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六十年代)常用的生活用品现在已不用了有哪些

袜底板子,有谁还能认得它?
这个袜底板子在五六十年代,几乎是家家都有。
特别是当时人口多,每家有五,六个孩子的人家,更是必不可少。
顾名思义,袜底板子,和我们的袜子有关。
今天,如果我不好好解释一下,大部分人,还真不知道,这个袜底板子到底怎么用。
它的用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袜子用。
袜子,穿在脚上,非常容易坏,非常“费”,又买不起新的,不能常常换,只好,坏了补,补了坏,坏了,再补。
袜子,要补好,比较困难。
因为袜子小,又是软软的,没法穿针引线。
所以,聪明伶俐的劳动人民,就发明了这个“袜底板子”。
袜底板子,是用木头做的,其工艺並不复杂,就是一只脚的形状。
一般男人,即使不是木工,也可以做出来。
袜底板子的具体形象,请参看所配
当然了,大家也看明白了。
补袜子时,把袜子套在袜底板子上,使袜子撑起来,袜腰子再打个结,就可以把窟窿眼补好了。
当时,有的袜子可能要先后补十几次才扔。
扔的时候,还要把相对完好的袜腰子部分剪下来,拆出线来,绕成团,手工织袜子或手套。
今天,生活富足,已经没有人再去补袜子了。
我小时候,十岁以前,根本没有穿过袜子。
后来,大点了,也只有一两双袜子,如果坏了,妈妈就会给我补好。
第二天,上学接着穿。
我躺着睡觉,妈妈在旁边给我补袜子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最早,都是棉线袜子,特别容易坏。
后来,发明了“尼龙袜子”,非常结实,比棉线袜子要耐穿十几倍。
棉线袜子当时两角钱一双,而尼龙袜子要两元钱一双。
今天,我看,已经没有尼龙袜子了,因为要绿色环保,又穿回去了,又要求纯棉袜子了。
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袜子产量最多的国家。
年产量为395亿双。
每年出口160亿双。
全世界几乎都在穿中国的袜子。
我发现,人们买袜子,已经不是一双一双买,而是“一打一打”买,“一包一包”买。
但我还是舍不得,袜子有一个小洞,就扔掉。
我今天,仍然要象妈妈一样,经常动针线,补袜子。
但我已经找不到袜底板子了,只好把手伸进去,把袜子撑起来,免强把洞补好。
说出来,你们会不会笑话我?

参考:
保险灯,大镜子,木头碗橱,座钟,木头箱子……可真是不少。
那时候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得有一面两面大镜子吧。
木头镜框上雕着细致的花纹,镜面上有艳丽的花朵或鱼鸟
镜子被擦得锃亮,挂在墙上,过年的时候会在镜框顶端系上一朵大红花,格外衬托出新年的喜气。
一般来说跟大镜子相搭的还有一面照片镜,大小差不多一样,透明玻璃做镜面,里面镶着大大小小的黑白照片,都是家里人或者亲近的亲戚朋友的照片,我还记得有我小时候两三岁的一张,照片里胖乎乎的小孩站在木头椅子上,手里拿着一只大苹果,那苹果还被我啃了一口。
老座钟,那个年代几乎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物件。
摆在木头箱子上,钟摆滴滴答答地走着,到了点儿就叮当叮当响起来,声音十分好听。
我家里曾经也有一个,小时候淘气,想知道叮叮当当的声音究竟是怎么发出来的,就把它给拆了,然后再也没能装回原样。
我爸爸有一个牡丹牌的收音机,也就比一本字典大一些吧,黑色的,造型很简单。
每天晚上闭灯以后,爸爸都会把收音机打开,调到评书联播的频道,听一段《岳飞传》、《杨家将》,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或者是音乐频道。
我老爸爱听蒙古族长调,小时候很多个夜晚,我就是在那悠长又苍凉的调子声中迷迷糊糊地睡去了。
现在生活条件比那个年代不知道好多少倍,盖房子,买房子,搬家,这些老物件慢慢地就都不见了。
现在我妈家里还有一台老缝纫机,别的好像都没了。

参考:
缝纫机和手电筒现在还有用的.煤油灯沒有用的了.主要是没地儿买煤油.电石打火机现在见不着了
参考:

参考:
煤油灯,白炽灯,黑白电视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