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
诸葛亮只是忠于刘备,但绝没有忠于汉室的意思。
这事情很难说得清楚,既然刘备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许多人也信以为真,自然的推论就是,诸葛亮忠于刘备,刘备忠于汉室,那么诸葛亮也就忠于汉室。
也就成了诸葛亮既忠于刘备也忠于汉室。
如果豹眼说,刘备压根儿就没有忠于汉室,许多人会叽歪很多。
好吧,豹眼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一下,诸葛亮绝没有忠于汉室。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举荐司马懿为计掾,曹操当时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就派人征辟他到府中就职。
司马懿不伺候曹操,就假装风痹病以拒绝。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做了丞相,再次征辟司马懿出仕。
曹操官大了,司马懿认为惹不起,就屈从了。
司马懿本身是真不想出来做官,不像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就出来了。
但司马懿并非没有野心,更可能是在等待机会。
司马懿出仕之后,给曹魏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不是曹魏自己出现了问题,司马氏家族也未必一定能篡夺曹魏的政权。
但不管咋说,司马懿绝不是匡扶汉室的忠臣,更不是因为替汉家报仇而篡夺曹魏的政权。
就此一点,诸葛亮与司马懿很相似。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既然汉室倾危,作为忠于汉室的臣子,就不能在卧龙岗睡大觉,而应该积极活动起来,应该像荀彧那样,主动奔波,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志,去拯救危难中的汉室朝廷。
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这算是汉室的忠臣吗?
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了诸葛亮,不管是否确信,诸葛亮的确是冲着刘备才出山的。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的人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就算满天下只有刘备一个忠于汉室的人,诸葛亮也应该早就清楚哦。
刘备占据了徐州,正是开拓基业,匡扶汉室最好的时机,为啥诸葛亮不去投奔他呢?
既然已经断定曹操是篡汉奸贼,为啥官渡之战时,诸葛亮不去做那棵压死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呢?
为何坐等曹操击败袁绍做大呢?
难道诸葛亮不清楚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就没有人能够再战胜他了吗?
作为一个忠臣,那是不能顾及自己的生命和名声,誓死去捍卫自己的帝王才是。
献帝穷途末路,颠沛流离的时候,被曹操挟持十分憋屈的时候,诸葛亮却在卧龙岗安心睡大觉,这算忠臣吗?
豹眼认为这不是汉室忠臣的作为。
隆中对之后,诸葛亮出山,跟随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没话说,也不必多说,诸葛亮是忠于刘备的。
不管有多少对诸葛亮的责难和疑虑,毕竟人家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没有篡夺刘禅的皇位。
历史看得是结局,就这一点来看,诸葛亮忠于刘备是不该质疑的。
因此,诸葛亮没有忠于汉室,仅仅是忠于刘备一人而已。
参考:
#阅读的温度#
原因如下:一、诸葛亮和刘备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抱负。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他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志向是成为王佐之才。
诸葛亮和刘备具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抱负,致力于建功立业、平定天下,匡扶汉室。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
二、诸葛亮和刘备尊崇儒家思想,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符合儒家政治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君臣规范是:君、臣追求“仁政”上一致,双方都具备良好的仁义德行,这样才能做到“君明臣良”。
刘备宅心仁厚,品德高尚。
施行仁政,以“仁”待人,礼贤下士,有仁性、仁德,重视“养民”、“保民”能够急亲贤之为务,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对刘备是这样评价的:“先生刘备,为人豁达宽厚心,礼贤下士,既有汉高祖那样的风骨,也有英雄的气概。
”〈三国·蜀书·先生传〉评曰:先生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
“为君者以德行仁,为臣者故当事之以忠。
”诸葛亮是个非常注重伦理纲常的人,既然遇到了刘备这样“以德行仁”的君主,必然会“事之以忠”。
四、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
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十六年,刘备信任并重用他,给予他展示才华和实现人生价的机会。
《三国志·蜀书·先生传》中评价他们的君臣关系:“他(刘备)将一个国家托付给诸葛亮,而不存怀疑之心,实在是君臣交往最公正的,古往今来最好的典范。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四、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深情厚意。
从“三顾茅庐”的相见恨晚,到“隆中对”的如鱼得水,再经十几年的患难与共,两人早已结成了生死与共的兄弟情,他们的关系既是君臣、知己、朋友,又是亲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他一生辅佐蜀国,为蜀汉的复兴呕心沥血,他的高风亮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世代人的称颂,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参考:
忠于汉室吧!毕竟诸葛亮是汉朝人,有天然的认同感、使命感。
倘若不忠于汉室,却是说不过去,既于情不通,又于理不合,极易伤了价值根本,有些得不偿失。
况且,曹贼篡汉,不得人心,还有恢复之机,以待
至于忠于刘备,不过是忠于汉室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因而,诸葛亮忠于那个,都没啥本质区别,殊同同归。
换言之,谁叫刘备代表汉室,有“匡扶汉室”之心呢!在此情况下,两人一拍即合,完美上演了“救国救民”的戏码,更深刻阐释了当中的不容易,完全是举步维艰,都不足道哉!退一步讲,时逢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汉室危矣!纵观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先主知遇之恩,起于微末之间、茅庐当中,相助刘备夺得了立足基业。
又毅然决然竖起了汉家的大旗,不知鼓舞了多少民心士气,以致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来投,形成了一片大好形势。
由此不难看出,诸葛亮忠于汉室,那是没话说的,绝对身体力行,尽力而为。
反观,其余野心之辈,自私自利,完全为了成全霸业,哪管初心何在,真是令人不胜唏嘘,感慨不断。
再进一步来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更显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忠于汉室的不可动摇。
自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不改人生本色,兢兢业业为蜀汉操持。
期间,不仅保全了刘备基业,而且还略有发展。
譬如,先南征“七擒孟获”,稳定了大后方,后又发动“六次北伐”,确定了蜀汉的政治目标。
通过一番操作下来,既践行了“恢复汉室”的决心,也彰显了“汉贼不两立”的誓言,可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外乎如此。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忠心有目共睹,以千载作证,丝毫掺不得假。
甭管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都不改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人生价值。
参考:
谢
中国几千年的士大夫的思想传承。
也正是诸葛亮奉行的座右铭。
他们心中先有君,然后有国。
正是他们的思想衣砵。
国家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占比不会很高,他们的名誉,地位,荣华富贵乃至身家性命是帝王把握着的,是帝王给予的。
他们只有小心谨慎的侍奉帝王,忠于帝王,就能坐稳将相位置。
诸葛亮也不其外。
所以讲,诸葛亮绝对是忠于刘备,忠于皇室大业。
自三顾茅庐出山为师拜相,辅助刘备争夺夫下,他此一生的官运,命运就与刘备沾连在一起了。
没有了刘备,他就找不着北,他的抱负为谁?
佐扶刘备争夺天下也。
居庙堂之高之人,他们都懂得,有君才有臣,才有他们。
有君正有国。
但有国不一定有他们。
正是自古以往的俗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也。
参考:
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
东汉末年,之所以有很多士人隐居山林,并不是不想“治国、平天下”,而是情势所迫,非不为也而不能也。
诸葛亮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二,从诸葛亮当时言行来看,他常以管仲、乐毅自居,这两人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的朋友庞公德、徐庶等都将其称作“卧龙”,认为他胸怀大志,将来必能干一番大事业。
其三,诸葛亮结交的朋友也不是南阳周边的农夫,而是所谓的“名士”,如庞统、石广元、徐庶、崔州平等人,这些人在一起时主要是切磋学问、纵论天下、品评时局、等待机会。
其四,从东汉末期的形势来看,当时汉献帝沦为摆设和玩偶,各方诸侯凭借自己的实力割据一方,凭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他早就判断出东汉王朝气数已尽,即使神仙来了都无法挽救东汉灭亡的命运,如果诸葛亮真忠于汉室,他怎么会在卧龙岗蛰伏数年而不出仕为官呢?
从当时诸葛亮拥有资源条件来看,他要想单独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他拥有的经济资源很少,不过有几间草庐、几亩薄田,最多就是一个不愁吃穿的农户而已,要凭这些资源单独招兵买马几无可能。
其次,诸葛亮也没啥政治资源,他有一个叔叔诸葛玄曾在刘表手下做过小官僚,而且在诸葛亮17岁那年还病逝了。
再次,诸葛亮也没有多少人脉资源,只在隆中结交了庞公德、徐庶等名士,这些人对诸葛亮的品德才学都十分敬重,他也因而获得“卧龙”的美名;
其实诸葛亮积累最多的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和谋略,这是他实现“治国、平天下”志向的核心资源。
当时有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等军事集团存在,诸葛亮单凭自身力量很难实现其宏大志向,只能通过寻找所谓“明主”,与“明主”合作实现其政治抱负。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从儒家正统意识形态角度看,诸葛亮不会助纣为虐与之合作。
何况当时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谋士众多,有郭嘉、荀彧、程昱等,诸葛亮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实现理想,需要付出巨大的竞争代价。
江东孙权手下谋臣大多为江东人士,地位稳固,孙权与这些谋士都有深厚的感情。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多中年
刘备是汉室中山靖王之后,他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与诸葛亮的正统意识形态相契合;
何况刘备手下谋士奇缺,仅有的徐庶还被曹操用诡计逛走;
诸葛亮选择与刘备合作,马上就有施展才能的平台。
而且刘备当时处境艰难,正是需要诸葛亮发挥能力的时候,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刘张关三顾茅庐后,对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谋略啧啧称奇。
诸葛亮自从跟了刘备,有了刘备集团这个载体后,自己的伟大抱负基本实现了,通过联吴抗曹、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最终名垂青史。
如果诸葛亮愚忠于刘备,在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倾巢而出攻伐孙权,他完全可以制止这种愚蠢行为,就不会出现刘皇叔抱憾死于白帝城的悲剧。
诸葛亮更不会在刘备死后,天下大势已定情况下,多次出祁山讨伐曹操。
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虽然实现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如果万一成功了呢?
如果诸葛亮仅仅忠于刘备,那么在刘备死后,就可以凭借蜀地天险采取守势,保存实力。
而不是六出祁山讨伐曹操,最终落得损兵折将、实力大损的结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诸葛亮忠于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参考:
对于诸葛亮来说忠于刘备就是忠于汉室,因为既然刘备是所谓的“大汉皇叔”,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所以他也就成了那些忠于汉室之人的效忠对像。
而且在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控制在手,曹操可以利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号令四方诸侯时。
那些没有办法向汉献帝效忠的人,也只有另外选择一个“根正苗红”的效忠对像了!(诸葛亮)诸葛亮也正是如此!既然天下已然大乱,四方枭雄混战厮杀,东汉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了。
如果诸葛亮还想有所作为,还要实现其“重新安定汉室”的抱负。
那么,刘备的确是个不错的效忠对像!在《三国演义》这部扬刘贬曹的书里,几乎将刘备刻画成了“完人”。
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刘备不仅仁慈讲义气,而且还能知人善任。
并且为了得到贤才辅佐,甚至不惜折节下士三顾茅庐!(刘备)这样的贤明之明哪找去?
在三国乱世,舍刘备恐怕再无第二人选!刘备既然是如此之完美,而且还根正苗红,况且还有大汉皇叔之名号。
更兼刘备打出了“重安汉室”的旗号,并且在为人处世方面,处处都和“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三国演义》语)的曹操不同。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就是刘备所自称的:曹操待人以诈,我待人以忠!曹操不仁不义,我行仁尚义!试问,忠于汉室的诸葛亮,能不选择效忠刘备吗?
(汉献帝)
参考:
严格意义上说,诸葛亮忠于的是刘备之后的汉室,而不是绵延四百年的汉朝。
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死后就一直隐居在隆中,当时是建安二年,诸葛亮十六岁。
看起来年龄很小,可是古人的出仕并不受年龄约束,古代甘罗十二岁官拜上卿,汉朝霍去病十七岁就为校尉。
如果诸葛亮忠于汉室一定会出山辅佐汉室。
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汉献帝当时已经被曹操裹挟,天下大势已经在曹操的摆布之下,忠于汉室无异于忠于曹操。
所以,诸葛亮宁愿躬耕陇亩也不愿出仕为官。
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的知遇之情也是赚人热泪,三顾之恩并非子虚乌有。
所以,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感情是非常浓厚的,诸葛亮忠于的更多是刘备这
正如《出师表》中所记载的:“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诸葛亮说的正是他自己,是想把刘备的知遇之恩转嫁给刘禅,将刘禅视为刘备的延续。
所以,诸葛亮是忠于刘备的。
此外,汉室的概念往往是比较虚无的。
皇帝可以是汉室的代表,刘备这样的宗室也可以代表汉室。
所以刘备和汉室严格说来是一身同体,难以分割的。
两者虽然有差别,但实际上并不大。
参考:
诸葛亮忠于刘备,也是忠于知己,因为刘备看得起他,其它的什么匡扶汉室只不过嘴上说说而已。
参考:
诸葛亮出山的目的是辅佐刘备统一天下,恢复汉室江山,大事成就后,定会支持刘备做皇帝,所以诸葛亮实际上是忠于刘备。
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提到要兴复汉室江山,但这些谋划都是给刘备量身定做的,诸葛亮讲了自己的策略,最后说:“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刘备平定汉中后,大赏三军,众将都有意让刘备称帝,就来找诸葛亮,诸葛亮说:“吾意已有定夺了,”于是和法正一起来见刘备说:“主公已经拥有两川之地,又深得民心,应该择吉日称帝,你当了皇帝就能名正言顺的讨伐国贼曹操,完成统一大业了。
”这时候汉献帝名义上还是皇帝,诸葛亮和众将就迫不及待的让刘备当皇帝,可见诸葛亮等都是忠于刘备的,忠于汉室江山只是一个托词罢了。
当时刘备怕落下篡逆的骂名,只答应做了汉中王。
曹丕废了汉献帝,自己当了皇帝,也让刘备有了称帝的好时机,诸葛亮等人更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了,于是诸葛亮和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商议,说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要把汉中王刘备扶上皇帝宝座。
诸葛亮等人为什么老想着让刘备当皇帝呢,其实很好理解,刘备要是个县令,关羽,张飞只能当马弓手,步弓手,诸葛亮这些人顶多当个文书之类的职务,刘备当将军,诸葛亮就能做军师,也就是参谋长了,其他人也会水涨船高,刘备当皇帝,那诸葛亮就能当丞相,这些人都是国家大员了,所以都推刘备当皇帝,是为了刘备,也是为了自己打算,他们的地位是和刘备连在一起的。
刘备心里也是想当皇帝的,但还是推辞在三,诸葛亮说:“我们这些人跟随你,是要灭魏兴刘,共
总结:诸葛亮两次劝刘备当皇帝,可以看出诸葛亮忠于的是刘备,并不是汉室,因为只有刘备当皇帝,诸葛亮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参考:
诸葛亮是忠于刘备的,在他眼里,刘备就是汉室。
诸葛亮出山,并不是为了恢复汉室,也不是为了解救黎民于水火,而是单纯的为了找一个老板,施展自己的才能,以管仲,乐毅为奋斗目标,出将入相。
诸葛亮是个有节操,不事二主的人。
所以他不像别人,随便找个老板,觉得这个老板不行,就跳槽换个老板。
这就注定了诸葛亮认谁为老板,他就忠于谁。
所以诸葛亮找老婆很随便,找老板是经过千挑万选的。
天下诸侯,刘表,刘璋,张鲁之流,他看不上。
曹操那边人才济济,竞争激烈,他很难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孙权那边有周瑜,张昭,鲁肃,也没诸葛亮的份。
最后诸葛亮只能选择刘备了。
刘备称汉中王时,诸葛亮就找机会为刘备解决了刘封。
曹丕称帝,诸葛亮立马劝刘备称帝,在他眼里根本没有汉献帝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刘备的心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参考:
我认为诸葛孔明即非忠于刘备也非忠于汉室,而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若是忠于汉室,他不会在卧龙岗数年不出,若是忠于刘备,他不会舍命六出祁山硬搞曹操,这些其实都不是刘备的理想,因为刘备的理想是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给他画的三分天下图!刘备的理想已经实现了,诸葛亮的理想却没有实现,因为太难了,诸葛亮自己从没说过他的理想是一统天下,书中有伏笔—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