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德国犯的最严重的四个错误是什么

就整个二战进程来看:德国犯下了很多战略错误,其中最严重的四个如下:交友不慎——德国就疆域、人口来说充其量算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但靠着德意志民族与生俱来的严谨性格愣是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但放眼世界德国是难以和美国、苏联这样庞大的国家持久抗衡的,即使是已经在走下坡路的大英帝国凭借其遍及全球的殖民地其实也掌握着比德国丰富得多的战争资源,加之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可谓四战之地——敌人可以从任一方向攻入德国。
所以德国要想参与国际争霸必须寻找盟友,凭一己之力难免陷入被人围殴的窘境。
可德国给自己找的盟友实在不敢恭维:意大利纯粹就是一个累赘,基本上一直在作死;
日本倒是有不俗的战斗力,可惜狂妄自大到主动去招惹美国,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越级指挥——元首希特勒虽然是一个战争狂魔,但不得不承认他能从一个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摇身一变成为第三帝国元首并发动一场世界大战必有其过人之处。
严格意义上希特勒是一个很会包装自己很会作秀的人物,他善于运用政治宣传策略夺取政权,是一个极其精明的政治家,至于在军事领域也不能说他完全一无是处,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还远远谈不上优秀。
可就是这位精明的政治家兼合格的军事家却十分喜欢坐在办公室越级指挥前线战斗,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就因为他的错误指挥使英军得以保存有生力量撤回本土继续抵抗。
两线作战——德国的地理位置其实是对德国相当不利的。
对德国而言最佳选择莫过于安抚住西线的美、英、法,全力以赴战胜苏联,然后再回师出兵西线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安抚苏联,抓紧时间以闪电战模式解决西线战役,至于远隔大洋的美国最好别去招惹为好。
可德国偏偏就是在尚未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贸然出兵苏联,又在珍珠港事件后和日本保持步调一致对美宣战。
忽视后勤——德国拥有全世界最优秀的士兵和参谋,但由此同时他们几乎拥有全世界最糟糕的后勤补给系统。
在东线和苏联的战争中甚至在俄罗斯的冬季到来之前德军就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原因是德军糟糕的后勤补给根本无法及时把粮食、被服、弹药、药品补充给第一线的士兵,有的德军士兵连苏军的影子都没见着就在行军过程中掉队了。

参考:
一、处理英国问题犹豫不决,满足于将英国赶出欧洲大陆,没有下决心进攻占领或主动求和,仅选择用空军轰炸英国和用潜艇封锁英国,陷入了打海空消耗战泥潭,为美国提供了登陆欧洲的理由和跳板平台。
德军拿下法国后,实施了拿下英国的“海狮登陆作战”计划,但希特勒听信空军元帅戈林的说法,仅靠空袭就可以降伏英国,结果在大不列颠空战中骑虎难下,没下登陆作战的决心,转为调头大规模进攻苏联,为奄奄一息的英国留下喘息机会;
后来虽然德国用潜艇部队封锁大西洋航道,击沉数支数艘北美支撑英国的后勤运输船队,但英国挺过来了,为反攻倒算留下伏笔。
希特勒满足于“当地主”,励志向东方拓展生存空间,用剑为梨攫取可耕种的土地;
但他没有下决心解决欧洲“后院”英国作乱问题,最后陷入东西两面作战困境。
显示他思维的局限和落后性。
二、与日本结盟得不偿失,可以说日本帮了倒忙;
日本在亚洲烧杀抢掠作恶多端,给轴心国打上“邪恶”烙印,这点,连德国人也感到蒙羞,可见德国人拉贝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时,他的表现和他记录的《拉贝日记》;
德国进攻苏联,日本不尽盟友义务“西进”夹击,让斯大林将远东部队调往莫斯科救火顶住了德军。
而日本为自己“南下”不惜与美国兵戎相见,希特勒出于遵守盟友义务被迫向主动向美国宣战,把美军堂而皇之“请到了欧洲”,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三、进攻苏联不直取首都莫斯科,让苏联政权躲过最大危机。
德国“巴巴罗莎”闪击苏联计划中,分东中西三路杀进苏联,中路由古德里安率领的装甲突击军群剑指莫斯科,当势如破竹全力推进时,希特勒却下令他们右转,协助南路突击军群进攻基辅,当中、南路集团军合围歼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65万部队后,中路集团军再回头进攻莫斯科时,已失去战机。
朱可夫已组织完成莫斯科防御体系,而且天寒地冻、道路泥泞结冰,已使德装甲部队无法动弹。
四、在敦刻尔克放走35万英法军队。
法国沦陷,英国军队携带溃散法军被迫逃向英国。
受阻于英吉利海峡,被德军三面包围于敦刻尔克摊头阵地。
当德军坦克部队蜂拥而至将囊中取物时,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待命。
仅派空军轰炸为他们送行,让这群困兽乘船逃回了英国,成为后来反攻复辟法国的主力军。
这个命令至今令人费解,主要有三种说法;
日耳曼人承认英国人也很优秀,不愿意屠杀他们,这相当牵强附会,希特勒从来不是仁君;
希特勒希望以此感化英国,让他们心悦诚服与德国求和,虽这是一厢情愿,但有可能;
又是戈林的馊主意,陆军已出够彩头,应罢手,这次该轮到空军。

参考: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过多次战略方面和战术层面的错误,这与最高统帅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很有关系,他是一个天才与魔鬼的混合体,所谓天才总有异想天开,所谓魔鬼则是容易忘乎所以。
对于四大错误这个问题,相信更多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一,敦刻尔克1940。
不管最后是哪种原因促使希特勒下达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所导致的后果都是灾难性的。
因为这30万英国远征军是其本土陆军的精华,一旦被歼,用丘吉尔的话说“我们就得用童子军抵抗纳粹的入侵了”。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英伦三岛当时没有具备战斗力的“军级”陆军是不争的事实,而这30万战斗经验丰富的陆军安全撤回后,补充完新兵就可以成为百万大军。
如果没有这30万人,在德军着手“海狮计划”时英国人将严重底气不足,就算海空军能支持一阵子,对付德军四面八方的登陆也非常危险,很难说英国是否会真的求和,那希特勒可就不需要两线作战了。
二,莫斯科1941。
基辅固然是重要的,能合围歼灭60多万苏联红军无疑也是巨大胜利,但希特勒终究丧失了攻取莫斯科的最佳时间,使朱可夫有时间重新布防和调集援军。
“重新布防”这四个字很重要,当时的正面苏军已有惊慌失措之虞,再多的部队也架不住德军装甲集团的冲击,而希特勒恰恰给了苏军这一喘息之机。
莫斯科的重要性不仅是作为首都的政治意义,而是因为它乃苏联东西部、南北向的交通枢纽,一旦被德军攻陷,苏军各个战区将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体系,就算斯大林不致因此投降,局面也将困难许多。
况且,莫斯科沦陷也很可能促使日本参战,这是日军大本营观望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华盛顿1941。
这年12月初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随即对日宣战,但是在对德宣战这一问题上,罗斯福政府还得不到广泛的支持,他还只能通过《租借法案》明里暗里给英国提供物资援助和护航,但是一不能直接出兵北非,二不方便给苏联军援。
结果是希特勒过于高估日本的力量,抢先对美国宣战,罗斯福求之不得。
美军以巨大的物资优势登陆北非战场,把德国非洲军团几乎全部的25万人在突尼斯俘虏,隆美尔溜回德国。
美国人的飞机、坦克、粮食和汽油,对苏联红军的补充意义非常巨大,1942年的苏军还是比较困难的,雪中送炭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轻率宣战的希特勒。
原本,延缓美国参战应该是能拖延一天算一天的,哪怕拖上半年,对德军都至为有利。
大洋彼岸,美国高层“充满热忱和信心地等待希特勒这一决定”,实在够冷的幽默。
而战争的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来,就是连锁反应,从突尼斯到斯大林格勒到诺曼底,都开始有美国人的身影。
四,总动员1943。
这还是希特勒盲目虚荣心造成的问题,东线德军的质量远高于苏军,短板就是兵力不足,以及武器装备和弹药的供应不太给力,但希特勒为了维持德国国内的所谓“安定繁荣”,迟迟不肯将国家整体转入总动员状态,一直拖到了战争主动权已经易手的1943年,为时已晚。
什么概念呢?
在美英空军的持续轰炸下,德国军备部长斯佩尔领导的军工生产,1943年各类指标却创下历史新高。
如果希特勒早一点进行总体战,将大批妇女塞进工厂,再将大批产业工人解放出来推向战场,德国军队或许在1942年就能取得对苏决定性胜利。
而希特勒的口号是,让德国妇女出去工作是耻辱的。
岂不知苏联早就这么干了,美国后来也有大批妇女进入军工厂,战争不是游戏,希特勒这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参考:
在二战时期,德国犯的最严重的四个错误是:1.狂妄自大、自不量力。
在法国????向德国投降后,德国在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向英国发动了空袭。
然而德国空袭英国的结果是,除了损失了上千架的德国战斗机之外,德国对英国的空袭是一无所获。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糟糕的结果,是和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高层的狂妄自大分不开的。
希特勒等人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结果是在无情的事实面前碰了个头破血流。
德国贸然对苏联的进攻,也是如此。
2.四面出击,树敌过多。
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版的唐昭宗、崇祯威廉二世一样,阿道夫·希特勒这个蹩脚的战略家,全然是不懂分段出击、各个击破的道理。
珍珠港事件后,希特勒全然不顾法西斯德国的扩张实力已经是达到了极限的这个事实,悍然向美国宣战,从而把法西斯德国彻底的拖进了孤立无援的深渊之中。
3.不懂得要作出一些必要的和必须的妥协和让步,而是一味的死拼硬打。
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前,苏联曾经和德国进行了几次的媾和谈判。
苏联与德国的媾和底线是德军撤回1941年6月22号前的苏德控制线,而德国则坚持要以不放弃它所占领的苏联领土作为媾和的条件。
这样一来,苏德双方的媾和谈判就无果而终了。
在德国攻占的苏联领土上,愚蠢的希特勒并没有利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在给予了苏军重创后迫使苏联与德国谈判媾和,而是和苏联进行了“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死板作战方式,和李德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方式一模一样。
其结果就是在人员方面占据优势的苏军的沉重打击下,法西斯德国的主力灰飞烟灭。
4.纳粹高层没有坚定的反腐措施和反腐决心,来消除法西斯德国的贪腐现象。
像法西斯德国的空军元帅戈林、秘密警察头子希姆莱等人,它们的贪腐行为都已经是公开的行动了。
像戈林就把德国占领下的各欧洲国家的艺术品和其他的珍宝财富,公开的据为己有,在法西斯德国的社会上影响很坏。
但是,戈林等人的贪腐行为,却一直就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
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纳粹高层的贪腐,引起了人们对法西斯德国政权的严重不满,使德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离心倾向,使法西斯德国加速了它的灭亡进程。
(本文

参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经过外交大师施特雷泽曼和才华横溢的怪才希特勒的领导下完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惨败的局面中走了出来,同时军备得以重整,并且将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列为自己的仆从国。
以此为基础与日本、意大利结盟,获得了远远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战略态势。
现在只剩下同东面邻国、英国的盟国波兰就但泽走廊归属问题的领土之争,如果能和平收回自然更好。
事实上,英法德三方就这一问题已经达成了通过德国承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现状换取德国修正其东部国界的自由。
但是因为希特勒的战略失误,这一问题最终成为引爆德国的定时炸弹。
因此,笔者就战略问题谈谈德国在二战时期的四个失误。
1、政治战略错位前文说到纳粹德国在二战前取得了巨大的地缘战略,但是既然选择要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并开拓新的生存空间那就必须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线作战的教训。
欧洲大陆上,东面的苏联和西面的法国都是德国的重点打击对象,德国一旦对波兰动武,很有可能招致英法苏三方的联合打击。
要化解这一危险就必须从东西两方选择一个同盟者,先稳住一头。
希特勒理想的是同英国取得同盟,作为全球首个超级大国,能与之结盟自然获益匪浅。
而事实上希特勒通过英国国内民众厌战、政府过分为民意所绑架的有利条件不断对其进行威逼利诱。
1935年6月18日英德双方签署海军协定,标志着潜在同盟的形成。
于是,受到鼓舞的纳粹德国彻底撕下了暗中重整军备的伪装,开始明火执仗。
在政治上也开始不断作为,德奥合并、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一步步扩大。
如果沿着这条道路不紧不慢的走下去,希特勒将成为继俾斯麦后德国历史上又一位伟人也未可知。
但是他却在最关键的时候犯下了作为一个合格政治家最不该犯的错误——置国际政治原理和战略准则于不顾。
慕尼黑协定的墨迹还没有干,纳粹德国就顺手将整个捷克强行拿下,然后陈兵德波边境,摆出一副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架势。
纳粹德国的这一举动令先前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英德关系一下子丧失殆尽,德国如果对波兰动武,必然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战略态势。
英德同盟既然已不复存在,现在唯一能避免两线作战的因素就只剩下东面的苏联了。
如果能维持住苏德同盟关系,德国也就还有文章可做。
碰巧苏联谋求与英法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成却招致英法对自己玩祸水东引,在战争条件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尽力拖延时间就成了当务之急。
于是苏德这两个日后杀得天昏地暗的死敌在二战爆发前戏剧性的走到了一起。
苏德同盟达成后,德国战争机器全开,先灭掉东面的波兰,进而横扫西欧大陆,将英法势力完全从欧洲大陆赶出。
如果苏德同盟能够维系,仍可以对抗美英各国。
但是维持这个同盟对于德国来说代价是巨大的,德国独自面对美英的同时将后背亮给了苏联。
当德国在西线同英法作战时,苏联也一步步夺取了波罗的海三国,在南面将势力一直延伸入东南欧。
这就引起来了德国的警觉和不安。
但是对苏开战等于又回到了两线作战这条死路上来了。
因此,面对苏德同盟这个鸡肋,德国人再一次丧失了战略理性。
想当然的以为苏芬战争中笨手笨脚的苏军绝不是将闪电战战术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德军,德军完全可以以一次快速突击歼灭苏军,只要歼灭了苏军就可以控制整个俄罗斯民族。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原本混乱不堪的世界局势一下子变得清澈透明,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为了各自的使命奋力一搏。
而纳粹德国从当初铁流滚滚的迅猛进军,到苏军攻占柏林、希特勒携情妇地下室自杀,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悲剧。
2、军事战略错位闪电战是以德军装甲部队为主、炮兵、航空兵、工兵部队为辅创下的传奇战术。
但是纳粹德军的军备发展受元首希特勒影响极深。
作为一个画家出身的希特勒,浑身上下充满着艺术家气息,完全靠着灵感做事。
这在政治战略中已有体现,那就是完全置国际战略准则于不顾。
在军事战略中则表现为形式主义,继要装点门面又要在战术上有所作为,而且急于求成。
正如纳粹德军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答记者问“德国为什么不发展战略轰炸机”时所说的那样“元首不关心我们有多大的飞机,而是关心有多少架飞机。
”在用人方面,纳粹德军的军官团多数是由前德意志帝国军官构成,出于政治需要,希特勒破格提拔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这些军兵种参谋、技术型非主流军人。
以古德里安为例,其领导下的装甲部队纵横欧洲大陆,所向披靡,给战术思维还停留在骡马炮兵主义上的希特勒以极大的震撼。
于是纳粹德国将装甲部队视为包治百病的良药,军备的发展因此出现了巨大的不平衡。
而在武器装备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样的军备发展观念只能是将德国的军事资源浪费殆尽,严重挫伤德国的战争潜力。
3、经济战略错位苏德战争爆发前,纳粹德国实际控制下的占领区达247.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亿,劳动力资源超过苏联。
物资资源方面除了石油相对匮乏外其他的相对充足,其中煤和钢还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石油虽然匮乏却足够德军维持近一年的闪击战。
因此,缺乏人力和物资资源所以导致德国战败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众所周知,纳粹党是利用国内经济危机造成全民不满然后高喊改善民生的口号上台。
执政开始,在发展军备的同时将提升国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通过终止战争赔款和没收犹太人财产、实行计划经济手段,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战争开始后,受“闪电战”战术迅速征服他国的影响,纳粹德国没有真正进行长期的战争准备。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国内依然过着歌舞升平、大兴土木的优裕生活。
不像当时的同盟国在战争爆发后马上将转入战时经济轨道,数以千万计的女性走上生产岗位以弥补青壮劳动力的不足。
而纳粹党则从所谓的“雅利安女人高贵的血统论”认为女人不应该从事生产活动。
只到战争形势急剧恶化后,纳粹党才适当的调整了经济结构,但是依然不降低国内消费品的生产供应。
因为希特勒深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饥饿的国内民众暴动所致。
4、民族战略错位纳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一场极为野蛮的种族灭绝行动。
特别是被称为“劣等种族”的犹太人、斯拉夫民族、俄罗斯民族,必须除之而后快。
以苏联为例,纳粹德国在战前的一项秘密计划就是要在白俄罗斯、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及东欧一些地区内将5000万左右的当地居民来一次肉体消灭。
然后迁入1500万德意志人,剩下的1000多万当地人则完全沦为贱民。
同时纳粹党还宣称要将德国领土扩大到乌拉尔山以东200英里外。
占领区首先是进行种族清洗,再填入德意志人。
然后再扩大占领区、再清洗、再填补。
综上所述,纳粹德国的失败绝不仅仅是一两场战役失误或是单纯的一个战略失败,而是整个国家战略运作不成功所致。

参考:
4)向美国宣战首先,我来说明一下为什么这是最不重要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对美国在二战中所起的作用言过其实了。
接下来的三点我会解释为什么即便没有美国的帮助,英国和苏联也能赢得这场战争。
对不起喽,伤了美国同胞的心,不过事实如此。
现在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其实是德国对美国宣战,而不是美国对德国宣战。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议院和国会只同意对日本宣战,他们并不赞成加入对德战争,这让罗斯福很恼火。
当然,希特勒做出了向美国宣战的“明智之举”,特么的为什么不呢。
这意味着德国不得不面对在英国持续不断的进攻中几近崩溃的西非战线。
最具破坏性的是,由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重兵增援,使得英国能够将军队从印度调往欧洲。
而希特勒最不愿看到的一件事就是盟军在欧洲开辟的各条战线上增兵。
3)在冬天入侵俄罗斯这简直傻爆了好嘛,人们怎么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前车之鉴呢。
波兰人试过、匈牙利人试过、条顿骑士团试过、连拿破仑也试过,每次都是铩羽而归。
我还以为希特勒能够吸取教训呢。
当你对俄罗斯的环境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时候,不要妄想入侵它。
而希特勒却通过攻击俄罗斯,开辟了一条新战线,进一步拉长了作战区域。
这意味着德国要在东部战线对抗苏联,在西欧(现在的英国)战线、地中海、北非和西非战线对抗大英帝国。
希特勒同时在多个地方展开战斗,而其中一条战线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天知道那个白痴在想什么。
2)听从忠于党国的人的意见,而不是那些专业将领的意见。
很多领导人的失败皆源于此,他们总是爱听那些赞成自己的人的意见,而不是那些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的人的意见。
希特勒常常忽视那些久经沙场的将军们的经验和专业建议,反而更喜欢那些坚持纳粹党思想高于一切的属下。
像隆美尔这样的职业军人,甚至是像斯坦纳这样的党卫军军官,经常被忽视,而像希姆莱那样的纳粹狂热分子却如鱼得水。
举个例子,在诺曼底登陆那天,希特勒在这些人的建议下,拒绝了隆美尔调动储备装甲师的请求。
如果配备了这些装甲师,德军完全有可能击退盟军登陆。
希特勒的问题也许就像斯大林,后者因为害怕那些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将军推翻自己的政权而处决了很多人。
在战争期间,很多普鲁士人的军事传统被丢得一干二净,因为希特勒根本没把这些将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当回事。
1)停止了对英国皇家空军的攻击,转而攻击民用目标在盟军从敦刻尔克撤退以后,希特勒多次试
可是,尽管有哈利法克斯勋爵的游说,但丘吉尔上任以后是绝不会容许这种事发生的。
因此,当希特勒决定开始入侵英国的计划时,他发现最主要的障碍就是英国皇家空军。
依我之见,这个计划简直糟透了。
如果是我入侵英国,尤其是发动海军入侵,我最担心的应该是皇家海军。
但是,我们都知道,希特勒并没那么聪明啊。
为了消除英国皇家空军的威胁,他开始对英国机场狂轰乱炸。
然而,德国低估了雷达在对空战中的作用,低估了喷火战斗机和飓风战斗机的性能,也低估了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的技术。
最重要的是,他们居然认为轰炸英国是个好主意,这实在太蠢了。
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并不会让英国人民转而寻求和平,反而只会坚定他们义无反顾投入战斗的决心。

参考:
德国最大的错误,当然是政治基础的错误。
当小胡子的纳粹党选择清洗冲锋队而倒向容克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他的必然失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清洗冲锋队之前,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也就是纳粹,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左的政党。
比起软弱而喜欢走上层路线的德共,它才是真正的深入群众和发动群众。
然而希特勒以及其战友,最终选择了走民族主义的极右路线,而放弃了极左路线世界革命大联合的战略,也就是说,他们决定和容克以及大资本家合流了。
这个根本路线的确立,导致了后面所有的战略外交错误: 纳粹为什么要发动二战,希特勒为什么不停在1939年,这样他就是德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因为纳粹的路线决定了,他们是停不下来的。
希特勒之前收买民心,搞的那一套都是有代价的,其实是变相的凯恩斯政策。
德国经济的好转,付出的代价是大量的借款以及军工业的急剧膨胀。
不打世界大战,希特勒一样没钱还,军事工业产能浪费,扩充的军队白白浪费财富,他停不下来的,之前美好日子的幻觉,是透支的。
纳粹的政策,就是大量投资于军工业,然后用军队和大炮,通过侵略外国来“生产利润”。
1.纳粹之所以犯了迟迟没有进入总动员体制的错误?
因为它们的路线决定了。
抢夺外国,保证本国人的生活水平,这是纳粹的国策。
违背这个国策,不需要苏联人和盟军,纳粹的位置就不稳了。
所以一直到后来逼到没办法,才开始进入总体战。
2. 纳粹为什么一定要打苏联,为什么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不采取一些怀柔政策,道理还是一样的,因为纳粹的政治路线根本,就是剥削其他国家,尤其是他们看不起的斯拉夫人。
既然已经是明目张胆的把斯拉夫人作为奴隶,你还怎么指望什么怀柔政策。
3. 为什么纳粹德国的经济体效率非常低,整合的水平非常差。
还是由于最开始的政治路线问题,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选择了和容克以及资本家妥协,所以纳粹的经济体系整合程度是比较糟糕的。
虽然仗着先发,有一些科技优势,但是开打没有两年,这些科技优势就逐渐消失了。
而且纳粹极端的种族政策,逼走了大量的其他民族的科学家,最典型的就是爱因斯坦这批人了。
4. 纳粹德国最终选择了进攻苏联的直接战略,也是两面开战的自取灭亡的战略。
而没有选择从北非到中东到中亚的间接战略。
这大概是唯一一个和纳粹总路线没啥关系的战略错误吧,也是纳粹德国唯一的生机所在。

参考:
一:武器装备的发展缺乏战略眼光二:忽视后勤三:敦刻尔克放跑三十万英国远征军四:低估苏联1.武器装备的发展缺乏战略眼光:1940年的海狮计划,德国轰炸英国本土的行动中德国空军损失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德国战斗机因为航程太短无法为轰炸机提供有效的护航。
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德国陆军发现他们在面对苏军的T-34,KV-1,KV-2等新一代坦克时缺乏攻击手段,往往必须呼叫空军的斯
一个国家的武器装备应该贴合国家战略,而不是说想怎么造就怎么造。
从这个角度看甚至可以说德国都缺乏一个清晰的国家战略。
德国军备生产就像下饺子一样,很多公司设计出不同的武器装备,大量的装备型号明显提高了补给需求。
1943年的时候,美国陆航有18种飞机,而德国空军呢?
50种不同型号的作战飞机。
一架B-17G轰炸机只有一种自卫机枪:即M2勃朗宁。
而德国的HE-111上则有3种机枪。
2.忽视后勤在德国,高层军官普遍看不起那些技术人员。
比如军衔相同的技术军官的待遇相比作战军官要低一级。
比如德军军需官守则中有这样一句话:所有补给部门的军官和士官必须懂得“后勤补给永远是战术和战斗决策部门的附属”,且后勤部门绝不能成为决策部门的包袱。
而对面的英国皇家空军战时规章手册中则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战术,战斗决策必须要考虑到后勤和补给的情况。
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敦刻尔克放跑了三十万英国远征军。
这一点不多说,大家都知道。
结果就是有了后来的大反攻。
4.低估苏联:1941年5月,德军总参谋部认为:一旦与苏联开战,在开战的第一年,苏联能动员40-60个陆军师,2000架战斗机,4000辆坦克,10000门火炮。
而实际上,在1941年6月到1942年6月,苏联动员了660个师,20000架战斗机,15000辆坦克,50000门火炮。
这种对苏联的低估直到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仍然存在。

参考:
本着马后炮的精神,“静Yes”来分析下德国犯下的诸多错误,不止四个!1、敦刻尔克放走35万英法联军二战中的法军表现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从一战后法国就开始了对德国的防御,结果法国抛开同盟国比利时卢森堡,在法德边境修筑了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并宣称可以抵挡德军的猛烈进攻。
而当希特勒绕道比利时,出现在法国后方时,马奇诺防线瞬间崩溃,而且步步紧逼的德军很快将英法联军围堵在敦刻尔克。
此时35万多人的英法联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如果德军迅速收网,这帮残兵败将连狗急跳墙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此时的希特勒却下令德军停止进攻,给了英法联军撤回英国的宝贵时间。
后人分析这是希特勒想要借此和英国媾和。
此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很快德国就和英国展开了3个多月的不列颠之战。
2、放过英国进攻苏联德国对英国的进攻,凸显了德国在海军和空军方面的严重不足,希特勒寄希望于用空军彻底让英国屈服,结果丘吉尔反手就是一个空袭柏林。
海狮计划最终在3个多月的交战后落下帷幕,希特勒损失超过800架飞机,但仍然搞不定英国。
而此时的希特勒选择了一个妥协的计划,即在法国海岸修建大西洋堡垒,来防范英国的进攻,然后数百万德军调往东线,大举进攻苏联。
进攻苏联让英国从濒死边缘活了过来,通过美国的租借方案,英国获得了大量的援助。
更可怕的是,英国还大举援助苏联,使得苏联在德国的猛烈打击下最终挺了过来。
3、帮助意大利导致欧洲战场兵力空虚意大利作为德国的盟友,充分发挥了猪队友的角色。
本来占据利比亚的意大利想要进攻埃及,借以控制苏伊士运河,但是遭到了驻埃及的英军的猛烈阻击,失败的意大利只好请求希特勒的援助,于是希特勒将隆美尔派往北非战场。
隆美尔被称为沙漠之狐,战术指挥非常出色,但是隆美尔的战略眼光相当差劲,希特勒的设想是让隆美尔稳住北非战局,因为德意联军在北非的兵力远远少于英法联军,拖住英法联军就相当于减轻了欧洲战场的压力。
但是隆美尔打得太起劲了,刚到非洲就以少胜多,连战连捷,势头非常猛烈。
接连败绩的英国只好加大对埃及的防御,对埃及大量增兵,结果再阿拉曼成功击败隆美尔。
眼看兵败如山倒,希特勒只好抽调东线部队南下增援北非战场,导致进攻苏联的军队力量被削弱。
4、帮助意大利进攻巴尔干推迟了进攻苏联的时间很多人说希特勒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希特勒太急迫地进攻苏联。
但是我们要知道,此时的苏联已经在东线磨刀霍霍,你不打他,他也会主动打你,所以希特勒消灭苏联的思路是没错的。
错的是进攻的时间。
1941年3月,意大利进攻希腊,想要在巴尔干半岛有所作为,结果被希腊打得满地找牙。
不得已,希特勒再次出手帮忙,大军东下迅速搞定希腊,但是这让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大大推迟。
可以想见,如果希特勒在3月进攻苏联,那么苏联面对的境况将更加糟糕,能不能抵抗德国的入侵真的是个未知数。
在后期,希特勒和德国高层犯下的错误还有很多,比如诺曼底登陆时到底是歼敌于滩头还是放进来打,结果希特勒左右为难最终在西线迅速溃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德国横扫整个欧洲,把所有的战争恶魔带到每个角落,在强大的德国军队面前,各个国家的武装力量显得脆弱和不堪一击。
但最终德国也为其发动的这场战争承担了巨大的代价。
这里我们只从军事角度来分析德国在整个二战中的失误和错误决策。
第一、盟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顺利进行。
与其说是盟军敦刻尔克的顺利撤退,不如说是德军指挥决策的重大失误。
1940年5月20日,德军的坦克集群已推至不伦和加来,并将英法联军包围在敦刻尔克,此时的英法联军就如同待宰的羔羊。
而戏剧性的变化出现了。
德军竟然停止了进攻,而当很多德国军官质疑时,得到的答复竟然是这是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命令,目的是要让德国空军来最终歼灭全部联军。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最终盟军32.4万人顺利的撤过了海峡,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这也为1944年盟军诺曼底的成功登陆打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
第二、进攻苏联以及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严重失误。
进攻苏联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的战败,可以说这是德国最为惨痛的教训,但事实永远是事实,历史永远只是历史,改变不了丝毫。
冬季的苏联这是德军所始料不及的,所有的机械化重型装备陷在泥泞之中成了摆设,严寒另德国整条战线将士陷入了痛苦之中,众多的德军士兵由于缺少御寒物资而冻死或冻伤,失去战斗力。
在进攻斯大林格勒时又犯下类似于敦刻尔克的指挥错误,首先轻视了苏联红军的战力,再者由于轻视敌军而将装甲集群兵力分散,直接导致德军的会战失败。
第三、日本偷袭珍珠港,致使美国极早的加入二战,从某种程度来说,有一个不断惹祸的队友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灾难。
第四、漫长的战争,数百万的兵力部署,范围从欧洲到北非,后勤从初期的饱和保障到后期的极度匮乏,武器装备由强到弱,由多到少,这一切都是德国初期所未预料到的,闪电战最终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纵观古今战争,永远胜利者为正义的一方也许起初会很艰难,但最终会是凯旋的王者。

参考:
‘其实,纳粹主义德国它最大的问题就是正义性的问题!所谓的正义跟道德拉不上关系,而是它是否符合天下人的需求!德国的做法首先就达不到天下人的需求!反而增加了天下人对其怨恨,这个特别是在屠杀犹太人的问题上!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还有就是,纳粹德国在正义上不符合天下人需求的前提下,本身又过于贪婪!不懂得见好就收,得寸进尺!以狂风暴雨的贪婪姿态向西进攻,向东入侵,向南夸张!四处而战!岂有不败之理?
不得不承认,德日轴心国都是资源比较稀缺的国家!很多人都把德日的失败归根为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国力不足所形成的失败!我对这个观点是持不太认同的态度!德日的失败仅仅是国力不足导致的吗?
恐怕这不是全部主要原因!德日的资源稀缺之外还有就是战略走向以及实施的缺失!这种缺失的不足再加上资源稀缺得双重导向导致了德国的失败。
德国的失败是必然的,一不得天时,二不得地利,三不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是个关联性的东西,不是但一个体!他们都有相互影响)并不是说一场大雪救了苏联,而是一场多种失败毁了风靡一时的第三帝国。
希特勒也不是一个千古罪人,他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失败者罢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