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不懂刘禹锡

要说诗人刘禹锡的诗文佳句,很多人会张囗背诵很多优美的诗句。
但要提及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可能有很多人不甚了解,今天我们茶余饭后走近他不为人知的人生历程,他勇气超人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年少时便聪慧过人的刘禹锡22岁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风茂年华为太子校书,30岁升任监察御史,拿今天的话说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厅级年轻后备干部。
如果沿着这条仕途之路走下去必然是“裘马轻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意仕途人生,也可能没有了过去、现在让我们永远仰望的大文学家、“诗豪”刘禹锡了。
但是历史从来就不容许假设!一、遭遇捶折顺天应命乐观豁达。
公元805年正月,刘禹锡33岁。
因“永贞革新”和“八司马事件”,被流放至南蛮之地做州官司马,刘禹锡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第一次改变,对许多人来说这次打击可能一蹶不振了。
但此时的刘禹锡顺天应命乐观豁达却迸发出来,从而开启了文学家、“诗豪”的一生。
有诗为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们想像诗人独自站在朗州瑟瑟秋风里,他眼里却没有一丝秋风萧瑟的样子,没有什么人生仕途失意悲苦烦忧,只有春日乐观潇洒的气质。
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在遭遇捶折顺天应命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活出真实的自我。
离开长安转眼十年过去了,朝廷又念刘禹锡戍边显有业绩,唐皇下旨让他重回长安;
并有重用之意。
应该讲他是有心里准备的,可是诗人的性格到底还是文人的丰骨,他并没有变得世故圆滑,心底的快意豪放却益发强烈许多。
他身处繁华的闹市长安城,看着来往穿梭的人群;
又诗兴大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的意思不言而喻,他是回长安忍不住又任性了一把。
结果逞一时口舌之快的刘禹锡又被人举报不识抬举,唐皇大怒,刘禹锡再被贬到云贵南部的播州做地方官。
821年,刘禹锡转场又被派到巴蜀之地的夔州任刺史。
强权就是政治,还要感恩朝廷的不杀之恩。
此时的刘禹锡近五十知天命的年纪,深知自己有可能回不去长安了。
但诗人必竟还是诗人的性格,开始真正的做起诗人的“个体户”了!夔州虽然是偏远蛮荒之地,好在山清水秀,这对于此时的诗人刘禹锡来说也就足够了。
他站在江边远望江面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发自内心有感而发:“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正是山水有情,政治无情,也磨灭不了刘禹锡天生的豪情。
而且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活出真实的自我!三、一生坚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826年,刘禹锡终于结束了自己大半生的贬谪生涯,朝廷终于给他按排个养老的职位,回到洛阳任东都尚书。
此时的刘禹锡却早已不是年少轻狂,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更多了一份人生豁达。
行至扬州时,碰到同行诗友白居易意外重逢,多年不见自然要把酒言欢。
喝到兴处白居易直抒胸臆,吟诵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感知好友的同情之心,也回赠好友一首,用自己的方式总结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四、晚年以积极乐观之人生心态,发扬不屈不挠老而不衰的精神!回到洛阳的刘禹锡已经步入老年行列。
但他因为,步入晚年也没什么不好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年人也一样可以心态年轻,活得光彩照人,灿烂无比。
他极力劝导白居易的悲观主义,刘禹锡用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启发大家。
表现出特有的不同人生哲学,在唐代是不多见的。
诗曰:“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是啊,日落桑榆又怎样,心中自有豪情万丈,晚霞依旧能映红满天。
老年刘禹锡以普通人的心态,最期待的还是岁月静好的日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步入老年有无奈,却无法选择,能选择的只有态度!古往今来,这样达观的刘禹锡人生心态,试问天下能有几人?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不懂刘禹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