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曾是“楚之西塞”,一度为国之边陲,多“蛮夷”聚居,加之东晋夷陵县西陵峡黄牛岩至黑岩子一带是险峻地带,故祈求“宜于国运昌盛”之意,因而得名宜昌。
宜昌原名“彝陵”、“夷陵”,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长江到了这里就平缓了,山到了这里也变成丘陵了,当然是相对上游而言。
清朝康熙年间改名宜昌,宜于昌盛。

参考: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
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
据《史记.楚世家》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
”夷陵之名始于此。
《史记》索隐解释说:“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
”《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
在荆州西。
”如上所述,夷陵是战国时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
关于夷陵名字的由来,《汉书.地理志》说得很清楚:“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
”另有旧志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
“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
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
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
南北朝时,宋、齐皆称宜都郡、领夷陵、宜都、很出(今长阳)、宜昌四县。
梁名宜州,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四县。
到了隋代,改陕州为夷陵郡,仍领原四县。
唐代初期仍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复将夷陵郡改为陕州,亦仍原四县。
五代时,始属前蜀,后属南平国,复更名为陕州。
宋朝初年仍为陕州,到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陕为峡,故名峡州,仍辖领原四县。
元代置峡州路,明初始改名峡州府,领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夷陵州,仅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
清初仍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讳“夷”字,故将夷陵的“夷”字改为“彝”。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
(来源于网络 供参考)
参考:

宜昌,远古称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区。
距今约二十万 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在活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宜昌 市点军区李家河、紫阳河一带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以及白庙 子、清江滩、中堡岛、小溪口等数十处古遗址和文物,充分证明早在七 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到夏商时代,宜昌 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为楚地,史称“楚之西塞”,是楚文化发祥 地之一,那时宜昌就建成城邑。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 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使宜昌有文字可考 的历史达2281年。
期间,宜昌为历代县、郡、州、府的治所,曾经使用 过夷陵、西陵、峡州、宜州、拓州、东湖等名,其中使用次数最多,时间 最长的是‘?‘夷陵”和“峡州”二名。
夷陵,一是《汉书?地理志》所说: “因西北有夷山”而得名;
一是旧志所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 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又因其地扼长江三峡之口,故有峡州之 称。
清顺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隶属荆州府。
第二年改夷陵为葬 陵。
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置鼻陵镇。
康熙三年(1664年),市域 各县均属湖北省。
雍正十三年(1735年),葬陵州升为宜昌府,改彝。

参考: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
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
据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
”夷陵之名始于此。
索隐解释说:“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
” “峡州夷陵县是也。
在荆州西。
”夷陵是战国时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
关于夷陵名字的由来,“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
”另有旧志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据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
“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
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
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
南北朝时,宋、齐皆称宜都郡、领夷陵、宜都、很出(今长阳)、宜昌四县。
梁名,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四县。
到了隋代,改陕州为夷陵郡,仍领原四县。
唐代初期仍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复将夷陵郡改为陕州,亦仍原四县。
五代时,始属前蜀,后属南平国,复更名为陕州。
宋朝初年仍为陕州,到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陕为峡,故名峡州,仍辖领原四县。
置峡州路,明初始改名峡州府,领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夷陵州,仅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
清初仍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讳“夷”字,故将夷陵的“夷”字改为“彝”。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一日,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宜昌城解放,市委、市政府从当阳迁驻宜昌城。
现全市人口4百余万,民族31个,行政区划为5区、3市、5县,即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

参考:
!公元前3世纪即筑城堡,为楚国西部要塞。
古称夷陵,历为郡、州、路、府和县治所。
清初为夷陵州治。
清顺治五年(1648)避讳,改为“彝陵”。
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
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
1949年7月16日划宜昌县城及近郊置省辖市。
后几经变更,1979年复为省辖市。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
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

参考:
宜昌,是湖北地级市。
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是楚文化和巴文化地望之地。
楚文化是指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巴文化是指古代西南和中南地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宜昌又以三国故地闻名,在以前,宜昌叫夷陵,后改为宜昌。
那宜昌古称夷陵,夷陵因何得名?
后来改为宜昌,又有何意?
“夷陵”得名是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之名的寓意是:宜于国运昌盛。
古时天下划分九州,据《宜昌府志》所记载,在夏商周时期,宜昌属古荆州。
历史滚滚向前,到春秋时期,宜昌属楚国,同时开始建城邑。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施行郡县制,当时宜昌置巫县,宜昌大部分地区归南郡。
西汉时期,属于荆州南郡,东汉末年改为宜都郡。
司马炎称帝建晋后,改置夷陵县。
直到东晋时期,分夷陵西境另置一县,当时为了希望分出所置之县“宜于国运昌盛”,于是定名为“宜昌”,从此宜昌之名就开始出现在了史册上。
时间进入明朝初年,置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治所在夷陵。
清朝顺治时期,夷陵州属荆州府,改夷陵为彝陵。
雍正时期,将彝陵升为宜昌府,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五县以及归州、鹤峰两州。

参考:
宜人之城,昌盛之地,是宜昌现在的解释,下面谈谈宜昌的历史。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
据《史记.楚世家》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
”夷陵之名始于此。
《史记》索隐解释说:“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
”《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
在荆州西。
”如上所述,夷陵是战国时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
关于夷陵名字的由来,《汉书.地理志》说得很清楚:“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
”另有旧志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
“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
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
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
南北朝时,宋、齐皆称宜都郡、领夷陵、宜都、很出(今长阳)、宜昌四县。
梁名宜州,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四县。
到了隋代,改陕州为夷陵郡,仍领原四县。
唐代初期仍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复将夷陵郡改为陕州,亦仍原四县。
五代时,始属前蜀,后属南平国,复更名为陕州。
宋朝初年仍为陕州,到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陕为峡,故名峡州,仍辖领原四县。
元代置峡州路,明初始改名峡州府,领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夷陵州,仅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
清初仍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讳“夷”字,故将夷陵的“夷”字改为“彝”。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