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卡车炮发射后炮管颤颤悠悠的这样能打的准吗

为提问者细致的观察以及善于思考的习惯点赞,卡车炮在发射后炮管出现颤颤悠悠的现象叫做炮管震颤,炮管震颤现象是由火炮的膛压以及弹丸在身管中与管壁剧烈摩擦造成的。
震颤现象在所有的身管武器中都会出现,包括各种枪械和各型火炮,但不包括火箭炮,因为火箭炮的膛压极低,仅凭弹体与管壁的摩擦很难产生明显的震颤现象,这也是我们看不到火箭炮在开火后出现“颤颤悠悠”现象的原因。
颤颤悠悠的炮管并不会影响射击精度,因此卡车炮是能打准的,甚至可以这么说:颤颤悠悠的现象越明显,火炮射击精度就越高!因此只要目标位置或者射击诸元不发生变化,不需要每次发射之前进行目标校准。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得从对枪械的研究说起:早期,人们就开始研究枪械身管的震颤现象,并且主观地认为枪管震颤现象会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因此第一次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步枪无一例外采用了护木将枪管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设计,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护木的制约来减轻枪管震颤。
这就是二战以前几乎所有的步枪制造都使用大量木材的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制李-恩菲尔德7.7mm步枪,该型步枪的枪管几乎全部被护木包裹,只露出1厘米的枪口也只是为了便于安装刺刀。
然而这样的设计看似能起到约束枪管在发射后发生震颤的效果,而实际上该枪的射击精度并不高,这也是我军官兵在“万国造”时期从来都不喜欢“英77”的主要原因。
直到冷战后期,随着对枪械认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发现消除枪械震颤对射击精度影响的方法并不是去尽力制约它,而是尽力不制约它,这样才能提高枪械射击精度。
比如说现代高精度狙击步枪,枪管除了根部与枪膛发生接触以外,其它部位一律不能受到制约,就连脚架都不能触碰到枪管,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尽力不去影响枪管震颤震颤,从而达到提高射击精度的目的,这就是悬浮式枪管设计。
↓下
枪管悬浮式设计的意义在于放任枪管在发射后产生的震颤,因为这样的震颤是在一定频率下的规则颤动,既不会影响内弹道性能,也不会影响下一发子弹的射击精度,所以但凡是有高精度射击需求的枪械在设计时尽可能地降低枪械对枪管震颤的影响因素,包括枪机。
这也是几乎所有的高精度狙击步枪都采用栓动式枪机,而不是自动或半自动枪机的原因——在射击过程中,一旦出现脚架、护木、枪机等因素对枪管震颤的影响,那么震颤频率就会变得没有定数,震颤波就会变得十分紊乱,对射击精度影响是非常高的,比如说国产88式狙击步枪,它的脚架就安装在枪管上,所以射击精度十分不稳定,这也是它被官兵冠以“88式霰弹枪”恶名的由来。
火炮的炮管震颤现象与枪械的枪管震颤现象在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而且火炮的膛压远远高于枪械,火炮的炮管震颤现象对射击精度的影响超过了枪械,比如说国产155mm卡车炮在使用全药号击发时,膛压接近500MPa,而7.62mm狙击步枪的平均膛压仅为360MPa。
这就是火炮在发射后炮管出现明显的“颤颤悠悠”现象的原因,那么新问题就来了——颤颤悠悠的炮管如何确保精确射击呢?
就大口径火炮而言,对于精度要求最高的是坦克炮,而且坦克炮的射击环境为不确定因素极多的机动状态,即坦克的行进间射击。
为了确保坦克在行进间火炮能准确瞄准目标,坦克炮采用了液压炮身稳定系统,该系统由4个陀螺仪进行控制,能起到保证任何颠簸状态下炮口始终对准目标,所以当我们看见坦克在机动过程中火炮出现“颤颤悠悠”现象时即意味着坦克的液压炮身稳定系统已经开启。
↓下
而卡车炮在射击后出现颤颤悠悠现象也说明它的液压炮身稳定系统正在工作,炮管的颤颤悠悠现象是由液压设备在努力稳定炮身时做出的调整动作。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假设火炮射击仰角设定为36度,那么陀螺仪就会始终指向36度的仰角上,从而驱动炮身液压稳定系统将炮管控制控制在这个角度上,当火炮因击发、机动等因素造成炮管偏离设定角度时,液压设备就会工作,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液压产生的压力来稳定和调整炮管,使其回到陀螺仪指向的角度上。
这就是卡车炮以及其他使用了炮身液压稳定系统的火炮最大射速不超过7发/分钟的原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火炮除了有最大射速这个性能指标以外,还有爆发射速,比如说155mm卡车炮的最大射速为7发/分,爆发射速达到12发/分。
由于炮身液压稳定系统对火炮身管的稳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制约来火炮射速,在进行爆发射速射击时就需要关闭炮身液压稳定系统,这个时候卡车炮的炮管就不会出现“颤颤悠悠”的现象了。
这一点在机动中的坦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坦克的炮管在炮塔上纹丝不动时,表示炮身液压稳定系统处于关闭状态;
当炮管在炮塔上看起来“颤颤悠悠”时,说明坦克已经开启炮身液压稳定系统。
↓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我们看到卡车炮在发射后,炮管“颤颤悠悠”的,这样是能够打准的,因为炮管“颤颤悠悠”是由身管的震颤现象造成的,为了克服震颤现象对火炮射击精度的影响,炮身液压稳定系统在陀螺仪的控制下通过液压设备进行稳定,确保火炮始终指向设定角度,所以“颤颤悠悠”的火炮反而打得更准。
第二、不管是火炮还是枪械,在发射后身管都会出现“颤颤悠悠”的震颤现象,而这样的震颤是一种有规律的、在一定频率下的震动,有规律的震颤是可控的,并不影响射击精度,身管倘若震颤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发出没有规律的不可控震动,这个时候就会严重降低射击精度了。
因此火炮即使没有炮身液压稳定系统,炮管在发出震颤时对射击精度的影响并不明显,完全不需要每次发射时校准目标,除非其它因素影响到炮管的正常震颤。
结语在射击过程中需要频繁重新校准目标的火炮往往是那些没有使用液压炮身稳定系统的传统牵引式火炮,比如说国产66式152mm牵引式榴弹炮。
该炮采用驻锄和千斤顶来稳定炮身,火炮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以及炮身产生的震颤应力全部通过驻锄和千斤顶传导至地面。
这就意味着驻锄和千斤顶在多次传导应力以后会发生移位现象,从而导致弹着点随着炮击次数的增加而加剧偏差,所以这样的火炮才需要进行校射,即题目中所说的“校准目标”。
以66式152mm牵引榴弹炮为例,每轮多发极速射以后都要重新进行诸元计算校射,因为每发射一发炮弹,驻锄都会产生3密位左右的偏差,这也是老兵常说“一个弹坑不会掉进两发炮弹”的原因。
↓下

参考:
这种炮打不中的。

参考:
卡车炮发射炮弹之后,你看到那个炮管颤颤巍巍的你就认为那不够炮弹,他打不准吗?
实际上炮弹在炮管里面的时间很短,几毫秒以内炮弹就已经出膛了。
之后炮管在颤颤巍巍的已经和炮弹没有关系啊,你只要在前面几毫秒以内保证炮管方向高程是固定的就行了。
后面的炮弹要打的话,让那个炮管停下来之后恢复到原位,再继续开炮,一样的。
就算是自行火炮,每一分钟的持续射击时间也差不多只有4~5花。

参考:
能,注意看,说不能的基本上是军盲
参考:
您所说的应该是那种长径比较大,口径较小的轻型车载炮,而非自行火炮,这是两个概念。
前者是简单组装,无止退和减震固定装置,炮管发射炮弹除了自身震颤外,还有发射反作用力导致车身起伏和晃动,连续发射精度肯定差,但由于射击距离较近,加上长径比较大,这种精度是可以达到战术要求的,这种车载火炮强调的是射速快、机动灵活。

参考:
后坐力的最大值出现在炮弹离开炮口的瞬间,所以炮管强烈震动是在炮弹已经离开炮管以后的事。
而在此之前的炮管震动,弹道学已经计算好,在做射表时考虑进去了,因此不会影响射击精度。
在炮弹出口以前炮管也会有震动的,但是这段时间极短,大约近千分之一秒,所以人是看不见这一段的震动的。
发射时的震动造成连炮架都会有位移,下一次发射时必须修正的。
如果是急速射连放,一般是一个面目标,本来就没要求一定打在一个点上。
“坦克在以40公里/小时的速度机动,火炮虽然看起来“颤颤悠悠”,但是安放在炮口上的酒杯一滴酒都不会洒出来”,说的是车子在机动的时候。
没有说在发射的时候。
所以这种解说是驴头不对马嘴。

参考:
这个军事专业术语叫炮颤,呵呵,这个n年前就已经攻破的技术难题。
战争是很可怕,但是战争推动兵器发展的速度绝对是任何科技进步无法比拟的。

参考:
火炮都有瞄准镜,瞄准是靠瞄准镜,火炮瞄准目标后再装填炮弹射击。
一般说,多发急促射的时候不会每发都瞄准,如果是打另外目标是要重新瞄准的。
因为各目标的距离,方向不同。

参考:
火炮发射时炮弹在炮管中运动的时间极为短暂,而火炮身管的质量远大于炮弹的质量,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根据动量守恒定理,火炮身管只会以较慢的速度向后后座极短的距离(因为时间极短),故可将这一时刻的炮管视为近乎静止的状态,可赋予炮弹稳定的射向。
而待炮管后座幅度变大,开始震颤時,炮弹早己飞出炮口,所以炮管的震颤不会影响炮弹的精度!
参考:
答火炮的发射的准确性,与炮管的震颤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火炮的炮弹在炮管内,发射药燃烧产生剧烈推动炮弹的运动,以前炮筒内没有膛线,炮弹飞出去后,会受环境,风速等一系列的东西影响它的精度。
为此炮弹的准确性,是一系列的因素影响的,为此在实际中,工作人员都会根据这些因素进行一系列测量和校正工作。
火炮的准确率是根据测绘炮弹的飞行轨迹进行修正的,以前的火炮都有校正弹,根据炮弹发射后实际测量后,对于火炮发射偏差进行校正,现在这些工作都有计算机火控系统来完成。
为此火炮在发射过程中,炮管因为火药推动炮弹与炮管摩擦产生的震颤不影响火炮的发射精度。

参考:
尿尿后抖一抖,,关键是放回原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