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看出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为什么看不出来还依然重用他导致街亭失守
邀答:浏览一下其它网友的解答,从马良至马谡按史记都解释得较祥细,就不再重复,单谈一下个人看法。
要弄懂其中奥妙,首先要了解诸葛亮此人,据多方面资料查阅,此人很自信,不一定能听得不同的声音,先前有刘备在不敢不听,刘备死后已没有了约束,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才把他的真实性格暴露出来。
没有约束的权力就会膨胀。
街亭本应用熟悉作战经验老到的魏延,吴壹等人,便用参军马谡,这是为什么?
难道诸葛亮不知街亭这一仗的利害关系,街亭乃咽喉要道,而对方领军将领是曹军战功显赫的张郃,身经百战,难道这个张郃不是他见了就头疼之人吗?
这是玩命的一仗,并非让马锻炼成长的一仗,可惜的是因为诸葛亮与魏延不和,诸葛把个人情绪用到公事上来,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马谡其实是很有才的,关键没有放到合适的位子,战略与战术要灵活机动,也就是讲,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战经验,才是完美的。
刘备临死前还叮瞩过诸葛,马谡此人不可重用,刘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说明刘备对马谡很了解,诸葛提携马谡,七份帮人,结果害了马谡,在狱中度过了一生,同时也害苦了蜀国,从此走向没落。
就这些诸多原因,从固步自封,固执已见,造成蜀国后续无人,蜀国再无回天之力,再见!
参考:
刘备实战经验丰富,大小战役无数,对将领带兵打仗的才能观看察觉,对亮说,马谡不可大用,言过其实,这话有带考证。
马谡,马良之弟,马良乃诸葛亮荆州好友,在刘备蜀汉政权又是同聊,关系非同一般,马谡称诸葛亮为相父,如同父子,关系亲蜜,是后起之秀。
在亮平南中时跟随左右,出谋划则,露出一定的军事理论。
受诸葛亮培养或重用。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做足了功课,一切尽在预料之中,北伐进展顺利,攻下天水、南安、安定,兵锋直指陈仓,战略第一步拿下凉州,第二步进入关中,有风暴席卷之势,大手笔,大战略,初出惊人。
兵也在演变之中,曹魏能有今天,打过的大仗、恶仗、攻击战、守城战,不尽其数,积累经验丰富,气势如虹,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北伐在兵势面前,怕也是纸上谈兵了,久攻陈仑不下,不是诸葛亮没有谋划到,实乃没有兵势啊,攻坚不烈,失掉战机,由进攻转为防御,派马谡守街亭,若在大道扎营,怕也挡不住久经战场驰骋骁勇名将张郃的突破,屯于山上打伏击都无经于事,可想此战的重要,是势气的比拼。
非马谡之过也,杀了那么多胆怯的士兵还转不过气势,望末能助,兵势没有破斧沉舟,背水一战之气概。
怎能不败。
诸葛亮的北伐是给曹魏添点乱、制造麻烦呢?
还是另有它图?
参考:
但凡当帝王的,都具备两个能力,一是会识人,二是会用人。
刘备作为帝王,是两能兼备的。
他在世时,特别注重考察下属,谁有什么能力,谁适合担任什么职务,用在朝中还是用在地方,他都能安排得妥妥贴贴。
本来,刘备在临终前交代了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事实证明刘备识人是有一套的,是有先见之明的。
马谡失街亭,导致蜀军惨败的事实,就准确地验证了刘备的遗言。
诸葛亮作为军师和丞相,他只长于作战谋略和治国方略,在识人用人方面是比不上刘备的。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会任用马谡守街亭,究其原因大约有三个: 一是他忘记了刘备的遗言,仅凭他对马谡的印象派遣马谡去守街亭的;
二是当时司马懿数万精兵压境,直取街亭,形势十分险恶,诸葛亮来不及作过多考虑,便仓促派遣马谡去守街亭的;
三是当时老将凋零,新将不继,在无人可派遣的情况下,派遣马谡去守街亭的。
总之,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是失策的。
尽管他请命立军令状,也不应该派遣他去,因为他缺乏实战经验。
失街亭马谡有责任,其实他自己也有责任。
(图片源于网络)
参考:
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和诸葛亮交谈时说道;
马谡为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
但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之时,毅然决然的带去了马谡,并委以重任,然而事与愿违,马谡被杀的大败,诸葛亮也因此被迫退回蜀中。
而关于诸葛亮为什么看不出马谡言过其实主要有以下几点;
马谡和诸葛亮同荆州人士,而且诸葛亮对其予以厚望在马谡被杀之前,诸葛亮一直视其为自己的接班人,在马谡身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刘备突然说出马谡不堪大用的言论,诸葛亮不可能会相信,更不可能因为这一句话而放弃辛苦培养多年的接班人。
就算是诸葛亮相信马谡不堪大用,他也会更加竭心尽力的去培养他,毕竟培养新人更加困难。
马谡有一定的能力在投靠刘备之前,马谡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与其四位哥哥并称之为“马氏五常”。
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时,马谡献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重在收服南中人的心。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多次赦免孟获,收复了南中的人心,诸葛亮在世之时,南中也没有发生过叛乱。
而因为此事,诸葛亮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马谡也一直在成长,而到了马谡北伐之时,诸葛亮认为他其实是有能力的。
诸葛亮认为刘备猜忌自己任何的帝王都会忌讳臣子之间结党,而在刘备生前,马谡可以说是和诸葛亮形影不离。
而刘备临终时又突然说出了马谡不堪大用的言论。
在诸葛亮的心中定然会认为刘备害怕自己结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诸葛亮是一个治世能臣,并不是一个君主,因为和马谡关系的异常,看走眼也是正常的。
何况刘备也曾看走眼,被张飞丢失了徐州,关羽丢失了荆州。
参考:
其实,这个问题很可能是伪命题。
也就是说,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并不是他认为马谡不行。
而诸葛亮不听刘备的,一定要执意用马谡,也不是他认为马谡行。
很可能他们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在打一种哑谜。
他们究竟打的是什么哑谜了?
(刘备剧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注意,刘备是在什么时候给诸葛亮说这个话的。
刘备是在托孤的时候,给诸葛亮说这个话的。
大家都知道,刘备在托孤的时候,把刘禅和整个蜀国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对他表现出极大的信任。
而后来,蜀国和刘禅也在诸葛亮的帮助下,积极发展生产,安定国内,锐意北伐,让蜀汉由此延续了下去。
不过,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也不是完全信任,至少从两件事可以看出,刘备不完全信任诸葛亮。
第一件事是,刘备在托孤给诸葛亮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刘禅能辅佐,你就辅佐;
刘禅不能辅佐,你就取而代之。
这显然是刘备给诸葛亮套的一个紧箍咒,让诸葛亮不敢有造反之心。
第二件事是,刘备在把蜀国和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时候,却又把军权交给了尚书令李严,让他负责指挥蜀国内外军队。
这显然是对诸葛亮不信任的第二个表现。
(诸葛亮剧照)诸葛亮当然明白刘备的想法。
对于他来说,既想当一个不欺凌主上的大臣,又想在掌握政权的同时,也掌握军权。
因为他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组织北伐。
如果军权不在他手里,北伐任务显然是不能实现的。
马谡就是诸葛亮获得军权的一个关键人物。
而且刘备也知道,马谡是诸葛亮获得军权的一个关键人物,因此他特别提醒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事实上就是在告诫诸葛亮,不要试图获得军权。
为什么说马谡是诸葛亮获得军权的一个关键人物呢?
我们知道,诸葛亮虽然被托孤,但是在军队中,支持他的人其实是不多的。
尤其是当时在军中资格最老的李严和魏延,并不支持他。
诸葛亮需要找一个他最信任的人,这个人就是马谡。
诸葛亮当时有一个很聪明的布局,就是他让魏延继续镇守在汉中,拒防魏国;
让李严镇守永安,拒防吴国。
这个安排,没有人会说诸葛亮做得不对。
因为当时蜀国两员最重要的大将,镇守在蜀国两个最重要的地方。
但是这样一来,这两个人也不可能回到中央成都,而诸葛亮对马谡的重用,就显得顺理成章,理直气壮。
(马谡之死)而当时成都确实也需要有人来统兵。
因为刘备去世以后,整个蜀国有一半的郡县发动了叛乱,同时南方的少数民族也很不安定。
所以诸葛亮就利用马谡平定了那些叛乱的郡县,并带着马谡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方。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通过调兵遣将,不但掌控了大部分军队,包括调动了李严手下和魏延手下的军队,而且也让马谡走上了前台,走到了先锋大将的位置上。
马谡在平定叛乱郡县及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表现得都非常好,这也让诸葛亮越来越信任他,觉得这是自己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谁知道马谡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痛失衔亭, 结果让诸葛亮的北伐功亏一篑。
这时候,诸葛亮说,悔不听当初刘备的话,才会有今天。
其实这不过是诸葛亮的一种掩饰而已。
如果回到当初,诸葛亮可能依然会重用马谡,只不过不会让他守街亭罢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参考:
《街亭丢失源于诸葛亮的一场政治赌博》公元228年,诸葛亮看到机会已经成熟,决定出兵北伐魏国。
他自己亲率大军北出祁山,命令赵云作为疑军,占据箕谷。
由于街亭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必须安排一员大将进行镇守。
在安排谁来守街亭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力排众议,选择了马谡。
结果,由于马谡的失误,导致街亭丢失,蜀军不得不撤军。
其实,对马谡的使用刘备早就有过“不可重用”的结论,可是深通兵法的诸葛亮为什么要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北伐失败?
经过分析不难看出,让马谡镇守街亭其实是诸葛亮的一次政治赌博。
之所以说是政治赌博,基于以下原因:蜀国内部政治格局不统一,诸葛亮需要通过战争重新洗牌虽然经历了刘备托孤事件,貌似诸葛亮手握重权。
其实,蜀国内部派系林立,诸葛亮需要重新洗牌,建立自己核心团队。
而重新洗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战争。
这就是蜀国的实力明显弱于曹魏,而诸葛亮还要执意发动战争的原因。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蜀国官僚体系的斗争也是一直在暗流涌动。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身边一共有四个派系。
分别是创业初期的草根团队,以关羽、张飞赵云为代表,都属于早期追随刘备创业的草根一族。
与刘备感情最深,政治地位也最高,一直都是刘备的栋梁。
他们这一势力对诸葛亮这个后来加入者一直都有芥蒂。
虽然此时团队的主要核心人员都已经陆续死亡,但是政治影响力依旧存在。
诸葛亮不得不防备这一势力集团对自己发动反击。
第二派系是徐州派,以孙乾、简雍、糜竺等为代表,人数不多,大多为文官或闲职。
这个派系没有进入政治核心,对诸葛亮不构成威胁。
第三个派系是益州派,以法正为代表。
这个派系是益州本地派,人数最多,为刘备稳定蜀汉政权起到了关键作用。
也正是这个原因,刘备进驻成都后,一直重用法正,逐渐疏远了诸葛亮。
所以,益州派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诸葛亮构成了实际威胁。
而魏延恰恰属于益州派系,所以,诸葛亮对魏延的戒备之心最重。
另外一派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包括庞统、蒋琬等人。
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在刘备进入成都之前一直受到重用。
而丢失街亭的马谡,就来自荆州,而且与诸葛亮的私交甚厚。
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扶植自己人的。
只可惜他的战略被张郃给破坏了。
诸葛亮与司马懿心照不宣,他赌司马懿会配合自己唱戏在前文曾经叙述过司马懿的处境艰难。
是诸葛亮用采用计中计借司马懿的手除掉了孟达的同时,也让司马懿重新得到曹魏的重用。
这一份大礼相信司马懿一定会感激诸葛亮。
所以,诸葛亮相信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一定能够看出自己出兵的真实意图。
因为在当时,两国军事实力相差,如果真的要攻取魏国,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根据他对司马懿的了解,并结合司马懿的处境,诸葛亮在赌司马懿一定会配合自己唱这一出假戏。
也就是说,诸葛亮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并不是针对魏国,而是做政治洗牌。
他希望通过这次军事调整,清洗掉政敌,让自己的嫡系迅速成长。
只是,没想到他的这次整治行动,被不懂政治的张郃给破坏了。
参考:
马谡是替死鬼。
正是看出他不堪大用,诸葛亮才用他守街亭。
马谡好论军计,志大才疏,纸上谈兵,这些毛病,多谋善断的诸葛亮早看得清清楚楚。
但马氏五常是荆州系势力,襄阳人氏,也算诸葛亮的嫡系势力。
所以,诸葛亮一直着重培养马谡。
三国势力犬牙交错。
国家与国家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司马家族和诸葛家族,是合作最为密切的两个家族。
在魏蜀先后立国后,两个家族都遭遇了空前危机。
司马家族的中流砥柱司马懿无奈下野,从权力中心被边缘化。
诸葛亮做为诸葛家族的代表,因刘备过早离世,也被卷入蜀汉权力斗争的漩涡。
于是,诸葛亮发起了首次北伐战争,借战争缓解蜀汉内部矛盾,同时逼迫曹魏重新起用司马懿。
蜀军势如破竹,破夏侯懋,收姜维,大军前锋直指军事重镇街亭。
在蜀汉强大的压力下,司马懿果然火线复出,掌控了魏国的三军指挥权。
随着司马懿复出,蜀军必须不胜,魏军必须不败。
只有前线战事胶着,才能维持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也才能继续提升司马懿在曹魏的影响力。
街亭是两国相争的胜负手。
用什么人守街亭,诸葛亮思考了很久。
如果用德高望重的老赵云,一定能稳守街亭,掐住魏军前进的道路。
司马懿若无功而返,在魏国不会有好日子过。
而如果起用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司马肯定能夺回街亭。
但是诸葛亮会被质疑,这不利于他在蜀汉的发展。
只有起用好高骛远的马谡,才能让魏蜀胜负易局,同时不让人怀疑。
所以,诸葛亮只能忍痛让马谡守街亭,将这个军事重镇拱手还给司马懿。
同时,他挥泪斩马谡,又上表自降三级,堵住了蜀汉异己势力的悠悠众口。
参考: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确实曾叮嘱过诸葛亮马谡此人的缺点,望其量才而用:“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查之。
”但是诸葛亮最终未听先主之言,以致街亭惨败。
如此识人善用的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看出马谡不堪大用,依然要重用他呢?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原因1、马谡确实才能出众,只是诸葛亮错用其才南征孟获时,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成功平定南蛮。
随诸葛亮北伐期间又献反间计,使司马懿下台,不可否认马谡确实是合格的谋士。
但是马谡只是谋局势不谋军事,在领兵作战中马谡能力一般,连基本的九地篇和地形篇都没能领悟。
2、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不一般在很多史籍中都记录了诸葛亮格外器重马谡,刘备临终前为什么单独叮嘱马谡不可重用,就是看出了诸葛亮和马谡不一般的关系,知道自己死后诸葛亮必定重用马谡,事先给他提醒。
3、马谡符合用人标准马谡是荆州集团的老人,刘备入川之后的用人方针就是以荆州集团为核心,所以马谡具备被重用的基础。
刘备死后,诸葛亮有意提拔新人,而马谡则是他第一个考察对象。
在我看来,街亭之战的防守难度并不大,正面扎营挡住张颌没有太多问题,可惜马谡错失了这一次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参考:
首先,马谡熟读兵法,在诸葛亮看来,马谡是个人才,可以堪当大任,虽然刘备觉得马谡此人言过其实,盛名之下难副其实,并且告诉诸葛亮马谡不能重用。
但是诸葛亮觉得马谡行,所以就把刘备的话没放心上。
其次,马谡对诸葛亮提出了很多的建议,都深得诸葛亮的认可和赞同,但这些建议一般都是理论上的,让马谡亲自操作的却少。
诸葛亮觉得马谡兵法理论不错,那带兵能力应该也不错。
所以最后还是重用了马谡。
最后,马谡当时在西蜀很有名气,也想建功立业,刘备虽然看出马谡的缺点,但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虽然刘备说的言犹在耳,但在马谡的要求下,诸葛亮还是在关键时刻重用了马谡,结果导致战争役失利。
当时诸葛亮带兵北伐,想光复汉室,曹魏派人带兵前来抵抗,诸葛亮要派人去守街亭,马谡要求前去,虽然诸葛亮当时犹豫了,因为街亭太重要了。
但是最后诸葛亮还是让马谡去守街亭,并且立下军令状,同时又给马谡派了副手协助,但是之后马谡觉得自己熟读兵法,不听人言,最终被曹军所困,结果街亭也失去了。
最后诸葛亮无奈就把马谡斩首,这时他才后悔没有听从刘备当初之言。
参考:
关于马谡这个人,许多人认为没本事,这个看法值得细细商榷。
诸葛亮认为马谡是奇才,肯定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南征之役中,马谡出谋划策,提出攻心为上,得到诸葛亮的欣赏并加以运用。
马谡有什么非凡之处,据史书可归为两点:其一,他至少能够纸上谈兵,对兵法他是熟悉的;
其二,他口才是比较好的。
阅人无数的刘备生前警告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会夸夸其谈,不能大用。
做参谋工作是可以的,要独立指挥作战,这是不行的。
这里我们就必须讲到,何以诸葛亮是名臣而不是名君,他在用人上是不行的。
事实上,在刘备生前,也没有让诸葛亮独立指挥作战。
有些人只是适合当谋士、军师,而不适合当将军。
用人的最高境界,是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职位与才能相互匹配。
譬如说曹操的谋士郭嘉,他有极高明的谋略,你非要让他当将军,他可能就只是蹩脚的将军。
谋士与将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只点明方法而不做具体执行。
会思想的人,不一定会办事。
用马谡去守街亭,乃是诸葛亮的错,而不是马谡的错。
诸葛亮有更好的选择,比如魏延、吴懿等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但他却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去指挥。
《三国志》中有一段话:“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
”任命马谡为先锋指挥官,这就是诸葛亮的重大失误,而且是他刚愎自用的结果。
只有诸葛亮把马谡当作宝,其他人都认为应该以魏延、吴懿等有经验的将领为先锋将。
诸葛亮不听,一意孤行,把没有多少实际指挥经验的马谡抬出来,这是最终战败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诸葛亮非要用马谡呢?
我认为诸葛亮骨子里有点轻视武将,认为不过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读书没文化。
比如诸葛亮去世时,他把兵权交给从事文职工作的杨仪而不是魏延,而对于像王平这样在战场上很有水平但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夫,并没有给予特别的重用。
马谡的对手,是曹魏帝国名将张郃。
双方战于街亭。
史书把马谡犯的错误归为四项:其一,违亮节度,就是不听诸葛亮的指挥调度;
其二,举措烦扰,就是行动混乱无章;
其三,舍水上山,没有守住水源,把队伍拉到山上;
其四,下不据城,没有在山下守住城池。
在此期间,裨将王平多次对马谡的部署提出质疑与批评,但马谡不听。
应该说,马谡这些错误的决策最终遭致失败,弃城不守,舍水上山,这不知晓得是合乎哪条兵法。
富有作战经验的张郃当然不会错失良机,他切断水源,蜀军马上陷入困境。
在蜀军士兵渴得毫无战斗力时,张郃全力出击,蜀军立马崩溃。
其实在街亭一战中,蜀军在人数上是占优的,这种惨败的结局,是诸葛亮做梦都不会想到的。
这次大败,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
”就是说,整个队伍都乱了套了,将领与士兵各逃各的路,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指挥系统。
要知道训练有素的军队,就算打了败仗,撤退时也一时是有条不紊,不会给敌人予可乘之机。
在蜀军一片混乱中,只有一人是例外。
他就是裨将军王平。
王平麾下有一千名士兵,在其他营的士兵抱头鼠窜时,他没有慌乱,先擂响军鼓,集合部队,固守营寨。
张郃见他的营寨军容齐整,担心有埋伏,没敢急攻。
王平遂带着部队有秩序撤退,沿途还收罗了许多散兵游勇。
魏军在西线大获全胜后,在东线也转入反攻,进攻屯兵于箕谷的赵云、邓芝部。
此时蜀军已得悉街亭惨败的消息,上下全无斗志,被魏军打得节节败退。
不过,赵云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没有像马谡那么慌乱,而是且战且退,部队建制基本完好,没有遭遇重大损失。
后来马谡被当作替罪羊给处死了,死得比较冤。
他本来就是参谋人员,诸葛亮非要让他去指挥作战,然后打败仗还要杀头,用人比较成问题。
大家看曹操麾下有许多著名的谋士,你让郭嘉出谋划策可以,你让他去打仗,可能就要命了。
所以诸葛亮杀了马谡之后,蜀国的将领们都不思进取了,丞相叫干嘛就干嘛,千万别自作主张。
所以大家看看后来几次北伐,蜀军可有哪个谋士或将领出过奇谋妙策么?
参考:
从史实看,在识人、用人上,刘备要高过诸葛亮。
这也是刘备可以为君、孔明只能为臣的深层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