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明朝兵部尚书袁祟焕被凌迟3357刀怎么回事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放三千里。
袁崇焕作为明末历史上无法绕过的人物,关于其被杀之事,几百年来便始终争论不休。

袁崇焕凭借“五年平辽”,换取了崇祯无尽信任早在天启年间,袁崇焕便曾在辽东任职,官至辽东巡抚,并先后参与了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然而在“宁锦大捷”后,由于阉党的弹劾,导致袁崇焕并未获得应有的赏赐,于是愤而辞官,明廷则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焕担任督师兼辽东巡抚。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随着魏忠贤的被杀,阉党随之倒台,而袁崇焕也随之被重新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次年七月,朱由检于平台召见返回京师的袁崇焕,在这次君臣奏对中,袁崇焕说道“方略已具疏中。
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这便是著名的“五年平辽”。
由于崇祯对辽东事务并不熟悉,也不知道平辽到底有多难,只知道为了辽东朝廷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军力、财力,因而听到袁崇焕五年便能平定辽东,自然极为高兴,因而承诺“复辽,朕不吝封侯赏。
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这个承诺可以说是极有分量了。
为了能够实现“五年平辽”的愿望,崇祯对于袁崇焕的支持可谓空前强大,袁崇焕要求“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崇祯便下令让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全力配合;
袁崇焕又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
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
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便收回了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并将之赠给袁崇焕;
袁崇焕又要求“崇焕请停巡抚”,崇祯便罢免了登莱巡抚孙国桢,并不再设立。
我们知道,明末时期朝廷财政极为紧张,但崇祯对于袁崇焕的财政支持,却是不遗余力,几乎是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例如,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后,为稳定其部属,便上书请求为东江兵增饷“(每年)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朱由检虽然对于兵员减少,粮饷增加比较疑惑,但还是同意了这一请求。
可以说,在袁崇焕做出“五年平辽”的承诺后,崇祯对其的信任达到了顶点,即使当时有人宣称袁崇焕手下军队有“私人化”迹象,但崇祯还是不为所动。
然而,帝王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看起来似乎风光无限,但往往也会成为祸根。
杀毛文龙虽然不合规矩,但崇祯却认可了其作为在袁崇焕被下狱处死的罪名中,“谋款斩帅”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条罪状,而该罪名所指的事件,便是袁崇焕矫诏擅杀毛文龙之事。
而一直以来,杀死毛文龙事件,也是袁崇焕身上最大的争议点之一。
毛文龙的东江镇,虽说曾在对抗后金的战争中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后期由于粮饷的问题,作用已经极弱。
而也正是因为粮饷不济,毛文龙的确犯下了虚报兵力,也有走私禁物的罪状,不过毕竟情有可原,袁崇焕对此也算是心知肚明,甚至在早期还对毛文龙多有助益。
根据《崇祯长编》的记载,由于当时莱州道核准东江镇只有兵员2.8万(毛文龙虚报20万),因此朝廷降低了东江镇的粮饷,而在毛文龙被杀两个月前,又有人控诉毛文龙两犯登莱,贪污巨额公款。
如此情形下,袁崇焕却上了一道《计复辽南及为东江请饷疏》,在奏折中极力为毛文龙开脱。
之后,袁崇焕又将毛文龙请到宁远攀谈了一番,出于感激,毛文龙承诺将全力协助袁崇焕对皇太极实施“东西合进之局”,袁崇焕极为满意,当即为东江镇请饷十万。
而在毛文龙被杀前一个月,袁崇焕再度在《为商定恢复之书以复台臣之问仰祈圣断事》中为毛文龙说情,表示自己急需毛文龙发挥作用。
可见,袁崇焕与毛文龙最初的相处还是比较融洽的,而两人的反目,则是源于毛文龙的食言。
《蓟辽督师题本》有载“今后旅顺东行文龙印信,西行督师印信;
又檄定营制;
又檄谕恢复镇江、旅顺;
毛文龙俱未遵依”,即袁崇焕多次给毛文龙下令,均被毛文龙拒绝。
对于毛文龙这种背信弃义的举动,袁崇焕极为恼怒,再加上毛文龙的确有诸多不法事,于是便有了袁崇焕矫诏处死毛文龙之事。
袁崇焕虽然有专断之权,但对于毛文龙这种同样持有尚方宝剑的高级武官,却是没有私自处置之权的,更何况还是矫诏处死。
然而,袁崇焕却只是在事后上了一道奏疏,结果便将此事揭了过去,不仅没有怪罪袁崇焕,甚至还对其处置方式予以了肯定。
不过,崇祯虽然没有怪罪袁崇焕擅杀大臣,但杀毛文龙这件事,却成为了袁崇焕的催命符。
“己巳之变”后金杀至京城,袁崇焕被下狱后凌迟处死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就在毛文龙被杀仅仅四个月后,皇太极取道蒙古,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亲率八旗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地区,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的脆弱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进攻北京,“己巳之变”爆发。
十一月,得知清军绕道蒙古入关后,袁崇焕连忙率领祖大寿、何可纲入关勤王,并一路分兵留守经过的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各城。
直到此时,朱由检仍然对袁崇焕表示了信任,不仅下令嘉奖袁崇焕的部下,并让袁崇焕统领各地援军抵抗清军。
十二月初一,后金在进攻京师受挫后,因补给耗尽退往良乡,然而就在袁崇焕准备率兵追击时,崇祯突然又来了个平台召对,后不顾帝师文震孟等大臣的反对,坚决将袁崇焕下狱。
得知袁崇焕被下狱,明军立即陷入混乱之中,皇太极于是又趁机杀回京师,并在永定门全歼明朝四镇4万精锐后,又率领八旗兵肆意抢掠。
眼见敌军势大,崇祯又连忙下诏让各路兵马驰援,结果入援的陕晋边军因无饷哗变,并加入流寇,直接导致农民军在崇祯三年迅速壮大。
崇祯对袁崇焕态度的急剧变化,无疑让人极为不解。
那么崇祯为何会不顾一切的将袁崇焕下狱呢?

袁崇焕之所以被下狱,并在最后被凌迟处死,主要源于
1、东江旧部的污蔑。
明末御史毛九华在《东江遗事》中,明确提到,当时有“东江逃将潜往京师,伪造讹言者,立拿正法,将龚正祥严行督师递解回籍”。
也就是说,当时有包括龚正祥在内的毛文龙旧部潜入京师,于民间制造舆论,恶意中伤袁崇焕。
2、朝廷内部的党争。
袁崇焕上任前曾与内阁首辅钱龙锡讨论过毛文龙的去留问题,因此当时钱龙锡的政敌,便开始拿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事大做文章。
只不过在他们的言论中,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乃是受钱龙锡指使,并言称毛文龙被杀乃是袁崇焕与后金的密约,以此来坐实袁崇焕投敌卖国的罪状。
如此一来,便可趁机以“奸党误国”为由将钱龙锡扳倒,于是他们一面夸大毛文龙的抗金作用,另一方面则极力渲染“谋款斩帅”的罪状。
3、朝中大臣的指责。
由于后金破关而入极为蹊跷,尤其是赵率教的中伏身亡和刘策军队的调遣,让当时朝中不少大臣认为,清军入关就是袁崇焕故意所为,因而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互相勾结,而这便是袁崇焕\"遣散援兵\"的罪状来源。
虽说此时崇祯帝在位已经三年,可他毕竟只是个18岁的少年,再加上从来没有经历过帝王的系统培养,导致其执政能力仍然相对较弱。
因此,在满朝文武都对袁崇焕非议不止的情况下,以崇祯太过敏感又疑心过重的性格,自然也就产生了疑虑,于是便将袁崇焕下了大狱。
不过,下狱却不一定要处死,崇祯也曾将不少人下狱,但最终又释放重用的也不在少数。
然而,眼见袁崇焕下狱,朝中立即便有人开始落井下石。
先有兵部尚书梁成栋上《请斩袁崇焕疏》,为袁崇焕扣上了“谋款斩帅”的帽子,后有温体仁连上五道奏疏请杀袁崇焕,而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也趁机大造声势。
面对群情汹汹的满朝文武,本就对袁崇焕产生了疑心的崇祯,几乎已经失去了正常思考能力,再加上因“五年平辽”而对袁崇焕的极度失望,以至其最终采纳了梁廷栋、温体仁的建议,以“谋款斩帅”为主要罪名将袁崇焕定罪,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而钱龙锡也在同年十二月被逮捕下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