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年轻时有过下馆子的经历吗

我下馆子吃饭比较迟了,因为以前那有钱下馆子呀。
一个市中心就一个长江饭店,没进去过,不知里面什么样?
可悲。
后来因为拉板车运矿石,拉板车可是个体力活,吃的再饱,一会儿就饿了。
不过那时,粮食虽然紧张,但家里还是一日三餐。
对于干体力的我,早上必须吃饭出门,耐饿些。
拉板车路过市里,当时马路两边只有回民食堂,卖馒头,包子,面条。
肚子饿了,进去买几个包子,下碗面。
这就是第一次下馆子。
基本上过几天进去一次。
时在76年。
当时板车队是我拉起来的,拉车的伙计都叫我队长。
因为我替他们去矿里结帐,然后给他们发工资。
板车队里的人较杂,邻市县的都有。
他们为了感谢我,说我辛苦,一般月底结帐发运费后,请我去饭店吃饭。
大约76年的某一天,我生平第一次下馆子。
当时饭店菜价很便宜,炒肉丝3角5分,炒肉片3角5分,大盘的5角。
肉片汤,2角,鱼,忘了,也只几角钱的样子。

!拉板车的人都很义气,虽然来自四面八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瓶装酒也只一两块的大曲高粱。
请客安排在晚上,可以喝酒的。
一桌一般没有四五瓶酒不够的。
一桌估计8元到10元的样子,酒是大头。
以前的白酒,上头只一会儿。
抵过去一点事没有。
我的酒量与那时拉车有关,拉车很累,每天晚上都喝酒的。
一个车队十几
回忆那时候,真的有意思,拉车伙伴各自东西。
没留地址,忘了姓名。
很想他们的。

参考:
我十九岁第一次下馆子,在公社东一里左右的地方,这也是公社所在地最大的饭馆子,名字是向阳饭店。
我们七位知青参加完暑期知青学习班,决定到饭馆子拉拉馋,改善一下十几天来素食的生活。
大家各自翻兜“集资”,七个大小伙子,满打满算才凑足六元三角。
进入饭店,大家围坐一桌,要的第一个菜是炒肥瘦。
这个菜名我那时是第一次听说,后来回城也没听说此菜名,估计是当地人起的菜名,入乡随俗吧。
接着服务员明确告诉我们,肉是痘猪肉,不过痘较少,我们都做了高温处理 …… 我们饿狼一般,只想吃肉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啦。
第二道菜是尖椒干豆腐。
三大碗地瓜酒,七人平分喝。
问一下服务员费用,将打将够啦,我们就放心地开始喝起来了 ……要知道,那时一般人工资每月才三十元左右啊。

参考:
一九七五年左右,我一五六岁。
有一次父亲让我到公社买东西,办完事已过中午,饥肠辘辘。
于是我狠了狠心,一改往日再饿也要回家的习惯,走进了一家饭店。
当时的饭店都是公家开的,那时还没有个体饭店。
走进饭店,要了一碗"大碗面",就是打卤面,当时叫大碗面,就是一大盆煮好的面条,旁边放一大盆肉卤,二角五分一碗。
我交钱买票,然后让师傅盛面,坐好后大口吃起来,老解馋了,不一会就"三光了",感觉有点没吃饱,于是狠狠心又要了一碗,(因兜里还有两角五分钱)又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了。
其实我当时吃不了两碗,也就能吃一碗半,但平时太挠啃了,就使劲全部吃光了。
这下坏菜了,撑着了。
在以后的好几天,胃都不舒服,老反酸水。
这件事至今难以忘怀,经常在朋友聚会时津津乐道!
参考:
早年插队知青,很荣幸被评为学毛著积极分子,起大早步行30里到公社参加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半天会议中午不管饭。
巧遇一位回族同学,约定中午一块吃顿饭。
小镇子太小只有一家小饭馆,进去打听,卖票的不耐烦,说人手少太忙做不了清真菜,而且只卖一种菜,6毛钱一盘的炒肉片。
有人指点我们公社招待所食堂也许能做。
四处打听找到招待所食堂,打饭的师傅说,公社今天有客人厨师正忙,不能单炒菜,你们要吃只能吃伙食饭了,公社干部和住宿客人都吃这个一一大米饭,大豆腐炖肉,每份4毛。
我起早赶路肚子饿的咕咕叫,当时特别为难,上哪找清真伙食呀!我那位同学也许真是饿疯了,他断然说就这样吧,要两份,你吃肉,我吃豆腐。
我没犹豫,马上抢着付了8毛钱。
师傅见我们俩半大小子能吃,打了满满4大碗,饭菜都上尖,我俩在菜碗里挑挑捡捡,然后风卷残云一扫光。
分别的时候,同学叮嘱我,以后到他家串门,千万别告诉他父亲吃饭这件事,老头规矩大爱打人。
这是50年前的事了,每逢想起来,总感觉对不起那位同窗好友,那年我们18岁。

参考:
那是一九六一年,我十一岁,第一次陪着父亲出远门。
说是远门,其实并不远,如果是现在,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但那年代乘坐木船,从清早一直坐到傍晚才到了目?地。
父亲是去他一个朋友家办事,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家都没有别人的口粮,父亲考虑到去别人家吃饭不妥,于是就准备父女俩下过馆子后再去朋友家。
说是下馆子,其实菜品好寒酸啊,没有肉,更没有鸡鸭。
唯一的葷腥就是螺蛳和干鱼。
父亲点了一盘我喜欢的螺蛳,我早己饥肠辘辘,等着服务员炒菜。
螺蛳端上桌了,厨师的手艺不错。
螺蛳掺红辣椒,生姜,葱段,红绿相间,色香昧俱全。
湖南妹子爱辣,很合我的口味,随后又上一盘冬瓜,父亲买了一斤粮票的饭,被我父女俩吃得精光。
下过馆子不久,父亲就在一九六一年的冬天意外去世了!那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次跟父亲下馆子,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这些年记不清吃过多少的酒店,宾馆,唯独忘不了的还是那次馆子里的螺蛳红椒。
每当坐在豪华的包厢,我总会情不自禁的回忆起五十九年前跟父亲下的那次馆子。

参考:
说起来这事儿,年代太久远了。
那是在一九七零年,刚进学校当民办教师的那年冬天。
我和学校另外一位老师,也是我的一个叔叔约好,周末去市里给学生买算术本,方格本和田字格,还有纪录本。
那个年代没地方去买呀,不象现在小卖部里都能买得到。
而是要到八十里外的市里百货公司去买。
周末一大早,我们爷俩就上了路。
没有车,步行,每人准备了一个包袝皮,还带着煎饼,叔叔怕我嫌远,一边走一边说:别嫌远,我带你去饭店喝鱼汤。
象哄孩子似的,我不理他,只是快步跟着走就是。
到了市里的百货大楼买了所有应买的本子,我们俩一人一大包背着。
出了百货大楼,往东不远有个青年饭店,此时已是饥肠辘辘,毕竟走了八十里路,也饿也累。
叔叔说我们去喝鱼汤吧。
我跟着一起进了青年饭店,那时要先买票,到售票口买了鱼汤票,就坐在桌前等着了。
我们那里谁去市里办事,都是说去市里喝鱼汤。
因为我们家乡离微山湖,南阳湖比较近,这鱼汤是出了名的好喝。
我第一次来,也是第一次来喝鱼汤。
等服务员端上来鱼汤,一人一大碗,两毛钱一碗,一共花了四毛钱。
再看鱼汤,大瓷碗里盛了满满的红烧的鱼,是草鱼,汤色红亮,十分诱人!等我吃到嘴里时,辣的我直倒抽口气,但仔细品品,又辣又香,鱼肉酥烂鲜香,连鱼刺都是酥烂的!配着带来的煎饼,我们爷俩吃了个肚子圆。
只花了四毛钱,不知现在是什么水平。
就那一次喝了一次鱼汤,到现在没再吃过。
因为那一次把我累坏了,身上背着一大包袝本子,死沉死沉的,再回来还要走八十里路,累的三天没爬起床来,后来再去买本子,爱谁去谁去,反正
累孬了!这是我那个年代下过的馆子吃的美味,一生仅一次。
后来再去吃,就没有那么美味了。
这是当民办教师时吃过的美味,也是那时候受过的苦,永不能忘!
参考:
我六八年下乡内蒙,一次一人外出归来时在土默特车站下车,天气将晚要住下还饿肚子。
身上还有一块二毛钱和三斤通用粮票,在街上走着看着,最终又来到了和平店。
和平店是车马大店,一长排大房几十间通着。
中间大伙房两边长炕,我住过的。
每人每夜四毛钱带啥做啥吃啥,白面換馒头,莜面換制成熟品,反正店不亏,牲口不收钱。
我进了店,店是集体的,是旗中心居民无业照顾,做饭全少妇认识我。
我交四毛钱并讲清:这次没坐车来没有面,有点通用粮票。
听后让交一斤粮票并领去一伙人正坐炕上吃饭。
是四子王旗马车队来拉煤,热情打招呼。
我能吃可比车把式,他们高兴,到晚上睡时还给件皮祆,早饭又请我一顿。
我把备用一包烟散尽。

参考:
这个提问非常好,我年轻时真的有过下馆子的经历,我相信,与我同龄的人,没有几个有我这种经历的,不信就听我说说。

我太小时的事情已经记不清楚,印象中记忆最深的就是六三年,那时我十岁了,那一年我下馆子的记忆,这么多年真都没有忘。
我说
这个哥哥,六三年结婚,那是闹粮荒刚刚结束,哥哥的婚礼是在太原街的南轩酒家,这个饭店在六十年代也算的上是沈阳有名的酒店,就在现在中兴大厦南门那个位子,一共包了四桌席,亲朋好友能有五十人,围坐在一起,吃的啥我已经不记得了,就记着一桌人,坐那等着,上来一个菜连两分钟都不用,菜盘一落桌,马上抢光了,桌子上根本就是啥也没有,十几个菜全部是在众人疯抢被吃光的,也难怪,那个年月,人们刚刚吃饱肚子,什么油水也没有,吃酒席,谁不抢着吃啊?
你不抢,那你就啥也吃不到啊。
这顿酒席,我一辈子都没有忘。
因为家里条件还可以,虽不能经常下馆子,但是那些年,沈阳比较有名的饭店真去过不少,勺园,南轩,香雪,园路,鹿鸣春,这些六十年代沈阳有名的饭店都去过。
转眼七十年代,那个时候,虽然生活有好转,但是老百姓还是很穷,特别是吃的,每月就供应那几斤细粮,半斤肉,三两油,所以那阵子我真去过多次沈阳的饭店,最经常去的就是四季面条,李连贵大饼,灌汤包子,海城馅饼,马家烧麦这些不能说经常吃,但肯定去过多次,遗憾的是现在去吃这些东西,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味道,我总说现在那些名牌,都是假的,老伴就说,过去你吃什么,那个年代吃什么不香啊?
现在你吃什么?
天天比过年吃的都好,吃啥还能吃出香味来呢?
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今天的人们,下馆子是生活中最经常发生的事情,有些人可能天天,顿顿都下馆子,有几人还对下馆子津津乐道,但是想想当年,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一切是怎么来的?
不要忘了本啊!
参考:
在南京吃川菜,我第一推荐四川酒家。
儿时,和爸妈全家人一起在这家饭店用餐就不算了。
我开始上班拿工资时,只有20岁。
第一次花自己的钱下馆子的饭店,非四川酒家莫属。
那时,我都是带着比我要小将近7岁的妹妹,两
四川酒家有几道传统的川菜,价格甚至比外面的小饭馆还便宜。
我记得早年,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麻婆豆腐都只要14元,酸辣汤好像还要便宜一点,这几个菜价格多年没有变。
后来,那几道炒菜价格涨到19元,又是多年不变。
这几道川菜口味很地道,做功也最见川菜功底。
一桌点上这几道菜,加上一份米饭。
又可口,又下饭,很不错的。
有时候,我一
虽然,楼下酒家的小吃口味好,种类多。
但是,我有时还是会在餐厅点上一道鱼香肉丝,加一份米饭??,花个20元。
楼上餐厅的鱼香肉丝,比楼下小吃里的一份鱼香肉丝米饭,口味好很多,分量也足,钱多花不了几元。
想吃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饭也是在餐厅吃性价比更高。
那道酸辣汤酸辣可口,内容丰富,可以当一道菜吃。
多年来,家里的家宴都是在四川酒家。
我们和爸妈一家人在四川酒家,就不是光吃它的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麻婆豆腐这几道菜。
炒鳝糊,酸汤鱼片,松鼠鱼……。
一桌丰盛的菜肴,价格挺实惠。
(四川酒家的外卖)(四川酒家的外卖)我下岗后,在南京城里讨生活。
一份工作地点离四川酒家很近。
一次,我宴请几个女同事,她们都是年纪比我小的好姑娘。
我把她们带到四川酒家,她们看着门面貌似挺豪华的酒家,以为会让我太破费。
没有想到,我点了那几道口味正宗的川菜,每道菜不到20元,我又点一个烧鱼尾,价格便宜,还算上了一道鱼。
最后,那道酸辣汤大家都吃不下了。
好丰盛的一桌菜,和小饭馆花费相差无几,餐厅又够档次。
(在饭点上,四川酒家每次都排长队的一楼小吃部)记不清,四川酒家一楼是什么时候做起小吃生意的。
川味小吃也是鼎鼎大名。
自从酒家的一楼开辟成小吃部以来,每到饭点各种排队,买单排队,完了常常还要等座位。
我只说我最爱的一道小吃,担担面。
早年,3.5元一碗。
后来涨到5元一碗,不过小碗换成大一些的碗了。
很好吃。
一楼的小吃价格都是很亲民。
一天,每个时辰都有人在吃,早点、中饭、晚饭,不晌不晚的时候都有人在吃。
我的妹妹远嫁广东,回南京一定会去四川酒家吃一顿,必点个鱼香肉丝吃。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别看便宜,口味很不错,都是我早年和妹妹爱吃的菜。
后来,我身边和我一起下馆子的换成我女儿。
她每次也是必点四川酒家的鱼香肉丝。
那道炒鳝丝68元一盘,女儿也爱吃。
我的爸妈办家宴,请亲朋好友,也在四川酒家。
世事和人都在岁月里变迁。
居然有不变的四川酒家。

参考:
我下馆子的时候是十岁,那时奶奶生病,在吉林市附属医院住院。
爷爷上班,父母也忙,正值暑假,我在医院照顾奶奶。
也没什么事情,那时,快输完液,叫护士换药,拔针,为奶奶打饭,到外面买东西,更多时间是陪奶奶唠嗑。
奶奶平日里待我就好,这时待我就更好。
她给了我二十元零用钱,八六年的时候,二十元钱可不是小数目,父亲一个月工资才六十多元。
出医院,南北有条路,叫南京路,路边有家国营饭店,叫南京路饭店。
中午,到了饭口,我独自一人进了饭店。
柜台上有个玻璃柜台,里面摆着各式各样的卤味菜,观之,让人垂涎欲滴。
到窗口点菜交钱,要了一盘酱肚,一盘锅包肉,四两米饭,一瓶汽水,一共消费10.25元,菜上来,开吃。
很多人都投来诧异的眼光,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奢侈?
”那时下馆子,一盘肉皮,四两饭,二两酒,也就五毛不到,十多元消费是多了。
菜是真好吃。
回去与奶奶说了,奶奶道:“你真敢花钱,猪肉去皮去骨的才1.32元,得了五斤肉钱没了,这五斤肉烀上,够一家人饱餐一顿。
”我伸伸舌头,做声不得。

参考:
老公是勤俭节约的人,不喜下馆子!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和老公第一次逛街下馆子!那是80年代末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吃了早饭进城去玩儿,在成都人民南路下了公交车,逛了百货大楼,地下商场,人民商场,实验商场,又去了春熙路,逛完春熙路,已是下午1点半,感到口干舌燥,走得腿软脚痛,肚子更是饥肠辘辘,我便给老公提仪,吃了饭回去!老公又一如既往的拒绝了,说外面的东西不干净,回去吃!我脚痛得实在不想挪步,便犟着要吃了回去,拖了老公向不远处的龙抄手走去!尽管要到2点了,店里仍食客盈门!到了店门口,老公无论如何都不进去了,叫我去吃,他在外面等我!拉不动老公,我只好独自走了进去!买了票,和别人挤了一张桌,坐在凳上,浑身放松,尽管脚还痛,但疲惫却减了不少!等餐的间歇,我用眼光搜寻店外的老公,见他背对着店门,站在人来人往的街边,耐心等着我,我心里酸酸的,老公是从来不下馆子的,这次也不例外!不一会儿,我买的套餐端上来了,都是小碟小碗,有龙抄手,赖汤元,蒸饺,蛋烘糕,担担面,钟水饺,烧麦,小笼包子,豆腐干,银耳汤共10样,当时记得花了4元1角5!我确实也饿了,又怕老公等久了,我狼吞虎咽的把有汤有水的先吃完,又吃了两个烧麦,肚子已感觉到了饱胀,剩下蛋烘糕,蒸饺,小笼包子,用卫生纸包了,吃饱喝足,除了脚痛以外,感觉身上也有劲了!出了店门,来到老公身边!把纸包的蛋烘糕,蒸饺,小笼包子递给老公,快点吃吧!老公看了我一眼,打开纸包,一眨眼功夫蛋烘糕和蒸饺便进了他嘴里,没有水,见他吞得有点艰难,我把头转开,不想让他难堪,我知道他也是饿狠了!干咽完蒸饺,蛋烘糕,他才慢慢一口一口吃着小笼包子,那包子很小,他就象品什么山珍海味一样,吃得很慢,很慢!这是我和老公第一次下馆子,这事已过去了三十多年,至今记忆犹新!后来也和老公下过馆子,但那都是不得已的不得已的情况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