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是如何走向没落的
过度扩张和拒绝认清事实。
1905年,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横跨好几个大洲和大洋。
它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以及无数的船只、海军基地、领地、贸易线路和殖民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不列颠群岛以弹丸之地控制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真的是很了不起了。
但问题就出在过度扩张上。
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容易,大英帝国赋予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殖民地更多的自治权。
它本来可以控制整个北美大陆,但却低估当地居民的心里预期。
最终,它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得到其他殖民地的支持。
为了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它不得不斥巨资养着世界上最好的一支海军,连美国和德国加起来都无法与之抗衡。
但是别忘了,战舰的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都很高。
建立一个帝国和保护帝国不受所有威胁的伤害是两码事。
在东方,大英帝国皇帝与大日本帝国建立了同盟。
他们甚至帮助日本发展自己的海军,这支日本海军也在1905年打败了沙俄舰队。
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日本想要在东亚地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然而东亚最宝贵的领土和国家都掌握在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列强手中,他们都不想与日本共享胜利果实。
大英帝国同时感到自己必须控制欧洲的潜在威胁。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不得不与多个国家组成同盟以共同对抗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
法国一直以来都被英国视为威胁,接着是俄罗斯和德国……英国败就败在一直无法从欧洲大陆的各种纠葛中解脱出来。
英国外交最大的失败可能就是皇室联姻无法缓解欧洲大陆的外交紧张。
他们希望利用皇室联姻创造出一种“家庭氛围”,这样就可以在皇宫中喝着白兰地就把冲突给友好地解决了。
所有的欧洲皇室都有所牵连。
由于英国皇室对维多利亚皇后的血友病绝口不提,这一遗传基因削弱了欧洲的几大主要皇室,尤其是俄罗斯皇室。
皇室联姻还诞下了一批废物,像凯撒·威廉二世就有精神病。
他极具攻击性,其他国王尤其是英王和沙皇都会故意避开他。
这成为史上最大的外交失败。
凯撒我行我素,实行了边缘政策以赢得他国对领土的让步。
这次失败为英国敲响了警钟,迫使他们与自己的宿敌法国结成了同盟。
德国是20世纪的超级大国。
不幸的是,大英帝国的高官们觉得有必要对其进行控制,并最终在欧洲发动了一场烧钱的战争。
它同时也反对日本的在华扩张,昔日的盟友反目成仇。
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在1922年断绝了与日本的同盟关系。
也正因为此,1942年当英国在欧洲战场无暇分身之时,日本侵略并占领了它在东亚的殖民地。
全面参与一战和二战实际上瓦解了大英帝国。
如果英国能够采取更加明智的外交政策,也许就不会遇到这么多障碍,也就不会分崩离析了。
参考:
作为最早的一批完成两次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曾管辖的土地面积达到4000万平方公里,海外殖民地遍布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
皇家海军横行五大洋,是世界公认的霸主。
这样的强国如何走向没落之路呢?
两次世界大战是主要原因:进入十九世纪末,英国霸主地位开始收到挑战。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后,德国开始了疯狂了海外扩张,一直对英国的殖民地垂涎三尺……不可缓解的帝国主义矛盾必须由一场战争来解决,一战爆发!虽然最后英国惨胜,但是英国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光是索姆河一役英军就死亡五十八万余人,英国开始衰落,而得利最大的国家却是大西洋另一侧的美国,美国通过贩卖武器给两个集团赚的盆满钵满,军工业得到长足发展,最后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进一步攫取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国为了挽回损失,拼命地压榨德国;
可惜那一段时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这促使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上一次是帝国主义的之间矛盾,这一次是资本主义国内矛盾。
为了转移国内经济矛盾,轴心国集团(日本、德国、意大利)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次波及范围更广,参与人数更多。
英国虽然没有像法国一样被攻陷,仍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破坏。
除去战争死亡的人数,英国本土被德国轰炸的外焦里嫩,不断从海外殖民地撤军增加欧洲战场兵力,战后对海外殖民地的统治力不在,战争不仅打完了英国的家底,借钱买武器物资欠了一屁股债。
历史仿佛重演,英国衰落加剧,而美国却凭借二战超越英国成了世界霸主。
二战不仅仅是对英国,整个欧洲都陷入了巨大危机,几个老牌的大国几百年的原始积累被打的一毛不剩。
欧洲国家开始团结起来组建欧共体,并接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经济逐渐恢复过来,可是英国再怎么却再也赶不上美国的发展。
原因有
从世界霸主变成了世人口中的“没落的英帝国”,英国自己也是有苦说不出,谁让欧洲国家自己内讧了。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一心谋发展,坚决抵制内讧。
参考:
通过400年的扩张,在经过了230多场战争后到19世纪末,英国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它的殖民地遍及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亚、西印度群岛、非洲等世界各个角落,殖民地总面积是本土的100多倍,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日不落帝国”。
就像卫星上天核武器试爆成功后的苏联得意洋洋一样,英国此时也是野心勃勃打算在地球上最后一块处女之地开拓更广阔的疆土,由此诞生双开计划“从非洲北边的开罗到南部的开普敦贯穿非洲的殖民地”。
但是在非洲南部的葡萄牙后裔“布尔人”强烈的抵抗英国的入侵行为。
这些欧洲殖民者的后裔不像原住民那样原始,它们有能力制造现代化武器来作战。
所以英国殖民军队在装备现代化武器的布尔人面前吃尽苦头。
但是一件轰动欧洲的矿藏发现让英国人加快了双开计划。
1867年,南非奥兰治河地区发现钻石矿和1886年南非中部的约翰内斯堡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矿区。
矿区以约翰内斯堡城为中心,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形成了长约500公里的金弧带,它的黄金储存量也是惊人的,占世界黄金储藏量的1/4左右。
此后,欧洲淘金者疯狂的涌向南非参与到黄金开采中去。
当地布尔人也是很会经营的,它们组织了141家矿业公司,疯狂地开采矿区的钻石和黄金,以此获得高额的利润。
这迫使英国也立即发动了针对布尔人的全面战争。
但是人为财死,布尔人也是想出一切办法保护自己的财富,激烈的抵抗让英国军队难以达到占领金矿的目的。
在持续数年的战争中三易主帅,先后投入45万军队,伤亡近10万人,耗资2.23亿英镑,巨大的代价让英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好涨社会动乱。
世界舆论也因为英军的战争影响而强烈地抨击英国政府。
但是被金钱迷惑的英国议会并没有终止战争的打算直到控制金矿。
而战争的消耗让英国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地体系,连一向热衷于帝国殖民事业的张伯伦也在战后感叹道“这是个负担”。
1902年开始,英国政府开始考虑通过关税改革,用关税特惠制维系帝国的团结,减少政府对殖民地的控制。
也就是只要商业贸易能够正常进行,殖民地是不是大英帝国领导已经不重要了。
这就是日不落帝国解体的前兆。
布尔战争英国政府要求殖民地派遣志愿军到南非参战,这又使殖民地从英帝国内部争取到了军事自主的权利。
这有点类似苏联的军事政治改革,让各个加盟共和国获得自己的管理权和组织军队的全力。
很明显有了军队以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这些殖民地就不会再听命于英国政府了。
它们要求政治自主的呼声也是从此一天高过一天。
起初实力强劲的英国政府还有很大威慑力,有能力团家那些获得自制的殖民地。
二战中英国各大殖民地都投入军队帮组英国皇家陆军作战,但是二战后英国的实力明显的一天不如一天,各大殖民地都加快了脱离的脚步。
到1947年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相继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参考:
大英帝国的衰落是有一个过程的,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英国的工业总量已经被德国和美国超越,各个殖民地也在不断反抗英国的统治?(1919年的大英帝国版
大英帝国如何成为日不落帝国?
要搞清楚大英帝国为何衰落,恐怕应该先搞清楚它当初是怎么发达的。
其实人类历史上所有能够壮大起来的帝国都是因为一个原因,就是能够用各种方式掌握到更多的资源,并能够对这些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凭借强大海军所进行的殖民扩张是英帝国强盛的第一因素英国的壮大历程正是通过这个方式。
即在欧洲长年的战争中,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同时因为自己是岛国,所以其海军力量尤其强大。
而在人类进入航海时代之后,英国强大的海军力量如鱼得水,其能力被发挥到了最大。
而与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更早的殖民国家相比,英国的人口基数又相对较大,社会结构更加复杂,社会需求更加多样,使其拥有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这也是工业革命诞生在英国最主要的原因。
而工业革命反过来又促进了对在殖民地所获取的各种资源的利用,所有殖民地资源都能进行工业化利用,产生更高的生产力。
这些生产力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英国国力的发展,这样一步步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终使英国建立了遍布世界的日不落帝国。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帝国殖民体制为何衰败?
在十七到十九世纪,英国把这种发展模式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成为了世界霸主。
但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以美苏为代表的更加新型的发展模式兴起,即不直接统治,而是通过代理人间接统治小国的方式。
这种方式和大英帝国的殖民体制相比,成本更低。
尽管很多时候也需要通过入侵的方式,运用军队占领小国,达到控制该国的目的。
但这种军事行动往往都是短期行为,一旦局势稳定,军队就会撤出,转而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进行控制,最终同样能够实现将其资源为我所用的目的。
但这种方式有一个天然的难处,就是这样做的国家自己必需拥有广阔的领土,从而保证自己天然的实力非常强大。
因为不直接驻军统治,所以这种方式的稳定性不如殖民统治,实施这种方式的国家自己国力不强,是没办法维持的。
而英国恰恰在这方面因为先天不足,没法转型。
英国自身国土极其狭小,而海外殖民地虽然曾被其统治,但因为民族、宗教、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无法整合,所以没法将其转型为统一的现代国家。
同时美苏模式兴起后,也需要各个殖民地独立,从而使其为自己所用。
所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和其它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地都在美苏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干预下获得独立,英帝国的崩溃也就无法避免了。
在新的发展方式的竞争下,英帝国逐渐崩溃,
应该说英联邦确实还在发挥着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只是延缓了英国的衰落过程,并没有将趋势逆转。
因为毕竟英联邦还是建立在一定的传统信仰之上,即对英国王室和共同历史的认可,而不完全是基于直接的利益,所以在现代社会,只能直到辅助作用,因此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的衰落趋势。
参考:
文|邬斯大人国家之强大注定要历经时日,绝非易事,衰落或许只在旦夕之间。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s)之前,已经战胜欧洲陆路强国法国,成为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借助工业革命,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更加强大和充实,当英国本土市场饱和时,对外扩张成为了英国发展的最主要选择。
凭借自身的坚船利炮,英国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建立了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其直接或间接管辖的疆域面积超过了3000万平方公里。
这些地方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扩张带来了庞大的商品输出市场和原料进口市场,也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黄金白银,更是推动了英国国家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整个19世纪,英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最具近现代雏形的国家之一,尤其是19世纪初,英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
工业革命、西方民主革命的扩张让德国、美国、日本在19世纪后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几大强国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德国已经成为英国在欧洲的头号对手,为了对付德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开始深度干预欧洲大陆事务。
此时,西方先后已经形成两大阵营,即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和以德奥意为首的“同盟国”,双方的矛盾和分歧愈加难以控制,战争一触即发。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发欧洲大战的导火索,欧洲强国英、法、德、意、奥及俄国全部被卷入战争。
战争最终以协约国取胜,但英、法、德、奥在此次欧洲战争中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英国自此开始衰落。
二战之前,英国依旧是名义上的世界头号强国,但此时的美国综合国力已经逐渐超越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进一步被削弱,其90%左右的海外殖民地先后脱离英国,实现独立,美国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英国依赖工业革命及海外殖民地等先发优势所积累的财富红利在二战之后所不多。
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复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的国力经过几十年的蓄积,已经大为增强,但相比二战之前仍有巨大差距,更别提其最强大的19世纪。
总之,英国自一战后,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二战后,英国综合国力大不如前,整体上一直在走下坡路,短暂的复兴无法改变其走向没落的命运,在西方国家里面,英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二流国家。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英国这样的老牌强国衰落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新兴的世界强国日渐崛起,欧洲整体的衰落也让世界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如今的英国,其实一直再啃老本,过去几百年依靠种种先发优势所积累的巨额财富和红利已经被英国人民消耗的不多了,高福利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持久,衰落与改革成为英国未来必须要面对的世纪难题。
所以,英国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谁也无法扭转,而那些还在做着大英帝国美梦的英国人是该醒醒了,这是他们必须接受和面对的现实。
参考:
大英帝国,即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的庞大国家,其被国际社会和历史学界视为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统治面积一度达到约3400平方公里。
1688年,英国爆发的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统治,资本主义的确立使得英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方面得以迅猛发展。
1763年,七年战争后,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整个加拿大,这标志着英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海洋霸主。
1815年击败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国则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在一战之后,英国又夺取了德国殖民地,从而领土面积达到最大,并成为了世界历史上跨度最广的国家。
因有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故也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然而,再强大的帝国也有衰落的一天,日不落帝国便是如此。
事实上,大英帝国的衰弱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已经开始了。
进入十九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工业化,尤其是德国和美国,他们迅速赶超了英国和法国。
虽然无形出口品(银行业、保险等)让英国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但英国的贸易主导地位已经开始下降,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不断下滑。
再加上1873年至1896年的经济萧条,使得世界各国均开始扶植国内工业,英国曾经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
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和南非联邦相继取得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实际上已经开始从帝国向英联邦转变,与此同时,由于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责任的增大,以及面对德国海军崛起的威胁,使得大英帝国统一的帝国军事框架也已经难以维持,最终英国不得不在1909年同意各自治领拥有自己的独立海军,但英国政府依旧对各自治领内政拥有一定的掌控权。
一战之后,虽然大英帝国在吞并德国殖民地之后,版
与此同时,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在《贝尔福宣言》(1926年)和《威斯敏斯特法案》(1931年)确立之后,自治领开始取得高度自治权,而英国的立法机构则不再拥有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的权力。
转眼到了二战,在法国迅速战败之后,英国不得不集中精力应对德国的进攻,这使得英国只能放松对各地殖民地的控制。
与一战类似,英国虽然同样成为了二战战胜国,但实力却进一步大损,例如工业基础遭到极大破坏,自身的衰弱使得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弱,英国最终被迫接受现实,将帝国体制转变为了更为松散的联邦体制,英国也由全球性大国变成了地区性大国。
△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1947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了继续维持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接受美苏等国的崛起。
此后,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国家先后宣布独立,而这些新成立的国家,有的继续加入了英联邦,有的则选择就此脱离,而英国对此已经无能为力。
△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1956年,苏伊士运河未击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威慑下被迫从埃及撤军,此事件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接任的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运动的脚步,英国势力至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
该事件代表着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曾经的大英帝国因迅速崛起而称霸全球,但随着世界各国的迅速追赶,使得大英帝国的优势越来越小,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彻底摧毁了大英帝国维持庞大帝国统治的根基,再加上民族主义的觉醒,曾经的大英帝国最终分崩离析。
参考:
实际上英国的衰弱在1894年就已经初现端倪,就在那一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越了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
1913年,英国制造业份额和钢铁产量均被美德两国超越,英国“世界工厂”光辉不再。
可是,那时的英国还控制着世界上大部分的殖民地,依靠榨取殖民地的优渥资源和巨量人力,这个国家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
当你的能力与你所处的地位不再匹配时,就会有人跳出来发起挑战,当英国的工业能力开始衰退,新兴强国就对英国所掌控的巨量资源产生了觊觎之心。
肌肉发达却两手空空的德意志帝国就是这样一个挑战者,而这种挑战最后就演变成了两次世界大战。
1945年,霸主易位;
虽然英国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此时的英国实际上已经拼光了所有的家底。
为了保证在二战中取得胜利,英国的美元储备和黄金储备消耗殆尽。
英国虽然在国内对资源以及人口进行了超限动员,但还是需要依赖美国的物资来维持战争。
英国进口一年高于一年,出口却不断萎缩,到1944年,英国的出口量只相当于1938年的31%。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此时的英国就像一个握有万贯家财却垂垂老矣的孤寡老人,和德国一样,二战的最大战胜国对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也起了觊觎之心。
1942年5月派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美,罗斯福在与莫洛托夫的谈话中抛出了希望未来美苏两国共治世界,肢解英法荷殖民地的信号,斯大林得知后与罗斯福一拍即合。
在雅尔塔会议中,美国代表团提到:“在召开的联合国代表会议之前,未来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将通过外交渠道,就殖民地和附属国托管事宜进行协商”此时的美苏两国已经不再掩饰自己对英国殖民地的觊觎,虽然美国代表的提议让英国人感到愤慨,但毕竟形势比人强,被二战折磨得精疲力竭的英国根本不会因为愤慨而焕然一新。
当工党政府在1945年7月上台执政时,一份被凯恩斯称为“财政上的敦刻尔克”的备忘录成为英国政坛的核心议题。
备忘录指出目前英国财政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如果不向美国要求援助,英国将被迫采取比战时更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
迫于无奈的英国不得不向美国伸手要钱,美国在答应借出37.5亿美元贷款同时,提出了在12个月内英镑直接换美元的附加要求,这一规定直接削弱了英国海外力量,导致英格兰银行发生挤兑,英镑的国际地位由此大为衰落。
(1900年-2000年英国兑换美元币值走势
1956年,全面溃败;
苏伊士运河是大英帝国的命门,是大不列颠通往东非和亚洲殖民地的必经之路,丧失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等于失去了亚非殖民地。
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0月英国伙同法国以色列入侵埃及。
事发后,美国立即在联合国提出议案,要求所有会员国不得将军事物资运往苏伊士运河地区,双方立刻停火。
此提案得到联合国绝大多数赞成票,得以通过。
此外美国开始对英国实施非正式的石油禁运,低价抛售储备的英镑,阻止英国提取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美元份额,拒绝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借贷黄金的申请,并表示在英国接受停火协议之前不会向英国提供财政援助。
美苏两国的联手施压以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谴责,让英法被彻底孤立,走投无路的英国被迫撤军。
“运河危机”结束后大英帝国大势已去,开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溃,到1997年,随着香港的回归,英国在海外的属地只剩下若干没有自治能力的小岛。
(1793年,国力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国派出的特使在乾隆面前底气十足,拒不接受三跪九叩的礼节,只愿意单膝下跪)(1984年,铁娘子撒切尔在谈判后失魂落魄,不慎跌倒在了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众多殖民地纷纷独立 使英国失去了广阔的市场以及廉价原材料供应,实际上,英国已经失去了重新崛起为一流强国的可能。
2016年,日薄西山;
虽然英国在二战中拼光了老底,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但二战结束后的英国并非失去了所有的优势和机会。
由于本土并未受到毁灭性破坏,英国在战后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但此后的英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坐上了没有尽头的下行滑梯:1950-1973年之间,英国在世界制造业出口总值中从25%跌落到9%,在世界商船制造吨位中的占比从33%下降到4%,钢铁占比从15%下降到不足5%,到1973年,英国GDP已经被德国和法国赶超,甚至几乎被意大利追上,1950-1973,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欧洲是最低的,只有德国的1/2。
英国工党的高福利政策让英国产业竞争力严重下滑,应当为英国二战后数十年的衰落承担一定责任,但撒切尔夫人主政后又矫枉过正,实施偏激的自由化去工业化政策,关停了大量工厂,导致国家过度依赖金融业和服务业,最终使得英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元气大伤。
在世界经济的话语权再也无法与中日德这些制造业强国相抗衡。
执行了几十年去工业化政策的英国,优势产业已经所剩无几。
2010年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开幕式上发生了一起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
按照传统,每届英联邦运动会应当由英联邦的共主英国女王或女王代表宣布开幕,但印度官方坚持应该由印度总统帕提尔女士正式宣布英联邦运动会开幕,而不是代表女王的查尔斯王子,最后英国做出让步。
在英联邦运动会历史上,英国王室成员首次被剥夺这项传统性的荣誉,标志着即使在英联邦内部,英国的优势地位也变得岌岌可危。
屋漏偏逢连夜雨,经济不景气也就罢了,连一向稳健的英国政坛在近几年也突然抽疯:2014年原本可以避免的苏格兰独立公投险些过关,严重冲击了英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但英国政坛不吸取教训,在2016年继续玩火,这一次真的玩脱了——脱欧让英国对欧洲的影响力迅速下降,为了保持美国对英国的支持,脱欧后的英国对外政策将紧跟美国,外交独立性和影响力都将大大削弱。
英国在国际上的存在感日益降低,这或许就是
。
。
。
。
参考: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英帝国的鼎盛时期,占世界陆地面积和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垄断着全世界的金融和海上航线,号称大不列颠日不落英帝国。
至于他是怎样发迹和不可一世地傲视全球,在这里就毋庸赘言。
至于他从一个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全球帝国,瀑布式的跌落而沦为世界二流国家乃至美帝在欧洲的一个小跟班,其原因有四:一、列强争夺世界资源。
英国本来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力就有很大的损耗,只不过帝国受损,余威尚存。
后又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规模空前,英国虽居胜利一方,但国力严重受损。
二、英国统治海外的原住民与殖民者的激烈矛盾,二战后各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使英国殖民领地逐渐收缩。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德国对英国的狂轰滥炸,使英国人民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迫使很多科学家、有钱人都逃离英国还投奔美国(因欧、亚、北非都处于战乱中,唯北美一片净土)。
英国与美国此消彼长,使美国迅速崛起而英国迅速衰落。
四、受到国土面积的限制。
大英帝国随着海外殖民地的逐渐独立,源源不断输入本土大肆掠夺的殖民资源线断裂,仅剩本土英伦三岛弹丸之地,自然资源匮乏,国库逐渐空虚。
基于诸多不利因素,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势力范围陆续收缩,日不落帝国迅即解体,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
欧阳原创,敬请
参考:
英帝国真正在二战时期让英国轮为二流国家,大英帝国在二战前期间号称日不落帝国,其实都是殖民地占据着全世界的板块。
印度属于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是英国最大殖民地国家,印度,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亚洲大部分都是大英国帝国殖民地,非洲,美洲殖民地没有算上,为什么英国强大原因,全是从这些殖民地掠夺财富,让英帝国在二战前期非常强大。
凭借着工业革命创造技术领先,让英帝国走向强国,用先进武力四处掠夺他国的财富,占领他国轮为英帝国殖民地。
大英帝国的没落,实际上是德国造成的,不是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不会这么快成为二流国家,德国实际上也是大英帝国的掘墓人。
大英帝国用鸦片,枪炮打开了大清帝国大门,从1840年鸦片战争,把我们的香港和九龙变成英帝国的殖民地,还好我国还没有像印度那样成为他们的殖民,让我们的国家从此被西方帝国掠夺对象,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国家,让我们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英国打开我国大门受1949年结束,我国尽了百年耻辱。
大英帝国的没落其实都是他的西方国家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让英国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二战整个欧洲强国,损失惨重,二战把英国的国力消耗殆尽,真正的英国变成现在的样子,都是德国造成结果,如果不是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也不会没落这么快,如果不是德国,美国不可能成为现在的超级大国。
英帝国没落是必然的,本身英国人口不是很多,怎么可能一直成为世界强国,看似很强大,号称日不落帝国,都是一些殖民地,在二战结束,好多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1947年亚洲最大的英国殖民地印度独立了,紧接着亚洲其他国家独立,如果不是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不会消失这么快,大英帝国的没落,是老牌帝国主义,互相残杀的结果,现在大英帝国成了美国的伴随。
参考:
众所周知,大英帝国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霸主。
大航海时代来临后,英国借助有利的地缘条件,开启全球扩张历程,建立了遍及全球的广袤殖民地。
同时,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也吃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阶的头啖汤,成为近代人类文明的高地。
凭借着这体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加持,到19世纪初,大英帝国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全境大约有4亿多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领土约336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可是,这样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
从十九世纪下半期开始,煊赫数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国就逐渐走向衰落,被一系列新兴强国所超越,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元气丧尽,终于轰然解体。
其实纵观大英帝国被新兴强国陆续反超压制的过程,其实是很让人不解的。
你说美国苏联反超,可能大家还多少能理解——毕竟人家体量摆在这里。
可是大英帝国的相对衰落,最先其实是从德国崛起开始的,直接触发大英帝国崩盘的两次世界大战,也都出自德国之手。
大家都知道,德国在1870年代才真正完成统一,国家体量虽然比英国本土是要大很多,但跟整个大英帝国算起来就差了不知道多少个层级。
虽然德国统一后也一度对外占领了些殖民地,但这些地盘的规模和质量跟英系殖民地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一战结束后,别说德国啥殖民地都没剩下,就连国土都被割出去一大截。
可就是这样,德国却依然在两次大战中把英国打的稀里哗啦,要不是德国地缘格局太糟糕,一直不得不双线作战,然后英国的盟友又太强大(两次大战中德国的盟友不仅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些二三流货色,而英国的盟友不仅更多,而且聚集了当时除德国之外的几乎所有世界一流强国),如果换成两国单挑的话,英国被德国灭国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
为什么坐拥全球最大地盘,最丰富资源,又首先迈入工业文明的英国,会在19世纪后期开始衰落瓦解?
在云石君看来,主要有
英国的本土——英伦三岛,本身面积也不过30万平方公里出头,其中爱尔兰还长期不服英国统治(后来果然脱离独立),而在这其中,苏格兰、威尔士又以山区为主,地缘潜力有限,真正具备工业开发潜力的,不过就是英格兰一隅而已。
这种体量的狭小,在工业革命早中期,可能还没什么——毕竟当时工业规模还比较有限。
但随着工业化的铺开和普及,英国本土地缘潜力的劣势就逐渐凸显。
而后发的那些新兴强国——美国、苏俄这些就不说了,就是德国,德意志帝国的面积也高达54万平方公里,哪怕是一战后被剥夺了一部分土地,依然有近47万平方公里。
而且,德国的自然禀赋,比英国还是要好得多,适合工业开发的潜力地区更大,地缘区位方面——作为欧洲的中心,跟毗邻大西洋的英国比起来也是各有千秋。
所以搞工业化的潜力更大。
当然,虽然本土条件确实受到了限制,但英国还有无比广袤的海外殖民地,把这些加起来,别说德国了,美国、俄罗斯都跟英国没法比。
只不过,虽然英国殖民地无比广阔,但在对他们进行殖民地工业化利用方面,却又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首先,工业讲究的是集群式发展,尤其是越到后期,越讲究规模化集群效应。
英国的工业发展,当然是以本土和核心龙头,但它的殖民地,大多与本土相隔万里,地缘关系极为疏离。
殖民地与本土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
何况,英国要想对殖民地开发,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英国的殖民地虽多,但其中相当部分,其之自然禀赋受限,开发难度都较高——比如澳洲、加拿大等等,直到21世界的今天,依然只开发了极小部分,其他地方要么太冷要么太热,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开发,国家也主要是靠出售资源维生。
而在18,19世纪的近代,这样的地方,虽然看起来很大,但利用价值其实是很有限的(所以澳洲仅仅被大英帝国当做罪犯的流放地)。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地盘都不适合开发。
比如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属印度,不仅地盘够大,而且早在几千年前就作为人类文明的繁衍地,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这种地方,从地理条件来说,还是具备大规模工业化开发的可能的。
只不过,正因为适合人类生存开发,所以早在英国进入之前,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就已高度发达——不仅有庞大的人口规模,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明体系。
这就给工业化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毕竟工业化开发不仅要看地理条件,同样也要看人文条件。
如果这种好地方人口不够,那英国还可以一张白纸好作
但印度土著人口暴多,而且已经形成了完善成熟的农耕文明体系,想将他们彻底摧毁消灭然后再移民重建,打造一个新大不列颠,这个难度和耗费就太高了——几乎超出了英国的承受力。
何况,印度的农耕文明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虽然跟工业文明比肯定落伍,但依然可以有效运转,持续不断的创造财富。
这种情况下,与其费劲全力去摧毁重建——多半还无法成功,那还不如就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保留个统治权,剩下的让它们自己玩,自己坐着收钱就得了——这才是最具性价比的殖民统治方式。
基于这种逻辑,英国从未想过对印度进行大规模移民和全盘的工业化改造,而只是将她印度这种地方作为自己的资源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
而其他跟印度类似的殖民地,英国人同样也都延续了这种思路。
当然,也不是所有殖民地,都跟澳洲加拿大或者是印度这样,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
有些殖民地——比如后来的美国,它的地理条件既适合工业化开发,而且也没有强大的本土文明势力——北美印第安人不仅总量相对较少,最重要的是文明形态还超级落后,这样的地方,完全可以彻底的推倒重来,进行工业化重建——美国人后来就是这么做的。
像这种精良的殖民地,为什么英国不拿来作为本土之外的第二个工业化基地呢?
其实这个问题,从美国独立就可以给出答案。
像北美这块殖民地,确实适合工业化开发,而且潜力超级大。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英国的殖民地与本土都是相隔万里,地缘关系疏离——这意味着英国本土对殖民地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其实是相对孱弱的。
如果殖民地发展水平落后,英国利用自身的文明优势、强大武力以及经济实力,还可以对殖民地构成吸引或者压制,让他们留在自家体系之内。
可一旦有这么一大块具备良好开发资质的土地,随着它的工业化开发程度提高,本地势力崛起,那么必不愿再受英国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盘剥,所以就会产生分离主义倾向。
北美殖民地就是因为其本身适合工业开发,随着百年发展,当地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当这种提升到了一定程度,再加上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地缘阻隔,最终让它获得了摆脱英国统治的实力基础的地步时,所以当机会来临(英法互掐,法国挺美扛英),美国就自然而然的脱离而去。
这其实就是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天然限制。
英国由于特殊的地缘区位,使得它无法像俄罗斯那样层层递进的直接拓土开疆,进而逐步消化吸收。
英国只能以海为路,到万里之外去建立海外殖民地。
而距离的存在和海洋的阻断,决定了英国本土与殖民地之间注定只能形成弱连接,而无法形成强融合。
所以海外殖民地落后点,对英国反而还好些——它可以维持统治,进而收保护费。
要是海外殖民地真的优质,等它发展起来,英国反而hold不住,一旦独立,之前的投入也就鸡飞蛋打。
这就是英国无法充分利用海外殖民地的原因。
地缘格局决定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注定只能充当其资源来源商品倾销所。
而本土由于体量和资质受限,所以工业规模天花板较低。
一旦触及天花板,英国的工业化规模扩张也就到顶,接下来资本要么去搞对外投资,要么就继续抢殖民地,不会再为英国的工业化添砖加瓦。
当然,虽然英国工业的规模扩张虽然有上限,但毕竟日不落帝国的体量摆在这。
如果就延续传统发展套路,凭着殖民地天量资源的输血,大英帝国也不会快衰落——至少不至于被德国这种国家逼到墙角——毕竟德国不是美国苏联,它虽然比英国是要地盘大潜力高,但也不过就是个量级优势,没有什么质级差距。
大英帝国完全可以用殖民地资源方面的体量优势,把工业体量的弱势给扳回来。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
第二次工业革命,机器化大制造的普及,一方面使得大英帝国的规模优势被摊薄——随着工业文明模式的质级提升,殖民地丰富资源供应在国力贡献中的重要性占比相对下降。
另一方面,相对于对工业体系的改造升级,直接投资放贷,或者拓展殖民地,风险要小的多,收益也短期可见——像德国人那是没办法,没有殖民地,也没有资本积累,所以只能在产业升级的路子上死磕,大英帝国路子宽,资本与其把钱投到资金耗费两大、天花板有限,还要面对强烈外部竞争的工业体系升级改造,还不如去搞那些相对保险,收益可控的行业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的英国(包括法国),也陷入了一种“资源型魔咒”。
英国的这种发展路数,结果就可以预见了——固然,它的这些投入,让它的收益有了量级增加,但工业发展却逐渐陷入停滞。
而德国这些后发国家,老老实实的发展实业,虽然过程确实艰辛,但获得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国家实力出现了质级的跃升。
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短短数十年时间,搞实业的美国、德国(包括后来的苏联),迅速超越了之前有着数百年积累,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英国、法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也不是一天就能毁掉。
当年中国从明代中期开始,就已经落后于西方,但凭着过去农耕时代的强大底蕴和积累,也一直把强国地位和地盘维持到19世纪中期,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土崩瓦解。
英国(包括法国)在全球称霸几百年,想完全被取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实际上,大英帝国尽管在19世纪末就已经落伍,但其依然坚强的把自己的全球老大地位维持了半个世界,中间甚至还打赢了两次世界大战,直到后来实在撑不下去了,才走向解体。
不过,虽然是解体,但大英帝国的垮台,其实还是相当体面的。
历史上其他大型帝国,其之覆亡都是非常惨烈的,统治者和反抗者之间要反复博弈,打个天昏地暗,直到一片废墟,才分出个输赢。
但大英帝国不是这样,纵观二战后大英帝国瓦解的过程,虽然这过程中也有战争和对抗,英国方面也有不舍和挣扎,但总的来说,大英帝国的解体,可以说是相当温和。
面对殖民地风起云涌的独立浪潮,英国并没有太过抵触和压制,很多时候,明明英国还有余力,并未山穷水尽——甚至场面上还占有优势,却选择了主动放手,同意各殖民地脱离而去。
为什么面对帝国的崩溃,英国如此豁达?
这其实与大英帝国特殊的殖民模式和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92章——英国之第7节。
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国际时事分析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