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何被杀

岳飞被杀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历史话题,一般认为是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其实不然,真正要杀岳飞的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只是被赵构当枪使而已。
赵构杀岳飞的原因,其中有一层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南宋朝初建,赵构作为第一任皇帝,一穷二白,急需掌控岳家军的军权才是其最终目的。
南宋初建,赵构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固国家政权,君臣为了施行禁军体制还是藩镇体制争议不断当年北宋土崩瓦解,南宋急促建立,说是一个国家,其实一穷二白,一无所有。
所以宋高宗赵构最急切的是完成两件事情:一、军队收归朝廷,也就是将主要军事力量置于皇权的掌控之下。
二、财政收归朝廷,也就是重建维持南宋政权正常运作的经济秩序。
这其中又以第一项最为重要。
因为当时江南的地方财政根本就指望不上,而国家大部分的税收则掌握在地方军阀手中,北宋的主力部队禁军早就在战争中消耗殆尽,所以皇帝赵构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什么事都干不成,收拢全国各地的军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于如何解决这两个当务之急的大问题,赵构和大臣们伤透了脑筋,臣子们各有各的见解,但赵构始终坚持要恢复北宋的禁军体制,要求主要军事力量必须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
南宋的第一任宰相李纲认为,朝廷没有任何像样的军队,又无钱支付军饷,只好任由地方军阀做大,让他们自己在各自地盘上自由收取赋税,彼此协助,共同抵御金军。
这实际上就是恢复唐代的藩镇体制,但也是李纲认为的无奈之举,国家真正的军事力量只能从民间抗金武装与流落为盗匪的残余部队中收编了。
李纲的主张与赵构截然相反,赵构绝不容许藩镇出现,于是李纲的政策流产,李他本人也被迫离开了朝廷。
这个时候还是个无名之辈的岳飞第一次上书赵构,岳飞极力主张以武力恢复故土。
但是他没能搞明白李纲的政治思想,以为李纲反对主战,居然莫名其妙地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大骂李纲这个朝廷内最大的主战派。
接替李纲的是黄潜善与汪伯彦,这两
他们决定解散民间抗金军队,也放弃了招降流寇的政策,而是从这些民间军队和流寇军团当中挑选优秀士兵,来组建一支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御营军”。
南宋五大家军的形成,赵构亦喜亦忧,最终还是为了自己没有实际兵权而苦恼不幸的是,御营军成立不久就因频繁改制而分裂出三股军事力量:刘光世的御营副使军,韩世忠的御前左军和张俊的御前右军,御营军已是名存实亡了。
刘光世、韩世忠和张俊统领的这三支军队,后来都发展成了南宋的主力军团。
三人加上岳飞,并称南宋的“中兴四将”。
中兴四将之中,只有岳飞是个外来户,岳飞军团的前身是宗泽开封军团瓦解之后的残余小部队,而其他三家都有皇家御营军的历史背景。
也可以说,岳飞兵团并不是赵构的嫡系部队,就因为岳家军有别于其他三家的出身,多少也影响到了岳飞日后的命运。
建炎三年,金军大举南侵,此次金国志在彻底消灭南宋,抓住赵构。
宋军无力抵抗,赵构只得仓皇逃亡。
同年三月份,爆发“苗刘之变”,杭州的护驾部队发生叛乱,他们逼迫赵构让位给三岁的皇太子,请出了隆佑皇太后垂帘听政,并且决定将赵构交给金国。
赵构复位后,宰相范宗尹提出了新的整军方案,建议皇帝再次考虑实行藩镇制度。
与李纲的主张不同的是,范宗尹建议实行藩镇制度只是权宜之计,他的长远目标仍是组建一支直属于皇帝赵构的中央军团。
这个时候,淮河流域最大的抗金军团首领杜充突然投降。
隶属于杜冲的岳飞无家可归,于是带着自己的部队在江南度过了一段流浪的日子。
期间岳飞和部属终日待在一起,不分上下级关系,官兵们不分你我,彼此建立起了深厚的私人友谊。
这段流浪经历对岳家军的成型起到了关键作用。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参与了收复建康府的战役。
岳家军在清水亭、牛头山等地接连战胜金军,收复了建康府。
一时之间,岳飞被朝野上下刮目相看,并有幸得到了赵构的接见,部队回归编制,岳飞被封为“通泰镇抚使”。
此时,南宋有五大军团正式形成,韩世忠的部队叫做韩家军,张俊的部队叫做张家军,刘光世的部队叫做刘家军。
岳飞的部队叫做岳家军,吴玠的部队叫做吴家军。
但是这几家军存在强烈的排外情绪,当时有人形容他们“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
”其实,“家军”的出现也是北宋政权土崩瓦解后的必然产物。
南宋初年,以淮东楚州为大本营的韩世忠军;
以池州和泸州为大本营的刘光世军;
以建康府为大本营的张俊军;
以鄂州为大本营的岳飞军;
以及远在四川的吴玠军最终身不由己地成为韩家军、刘家军、张家军、岳家军和吴家军。
这都不是偶然的,谁也无可厚非。
几大军团的形成也了却了赵构内心深处的一桩心事,虽然自己没有掌控这几大军团的军权,但是再也不用再担心被金军赶着跑了,毕竟这也标志着南宋军事实力增强了。
不过事情也没那么乐观 ,几家军之间严格划分界限,彼此猜忌,联合作战时互拖后腿是常有的事情。
这就是所谓的“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
下面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
主战派宰相张浚曾经想对淮北发动攻势,提出让韩家军做主力部队,张家军配合打援。
张张俊就一口给回绝了,并大喊韩世忠想要吞并他。
宰相张浚的背后是由皇上赵构支持的,但是却驱使不了张俊的部队。
绍兴六年,淮南会战爆发,宋军打金国的傀儡政权伪齐,张浚的作战计划是让张家军、刘家军和御营杨沂中军三军联合出击。
但刘光世以没有粮草为借口,并不配合作战。
张浚二话没说,以最快速度给他送去粮草,但是当杨仪中的军队抵达预定作战地点时,刘光世早已撤军而去。
所谓的三军联合作战,成了敌军的笑柄。
岳飞也曾被张浚认为不愿合作。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六、七年间,张浚计划征讨伪齐,召集“中兴四将”在龟山举行最高军事会议。
家军大将们意见各不相同,刘光世主张防守,韩世忠建议进兵,资格最老的张俊态度模棱两可。
于是张浚想听听兵力最强盛的岳飞什么意见,结果岳飞却说不能发兵。
一贯主张北伐的岳飞有这种态度,让张浚甚感意外,自此对岳飞的印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岳飞有养寇自重的心思。
“先是,张浚欲征刘豫,会四大将於龟山,问之曰:'欲大举以取刘豫,克复中原,如何?'刘光世请守,韩世忠请进兵。
张俊曰:'都督欲战则战,欲守则守。
'惟岳飞独以为不可用兵。
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
浚以飞为玩寇,议不协而罢\"。
——第一百七十七卷《三朝北盟会编》这次军事会议岳飞的态度引发了南宋朝廷对他的猜忌。
会议的最终结果是,除了韩世忠之外,没有一支家军愿意伐齐,这也使得南宋朝廷对家军集团更加忌惮了几分。
山头林立,各顾自家,国家大事上很难达成一致,这样下去怎么行呢?
眼看着各路家军横行无忌,毫不把朝廷当回事儿,对于赵构来说,掌控天下兵马大权更显得至关重要了绍兴七年二月,赵构与宰相张浚达成一致意见,终于决定对家军采取措施,先罢免刘光世的军权,解体刘家军。
刘光世这
刘光世也乐在其中,遇有战事也很少亲临前线,只是派偏将前往。
所以解除刘光世的兵权,朝廷并没有遭遇太大的阻力。
问题是谁来接管刘光世这支军队,赵构与张浚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绍兴七年一月,金国派来使者说宋徽宗死了。
父亲的去世极大的刺激了赵构,加之此时岳飞的热血高涨,希望朝廷支持自己北伐,直捣黄龙府。
沉浸在丧父之痛中的赵构也正好热血高涨,誓报家仇国恨,两
赵构立即将岳飞升职为太尉、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这样岳飞的官爵,正式与韩、张、刘三大将持平。
三月份,赵构又给了岳飞一个天大的许诺: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
(《鄂国金佗续编》卷二十七)也就是说,赵构不但承诺把刘光世的五万多部队交给岳飞,还把川陕的六万多吴家军及其他一些小军团,总计约达十七万之多的军队,全交给岳飞来指挥,再加上十多万的岳家军,归入岳飞麾下的部队,总计达到了近三十万。
而韩家军与张家军加起来也不过十万左右。
此时的赵构满脑子都是收复失地,为父报仇,几乎想要把全部筹码都压在岳飞身上,岳飞能征善战,大宋朝的命运就交给他了。
为了使岳飞能够顺利接受刘家军,赵构还给刘光世的部将们写了亲笔手诏,让岳飞带给他们。
手诏中说:“朕惟兵家之事,势合则雄……今委岳飞尽护卿等……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倘违斯言,邦有常宪!”(《金佗续编.高宗手诏》)将全国四分之三的军队归于岳飞麾下,自宋开朝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岳飞欣喜若狂,感念赵构的知遇之恩,两天就拿出了一套北伐计划,呈递给赵构。
随后赵构又发给岳飞三个省札和都督府札,其中都督府札中有的是刘家军的人马清单。
而此时这一切刘光世尚蒙在鼓中,赵构就暗地嘱咐岳飞小心,不要泄露了国家机密。
头脑发昏的赵构万万没想到他忽略了两件致命的事情。
其一,防止武将做大是宋朝开朝就定下的祖制,在这个问题上百官的意见几乎完全一致。
其二,宰相张浚兼都督一职,就有节制所有军队的权利,但却始终差不动各家军主帅,他一直很希望拥有一支可以直接指挥的军队,来节制家军主帅。
所以他也很想接管刘家军。
如今,赵构不但决定将刘光世的部队交给岳飞,还承诺将全国四分之三的部队归于岳飞指挥,这就不但打乱了张浚的计划,还等于剥夺了他节制家军的都督职权。
让赵构改变主意很容易,只要摆出祖制,讲清利害关系就行。
这招儿果然奏效,但是醒悟后的赵构为难了,把岳飞推上人生巅峰的是他,如今又要亲手将岳飞推下来,这不好办啊!最终赵构有了解决方案,找个枪手就行了,自己没必要出面,天下是我的,随别人怎么说都行,谁也不能让一个皇帝背上良心债。
于是赵构让宰相张浚出面解决此事。
张浚传达给岳飞的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告诉岳飞,由他接管刘家军的决定已被取消了。
二是告诉岳飞,张浚自己要去接收刘家军了。
因为之前的龟山军事会议,张浚对岳飞本来已经没有好感了,再加上争夺刘家军的接管权。

从都督府出来,岳飞立即给赵构写了一封辞职信,没等赵构批准,连驻地也没回去,就跑到老母坟前扫墓守孝去了。
张浚得知岳飞耍性子无故辞职,怒不可遏,上奏皇上赵构说,岳飞简直是赤裸裸的在要挟朝廷,建议干脆将趁机收缴他的军权。
赵构此时也很恼怒,屡屡当着大臣严厉斥责岳飞骄横跋扈。
但是冷静下来后,想想还得指望人家保边卫国,不得不派人去敦促岳飞复出。
从这时候起,赵构对岳飞已经没一丝热乎劲儿了。
征战沙场时威风八面,政治斗争中却一无是处,岳飞只能是赵构砧板上的鱼肉岳飞也知道自己一时昏了头脑,做出如此大不敬之事,立即回职并想皇上请罪。
当时赵构阴阳怪气地对岳飞说了一番似软似硬的话:卿家前些日子的奏章很轻率,但朕并不恼怒,若是恼怒了,怎么会没有谴责卿家呢?
太祖皇帝说过,谁犯了我的法度,我用来招呼他的,就唯有刀剑,如今让卿家继续执掌军队,寄托恢复国土的重任,可见朕确实没有怪罪卿家的意思啊!此时的岳飞仍旧对赵构满腔热情,对北伐复国充满激情,哪会想到赵构已经加快了收他兵权的步伐。
回到到鄂州之后,岳飞就给高宗上了一道折子,依然恋恋不舍地地在折子里说什么“陛下比者寝合之命,圣断已坚;
咸谓恢复之功,指日可冀。
何至今日,尚未决策北向……”所谓的“寝合之命”,就是赵构当日在自己卧室里对岳飞的那番赏识与承诺。
岳飞自始至终对这件事情都没有释怀过,真是可怜!真是可悲!真是可叹!刘家军最终也没有被赵构成功收归己有,频繁换将,导致内部兵变,大部分叛逃金国只留了几千人的王德本部。
前线的防御体系也一度陷入崩溃状态。
于是张浚就成了导致这场叛乱的罪魁祸首被踢出了中央决策中枢。
继任宰相赵鼎从刘家军叛逃中再次体会到,一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军队是多么的重要。
赵构也对各路家军的信任丧失殆尽,遗憾的是赵构自己,很少反思他在接收军权过程中犯下的各种错误。
皇帝和宰相再度达成共识,整顿出一支完全隶属于皇帝的的中央军,才是当务之急。
可惜岳飞没能看透这场政治阴谋。
绍兴八年,他还在向赵构请求增兵,结果自然是被拒绝了,赵构绝不会再给他增一兵一卒。
因为赵构正在伺机夺取岳家军的军权。
与瓦解家军的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与金军的和谈。
历史上一种流行的错误认知是:宋金和谈是南宋政府整顿家军的目的,为了向金国妥协,只求偏安一隅,南宋政府杀害了坚持北伐的岳飞。
这种说法其实是颠倒了因果。
绍兴八年,具体负责整顿家军的书密副使王庶已经清楚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敌之强弱,吾无与也,顾在我者何如耳。
”意思是说,和谈不是整顿军队的目的,相反,整顿军队才是和谈的目的。
没有一个宽松和平的国际关系,赵构就不敢整治各路家军,要整顿家军,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金国停止进犯。
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在《宋论》里面也对这段历史有过评价:收各路家军的兵权才是目的,搞和议只是手段,和议是整顿家军的前提,只有来自外界的军事压力大幅度削弱,南宋政府才能腾出手来整顿家军。
这个绝密计划只流传于南宋政府有限的几个最高决策核心中间,包括了赵构、赵鼎、秦桧以及王庶。
而对外朝廷另有一套说辞,两次合议赵构都在演戏,他始终在对外不断的强调孝道,痛哭流涕,希望大家理解他的苦衷,父亲死了,不能让母亲也死在金国,他想把自己的生母迎回来。
赵构已经狠下心来,一定要彻底解散家军,一定要建立起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中央军。
没有政治头脑的抗金英雄们只知努力对金军施以最大的军事压力,他们那里知道,打击金军越狠,就越容易让金军同意和议,英雄们的最终命运也就来得越快些。
细心地人就会从两次和议中发现赵构的政治阴谋。
第一次和议朝廷中的士大夫们分裂成为赞同和反对两大派,彼此对抗异常激烈。
而到了第二次和议,却几乎没有人出来反对合议了。
南宋学者吕中后来感慨说:“向者之和,贤士大夫并起争之。
今则无一人言之。
”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吕中认为是“诸将奏捷”的缘故。
事实也确实如此。
第一次和议时,朝廷还没有从淮西兵变中恢复过来,而第二次和议时,柘皋之战的胜利,已经彻底打消了金军南渡长江的念头。
所以当岳飞在郾城大捷后,请求增兵扩大战果时,赵构却用十多道金牌把他给诏了回来。
这个举动的实质只能是赵构觉得收缴家军兵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随后发生的事情世人已皆知,朝廷杯酒释兵权,毫无实力的南宋政府彻底受教了各路家军的统军大权。
岳飞也以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无知演绎了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赵构亲手将岳飞推上了信任与权力的巅峰,又亲手将他从巅峰上面推了下来。
我们是否应该感叹一声“成也赵构,败也赵构”呢?

参考:
岳大帅的作为太遭皇帝猜忌和某些大臣的嫉妒了,所以被害。
首先来讲,宋高宗赵构虽然仰仗岳飞的武力,但赵构绝对绝对不喜欢岳飞。
因为岳飞口口声声说着要北迎二帝,但是如果真的把徽、钦二帝迎回来,赵构怎么办?
后来徽宗死了,钦宗还在,岳飞依然说要迎回钦宗。
赵构是绝对不想让出皇位的,不知道岳飞是真的看不出还是怎样,但他的行为,已经深深遭到高宗赵构的讨厌。
同时,赵构也怀疑岳飞有自立之心。
大宋朝是怎么建立的?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表面上是赵匡胤主导的吗?
表面上,赵匡胤当皇帝是势之所至,被迫当的。
再来看岳飞的情况。
当时的南宋,实际只对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及贵州一部分及江苏的一小部分真正有主权,而且还保不准。
岳飞作为三大节度使之一,节制两省,又有副宰相的头衔,实际上可以说岳飞差不多拥有一半国家。
正是因为他的势力太大了,赵构要求岳飞必须待在京畿,不然造起反来根本没法应付。
岳飞不管有什么理由,他最终还是跑到了庐山去,而且江西当时的情况是,一来朝廷的控制并不稳固,二来岳飞在江西有自己的亲信驻军,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这些人的旧部全都在岳飞身边,可以说那就是岳家军的老家底。
最可怕的是,岳飞的人望很高,尤其在他的老家底面前,说话比皇上还好使。
这种情况下,就算岳飞已经罢职,就算他自己不想闹独立,但是万一真有人去推举他,也来一出陈桥兵变皇袍加身,赵构怎么办?
所以岳飞一回到临安,就马上被抓起来杀了。
从他回到临安至被杀,时间不足半月。
这也可见赵构有多急着想杀岳飞了。
其次,朝中奸佞恨透了岳飞。
有句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岳飞得罪的小人是谁?
张俊。
当年黄天荡大战,最终兀术率军开掘河道逃掉了,宋军没追上。
这一战虽然也有称“大捷”的,但实际上南宋打得很惨。
如果抓到了兀术,那就什么都值了,可惜最大的战果没能把握住。
之后,岳大帅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给韩世忠和张俊送了礼物——一人一艘战船。
岳大帅这个直男是没救了。
韩世忠可以不多想,张俊还不认为岳飞是在侮辱他?
所以说,从那时候开始,张俊就与岳飞几乎不两立,到后来果然促成了岳飞冤案。
当然张俊也没落到好,他与韩世忠一样,被赵构夺了兵权。
至于另一个罪魁祸首秦桧,秦桧钻营一生要想独揽大权,但他不是武将,只能靠操控政治来表现自己、满足自己。
正巧,他的意向与赵构的意向一样——议和。
赵构议和是因为他胸无大志,就想苟安,秦桧议和则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政治能力。
秦桧以“独相”的身份总揽大权18年,最讨厌的就是武将,大搞崇文抑武,因为武将反对议和,他觉得他会失权,所以他不惜向金国出卖大宋的武将们,也要维持自己的权力地位。
他出卖岳飞,杀害岳飞,一方面是奉皇帝之命,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巴不得岳飞赶紧死,甚至连韩世忠、张俊也赶紧死,那样就没人跟他争权了。
最后。
当时的舆论情况,史书并无记载,但是不管怎么说,岳飞的人缘不够好,而且其他人应该也在怀疑岳飞是否有反心。
当时的朝廷虽然奸佞当权,可也不是没好人。
当时尚有席益、胡寅、张浚、刘子羽、吴拱、张翼、邓绍等人,就算不全是忠臣良将,但也不算什么坏人,可是这些人,没一个替岳飞说好话。
这仅仅是岳大帅人缘不好的问题吗?
韩世忠质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那么,莫须有并非“一定没有”,而是“可能”,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足见,就连韩世忠也不排除岳飞的确有造反的可能。
结果,堂堂韩世忠也只说了一句莫须有就没了下文,这种指责也未免太不咸不淡了。
恐怕这还是韩世忠看在老战友的面子上才说了这么一句,不然韩世忠大概也不会过问。
就连那位最正直的胡寅,与最跟秦桧不对付的刘子羽,都没有替岳飞喊过一句冤,这样看来,当时的那些人,也并不认为岳飞谋反是空穴来风。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岳大帅纵然有多大的冤屈,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

参考:
岳飞被杀的原因很多。
演义、评书中岳飞被杀的主要理由是:岳飞坚定的主战,而且太厉害了,把金兀术打残了,岳飞有直捣黄龙府,灭掉金国,迎回二帝的能力。
高宗赵构担心迎回二帝自己的皇位不保,愿意和谈,而金兀术对岳飞又恨又怕,提出和\"必杀飞、始可和\"的和谈条件。
在金国的卧底奸臣秦桧的鼓动下,赵构在岳飞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奸臣秦桧罗织罪名将诬陷下狱,但审理了几个月找不到罪名,最后以\"莫须有\"把岳飞杀害,还说秦桧是矫诏杀的岳飞,杀岳飞的主犯是秦桧。

这种说法只是属于传说级别的,属于民间演义的类型。
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后怎么样了?
《宋史。
岳飞传》几乎照抄岳珂的搜集编纂资料,其中记载,\"。


(岳飞)自庐山入朝觐见高宗,高宗问他,除了拜谢之外别无他言\"。
传记中还记载,岳飞半年后(1141年)岳飞还参加了淮西之战,淮西之战后,岳飞和张俊、韩世忠同时入朝,同时解除兵权,同时被授予高官。
这是赵构版的\"杯酒释兵权\",这次杯酒释兵权被称作\"辛酉军改\"。
三大帅的各自的命运其实都决定于对待\"军改\"的态度,只要积极配合军改,今后一切听从中央的指挥,一切不愉快都可以翻篇。
岳飞案之所以被称为冤案,是因为岳飞所谓的罪名,其他将帅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为什么偏偏杀的是岳飞。
岳飞被杀的最重要的两项罪名是:不援淮西(不听调遣)、指斥乘與(骂皇帝)。
凭心而论,如果三大帅都一切行动听指挥,赵构何必要解除三大帅兵权,如果皇权真那么神圣,三大帅又怎能不听号令。
在赵构眼里,对待军改的态度,其实就是对中央和他赵构的忠诚度,只有彻底放弃对自己军队影响,才能让赵构放心。
张俊比较主动的配合中央改编了自己张家军,韩世忠开始也有抵触情绪,但随着军改的深入,查出韩世忠很多问题,韩世忠及时赵构哭诉认错,取得了赵构的谅解。
接下来就是岳家军的改编了,就要看岳飞的态度了,如果没有岳飞的配合,改编岳家军就存在较大的风险,当初岳飞和宰相张浚闹矛盾上庐山,赵构派文官张宗元去监管岳家军,结果岳家军闹事,威胁张宗元的人身安全,赵构不得已派人求岳飞回部队。
这次派岳飞和张俊一起改编韩家军,其实也是希望岳飞思想有一个改变的过程,但岳飞的表现让赵构非常失望,联想岳飞几年来的表现,进一步加深对岳飞的猜忌。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张宪企
军改后,各家军中的将领,由于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触动,难免人心浮动,赵构也需要惩治一批人,以起到震慑作用,很不幸,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撞到枪口上了。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都是不幸的,不仅岳飞和岳云、张宪被杀,岳家军多名将领也受连累。
岳飞被杀:不援淮西、指斥乘與只是公开的罪名,这种罪名对赵构来说,可追究也可不追究,但如果赵构猜忌岳飞,那罪名就坐实了。
岳飞被杀的主要原因,就是起因是抵制军改,也就是岳飞对被解除岳家军的指挥权有情绪。
据《宋史。
岳飞传》记载,。


岳飞到后,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位在参知政事之上,岳飞坚决请求交还兵权。

在赵构和中央的文官看来,岳飞你这么看中兵权,你想干什么?

参考:
岳飞被杀,很多人认为岳飞刚直以致不知变通、政治敏感度低、情商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同僚关系不好,不会揣摩圣意,所以才会被莫须死。
可真的是这样不,不然,在战争年代,一个普通的农村娃。
他全凭
坐镇荆襄,手握十万大军,辖区内数百万民众,光是文武官员就有上千人。
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说这人情商低,不懂政治,可能吗?
说这人不能打,徒有虚名,可能吗?
不懂政治,情商低的人当个县官都当不好,更别说当朝庭大员了。
要是不能打,又怎么能让金兵闻风丧胆。
管辖着几百万军民的生产、生活,还得天天备战、训练、打仗。
可见没有相当的情商、能力,头脑根本就玩不转这几十万人的大军。
岳飞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难民们组织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抗金,将大家团结在“北伐中原”的大旗之下,超越时空提前开启了“人民战争”的奇观。
这是领袖级别的人,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军事将领。
换句话说,历史上真实的岳飞是文武双全,战功卓著,军事才华突出,为人刚正,私德近乎完美;
但绝不是“不容小人”,更不狂傲,政治敏感度也不低。
相反他政治眼光远大,政治嗅觉也极为灵敏;
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
独立领军后更是温和、恭谨而且谦逊低调到了几乎有些自我压抑的程度,所谓的“循循如书生”“时人至今号为贤将”。
岳飞 的军队,被叫做岳家军,有很高的财权军权自由度。
甚至到了自己管自己的地步。
从这个地位和身份出发,由此决定他
岳飞因为有自己的岳家军,所以可以屡次拒绝宋高宗赵构的征召,这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忠臣的表率,更不排除此时的岳飞是不是有更大的历史阴谋。
当年岳飞为了皇帝许诺给他地盘反悔了,曾经丢下抗金第一前线军队跑去庐山五个月。
宋高宗赵构都快给他跪了,最终屈辱的接受了岳飞的所有条件。
如果
岳飞的性格也不是象大家想象的那样和蔼可亲,他的舅舅就是被他亲手杀掉的,而且是亲手挖出心脏。
虽说是他舅舅作乱在前,但是这杀人手段也太残忍了一点。
另据《三朝北盟汇编》记载“先是飞在洪州,与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饮,大醉,击秉渊几死”,和别人喝酒,喝醉了就打人,差点把别人打死,可见脾气多恶劣。
岳飞对下属也很苛刻刑峻,他的一个幕僚出于好心为他向上表功,他为了刻意显示自己“无私”,就找借口把别人打了五百鞭子。
他手下的士兵仅仅因为拿了别人一缕麻线捆缚马草,就被他小题大做斩了首。
这种借别人脑袋来树立自己权威的作法跟曹操的借粮官的人头来稳定人心和割发代首的阴谋手段是性质完全一样的。
岳飞手下部将傅庆,想去投奔南宋另一支军队的首领刘光世,岳飞知道后就杀了傅庆。
岳飞跟同为抗金的友军也经常火并,如刘泾,与岳飞同为统制,有人向岳飞告发,说刘泾阴谋吞并岳飞的军队。
岳飞先下手为强,杀了刘泾,吞并了它的军队。
其实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岳飞为了扩充实力是有点不择手段的,岳飞以及他的“岳家军”是很带有点军阀性质的,他的“岳家军”相当于是一只私家军队,如果任由他的势力坐大,很难说他不会演变成唐代的藩镇割据,这也是他受到赵构猜忌,导致被杀的重要原因。
岳飞功高震主,甚至有时不听话,赵构害怕控制不了岳飞,无法判断岳飞收复失地之后会不会无法制衡弄成下一个赵匡胤或者刘裕,所以赵构就杀了岳飞。
赵匡胤黄袍加身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岳飞被莫须杀死,所以才会定为冤案,可如果岳飞真做了赵匡胤,那历史就会改写了。

参考:
岳飞打仗治军厉害,但政治水平不行,不会看领导眼色,不能揣摩领导意
最终变成求和的障碍。
如果他是个影响力不大的文官倒也罢了,大不了罢官而已,但他偏偏是员虎将,手中有令金军闻风丧胆的岳家军,皇帝不杀他,估计晚上都睡不着觉。

参考:
岳飞之死,其实是他自己寻死。
岳飞是古今忠义的化身,历史上真实的岳飞其实也是个残暴冷血的人物。
其实这很正常,所谓慈不掌兵,心慈手软如何面对金兀术数十万兵将,如何能让岳家军整齐划一?
岳飞的第一个取死之道,是号称岳家军。
什么叫岳家军,也就是军士相当于岳飞的私人武装,南宋朝廷负责军队的军需供给,国家花钱让你建立私人武装,这就是不稳定因素。
哪个皇帝能够忍受被武将威胁,岳飞的岳家军存在,在赵构眼里,就是江山不稳定的第一大威胁。
得人个取死之道,岳飞总想着要迎接徽钦二宗还朝。
好家伙。
宋高宗赵构还在位置上,岳飞你要接回来两个皇帝,他们回来我们仨人天天在金殿宝座上斗地主吗?
演义中说岳飞是被奸臣秦桧所杀,其实发出12道金牌的就是皇帝被人,想杀岳飞的也是皇帝,没有其他人。

参考:
看到这个话题,觉得不错。
关于“岳飞为什么被杀”感想如下。
首先,是岳飞直捣黄龙府迎回徽钦二帝的想法,和赵构划江而治的议和主张不是一般的矛盾。
但是在战略战术等一系列的军事活动上,岳飞确实能由弱转强形成主动,可是高宗赵构不懂啊,同时赵构也想多一个长治久安的主义就是在战争胜负持平的时候寻求议和。
于是军令如山的岳飞,想凭一己之力维护赵氏朝廷的利益和荣誉,进行北伐,但是被议和派秦桧无罪杀害。
简而言之,在权力的框架下,岳飞被害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因为权力的拥有者只要达到目的,可以说佛挡杀佛魔挡杀魔,为啦推行方略,根本就没时间辨别忠奸。
于是岳飞被屈杀。

参考:
岳飞凭什么被杀,作为一名对岳武穆无限崇敬的现代人对于这个问题有过比较深刻了解的
下面是我的一些鄙陋的看法。
以供大家分辨和参考。
时代背景所决定。
从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之后开始,武将坐大后导致的政权更迭成为了一种常态。
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建立后,借助杯酒释兵权之际,在地方上, 改变唐朝以来的节度使军政大权一手抓的制度,改用军权分离的方法治理地方。
在中央施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严格打压武将的能力和对兵权的控制。
岳飞之所以初期能够受到赵构待见是因为金兵南下,打得赵构无处可逃,甚至跑到海上。
是因为岳飞等的全力奋战,才抵挡住了金兵的进攻,使宋朝幸免于难,没有立即被灭亡。
在此情分上,赵构违背了祖训,一定程度上,允许了岳飞自己扩张队伍。
但是岳飞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心只想着北上抗金,恢复中原。
不断扩充自己的队伍,以形成对金国对等的兵力对抗。
他的实力最终超过了赵构的允许、承受范围。
因此赵构对他动了杀心。
由前朝问题引发当了朝者对武将的限制和掣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建立了不朽功业的岳飞将军必须的消失。
性格豪爽,敢于直言不讳作为一民北宋遗民,岳飞一直想着怎么恢复中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
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他对恢复中原的渴望一刻也不曾停息。
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赵构的无能和没有担当,才喊出要迎接二帝回京。
一方面是宣誓了他北伐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希望赵构能够硬朗起来,能够正面硬刚金国,不要弱了大宋朝的气节。
可惜赵构理解错了岳飞的暗示,以为是想干涉皇家家务事。
再加上大奸臣秦桧的从旁唆使,不停在他耳边诋毁岳飞。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最终在金国太子金兀术的利益诱惑下,赵构连续下了十二道金牌。
急召岳飞返京。
从而错过了收复大宋河山的最后机会。

参考:
多谢
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在南宋如果没有岳飞撑着的话,那就如同倒塌了万里长城一样。
试问一下,就这么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岂能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能够陷害得了的,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来了,那秦桧究竟是如何做到用“莫须有”罪名将岳飞陷害成功的呢?
首先,我们从明面上来看,岳飞的罪名完全是秦桧一手炮制的,什么通敌叛国、意
如果没有宋高宗赵构默许的话,那么岳飞是不可能被杀头的,也就是说,高宗皇帝是支持杀害岳飞的。
其中原因仔细分析,无非有三:一、宋朝君主猜忌武将才是真正的祸根。
由于岳家军的声势浩大,由岳飞率领的军队不仅是南宋最强大的军队,而且他的部队又称为岳家军,因此才给岳飞招来了杀身之祸。
因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这样黄袍加身的,所以宋朝的所有君主都对武将有所忌惮,所以赵匡胤就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奠定了宋朝皇帝对军权的掌控度。
然而,岳飞的岳家军军权并未完全掌握在宋高宗赵构的手中,因此直接威胁到了皇帝权威,从而影响了赵构的统治。
二、岳飞不懂得揣摩宋高宗赵构的圣意。
岳飞的“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坚强战略方针直接威胁到了宋高宗赵构的皇帝宝座,这“二圣”是谁呢?
二圣指的就是被金国掠夺的北宋最后两位皇帝,也就是宋高宗赵构的父亲宋徽宗和宋高宗异母兄宋钦宗,他们分别是北宋的太上皇和末代皇帝。
那么,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岳飞一旦真的能成功将“二圣”迎回来的话,那么赵构的这个皇帝也就很当到头了,所以说迎回“二圣”还不如和金苟合划算呢,这样赵构仍然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子皇上。
三、岳飞被冤杀,实际上是另有原因。
说起来道理很简单,很可能就是他没有顾全大局。
就以南宋当时的国力来说,恐怕是将金兵赶走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况且,若是按照当时南宋的经济状况,一个在逃命过程中成立的国家能够抗住金兵南下,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那么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站住脚的南宋还有能力大把烧钱打仗吗?可是岳飞偏偏不听,非要迎回二圣、直捣黄龙,再说了打仗打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国力消耗呀!受害的却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因此直接妨碍了宋高宗赵构的太平皇帝美梦,所以说他不死谁死呢。

为人切莫伴君王,稍有不慎丧无常;
民族英雄岳鹏举,赤胆忠心刀下亡。

参考:
凭借军事上的无敌加上政治上的幼稚。
简单来说忠诚大于能力。
武将之巅,白起也是因为秦惠文王的猜忌,韩信也是因为巨大的军功但政治上却狂妄自大,引起了刘邦夫妇的警惕。



岳飞参与太子候选人的事情,加上12道金牌不回,你想想看,国家领导人,国家元首发了十几道命令。
岳飞都抗命不听,能有什么好结果。

参考:
因为对比太明显了。
一个英雄对比一批懦夫;
一个硬汉对比一批软骨头;
一个军人对比一帮阴谋家;
一个拿刀的对比一群耍嘴皮子的;
一个顶天立地站着的对比一些卑躬屈膝跪着的;
一个流芳百世,一帮遗臭万年,历史容得下他,环境忍不了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