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
守陵宫女剧照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
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
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
皇帝陵墓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
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
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
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
嫔妃痛哭剧照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
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
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
”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
皇帝陵园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
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
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
古代嫔妃剧照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
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
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
曹操剧照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
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
”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
赵飞燕剧照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
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
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
吕雉剧照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
比如,根据《汉书》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
”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
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
古代嫔妃剧照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
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
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
参考:
守陵制度其实是秦朝活人殉葬制度的一种变相的执行,当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人殉被人们认为是残忍,一度废除,然而在汉朝时期,由于宫斗的发达,让”人殉“制度又有复活的迹象——让宫女、宠妃守陵,成为一种制度。
守陵制度在起始于汉初,高祖驾崩后,妒妇吕后不仅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还将大批的未曾生育子嗣的后妃安排去守陵。
汉武帝时期,由于他对美色的贪婪,后宫人数激增,这些美貌的女子很多在汉武帝驾崩后还十分年轻,但是都被派去陵园守陵,一时间宫中哭声不绝,十分凄惨。
汉成帝驾崩后,皇后赵飞燕彻底失势,没过多久被派去守陵,结果赵飞燕于当天夜里自杀,可见守陵是有多苦,否则赵飞燕不会宁死也不去的。
东汉皇帝驾崩,“诸园贵人”随“大行皇帝”的灵柩迁徙陵园,《汉书·安帝纪》:“谓宫人无子,守陵园也。
”这些后妃贵人可能一生未曾被临幸,即使被临幸也无所出,后宫无所出就是无所依靠,不过那些有所出的后妃,下场就一定好吗?
比如钩弋夫人,生前汉武帝真是万般宠爱,可当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立即“立子杀母”以绝后患,可怜的钩弋夫人死得十分还非常年轻,而且非常不甘心。
所以守陵的“宫女“并非是干杂役的宫女,而是包括皇后在内的后妃贵人,如果仅仅是宫女,那她们在陵园没准生活得挺快乐,如同在寺庙修行,远离后宫,生命更加安全。
而日复一日做的那些活,也说不上有多累,她们已经习惯了那种生活。
而对于高高在上的后妃来说,曾经万人簇拥,在后宫很有地位,甚至受到皇宠以为能一步登天,结果却落得在陵园孤独终老,连个男人都见不着,又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承欢膝下,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毕竟前朝的后妃都是可以放出宫嫁人的。
根据《东汉会要》记载,和帝驾崩后,宫人被派去守陵,其中地位颇高的贵人,如冯、州两位贵人也在其中。
在唐代,守陵的宫女也很多的,据《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记载:“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说到这里,我们看到古人的丧葬理念——古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还像生前一样可以享用各种东西,所以必须要“侍死如生”,也就是对皇帝的侍奉更加不能怠慢,甚至比生前还尽心尽力。
守陵的后妃和宫女都有哪些事情做呢?
1、侍死如生守陵宫女每天要洗得干干净净,换漂亮的衣服,给皇帝送一日四餐,整理被褥,为皇帝准备洗漱用品,清扫陵园,保持陵园卫生干净。
必要的时候还要穿得漂亮表演歌舞让皇帝观赏,还要学会哭灵,如果表演得不好,或哭得不真实,还会挨打,十分凄惨。
曹操设立的铜雀台就是做这个的,他甚至有遗嘱他死之后,宫人必须对着他的陵墓唱歌跳舞,侍奉他如同生前一样。
2、祭祀每天要在寝殿祭祀,每月在陵庙祭祀,寝殿里每天提供四次饮食,陵庙中每年祭祀二十五次,便殿则一年祭祀四回。
此外还要将皇帝的衣冠定期请去到城中的宗庙祭奠一番再拿回来,这个过程中要充满虔诚,好像皇帝真的会穿它一样,这叫座“游衣冠”。
总之守陵的生活是辛苦的、沉闷的,而且很恐怖,古人认为灵魂是存在的,宫人们必然带着敬畏和害怕的心,每天给皇帝整理被褥的,在双重的压力之下,只怕那些柔弱的妃子即使不自杀,也活不了多久。
参考:
总体而言,古代为帝王守陵的宫女们,过的都是凄凉孤独的生活,而且还要做很多服务工作。
我们可以用汉代为例,一窥当时的守陵生活。
大体而言,这些宫人需要完成两项任务:1、每天伺候死去的皇帝皇后的灵魂起居饮食;
2、定期协助祭祀活动。
1.日常起居《后汉书·祭祀》记载:庙日上饭,太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这里的庙,不是后来烧香拜佛的庙宇,而是陵庙。
陵庙设置在帝陵旁边,里面供奉皇帝的神主排位,每个帝陵都有自己独自的陵庙,比如汉武帝的是龙渊庙,汉昭帝的是徘徊庙。
(汉武帝茂陵)汉代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也需要吃喝,所以就在陵庙里来为皇帝皇后提供这些服务。
负责皇家饮食的太官,要送来各种食物,由陵园里的专门人员安排上供。
此外,那些宫女们还要每天早晚定时整理被褥、准备各种各样的洗漱用品。
虽然没人真的会用,但是所谓祭神如神在,她们心里要觉得先皇会来用,就是要用这份敬畏来完成工作。
(汉阳陵出土侍女俑)2.祭祀活动根据文献记载,在陵园当中还有很多的祭祀活动,《汉书》说:日祭於寢,月祭於庙,時祭於便殿。
寢,日四上食;庙,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
又月一游衣冠。
这里的庙,就是前面说的陵庙,而寝、便殿,都是陵园里的殿宇。
每天要在寝殿祭祀,每月在陵庙祭祀,每个季度,在便殿祭祀。
具体来说,寝殿里每天提供四次饮食,陵庙中每年祭祀二十五次,便殿则一年祭祀四回。
此外,每月还要游衣冠。
啥意思呢,就是先帝生前用过的衣冠不能扔,也不能埋,平时要放在陵园的寝殿里头供着,每月还要把这衣冠从寝殿里头请出来,拿到都城的宗庙里去祭祀一番。
这就是游衣冠。
看到这儿,您肯定感觉到了,这祭祀也太麻烦了吧!没错,这些活动非常繁琐,需要很多人力物力,那么这些守陵的宫女们,自然也逃不掉劳动了。
3.凄苦生活史书记载,为汉代皇帝守陵的宫女人数也是不少的,而这些宫女们除了劳累,内心世界也非常凄苦。
毕竟是女子,身心相对柔弱一些,在守陵时又不可能让她们另许人家,也难以和娘家人沟通交流。
所以呢,这些女子大多数只能在陵园中孤独终老,成为真正的白头宫女。
而且有时候,被贬到陵园,其实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
比如著名的西汉美女赵飞燕,在汉哀帝死后,被废为庶人,并被安排到汉成帝的陵园去,当天她就在那里自杀。
从这些守陵宫女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古代皇权政治下女子的悲惨命运。
参考:
在中国古代,看守皇陵的都是士兵、当年有功的小人物还有被贬的臣子。
当然还有一类人也是必不可缺的,那就是宫女。
要说起守陵的宫女,可能在秦始皇驾崩的时候就有过。
但是把它作为一个制度那可是从西汉开始的。
在西汉有规定,皇帝死后必须有宫女去为他看守陵墓,这里的宫女不仅仅是宫中伺候主子的侍女,它还包括失宠、犯错的妃子,还有没有子嗣的妃嫔。
这样一来,这个守陵的宫女队伍可是不小了。
但是这些花季的女子,一入皇陵便到死都出不去了。
这些宫女以前在宫里,还有个打赏、升职、得宠的机会,但是一到皇陵,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守着没有生命的陵墓,而且还要伺候这个死去的皇帝。
那这些守陵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呢?
请大家跟随有书君一起来看一看。
一、 守陵宫女每天要为天子祈福,还要伺候死去皇帝的日常生活守陵宫女每天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要伺候皇帝了,皇帝生前是怎么伺候的,死后还必须是怎么伺候。
也就是生前享尽荣华,死后也要照着来,让皇帝的灵魂享受着。
这一点在《后汉书·祭祀》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说宫人必须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这就是说宫女还要像以前一样,在每天相同的时间为皇帝,整理被子,准备各种洗漱用品,然后把皇帝需要的东西一 一地都准备上并摆上,还要为皇帝准备膳食。
一切都像皇帝活着那样伺候,而且不能有一点闪失,还有带着敬畏的心去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
按照程序走完以后,宫女们还要去大殿给皇帝祈福。
她们必须把自己梳洗的干干净净,这样才是对灵魂的敬畏。
然后先后排着队伍来到皇陵的前殿,在那里,她们必须全都跪下来,用诚心为皇帝祈福,希望皇帝继续享受那份延绵的福气。
二、 守陵宫女还要每天定时给死去的皇帝跳舞皇帝在生前的时候,就会有宫女为他跳舞,供他欣赏。
当然这个节目在他死后也要持续着,他的灵魂也要继续享受着。
所以这些宫女又要保持微笑为一个不存在的人,穿上华美的衣服开始翩翩起舞。
而且跳舞的时间也是有规定的,还是要在皇帝生前观赏舞蹈的时间来跳。
这也就是不能乱了皇帝生前的时间表,让皇帝继续按曾经的生活作息走着。
一个没有人欣赏的舞蹈,跳好了也没有人给奖赏。
但是如果跳不好,还是一样地会有性命之忧的。
哎,每天这样强带微笑的跳舞,已经是宫女们必须遵守的一个守陵规则了。
说起来,这个规则也确实挺枯燥无味的,宫女们也确实地不容易。
三、 守陵宫女还要每天哭灵,还要参加定期的祭祀活动哭灵就不用说了,就是为死去的人哭泣,用以寄托一种哀思。
皇帝驾崩了,守陵宫女当然必须地为皇帝哭灵了,这个是必须的。
她们每天都必须唱歌给死去的皇帝听,歌颂功德寄予思念,这个都是硬制度。
不过这可苦了这些宫女了,就这样一直哭啊、唱啊,有时候这一天下来,都把嗓子弄哑了。
弄哑嗓子她们也不敢有半点的松懈,因为一旦发现了懈怠可就没有好果子吃了。
这可是对先皇的不敬,所以她们的性命可就堪忧了。
当然皇陵的祭祀活动,宫女也是必须要参加的。
首先就是每天要在寝殿祭祀,为祭祀提供四次食物。
然后呢每个月又要到陵庙去祭祀,而每个季度又要到便殿去祭祀。
看来宫女遵守的一系列的制度还不少呢,光祭祀就分着日祭、月祭祀、季度祭。
关键月祭的时候,还要外加一项游衣冠。
就是把皇帝生前的衣冠从供奉的寝殿里面请出来,拿到陵庙里去祭祀一番。
宫女参加的祭祀大概就是这些了,这些任务也是很繁琐的呢。
看来守陵的宫女去皇陵守陵可不是一件享福的事,她们肯定是万分不想去做这些枯燥的事的。
可是没有办法,这就是皇家的制度,不是你们不想去就不去的。
所以作为一个宫中的女子真是可悲,她们的命运从来都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是任封建制度任意摆弄,真是可悲可叹啊!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
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参考:
活着的宫女要伺候死去的皇帝?
是的,你没听错,并且还要如皇帝在世时一样伺候,不仅要铺床做饭,还要时不时地来段歌舞,以供死去的皇帝消遣。
在古代封建社会,如果皇帝驾崩之后,除了修建大型的陵墓以便厚葬帝王们之外,还有就是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即以活人殉葬,除此之外,待到安葬完毕,还会有另外一个岗位的人随即出现,这就是神秘的守陵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守陵人充满了神秘感,为了一个使命,世世代代均看守着一座座皇陵,孤独且又坚定,但实际上,除了守卫陵墓的军事力量外,还有一群弱不禁风的女子,同样也守着皇陵。
为什么会有女子守皇陵呢?
这和殉葬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并且,这些守陵的女子,并不仅仅限于普通宫女,甚至还有一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后妃之类。
但无论往日如何风光,如今却要在这寂静的陵墓中,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这里终老,而这些人日常的工作,就是如同皇帝在世时那样,去伺候皇帝的衣食起居,必要的时候,还要给皇帝载歌载舞,以供消遣,明知道皇帝已经驾崩,但还必须要这样去做。
并不是这些人对皇帝有多深的感情,而是由于在以活人殉葬的制度之下,这种守陵工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人来这里的原因有很多,但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权没势,或者不受待见,才会将大好的青春葬送在毫无生气的皇陵之中。
守陵,是指在人死后,安排一批人在陵墓附近进行守护,而这个待遇,一般也就帝王们才有。
守陵这个制度,自古有之,最早是从活人殉葬制度中演变出来,在帝王们死后,除了陵墓内部要有活人为他们殉葬之外,在陵墓外部,同样也要有相关的人员进行对陵墓的看护、修缮等日常维持工作,以保证帝王的陵墓不受打扰。
而在守陵的人中,就有一群有着特殊身份的人,这些人曾经是高高在上的后妃,但因为所侍奉的皇帝驾崩,就不得不来到陵墓为死去的皇帝守陵,毕竟,作为曾经皇帝的女人,在新皇即位后,这些人的地位就变得十分尴尬,尤其是那些往日里并不受宠,且无权无势的妃子,如果是在秦朝,这样的妃子会被安排为驾崩的皇帝殉葬,比如在秦始皇驾崩时,秦二世就有明文规定,凡是后宫中没有子嗣的的,就必须进行殉葬,因为这些人曾经是皇帝的女人,如果放任不管,就有可能会对皇家的声誉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去陪着死去的皇帝,是最好的方式。
“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史记.秦始皇本记》而到了汉朝,由于对人殉这种制度有了不同的看法,因此,就逐渐有了让妃子、宫女守陵的方式,如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为泄愤,将戚姬做成“人彘”,并让大批未曾生育的妃子前去为刘邦守陵,算是将这个制度给明确下来。
包括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记载,霍光将大批的妃子安置在汉武帝的陵园内,而这些妃子有很大一部分都还算年轻,想到自己余生要伴着坟墓度过,一时间悲痛之声不绝于耳。
而汉朝为皇帝守陵的妃子中,较为出名的,就是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班婕妤曾经在汉成帝活着的时候,是他最宠爱的一个妃子,不仅善诗赋,并且厚美德,最重要的是,班婕妤长得还特别好看,还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女人之一。
但这么一个女人,却因为赵飞燕姐妹的构陷,以至于不得不自请去长信宫侍奉王太后,以躲避后宫的排挤,但也正因为如此,班婕妤逐渐失去了汉成帝的宠爱,不得不任由年华老去。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于未央宫,之后,班婕妤被要求前往帝陵,为汉成帝守陵,自此,班婕妤便每日里和石人石马相伴,冷冷清清的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在其病逝在帝陵后,被获准葬在汉成帝的墓中。
这里要说一下的就是,当初曾经排挤过班婕妤的赵飞燕,在汉成帝死后,同样也被要求前去守陵,但赵飞燕忍受不了那种清苦的日子,在命令下来额当夜,就自裁而死。
“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
”---《汉书》从班婕妤的经历来看,让先帝的妃子们守陵,在汉朝中后期时,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并且是必须执行的,这种制度,一直到东汉时期,仍在坚持。
东汉时的规定为,后宫中凡是没有生育子嗣或者子嗣已经夭折的,就必须在先帝死后去守陵,并且,对这些人,还有个特别的称呼,叫做“诸园贵人”。
不管是班婕妤,还是赵飞燕,或者是东汉时所谓的“诸园贵人”,这些女子想必均是在被迫的情况之下,前去守陵,毕竟但凡有一丝可能,正值青春的她们,也不会选择与石人石马度过余生,但这也无可奈何,同时,从赵飞燕宁可自裁也不愿意守陵来看,这种日子必定是不好受,不然,班婕妤也不会在守陵仅仅一年有余后,就因病去世。
物质条件艰苦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与生俱来的对坟墓的恐惧,以及人生的毫无希望,这些才是让守陵的妃子们最绝望的地方,因此,历朝历代有不少为帝王守陵的妃子,但大多活不了太久,这里面没有背的原因,实在是这份工作,令他们不堪忍受。
总之,守陵和殉葬性质基本一样,无非是一个死的早点,一个死的晚点,一旦被选中守陵,基本上也就宣告这个妃子的“死刑”了,因为除了上述令妃子们绝望的地方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们在守陵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工作,说白了,就是要像皇帝活着的时候一样,进行伺候,最可怕的莫过于此。
守陵妃子的日常,与她们当初在皇宫中基本一样,大致的日常工作分为四点:其一,每天按部就班地梳洗打扮,并仪态庄重的去陵墓前祭拜瞻仰;
其二,晚上要铺好床铺,并且要按照和在皇宫里,皇帝前来时一样,做到事死如事生;
其三,定时地在陵墓前载歌载舞,让帝王们在“忙碌”之余,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消遣;
其四,哭灵,要做到每一次哭都心存虔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工作,比如参加各种祭拜,比如朝廷安排的每年对先皇的祭祀,以及先皇的诞辰、忌日以及其他节日所需要进行的祭拜活动等,同时,进行“游衣冠”,即定期将先皇的衣冠,带到宗庙中祭奠,然后在拿回来,整个过程虔诚是第一位,就如同先皇活着一样。
剩下就是干一些清洁的工作,保持陵墓祭台上的清洁和干净等等。
根据唐朝时的记载,这些前往帝陵守陵的妃子,要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事死如事生”,简而言之就是,要和伺候皇帝生前时一样,“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从这段简短的文字来看,妃子们在陵园中,不仅要如平常一样梳洗,犹如每日在皇宫中起床一样,梳洗打扮得当,前往陵墓瞻仰先帝,还要整理被褥寝具等,就如同皇帝晚上还会和他们就寝一般。
这一点就有些恐怖了,要知道,本身就在陵墓中生活,还要仿佛死去的皇帝还在身边,整理妆容,收拾寝具,晚上还铺床伸被,要做到与平日里一般无二,这就会让那些妃子终日生活在死去的皇帝的阴影中,更让她们终日里活在恐惧中。
这也是前文所说,为何在守陵之后,很多妃子宫女均因病而亡的原因所在,毕竟这陵园之内,整日里了无生机,本身就阴气逼人,却每天还要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去做这些看似荒唐的事情,这样的日子,换谁也受不了。
哪怕是心理承受能力再强的人,恐怕在这种环境之下,也扛不了太长时间,早晚会精神崩溃,何况那些本就弱不禁风的妃子和宫女们呢?
不管是以活人殉葬,还是让妃子宫女前去守陵,都是古代封建社会一种极不人道的现象存在,守陵的生活无疑是了无生趣,并且是恐怖的。
这种制度,让不知道多少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在正值青春的年纪,以这种方式结束。
小结:古代守陵的妃子和宫女,无疑是命运最为悲惨的人群之一,曾经的妃子,高高在上,看似风光,但却在皇帝死后,被迫成为了守陵人,这前后的反差之大,就让一些妃子受不了,如赵飞燕就是在前去守陵的前一夜自尽,而在守陵的过程中,繁琐复杂的工作,以及了无生机的环境,更让这些妃子和宫女承受不住,再加上终日里的恐惧,以及毫无未来的希望,让这些人在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下,逐一离开了人世。
参考:
在古代,皇帝去世之后都是要葬在皇陵中的,而陵墓中不仅要有士兵看守,还得有宫女守陵!皇帝身份尊贵去世之后还是要有人伺候的,不过伺候这些老皇帝们的宫女可并不是宫中的那些普通的丫鬟们,她们大多都是皇帝生前没有宠幸过的,又或者没有生下过皇子,而自己的家族实力又不强大的妃嫔们。
这部分妃嫔在皇帝去世之后,一部分会为皇帝陪葬,一部分则会留在皇陵当中。
美其名曰是守陵的,但其实就像是关入了冷宫中一样!若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新皇帝也没有让她们再次回宫的话,那么她们就会老死在皇陵中,她们若是想要逃出去的话,就会遭受到追杀。
这些人的生活其实要比皇宫中的宫女们生活的差很多,那么她们在皇陵中又是怎么为皇帝守陵的呢?
又要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
一些史书上面有记载这些守陵的宫女们所做的事情,宫女们对于皇帝的喜好都是比较了解的!如果皇帝生前晚上吃宵夜的话,那么她们就需要按照从前皇帝的习惯,晚上备好饭,虽然皇帝去世了不能吃,但是形式一定要有。
皇帝若是喜欢看舞蹈的话,这些宫女们就会经常跳舞给皇帝看。
另外,这一些宫女们待在皇陵中叫守陵,还有一些人是去守孝的,而这些人就是皇帝的儿女们。
老皇帝的大多数儿女们都需要到皇陵中守孝三年,在这期间他们不能吃肉也不能够穿锦衣华服,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皇帝诵经,然后烧纸钱等等。
皇帝的这些子女们都是娇生惯养的,自然和那些普通的宫女不能比,所以她们不用打扫卫生,也不用唱歌跳舞给皇帝听!并且,那些宫女们需要服侍皇帝的子女们!当然了,还有一部分人是自愿为皇帝守陵的,比如说一些皇帝去世之后,极其伤心的妃子和太妃们,她们甘愿去守陵一辈子,这些人到了皇陵中也不用做一些吃苦受累的事情,而且饮食起居都是有人照顾的。
皇帝的子女们三年之后就可以回到宫中,又或者是回到自己的府邸了,他们会过回从前的生活!守陵是从西汉开始的,刘邦去世之后,吕后下令让那些没孩子的妃嫔们去守陵!这些去守陵的人一定要会哭,有的时候一个月或半个月她们就需要哭一次,而且必须要哭的真实,若是被人发现哭得虚情假意的话,很有可能脑袋就掉地了。
并且,她们对皇帝不能够有丝毫的怠慢,若是觉得皇帝去世了听不到歌,所以唱歌的时候就不认真,又或者是跑调的话,那么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也是要被处死的!守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她们做的事情看起来简单,但稍有不慎就会丢了性命!去守陵的有很多都是一些花季少女,这样的一群女子去陪已经死了的老皇帝,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呀,但是她们仍然要表现的非常的开心。
大多数去守陵的宫女们都不是自愿的,没有人敢娶她们,也没有人敢与她们亲近,她们也不敢抱怨,只能够选择面对现实与命运。
守陵这个制度之所以会形成,主要是怕老皇帝去世之后一
这些守陵的宫女们不能够走出高高的城墙,只能够在城墙当中看着自己的容颜一天天的老去,她们的心灵倍受折磨,但是却无可奈何。
甚至,很多胆小的宫女精神慢慢的出现了问题,最终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参考:
守陵,原本是一种尽忠尽孝的行为,也是一种美德。
可是,在皇权统治下的守陵制度,却逐渐成为了赤裸裸的压榨。
以宫女守陵的做法,是在西汉时期逐渐成为定制的,使得不少女性饱受荼毒。
汉代的陵园一般规制很大,而且设有相应的主事官员,以便对陵园进行管理,更好地“服侍”皇帝。
不过,虽然宫女守陵制度始于汉代,但在汉初还是比较宽松的。
起初,皇帝死后,宫女或赐给诸侯王,或被遣送回乡、允许再嫁,很少将她们送往陵园。
到汉武帝时,开始改变了这一做法。
汉武帝生前“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使得后宫中有了大批年轻美貌的女子。
到汉武帝死后,这批女子的命运则十分凄惨:“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
”汉武帝的做法,算是“开创性”的,他的举措也被后世皇帝所继承。
所以,自汉武帝开始,宫女守陵成了一种定制。
汉代的守陵制度是很残酷的。
当时,不仅宫女被发往陵园,有时候皇帝生前宠幸的妃子也会一并前往,为的就是防止皇帝在九泉之下会寂寞。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冠名堂皇的说法,其本质还是一种人殉制度的转变。
此前,帝王死后宠妃和宫女要一并殉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人抨击这种制度。
于是,就慢慢演变成了让这些女性去“守陵”,美其名曰是侍奉先帝,为皇帝尽忠。
但事实上,只是将这些女性变相地禁锢起来,防止她们到民间再嫁后有损于皇室尊严。
说道宫女们侍奉死去的皇帝,倒也没什么特别的。
通常而言,这些女性只是居于陵园内,不能随意外出。
说白了,她们就像是整座陵墓的附属品、装饰品,更是一批牺牲品。
当然,皇家自然不会让她们就这么终日无所事事。
通常,这些宫女也要担负起洒扫的责任,以让陵园干净整洁。
另外,有时候在位皇帝前往陵墓祭奠,守陵的女子们也要做好相应的筹备工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一般认为宫女守陵是自汉武帝开始成为定制的,但此前也有类似的行为。
比如,秦始皇死后,除大部分殉葬的后妃外,还有部分派去守陵的女子。
另外,汉高祖刘邦死后,吕雉为了打击报复,也令一些嫔妃前去陵区居住。
说起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有个比较“奇葩”的例子:曹操临终前下令,要让妃嫔和宫女们,定期到其坟前献歌献舞。
而到了唐朝后,守陵人要拿先帝当活人一样伺候,每日都照顾其饮食起居。
可是,这些所谓的“侍奉”,又岂能是死人能享受的了的?
参考:
古代女子的守陵生活更像是宫外尼姑庵,与宫中的生活相比,守陵生活反而更加安逸一些。
但并不意味她们过得很幸福,能够来守陵的宫女大部分在宫中的生活并不幸福。
守陵制度其实,守陵的女子并不只是宫女,皇帝的妃嫔也会被安排守陵,这样的制度要从秦汉时期说起。
秦朝时期,宫女殉葬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比如秦始皇死后下葬,就有不少宫女妃嫔进行陪葬。
守陵制度的形成是在汉朝,从大汉开国皇帝刘邦这里正式确立。
汉高祖刘邦确立的守陵制度并不是单纯的殉葬陪葬,而是站在稳定发展国家的高度。
当时刘邦面临着几个困境,首先是自战国时期已经兴起的盗墓现象,其次是巩固关中防御匈奴,最后是富商豪强大多居住在关东,不利于汉朝统治。
在大臣刘敬的建议下,刘邦命令六国后裔和宗族豪强迁入关中,共有十几万人。
这些人全部被迁到长陵邑,位于汉高祖刘邦的帝陵旁边,在这里还设置行政长官长陵令。
刘邦开创的守陵制度一直被延续下来,比如汉武帝的茂陵令、汉文帝的霸陵令、汉昭帝的平陵令等等。
守陵宫女守陵宫女的悲惨生活要从吕后对“守陵制度”的借用开始说起。
在西汉时期,皇帝驾崩之后会安排守陵宫女,如果是太后或者皇后单独下葬,一般也会安排守陵宫女。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大肆残害刘邦昔日宠妃,不仅如此,吕后还将刘邦后宫妃嫔中没有生育子嗣的女人全部送到刘邦的陵园居住。
西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武帝在位时间长,并且晚年广罗天下美女纳入后宫,所以后宫女子数量急剧猛增。
在汉武帝葬入茂陵后,被迫为汉武帝守陵的妃嫔以及宫女非常多。
守陵有时也能成为躲避灾祸的无奈选择。
汉成帝时期,班婕妤受到皇帝的宠爱,可惜“无情最是帝王家”,在汉成帝移情别恋赵飞燕姐妹后,班婕妤的处境岌岌可危。
班婕妤害怕赵飞燕姐妹的报复,主动向汉成帝提出到长信宫去伺候太后,得到应允。
后来,汉成帝驾崩,班婕妤又再次主动申请为汉成帝守陵,正式成为守陵妃嫔,死后也葬在了汉成帝的陵园。
在东汉时期,宫女守陵发展到更加变态的地步。
在《汉书》中记载,东汉时期的皇帝驾崩归西后,宫中的嫔妃女眷全部需要跟随先帝到陵园守陵。
宫中妃嫔选拔的标准是“宫人无子”,也就是说只要是没能为皇帝生下子女的,都要被送往陵园守陵,而这些守陵的嫔妃被称为“诸园贵人”。
因此,能够得到皇帝宠幸并且为皇帝延续香火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光耀门楣,更是保全自己的资本。
在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没有子嗣的妃嫔也包含那些从未被皇帝临幸的女子,也包含那些生下孩子不幸夭折的女子。
汉朝之后,宫女守陵的制度仍然被流传下来,三国时期的曹操在临终前要求宫中的歌舞女子为自己守陵。
曹操对身后事非常重视,不仅为防范盗墓设置疑冢,而且将活着时候的后宫女眷圈禁在陵园中为自己守墓。
在曹操晚年时,他专门修建铜雀台,铜雀台因建筑顶部有一个巨大铜雀而得名。
在铜雀台内部建有上百间的豪华房屋,亭台楼榭更是随处可见,曹操在这里度过“其乐无穷”的日子。
从曹操的西陵可以清楚地看到铜雀台,歌舞美女在铜雀台中唱歌跳舞,曹操即使在死后也可以尽情观赏。
除此之外,曹操还要求铜雀台内的歌妓在固定时间对西陵歌舞,这是历史上较为特殊的守陵方式。
唐朝时期,守陵制度仍然被传承下来,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宫中无子者悉遣山陵供奉朝夕”。
这里“山陵”是因为唐代的帝陵是依山为陵的模式,但是在山陵的表面都修建有专门祭祀帝王的场所,包括后代皇帝前来祭祀、节日祭祀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也许有人会疑问,为什么守陵宫女不会逃跑呢?
这是因为守陵的不仅是宫女,还有皇帝派出的军队,宫女想要逃跑是很难的。
守陵制度沿袭到清朝时期,已经发展成守陵人的角色,他们世世代代都担负守陵的责任,父死子继。
守陵宫女如何伺候死去的帝王在中国人的丧葬观念中,一直是“事死如生”的观念,对于帝王来说,生前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为所欲为,在死后当然也要享受相应的待遇。
如果成为守陵宫女,至少有三件大事是不能马虎出差错的。
任务一:清扫陵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陵园坟墓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皇家来说更是如此。
历代皇帝登基之后就会选择自己的陵寝之地,尤其是开国皇帝更是要为王朝选择一块风水俱佳的龙眠之地。
现在用俯视视角来看汉朝和唐朝的帝陵,会深深佩服帝王陵墓的大气磅礴。
清扫陵园是守陵宫女每天必须要做的事,主要是为了保持帝陵的干净肃穆,保持陵区环境的整洁是对永眠地下帝王的敬畏,也对延续王朝皇脉大有益处。
任务二:伺候皇帝以及皇后灵魂的生活起居。
古人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这也是古代奉行“事死如生”的原因之一。
皇帝死后安葬在地宫中,基本是仿照生前皇城的模样进行建造的,寓意皇帝仍然和生前的地位一样。
在停放皇帝棺材的旁边房间里,一般都有皇帝生前喜欢的物件,这些东西当然陪伴皇帝长眠地下。
在营建帝陵时,一般都会专门建造负责管理帝陵的机构,被称为“下宫”。
下宫中有寝殿,殿内有帝王的牌位,日常的祭祀活动就在这里举行。
守陵宫女每天都要将皇帝以及皇后住的床、用的被子衣服等物品进行清洁,还要一日四次供应饭食。
任务三:定期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活动是非常严肃庄重的大事,在固定时间要举行祭祀,遇到重要的节日或者国家大事,皇帝也会亲自前来祭告祖先,这时就需要守陵宫女认真准备。
守陵宫女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
是按照皇帝仍然活着时候的标准来伺候皇帝,当然只是程序上的、象征性的,皇帝的棺椁埋葬在地宫中要绝对安全,守陵宫女只是在人们建造的特定场所中伺候皇帝的灵魂。
参考:
守陵制度起始于西汉,皇帝死后就会有大量的宫女陪葬,说得好听就是守陵,有时候皇后妃嫔也不例外。
汉高祖逝世后,吕雉就安排了大部分妃嫔去守陵,可能是曾经的嫉妒之心吧。
曹操临终前也曾留下遗言:妾与伎人,皆着铜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上酒脯粻糒之属。
每月朝十五, 辄向帐前作妓。
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就是让他生前的妻妾歌姬等每月15去他陵墓前跳舞,古代人死了也还是要享受!韩愈也曾写了一句诗: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所有人都要和平时一样照顾死去的皇帝,所以就相当于有两个皇帝,一死一活,都需要大量的开支。
首先每天日常照料把环境整理整理,还要黑皇帝准备一日三餐,洗漱用品。
然后每月定期祭祀,祭祀规矩多,需要大量的人一同完成,所以也就需要大量的宫女去劳动。
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
这句白居易的诗就概括了守陵宫女的一身,一旦守陵,直至终老,多少青春年少的宫女就这样在那里熬白了头,守陵的残酷是无法想象的。
一入宫门深似海,然而守陵更甚,整天面对一副冰冷的棺材,没有自由,受到众多规矩的约束,慎言慎行,稍有不慎就会死。
尊重历史,方能以史为鉴,
这在封建社会是相当残忍的。
想一想这样的皇帝就让人感觉到狰狞恐怖。
死了以后还要让活人陪着,不把女人当人来看。
慢慢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的意识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所以皇帝也逐渐感觉到殉葬是有点不近人情。
所以后来有一些皇帝就改为让其妃子宫女来为自己守陵。
虽然说也没有人情味,但是比起殉葬来说要好不知多少倍。
守陵的宫女,对待死去的皇帝要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毕竟皇帝作为九五之尊,身份和普通人不一样。
所以守陵的宫女,每天都要到皇帝的陵墓之前请安。
为皇帝备好洗漱用品。
每天还要准备新鲜的贡品食物。
以待皇帝的灵魂前来享用。
而且和皇帝生前的时候所用相差无几。
每到一些特殊的节日,这些守陵的宫女还要为死去的皇帝唱歌跳舞。
想一想这些死去的皇帝,如果地下有知的话,肯定会乐的合不拢嘴。
这一辈子生的值了,死了也值了。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
这些守陵的宫女要为皇帝的陵墓点起长明灯。
以备皇帝灵魂出来活动的时候能够看得清路。
当然每到夜晚的时候,对于这些守陵的宫女来说,是倍加煎熬的。
尤其晚上再下个雨刮个风。
打个雷闪个电。
整个陵地让人觉起来阴气森森。
鸡皮疙瘩不由自主就起一身。
晚上对这些宫女来说,简直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折磨。
所以说很多宫女在这里早早的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应该是很多人被活活吓死的。
毕竟陵墓这个地方不是人晚上呆的地方。
就算是一个大老爷们也会受不了。
更不用说那些娇娇嫩嫩的宫女了。
这些守陵的宫女,大好年华就被淹没在这里。
此后一生就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这里没有笑声,只有孤灯冷月。
所以这些宫女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
参考:
古人崇信“事死如事生”,帝王则更不例外。
皇帝认为他死后在阴间仍然过着和阳间一样的生活,其陵墓区内设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设置庞大的守陵队伍,其中为数不少的宫女就是守陵人之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把为帝王守陵的宫女称为“陵园妾”,她们皆是未生育过的宫女,皇帝下葬后都会被遣往皇陵守陵,从此不得再出陵园半步。
与守陵宫女类似的还有一些被贬的大臣、失宠的嫔妃等,她们被统称为宫人。
帝王陵园通常是缩小版的皇宫布局,只是被松柏所覆盖,给人以清冷寂寥,甚至阴森恐怖之感。
守陵宫女告别亲人后,会被宫中太监押送到陵园来,直到死去。
守陵宫女不关守的是帝王陵墓,还守的是青春与凄苦。
守陵一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将守陵作为制度是开始于西汉时期。
凡是皇家陵寝,都要有包括宫女在内的宫女来守陵。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便将没有生育子嗣的嫔妃和宫女派往陵园守陵,武帝时期规模扩大化。
汉成帝驾崩后,王太后让其妃子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每天陪着石人石马,冷清地度过了她落寞的晚年,死后一并葬入成帝陵中。
到了东汉时期,宫廷中将未被皇帝临幸过的守陵宫女称为“诸园贵人”。
据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操曾在邺城修筑自己享乐用的铜雀台,台上房屋有一百多间,铸大铜雀于楼顶。
曹操立下遗嘱,在他死后其嫔妃和宫妓要定期对着他的坟墓歌舞。
唐朝时期,为皇帝守陵的宫女也是很多的。
这些守陵的宫女与在宫中的职责差不多,每天在陵区伺候已故皇帝的日常起居,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事死如事生”,把死人当作活人伺候。
宫女在陵区并不是孤立群体,与她们相伴的还有守陵卫队和一些大臣、嫔妃。
守陵宫女会依据守陵制度,每天在皇陵的寝殿中,整理已故皇帝的床铺被褥,为已故皇帝更换洗嗽用品。
当然了,这些工作都是在皇陵的地面建筑中进行的,并不是在地下陵墓之中,犹如我们平时见到的侍奉神灵一样。
除此之外,还要准备象征性的一日三餐,每天进行及时更换。
守陵制度中对宫女每天的活动都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祭祀的时间。
每天的祭祀活动在寝殿之中,每月的祭祀活动是在陵庙之中,而每季的祭祀活动则在便殿之中。
守陵宫女每月还有一个特殊的工作,那就是将已故皇帝的衣冠从寝殿中请出,拿到帝王太庙中进行祭祀,之后再放回寝殿。
每逢已故皇帝生辰、死期或节日,都要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宫女最为忙碌是日子。
大型祭祀活动不但要准备无数的祭品,还要为先帝唱歌跳舞,这些工作都是由守陵宫女来完成。
虽然这些享受者都已故去,但这些宫女犹如在皇宫中伺候皇帝一样,每天的小型舞乐也是必不可少的,无人欣赏也不能懈怠。
陵区的卫生打扫也是要宫女负责的,帝王的陵区通常面积都不会小,如明成祖的长陵面积达十多万平米,工作量确实是巨大的,当然守陵宫女的数量肯定也不会少。
陵区要求地面要保持干净,墓碑上无尘,四周无杂草等。
在清代,守陵的机构主要由总管衙门和掌关防衙门组成。
总管衙门负责陵区的守卫,而掌关防衙门是负责陵区的祭祀及修缮。
守陵宫女便属于掌关防衙门管理,宫女每月的俸禄能拿到十两银子,总管则为一百五十两。
清朝时期的守陵制度已非常完善,守陵宫女既能拿到高薪,工作也比较规范,能进陵区工作的宫女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
清皇陵一年中有四大祭,二十小祭,大祭在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小祭在每月朔日和望日。
守陵宫女只是这庞大的陵园管理部门中的一部分,是最底层的劳动者。
清代的分工比较细致,守陵宫女只负责皇陵的祭祀和内部打扫,陵区的则由太监等专人进行管理,守陵人员在清后期被大量裁撤,守陵女性基本消失。
总之,明清之前的守陵宫女的生活是比较凄苦的,而明清时期的守陵宫女的生活虽然也比较单调,但待遇却是不错,而且几年之后便可离开皇陵回到老家。
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其实就一句话,生前怎么伺候死后还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