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历届茅盾文学奖中选出五部经典小说并排序您会选哪几部
\"茅盾文学奖\"更像是一个倒金子塔.怎么说?就是刚开始几部含金量最高,文学性,可读性,思想性都很高,后来受社会,经济,观念发展的冲击,慢慢就有些日见衰退,但也不全是这样,偶尔也会异军突起或者横空出世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如近年出版的麦家的《暗算》,如海派江南流派小说《繁花》,如李洱的《应物兄》。
要列出前五名很难,因为每部获奖都不容易, 都有独具一格的特色,所以只能从获奖后多年来,还畅销不衰,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为标准。
(自右至左陈忠实,路遥右三,贾平凹右四)首先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其次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还有阿来的《尘埃落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熊召政的历史小说《张居正》。
《白鹿原》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可读性很强 ,一旦沉沁其中,就吸引你一口气读完。
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创作手法上,陈忠实主要借鉴了80年代拉美文学及西方叙事史诗的影响 ,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有对俄罗斯文学名著的借鉴, 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还有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
内容如同小说题目 ,它就是叙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情节,全书有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底蕴,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这是一部陕西三秦大地近现代50年的历史画卷和史诗,这本书也反映了80年代的\"反思文学\"的潮流和文学精神。
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穆斯林的葬礼》写的是玉器世家,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盛衰及命运的沉浮。
人世伦理的冲突和交错扭结的爱情亲情纠缠一起的曲折故事,是一部悲情小说,看过此书无论男女老幼都会止不住从内心涌出热泪,让人荡气回肠,具体不必细说了,写得太好了!只引用著名作家冰心的读后感言——\"我对本书十分喜爱。
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好评,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此系冰心特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写的序)阿来的《尘埃落定》,堪称当代纯文学的典范之作,它的文学艺术创新的表达方式,取材藏族史实的稀缺性,夹杂着男一号一位傻子却又有超奇幻的预言能力,都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的阅读体验。
有些地方描写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同感 ,也有当代文学大师如卡尔维诺《风雨夜行人》的影子,还有迷幻主义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叙述色彩。
小说描写一贵族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恩爱,从而生出个傻瓜儿子。
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虽然现实生活中傻乎乎,但却具备超常人的预测功能。
小说90年代初就已完成,但作者初出茅庐,被十多家出版社拒绝,当时流行的是情仇爱杀离奇小说,这种纯文学作品没有市场。
1998年,在阿来准备放弃了,凑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到成都笔会,无意中翻到阿来的这篇作品,大为震撼,回到北京即推荐给社长,被定为当年力推作品出版。
恰好公众经过一段纯文学有了起色,出版后一发不可收,仅盗版就印量惊人。
一时洛阳纸贵。
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
喜欢文学的朋友不要错过。
下面摘录几个作品中的经典段子,1一个活佛一旦不是活佛就什么都不是了。
(套用造句:特朗普总统一旦不是总统就什么都不是了等等)2本来,那样的问题是不该由僧人来想,但他还是禁不住想了。
想了这些问题,他心里已经没有多少对别的教派的仇恨了,但他还必须面对别的教派的信徒对他的仇恨。
最后他问:“为什么宗教没有教会我们爱,而教会了我们恨?
3 就在这时,我突然明白,就是以一个傻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里,保持着它的完整、它的纯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全部得到。
还有熊召正的《张居正》。
茅盾奖获奖辞这样写道\"因其丰瞻的文史修养,恢宏均衡的艺术架构能力、对特定历史底蕴的富于当代性的揭示”。
说的这么饶舌而深奥的,用大白话解释 ,就是作者不但文学水平高,历史底子也丰厚,能讲历史故事过程中让人联想到当代现实生活。
《平凡的世界》一书,是路遥创造的奇迹,这部命运多舛的作品,出版至今30多年来畅销不衰,并在普通读者中间口碑相传。
它的精神力量高过文学价值,体现在底层青年 通过个人奋斗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遥的写作扎根于普通人的生活中,饱含着对底层民众的同情与深情。
《人生》《平凡的世界》更像是连续性的姊妹篇,两部作品都是描写农村与城市 底层青年的奋斗,爱情,内心彷徨,路遥与他的主人公一起爱恨情殇,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经历。
书中有些地方与司汤达《红与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些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的旋律和大气恢宏。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付出的精力与心血是惊人的。
废寝忘食,熬夜通宵达旦,正如他一部作品名字。
《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如流星般短暂辉煌人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如路遥座右铭所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参考:
我没有读过那么多书,比如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读过的不到十分之一,读不读一本书,我的取舍标准俩条:第一,对这个作家的偏爱程度,比如像刘震云,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读过,再比如王安忆,贾平凹,莫言,也是这一类。
第二就是茅奖名单公布后,会看一些新闻报道,尤其是相关的书评,然后找感兴趣的来读。
比如李准,霍达,陈忠实,刘斯奋,宗璞这些。
下面,我就我读过的选出5本和大家分享下,说说我为什么喜欢。
1: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这个人,有一种河南人特有的那种幽默感,他自己说河南人的特点是什么呢?
就是有话不直说,要绕着弯说,但是绕弯不能瞎绕,还得让你要听的懂。
比如他举了一个例子,好比傍晚老张去老王家串门,正赶上老王家吃饭,老王问老张:吃了吗?
别的地方的老张怎么说我不知道。
但是河南的老张会这样说:中午的饭吃了。
所以表现在刘震云的小说上,就是话密而且绕,我感觉在写《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刘震云经常沉浸在这种感觉里,并且感受很享受,但是也经常会在一个有趣的细节上走的太远,用力太过,而影响全书整体的结构。
但是,要承认,这样的语言是有作者鲜明的个人特色的,就是作者的可识别度极高。
除了语言外,这本小说哪里好?
我个人理解,《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是讲“交流”的困难,人与人到底能不能真正的互相了解,而成为知音,人和人交往通过语言,但是交往过程中,比如你和别人说话,第一他可能根本不关心你说什么,你说什么,他都只按自己的思路想,然后按他的逻辑把他认为的你聊上一通,这个不能交流,第二,有人用心听你说,但是他总是会“误读”你的话,而且这种误读不是故意的“曲解”,这就比较难了,就是他“不懂你”,想懂,态度很真诚,但是懂不了,能力很有限。
这怎么办呢?
我觉得写《一句顶一万句》的刘震云是有野心的,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一个故事,他觉得他看到了人类的一个秘密,就是交流的困难,导致人心无处安放,这个困难能被破解吗?
你可以去看他的书,和书里的主人公一起寻找答案。
另外,就算你不想想这么深,只想当一个故事读,那也不错,因为之前说了,这里面有多中国人,人情世故的观察,很多幽默的段落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2:陈忠实《白鹿原》陈忠实是陕西籍的作家,我对他不是很熟悉,他的作品我也只读过这一本。
应该说这也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我感觉这部书前半部分写的从容,越到后面气就有些短,这也是很多长篇小说的通病。
《白鹿原》是一本写“变化”的书,封建的,传统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冲击,逐渐在破坏之中,消亡之中。
人也好,家族也好,乃至一乡一县,都抵挡不住潮流。
抵抗潮流的人是悲壮的,被结局是悲剧性的。
我自己的感觉是陈忠实对于这种变化的心情是矛盾的,对于“仁义”的白鹿原是留恋的。
当然,作为一个故事来看,作者用了很多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把很多事情处理的很传奇,比如白嘉轩的几个老婆,那块有鹿的地,还有被人津津乐道的“枣”。
这些都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3:王安忆《长恨歌》王安忆是上海作家,和之前俩位作家不同,她的语言比较具有现代性。
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比之前俩位要小的多。
加之王安忆特有的女性视角,所以她的小说给我带来的阅读感受既不是幽默,也不是辉宏,而是“精致”作者通过上海的弄堂,飞翔在天空中的鸽子,一个精致的女人---王琦瑶共同营造起来的上海意象,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有魅力, 在细腻, 精致中为我们诠释时代的变迁。
一座城市,一个人,为我们展现人与城市的关联。
了解上海,上海文化,上海人,上海女人,这部小说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
至于故事,我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4:李准《黄河东流去》李准,在写《黄河东流去》之前,就已经很有名,算是个老作家,他之前写过一本《李双双小传》,拍成了电影。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黄泛区人民的生活,塑造了一大批面对苦难的生活,无辜的死亡但是仍然保持有高尚的情操,淳朴的友谊,坚贞的爱情的一群人的故事。
作者的手法是现实主义的,但是在他描写人的时候,很注意刻画人性的复杂性,比如里面有一个地主,他却刻意的展现“如农民一样”的品质,而在农民的身上,也不避讳他们的缺点和弱点。
作者的语言很好,熟练的运用民间的俗语口语,民歌,同时又能看出作者对古典文学语言的运用,比如这样的句子:“委婉凄凉的唢呐,像大漠落雨,空山夜月”也有这样的句子:“蓝五哥,你放心,我要是日后变心,你杀了我,你宰了我,我姓宋,我叫宋雪梅,咱俩跑出去吧,跟着你,就是要饭我也愿意。
”5:莫言《蛙》莫言就不用说了吧?
莫言是山东高密人,阿城说:莫言的故事讲的好,这个话可是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很早之前说的。
我个人的感觉是,莫言早期的作品比他后期的作品要好。
而且作为小说读,我觉得《生死疲劳》比《蛙》要好看作为一个,我写的够多的了,因为每一个作家,如果要介绍清楚,都是一篇大文章,我这个回答希望能激起你阅读的兴趣,如果你读了之后,哪怕只是想去读其中的任何一本,那么我这个回答就没有白写。
是不是这个理?
参考:
如果只列五部,本人观点,应该是以下五部:一是姚雪垠的《李自成》;
二是陈忠实的《白鹿原》;
三是王安忆的《长恨歌》;
四是宗璞的《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
五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赞][赞][赞][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设立了茅盾文学奖,由巴金先生担任评委会主任。
茅盾文学奖由最初的每三年评选一次,改为现在的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
这四十余部获奖作品中,我比较偏爱的五部分别是《穆斯林的葬礼》《生命册》《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长恨歌》。
先来说说《长恨歌》,王安忆的作品以细腻见长。
《长恨歌》中王琦瑶是一位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女中学生,机缘巧合之下被选上“上海小姐”,自此,王琦瑶的命动发生了转变,她成了某位男士的附属品,每日静候男士的到来。
但是,男士遇难,王琦瑶失去了倚仗,再次回到弄堂。
但是,这时的王琦瑶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纯真的弄堂女孩,她无法阻止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与几个男人都有了情感纠缠。
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从妙龄少女到暮色垂年,她的一生一直在与不同的男人周旋。
这个典型的上海小姐,在自己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心存着一份渴望。
她不愿屈从于现实,即使心中布满伤痕,也要坚定地走自己想走的路。
顺带说一句,其实,比起《长恨歌》我本人更喜欢的是王安忆的《天香》。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在这里不必赘述,曾回答过关于这两部作品的一个“同获茅盾文学奖,为何会有人觉得《平凡的世界》不如《白鹿原》?
”再来说说李佩甫的《生命册》。
这本书前不久刚刚读过,李佩甫的作品读过几部,很喜欢他的写作手法,尤其喜欢关于农村题材的几部作品。
《生命册》讲述的孤儿吴志鹏从农村走入城市的故事。
主人公称自己是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吴志鹏时常说起的一句话是“背后有人”。
吴志鹏是喝无梁村乡亲们的百家奶、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乡亲们又推荐并供养他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了省财贸学院的初展才华的青年教师。
当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成了一个“城市人”之时,乡亲们却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他的眼前。
在乡亲们眼中,在城市落下脚的吴志鹏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将生活中发生一切“困难”托付给吴志鹏,期许地望着吴志鹏,渴盼着“困难”的完满解决。
在频繁的“情感绑架”之下,吴志鹏成了一个逃离者,他避开一切可能被乡亲找到的地方,终于成了一个“自由人”。
故事在城市和乡村两条线中穿梭,固守在农村的老姑夫等人与在城市间穿梭的吴志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样的冲突之间,每个人物都更加地生动有活力。
另外,作者笔下那些生活在乡村的各色人物都独具特色,每一个人物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单独的小传。
他们每一位都写在吴志鹏的“生命册”上,与这些人物间无法剪断的“情缘”促使吴志鹏终于又走回了无梁村。
最后,是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这部作品,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不到二十岁,现在还记得读到新月离世时自己伤心难过的样子。
时隔多年再读,虽然依旧为新月姑娘悲痛,但是已经能够理解作者的深意,能够体会生活中不完满的遗憾。
霍达在《后记》中写道: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
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经离开我而存在,我的任务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无须再补上一块或者敲掉一块。
或者,正是因为这份浑然一体的融入,让我们不自觉地深陷作品之中。
对玉痴韩子奇的少年老成敬佩不已,为梁君壁能够接受不是亲生女儿新月在自己身边长大而感叹,对执着理想的楚老师心生爱慕,为青春美好的新月惋惜……茅盾文学奖每一部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每个人对作品的喜好也都是不同的。
所以这个排序也是非常主观的,非常个人的。
附: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东方》莫应丰《将军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李准《黄河东流去》张洁《沉重的翅膀》刘心武《钟鼓楼》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路遥《平凡的世界》凌力《少年天子》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刘白羽《第二个太阳》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荣誉奖萧克《浴血罗霄》徐兴业《金瓯缺》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刘斯奋《白门柳》(一、二)刘玉民《骚动之秋》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张平《抉择》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熊召政《张居正》张洁《无字》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柳建伟《英雄时代》宗璞《东藏记》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湖光山色》麦家《暗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2014)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
参考: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
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
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中文名茅盾文学奖创办时间1981年创办机构中国作家协会 性 质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目录1 设立背景2 评选要求? 范围? 标准? 纪律3 机构程序? 机构? 程序4 经费来源5 外界评价6 历届名单7 奖项之最8 茅盾介绍设立背景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
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
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
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评选要求范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1、茅盾文学奖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现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
评选年度以前发表或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在得到评委会不少于半数委员的赞同后,亦可参评;
2、多卷本长篇小说,一般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
3、鉴于评选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各种具体困难,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长篇小说,均要求以汉文的译本出版后参加评选;
4、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
标准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
2、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2] 纪律1、为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要坚持评奖标准,逐步向评委名单公开、投票过程公开以及评委评语公开制度过渡。
每一位评委或评委会集体要对获奖作品分别作出简短的评价,评奖揭晓时公之于众。
2、杜绝行贿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
评委会委员、审读小组成员以及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收受参评者的礼物,不得出席参评者的宴请,不得进行任何有可能影响评选结果的不正当交易。
一旦发现此种行为,有关评委或评奖工作人员的资格将被取消,有关参评者的参评资格也将予以取消。
3、实行回避制度。
评委会成员和参与评奖工作的工作人员若有作品参评,或与参评作家作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如系作品的责任编辑、参评作者的亲属等),应主动回避。
[2] 机构程序机构1、评选工作由“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担。
2、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聘请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出任,每一届评委会成员的组成应有更新,更新名额不少于评委总数的1/2。
评委名单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名,报告主席团,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3、评奖委员会下设评奖办公室,处理评奖活动中的具体工作。
4、评奖委员会组成后,须认真讨论评选标准,申明评奖纪律,统一思想,以确保评选工作的导向性、权威性与公正性。
程序1、参评作品征集。
参评作品的征集工作由评奖办公室进行。
经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后,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作协、各行业文协、全国各有关出版单位和大型文艺杂志社发出作品征集通知,请他们在规定期限内向评奖办公室报送符合评选要求的参评作品。
2、推荐备选作品。
评奖办公室报请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聘请熟悉长篇小说创作的若干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家组成审读小组,对推荐作品在广泛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出适当数量的作品,作为提供给评委会审读备选的书目。
经由三名
3、投票产生获奖作品。
评委会在认真阅读全部备选书目的基础上,经充分的协商与讨论,可选择用记名投票方式或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作品。
投票方式由评委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择定。
投票分两轮:第一轮投票,对候选篇目进行初步筛选;
第二轮投票,决定获奖作品。
作品获得不少于评委总数的2/3的票数,方可当选。
4、获奖作品的数量。
每一届评委会根据长篇小说创作的实际状况确定该届评选的获奖数量。
一般情况下,获奖作品3-5部。
为保持此项文学大奖的权威性,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5、评奖揭晓。
评选结果由中国作协统一发布。
对获奖作品,颁发奖状(证书)、奖牌和奖金。
对出版获奖作品的出版社、杂志社、责任编辑颁发奖状(证书)。
颁奖方式由评委会讨论决定。
经费来源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经费由国家拨款以及吸收社会赞助的方式解决。
给付获奖作家的奖金从茅盾文学奖基金利息内支付,具体数额,由评委会确定。
自2011年起,因李嘉诚先生捐助茅奖奖金由5万元提高到50万元。
外界评价茅盾文学奖是体制内最主流的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
但是从前6届的获奖作品和作家情况看,这个崇高的奖项也摆脱不了鸡肋的属性。
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有一样的问题——几个评委,带着凝固的评判标准,去给作家和作品量化打分,然后排位。
当文学一旦异化为某种裁判的形式,文学立体复杂的审美空间就被忽略,而成为一种让“作家”成名的工具。
茅盾文学奖一直因为“曲高”而太过“和寡”,纵观茅盾文学奖所有的获奖作品,大多都是现实主义的、史诗的、民族性的等,即多为现实主义文学,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首次被获准资格入围的网络小说,最后也是全军覆没。
很多人说,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从评委到作品,都有脱离“群众”的嫌疑。
因此茅盾文学奖存在着评委看不全,群众全不看的弊端,茅盾文学奖虽然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群众一直只是看客。
而对于文学奖本身,在经历了多年的历练,也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模式,作品来源单一,获奖作品模式单一,不够民主等现象都让茅盾文学奖变得神秘莫测。
茅盾文学奖既想要保证体制内的传统价值取向不改,又想向新的读者诉求做出妥协,就难免呈现出一些矛盾性。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不会偏爱年轻人、不会向网络文学折服那样,茅盾文学奖也不会放弃传统价值这个根本。
因为体制内的文学向来都有一种精英和经典的固执,不愿向多流变的文学低头。
不过,在矛盾中行进的茅盾文学奖,还是让人读出了希望。
历届名单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你在高原》(张炜)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百花文艺出版社魏巍,《东方》,人民文学出版社莫应丰,《将军吟》,人民文学出版社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李准,《黄河东流去》,北京出版社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刘心武,《钟鼓楼》,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平凡的世界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浙江文艺出版社刘白羽,《第二个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荣誉奖萧克,《浴血罗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徐兴业,《金瓯缺》,海峡文艺出版社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白鹿原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刘斯奋,《白门柳》(一、二),中国青年出版社刘玉民,《骚动之秋》,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张平,《抉择》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秦腔熊召政,《张居正》,长江文艺出版社张洁,《无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柳建伟,《英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宗璞,《东藏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贾平凹,《秦腔》,《收获》杂志、作家出版社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杂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国作家》杂志、作家出版社麦家,《暗算》,《钟山》杂志(发表篇名为《暗器》)、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蛙》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5]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2014)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以得票多少为序) [6] 。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5—2019) [7] 作品(5张)《人世间》(梁晓声)《牵风记》(徐怀中)《北上》(徐则臣)《主角》(陈彦)《应物兄》(李洱) [8] 奖项之最编辑最年轻获奖者:1982年古华(40岁)最年老获奖者:2019年徐怀中(90岁) [9] 获奖次数最多:张洁(两次)篇幅最长获奖小说:张炜《你在高原》450万字篇幅最短获奖小说:古华《芙蓉镇》16万字茅盾介绍编辑茅盾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茅盾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成人。
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以后,茅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并着手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不久担任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随后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茅盾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的文学奖,而且这个奖也是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命名得奖,1981年时茅盾先生自知病将不起,于是把自己的二十万元稿费捐赠给了中国作家协会,以此来奖励那些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现在这个奖也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一共颁发了九届,而且在这九届中,诞生了很多非常不错的作品。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五部最值得一读的作品,看看你都读过了没有?
1、《芙蓉镇》《芙蓉镇》是著名作家古华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时间的事情,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描写,而且写得极为传神,读来更是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小说以芙蓉镇小商贩胡玉音为主线,讲述了他与丈夫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所遭受的一系列的苦难,可以说这是一部极为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处处都是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细腻的描写,也正是这一细腻的描写,使得他的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2、《平凡的世界》虽然个人并不太看重这部小说,但是这部小说,对于一位初入文学的人来说,还是值得一读,主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部小说,处处都是能够看到一些比较不真实的情节。
不过这部小说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还是值得肯定,路遥所设定的两位男主人公,孙少平与孙少安,他们可以说是一代人的榜样,所以这样的小说,对于刚刚入门的人来说,还是值得一读。
路遥也正是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而且这部小说,一直到现在也还是人们比较喜爱的纯文学小说。
3、《白鹿原》陈忠实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他这一辈子也只写了《白鹿原》,这一部小说,那么这部小说同样的给他带来了诸多的荣誉,也是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写得极为厚重,作者把一个时代全部的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中,读这样的小说,最是能够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
《白鹿原》的故事从清末一直写到了民国后期,在时间的跨度上,长达半个多世纪,所以说这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小说,也是非常值得一读。
4、《长恨歌》《长恨歌》是著名女作家王安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处处能够让人看到王安忆,对于女性细腻的描写。
作者对于故事的情节,以及人物的描写,那都是描写得入木三分,虽然很多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拖沓的作品,其实不然,这样的描写,才更加能够显示出作者的才华来。
可能现在人们一提起王安忆,很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她是张爱玲的传人,但是我个人认为,他的才华不在张爱玲之下,尤其是她的这部《长恨歌》,写得极为深刻,这部小说,也是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5、《繁花》《繁花》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就是最新一届的作品,这部小说也是金宇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用上海的方言俚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过去的上海,以及当下的上海,所以这样的小说,也是同样值得一读。
在经过了长达四年之久的等待之后,为公众所瞩目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终于尘埃落定,五个获奖名额各有其主。
依照得票多少的顺序,五部长篇小说分别是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以及李洱的《应物兄》。
虽然说在当下时代,文学的边缘化已是难以否认的客观现实,但相较而言,国内目前林林总总的文学奖之中,公众
五部获奖作:人道主义、史诗情怀与时代关切 在具体
这一点,在《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
”“茅盾文学奖评奖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
获奖作品应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精神。
对于深刻反映时代变革、现实生活和人民主体地位,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作品,尤应予以
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鼓励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鼓励探索和创新,鼓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作品。
”尽管《评奖条例》中的相关表述带有公文写作的特点,但有一点却是无论如何都必须明确的,那就是:在强调作品所具思想艺术品质的同时,意识形态层面的因素也必然会被纳入到认真考量的范畴之内。
依照这样一种特别的文学标准来衡量,获奖的五部长篇小说,应该说还是名符其实,都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
《人世间》共由三大卷组成,上卷的时间背景是1970年代,中卷的时间背景是1980年代,到了下卷,时间背景就变成了进入21世纪以来。
与这三个时间背景相对应的社会时代,分别是“文革”“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
面对这样的一个时间顺序排列,我所担心的,正是一种类似于“芝麻开花节节高”式的社会进化论的叙事逻辑的阴魂不散。
庆幸处在于,梁晓声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规避了如此一种社会进化论的叙事陷阱。
说实在话,能够超越社会进化论思维,能够以如此一种“反”或者“非”进化论的逻辑来建构打造《人世间》这样一部具有长河史诗性质的长篇小说,乃是作家梁晓声一个极其难能可贵之处。
即使仅仅只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应该向梁晓声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当代作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年已九旬的老作家徐怀中创作的旨在再现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的《牵风记》,既有对于战争残酷性的真切展示,也有对于将士爱情生活浓墨重彩的描写,但尤其难能可贵的一点,却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价值立场的强力凸显。
至于徐则臣那部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北上》,就其根本主旨而言,与其说是在书写大运河的命运变迁,反倒不如说是在书写表达中国“现代性”的发生。
徐则臣真正的着眼点,其实是梁启超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正是在如此一种地理与时间微妙转换的过程中,“现代性”在中国的发生悄然无声地取代了大运河,成为了《北上》真正意义上的潜在主人公。
而这,也正是徐则臣把自己的上溯时间最终确定在晚清时期的1901年这个时间关节点上的根本原因所在。
书写一位秦腔女演员人生故事的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其“史诗性”特点也非常鲜明。
或许与剧作家的身份紧密相关,在长篇小说《主角》中,陈彦所聚焦表现的,却是舞台上的戏剧人生。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女主人公忆秦娥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中,作家相当出色地凝聚表现了社会与时代的风云变幻。
李洱的《应物兄》是一部聚焦学院、聚焦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长篇小说。
它试图在雄厚知识累积表达的基础上,以一种总体性的方式概括表现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与精神状况。
唯其如此,批评家黄德海方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谈论《应物兄》:“作者自觉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在变形之后妥帖地赋予每个人物,绘制出一幅既深植传统,又新鲜灵动的知识分子群像,完成了对时代和时代精神的双重塑形。
”依照我自己的一种理解,就叫做“乃始有一部足称充沛丰饶的知识分子之书”。
另一些思想艺术上的标高之作 然而,在充分肯定
那就是,这次荣幸获奖的五部作品到底能不能够代表过去四年内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答案只能是否定的,那就是,不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最起码在我看来,诸如刘庆的《唇典》、刘亮程的《捎话》、吴亮的《朝霞》、范迁的《锦瑟》、肖亦农的《穹庐》、付秀莹的《陌上》等,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过去四年内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标高作品。
刘庆以东北抗联为主要
作为一部思想含蕴丰富的现代主义特色鲜明的长篇小说,刘亮程的《捎话》在进行深度文化冲突表达的同时,更是对与文化冲突紧密相关的、具有极端自我分裂性质的现代精神世界,进行了具有突出原创性的实验性探索。
这方面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对于所谓“双体人”的创造性发现与书写。
吴亮的《朝霞》是更为极端的先锋性探索,主要体现在他干脆以一种诗歌写作的方式来进行他的小说写作。
最起码,在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中,在吴亮之前,并没有哪一位作家明显地逾越二者之间的文体界限,以诗歌的艺术思维方式来精心营构一部长篇小说。
范迁的《锦瑟》所集中透视表现的,乃是一段知识分子的精神秘史。
对于男性主人公失败的人生,恐怕还是刊物编辑给出的理解最为到位:“由于知识分子本身的软弱和动摇,注定了他自身改造的不彻底性,他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都无所适从,同时为个人情感心绪所左右,使他在人生道路上举步维艰,处处受挫,锦瑟无端五十弦,人生匆匆半百载,回首遥望,感叹无限。
” 肖亦农《穹庐》所集中讲述的,乃是大约一个世纪前,曾经长期生活在贝加尔湖畔布里亚特草原一个以嘎尔迪老爹为首领的蒙古部落,排除各种艰难险阻,历经漫漫征途,最后回归到遥远祖国的故事。
与一般作家的写作路数不同,肖亦农的一个特出之处,是把书写的重心最终落脚到了布里亚特蒙古部落大迁徙之前各种矛盾冲突的
既然
还是“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也让我们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继续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吧。
参考:
从1982年开始至今,已有43位文学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这其中有张洁在第二届凭《沉重的翅膀》和第六届凭《无字》获得了两次茅盾文学奖,真的要膜拜。
这其中如果要选五部我喜欢的,我会选第一:路遥《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全景式的描写了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乡社会生活,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发展中经历的艰难曲折。
第一届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风格和《平凡的世界》有点相似。
第二,陈忠实《白鹿原》,这本书文学气息浓厚,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社会发展的史诗巨制。
第三,古华的《芙蓉镇》,这部著作改编的同名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代,也让刘晓庆,姜文从此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第四,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以精妙的语言写活了鄂温克族的百年苍桑巨变,讲述了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第五是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我是先看了电视才知道这本书,此书既磅礴大气,又有诗情画意,涵盖了从红军时期到“文革”后进入新时代约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最爱的作品,也许我喜欢的并不合你的意,不妨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而且,获茅盾文学奖的很多著作我都还没仔细看过,也希望可以听听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参考:
我会首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王安忆的《长恨歌》贾平凹的《秦腔》
参考:
伟人名言:“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要推举排序,总是要自己读过,才好推选排序。
茅盾文学奖,入围的作品,都是中长篇小说,短的几十万字,长的上百万字。
每届获奖的作品,少的三部,多的七部。
自己的精力有限,无法所有的作品都去阅读,无法在艺术的高度去推荐作品,但是可以从自己已经读过的作品中,根据自己的喜好,排一个自己心中的排名吧。
我读过的茅盾文学奖作品第一届:《芙蓉镇》古华,《将军吟》莫应丰第二届:《钟鼓楼》刘心武第三届:《平凡的世界》路遥第四届:《白鹿原》陈忠实第五届:《长恨歌》王安忆,《茶人三部曲》王旭峰第六届:《历史的天空》徐贵祥第七届:《暗算》麦家第八届:《蛙》莫言,《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第九届:《江南三部曲》格非第十届:《牵风记》徐怀中,《主角》陈彦我喜欢的排名1、《主角》陈彦2、《蛙》莫言3、《暗算》麦家4、《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5、《平凡的世界》路遥排名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
跟作品的文学艺术成就无关。
以下内容可能有些许剧透,请谨慎阅读!《主角》《主角》这本书两条主线,大线是讲诉秦腔的兴衰史,小线是讲诉“忆秦娥”这个“角儿”的成长故事、成名之路。
推荐理由:生命灌注的人间大音;
对小人物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歌颂与褒奖。
作者为小人物立传,忆秦娥是个小人物,而我自己也只是个小人物,所以对小人物成长成名的故事,自己的代入感特别强。
忆秦娥的一生,就是从放羊娃到烧火丫头,从烧火丫头到配角,从配角到主角,从主角到名角的奋斗沉浮史。
小说的笔触扎实细腻,微观处,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
宏观处,也描绘出秦腔起起落落的大历史。
《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个以中国古典的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
《蛙》莫言的《蛙》是一部生命远播的作品,通过讲诉产科医生姑姑的一生,描绘了中国几十年的乡村生育史,直面社会敏感话题,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
推荐理由:触及人心中最痛的地方。
中国的一代人,对计划生育应该都会有种不堪回首的记忆。
那种记忆,可能是很多人的伤疤,而作者通过姑姑的一生,将这个伤疤无情的揭开。
小说的开始,姑姑专业科学的接生技术,和旧社会产婆愚昧的接生传统的正面交锋,就深深吸引了我。
小说的最后,王胆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在将要临盆的时候,想乘着竹筏逃到外地去生产。
可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支持者的姑姑却依旧要将王胆抓回来流产。
在小河上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追逐后,姑姑的计划生育队追上了逃跑的王胆。
可此时王胆羊水破裂,最终,姑姑在竹筏上给她接生了一个女婴。
当女婴出生的那一刻,我真的看哭了。
《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作者莫言对生命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暗算》麦家的《暗算》入选茅盾文学奖,也是颇有争议,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看,入围似乎差强人意。
但是从读者的可读性来说,我却是非常喜欢。
推荐理由:文字朴实无华,故事神秘易懂。
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个篇章,讲诉了一群有特殊技能的特殊人才在特殊时期的特殊行业为祖国做出的特殊贡献。
破译,解密,密码的世界总是很吸引人眼球。
小说通过一种诡异迷离的叙事方式,再通过幻疑莫测的悬念情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有别于人们固有印象的神秘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宿命。
《暗算》就是作者为那些在秘密战线的秘密工作者们,树碑立传。
《一句顶一万句》《一句顶一万句》号称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刚开始读起来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就放弃了,人物关系错综繁杂,一不小心,就忘了某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关系了。
可是,读着读着,会发现,作者写出来的孤独感,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种孤独感。
推荐理由:成熟、大气。
中国式的孤独感。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
一去一来,延宕百年。
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让读者回味悠长。
《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看主要是在讲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是我们细细咀嚼与慢慢回味,就能读懂,这实际上是在讲“孤独”的历史。
“孤独”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的延续。
《平凡的世界》大家之作,好评如潮。
推荐理由:全景式地反映了七八十年代我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小说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小说的中心,生动地刻画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
最让我痛惜的是田晓霞的结局,真的又看到流泪了。
心里质问着,为什么要给田晓霞这么好的姑娘,安排这样令人痛惜,令人惋兮的结局。
能看我看哭,能让我流泪的作品,必定也是优秀作品,毕竟,优秀的作品直击了人内心情感的最脆弱的那个点。
参考:
我会选人民作家魏巍的长篇小说巜东方》,因为这部作品,用小说艺术,塑造了新中国不屈不挠丶震撼世界的顶天立地的形象,歌颂了英勇顽强丶视死如归丶战无不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再现了波澜壮阔的立国之战一一抗美援朝战争。
参考:
从1977年至2019年8月,茅盾文学奖一共评选了十届,这十届的获奖作品良莠不齐,如果要从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选出五部经典小说,我个人的看法是: 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古华的《芙蓉镇》、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阿来的《尘埃落定》。
一、理由 1. 之所以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排在第一位,理由很简单,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史诗性的巨作,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足以让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
2.其余四部小说在我看来,无论在小说所写的内容还是在小说的叙述形式上,都有着超出其他很多作品的地方,是属于那种在时间的长河里越来越显出高贵品质的小说,而不是像某些获奖作品那样,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二、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1977-1981)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1.第一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张炜:《你在高原》、 魏巍:《东方》、莫应丰:《将军吟》、 姚雪垠:《李自成》、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2.第十届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 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三、题外话有的小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但在我看来,远比很多茅奖作品要杰出,比如余华的《活着》。
参考:
1.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路遥:《平凡的世界》2.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梁晓声:《人世间》3.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李准:《黄河东流去》4.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陈忠实:《白鹿原》5.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贾平凹:《秦腔》原因:1、我读的书少,其实茅奖作品我只读过大约十本;
2、我喜欢读比较熟悉的作家的作品;
3、我只看容易看懂的作品;
4、我偏重于看农村和怀旧题材的作品。
5、喜欢北大荒和大西北,文学作品也是同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