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和袁崇焕都是军事将领为什么一个流芳千古一个却饱受争议
岳飞是纯碎忠于朝廷和民族的,鞠躬尽碎,死而后己当然流芳千古!袁崇焕是有卖国嫌疑的,杀满人最忌的毛总兵,还里外通吃被崇祯知道而杀的!虽然不像吴三桂那样投敌。
杀了也活该谁叫你做人做事不干净!
参考:
岳飞的无可争议,是在现代角度来说的,清朝那268年里,岳飞也是大家不能随便夸赞的人。
所以我们就能明白一个道理,任何真理,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一、崇祯中了反间计,史料证据充足。
就好比袁崇焕,这哥们在乾隆以前,也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
一直等到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给他翻了案,才让袁崇焕的事情大白于天下: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清高宗实录》那么乾隆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当时乾隆打算编订《四库全书》,所以把满文的老档案都给翻了出来,结果一不小心就翻到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皇太极利用反间计,诱使崇祯杀害袁崇焕,而且采用了最残忍的手法千刀万剐。
反间计的全文如下:先是。
获明太监二人。
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海监守之。
至是还兵。
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
坐近二太监。
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
乃上计也。
顷见上单骑向敌。
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
意袁巡抚有密约。
此事可立就矣。
”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
庚戌,纵杨太监归。
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
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
---《满文老档》崇祯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他上台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阉党。
魏忠贤被剿灭以后,崇祯开始任用东林党人和一些普通大臣。
按道理事情应该有所好转,可是崇祯这位大爷的疑心病太重了。
他重用这些大臣以后,开始不相信这些大臣,在他手里被斩杀的巡抚
最后没有大臣愿意给崇祯卖命了,就算你崇祯再勤劳又有什么用?
李自成入京之前,崇祯让大家来勤王,居然没有人敢来。
为啥?
还不是因为怕死嘛!袁崇焕当年倒是回来勤王了,结果落得个千刀万剐的下场,谁还敢来呢?
吴三桂的关宁军距离北京最近,可是这哥们每天只走十几里路,半个月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就得知崇祯挂了。
于是乎这哥们就投降李自成了。
崇祯既然不相信大臣,那就只好再走天启皇帝的老路,开始重用太监。
于是乎那帮不懂兵法谋略的太监,一下子充斥在了全国各个军队之中做了监军。
实在是太讽刺了,先诛杀太监,现在又重用太监。
关键是这帮太监没有魏忠贤顶用啊!于是乎皇太极的反间计就是利用两个太监达成了目的。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
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明史》《清实录》、《满文老档》、《明史》等官方资料都表明一点,崇祯皇帝的确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诛杀了袁崇焕。
因为很多人对清朝充满了敌意,所以他们觉得清朝的官方史料都不可信。
那这事儿就麻烦了,因为乾隆老爷子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对天下
如果清朝官方的史料不可信的话,那我们所认识到的中华数千年历史,都有可能是乾隆老爷子找人瞎编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可能是乾隆做梦梦出来的,你说毁三观不?
毕竟只有过了清朝审核这一关,这些史料才能发行天下。
所以说,牛角尖我们就不要钻了,官方史料总归比小道消息要强得多。
连清朝都如此大度,要给袁崇焕平反,为啥你始终耿耿于怀呢?
二、再论袁崇焕的“九大罪状”。
那个时候的人,给人罗织罪状,都喜欢用一堆数字。
比如说雍正在处置年羹尧的时候,就列举了92大罪状。
其实这里面一大半罪状都是掺水的,其中一两件事情才是处死他的原因,但是说多一点,可以表明这哥们活该。
袁崇焕也是一样,崇祯一口气给他罗列了9大罪状:第一,托付不效。
明朝有个规矩,但凡外敌打到京城附近,那兵部尚书必死无疑。
所以说崇祯认为皇太极从喜峰口打到京城,这是袁崇焕的问题。
这事儿袁崇焕的确难辞其咎,毕竟他是兵部尚书之一。
可是皇太极是绕过了他的防区,这事儿顶多是个失察之罪,不是他对付不了对方。
后来在京城保卫战中,袁崇焕的人马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他一个文人,身上的铠甲被箭射成了个刺猬,也没叫一次疼。
第二,专恃欺隐。
当年袁崇焕拍着胸脯跟崇祯发誓,五年平辽,也就是花5年时间灭了后金。
结果才过了1年多,崇祯就觉得他不能完成任务,直接给他定罪,认为他欺骗了皇帝。
这事儿就过分了,按照关宁锦防线步步为营的方针,五年平辽未必不能成功。
第三,市米资盗。
这个罪名可就大了,崇祯说袁崇焕每年拿的粮饷,不给自己的士兵,专门用来资助后金。
所以该杀。
这事儿如果坐实了,那必然是要杀的。
可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明朝本来和察哈尔蒙古联合起来对付后金,结果包括察哈尔蒙古在内的蒙古各大部落闹饥荒,大家都快饿死了。
这个时候崇祯是怎么做的呢?
不允许给他们一粒粮食。
而皇太极是怎么做的呢?
粮食免费送,快来拿!当时大家都在抢夺蒙古人的支持,可崇祯是在把盟友往外推,而皇太极在把对手变成盟友。
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的确卖了粮食给察哈尔蒙古,可是人家是盟友啊!最后即使被皇太极给抢了,你就说袁崇焕卖粮给皇太极,有这个道理吗?
第四,谋款诱敌。
也就是说,袁崇焕打算用议和来引诱后金攻打北京。
这事儿也是大罪,可是问题出在哪呢?
问题出在袁崇焕早就把这事儿告诉崇祯了,而且还说明了理由。
所谓议和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加固关宁锦防线罢了。
崇祯对此事的态度也很明确,他曾经表示:这事儿你袁崇焕全权负责就行了,我就不管了。
结果成了袁崇焕的死罪。
第五,斩帅践约。
著名的斩杀毛文龙之罪出现了。
毛文龙这种人都有人捧,真的无语了。
这哥们不允许明朝派文官来监军,不允许宁远节制他的粮饷,还各种谎报军功,杀敌6人敢报成杀敌6万,大哥你咋不去写小说呢?
他只有2万多人,报到朝廷那里,却有不到20万有编制的军人,等于吃了17万人的军饷。
此外毛文龙跟皇太极的书信往来那就太多了。
袁崇焕到了皮岛以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毛文龙随时会反,而且言语之中已经说明了一点,他想要打下朝鲜自立。
朝鲜那时候还是心向明朝的,你要霸占朝鲜是几个意思?
为此袁崇焕知道,只要这趟走了毛文龙就会公然与明朝决裂,与其如此,不如先斩后奏。
先斩后奏的确有罪,但是说这是为了与皇太极达成约定,这就瞎扯了。
第六,纵敌长驱。
这就跟第一条重复了。
第七,顿兵不战。
指的是袁崇焕带着兵马勤王,但是却为了保存实力,不跟后金作战。
大哥啊,你崇祯还能坐在大位之上,还不是因为袁崇焕的大军飞速赶来,一路围追堵截嘛!袁崇焕手下大将赵率教,带着数千骑兵遭遇后金大部队,结果全军覆没,一个不剩,这难道不是在努力?
袁崇焕自己带着9千骑兵飞奔京城,2天走了300多里路,再看看吴三桂每天走十几里路,这差距有多大?
袁崇焕自己的盔甲都被射成了刺猬,他一个文官亲自上战场杀敌,还要他怎样战斗?
第八,遣散援兵。
说的是袁崇焕遣散了增援京城的其他援军。
这事儿就是崇祯不懂军事,在瞎咧咧了。
袁崇焕知道,大家来自各地,合在一处未必就有作用,分兵交战才能发挥各自的长处。
而且袁崇焕对保卫京城有妥善安排,他手下大将满贵熟悉后金战法,而且所带部队战斗力强悍,所以更有利于保卫京城。
第九,携僧入城。
讲的是袁崇焕偷偷带着喇嘛僧进入京城。
这事儿就更扯了,当时袁崇焕压根就进不了城,更别提带着喇嘛僧入城了。
后来他进城的时候,还是被人家用一个筐从城墙边吊上去的。
由此可见崇祯这个时候已经疑心病发作到了何种地步。
他不相信袁崇焕,也开始不相信任何人,导致亡国也很正常了。
总结:毕竟毛文龙的手下得到了善终。
之所以袁崇焕备受争议,那是因为毛文龙的几个养孙,都成了清朝著名的藩王。
即使发生了三藩之乱,他们的影响力依旧没有削减。
这些人对毛文龙的遭遇十分不满,所以各种添油加醋地抹黑袁崇焕。
岂不知这帮人才是真正的投敌卖主之辈,不光卖主,甚至连自己的民族都给卖了,可耻到了何种地步。
但是没办法啊,他们帮助清朝打下了天下,成为了胜利者。
繁衍生息下来,也有十几代人了,如此庞大的人给毛文龙唱赞歌,抹黑袁崇焕,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参考资料:《明史》、《清实录》、《满文老档》
参考:
我觉得把岳飞和袁崇焕对比,对岳飞的侮辱。
岳飞的指挥艺术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就像他对宗泽的答复“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的容人之量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向杨再兴,曾经杀过岳飞的亲人,投降岳飞之后也是一员战将,杀敌立功。
岳飞的精忠报国,名留史册而袁崇焕的指挥,看不到什么军事家的风采,虽然都使用堡垒战术,但是上不能比范仲淹,下不能比曾国藩。
除了宁远那样的大城,他的堡垒战术,更像是给清军送菜。
连具有战略意义的觉华岛都失去了。
袁崇焕没有容人之量,把具有战略意义的皮岛一把手毛文龙给杀了,仅仅是为了立威,杀害毛文龙之后,又不能把皮岛守军控制起来,运用起来,提岛的将领有好几位投降了清军,比如后来封王的尚可喜,耿精忠等等。
就是在北京城下,重要将领满桂的死,也疑似和袁崇焕有关。
袁崇焕更像一个政治投机分子。
志大才疏,大言欺君。
崇祯杀袁崇焕,只是方式方法问题,袁崇焕有自己的取死之道。
参考:
因岳飞身为武将,却干予立储,犯了大不敬,受到了宋高宗的训斥和震怒,而岳飞终于感到了害怕,觉得留在皇帝身边不安全,就书信张宪,让其搞出点动静,再让其外放领军,事泄被部下举报,皇帝感到了岳飞的危险,岳飞经大理寺刑讯,罪行确凿,赵构还是比较仁慈,并没有诛九族,而是仅杀岳飞,岳云,张宪三人,而高宗最后还是无子,一不小心让岳飞举荐的干儿子成为皇帝,这就为岳飞后来的平反留下了机会,宋孝宗也是岳飞有过,但是可以原谅!而岳飞的孙子,为岳飞歌功颂德,留下一个勤政爱民,精忠报国的大忠臣形象,而后代文人,也是以岳飞为忠臣良将,留下了一个美好形象。
而袁崇焕则不一样,在明朝晚期,风雨飘摇,财政危机,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崇祯决定攘外必先安内,决定收兵山海关,专打李自成,张献忠,而袁崇焕胡夸误国,声称五年平辽,崇祯一听非常高兴,给予军饷和生杀大权,而袁崇焕除了一开始的宁远大捷,然后都是败笔,现是在皮岛杀了毛文龙,导致毛文龙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降清,并且携带大量的火炮装备,明朝失去了火炮优势,然后又私卖军粮助敌,最后清兵没有了毛文龙后顾之忧,绕道山海关打到北京!五年末能平辽,清兵反而打到北京,耗尽了朝廷的银子,崇祯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直接零刀碎割了袁崇焕!
参考:
岳飞死后得南宋皇帝平反追封,而袁崇焕被诬通敌叛国被酷刑处死后明亡,一直未有官方为其平反,只有个别历史学家根据史实为袁崇焕以讨论的方式平反,这就是官方控制新闻舆论的厉害。
平民百姓不明真相,官方说袁是反贼,引清兵入关屠杀抢掠百姓,我就恨你吃你的肉,这是袁崇焕的悲剧。
为什么文革那么多的冤假错案,不是中央后来拨乱反正,不知有多少人含恨而死!
参考:
袁崇煥的冤案跟岳飞是差不多的,是有些人没有真正了解袁崇煥,和崇禎是怎样的人,也不了解明清两朝交替的,在战场上主觀和客观上的实际形式,会誤认袁崇煥的守坚城,挖壕沟的战略来阻当清朝的骑兵有效,用持久战来消耗清朝入关时的2O万众,用时間换取空间,达到全消滅清軍的,我想这决不是袁崇煥說大话,袁崇煥领導的怖置的宁遠大捷,要了努尔哈赤的命足可以说明,而崇禎只想在很短时间内打敗清军,是不可能的,違背当时战争的客观规律,又中清朝的离间反间計,这是不是崇禎的错,自毁長城的过?
参考:
因为岳飞有宋孝宗平反,给袁崇焕真正定性的是乾隆——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我们要明白,古代社会是真的遵循古人的价值观——三纲五常,而且那时的底层人民还设在未觉醒的地步,在整个社会上声音很小,也很容易被地主阶级带偏。
岳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岳飞被杀,南宋整个上层,除了韩世忠反对,就没有它人有反对意见。
岳飞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被杀,直到宋孝宗上位,熙宁四年1177年孝宗才给岳飞謚号“武穆”,整整20年,朝野上下连个屁都没放。
倒是秦桧列时,太常博士曹冠在撰秦桧谥议时说:“故太师赠申王秦桧,光弼圣主,绍开中兴。
安宗社于阽危之中,恢太平于板荡之后;
道德光天地,勋业冠古今,虽备道全美,不可主一善名一功,而崇报之典,严于定谥。
尤当先其报国之大节,传道之效焉。
谨按《谥法》 ‘虑国忘家曰忠,文贤有成曰献’宜赐谥曰: ‘忠献’。
”高宗时期的文人对秦桧倒是很推崇,比如说曾因主张抗金违秦桧意而被贬官的汪应辰这样评价秦桧:“初时人以伊周誉桧,末后人以舜禹誉桧,桧亦受之。
大抵久执权柄,与人结怨多。
才欲放下,恐人害己。
似执守不放,其初未必有邪心,到后来渐渐生出,皆是鄙夫患失之谋耳。
”汪应辰被秦桧打压过,他对秦桧不会只说好的,可他说朝廷中人将秦桧比如伊周、舜禹。
甚至在后来的陆游与辛弃疾也对岳飞提的非常少,几乎没有。
因此,统治者的话语权在古代统是占统治地位,不信大家可以看看清朝的遗老遗少编的《清史稿》,把清朝完全是吹上天了。
后来因为与金,蒙古作战,后面的实权者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借助“岳飞”的名字,提升士气,民心,为此还把秦桧当成岳飞的反而教材(其实杀岳飞的应该是赵构)。
例如宋孝宗要北伐,先给岳飞加謚“武穆”,但此时宋高宗还在,就没贬秦桧了。
宋宁宗开禧二年(1026),要北伐,朝廷追夺秦桧王爵,改谥为“谬丑”。
开禧北伐失败,将“缪丑”改回“忠献”,宋理宗赐谥岳飞“忠武”,并“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赠太师、追封岳鄂王本家。
”这次将秦桧谥号由“忠献”改为“缪狠”。
因为这次南宋要联合蒙古进攻金朝。
所以对岳飞的定性,基本上是整个上层统治的政治手段。
而袁崇焕在崇祯三年(1630年),还有14年,明朝就亡了,新建立的清朝还与袁崇焕有仇,怎么可以宣扬他,顶多是作为明朝的反面教材。
参考:
没办法袁崇焕后人无能没法在清朝当上高官自然无法给他平反!
参考:
岳飞当年也是有争议的,官方和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也是以莫须有的谋反罪扣在岳飞头上,连大部分部将都背叛了他,他心里应该也是很悲凉的。
只是南宋没有那么快灭亡,被后面的皇帝平反了。
袁崇焕也是莫须有的谋反通敌罪罪名,但是袁崇焕部将都没有背叛他,都为他喊冤。
袁崇焕死后十四年崇祯自杀明朝就亡了。
这期间,一直战乱改朝换代,没有人顾得上袁崇焕的冤案。
参考:
因为岳飞太深入人心了,满清已经无力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