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照相技术那么发达为什么临习碑刻书法主要还是依靠拓本呢
我国传世的书法作品主要有这几种:真迹代代相传、碑刻艺术、碑刻的拓本、真迹的临摹。
简单来说就是两种:墨迹本和碑刻本。
墨迹本依靠现代的照相技术可以做到很好地复制印刷,而碑刻就不能简单地把石碑拍照,原因如下:直接用碑刻照相,看起来不如拓帖直观碑刻是立体的,直接照相的话,会有阴影等各种不同的效果,对照着临帖的话是很费劲的,不如拓本就是黑白两色,清晰明了。
例如下面的颜真卿《多宝塔碑》他的真实照片和拓本的比较,看起来拓本效果还是最好的。
当然,如果有条件能在临习拓本的时候去观察原碑的刻石,对我们了解分析作者的用笔是很有帮助的。
历史久远,原刻石损坏严重或者已经不在刻石毕竟是石头,因为时间的原因,受到不同气候的影响,反复拓刻对石碑的损坏也是非常的大。
因此古代的碑刻如果能保存到现代的话,也已经面目全非或者模糊不清了,很多细节的地方损失严重,很难直接拿来学习。
《定武兰亭》还有就是,有些珍贵的碑刻作品,后世收藏者在自己拓完之后,往往会故意损坏原石的一些字,用来抬高自己手头拓本的价值。
从古至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例如著名的《定武兰亭》的刻石,在北宋时期落入到薛绍彭的手中,他拓完之后就故意损坏了五个字。
因此后世的《定武兰亭》就分成两种,一种是五字损坏版,一种是无损字版。
还有一个就是很多原作的刻石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上面说的《定武兰亭》的刻石,就是在靖康之难中遗失了。
著名的《淳化阁帖》,原来是刻在枣木板上,后来由于皇宫失火被烧毁了。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碑刻的拓本,原石可能都不在了,或者就是损坏严重,根本没有学习的价值了。
所以还是必须学习拓本,但可以利用现在的照相技术,对优秀的拓本进行复制印刷,方便我们学习。
另外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也要注意版本的问题,例如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流传到今天的各种拓本几十种,那么我们选择的时候最好选择时间比较早的,拓制精美的版本,《九成宫》国内比较公认的就是北宋李祺版的最好,这一点是我们在选择字帖时要注意的。
现代的照相技术对复制我们古代的书法作品帮助很大,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拓本还是比石碑直观、方便。
参考:
这个问题,看起来提问者对于书法碑帖的形成、篆刻、拓印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
首先,书法学习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碑学书法,一种是帖学书法,我们分情况讨论:一、帖学书法帖学其实就是写在纸上,用墨迹表现的书法字体。
比如王羲之著名的传世之作《兰亭序》就是墨迹书法,很显然这是属于帖学范畴的。
虽然兰亭序实际上是后人摹勒墨线双勾填墨而成,但是实际上他表现的书法形态仍然是属于王羲之书法。
因此,表现的是王羲之墨迹的形态,所以是帖学书法。
有意思的是,《兰亭序》真迹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
现在我们今天能够看见《兰亭序》这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完全是唐太宗的一个“功劳”。
之所以加了引号,是因为这个功劳实在是很讽刺的。
据传,他派人“计赚兰亭”之后,爱不释手。
为了最大限度的让天下士子学习到王羲之书法,他下令让身边的书法大臣比如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人临摹此帖,才形成了数十本《兰亭序》摹勒本。
而真迹据说被唐太宗自己霸占了,因此,这个行为是很讽刺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唐太宗在宣传、推广王羲之书法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此后,《兰亭序》真迹消失之后,人们只能根据这些大臣的摹勒本学习王羲之书法了。
在这几十本临摹帖中,以冯承素本最为精妙,因此成为历代学习的典范。
而他本人书法成就不高,但是在临摹、拓印、双勾、填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原貌,因而为人们所称赞。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学习帖学书法的时候,获取学习资料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双勾、填墨,仿照真迹“复印”,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欧阳询也有兰亭序的临摹本,只不过欧阳询把它的临摹制作摹勒上石,刻成了碑石书法,但是追溯其原型,仍然是临摹王羲之真迹而来,因此仍然属于帖学书法。
有很多帖学书法也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步骤转化为碑石书法的。
首先把临摹本仿照写在纸上,然后勾勒在石头上,最后请工匠刻成碑石。
这样其实后人想要获得这个书法字帖就很容易了只需要掌握了拓印技术,就能获得字帖,而双勾、临摹、填墨等方式需要有一定的书法技巧才能掌握。
只不过这样做的缺点就是书法字帖原本一些笔法细节会丢失。
当然到了21世纪的今天,科技大大发展,尤其是影印造像技术的成熟,让墨迹书法得以真实的、完整的、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扫描仪可以让书法的每一个细节暴露无遗,并且如实真实的展现在复印品上,和真迹并无二致,因此科技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学习书法的方式。
二、碑学书法碑学书法的情况比较复杂一点,这其中既包括我们前面谈到的,像欧阳询的定武兰亭那样有帖学书法转变而来的碑石书法,也包括很多本来就是碑学书法的作品,比如魏碑。
但是不管这两种书法本来的来源是怎么样的,其最后表现形式都是石刻。
问题中的一个困惑在于,他认为我们现在既然已经照相技术很发达了,就不需要我们再去辛苦的拓印书法字帖了,直接我们原石拍照就可以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碑刻书法最后以碑石的形式展现,而碑石其实就是一个刻满了道道裂痕的石头,如果我们直接对着原石临摹,就很难把握书法家原来的用意,不管是石刻的用意也好还是笔法的用意也好,直接对着原石学习很难。
它不像帖学书法,是直接墨迹展现的,细节都给你呈现好了。
因此,碑刻书法需要有一个转换成纸质字帖的需要才能被书法学习者所掌握。
这就是我们说碑刻书法需要字帖来展现的原因。
参考:
这话问的有意思了。
照相术再发达,你不可能把五百年前是书法拍摄回来吧?
我们现在流传到今天书法墨迹最多的是清代,其次是明代,宋元墨迹已经非常珍贵了,晋唐墨迹基本都是“摹本”,就是临摹下来的“真迹”。
大家都知道的《兰亭序》目前的墨迹本,是唐代武后神龙年间的摹本。
为什么唐代以前的书法墨迹非常少呢?
战乱人为损坏就不说了,单单是纸质书法墨迹,也经不起千年的自然损坏。
例如植物纤维氧化、虫蛀、微生物吞噬等等原因,都会把纸质损失得无法流传今天。
纸质如此,绢本更脆弱。
古人云“纸寿千年绢八百”就是说,纸质的书法,最多一千年,丝织品的绢,也只有八百年的寿命。
所以,晋唐书法距离我们的都超过一千年了,能够幸存下来的书法作品已经非常非常幸运了。
古人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为了保存书法作品,就采用了“碑刻勒石”的办法,就是把书法刻在石上观看流传。
相对来说,碑刻保存书法的能力,超过一千年是轻轻松松的。
但是,那也不是没有一点风险,如果发生人为的损毁,碑刻也更容易损坏。
例如贞观十四年魏征去世,可是没有几天,又闹出魏征谋反的闹剧,气得唐太宗下令,把魏征的墓碑给砸了一个稀啪烂,而且墓碑还是唐太宗亲自撰文书写的,你看看,本来可以轻轻松松流传一千多年的墓碑,几天也就完了蛋。
宋代的苏轼也一样,因为“乌台诗案”皇帝下令,把苏东坡写的墓碑等等,全都给砸了。
苏轼的碑刻也就没了。
所以,流传到今天的碑刻也不容易,值得我们爱惜。
碑刻只有一个,但是,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印玺”,所以,碑刻,也可以像“印印”那样印出来,这就是碑刻书法的“拓本”。
一个碑刻可以拓出上万件拓本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学习书法,就只能以拓本为基础了。
为什么现在摄影技术这么发达,我们不是直接把碑刻拍摄出来学习书法,而是仍然要学习“拓本”呢?
这个问题是这样,碑刻上面的刻痕虽然有很多细节,拓本也会因为技术本身的缺陷,无法留在拓本是上。
例如,有些刻的浅的痕迹,拓本就很难拓出来,所以,我们学习的碑刻拓本,事实上也是比碑刻已经少了不少信息的,碑刻又比墨迹少了一些信息。
这样,拓本书法作品比墨迹少了不知多少细节呢!但是,拓本对书法真迹的精神大势是记录准确的,因此,碑刻也是书法墨迹最可信的书法。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用摄影碑刻学习书法,而是拓本的影印呢?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碑刻流传到现在,石碑本身也有损伤,如果拍摄出来,书法的真实效果也不好。
所以,碑刻字帖往往选择最早年代的那个拓本。
例如《九成宫》最好的版本是“宋拓本”。
因为宋代距唐代不到200年,如果是明代的拓本,碑刻已经500年了,损伤比较多了。
这是一个原因。
其次,摄影对碑刻来说,不像墨迹是平面,而是立体面拍摄出来的效果就没有“平面”效果,学习书法会有模糊不清的感觉,对笔画判断不太肯定,非常影响学习效果。
而拓本是平面效果,字口清晰,学习书法,对笔画的判断就比较肯定。
所以,摄影尽管有很多优势,但是论碑刻书法,直接摄影,并不符合书法学习的要求。
参考:
也来凑凑热闹。
石刻碑文书法拓本,应是由于古时候还没有照像这种技术,且碑石又比较沉重,爱好者或砚习者为了传播书法艺术所采取的一种轻便直观性的做法。
形成了传统之后,即便是照像技术产生并普开发达了之后,也不习惯于运用现代发达的照像方式来传播书法碑帖艺术,认为这样做会降低对书法艺术的尊崇感和敬畏感,这是其一。
二,拓本清晰明快,便于辨识,观赏性和厚重感都比较强,且临摹直观,适合于初学者使用。
三,一个精通书法的专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自己对书法的研究砚习理解,对原始碑文中的残缺破损之处进行补漏或修飾,使得整体布局匀称合理完整。
四,拓本,还可以窥视当时的镌刻水平和功力,这同样是古碑帖的又一种艺术。
现代的照像技术业已很发达了,如果古时候的书法传承传播者能穿越掌握了现代的照像方法,他们也是不会去费时耗力拓本的,作者书写完了之后,你想留下真迹,直接照下来,那多省事,若想传播传阅,再复印诺许份,且真迹原貌都完好无损,正象现时代毛主席的书法,通过文字书写勾沉布局力度及间架结构拓展,则更能体现出原书写者的精妙之处和深邃的意境历史背景等,省得书写完了之后,还得把期望寄托在那个镌刻师身上,如果镌刻师水平一般或粗次烂凿,那原本高超的书法意境则可能会面目全非了。
还有,就是原始的书法碑文,因镌刻所致,虽然表面上庄重规矩雅致,但却刻板呆滞,会误导临摹者成为镌刻师的传承者!因此,在临摹碑帖时,一定要融会贯通,笔随心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悟出原书写者的灵性和书法风格!结语,还想谈点看法,就是一
毛主席的书法的精妙之处其实是在书法之外蕴含着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和厚重的具有多种造诣的大家风范!
参考:
传统方法现在看起来古老,但是现在还在使用肯定有一些优点。
拓本不止有学习书法的一种实用价值,还有收藏价值,甚至还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拓:(读音同踏),在刻铸有文字或
~本。
~片。
上面是网络字典中解释“拓”这个词,“拓”当然有很多诀窍上面的解释只是说了个大概,这里就不细说。
如果真要比较“拓本”与之对应的是碑刻的照片,而不是墨迹影印本。
初创于1953年日本二玄社,专门从事书法类
运用非常先进的摄影摄像技术结合打印技术,能够非常还原书画原作。
复印复制也是需要摄像摄影技术的,目前我国复制书画原作水平还是不如日本。
书法和学习书法有很多细节,摄影和摄像技术有一定的作用,不要高估有些方面还是不如“古老的土方法”。
一、拓本书法学习中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说到拓本石刻非常著名的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太宗撰写集王羲之而成刻石的一块碑。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1300多年过去了,看看这块碑保存至今的现状。
上
不管如何好的摄影技术,都不可能如拓本的程度。
要解释对着一块石碑拍照没有拓本好,这是一个科普问题。
如果你带着拓片影印本,到西安碑林原石上看,绝对没有拓本来的清晰来的对比强烈。
对于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包括绝大多数书法家,拓本和原碑区别并不大。
而且拓本拓片,比起碑刻更加直观,适合学习书法。
对于拓石碑,并不是没有缺陷,但是缺陷不在于拓本本身。
继续往下说。
二、拓本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并且有历史研究价值。
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可以放在一起说。
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450万美元巨资,从美籍犹太人、收藏家安思远手中购得《淳化阁帖》祖刻本的第四、六、七、八卷,在国内引起轰动。
《淳化阁帖》不管什么版本,都是拓本如上
历史研究价值:比如《集王圣教序碑》,存世至今超过1300年,历经种种有各种损毁,摄影技术发明至今不到200年。
各个时期的拓本和拓片,正好较为完整的保存当时《集王圣教序碑》的状况。
《集王圣教序碑》宋代拓本精品当时存世者尚多,有人不惜重金购得。
西安碑林周围还是有卖拓片的情况,并且有些价格还不低。
这个就出现鉴定真假拓片的问题。
鉴定《集王圣教序碑》拓本遂成一门专门学问,董其昌称:纷、糺、何,以及内出的出字,少此五字者即是宋拓。
出现缺字和错字,源自天灾人祸,人祸占主要因素。
有些原碑原石,就是因为被拓之后损坏的。
拓石碑对原石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损害,这还是比较微小的损伤。
有一些人唯一让自己的拓本是“孤本”“最善本”拓完之后刻意损坏石碑。
所以很多喜欢书法的人,包括启功都在追求最好的拓本。
上面说的上海
不要小看拓本的价值,尤其是对喜欢书法的人来说,好的拓本拓片非常非常的珍贵。
一人有感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当然应该与时俱进。
拓本拓片能够一直有重要的地位,说明自有不可替代性。
不要小看拓本的价值,尤其是对喜欢书法的人来说,好的拓本拓片非常非常的珍贵。
不要高看科技的力量,科技再发达想要写好字就必须要刻苦的练。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
如有补充,
应该提倡照片。
参考:
碑刻字多是阴文,拍成照片后,笔画形态显示出来的影印是下浮雕效果,与拓片那种平面
如果是移动式高清扫描仪录下来的还可以,若是用相机拍摄,即使聚焦点是碑的中心(或局部分拍),无论如何都难以保证与碑面绝对垂直,况且,镜头是放大镜原理,
相比之下,拓片是最逼真的,精工巧匠制作的拓片几乎没有误差,等于原样复印下来了。
书写技法、训练方法是永恒的主题,书法实验优为重要,凡事不要凭空想象妄下断语……
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想了解更多的练字方法问题,请
我的抖音、火山、西瓜里面有小视频,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拓本,是把墨涂在石碑上,把宣纸放在上面敲打而印下来的字帖。
由于宣纸的吸墨性和延展性,可以淋漓尽致的还原碑字的真实型,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使人看了赏心悦目。
还原字的真实性,不出现失真,可以更好的继承学习 和观赏。
拓本是几个千年洗礼的智慧结晶技术,在目前照相机还无法取代他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我想有一天照相机的照片能够取代拓片的。
参考:
墨迹本可拍照;
碑帖必须通过拓本来展现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