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锅柴火饭是你的童年记忆吗

我们从小生长在矿区,当时家里的条件很艰苦,我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捡煤,取暖做饭,到时农村有亲戚,到了乡下,他们真是柴上边还贴上玉米饼子,或者是花卷锅,做出来的饭非常好吃炖鱼
参考:
铁锅柴火饭是你的童年记忆吗?
铁锅柴火饭真的是我的童年记忆,非常的难忘。
到现在,我的老家,还有一些家庭仍然是用柴火做饭。
我的童年在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在我们农村,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用铁锅柴火做饭。
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灶台,我家的灶台是用砖头砌成一个半圆形状,中间放一个三角铁架子,灶台后面留一两个小洞口,用来排气。
最后涂上水泥,把砖头和三脚铁架固定好。
待水泥干掉后,灶台就可以使用了。
也有的家庭为了省事,在家里厨房一个角落里,架上一个三脚架就开始烧火做饭了,或者直接用几块石头、砖块围在三角架周围也可以烧火做饭,简单也方便。
小时候的冬天最喜欢围在灶台边上看父母做饭了。
在铁锅内倒入适量的大米,淘洗干净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后盖上锅盖。
然后把铁锅放在灶台上的三角铁架上去煮。
当时家里煮饭的铁锅上面部分是圆柱形,下面部分是圆锥形,这样方便铁锅受热充分,做出来的饭更香更好吃。
这样的煮饭铁锅我们当地人叫鼎锅(顶锅)。
往灶台内添柴火,烧大火,十分钟左右铁锅内的大米就煮开了,然后烧小火,锅内大米沸腾两三分后就可以把铁锅拿到灶台边上的小洞上闷十分钟左右。
把炒菜的铁锅架在灶台上,开始炒菜。
灶台边上的小洞是与灶台相通的,相隔不远,烧火炒菜的时候,会有不大的火苗延伸到小洞内,所以刚煮开的铁锅饭,放在小洞上,也会受到余热。
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底部不容易起锅巴,做出来的饭不湿也不太干,很香。
待菜炒好之后,米饭也煮好了。
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农村也都已经现代化了,农村做饭烧菜用柴火的比较少见了。
煮饭大部分是用各类电饭煲,炒菜也用上了煤气灶。
真的怀念童年时期家里的铁锅柴火饭,比起现在电饭煲里做出来的饭好吃太多了。
亲爱的朋友,铁锅柴火饭是你小时候的记忆吗?

记得小时候,只要吃干饭时,我就喜欢拿起锅铲锅中的锅巴吃,那种香脆的味道总是念念不忘。
有时大人会把米汤倒入锅中,再煮成锅巴稀饭,这种稀饭比大米直接煮的稀饭好吃,有锅巴的香味,吃起来又香又爽。
现在每次回老家时,都还会煮铁锅柴火饭吃,还是喜欢煮锅巴稀饭吃和吃锅巴。
这些都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前年春节时,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年,吃铁锅做的饭菜后,童年的记忆又回来了,也萌发了买一套铁锅带回成都的想法,第二天就到镇上买了一口炒菜的铁锅和煮饭炖汤的铁锅(我们叫鼎罐)。
买回来就立马对铁锅进行处理。
因为是铸铁翻炒制作,不进行处理做出的饭菜会是黑的。
处理方法就是把锅烧热,用猪油或肥肉,熬出油脂来,再用油把铁锅里外都擦一遍。
最后在锅中放入竹叶和泥巴一起煮,利用泥巴和竹叶的吸性和清香,去除异味和黑色的杂质,用洗水洗干净就处理好了。
现在,我们家炒菜、炖汤都是用铁炒锅和铁罐子。
用铁罐子煮过一次饭,但没柴火煮出来的香,应该是燃气灶的原因,燃气灶的温度比柴火高,并且火焰只有锅底才有,不象柴火的火焰是把罐子包起来烧的。
但,却可以填补我童年的记忆。
鸿涛的世界烟火 原创
参考:
我在农村长大,农村都是使用大灶。
一个灶两个大锅,里面的煮饭,外面的炒菜,在两个锅中间有一个小的烫罐(我们的叫法,用来烧热水)。
做饭时,一般一人烧火,一人炒菜,后来有了风箱,再后来又有了鼓风机,方便多了。
现在老家都拆迁了,铁锅大灶只能是一个回忆了。

参考:
我举手回答 我有发言权,我从小农村长大,砍柴,背柴,烧火,看锅,做饭,洗碗这一流程。
倍熟。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父母,奶奶加姐妹五个,八口人。
孩子小长身体都能吃。
炖小园豆角都得一大瓷盆。
馒头8印大锅,两天一天锅。
家里人口多,通常都一个过道两个房间,过道有两口大锅,一个作用做饭,另一个作用是取暖。
一个大锅灶台连一铺大炕。
晚上热烘烘,早上冰冰凉。
冬天房子里温度不高,做一顿饭,一掀锅盖,热气腾腾。
满屋子见不到人。
逢年过节小孩守着灶坑添柴火,大人围着大锅炸过年的嚼货。
偶尔偷吃一口,真香。
烧火柴从玉米杆,玉米轱子,树枝材,木头棒子,煤。
大锅炖菜,蒸馒头,不需要太多调料。
味道超级捧,接地气。
原生态。
那时候条件艰苦,但那么简单快乐。
只有经历过的才感同身受吧。

参考:
是的
参考:
铁锅柴火饭,用了一生,现在防污染, 不叫烧 柴做饭了,铁锅柴火饭就留做记忆了。

参考:
也没啥好的,至少我这个舌头不敏感的人体会不到柴禾饭有什么好的,烟熏火燎。
还有蜂窝煤炉子,得用心伺候换煤块。
就它还好,烧时间算长,烧散煤那种炉子才累人,不小心续煤就灭了,再生太费劲了,捣鼓一会经常脸上身上都是煤灰,煤烟很大,一个冬天过去家里熏的黄黄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方冬天特别冷,雪多,家里为了保暖经常会整个窗户都用白纸糊了,透气不方便,采光也差。
傍晚一伙小孩外边疯跑玩,通常得家里人来喊叫或硬拉才回家去 ,那时除电影没什么娱乐,经常是天一黑就睡,睡不着就关灯后躺被窝里各种讲闲话故事,倒也有一种安静朦胧的祥和之美,人都心很定,说话速度比现在普遍都慢许多。

参考:
铁锅柴火饭真是美好的童年记忆,那时候普遍的都是铁锅柴火做饭,最高级的做饭工具可能就是柴油炉子,一般百姓也用不起,可能就是单位上班的人用的。
小时候的烧柴做饭是带风箱的那种,现在想想拉风箱很有节奏感,一推一拉,火势旺旺的,估计现在要是有这样的做饭风箱,城里孩子好奇的会抢着拉风箱。
我姊妹三个,俩个哥哥还有一个我,做饭烧锅我们三个一人一次,提水是俩个哥哥去。

大人一般掌握的很好。
铁锅柴火做饭煮红薯贴玉米饼最香了,掌握好了烧锅时间,锅里水烧的刚好剩一点点,红薯的皮焦的,饼贴锅的一面也是焦的,现在想想就要流口水了,虽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在那个时候天天能吃到那样的美味填饱肚子就是很幸福的生活。
过春节的时候,用大铁锅烧柴煮上一大锅猪肉,满院飘香。
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怎么也吃不出以前的那种肉香啦!现在想想铁锅柴火饭,真的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经历过的人可能都知道铁锅柴火饭的味道,真的好吃美味。

参考:
我童年时在农村是使用这种柴火灶,刚结婚时去岳父乡下的家里也是这种灶,吃着柴火灶的饭长大,对这种灶具还是有感情的。
南方地区农村土灶的结构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我们这里的土灶多是单炉膛双铁锅加一个小铁罐子(俗称吊子)的设计,烟道在灶的后端直通屋顶,这样烧起来以后空气形成对流,从屋里经过烟囱到屋顶,燃烧就不会缺氧,炉膛里面有铁制炉齿上面烧火,下面掉灰,小时候老辈人把这种灶叫“扯火灶”,我们这里的土话吧。
双锅灶比较占地方但是实用,大部分人家都是这种灶,还有单炉膛单锅灶,占得地方就小得多了,有时候那个“吊子”也不要。
网上看到过双炉膛双锅灶的,不过我没有见过这种灶的实物,感觉双膛设计太浪费燃料了。
这个就是双锅单膛灶双锅柴火灶的使用除了年节吃饭的人多以外,大部分时候,都使用离炉口近的那个锅烧饭烧菜,另外一只锅利用余热烧水,那锅里永远有一锅或半锅水,忙的时候,这个锅一般用来蒸或者炸食物。
那个吊子一般是煨汤用的,吊子里的汤味道是电瓦罐不能比的,现在的灶具真的很难煨出那样的汤了。
双锅双膛记得当时大人做饭时先烧菜,菜烧好了再煮饭,煮饭是先烧水煮米,除去米汤米不出锅,要将米堆成小山状,上面用筷子打一些“气孔”,再盖上锅盖蒸,中途不能揭开锅盖,这时放多少水烧多大火要靠经验,有经验的不但可以蒸好饭,还能够在锅底做出好吃又不糊的锅巴,我一直认为这一步是很神奇的,和现在的电饭煲比较,太需要技术和经验了。
天气冷的时候,先做的菜可以放在前面的烧水锅里,锅里放一个蒸格下面少放点水就是了,这样菜一直都是热的,有人不能按时吃饭的时候,饭菜也是这样放置。
单锅单膛土灶燃料的使用南方烧的主要是稻草和野草,稻草会被卷成一种立体的八字形,我们这里叫“把子”,还有一种专门做“把子”的竹制工具,野草和一些灌木也是平时要收集的,总之一切可以烧的东西都要被利用起来,特别是冬季是燃料短缺的时候,现在农村秋冬时节到处都是半人高的野草灌木,以前不是这样,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冬季以前都被各家各户砍去当柴火了,还有现在不让焚烧秸秆,以前不存在的,烧饭还不够呢。
两个
土灶的现状我们这里农村的老房子里土灶都会被保留下来,平时不会使用,有时候年节时也会用到,一般都会保留有一定数量的柴火,现在的柴火都是不要的木料了,没人用稻草和野草了。
农村新做的房子基本不会打这样的灶了,有的会打一个单灶备用,也有少数老年人一直在使用土灶,一是习惯,二是毕竟烧煤气要花钱,天然气也有2000多元的出装费用。
再一个就是餐饮和农庄里有的为了招徕顾客,搞的怀旧项目,土灶烧菜,土灶自助餐这些。
带有风箱的土灶,我们这里都不使用风箱。
土灶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怀。
(部分

参考:
铁锅柴火饭对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来说,烧锅做饭是童年记忆最多的事,老家现在还烧柴火架铁锅做饭,每次回老家就喜欢吃柴火做的饭,特别是铁锅饭那焦黄的锅巴,又脆又香,我记得自己在十岁左右老妈就开始教我做饭了,刚开始几次做饭对米饭软硬掌握不好,要么做出了米太软要太硬,偶尔还会做成夹生饭(就是有的熟了有的没熟)[笑哭]有一次我家割水稻还找的人帮忙,老妈也在田里忙叫我在家做饭,那时还是烧柴火用铁罐(云贵川的人懂这个意思)做饭,人多米就多罐子不大水少了饭就不好做的,米容易糊汤沥水不干饭就会不熟(夹生饭)还好成糍粑饭难吃,还好那次没搞砸了米饭做得很成功,老妈还有帮忙的人都还夸我了[笑]说你这满满一罐子饭咋做出来的[偷笑]开始我也很怕的好吧做不好老妈要骂我不说还丢人[捂脸]还好我做饭出师了[笑哭]所以说铁锅柴火饭出来是童年记忆最多的事,还有一辈子的习惯喜欢那种家的味道,每年回家我会烧柴火用铁锅做饭吃着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