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为何让萧何当丞相张良不能胜任吗

韩信死时,留给后人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这话张良是非常清楚明白的,所以他不接受三万户齐侯的封赏,选择身退。
张良的这个选择。
对于刘邦来说,当然很高兴,最低不会有什么疑虑了。
其实刘邦也不会杀害张良的,主要是张良不掌握军权,和韩信不同,且张良对刘邦也非常忠诚,刘邦也不会轻易打张良的坏主意。
尽管这样,张良还是选择身退,足见高明。
其实,作为修道之人,对功名利禄看得是非常淡的,不是那么在意。
故有“帝师”之称的张良,最后得以善终!
参考:
大汉建立以后,刘邦让萧何担任丞相,是很有道理的。
一是萧何资格最老。
当初,萧何看中主公刘邦后,便加入其团队,并忠心耿耿地追随他。
在刘邦起事后,更是带领全家全族人投奔他,为他壮大力量。
二是萧何功劳最大。
在刘项相争期间,萧何担任后勤部长,为刘邦筹集军饷和粮草,源源不断供给刘邦,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
打仗是需要物质基础作保障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军饷和粮草,军队就没有战斗力,即使有军师献计,猛将当先,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刘邦取得天下,与萧何的后勤保障是分不开的。
另外,萧何的功劳还有月夜追韩信,为刘邦赢得了战必胜攻必取将才;
此外,在刘邦攻取咸阳后,他协助刘邦制定了约法三章的律令,从而使刘邦稳定了军心,赢得了民心。
三是萧何担任丞相最适。
大汉建立后,刘邦评价萧何时说,“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这就充分说明,萧何具有治国的才能。
所以,刘邦认为,萧何担任丞相是最适合的。
人才不是全才,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
打仗谋画,萧何比不上张良,但治国安邦,张良比不上萧何。
所以,刘邦让萧何担任丞相是正确的。
(
看问题冷冷清清,凑下热闹。
刘邦建汉后,选择让萧何而不是张良当丞相,主要有几个原因:一 萧何比张良更能胜任丞相一职。
汉代丞相主要的职责是什么?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这是汉文帝高度认可的答案,其实主要是协助皇帝处理内政。
在灭秦建汉的时期,汉初三杰是如何分工的,这个刘邦分封的时候有明确的答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在这个描述中,萧何主要负责的职能和文帝认可的丞相功能是高度重合的,张良主要是侧重于高级参谋,实际行动执行能力根本比不上萧何。
两人相比萧何更适合国务院总理的位置,而张良适合总参这样的位置。
二 各方势力集团共同的选择刘邦建汉后,萧何任丞相是皇帝、丰沛集团、吕后集团博弈的结果,萧何是丰沛集团的核心骨干,对刘邦忠心耿耿,和吕后集团没有利益冲突,而且和吕后的妹夫樊哙关系不错,萧何担任丞相各方皆大欢喜;
相比起来,张良是中途参加刘氏集团,不属于丰沛集团,而且对各方关系都比较超脱,对哪方都不冷不热,当然不会成为丞相的人选。
三 道家属性及避祸思想使张良不会接丞相这个活。
张良是韩国贵族,师从黄石公,属于道家一派,相比功名利禄,更喜欢修炼成仙。
当然一是张良身体本来就不好,道家可以养生长寿,明朝一哥王阳明也是想通过引导之术长生不老;
二是借此远离政治漩涡,避免鸟尽弓藏之祸。
如果刘邦真让张良当丞相,张良肯定会积极推脱,甚至会直接远遁山林了。

喜欢的可以

参考:
张良和萧何两
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刘邦把他们两个和韩信,称之为汉初三杰。
当然了刘邦对他们三个的封赏,相对来说也是最高的。
刘邦把韩信封为了王,韩信是得到土地最多的一个,他拥有整个楚国的食邑。
张良也不错,刘邦想让他在齐地自择三万户,当作是自己的食邑,张良不敢要这么多,然后,选择了留县一万户,当了一个留侯。
萧何食邑八千户,后来刘邦又赏给他两千户,给萧何凑了一个万户侯。
这就是刘邦对这三个最大功臣的分封。
我们还知道,刘邦建立大汉之后,让萧何当了丞相。
那么,问题来了,张良去干什么了呢?
张良当丞相不是更好吗?
你还别说,张良还真能当丞相,要知道他的祖上三辈都是在韩国当丞相的,在这方面他应该是很有经验的。
张良当丞相至少不会比萧何差。
不过,张良还真不愿意当这个丞相,最为主要的是,张良把刘邦这
张良知道若是自己当了丞相,功劳太大的话,肯定没有好果子吃的,甚至会被刘邦杀掉。
就好比刘邦分封他的时候,让他在最为富裕的齐地自择三万户当作自己的食邑,但是,他誓死不从。
因为他就怕自己要了这么多的土地,刘邦会找他的麻烦。
因此,他选择了一个比较贫瘠的留县,要了一万户。
并且他还说之所以要留县,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当年他和刘邦初次见面的地方。
刘邦有
之后张良到了深山老林里修道练丹去了。
最终,张良也是得到了善终的。
可以说刘邦自始至终都没有找过他的麻烦,这就是张良的高明之处,要不世人把他称之为“帝师”呀。
说白了他把帝王的心思,早就琢磨透了。
再说萧何,刘邦建立大汉之后,把萧何给封为了第一功臣,封这个第一功臣,其实就是为萧何当丞相铺路了。
若是按照萧何的功劳,他是当不成第一功臣的,最起码曹参、周勃的功劳要在萧何之上的,刘邦在分封土地的时候,曹参和周勃,也是比萧何多的。
不过,曹参和周勃毕竟都是武将出身,当宰相没有萧何靠谱,所以,刘邦就强把萧何评为了第一。
事实上萧何和刘邦死了之后,大汉的丞相是曹参当的,曹参死了周勃也当了丞相,总之,这一伙人都很牛。
说回萧何!刘邦之所以选萧何为丞相还有很多原因,在秦末的时候,萧何是县长秘书,当时萧何把沛县治理的井井有条,每年年终评选优秀员工的时候,萧何都是被评为第一名,连秦二世都想把他给弄到朝廷当官去。
当然了都被萧何给拒绝了。
可以说萧何的治理才能,刘邦是知道的。
还有就是在刘邦进入咸阳的时候,他的手下都是抢金银财宝,都是抢美女,唯独萧何收集的是秦朝的户籍,是秦朝的地
因为萧何知道,只有这些东西,才可以得天下。
当然了还有萧何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深受刘邦赏识的,所以,刘邦就选了萧何当丞相。
事实上刘邦把萧何提拔成丞相之后,治理大汉江山,基本上都是萧何的事情了,刘邦直接签字同意就可以了。
汉初的时候,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当时天下的事情,只有两
若是做一件事情,也只有丞相和皇帝都同意,这个事情才能做,缺一不可。
可见,当时的萧何是真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当然了对于这样的萧何,刘邦也有猜忌他,在刘邦晚年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快要不行时,他就想要杀萧何了。
因为萧何在关中的名声太好了,他觉得若是自己去世了,萧何想要当皇帝,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萧何知道刘邦对自己不满之后,他赶紧毁坏自己的名声,不是刘邦说他名声好吗,他就用大量的金钱,低价买农民的土地,弄得农民都大骂萧何不是东西,还告到了刘邦这里,刘邦不怒反喜。
后来,刘邦还是把萧何给抓进了监狱,不过,最终刘邦还是没有杀他,毕竟萧何没有做过对不起刘邦的事情呀。
我们都知道刘邦杀了韩信,萧何差点被杀,汉初三杰当中,就是张良没有受到刘邦任何的猜忌。
这就是张良比较高明的原因吧。

参考:

刘邦兵进咸阳,其他将领争先奔向有珍宝的府库,而他只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律法条文、地理
刘邦于汉中起兵,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制定法令、征粮调兵、补充前线、兢兢业业。
萧何为人低调不贪功,谨言慎行,总是巧妙地化解疑心重的高祖皇帝,是个合格的丞相人选。
张良没有做过管理的经历,更不具备做丞相的能力,充其量也就是刘邦的一个高级顾问。
因其无兵无权,又体弱多病,加之为人低调、与世无争。
不相信任何人的刘邦,居然从未怀疑过张良。
彭城大战、荥阳之围、成皋之战,刘邦屡战屡败,身陷绝境,这几次战役张良都是与刘邦形影不离,但没帮上什么忙。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号称“第一谋士”的张良在追随刘邦南征北战时期内,是不是真的献了很多惊世骇俗的奇谋良策。
张良的介绍韩国人张良,其祖父、父亲均在韩国为相,因此秦国灭亡了韩国,就变成了他的家仇国恨。
张良的家里非常富有,相传他的弟弟死了,他舍不得花钱去安葬,却把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寻求刺客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刺杀未遂后,逃亡于下邳。
当时,有个叫项伯的人,因杀了人,张良将其藏匿起来,因此张良与项伯产生了交情。
相传一个叫黄石公的老人送给他一本奇书,叫《大公兵法》,因此张良学习了兵法奇谋。
故事很离奇,我们姑且听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900农民在大泽乡起义,张良也率100多人造反,在前往投奔楚王景驹处的路上碰到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就决定跟着刘邦混了。
后来项梁带领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搞定了景驹后另拥立了楚怀王。
项梁任命张良为司徒,与韩王成一起带1000多兵马收复韩国旧地,满足其复国的心愿,但韩王的军队很快被秦军打败。
一个“足智多谋”的张良,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让其带兵攻城掠地恢复韩国也没有成事。
破秦献计刘邦奉命带兵进攻秦朝的老根据地咸阳,顺便帮张良在韩地搞定了十几个城邑,丢给韩王成镇守。
张良也心血来潮,想跟着刘邦去关中见见世面,刘邦正好一路孤单,也想有
于是让其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再向西进入武关之第一关、峣关。
张良劝说刘邦,让鹂食其携带重金劝降峣关守将,并趁秦军打开关门投降时歼灭了已投降的秦军,接着一路破关,进入了咸阳。
秦王子婴也本不想抵抗,带着玉玺投降了。
如果这也算张良的计谋,鹂食其表示很不服气。
刘邦入主关中之后,张良收到老朋友项伯送来的关于项羽不信任刘邦的信息,向刘邦献了三条计。
劝刘邦迎项羽40万大军入关;
劝刘邦于鸿门宴半途离席;
劝刘邦前往汉中封地后烧毁返回之栈道。
如果这也算良计妙策的话,估计心里最不是滋味的就是项羽了。
试问,项羽40万铁蹄踏破函谷关有什么困难?
鸿门宴上刘邦中途离开,项羽若想杀刘邦不是理由更加充足?
安排了三秦之王的封地在关中,还派3万士卒押送刘邦前往封地,早都做好了预防刘邦会反叛的打算,烧栈道反而是多此一举。
楚汉战争献计张良与刘邦在关中分别后,张良返回来帮助韩王成,但他没算到项羽会把韩王成杀了,于是又偷偷跑回去跟刘邦混。
这时刘邦已回军平定了三秦,所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没张良什么事。
刘邦带着张良,拉拢各方诸侯共56万大军去拿下了楚国的都城彭城,被项羽3万铁骑杀了
张良又献计给刘邦说,应该派人去拉拢彭越、九江王英布,重用韩信。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孤立无援时谁不知道要去拉伙伴呢?
鹂食其给刘邦献计,应分封六国贵族之后为王,让多一点的人来反抗西楚霸王。
张良却阻止这个做法,说这个方法会适得其反。
让项羽多树立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办法还真说不准会管用,怎么就适得其反呢?
刘邦被围困的时候,韩信写报告申请刘邦封其为代理齐王,暂行管理齐地,刘邦不乐意,张良劝刘邦在困难的时候,只要韩信抗秦,就应答应其一切要求。
这个也不算妙计吧,当时一旁的陈平也是这么认为的。
尾声真正张良献的妙计,反倒是吕后逼其想办法改变刘邦想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如意为太子一事。
张良向吕后献计请出“商山四晧”来辅佐太子孝惠,让太子赵孝惠有贤人相助而改变刘邦的看法。
吕后依计而行,果然刘邦看到太子羽翼已成,就不提改立太子之事,张良也因此而得到了吕后的欢心。
清算了韩信、英布,杀人不眨眼的吕后,居然从未动过张良。
当然,大汉王朝稳定之后,张良也以多病为由,功成身退。
只能说,张良是一个活得明白的人。
萧何虽然未参加前线战争,但其为战争的后勤保障所做出的努力是无人可以替代的,而能做到这一些是因为他本身所具备的能力。
因此在大汉王朝建立之后,萧何当之无愧成了受封第一人,官居丞相。
而能力平庸的张良,只不过是因为刘邦对其信任,被封为留候。
也因为刘邦说了句“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因此,张良又被包装为“第一谋士”。
于是,一个小小的顾问专员,迄今为止被神化了2000多年,也该为其平反了。
2020/7/12
参考: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分工问题,和人的具体能力有关,刘邦突出的能力之一就是知人善任,他让萧何做丞相而不是张良做丞相,是因为他了解两
刘邦夺得天下之后,曾经评价说自己比项羽强的地方,就在于自己拥有“汉初三杰”:韩信、张良和萧何,其中张良“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韩信则“攻必克、战必胜”,而提到萧何,他在关中负责后勤保障,让刘邦有源源不断的军粮和兵源,这也是刘邦屡战屡败又能屡败屡战的原因。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说自己拥有这样的人才,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信任和重用,因此刘邦才获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萧何是丰沛功臣集团之首,刘邦组建的大汉朝堂,丰沛功臣集团占据了大半江山,这些人对于社稷的稳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刘邦之外,这群人的老大是谁呢?
是萧何。
萧何病重时,孝惠帝刘盈亲自到病榻之旁,目的除了对开国老臣的关切之外,就是对于萧何接班人的探问。
可见这个丞相之位并不是刘盈这个皇帝或者吕雉这个太后说了算的,他们都要听取萧何的建议,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这个时候的天子并不是权力顶峰的独裁者,而是权力角逐的裁判员,他要平衡各方势力,目的是维护政权的稳固。
张良有萧何这样的影响力吗?
能影响和控制丰沛功臣集团的意志吗?
他不能,他只是站在刘邦身边,为其出谋划策的帝王之师,听上去好像地位尊崇,实际上却手无权力。
而萧何则是站在大汉帝国权力顶端,甚至可以和刘邦平起平坐,手握重拳影响大汉国运的社稷之臣。
如此看来,丞相之选就没有什么悬念了,除了萧何还有更合适的人选吗?

参考:
刘邦创立西汉王朝,曾经和臣属有过这么一次谈话。
刘邦问为何自己胜、项羽败,群臣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奉承的话。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他们我都能正确使用,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我胜了。
刘邦虽然极度流氓,极度无脸无皮,可是在当时刘邦有一项无人可及的能力——将将、相人。
刘邦曾经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高下。
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
”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成为我的手下?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原因。
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刘邦将死之时,吕氏势大,刘邦预见到刘氏将迎来生死存亡一刻,但其曾说:“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勃,即周勃,当年那个沛县的吹鼓手。
后来,恰恰是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剿灭诸吕迎代王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
由此看出,刘邦识人之精准、眼光之毒辣。
萧何天生丞相之才,张良万世之谋臣,这就是刘邦对两人的总结。
说到周勃呢,作为拥立汉文帝第一功臣,汉文帝也对其十分看重,命其为右丞相(汉朝以右为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么周勃胜任吗?
汉文帝继位过了一段时间,逐渐了解了军国大事。
一次朝会,汉文帝问周勃全国案件,周勃不知;
又问钱粮开支,周勃不知。
汉文帝同样的问题又问陈平。
陈平回答:“陛下若问刑狱,可问廷尉;
问钱粮收支,可问治粟内史。
”汉文帝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作为丞相所主管的是些什么事呢?
”陈平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汉文帝大赞,周勃大惭。
退朝后周勃埋怨陈平不教自己。
陈平笑着说:“您身居相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
陛下如若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也要勉强凑数来对答吗?
”周勃自知不如陈平,拖病辞去了右丞相之职,丞相只剩下陈平一人。
周勃功劳不可谓不高,从刘邦起兵时期就跟随刘家打天下,后来又灭吕氏迎刘恒;
周勃能力不可谓不强,刘邦在世的时候就是太尉,掌管天下兵权,刘恒继位又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丞相。
可是周勃在丞相位上却毫无建树,不得不辞职。
这里,陈平就提到了丞相的主要职责: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国家治理时期,丞相需要做的是帮助皇上管理国家和群臣,而不是出谋划策。
也许你可以率领千军万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也许你可以巧计定乾坤,但是做丞相却不合时宜。
再者说,从刘邦起兵那天起,萧何就一直从事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笼络臣属工作。
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刘邦第一大将韩信,也是在萧何的极力规劝下,安心辅佐刘邦的。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在汉朝制度建设上,群臣也是无出萧何之右者。
刘邦攻克咸阳后,沉迷于享乐,而萧何则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
汉朝建立后,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萧何的制度建设成功到了何种程度?
萧何死后,曹参为相。
曹参对于萧何的制度法令一字不改、一条不变,整天喝酒消遣,大汉帝国竟然能够安稳无恙。
另一方面,刘邦成功后,张良也完成了
天下安稳后,张良醉心于炼道修仙,对于朝廷大事漠不关心。
刘邦对其奖赏,张良也是能推就推,对于封侯拜相,张良不屑于顾。
后来张良唯一一次参与朝廷之事也仅仅是在吕氏的数次苦求下出计帮助刘盈保住了太子一位。

参考:
张良可以胜任宰相一职,但相较于萧何来说,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是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三大巨头。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各有千秋,谁也替代不了谁。
萧何善于组织调度、综合治理、后勤保障。
张良善于运筹帷幄,出奇计。
韩信善于作战,战必胜、攻必克。
三人只有在各自最擅长的领域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先说萧何:萧何的作用类似于大管家,几乎刘邦的一切都需要萧何来统一调度。
在刘邦刚举起义旗的时候,正是萧何帮助刘邦组织起了一支队伍。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进行艰难的长时间拉锯战时,正是靠着萧何在蜀地大后方源源不断的给刘邦提供粮草、兵源,刘邦才得以在多次被项羽打败后,又挺了过来。
刘邦前去平叛各地反叛的封王时,萧何被留守在长安监国,从这一点就可看出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在刘邦攻进咸阳后,所有人都在抢夺金银珠宝,只有萧何在收集秦国的各种典籍、账册。
萧何明白要想彻底统一天下,就必须对天下的人口、地理、税收、军力布防等情况有所了解,而秦国的各种典籍就是最好的第一手资料。
能在“众人皆醉”的情况下仍旧不忘收集有利于刘邦一统天下的典籍,足以看出萧何心系天下的宰相之能。
再说张良:张良是韩国宰相世家之后,如果秦始皇不统一六国,张良大概率会继承自己父亲的职位,在韩国做个宰相。
从小就接受高等教育的张良完全有能力胜任大汉朝宰相一职。
张良其人谋略过人、有大局观,善于用计。
在刘邦率军进攻峣关时,张良建议刘邦:“秦军势大,不可轻敌,先多悬挂旗帜迷惑秦军。
”在后来秦军被金银珠宝诱惑放松警惕之时,张良又建议刘邦对秦军展开突袭,结果大获全胜。
早在刘邦占据咸阳时,项羽驻军鸿门,准备将刘邦“团灭”。
刘邦正是靠着张良和项伯的关系,才在鸿门宴中逃的一命。
刘邦对张良很是信任,甚至是“唯命是从”。
刘邦进入咸阳后,贪恋城中珠宝美女,想留在咸阳,谁劝他都不管用。
直到张良出面劝说刘邦要以天下大事为重,刘邦才离开咸阳,返回霸上。
刘邦在打败项羽夺得天下以后,在选址建都的问题上,仍然尊敬了张良的意见。
张良曾对刘邦进谏说:“关中有肥沃的土地,三面可守,又可控制东方各诸侯,是真正的天府之国。
”刘邦听信了张良的话,定都长安。
大汉的第一位宰相之所以是萧何而不是张良,并不是张良能力达不到。
除了萧何更有宰相之能以外,还有两方面因素。
第一,张良无心朝堂。
张良之所以走向了反秦的道路,是因为与秦始皇有国恨家仇。
张良曾经在秦始皇东巡的路上设伏暗杀秦始皇,可惜没有成功。
张良一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复仇,光复韩国,而不是为了做官。
在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曾经主动要求退隐,说什么:“我要追随仙人仙游,抛弃人间琐事。
”第二,刘邦更信任萧何。
虽然刘邦很信任张良,但与萧何相比较,张良还是差了一点。
萧何早在刘邦起事之前就已经和刘邦“哥俩好了”,而张良是从刘邦投靠楚王景驹时才和刘邦走到一起的。
刘邦对萧何知根知底,当然会选择萧何做宰相了。
注:参考文献《史记》注:配

参考:
高人厌于琐事,张良非池中物!
参考:
萧何当丞相是必然的,与张良是否胜任丞相没多大关系。
张良不胜任,丞相职位是萧何的;
张良胜任,丞相职位还是萧何的。
(一)萧何年长刘邦一岁,刘邦还是亭长时,萧何就是沛县的重要人物,经常有事无事迴护刘邦,算得上刘邦的大哥。
沛县起事后,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都上疆场冲锋陷阵,而萧何的职务是丞督事。
丞督事具体干什么呢?
就是除了不上战场,不参与军机谋划,所有的后勤、人事、庶务等,都由萧何操持。
如果没有萧何把汉营一应杂事处理得井井有条,那刘邦的仗还怎么打?
刘邦封汉王,萧何即任丞相。
刘邦引兵东定三秦,与楚军荥阳相持数年,镇守关中大本营的还是萧何。
他辅佐太子,督责百官,制定律令,安抚百姓,保证前方粮草和兵员,成为汉军的坚强后盾。
因而,平定天下后,按功行赏,刘邦把萧何列为第一。
这样得力的助手,在位多年的丞相,刘邦又不是脑子有病,干吗要换掉萧何,另寻他人担任丞相。
(二)打下咸阳,汉营将军一窝蜂地去抢夺金银财帛,反观萧何,眼里没有财宝,只有
后来治理关中,山川、土地、人口、要塞等有用的资料,大多源于刚入咸阳时的抢救保护。
萧何用超乎常人的眼光,向刘邦举荐了大将韩信。
没有韩信统兵下魏、破赵、收燕,、定齐,垓下一战定乾坤,刘邦也未必能顺利登上皇帝宝座。
这件事说到根上,离不开萧何的荐贤之功。
丞相职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理阴阳,顺天时,统驭百官,为国荐贤,祛邪扶正,辅政安民,是丞相的职责所在,萧何的履历中,无一不契合相位的要求。
更难得的是,萧何对刘邦的忠心无人可及,既能殚精竭虑,又可以忍辱负重:刘邦第一次起疑心,萧何把宗族子弟送上前线释疑;
第二次起疑心,萧何倾尽家财采购军需释疑;
第三次起疑心,萧何甚至不惜自污名节释疑。
萧何论才能,论忠心都是刘邦宰辅的不二人选。
(三)有了萧何的存在,刘邦的心里可能压根就没产生过用他人担任丞相的念头。
至于张良之才,是否可担宰辅之任,这是一个后人虚拟的猜测,说可胜任,无事实依据;
说不能胜任,也无事实佐证。
汉初三杰,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刘邦的一番话,已经说得非常透彻:运筹帷幄,非张良莫属;
镇国家抚百姓,是萧何优势所在;
战必胜攻必取,则显韩信威风。
如果非要做个虚拟判断,大约是这样:论才能,张良之才足堪其任;
说意愿,张良其志无意掌权柄;
讲身体,张良恐怕难承重荷。

参考:
刘邦建立汉朝,让萧何做丞相,是最明智的选择,萧何比张良更能胜任丞相工作。
刘邦对萧何,张良都有过很中肯的评价: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这里的镇国家,抚百姓,就是丞相应该做的事,萧何在战争期间一直从事这项工作,战争结束了,大汉朝建立,萧何担任丞相是顺理成章的事。
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
张良在战争期间,担任的是参谋角色,跟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
项梁死后,刘邦终于脱离了项家军的控制,独自领兵西进,攻打关中。
电视剧《楚汉传奇》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刘邦对张良非常倚重,西进途中让张良做大将军,代替刘邦指挥汉军。
张良出谋划策是把好手,指挥起军队来就有点生疏了,曹参,樊哙等将领被张良指挥的蒙头转向,纷纷给刘邦提意见,张良也觉得自己指挥不了军队,不是做大将军的材料,于是亲自找刘邦,辞去了大将军的职务,这说明一个问题,人不可能是全才的,张良做大将军比不了韩信,去做丞相也绝对不如萧何。
萧何在当时确实是丞相的最佳人选,刘邦占领咸阳后,大多将领都被咸阳的美女,珠宝迷惑,包括刘邦也一头扎进咸阳宫,享起了清福。
这时候的萧何,第一时间去了秦朝丞相府和御史寺,不过萧何可不是奔着美女和金银珠宝去的,他把丞相府的秦朝律法,文书,地
秦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朝这些典籍,为萧何治理国家提供了很大帮助,让他对全国各地物产,风土人情,经济,政治等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萧何提前做了这些准备,足见萧何的志向就是治理国家,为天下谋福,可当丞相大任。
可能有人会说,没有萧何,汉朝不照样有丞相吗?
我说的是萧何在世,没有人比萧何当丞相做的更好,其中也包括张良。
大家都知道“萧规曹随”的典故,说得是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了丞相,曹参一切按照萧何的章程办事,没有一点新举措,曹参每天就在家里饮酒。
汉惠帝见丞相这个样子,怕把国家大事都耽误了,有一次在朝堂上责备曹参,曹参不慌不忙的问汉惠帝刘盈:“请问皇上,你和高祖相比,谁更聪明?
”汉惠帝没有明白曹参的意思,不过也知道自己比父亲差远了,就说道:“我怎么能和高祖相提并论呢?
”曹参接着问:“皇上,你觉得我和萧相国相比,谁在治理国家方面更强一些呢?
”汉惠帝说:“那还用说吗,你比不上萧相国,”曹参说:“皇上说得很对,高祖和萧相国都是绝顶聪明之人,不是我们能相比得,他们制定完善了一套治国制度,我们照办就行了,以我们的能力,想改变他们制定的制度,搞不好会天下大乱,所以我宁愿让人说我无能,也不做沽名钓誉的人。
”汉惠帝听了,深以为然,不在说什么了。
总结: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当丞相大任的非萧何莫属,他是汉朝第一任丞相,为大汉制定了一整套治国制度,张良虽然也很聪明,但献奇谋妙计是张良的长处,说到治国方面,是不能和萧何相比的,放眼当时汉朝的人才,能胜任丞相这一职务的,只有萧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