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清朝两君王康乾盛世有些人称康熙是清君而乾隆是昏君呢
!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历来说的康乾盛世,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统治时期。
首先,康熙皇帝确实算一为不折不扣的贤明的帝王。
他在位的60年间,先后擒鳌拜、削三藩、收复郑氏台湾,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很大的巩固和统一。
政治上也很清明,整体国民幸福度很高。
其次,雍正皇帝当然也是一位很能干的帝王,虽然在位仅13年,比起他父亲和儿子的在位时间,确实很短,但是他却是整个清朝最勤劳的君王,每天光看折子的时间都得十几个小时。
政治上他整顿吏治、建立军机处,使清朝在他手里变得更加繁荣,国库也日益充盈起来。
不过后期的雍正喜欢猜忌,为此也酿成了一些冤假错案。
最后,乾隆皇帝应该是最幸运的一位帝王了,没有经历过他父亲和爷爷那样惊心动魄的夺位事件,接手的国家也是风调雨顺、国富民强。
所以,即位初的乾隆广开言路、知人善用,也算是为不错的明君。
但是由于国家确实没啥好担心的,而且国库里银子也充足,所以乾隆开始大肆铺张地七下江南、宠幸贪官和珅、更在统治后期因为猜忌大兴文字狱,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消失和无辜性命的枉送。
所以,康熙和雍正是妥妥的贤君,至于乾隆呢,前期还是不错的,后期嘛,稍微差一些,但也不是那种特别昏聩的君主。
参考:
古代帝王无论英明还是昏聩,也还都是人,是人就有优点,而无论他有多少优点,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是人所不能避免的。
比如康熙英明嘛?
有英明也有昏聩的地方,雍正帝、乾隆帝也是一样,康乾盛世中,康熙帝打好了基础,农耕文明,土地很重要,一是要用正确的利好政策来引导民众积极开荒垦田,还要类似“永不加赋”这种惠民政策让普通农户减负。
虽然经历三藩之乱,但时间也不算太长,平复之后对战乱地区的人民也没有大肆屠戮,对涉乱地区更是多次减少、免除税赋,如果把全国的免税记录都贴上来,那这篇文章也就没别的内容了,总之很多,这就算不错,证明康熙这个满洲皇帝融入挺好,什么融入呢?
一是皇帝角色融入,二是汉文化融入。
在不是微服私访的情况下,也曾问过很多农户诸如生活、丁口问题,百姓都是据实而说,康熙帝也知道税收猫腻很多,但是涉及加税,或者统计全国应收税额,康熙不同意,直接就说钱够用就行了。
很多百姓没有交税,一是生存不易,二是官员贪污腐败,这些康熙都知道。
但是康熙同样有昏聩的地方,这分两种情况:不得不昏聩;
有意昏聩不当回事。
如平三藩结束后,很多武官劫掠当地百姓充当奴隶,因为当时满洲入关时间不算太长,庄园奴隶制的很多旧思想还是没能抛开,有的汉臣就因此告状,康熙就说他们这些军官都有功劳呀,劫掠些人口也没什么。
康熙说这话亏心么?
肯定亏心,但是他没有办法,皇帝一句话所有事就全办了,哪有那么容易,尤其根深蒂固的思想问题,很难扭转,满洲人跑马圈地到康熙才停止,康熙下旨要补偿农户,能办到么?
皇帝说的也办不到,没人见过补偿款这东西,场景一般都是这样的:和当初清理北京皇城周边一样,只能满洲人住,全家空手出来,然后走人,去哪儿没人管你,别回来就行。
跑马圈地也一样,全家空着手出来,这地,现在是我的了,你是立刻走人呢,还是给我当佃户呢?
如果给我当佃户,你的家我还允许你住,还别提缺德,这算是文明的,遇到不太讲究的,连人都入奴籍,饿不死你就行了,老实给我干活。
比如淋尖踢斛,火耗银子康熙知道么?
当然知道,规律是越穷的地方,贪污越严重,比如贵州,他想下手管但管不了。
没法管,官员办公是要费用的,官吏官吏,一堆堆吏员是要官员们自己出银子请的,师爷也是要花钱的,所有人的工作餐要管,修桥补路要管,贞洁烈女要管,清兵家属要管,甚至驻军营房的修葺也要管。
没有养廉银的时候,清朝的官员和前明官员工资差不多,都是差一丢丢饿死的状态,哪来的钱养那么多人,不贪污就直接解散衙门吧,没法管。
有意昏聩是怎么回事呢?
曹雪芹大家都知道,《红楼梦》的作者,他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康熙和曹寅关系好的不得了,因为曹寅的生母孙氏是康熙的乳母,曹寅也是内务府包衣,不能说哥俩从小玩到大吧,也是从小就认识,而且经常见面,后来又充当銮仪卫,康熙特照顾。
江宁织造这个肥缺就是康熙给的,先是他爹曹玺当了江宁织造,捞得钵满盆满的,家业撑起来了,全家过上好日子,还特赐尚书衔光耀门楣,后来曹玺死掉后,曹寅当了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从此以后江宁织造就是曹家的了,后面还有曹颙、曹頫也都这职位。
江宁织造贪的不够,贩铜吧,直接请示领导康熙帝,准了。
好勒,我没钱,内务府借我十万两银子贩铜吧,准了。
干的人太多赔钱了,我不想干了,准了。
但是赔得太多我没钱还账,算了。
内务府······两江总督噶礼,当时是康熙帝的大红人,他弹劾曹寅贪污都没用,被康熙帝压住了,再有弹劾康熙帝直接就袒护说,这钱都我花的,千万不要查,其实他自己花多少,曹寅贪污多少,康熙心里有数。
反手就给曹寅发了密信,大意就是有人弹劾你,你亏空这么多怎么补上呢,连用了多个“小心”,什么意思呢,康熙是不会法办曹寅的,但是有天换了皇帝当心他不会放过你。
怎么小心都没用了,曹寅死掉后,亏空尚在,康熙没辙,让曹寅的大舅哥李煦监察盐务,又一个顶级肥差,直接就告诉李煦用钱把曹寅的亏空补上,这摆明了就是唆使李煦贪污公款,没想到李煦贪污过了头,不但补齐了亏空,还盈余一部分,所以李煦要用贪污款孝敬康熙帝,而康熙帝呢,留了一部分,剩下的还很客气的还回去了······康熙朝官员贪污的非常厉害,简直就是无法无天,佟半朝等一系列昏聩问题,咱们就先不提了,康熙占用篇幅太大了,单只黑料比较简练的写,也能写个上万字吧,恐怕还不止。
康雍乾三位皇帝,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执政十三年的雍正帝,养廉银、耗羡归公、澄清吏治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我也就不再浪费篇幅了,事实证明,只要把官员们收拾停当,国库自然就丰裕了。
同时雍正帝也有缺点,比如康熙曾多次说教过他燥急的毛病,雍正也喜欢各地奏报祥瑞,虽然几次三番重申自己不爱听,其实真不爱听的话,就真没人讲了,再比如倡导节俭,其实应该加几个字,是倡导官员节俭(省得贪污),深扒內宫资料和内务府记录您会发现,虽然不像乾隆那么奢侈,但毕竟是皇帝,雍正还是非常讲究的,官员用好纸他不乐意,他自己非特殊用途的纸张,用的都是最顶级的。
虽然很多人洗白,但事实不容辩驳,雍正帝和嘉靖帝是绝对的道友,都非常崇尚修道,虽然乾隆帝登基后资料删的挺干净,但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雍正是超级工作狂,但身体不好,一切都是靠所谓的丹药顶着,那东西铁定有用,否则傻子才吃,但是毒性太大,雍正八年的时候,胤禛就知道自己不对劲了,慢慢安排后事。
乾隆帝,他的评论这些年过山车一样,最早能捧上天,现在又踩进泥,其实大家不用那么恨他,真把相关他的史料都认认真真看全的话,你会觉得乾隆帝还算不错,前提是别总盯着他的毛病看。
乾隆帝就是康熙和雍正的综合体,为啥呢?
论减税,乾隆比康熙还多,杀贪官,死在他手里的官员比雍正还多。
可谓个性张扬,自视极高,刚继位的时候连他爹雍正都骂,又是昏庸又是没用的,无非就是因为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让他浪费了大好的实习期。
本来上手该稳定的,现在却感觉自己的根基严重不稳,只能放些老家伙出来恢复下宗室凝聚力,骂完他爹后面的话就是,虽然他也会秘密立储,但是皇子成人,而且各方面都够格的话,他会昭告天下,结果就呵呵了,最后也是秘密立储,虽然颙琰在乾隆生前被公布,但也是因为乾隆的许愿情节,否则也是乾隆死后才会公布。
太上摄政的问题,大家不要只盯着放不放权,虽然也有这方面原因,但这也是乾隆帝的一个心病,前文讲过,乾隆帝为何登基后敢骂雍正,虽然没提名字,但是秘密立储和昏君这类词的指向,谁都明白。
乾隆的遗憾就是没有实习期,上位直接抓瞎,而且他自视极高,所以雍正临终安排辅政的庄亲王、果亲王、鄂尔泰、张廷玉、丰盛额、讷亲等等结果都不大好,允礼死的早,允禄被撸了一记,好在得了善终,讷亲大小金川失利直接赐死,鄂尔泰位子看似颇高,其实乾隆一直在逐步削弱他的实权。
同是汉臣,乾隆帝喜欢刘统勋,老刘死后乾隆亲自去刘统勋家里祭奠,归途走到乾清门没忍住直接哭了出来,张廷玉可就不行了,其实就是个大秘角色,文字老油条,擅长官文,真正的能力和刘统勋是比不了的。
张廷玉也没什么可冤的,办事太昏头,三朝老臣,人家越活越谨慎,他是越活越招摇,说他是张半朝也没冤枉他,其他官员七老八十了,过生日皇帝赏赐,老臣能从老家赶到北京谢恩,乾隆恩赐张廷玉退休,他自己在北京的家里歇着,让自己儿子找皇帝谢恩,牛到他这份上也是没谁了,竟然还有嫡系给他通消息,乾隆自视极高能容你这么放肆,倒霉是必然的。
乾隆为什么这么干?
他讨厌被钳制的感觉,同时他也觉得这些人能力不行,雍正用的这些人能让乾隆说是还可以的也就鄂尔泰,两个亲王如果不平庸的话早就被雍正拿下了,张廷玉就是文字秘书,讷亲能力有限,否则不会战败,这些人乾隆都看不上。
乾隆自己挑的人,比如刘统勋、王杰、阿桂、傅恒、福康安、还有重新启用的岳钟琪等等这类人,确实比上面所说的这些人要好很多倍,分支太多,一笔带过吧,总之他们这些人的忠心和能力都非常不错。
很多朋友如果能坚持看到这里的话,估计该问了,那和珅呢,和珅确实是乾隆的败笔,但也是乾隆的必需,因为贪
还有一点,和珅算不上真正的宠臣,只是最爱的家奴而已,和珅再怎么样也和福康安没法比,阿桂死后军机处归和珅管,乾隆当着诸多大臣就打脸和珅,阿桂有功,你随着他署名也算说得过去,现在阿桂死了,把你的名字挂第一名,外省官员恐怕会以为事情都你办的,称你为“师相”,你觉得你配么?
后来,索性就都不署名了,阿桂死后,一片空白。
乾隆虽然纵容和珅,但敲打的次数也不少,讥讽次数更多,和珅的能力乾隆很清楚,无上荣耀可以给,甚至和琳都能被赐三眼花翎,但是权力染指过甚,一旦发现苗头,乾隆的痛骂随之而来。
还有诸多黑料,比如马尔蒂尼、闭关锁国、上国自居什么的,这些都是乾隆帝的错误。
但有一点,咱们都是在
关于他的过患,主要有两条,闭关锁国、兴文字狱,这是无可辩驳的巨大失误。
乾隆确实不像康熙一样重视西洋科技,但是武器这方面确实失察了,你可
有的人说清朝没有闭关锁国,因为诸如贸易额呀,通商口岸呀,一大堆说辞,问题是即便是不大懂历史的人也都知道,闭关锁国是指政治、政体、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全方位的“自闭”性落后,而非海关贸易,卖些碟子卖些碗,卖些茶叶卖丝绸,这有什么用,单纯靠贸易解决不了落后问题。
至于一旦开放涉及国安,还有什么防止乱民、洋人合作围殴等等,其实都是现代人胡扯,人家想打你,闭关有用么,皇帝又不傻当然也明白。
当时统治者担心的就是破坏奴才文化、破坏愚民政策,康熙不知道西学的好处么,为啥他藏私不推广呢,全世界最精准的地
不止清朝,从古至今很多皇帝都是这么想的,帝王家天下,皇权第一位,所以不必花大力气洗白。
乾隆是清代所有君主中,最重满抑汉的皇帝,没有之一,文字狱也是下手最狠的皇帝,没有之一。
这些都是他的缺点。
至于优点,最大的当然是乾隆的版
新疆,满朝文武都反对,就乾隆自己一意孤行,最终拿下新疆。
清缅战争还有和尼泊尔爆发的冲突,至少维护了领土完整吧,不要看不起缅甸,如果看不起缅甸的话,那证明不止乾隆有上国心态······大清的科技当时已经落后了,缅甸使用的武器是当时最先进的,因为缅甸是英法势力的角斗场,缅甸内战,兴兵那么多年,加上最优秀的武器,哪有那么容易打呢,当时的缅甸军队中还有很多法军俘虏参战呢······即便这样,根据缅方的记录,缅甸军人对大清“彩甲”(八旗)的彪悍战力,盛赞有加,加上崇山峻岭后勤补给无法送达,疾病让兵员减半,困难太多,乾隆努力了,部队努力了,这就行了。
尼泊尔(廓尔喀)也是一样。
大小金川是进藏的咽喉要道,一旦被钳制甚至掐断,西藏在明清时期乱得很,出事怎么办,至于打得如此艰苦,那是正常的,爱好旅游的同学有机会实地看一次,仅仅一次就能明白,再联想一下几百年的土枪土炮,乾隆贪玩,但打仗也算钱,即便大清当时国力尚可也禁不住常年打仗,国库快空了,结果还算不错。
关于乾隆的问题其实和清政权一样,有功有过,一味黑一味白都过于偏颇,毕竟乾隆也不是圣人,对的要表彰,错的要批评,这才正常。
大家应该看得出来,今天的文章写得很松散,其实本来就是闲聊文,有感而发,也没怎么修改,这个问题如果写全写明白,篇幅恐怕控制不住,就怕很多朋友看不到一半就溜了,不足之处请见谅。
参考:
说说我的看法:康雍乾时期疆域辽阔,人口增长迅速,人民安居乐业,被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两位帝王在位时间都很长,但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却不同。
第一,执政。
康熙即位时,国库空虚,百业待兴,民族矛盾严重。
康熙实行宽仁之治,尊儒重教,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乾隆在位时期则是宽严并济,恩威并施。
乾隆早期政策宽仁,雍正朝遗留的各方面矛盾得到缓和。
中期因富察皇后的去世,而实行严政,大批贪腐官员落马。
晚期,宠信放纵和珅,致使官场贪腐风盛行,也直接导致了国力的衰退。
第二,文治康熙帝一朝,在文化方面编著有《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
乾隆朝以《四库全书》影响力最大,还编著有《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续文献通考》等等。
但乾隆帝大兴文字狱,焚毁了大量的对清朝不利的古籍珍本。
这一点是后人对其诟病的主要原因。
第三,武功康熙帝三征葛尔丹、统一台湾、平定三藩,东北边境力挫沙俄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了黑龙江的稳定。
乾隆帝好大喜功,自诩的“十全武功”,除了平定回部和抗击廓尔喀可圈可点之外,其余大多都是面子工程,粉刷了下白墙。
穷兵黩武,致使国库空虚,国力渐衰。
第四,性格康熙性格沉稳内敛,能审时度势。
即便是晚年九子夺嫡的情况下,对臣民也不会无故降罪。
乾隆性格有孤僻独断之嫌,手段狠辣。
仅“文字狱”一项就屡下禁令,盛怒之下一点小事也要处分大臣要员。
第五,生活康熙一生勤奋节俭。
六次南下巡视,从来不打扰地方,为社稷百姓着想。
乾隆则是铺张浪费。
也是六下江南,却是高调出行,沿途地方官大兴土木,修路桥,建行宫,大有奢靡玩乐的成分在里面。
第六,海禁口岸康熙开放了广州、泉州、宁波、松江四个口岸准许洋人开展贸易,还设置了江、浙、闽、粤四个海关。
晚期曾一度开放宁波和厦门两大口岸,大大促进和繁荣了海外通商贸易。
乾隆可以说是自高自大,驱逐传教士,实行海禁,闭关锁国。
不仅经济文化受限,实际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
致使清朝在多方面与世界脱轨。
第七,对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推动康熙文学造诣很深,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农业医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并一直鼓励科技的推动发展。
乾隆则是对诗作文学、文物鉴赏青睐有加。
对新生的科技态度冷漠,称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
结语纵观
其实康熙帝一直都是乾隆崇拜的榜样,但是乾隆由于好大喜功的原因,清朝在他的统治下已经却走向了衰落。
手工码字,创作不易。
喜欢点赞加
这个时代由康熙皇帝开创,到了嘉庆初年完结,前后跨度一百多年。
这期间,国家没有大的动荡,百姓没有太多的灾祸,总体上算是安居乐业。
这其中,功劳最大的应该是康熙皇帝,所以他在历史上有圣君之名。
不过这个时代也是中华民族由盛转衰的关键时代,它过去之后,清朝在科技上的落后便凸显了出来,直到后来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这其中,最应该负责的,绝对应该是乾隆皇帝。
所以有一些人认为乾隆是昏君。
这么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为何这么说?
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功绩评定康熙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他是让清朝从乱世到盛世的转折性人物。
在他的时代,他平定三藩保证国家稳定、收复台湾保证了领土完整、三征噶尔丹开启了中原王朝向西部发展的脚步,所以确实算是功德无量。
而且,康熙事情的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平稳,皇帝自己也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不乱花钱。
他虽然也曾六下江南,但是总体规模并不是很大,花费也并不太多。
所以在康雍乾盛世的时代,他的建设作用更大。
而乾隆这方面,比康熙皇帝差很多。
他的十全武功,则有接近一半是自吹自擂的。
虽然通过平大小金川和彻底解决准噶尔部,确立了今天中国大致的版
最要命的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下江南、修圆明园花费巨大,将父祖两代皇帝积攒下来的钱财挥霍一空。
晚年之时,更是贪恋贡品,在朝廷上掀起了一股敛财献宝的不正之风。
以至于到了嘉庆时,国家经济捉襟见肘,国家走上了下坡路。
可以说,是乾隆一手毁掉了康乾盛世,自然后人对他有非议。
第二,文化之祸文字狱,是清朝在历史上的最大污点,是满清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大弊政。
在康熙时期,文字狱还不是特别厉害,大案仅仅“明史案”和“南山集案”两宗,其中“明史案”还是鳌拜等顾命大臣搞出来的,和康熙无关。
所以在他那个时代,文字狱还不是很厉害,甚至连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这本明确写了“夷狄歼之不为不仁,夺之不为不义,诱之不为不信”的书,都可以出版。
所以当时的文化还是比较开放的。
文字狱的高潮是在乾隆时期。
乾隆总共当政64年,文字狱大案共兴了130多起,平均每半年一次。
这其中,还不乏“一柱楼诗案”这样极为荒诞的案子。
经过乾隆的清洗,读书人不但不敢明着说朝廷的不是,就是让皇帝认为是拐弯抹角讽刺朝廷都不行。
此外,乾隆还借着修《四库全书》之名,大肆毁坏文化典籍,其力度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少后人认为,修《四库全书》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
所以很多读书人对乾隆的非议是很大的,他的名声自然好不了。
第三,科学之祸在明末清初时代,西方的科学已经经过了工业革命,开始蓬勃发展了起来。
康熙皇帝当政时期,正是科学进入中国后,一个发展比较快的时代。
康熙对这种新的学科比较重视,自学过数学、化学和天文学,水平如何呢?
可以说两个例子:康熙皇帝可以自己配置西药;
在三征噶尔丹之时,康熙皇帝曾经抽空进行星体运行观测,并与在北京的皇子进行数据比对。
虽然他没有将发展科学定为国策,但是身体力行的态度已经有了。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已经又“愚昧”化了。
乾隆皇帝对科学的态度非常不屑,认为不过是“奇巧淫技”。
他所感兴趣的,不过是自鸣钟、大水法之类的西洋玩具,对其原理则不求甚解。
而且,他对地理的认识也极为匮乏,甚至不知道“英吉利”在哪里,这个问题不要说康熙时代,就是在明朝末年,其实都已经搞清楚了。
所以说乾隆对科学的认识,是严重的倒退。
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态度,才带着清朝总体走向愚昧,最终导致了在科技水平和军事力量上的严重衰退,从而导致了中国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
真要深究起来,两
总体来说,乾隆是个能力很一般的帝王,不管是在政治能力还是
他所拥有的不过是运气,让他接手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天下。
只不过,他的能力确实承受不住这个天下,从而让盛世结束、衰世开始。
这不仅是他
参考:
首先说说康熙。
康熙绝对是实打实的明君,这一点史学界几乎没有任何争议。
甚至,在中国历代明君中,康熙都可以排在一个非常靠前的位置。
至于少数说康熙不行甚至说康熙是昏君的人,可以断定他们绝对不是什么饱读史籍的历史学者,而是一些对清朝怀有偏见的网民。
康熙的政绩,相信大部分历史爱好者都耳熟能详,平三藩、收台湾、降服蒙古、抵御沙俄、治理黄河、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等。
在我看来,康熙最大的政绩在于:他将清朝尚不稳固的统治根基彻底打扎实了。
如果说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的话,那么康熙则奠定了清朝两百多年的国运。
虽说康熙晚年也出现了吏治腐败,诸子争储等弊政,但还不算严重。
更重要的是,他选了一个好的接班人——雍正,雍正很好地解决了康熙晚年依稀出现的一系列弊端。
接着我们说说乾隆。
与康熙相比,乾隆的争议性要大得多。
说乾隆是昏君的,无外乎他晚年宠信和珅、吏治极端败坏、大兴文字狱、崇尚奢靡、盲目自大等等。
诚然,晚年的乾隆是必须大加批判的,这点没什么可说的。
但我依然认为乾隆也算的上是一位明君。
为何?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乾隆享年高达89岁!中国历史上那些高寿帝王基本上也都晚节不保,典型的如汉武帝、唐玄宗。
但是,大部分史学家也都将汉武帝、唐玄宗定性为明君雄主。
因此,单单以乾隆晚年出现的一系列败政来全面否定乾隆也是不科学的。
整体上而言,乾隆的功绩还是要大于他的过失的。
那么乾隆究竟有什么功绩呢?
乾隆最大的功绩在于:他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励精
整个乾隆朝,不管是领土疆域、还是经济等国力指标都远超康熙雍正二朝。
特别是经济,如果诸位读者有兴趣翻翻《清史稿.食货志》的话,就能看到乾隆朝的朝廷岁入,国库存银等数据都是非常变态的级别。
能够五次普免天下钱粮,就足以看出乾隆朝的经济实力有多雄厚。
因此,总体而言,乾隆依旧能算得上是一位明君。
参考:
康熙与乾隆这爷孙俩,前者人称“千古一帝”,后者自称“十全老人”。
清朝268年国祚,这爷孙俩当政分别是61年和60年,共主宰了121年。
都是统治了清朝几十年,为什么后人对康熙认知很好,觉得是清君,而觉得乾隆是昏君呢?
首先这得从各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一番,文治、武功、经济等,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一分析。
第一点:文治。
康熙被后人视为儒家圣君,他为了缓解清朝与江南士绅和百姓的反清情绪,特地到山东去拜大圣人孔子,在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还到南京哭祭朱元璋,以此赢得了江南士子的信任,并归附清朝。
虽然也进行过文字狱,不过康熙也是从轻发落,没有严查追究。
不过到了乾隆时期,文字狱盛行,为此而无辜受牵连者不计其数,滥杀无辜,使得天下人都紧闭其口,恐惧不敢言。
第二点:武功。
康熙一生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保卫了领土完整。
这些功绩,为国家繁荣稳定提供了安全保障,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说到乾隆的对内外战争,必须得提一下乾隆的“十全武功”。
分别是: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虽然里面也有一些战争是很有必要,也有意义的,但是也有的是炫耀,多管闲事,做的很是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第三点:经济。
康熙废除圈地;
开垦荒地,并且开垦的荒地可以免除六年的赋税,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兴水利,康熙帝六下江南主要是治理水患。
而到了乾隆时期,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等政策被废除,此举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使百姓受苦。
还有乾隆六下江南,纯粹是彰显自己,好大喜功,到江南游玩,充实后宫。
康熙和雍正积累起来的家底和基业,在乾隆这里达到顶峰,也是从乾隆这里走下坡路。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其实很多观点的提出都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华夏历史,博大精深,尤其是历朝历代的皇帝明君,更应该从多个方面评价,不能一槌定音;
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为中国人口大国打下基础。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以“为明复仇”之名,亲率八旗兵占领了北京;
随后,清军南下,挫败南明和农民军、三藩等势力,逐步统一全国。
清朝初年,由于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各地民不聊生,百废待兴。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统治,缓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实行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
康熙亲政后就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
康熙帝鼓励农耕,引进外来农作物,使得清朝农业快速发展,人口大大提升。
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
在六次南巡期间,康熙考察民情习俗,亲自监督河工。
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所以说康熙开创了盛世,清朝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爱兴觉罗弘历——乾隆皇帝经过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励精
乾隆帝继位后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他以“宽猛相济”施政。
此间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
乾隆期间清朝疆域最大,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继续改土归流,改善民生。
只是到了乾隆晚期,乾隆帝宠信贪官和珅,官员贪污受贿,吏治出现混乱,文字狱也是愈演愈烈;
六次下江南所至铺张过盛,扰民有余,连年的征战致使国库严重损耗;
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
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乾隆晚期到嘉庆时陆续爆发民变,清朝国力日渐衰落。
到18世纪末,康雍乾盛世进入尾声,西方出现负面评价。
结语康乾盛世能够维持数十年之久,每一位皇帝都做出了贡献;
虽然乾隆皇帝晚年的时候犯了错误,可是他的功绩也足以后世铭记。
参考:
本文开篇我们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康乾盛世到底是几代君王?
康乾盛世并不是单指康熙和乾隆,在他们中间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人物——雍正。
雍正皇帝在康乾盛世的缔造中起着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不仅力缆狂澜解决了老爹康熙帝留下的混乱吏治问题,更是狠抓贪腐,为儿子乾隆留下了巨额的财产。
可以说,如果没有雍正皇帝励精
三代帝王历经130余年缔造的康乾盛世,不管在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是一段盛世华章。
像题目中问的为什么康熙在大家眼中是清君,乾隆是昏君?
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极其片面的。
正所谓,人无完人!不管是“千古一帝”的康熙,还是“十全老人”乾隆,他们都有各自清明睿智的一面,也有昏聩糊涂的时候。
那大家为什么会有这种片面的观点呢?
笔者认为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影视剧、文学作品的影响。
从已经问世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清王朝的历史剧大多集中在康熙和乾隆两朝,而为了增加艺术效果,吸引观众,往往会在某些方面浓妆艳抹。
比如,乾隆皇帝风流多情(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喜带民间女子的入宫的形象,几乎在观众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而像宠信贪官佞臣和珅的形象,更是多遭唾弃;
更不用说什么好大喜功,喜欢卖弄自己的墨宝等等!那真实的乾隆皇帝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康乾盛世到底是怎样的辉煌鼎盛?
康熙皇帝真就是古往今来的完人吗?
下面笔者从吏治、军事、赋税等方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用人唯贤?
用人唯亲?
知人善任,国之大善(一)康熙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半生清明,半生糊涂历朝历代,王朝初期,吏治都是比较清明的,清朝初期也是一样的。
康熙亲政后,更是逐步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并且亲自出京巡视。
康熙六次南巡,虽然消耗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对于君王了解民情吏治,治理国家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康熙的统治可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标志着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的最高阶段。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不过人无完人,康熙晚年以宽仁治国,但是过度的宽容放纵,却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甚至一度出现国库空虚。
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祖父曹寅,这位康熙近臣,在康熙一朝可谓是备受宠信,而贪墨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在康熙的保护下进行的。
江宁织造这个肥缺就是康熙给的,从曹寅的父亲曹玺,到曹寅再到曹颙、曹頫,直到雍正派李卫抄了曹家为止,江宁织造简直就是曹家自己的衙门、金库。
康熙晚年,为了满足自己享受的私欲,但是又不想直接从国库拿钱,更是直接让自己的亲信曹寅、李煦来接管盐政这样的肥缺。
目的不是为了清除腐败,而是为了让自己有钱用,让盐税收入能够绕过户部的国库,由内务府支配。
如果南巡花国库的钱,那这个节俭的称号不就没有了吗?
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曹寅有何李煦两
据记载,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住在江宁织造府,其中四次是由曹寅负责接驾的,其开销可想而知。
尽管曹寅家里很有钱,可也架不住康熙皇帝4次折腾。
康熙皇帝住在曹寅家里,堪称花钱如流水。
虽然内务府会报销一部分费用,但大头还是由曹寅承受。
后来曹寅没有办法,只能从两淮盐课银、织造库银等公款里挪用,填补康熙皇帝留下的巨额债务。
两江总督噶上书弹劾曹寅,康熙在噶礼的奏折上朱批写道:曹寅用银之处甚多,朕知其中情由。
私下就叮嘱曹寅,赶快把亏空补上。
这也就为后来曹家被抄埋下了伏笔。
雍正上台后,追查国库亏空,曹家因为欠款不还,举家被抄没。
见微知著,从曹寅这个个案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康熙晚年的吏治和财政问题还是很突出的。
但是,瑕不掩瑜,在国家大势上,康熙帝无疑是优秀的,不愧为千古一帝。
(二)老爹的人不能用,换上自己人,接着干!乾隆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皇帝,号称十全武功, 在吏治内政上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对老爹留下来的辅政大臣庄亲王、果亲王、鄂尔泰、张廷玉、丰盛额、讷亲等等意见满满,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尤其是讷亲大小金川失利直接赐死;
鄂尔泰位子看似颇高,其实乾隆一直在逐步削弱他的实权;
张廷玉更是因为晚年的放肆行为,被剥夺配享太庙的殊荣,虽然在他去世后,乾隆还是执行了自己老爹的遗诏,命配享太庙,但不能不说他差点晚节不保。
相对于张廷玉的晚年凄凉,乾隆更欣赏务实派的刘同勋,具相关记载,刘同勋去世后,乾隆亲往祭奠,归途走到乾清门没忍住直接哭了出来。
抛去对老爹留下的托孤大臣的不满,乾隆在人事任命上也算得上慧眼识金,像王杰、阿桂、傅恒、福康安、还有重新启用的岳钟琪等等这类人,在乾隆朝的各大战争中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是为他赢来了十全武功的美称。
(三)、宠臣还是家奴?
荣辱都是朕给的!看到这里,有朋友可能要问了,那和珅呢?
毕竟,和珅可是中国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大贪官。
从和珅发迹的时间上,我们看出当时已经是乾隆朝中后期时代(我们可以从乾隆四十年,和珅擢为御前侍卫,并任命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算起),乾隆皇帝已经64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了,是正儿八经的老年人了。
和珅在乾隆的眼中也许不单单是个宠臣,更像个喜爱的家奴,他可以纵容和珅,给他无上的荣耀,但是一旦发现其权利染指过甚,就会当头痛骂!比如说,阿桂去世后,和珅执掌军机处,在签署名字时,公然将自己的名字挂在第一位,乾隆大斥“你将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位,别人就以为事情都是你一
和珅就像是乾隆的必需品,调味剂,为他能够在晚年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却不是真正的宠爱。
他不会为和珅考虑自己百年之后,这个宠臣该怎么办?
所以才会有乾隆帝死后仅仅十五天,清仁宗嘉庆帝就将和珅赐死了。
二、平内乱,攘外夷,定四方,天朝上国!威武!(一)平三番、收台湾、亲征准格尔,奠定中国版
朝堂上,国家大权掌握在四大辅臣手中,争权夺利,党争不断;
地方上,以吴三桂为首的三大藩王虎视眈眈;
蜗居台湾的郑氏也试
这样一艘看起来无比庞大,实际上风雨飘摇的大船,将要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1669年,年仅14岁的康熙,在蛰伏了6年之后,一举发力,智擒鳌拜,大婚亲政,掌握了大权。
从此,一个帝国的命运就这样掌握在了一个少年手中。
“三藩之乱”历时8年之久,最终以中央政府的胜利告终,爱新觉罗家族正式坐稳了大清的江山。
在对台政策上,康熙开始并不像对三位藩王一般强硬,而是提出了藩属国的构想,很遗憾被郑氏家族拒绝了,这才有了后来的武力收复台湾。
不得不说,在对台问题上,年仅二十多岁的康熙帝有着超前的政治眼光与军事眼光。
1683年,康熙派遣施琅平定了郑氏,第二年设置了台湾府,至此台湾岛首次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版
统一台湾后,东南沿海的威胁基本解除,海禁宣布废除。
解决了内忧,就该惩治外患了。
当时的俄国也处于大扩张时期,他们趁满族入关,东北空虚,悍然入侵东北,占领了黑龙江地区。
康熙为此发动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将俄罗斯人驱逐出了黑龙江。
1689年,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第一次将“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写入国际条约,奠定了中国版
有人说,我们继承的版
康熙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
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自此,长城内外成为一家。
(二)“十全武功”,征战南北,实掌第一疆域乾隆皇帝号称“十全武功”,是个雄心勃勃的帝王,他一生发起的军事行动,完全可以睥睨自己的偶像康熙帝。
他最大的手笔就是,彻底打败西域准格尔漠北蒙古,西域正式改名新疆,实现真正直辖。
乾隆朝的主要战事如下:乾隆14年(公元1749年) 平定大小金川叛乱;
乾隆20年(公元1755年) 平准噶尔部的叛乱;
乾隆22年(公元1757年) 再次平定准噶尔部,这次收拾的比较彻底;
乾隆24年(公元1759年) 平定回部的内乱;
乾隆34年(公元1769年) 平定或者说攻克缅甸;
乾隆41年(公元1776年) 再次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战役规模不大;
乾隆53年(公元1788年) 平定台湾的反清复明天地会起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 荡平了安南(越南)的不轨之举,安定了西南边境的稳定;
乾隆56年(公元1791年) 平息了尼泊尔的战乱;
乾隆57年(公元1792年) 再次平定尼泊尔的乱局,维护了天朝上国的地位。
乾隆靠着强硬的军事手腕,将华夏大地牢牢掌握在了手中,中国的直辖领土面积也在乾隆朝达到顶峰1360万平方公里。
(这里说的是直辖领土,不是藩属国,也不是短暂的占有,而是真正有中央行政能力领土面积)三、大清帝国最后的繁荣,130余年,综合实力全球第一(一)重农劝桑,减免赋税,多生孩子不交税,人口猛增3亿康雍乾三代,是清王朝最繁荣鼎盛的时刻,这跟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密不可分。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主体,农民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康熙朝废除“圈地运动”开始,到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再到乾隆朝的“奖励农桑”,都是以发展农业为根本。
康熙在位61年,蠲免钱粮545次,计银1.5亿两。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可耕面积683万余顷,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扩大到741万余顷,人口更是翻了一倍多直逼三亿。
(二)、重视手工业、商业发展,进行商税改革,四声海关畅行其实在康乾盛世,中国的商业发展还是很不错的,想想也该明白,如果商业不济,光靠农业又怎么会出现盛世呢?
公元1700年,康熙下令将班匠银并入田赋中征收,让工匠拥有了更多自由。
三十税一的税收政策,更是鼓励了民间商业,康熙年间,商业城镇十分繁荣。
乾隆帝在对商政策上,则更为宽松,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这在雍正朝是不允许的)。
金融机构(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
由于生产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从乾隆二十八年开始逐年提高。
原来每年财政收入是三四千万两,二十八年就达到47063610两,四十二年达到最高点81824044两。
后来降低一些,但也达到六七千万两。
据统计,当时中国在世界所占的制作业份额是英国的八倍,俄国的六倍,日本的九倍。
(三)、对外贸易,海贸兴盛,落日的辉煌这里要强调一下,康雍乾时期的对外贸易还是有的,并不是完全的闭关锁国状态。
而且,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并不是单纯的指关闭对外贸易,而是在思想上拒绝接受外来的新思想、新事物。
单康熙一朝,就专门设立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海关,从此海关制度取代了市舶司制度。
康熙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康熙后期,每一年都有几十艘西方船只来和中国进行贸易,史称“西洋来市,东洋往市,南洋互市”。
(当然,这些以茶叶、丝绸、瓷器为主的商贸行为,在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时代,也不过是最后的星火。
)小结: 为什么大清朝两君王康乾盛世,有些人称康熙是清君而乾隆是昏君呢?
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出现了最后的鼎盛,不管是开创者康熙皇帝,还是承继者乾隆皇帝,他们身上独特的帝王优点,让其成为一名雄才大略,治理万域的明君;
但是,过度宠信近臣,贪
在面对历史问题,我们永远要以辩证的眼光,客观的心态来看待,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片面的说谁就是明君,谁就是昏君。
在历史事实面前,只能说,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参考: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现在都在强调以不同视角、更广泛视野看问题,那么说到清朝这两位帝王,也应该辩证的去看。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
从年龄上可以看出,康熙还是个小孩子就已经登基,受到政局内忧外患的逼迫,他早年勤政,评定叛乱,收复台湾,打跑沙俄,歼灭葛尔丹。
但是在打压郑氏台湾时,康熙规定的海禁政策给后世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东南沿海地区不仅渔业贸易不能发展,沿海三十里成为无人区。
后世继续沿袭该政策使得清朝的海军完全没能得到发展。
比起明朝甚至是落后了。
康熙因为太早失去父母,在情感上缺失,因此对嫡出之子格外偏爱,早早立为太子,给予重权,导致朝中政治势力争斗,九子夺嫡事件更是遗患无穷。
他在二次废太子后吸取了教训,但四爷党和八爷党的争斗却无法停下。
试想官员们每天除了要工作还要想着选边站这一关乎生死的问题,这个朝局的稳定,吏治的清廉又能保证几分呢?
康熙晚年倦勤,吏治就更加败坏。
雍正即位后,整顿吏治,设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建立军机处。
并且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皇子们互相倾轧的局面。
而雍正13年的“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自然也为乾隆继续发展壮大清王朝的经济军事打下了基础。
乾隆帝24岁登基,在位60年,归政嘉庆帝后又继续在养心殿执政三年之久,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公历2月7日),乾隆帝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乾隆帝成年即位,心智发育程度完全要超过他的祖父,即位后他先是释放了雍正的政敌允禵,继而妥善处理了年羹尧、隆科多的遗留问题,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收揽了人心。
军事上他多次派军平定边疆的叛乱,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组织移民,提倡种植高产作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到乾隆中期,全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大量开垦的土地使得人口持续增长,到乾隆六十年达到接近三亿人,奠定了我国日后人口大国的基础。
所以说不能单纯地说乾隆是昏君,他的初政还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并且大刀阔斧纠正了前两朝的许多弊端。
中年以后他开始好大喜功,贪
有代表性的两件事一是六次南巡,耗用国家人力物力,导致贪污腐化;
另外就是吏治败坏,晚年宠信和珅。
可以看出吏治败坏是清王朝无法摆脱的病症,这也是导致乾隆晚年昏聩的根本原因。
偌大的一个帝国单单靠一个皇帝的清廉作保证,想想也是不可能的吧!
参考:
这里是行话历史,
在三大盛世之中,康乾盛世是我们最常提及的一个盛世,如果说他们三个皇帝的作用,康熙相当于是打了地基,雍正相当于是盖了大楼,乾隆相当于是用自己的前半生刷了刷墙,装饰了一下。
康熙被称作明君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基本上解决了大清朝内部的所有尖锐矛盾和根本纠纷,先是撤藩,平定吴三桂,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力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同时收复了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打造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康熙要说问题,一是海禁确实有点毛病,二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反反复复,优柔寡断,搞得乱七八糟。
再说乾隆乾隆在位前十三年,基本上政治各方面都比较清明,也能听得进去话,给当时的大清朝带去了不错的春风。
好景不长,随着年龄的增大,乾隆的执政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到处搞文字狱,而且不同的是不仅是妄议朝政会获罪,连出个书,卖弄了下文笔也会获罪。
后来在和珅的提议下搞起来议罪银,再加上自己好大喜功,到处花钱,贪污行为也遍地都是,以王亶望等人为首的大员们几乎无人不贪,康乾盛世已经走向了下坡路。
说这个时候的乾隆是昏君,也没有什么不妥。
参考: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是清朝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但是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历史给予他们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我们从史书中来寻找康熙和乾隆皇帝的评价。
一、《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
早承大业,勤政爱民;
经文纬武,环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几暇格物,豁贯天人;
尤为古今所未观;
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
”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于戏,何其盛欤!△康熙皇帝“身份证”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虽曰守成,实同开创”。
这是史书上对他相当高的评价,认为康熙皇帝的功绩和开国君主可以相提并论,无论清朝版
康熙皇帝庙号之所以称为“圣祖”,就是因为其功绩实在是太大,雍正皇帝特地将其庙号由宗升格到祖。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
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
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
朕意宜崇祖号,方副丰功。
可见康熙皇帝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连乾隆皇帝自己都说:仁皇帝享国六十一年,予不敢赢。
二、《清史稿》对乾隆皇帝的评价:高宗运际郅隆,励精
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
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
惟耄期倦勤,蔽于权倖,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清史稿》对乾隆皇帝的评价就是两面性的了,前半部分说其优点:文治武功,非常了得;
其寿数尧舜禹三代之后,未曾有过能够活到八十九岁的高寿。
但作者随后语气一转,“惟耄期倦勤,蔽于权倖”,这是非常严厉的批评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晚年怠政,另一个是宠幸权奸。
拖累了明君的形象。
乾隆四十年(1775年)之后的大清王朝已经越过康乾盛世的顶峰而逐渐衰落,乾隆皇帝要负主要责任,执政后期安于享乐,好大喜功,自封十全老人,宠幸权臣和珅,使得大清王朝的国力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官逼民反,白莲教在全国各地大规模的起义。
最后只能落得到“为之叹息”。
△乾隆皇帝画像三、总结1、康熙皇帝所处的时代赋予他能够建立丰功伟绩,他的自身的努力也促使他实现这些丰功伟绩的条件。
内外因相结合,注定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
虽说康熙皇帝也有种种的缺点和不足,但瑕不掩瑜康熙皇帝是一个清朝历史上的“明君”。
△乾清宫内景
只不过他的执政时间实在是过于漫长,长达六十三年之久;
父祖给他留下的家底也是相当殷实,足够他好大喜功之资。
最后,乾隆皇帝也被这虚晃的盛世江山所蒙蔽,走向江河日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