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见过奕字辈载字辈甚至溥字辈的人吗
乾隆四十九年,时年74岁的乾隆帝收到加急文书,其长房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诞生,乾隆帝非常高兴,赐名其载锡,这也是乾隆帝的第一个元孙。
元孙,也就是玄孙,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改称元孙。
载锡是乾隆帝的长子永璜的后嗣,其父亲奕纯,乃是永璜的孙辈,载锡也是乾隆帝见到的皇室之中最小一辈的后代。
奕字辈、载字辈乾隆帝都见到了,但至于溥字辈,还差一点。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享寿89岁,潜邸时期,当时18岁的弘历就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永璜,不过永璜的生母富察氏出身寒微,永璜也被冷落。
虽然长寿,不过乾隆帝的子嗣也不算是多么繁盛,其膝下共有十七个皇子与十位公主,看起来似乎还可以,但其实并不怎么样。
子嗣繁不繁盛不好说,主要靠衬托,相对于雍正帝,乾隆帝的子嗣的确还过得去,但要是跟康熙帝比起来,那可就差得远了。
康熙帝一生共有三十五个儿子与二十个女儿,乾隆帝还不到祖父的一半。
公元1747年也就是乾隆帝37岁的时候,皇长子永璜让乾隆帝做了祖父,乾隆帝的长孙绵德降生人世,不过很尴尬,永璜在三年后离世,享年23岁。
乾隆帝非常长寿,但是他的孩子们却大多没有继承到他的这种优势特长。
乾隆帝膝下十七个皇子之中,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全都是幼年夭折没有长大。
剩下的十个人里,有六个都走在了乾隆帝的前头,而且像永璜这样英年早逝的也挺多。
到乾隆帝退位的时候,他还在世的儿子也只剩下永瑆、永璇、永琰与永璘四人。
不仅是儿子这一辈长寿得不太多,孙辈也不怎么样。
乾隆帝的儿子们都是永字辈,孙子都是绵字辈,重孙是奕字辈,乾隆帝的儿子们之中,子嗣凋零者甚多,要么就是独苗,要么就是悉数夭折。
皇四子永珹被乾隆帝过继到绝嗣的履亲王一脉,结果永珹六个儿子就活下来一个,而这独苗最后也还是绝嗣了,不得不又过继旁支继承。
由于子孙之中绝嗣的不少,所以乾隆时期,宗室之间把孩子相互过继的现象非常多。
嘉庆元年,乾隆帝在世皇孙仅有三十多人,而当年康熙帝驾崩前夕,皇孙多达九十七人。
永璜是乾隆帝的长子,而此后乾隆帝的次子早夭,三子永璋在孙辈断了后嗣,四子就是过继出去又断了嗣的永珹。
如此一来,乾隆帝剩下的皇子后代们,根本不能与永璜的后代们争“长”的次序,乾隆帝率先看到的孙辈、重孙辈、玄孙辈,定然都是出自永璜这一支。
果不其然,永璜的后代奕纯,为乾隆帝生下了长房的长子长孙长重孙长玄孙载锡,这是乾隆帝见到的自己的第四代后人,真正五世同堂。
古代四世同堂已经罕见,乾隆帝能见到载锡,真要靠他长寿。
载锡是乾隆帝后嗣之中的第一个玄孙,载锡的祖父绵德,比后来的道光帝旻宁大了整整35岁的年纪,而载锡的父亲奕纯,比咸丰帝奕詝大了整整64岁。
至于载锡,他作为长房长玄孙,比光绪帝载湉大87岁,而载锡的长子溥庆,比宣统帝溥仪大了惊人的103岁,几乎横跨了几代人。
载锡出生后还算健康,并且乾隆帝在自己88岁大寿之时为载锡赐婚,当时载锡才14岁。
当然,古人的婚配生育年龄很早,顺治帝与康熙帝都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做了父亲,所以乾隆帝也盘算着过几年就能见到溥字辈的长来孙了。
然而次年乾隆帝驾崩,而载锡是在婚后第四年有了长子溥庆,乾隆帝无缘见到溥字辈。
参考: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春,七十五岁的乾隆帝第六次南巡,闰三月份抵达江宁(南京)。
正当他驻跸于龙潭行宫、率诸多随驾大臣、地方文武官员游览欣赏江南美景的时候,来自京师的八百里加急奏报给老皇帝带来了一个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初八,皇长孙镇国公绵德的长子三等辅国将军奕纯之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诞育一子!这是乾隆帝第一个元孙(即玄孙,避康熙帝名讳,改称元孙),这个婴儿的诞生,让乾隆帝终于实现了五世同堂的愿望。
得到皇元孙诞生的消息后,乾隆帝喜不自禁,当晚即命设宴,让随扈南巡的王公大臣、江南官员及安南国使臣等参与宴席,以庆贺皇帝得到元孙。
乾隆帝在席间更是作诗一首,以庆贺自己又向“千古一帝”的目标迈进了一步:飞章报喜达行轩,欢动中朝与外藩。
曾以古稀数六帝,何期今复抱元孙?
百男周室非五代,三祝尧封是一言。
重耋人多兹鲜遇,获兹惟益凛天恩。
第二天,乾隆帝在江宁下达谕旨,对十七岁的曾孙奕纯加以封赏,以表彰他延续皇家血脉、为自己添得元孙的功劳:“朕庆抱元孙,五世一堂,实为古稀盛事。
自应特沛恩施,以衍奕祀云初之庆。
皇曾长孙奕纯,得生元孙,实为国家祥瑞,朕深为欣悦,著加恩赏戴宝石顶、双眼花翎、晋封镇国公品级镇国将军。
”然后乾隆帝按照皇室行辈命名规则,给皇元孙起名为:载锡。
在乾隆帝结束第六次南巡返回京师后,他还亲自前往皇孙绵德的贝子府,“探视元孙、御赐红绒结顶帽”,显示出老皇帝对于元孙的重视、以及自身五世同堂的得意之情。
皇元孙的祖父、时年三十八岁的绵德,则早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就因为儿媳即将诞育皇元孙而被祖父乾隆帝额外加恩:“今念绵德之子奕纯,新岁可以得子,朕庆抱元孙,五世一堂,实为古稀盛事,自应特沛恩施,以衍奕禩云礽之庆。
绵德著加恩晋封固山贝子,嗣后宜益加谨饬,常存敬畏,以期永承恩泽,副朕谆切训勉之至意。
”绵德是乾隆帝的长房长孙,他的父亲-乾隆帝庶长子永璜,因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嫡母孝贤皇后葬礼上不够悲哀痛悸,被父亲乾隆帝严厉斥责:“皇后崩逝,而两嫡弟皆亡,自以为身为长子,有登大宝之机,暗自窃喜。
”并发誓不再考虑永璜为继承人:“此人断不可承续大统!”永璜莫名其妙遭受父亲的无情打击,继承权也被剥夺,万分惶恐惊惧之下,以致郁郁寡欢、心气郁积,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抑郁而卒,年仅二十三岁。
永璜去世后,乾隆帝才顿感后悔,对于英年早逝的长子十分愧疚,追封其为和硕定亲王,谥号“安”,并沉痛悼念:“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
年逾弱冠,诞育皇孙。
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备成人之礼。
”永璜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诞育了长子绵德,八月又诞育次子绵恩。
这也是乾隆帝的长孙、次孙。
对于丧子的乾隆帝来说,总算是一个慰藉。
永璜的长子绵德,在皇祖的关爱下,承袭了定亲王爵位,时年仅三岁,当时他的诸叔、即乾隆帝诸子,都还没有封爵。
这也是乾隆帝对于长子因己而早逝的补偿。
而绵德成年之后行事乖张,肆意妄为,渐渐不受皇祖待见。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绵德因犯事被降爵为定郡王。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因私下结交官员,馈赠往来而被革除封号,定郡王爵位被皇祖乾隆帝转封给其弟绵恩。
不过绵德到底是乾隆帝长孙,又没有谋反、忤逆等大罪,还给皇祖乾隆帝诞育下长曾孙,所以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被乾隆帝授予镇国公爵位,以示亲亲爱护之情。
清室皇家子弟,在康熙帝诸子以下,俱以汉族传统,用字派以行辈分,康熙帝子、孙,起初皆以“胤、弘”二字排行(顺治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皇次孙弘皙(废太子胤礽第二子,胤礽长子早夭,所以弘皙实际上是康熙帝长孙)的长子出生,康熙帝以“永”字为其字辈,赐名永琛,这也是康熙帝第一个曾孙。
此后,康熙帝诸曾孙,皆以“永”字为字辈。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发布上谕:“前日所查宗室玉牒,内有名诸尔杭阿者,系太祖派下七世孙,为朕孙辈,著令改名绵庆,嗣后永字辈下即用绵字。
”此时乾隆帝才三十六岁,尚未得孙(乾隆帝长孙绵德、次孙绵恩,都要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才出生。
)但急不可耐的乾隆帝凭借一个远支孙辈宗室的名义,早早给自己定下了孙辈排行。
三十三年后,乾隆四十四年(1777年),乾隆帝第六子永瑢的第五子出生后,乾隆帝也许是年老忘事,给这个亲皇孙又赐名“绵庆”,和他那远房族兄同名。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史书上就没有记载了。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长孙绵德的长子出生,这也是乾隆帝第一个曾孙。
“年仅”五十七岁的乾隆帝升级成为皇曾祖。
于是,他按照皇六子永瑢给崇庆皇太后(乾隆帝生母)庆贺寿辰时所画的《岁朝图》中自己曾经题跋过的“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诗,给皇曾孙以下后裔定下了“奕、载、奉、慈、娱”五字字辈,并赐皇长曾孙名“奕纯”。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闰三月,皇长曾孙奕纯的长子出生,这是乾隆帝的长房长孙、长曾孙、长元孙,也是时年七十五岁的乾隆帝所见到的第一个元孙。
欣喜的老皇帝亲赐长元孙名“载锡”,并在南巡途中大摆宴席、作诗庆贺、夸耀自己五世同堂。
返回京师后,乾隆帝又仿照祖父康熙帝当年的举动,在皇宫内乾清宫大殿前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七十
第二年,乾隆帝再次下谕旨:“朕仰承天眷,上年喜得五世元孙;
因令各督抚查明所属绅士庶民,有身及五代同堂者,加恩赏赉。
”要地方官员查明天下各地和自己一样五世同堂的老人,加以封赏,以示普天同庆之意。
最后地方官奏报上来五世同堂的名单有一百四十二人,其中四人已年过百岁。
“皆曾元绕膝,洵为升平人瑞矣。
”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大寿,皇长元孙载锡年七岁,随同家人入宫恭贺皇高祖寿辰,并以小矢为皇高祖乾隆帝演示射技,三发三中。
乾隆帝大喜,赐年幼的皇长元孙黄马褂、戴双眼花翎、用镇国将军品级。
而皇元孙的逐渐长大,也给垂垂老矣的乾隆帝莫大的慰藉和自满之意。
于是乾隆帝在八十岁这一年,刻“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印章,用以在书画、文章上钤印,并在紫禁城景福宫内增设“五福五代堂”匾额,以炫耀自己独一无二的福分。
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意犹未尽,在皇长元孙载锡未满十岁、尚不能指婚、从而为自己诞育奉字辈来孙(五世孙)的情况下,再次令宗人府查询皇族玉牒,搜寻是否有来孙辈的远支宗室,以满足自己达到“六世同堂”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帝王记录。
宗人府的查询结果没有让老皇帝失望,居然找到了两个奉字辈远支宗室,得意的乾隆帝立即下达谕旨:“因令宗人府查宗室内载字辈下一支远支,而奉字辈已有希贤、觉隆阿二人,皆太祖位下十世孙也;
瓜跌繁衍、宗支极盛,朕心甚为欣庆。
著令希贤加恩赐名奉福,觉隆阿加恩赐名奉寿,并查二人父在何当差,令宗人府据实奏闻,以示朕推恩亲族、仰承天眷、启佑万年之意。
”这样,在乾隆帝的刻意安排下,他生前想见到五世孙的愿望,总算实现了一部分。
不过奉福、奉寿二人怎么说也只是远支宗室、血缘太过疏远,这样的族来孙,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乾隆帝的虚荣心。
于是给老皇帝诞育正牌皇来孙的重担,就落到了皇长元孙载锡的肩上了。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八十六岁的乾隆帝按照多年前的承诺,明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准备禅位。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正式举办禅位大典,将皇位传给皇太子颙琰(改名),自称太上皇帝,退居养心殿,实际上还是继续操控朝政,嗣皇帝嘉庆帝不过虚居其位而已。
嘉庆三年(1798年),皇长元孙载锡年满十四,到了指婚的年纪,于是八十八岁的太上皇乾隆帝著令宗人府给载锡安排婚事,寄希望他能够早日完成自己“六世同堂”的心愿。
这一年八月初九,恰逢清太宗(皇太极)忌辰,作为皇太极元孙的乾隆帝,自己也有了元孙,感慨万千的他作诗抒怀:仰望如霄上,俯临欣目前;
一身亲七代,百岁待旬年;
顾谓元兮勉,喜瞻来者连;
自知不知足,又愿应庶然。
在诗文中,乾隆帝表达了希望活到一百岁、看到自己的亲来孙、从而完成“六世同堂”这一壮举的雄心,这也是老迈的乾隆帝在人生暮年时,最后一个未竟的意愿。
但是天不遂人愿,就在五个月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还没来得及度过嘉庆帝为自己操办的九十寿辰,八十九岁的“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京师皇宫寿终正寝,他心心念念的“六世同堂”愿望,到底也没有实现。
嘉庆八年(1803年),载锡的长子、乾隆帝盼望不已的来孙才姗姗来迟、降临人世,取名奉庆。
而此时,乾隆帝已经去世四五年了。
在乾隆帝生前,除了见过皇长曾孙奕纯一辈的诸曾孙外,还见过元孙一辈的奕纯之长子载锡、次子(早夭无名)、三子载铭;
皇曾孙奕绍(次孙绵恩次子)之长子载铨,一共四位元孙,在中华历代皇帝中,其实也算了不起了。
能够和乾隆帝在这一方面相比的前代皇帝,唯有唐玄宗李隆基一人而已。
唐玄宗李隆基玄孙李诵(即唐顺宗)出生于唐上元二年(761年)正月,此时玄宗尚在人世,其子肃宗、孙皇太子李俶(即代宗)、曾孙皇太孙李适(即德宗、顺宗之父)也均在世,玄宗是真五代同堂,还是比乾隆帝要强(乾隆帝玄孙载锡出世时,其曾祖父、皇长子永璜已去世)。
唐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他一共经历了一年三个月的五世同堂,这比乾隆帝的十四年五代同堂,又逊色不少,总体来说,两人算是打了个平手。
乾隆帝驾崩二十七年后,道光六年(1826年),乾隆帝的皇孙道光帝旻宁(绵宁改名)发布上谕:“朕惟瓜绵椒衍、卜世延长,特拟宗室行派,载字以下,经朕选用,定溥毓恒启四字,传之云仍,引用勿替。
近支宗室内奉字辈,即著令改用溥字。
”于是,乾隆帝生前选用的来孙辈“奉”字字派,就被道光帝改为“溥”字辈,并传至后世所用了。
同样,“慈、娱”二字字派,也顺应改为“毓、恒”二字。
综上所述:乾隆帝在八十九岁的人生历程中,三十七岁时(乾隆十二年、1747年)得到了第一个皇孙(绵德);
五十七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第一次见到了“奕”字辈的曾孙(奕绍);
七十五岁的时候(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得见“载”字辈的皇长元孙(载锡)出生,至此完成五世同堂。
而“奉”字辈(道光时期改的溥字辈)、也就是乾隆帝的亲皇来孙,在他生前没有见到过,只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的时候,刻意寻找了两个来孙辈的远支宗室,赐名奉福、奉寿,以此来满足自己部分实现“六世同堂”的愿望和虚荣心,从而达到“千古一帝”、“十全老人”的自我夸耀心。
所以见到“溥字辈”来孙的愿望,乾隆帝生前并没有实现,或者说只实现了一部分而已。
参考:
奕字辈和载字辈乾隆都见过,溥字辈绝对没见过,乾隆直系的载字辈后代还没有一个生育子嗣,至于其他叔伯的后代虽然不确定有没有载字辈生子的,但一定不是溥字辈,因为乾隆在世时,溥这个字辈还没有被确定下来。
说乾隆见过奕字辈和载字辈的人,因为他曾大张旗鼓地庆祝过自己的“五世同堂”。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途中突然获报,玄孙载锡诞生。
这不仅仅是乾隆第一个玄孙,而且是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
乾隆生长子永璜,永璜生长子绵德,绵德生长子奕纯,奕纯生长子载锡。
一路都是长子,真可谓十分难得。
(载锡的曾祖父永璜)乾隆龙颜大悦,当即大排筵席。
他问身边的官员,古往今来有多少五世同堂之人。
官员们说了几个,但在位皇帝,乾隆是唯一一个(另外有两个皇帝也见过自己的玄孙,唐玄宗李隆基和宋高宗赵构,不过这两人当时已经是太上皇,并非在位皇帝。
而且赵构的玄孙还不是自己的亲生后代)。
所以乾隆更加欣喜,还写诗庆祝。
乾隆对这个长玄孙载锡也是高看一眼,退位后,在嘉庆三年,身为太上皇的乾隆迫不及待地亲自为年仅十三岁的载锡指定妻子完婚,希望尽早为他生下来孙,做到六世同堂。
可惜,次年,乾隆就驾崩了,而载锡直到乾隆驾崩四年后才有了儿子。
所以,乾隆没有看到自己的来孙降生。
虽然载锡是乾隆的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他都没能在乾隆在世时就有子嗣,其他的更不要提了,所以乾隆肯定没看到直系的溥字辈后代,但非直系的就不好说了。
毕竟康熙有三十五个儿子,序齿的就有二十四个,雍正上面有三个成年哥哥,还有好几个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弟弟,再加上乾隆只是雍正第四子,他出生的时候很多堂兄都能打酱油了。
他这众多的堂兄弟有没有来孙在乾隆驾崩之前出生真的不好说。
这恐怕要去看清朝玉蝶了。
当然,他们的来孙就算有,乾隆也没必要见,所以还是没见过。
(永瑢献岁朝图,初定字辈)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就算有那个辈分的人出生,他也不是溥字辈。
因为,从乾隆孙子的绵字辈之后的子孙,字辈是这样排的。
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为乾隆孝圣太后献了一张《岁朝图》,乾隆在上面题诗,有一句“永绵亦载奉慈娱”。
因为正好乾隆的儿子、孙子的字辈是永字辈、绵字辈,所以后来乾隆顺理成章,将之后的几代字辈定为奕(亦)载奉慈娱。
所以,如果载字辈之后真的还有后代,也不是“溥”字辈,而是“奉”字辈。
(道光在位时才定下溥这个辈分)直到道光在位的1825年,才根据大臣的建议,定了“溥毓恒启”为载字辈之后的四个辈分,取代了“奉慈娱”。
而之前已经用了其他名字的也都得改成溥字辈。
所以,道光之前没有溥字辈,就算有那个辈分的人,也不是溥字辈。
参考:
乾隆,历史上唯一五代同堂的皇帝,即乾隆自己,及长子永璜、长孙绵德、曾长孙奕纯、玄长孙载锡。
因此,既然是五代同堂,那作为溥字辈的来孙,乾隆自然是绝对没有见过的。
因为溥字辈出生最早的溥伟,他是1880年出生的,而乾隆却是在1799年驾崩的,如若他能在多活一年,倒是有可能见到溥伟,并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六代同堂”。
至于,出生在乾隆还在世的奕字辈、载字辈,乾隆倒确是见过他们。
首先,对于奕字辈,乾隆曾在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日举办过千叟宴,席间,皇子、皇孙、皇曾孙曾先后在殿内依次敬酒,乾隆是分别赐予大家诗刻、如意、寿杖、朝珠、缯绮、貂皮、文玩、银牌等物品。
由此,身为奕字辈的乾隆曾孙,乾隆自然就是见过奕字辈的。
其次,对于载字辈,据史所载,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十一日,乾隆命众皇子皇孙于山庄校射,当时身为玄长孙的载锡,亦参与其中,在校射中成绩十分不错,五发三中,因此乾隆是大为喜悦,赐其黄褂。
因此,自然乾隆曾经亲自赏赐给载锡黄褂,那他自然就是见过载字辈。
只得说,乾隆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皇帝之一,在位60年,是既熬死了自己的儿子,又熬死了自己的孙子(皇五子永琪,乾隆三十一年薨,年二十六;
皇孙绵德,乾隆五十一年,病逝,时年四十岁),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此外,因乾隆在位的时间实在太长,而且生娃的时间也过早,生下长子永璜,他才17岁,且生育能力又强,直到1775年,也就是在64岁时,还生下固伦和孝公主,所以乾隆的子嗣众多,拥有多达十七位皇子。
而正因乾隆生娃的时间又早,生育能力又强,直到64岁还能生下一女。
由此,乾隆的皇子皇孙,其年龄上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这差距可以用“丧心病狂”来概括。
以嘉庆皇帝为例:嘉庆出生于1760年,比皇长子永璜小了35岁;
比皇长孙绵德小了13岁,仅比皇曾长孙奕纯了大7岁。
以皇长孙绵德为例:身为乾隆出生最早的长孙绵德,他出生于1747年,比乾隆另外一位皇孙,即旻宁(道光)大了35岁。
以皇曾长孙奕纯为例:身为乾隆出生最早的曾长孙奕纯,他出生于1767年,比乾隆另外一位曾孙奕詝大了64岁。
以皇玄长孙载锡为例:身为乾隆出生最早的玄长孙载锡,他出生于1784年,比乾隆另外一位玄孙载湉大了87岁。
此外,载锡的长子溥庆,他更是比末代皇帝溥仪大了103岁。
从
参考: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乾隆皇帝见过奕字辈和载字辈的人,但没有见过溥字辈的人。
清朝皇室成员姓爱新觉罗,在他们刚入关的时候,给小孩取名字是没有辈分之分的。
根据《爱新觉罗宗谱》记载,他们给小孩取的小名还是非常有意思,比如老疙瘩、老生打、钉铸、栓柱等等。
康熙时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康熙皇帝决定给自己的孩子按辈分取名字,当时他给儿子选的字是“胤”,孙子选的字是“弘”,曾孙选的字是“永”。
后来雍正继承皇位后,其他宗室为了避讳就把自己名字里的胤改成了“允”。
乾隆叫爱新觉罗·弘历,他的弘字是爷爷康熙给选的,他的儿子都排“永”字辈,也是康熙定下来的。
那么永字之后又该用什么呢?
这就是乾隆给定的了。
有一天,乾隆的第六个儿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要送给孝圣皇太后。
乾隆爱题字是出了名的,他看到儿子的画也忍不住题了一句“永绵亦载奉慈娱”。
写完这句话后,乾隆灵光一现,他决定用“永绵亦(奕)载”四个字作为后辈子孙的排辈。
于是,乾隆的大儿子爱新觉罗·永璜生的长子就叫爱新觉罗·绵德,而绵德生的长子就叫爱新觉罗·奕纯,奕纯长子叫爱新觉罗·载锡。
载锡出生时,乾隆是五代同堂。
爱新觉罗排辈到了“载”字之后,乾隆就没再往下定。
1825年的时候,大臣们选了10个字给道光皇帝,最后道光选了四个字,分别是“溥毓恒启”作为载字辈以下的爱新觉罗字辈。
所以,乾隆见过奕子辈的曾孙,也见过载字辈的玄孙,但是没见过溥字辈的来孙!
参考:
乾隆一生活了89岁,熬死了他的许多儿子和孙子,可谓是一个非常长寿之人了,乾隆一生见过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前后七代人,唯一没有见过的是“溥”子辈了。
最早的就是乾隆的爷爷,康熙帝先择“胤、弘”二字作辈分,乾隆皇帝选择“颙、旻、奕、载”四字,道光又续“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续“焘、闿、增、祺”四字。
所以从雍正皇帝开始,宗室辈分排序为:“胤、弘、颙、旻、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乾隆往上是见过三代人的,而乾隆以后又见到了载字辈的人。
在乾隆四十九年,乾隆游江南的时候,载字辈里面最大的载锡出世了,于是乾隆特意为他去了名字。
在载锡十四岁的时候,乾隆皇帝就已经帮载锡安排好了婚事,乾隆本以为期盼自己可以熬到来孙的出世,但是就是在这一年,乾隆病逝了(1798)。
所以乾隆见到辈份最小的人就是载字辈了,乾隆在中国古代皇帝里面还算是有福气的了,历经七代人而逝。
参考:
清朝早期,皇帝和皇族的名字基本上都是直接的满语翻译。
例如,努尔哈赤、多尔衮这两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名字,在满语中,一个是野猪皮的意思,一个是狗獾的意思。
在清军入关前,爱新觉罗家族在名字上也看不出辈分高低,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如果不熟悉历史,可能还不知道两者的辈分。
但清军入关后,康熙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所以在给子孙起名的时候,康熙皇帝也采用了汉族的辈分字,康熙一生中有35个儿子,除了早夭的11个儿子外,余下的24个儿子都采用了“胤”字作为辈分字。
比如皇三子叫胤祉,皇四子叫胤禛(即雍正皇帝)。
除了规定自己的子辈为“胤”字辈外,康熙皇帝还规定自己的孙辈为“弘”字辈,自己的曾孙辈为“永”字辈,比如弘历、永瑢等等。
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副《岁朝图》进献给孝圣皇太后,而酷爱写诗的乾隆就为这幅画提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一句诗:“永绵亦载奉慈娱。
”之后,乾隆从中选取了“永绵亦(奕)载”四个字作为近支宗亲的字辈,1776年,乾隆又规定皇嗣取名,需将永、绵改为颙、旻。
所以,嘉庆帝就叫爱新觉罗·颙琰,而嘉庆之后的道光皇帝就叫爱新觉罗·旻宁。
图:嘉庆皇帝永(颙)字辈是乾隆的儿子,绵(旻)字辈是乾隆的孙子,而乾隆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所以见过自己的子孙二辈也没有什么稀奇的。
而所谓的亦(奕)字辈和载字辈,实际上就是乾隆的曾孙辈和玄孙辈。
那么,乾隆见过自己的曾孙和玄孙吗?
事实上,乾隆还真见过。
例如,乾隆就见过爱新觉罗·载锡,载锡生于1784年,他是乾隆的第一位玄孙,当乾隆听闻自己的第一位玄孙出生后,心中甚喜。
载锡是乾隆见过的第一个载字辈,爱新觉罗的父亲属于奕字辈,叫爱新觉罗·奕纯,而乾隆连自己的玄孙都见过,自然也见过自己的曾孙辈,也就是爱新觉罗·奕纯等人。
不过乾隆并没有见过“溥”字辈。
玄孙属于四世孙,而溥字辈属于五世孙,五世孙也叫“来孙”,虽说乾隆高寿,但乾隆并没有见过自己的五世孙,也就是溥字辈。
这个也很好理解,在古代,祖孙四代能够共同生活已经很了不起了,而高寿的乾隆已经属于“五世同堂”,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再想要“六世同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里我们再聊聊“载”字辈之后的辈分吧。
1825年,道光皇帝钦定了“溥毓恒启”四个字作为“载”字辈之后的辈分;
1857年,咸丰又以“焘闿增祺”四字作为接下来的辈分。
说起来,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有14字:“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
参考: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看着这个问题俺就一把子心酸,没别的意思,就是感慨乾隆这人太能活了。
别的不说十七个大小子,生生被乾隆熬死了十二个,到要给自己选个皇帝继承人的时候,楞是找不到人,没法子选了个嘉庆。
乾隆自己瞅着嘉庆都一脸的不开心,没事当面还说如果谁谁还活着,压根没你什么事。
俺瞅这段时候,心说还不是怪你太能活了,活的那些儿子们都挺不住了,嘉庆上位的时候,他也老大不小了。
这要不是嘉庆生的靠后,他也熬不过这当爹的乾隆。
您自己个琢磨乾隆十七个儿子,嘉庆排第十五。
但凡靠的前点他也撑不住的。
就算撑住了,他也当不了二十来年!指不定就和乾隆前后脚的关系了。
咋说呢?
乾隆啥都想和自己的爷爷康熙比,独独有一样他比不了,他爷爷康熙那轰轰烈烈的九子夺嫡,那场面吵吵把火的好悬没把紫禁城的天给点成红色的。
乾隆就没有,没法子都熬死了,还九子夺嫡呢?
能凑齐九个就不错了。
要说熬死自己儿子其实也不算啥,能熬死全部的儿子,没辙把皇位只能丢给孙子,这才牛叉呢?
乾隆是没有做到,历史上到有一位做到了,谁呀?
赵佗!对,就那个秦始皇命令让他带着五十万大军管理南海郡,结果秦朝发生了变故,这货没带兵回来,到蹲在哪里当起了王。
这家伙,你都不知道硬生生的活到了一百零三岁,生了九个儿子,当他想要让出位置的时候,发现儿子都死光了,孙子胡子也一大把了。
这弄的,太能活了。
还有一位能熬的,这位在欧洲,叫路易十四,一辈子不仅熬死了儿子,还把孙子都熬死了,最后没得法子才把王位丢给了曾孙子!所以乾隆这还不算是啥,只是出奇了一点。
这扯的远了,咱接着说。
那没得说乾隆肯定见过自己的孙子辈,接下来咱一辈一辈的说,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听一听。
儿子乾隆的长子叫爱新觉罗永璜,永字辈的,死的时候二十三岁,年轻的很,这时间点还是乾隆登基十三年的事。
这离乾隆让位的时间还差着一大截。
其实永璜的死,也是自己作的,偷窥乾隆预留的皇太子之外,让乾隆给收拾的。
大家伙也知道乾隆这人和他爷爷康熙要保持一致,找继承人他也是找嫡子,什么立贤不立贤的算是靠后的,以前俺也分析过这事,今天就不说了。
所以这永璜压根就没有入乾隆的法眼,富察氏皇后前后生的俩小子,到是进入了乾隆的眼里,结果这俩人享受不了乾隆的恩赐,活的没多久就挂了。
嫡子没了,可不就剩下长子了吗?
这永璜就有点小高兴,结果富察皇后没停住也死了。
永璜在葬礼上就没绷住,这家伙把乾隆给惹的怒急攻心,一顿臭骂,当然这里头吃挂劳的还有一个老三。
得咧这永璜知道自己的前途也就那样了,也就在这一年挂掉了。
其实永璜真心多虑了,他压根就熬不过乾隆的。
那么因为这档子事,永璜虽然是长子,他这一脉在清朝也不咋地。
孙子他到是有俩儿子,这就到了乾隆的孙子辈,按照字排就到了绵字辈了。
一个叫绵德,一个叫绵恩。
绵德是老大,这位同样没熬过乾隆,在乾隆五十一年的时候死的,这离乾隆死的时候,还有十二年呢?
这位中间前脚不仅降了爵位,后脚还因为和官员走的近了一点,让乾隆狠狠的收拾了一顿,把爵位还给削了。
这位算是有点憋屈,但总还是活到一个人应该活的年龄,但始终没有顶住来自乾隆的压力。
接下来这就到了曾孙了,这一辈按照字来说那就是奕字辈,这奕字辈那是属于咸丰这个级别了。
没想到吧!咸丰这头清朝已经是不成了,毕竟都开始让人家不到两万人的英法联军撵着屁股跑了,都城都丢了。
哎!这越说越远了,咱接着说。
曾孙那么绵德下边就一个儿子,叫奕纯,这算是乾隆的曾孙了。
咋说呢?
他们这一支已经是下坡路,离着闲散宗室没多远了,一出来继承的爵位辅国将军,最后熬了一个贝子出来。
所以到他这里,基本上也没啥可唠的,唯一值得说道的是,他们家。
就这宅子最初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紫禁城这里头住的地,后来娶了皇太极的女儿,这里就变成了驸马府。
到了他老爹绵德这一辈才变成了他们家。
到了近代,也就是1913年的时候变成了蒙藏院,也就这么点事。
咱接着说,这位奕纯死了,已经到了嘉庆元年,这会乾隆还活着,您要知道乾隆为了避嫌他爷爷六十年的在位时间,不是做了三年太上皇吗?
所以乾隆还把他的曾孙给熬死了。
玄孙在下边就是玄孙了,那么这玄孙是谁呢?
曾孙奕纯他就只有一个儿子,是载锡,这载字辈,已经到了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的辈分了,所以只能说乾隆太能熬了。
当初载锡出生的时候,乾隆还高兴了老半天,因为这是他的第一个玄孙,而且是长房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您瞅瞅这一溜长。
所以乾隆对这孩子的教学还是很上心的,想当年乾隆还把自己的六代孙的希望挂他身上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也太猴急了吧!”其实要是按照当年载锡出生的时间点,乾隆还真能熬的出来,为嘛呢?
那个时间点是乾隆四十九年,乾隆还有十四年崩了。
您别看十四岁生娃,似乎小了点,那是现在,搁过去不小了。
那么乾隆熬出来了吗?
这会乾隆没顶住,这六代孙来的时候,乾隆已经崩了有四年了。
这要是真的熬出来,那就是溥字辈了,这都到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这辈上了。
所以清朝说是二百多年,其实有一大半是让俩皇帝给占用了,一个是康熙,另一个就是乾隆。
尤其是乾隆,太能熬了!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没有按照辈分命名,但从雍正以后就开始采用单字辈起名了。
清朝皇家的字辈是: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因为古代人结婚结得早,大多十三四岁就结婚了,而在皇家就更甚了。
所以乾隆皇帝只活到89岁就轻而易举的创造了五代同堂了。
据《清宫词》记载,乾隆的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进献给孝圣皇后,乾隆看到后开高兴地用笔题上了一句“永绵奕载奉慈娱”。
当时乾隆很是得意,于是当即下令以后子孙辈份就按“永、绵、奕、载”排下去。
但是道光皇帝嫌“奉”不好,于是将“奉”改为了“溥”。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春,74岁的乾隆正在江宁巡游,忽然从京城传来消息说,乾隆的长子、长孙,长曾孙,长元孙(本是玄孙,但为避开康熙名字玄烨的“玄”,清代改称元孙)出生了。
乾隆异常高兴,立即设宴庆贺 ,并给这个长元孙起名载锡。
第一个元孙诞生后,乾隆皇帝盼望着自己能活到100岁,并且在1798年便给刚满14岁的元孙载锡安排了婚事,希望他能早生贵子,以开创六世同堂的壮举。
同年的秋天八月初九日,也是开国皇帝皇太极的忌辰,乾隆皇帝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八月初九作》。
诗的大意是:从皇太极称帝到现在已经170年有余,自己作为皇太极的元孙,至今88岁还身体健朗,而且自己这一支因为繁衍生息早,因此自己都已经有了元孙了。
这年,88岁的乾隆皇帝对自己活到100岁充满了希望,至少再活个四五年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完成90大寿的第2年,也就是1799年的正月,乾隆皇帝就寿终正寝了,享年89岁,去世后的第4年,他的元孙载锡才生下儿子。
也许是乾隆皇帝还不争气,本来再多活四五年,就能见到“溥”字辈了。
喜欢作者的朋友,可以点个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既告别了很多亲人,也亲自见证了很多亲人的诞生。
在活着的时候,乾隆见到了自己的玄孙(四世孙)——载字辈的孙子。
乾隆见到的这个玄孙,就是载锡。
载锡是奕纯的嫡长子。
奕纯是绵德的儿子,而绵德则是乾隆的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的长子。
载锡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初八,这一年乾隆是73岁。
载锡的降生,使得乾隆享受到了“五世同堂”的待遇。
因此,对于这个玄孙的降生,乾隆一直充满期待。
最后如愿以偿,所以他非常高兴。
在乾隆退位后,载锡于嘉庆三年(1798)春成婚,时年十四岁。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是把六世同堂的梦想,放在了载锡的身上,他曾经说过:玄孙载锡,今春已成婚礼,即可冀得来孙之喜。
后年恭庆九旬万万寿,一堂六代,娱侍慈颜,尤为史册希有盛事,欣祝弥增。
当然,我们都知道下一年乾隆就去世了。
载锡的长子溥庆,生于嘉庆八年(1803),生活没有那么十全十美。
但总的来讲,乾隆确实是很有福气。
参考:
和明朝皇室一样,清朝的皇室也有辈分表,分别是:胤、弘、永、绵、奕、载、溥。
乾隆是中国有名的长寿皇帝,寿命达到了八十九岁,在中国的皇帝中可谓是空前绝后,正是因为如此,乾隆也完成了五世同堂的壮举。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74岁的乾隆皇帝正在江南地区游玩,一封加急的文书突然送到了乾隆的手中,自己的元孙出世了。
乾隆盼自己的这个元孙也是盼了很久,于是大摆宴席庆贺,并且将自己的元孙取名为载锡,所以乾隆皇帝当然是见过载字辈的后代的。
公元1798年,已经非常高寿的乾隆皇帝将皇位禅位给了嘉庆皇帝,而此时距离载锡出生已经过去了十四年,载锡也成为了一个大小伙子。
古人和现代人不一样,尤其是皇室,为了皇室血脉的延续往往很早就会完婚,而十四岁的载锡也早已经被安排好了婚事,而乾隆马上也要看到自己来孙的降世。
可惜的是,乾隆皇帝没有冲过九十岁的大关,在八十九岁时寿终正寝,而载锡在乾隆皇帝死后四年诞下了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溥庆。
所以乾隆皇帝很是神奇,因为他不仅见过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所以再加上后来的四世孙载锡,乾隆一共见过爱新觉罗家族的七代人,令人感到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