度?
这么说吧,在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将领刘树森战败后撤,此时遇到敌军挡路。
刘树森拿起手中驳壳枪对天一枪,一只鸟儿应声倒地,敌军因此吓得立刻后退。
在中国后来的军阀混战中,正规战越来越少,基本上都是遭遇战和突击战。
而驳壳枪作为一款一分钟可以打出900发子弹的自动手枪,具备射速快、火力猛的特点。
在中国战场上,两军近战的场景比欧洲多,对枪的射程也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了,驳壳枪这种自卫武器自然就变成了主要武器。
而且在遭遇战中,双方比拼的就是速度。
步枪的虽然打得准,但是准备时间太长。
步枪开一枪的时间,已经足够驳壳枪打完10发子弹了。
驳壳枪甚至被当时的中国士兵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枪。
以至于当人们提到手枪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驳壳枪。
这支被欧洲人认为“最失败”的枪,却在中国缔造了神话。
从北伐、长征到中国解放,驳壳枪见证了近代中国从贫弱到崛起的全部历程。
如今,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却那些为了我们国家独立和崛起,而付出生命的先辈们,向他们致敬!
参考:
驳壳枪,也就是毛瑟C96半自动手枪。
是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896年推出了一款半自动军用手枪,是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军队最大的一款手枪。
从清末革命党起义,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到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交战双方都装备大量的驳壳枪,山西的太原兵工厂甚至还有仿制该枪。
驳壳枪是进入中国的第一款单兵手持半自动武器,在近战当中特别凶猛,当你冲到敌人面前,敌人还在拉步枪枪栓,而你拿着一把半自动武器,那么这次胜负以分。
一名熟练的老兵在近战当中10发弹容的驳壳枪可以打死七八名敌人,而且它使用的是7.63×25毫米手枪弹,威力大。
而且还有20发弹容的弹匣,在缺乏自动武器和半自动武器的中国战场,常常拿它当冲锋枪使用,半自动的方式还可以节约子弹,子弹不是很充足的,中国军队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参考:
在民国时期,驳壳枪绝对是一个奇葩的存在。
驳壳枪,俗称盒子炮,来源是英文box的音译,而且这个音译和实际意思也十分接近,这个也绝妙了。
驳壳枪被称作盒子炮,顾名思义,这个盒子指的就是弹仓,它可以容纳20发子弹。
从这个意义上说,驳壳枪是并不是标准的手枪,而是介于手枪和冲锋枪之间。
由此,驳壳枪这种独特的存在也决定了它独特的优缺点。
就手枪而言,它的子弹量高,而且还可以连发(俗称快慢机),因而可以起到冲锋枪的作用。
但是,被称为盒子炮的驳壳枪比较大,又不如一般手枪灵便好携带。
和冲锋枪比,驳壳枪的冲击力不够大,供弹量也不够,而且,驳壳枪的射程不如冲锋枪,其射程大约在百米左右。
至于和步枪相比,那驳壳枪虽然携带方便,但它的射程和准度又远远不如。
而且,驳壳枪还有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发射后纵向跳弹,十分不稳定,对连续射击十分不利!也正因为驳壳枪是一种有些四不像的过渡性的实验枪械,因而在一战后未能成为欧洲的制式枪械而被逐步淘汰。
吊诡的是,也正好是在一战后的二三十年代,大量的驳壳枪潮水般涌入了中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鉴于当时中国的内战危机和一战的巨大伤害各国达成对中国都武器禁运协议。
可是,其他标准枪械被禁运时,欧洲数以十万计的驳壳枪,因为它们已经退出现役且不再生产,因而并不在被禁之列。
由此,欧洲军火商绝没有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那些驳壳枪由此也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并被大小军阀广为
正因为如此,一些军阀如冯玉祥的部队就出现过手枪队手枪营甚至最高到手枪旅的建制!一般人可能都会疑惑,手枪怎么可能有旅的编制?
!其实不奇怪,这个手枪,指的就是驳壳枪!这是把驳壳枪当冲锋枪用的冲锋队用途了。
之后,一些军阀军工厂还仿制过驳壳枪,一度实现了国产化。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驳壳枪跳弹、纵向不稳的问题,咱们中国人是极聪明的,我们用驳壳枪时,不是正向发射,而是横的发射,这样就有效克服了跳弹不稳的问题了!看看,咱中国人聪明吧!?
参考:
手枪中的冲锋枪驳壳枪在中国的名字一般叫盒子炮,匣子枪,是德国研制的第一款自动手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步枪,驳壳枪并非单一的枪械,而是多种同类型枪械的统称,其中配备20发子弹的被称为大肚匣子,全自动的又称快慢机。
驳壳枪最出色的一点,就是手枪的中的冲锋枪,因为有的驳壳枪可以配备20发子弹,全自动的功能,射击速度理论上每分钟可以达900发,有效射程50-100米,相对一般手枪,优点是显而易见,威力大,动作可靠,相比于一般的步枪和冲锋枪,使用还是挺方便的。
作为战场上的一款杀器,没有什么比打的多,打的快更重要的事情。
但是驳壳枪作为一款手枪,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枪身太大,该枪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手枪,手枪在欧洲人的定位是一种近身防御枪械,是步枪在进程射击的一个补充,并不是战场上的主力作战枪械。
由于携带不方便,驳壳枪并不被欧洲军队
这款欧洲遇冷的驳壳枪在中国却大受
其中大部分被各种各样的方式流转到中国。
在1935年之前,中国从德国进口的驳壳枪就有五千把,1937年3月续订手枪三万把,可见中国军队对驳壳枪的
除了从国外订购,中国还进行了大量的仿造,因此,盒子炮虽然不是制式武器,但是比制式武器更受
在中国不管是地主老财,军阀,土匪,只要手里拿个盒子炮,那就是狠人,双枪老太婆手中的双枪应该也是盒子炮,在那个年代,能够拥有一把盒子炮简直就是玩枪的一种梦想。
当然,中国军工落后,即使是汉阳造的枪在中国也是好枪,更别提这种20响的连发枪了,对中国军队来说,啥枪都受
为什么驳壳枪会在中国大放光彩?
其实一款枪能否发挥最大的作用,还是要看他所处的战场,比如日本产的步枪三八大盖就非常适合中国战场。
之所以说驳壳枪适合中国战场,是因为中国战场缺乏强火力支撑,而中国军队更是缺乏从正面战场和日本战斗的能力,因而大多采取游击战等战术,对日寇进行埋伏或者袭击,因为出其不意,才能靠近对方,而在近距离战斗中,驳壳枪简直就是步枪的噩梦,并且给予了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
中国应该感谢这把枪,这把枪为中国的抗战增添的不少贡献,这把枪也应该感谢中国,正是中国战场,已经中国人的使用,让这只枪在近现代的战争中大放光彩,铭记史册。
参考: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驳壳枪?
整那么文明干哈呀,这不就是盒子炮吗?
搁抗战那会,家里没把盒子炮撑撑场面,这都不好意思露脸。
盒子炮那肚子——大,一家伙就能装二十发子弹,射击还可以分单发或者连发,您要想给对方来一顿子弹雨,这没一点问题,只要子弹能续的上,一分钟九百发,就说你怕不怕,这都赶上机枪的节奏,有效射程可以直接怼到一百五十米,劲足,怼身上直接就给你掏一血窟窿,不带任何疑惑的。
这就是为嘛,人家的名字后边跟了一炮字,威力足,好东西。
可这好东西,在西方压根就流行不起来,欧洲人瞅着人高马大的,就是不喜欢这盒子炮。
究其原因,枪太重,威力大,这枪口不好把控,老是往天上跳,容易造成射击不准的问题。
所以欧洲人压根就不喜欢,所以盒子炮在欧洲这地界算是撞墙上了,没人采购。
大家伙也知道,就那会,咱大华夏只要这东西挂着一个枪字,咱就不嫌弃,能卖给咱,咱还要啥自行车啊,谁让咱军工不行呢。
等东西一到咱大华夏的地头,就这盒子炮的所有缺点,这都被咱给弄成了优点,这就是咱大华夏千万年来积淀的智慧。
你不是枪重吗?
拉倒吧,他还有机枪重?
大家伙恨不得,大腰子挎上两支盒子炮,屁股后边再挂一只预备一手。
这压根就不是毛病,好不啦!还有你说的威力大。
哎呦俺了个去呀!枪是啥玩意,就是用来战场上杀人的,威力小了能成吗?
离远点棉衣都打不穿,要你干啥?
显摆啊!还是嘚瑟呀!你说容易跳枪口,这好,把这盒子炮放平了,枪口用力向下压着打,打出来照旧还是一条直线。
不是人家枪不行,是你压根就不会玩。
就这盒子炮,整个生产周期生产了一百万支,而被咱大华夏消化的就有80%,这还不算咱仿制出来的。
咱为了出枪速度快,这盒子炮一拿到手,直接就把那准星给锯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咱还是有点子心酸。
满清这个拉大腿的,把咱大华夏的科技生生的给拉到了原始社会,有比盒子炮更加好的,咱也想要啊!环境不允许不是,咱也只能用现有的资源打出一场近现代化的战争。
话说咱有大炮,还能让小鬼子那满是窟窿眼的炮楼搁大华夏的地界乱盖?
早被咱轰成了渣渣了,不是没有吗?
那会,咱啥都缺,这盒子炮其实咱是当冲锋枪的使唤,用他来弥补火力上的不足。
手枪当冲锋枪的使唤,但毕竟不是冲锋枪,所以这盒子炮就成了战场上的冲锋手枪,这也是被逼的。
所以在咱大华夏的地头上就能瞅见由盒子炮组成的手枪队。
有一些不咋阔气的,组成一个手枪排。
稍微阔气的组成手枪营。
再阔气一点的能给你整出一个手枪旅来。
大家伙听着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咱还真干过。
举例,冯玉祥的部队就组建过一支手枪旅。
其实就是因为盒子炮的威力强劲加上可连发,可单发的功能,所以才会受到咱的青睐。
而且这盒子炮,不仅是正面战场,敌后游击战那更是一把好手。
咱瞅着电视剧里边《亮剑》,他大老李,带着和尚联合楚云飞,四
就是因为这盒子炮的装弹量大,威力足。
大家伙想想四
所以有些人怀疑,这样的场景不应该啊。
其实按照俺的说法,啥不应该,就是这个样,一百六十发子弹干啥不够啊!打成你筛子都够了。
他大老李能干亏本的买卖吗?
不能够啊!所以这盒子炮,在咱大华夏的地界,那可是有一号的名枪,死在这枪下的鬼子,没有一万,他也有个七八万。
(夸张一点的说!)盒子炮的功能被咱大华夏的娃,都压榨到了极限,发挥出了他极致的能力。
所以在那会物资奇缺的环境中,盒子炮——好东西。
只要能要了小鬼子的命,咱就不能嫌弃,何况他还那么的优秀不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
在二战期间,在我党控制的根据地甚至有外形与毛瑟C96相似,但内部结构、性能均相差极大的仿猎枪结构的“橛子”、“单打一”生产。
由于简单可靠易携带的特点,驳壳枪则成为各部队军官的首选枪种。
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军官也选配这种枪。
参考:
驳壳枪自从清末进入中国,从清末革命党各次起义,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每一个战场都能看到双方装备的大量的毛瑟手枪。
到1950年代,才由苏制托卡列夫手枪所取代(54式手枪),盒子炮都是每个中国军人梦想拥有的珍宝,整整辉煌了半个世纪。
驳壳枪由德国的毛瑟制枪厂1895年12月研制成功并申报专利,1896年正式生产。
正式名称是毛瑟M1896年式7.63毫米军用手枪 ( Mauser Military Pistol ),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功能介于冲锋枪和手枪之间。
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和“盒子炮”。
有全自动连发射击功能的又叫“快慢机”。
驳壳枪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公斤,由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表尺射程1000米。
大装弹量使得毛瑟军用手枪有着非常好的火力持续性,足以满足近距离残酷作战的火力需要。
驳壳枪枪的枪托很有特色,配有木质盒子枪套,除具有保护和携行手枪的功能外,常规射击时将木枪套驳接在手枪握把上,作为枪托抵肩射击。
这种多用枪盒的设计后来也应用于苏联斯捷奇金自动手枪上。
驳壳枪做手枪威力过大,和步枪比威力又过小,性能很尴尬,高不成低不就。
所以,欧美各国除了德国之外很少装备驳壳枪,该枪在欧洲的销路一直不太好,只是在一战中由德国采购了一些,作为冲锋枪的替补火力。
后来在西班牙内战中有过一些应用。
但直到1939年毛瑟枪厂停产驳壳枪为止, 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手枪。
毛瑟枪厂仅在一战时期获得了德国陆军的一个订单,紧急生产了13万把C96毛瑟全自动型军用手枪,用于堑壕争夺战,这是毛瑟在欧洲大陆唯一的大订单。
这种不受欧洲人重视的武器,却在旧中国异常火爆,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各个武装的流行武器。
中国当年进口和自制了大量的驳壳枪,总数量超过70万只。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西方控制向中国出口军火,尤其是步枪、机枪和冲锋枪,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二是当时中国的各类军队都缺乏自动武器,所以很多精锐部队都往往配发驳壳枪,当做冲锋枪甚至机枪使用。
驳壳枪根据型号不同,供弹方式多种多样,有半自动固定弹仓,也有采用可卸式供弹具,包括10发短弹匣和20发长弹匣两种。
这和当时中国步兵火力支柱的捷克式轻机枪装弹一样多,在当时的手枪界,是绝无仅有的。
三是毛瑟手枪的性能比较好。
坚固耐用,动作可靠,火力强大,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
使用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初速高,枪口动能大,杀伤威力和侵彻力都非一般军用手枪可比。
盒子炮有个很令人不解的地方,就是标尺分划最大竟达到了1000米。
不过没有任何一
毛瑟手枪别说1000米,就是在200米距离上也只能打哪指哪,学名叫“瞎蒙”。
因为毛瑟手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米,这还是使用枪托的状态。
如果不用枪托,毛瑟手枪的有效射程不比普通手枪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