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个大朝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已经不是开国皇帝的世孙了
从姒启开“家天下”制、建立君主世袭王朝——“夏”开始,到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末代皇帝宣统帝在宣统三年十二月(阳历为1912年2月)宣布退位为止,中华历史上的正统王朝一共是二十二朝(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刘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宋(赵宋)、大元、大明、大清)。
另外,历史中曾经存在过的王朝如:新、季汉、吴、北朝诸国、辽、金、西夏等则不在中华正统史、即“正朔”之内。
古代史学家秉承“天命”理论、遵循“大一统思想”、同时奉行“华夷之辨”等正统史观,并契合“五行更替”等传承,按照代代相传的史学概念,将新、季汉、吴、北朝诸国、辽、金、西夏等不被承认为正统的王朝附属于“两汉、魏、南朝、两宋”等正统王朝史内,而十六国、十国等特殊时期内的地方割据政权们,就更是不被正统史书承认为“正朔”之内了。
中华上古时代的夏、商、周三朝,还处于中华王朝更替时代的萌芽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各有特定称呼(夏朝称后、商朝称王、两周称天王、天子),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以自己的成就“功盖三皇、德兼五帝”,才始建“皇帝”这一前无古人的尊号,中华历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自称为“皇帝”的历史,就从秦始皇开始。
封建王朝统治四海,讲究的是“家天下”、“父子相袭”、“二世三世而万世”,当然这只是各王朝开国皇帝们的一种美好期待、或者说一厢情愿而已。
“自古天下无不亡之国”——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悲愤名言犹在耳畔,诸多开国雄主栉风沐雨、出生入死得来的江山,经过或长或短的岁月流逝,终究躲不过历史长河缓缓前进的不变规律,在某一代后世子孙手中无可奈何地花落他家,大好的河山最终换了主人。
如果是遵循“顺应天意、传承有序”的王朝更替,那么是“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私产也!”如果纯粹用武力夺取社稷,那么就是“天子宁有种耶?
惟兵强马壮者自为之耳!”总而言之,中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过程,大抵走不出这两种场景。
没有意外的话,开国皇帝们自然是选择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传给自己的直系儿孙继承,并期待自己开创的基业能够尽可能地延长,‘家天下’的统治时间越久越好。
当然这个愿望只是个美好的开始,历代王朝中,肇基之主最后为他人做了嫁衣,辛苦开创的基业最后便宜了外人(指非自己直系后裔)绝不少见,最终王朝覆灭时,末代君主已经和开国皇帝没有了任何直系血缘关系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历代王朝的更替中反复出现,下面就详细地为大家加以解读,以便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详。
第四王朝:秦(夏商周为前三朝)开国皇帝:秦始皇末代君主:秦三世子婴中华第一封建王朝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其开国皇帝——始皇帝嬴政,和最后的君主——秦三世子婴之间的关系,因为秦末战争破坏的缘故,已经没有史书可以说明了。
有“祖孙说”(指子婴是秦始皇之孙、扶苏之子),不过这一说从年纪上来推断站不住脚,基本属于谣传。
有“兄弟说”,指子婴是秦始皇的异母弟,秦庄襄王的儿子,这一说现在流传比较广,但是也没有详细资料可以佐证,只是个猜测。
还有“宗室说”,指子婴是赢秦宗族,始皇帝的远支亲戚,因为庄襄王这一支全部覆灭了(始皇帝的后代,被二世皇帝杀光了,二世自己又被赵高杀了。
庄襄王其他后代没有可信资料留存于世),所以才被赵高立为傀儡,还“去帝号、复称秦王”,这个说法也是猜测,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因此,在最终真实的证据被发现之前,这里就不采用秦三世子婴是秦始皇直系后裔的说法,而秦朝,也是第一个“末代君主不是开国皇帝直系后裔”的中华王朝。
第五王朝:汉汉朝在历史上曾经分为两部分:西汉、东汉,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而西汉的帝系为(仅仅从最后的末代皇帝血缘倒溯,其他支系皇帝就不再介绍,例如:高皇帝以下直接到孝文皇帝,孝惠皇帝就不再列入世系表中,以下各王朝都按此标准加以论述):高皇帝刘邦——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孝武皇帝刘彻——戾太子刘据——史皇孙刘进——孝宣皇帝刘询——孝元皇帝刘奭——中山孝王刘兴——孝平皇帝刘衎(西汉末代皇帝)。
从这份世系表来看,西汉的末代皇帝孝平皇帝刘衎,是开国皇帝高皇帝刘邦的十世孙,属于直系后代。
(为什么以孝平皇帝刘衎为西汉末代皇帝,而不是以孺子婴为末代皇帝?
这是因为孺子婴的身份一直是“皇太子”,而不是正式的“皇帝”,王莽是那个时候的“假皇帝”,所以孝平皇帝刘衎才是西汉最后一位拥有“皇帝”称号的君主。
)东汉帝系(从高皇帝刘邦算起):高皇帝刘邦——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长沙定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令刘钦——世祖光武皇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孝明皇帝刘庄——孝章皇帝刘炟——河间孝王刘开——解渎亭侯刘淑——解渎亭侯刘苌——孝灵皇帝刘宏——孝献皇帝刘协(东汉末代皇帝)。
因此,两汉的末代皇帝:孝平皇帝刘衎、孝献皇帝刘协,都是开国皇帝——高皇帝刘邦的直系后裔。
第六王朝:魏魏的开国皇帝是魏文帝曹丕,而魏的世系是(倒溯):魏元帝曹奂——燕王曹宇——魏武王(魏武帝曹操)。
魏元帝曹奂只是魏文帝曹丕的侄子,虽然他是自降了一辈,给本来是堂兄的魏明帝曹叡做嗣子,才得以继位的,但从血缘上来说,魏元帝曹奂已经不是魏文帝曹丕的直系后代了。
魏是第二个“末代君主不是开国皇帝直系后裔”的中华王朝。
附:季汉、吴世系:季汉:汉昭烈帝刘备——后主刘禅吴:吴大帝孙权——废太子孙和——乌程侯孙皓从上可以看出,季汉、吴两国,其末代君主都是开国皇帝的后代。
第七王朝:晋和汉的情况一样,晋也分为两部分:西晋、东晋。
其中西晋的世系为: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吴敬王司马晏——晋愍帝司马邺(西晋末代皇帝)。
西晋的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是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直系后代。
东晋(倒溯):晋恭帝司马德文——晋孝武帝司马曜——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
从这一世系来说,东晋的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是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直系后代。
但如果追溯至西晋,晋恭帝司马德文并不是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直系子孙,他这一支的世系是:晋宣王(晋宣帝)司马懿——琅琊武王司马伷——琅琊恭王司马觐——晋元帝司马睿——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孝武帝司马曜——晋恭帝司马德文。
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只是琅琊武王司马伷的侄子、琅琊恭王司马觐的堂兄而已,晋元帝司马睿这一支,和西晋皇室血缘已经很远了。
因此,从正统血脉来说,东晋是第三个“末代君主不是开国皇帝直系后裔”的中华王朝。
第八王朝:宋(刘宋)刘宋的世系为:宋武帝刘裕(开国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宋明帝刘彧——宋顺帝刘凖(末代皇帝)。
刘宋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凖是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直系后代。
第九王朝:齐齐的世系为(倒溯):齐和帝萧宝融——齐明帝萧鸾——始安贞王萧道生。
而萧道生是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兄长。
因此,齐的末代皇帝齐和帝萧宝融,不是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直系后代。
齐是第四个“末代君主不是开国皇帝直系后裔”的中华王朝。
第十王朝:梁梁的世系为:梁武帝萧衍(开国皇帝)——梁元帝萧绎——梁敬帝萧方智(末代皇帝)。
梁末代皇帝梁敬帝萧方智是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的直系后代。
另外,梁灭亡后,受西魏支持的梁残余势力“后梁”,占据了江陵附近,作为西魏附庸继续存在了三十年。
其世系为:梁武帝萧衍(开国皇帝)——昭明太子(昭明帝)萧统——梁宣帝萧詧(后梁始)——梁明帝萧岿——梁靖帝萧琮(后梁末代皇帝)。
从世系来看,西梁末代皇帝梁靖帝萧琮也是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的直系后代。
第十一王朝:陈陈的世系为(倒溯):陈后主陈叔宝——陈宣帝陈顼——始兴昭烈王陈道潭。
陈道潭是陈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的兄长,这一点和萧齐的情况非常相似。
陈的末代皇帝陈后主陈叔宝,不是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的直系后代。
陈是第五个“末代君主不是开国皇帝直系后裔”的中华王朝。
附:北朝诸国北魏世系:道武帝拓跋珪(开国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太子(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广平武穆王元怀——孝武帝元修(末代皇帝)东魏世系(追溯至北魏开国):道武帝拓跋珪(开国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太子(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清河文献王元怿——清河文宣王元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即是开国、也是末代皇帝)。
西魏世系(追溯至北魏开国):道武帝拓跋珪(开国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太子(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临洮王元愉——西魏文帝元宝炬(西魏开国皇帝)——西魏恭帝拓跋廓(末代皇帝)。
由上可知,北魏、东魏、西魏的末代皇帝:孝武帝元修、孝静帝元善见、恭帝拓跋廓,都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直系后代。
北齐世系(倒溯):幼主高恒(末代皇帝)——后主高纬——武成帝高湛——神武王(神武帝)高欢。
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是神武帝高欢的次子,武成帝高湛的二哥,所以,北齐的末代皇帝幼主高恒,不是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的直系后代。
(北齐不在正统王朝之内。
)北周世系(倒溯):周静帝宇文阐——周宣帝宇文赟——周武帝宇文邕——安定文公(周文王、文帝)宇文泰。
北周开国君主是宇文泰的嫡子孝闵帝宇文觉,周武帝宇文邕只是宇文泰第四子,所以北周的末代皇帝周静帝宇文阐,不是开国皇帝孝闵帝宇文觉的直系后代。
(北周不在正统王朝之内。
)第十二王朝:隋隋的世系为:隋文帝杨坚(开国皇帝)——隋炀帝杨广——元德太子(孝成帝)杨昭——隋恭帝杨侑(末代皇帝)。
简单明了,一目了然,隋末代皇帝恭帝杨侑是开国皇帝文帝杨坚的直系后代。
第十三王朝:唐唐的世系为:唐高祖李渊(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昭宗李晔——唐昭宣帝(哀帝)李柷(末代皇帝)。
和隋一样,唐的皇帝世系也是一目了然,清楚明白,其末代皇帝昭宣帝李柷是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直系后代。
第十四王朝:后梁后梁世系:梁太祖朱晃——梁末帝朱友贞,很简单,父子相袭,两代而亡,末代皇帝就是开国皇帝的儿子。
第十五王朝:后唐后唐的世系很是复杂,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只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原名王二十三;
而后唐明宗李嗣源,又只是后唐开国皇帝庄宗李存勗的父亲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养子,原名邈佶烈(沙陀人)。
这样,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末帝这三代帝王之间,相互都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因此,后唐是第六个“末代君主不是开国皇帝直系后裔”的中华王朝。
第十六王朝:后晋后晋的末代皇帝、晋出帝石重贵,是后晋开国皇帝晋高祖石敬瑭的侄子,父亲石敬儒是石敬瑭的兄长,因此后晋是是第七个“末代君主不是开国皇帝直系后裔”的中华王朝。
第十七王朝:后汉后汉世系:汉高祖刘知远——汉隐帝刘承佑,和后梁一样,后汉也是父子相袭、两代而亡,末代皇帝是开国皇帝的儿子。
第十八王朝:后周后周世系和后唐一样,比较复杂,后周末代皇帝恭帝郭宗训,是后周世宗郭荣的儿子,这个没有异议。
但是郭荣并非后周开国皇帝周太祖郭威的亲生儿子,只是养子而已(郭荣是周太祖发妻柴皇后的侄子),周太祖登基称帝时,其亲生儿子郭侗、郭信,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都在之前被后汉隐帝杀害了,而且周太祖当时已经年近五十,再诞育子嗣很是困难。
因此,他直接立养子郭荣为晋王、开封尹,就是当做皇储来对待。
之后周太祖驾崩,晋王郭荣奉遗诏继承皇位,即后周世宗。
综上所述,后周的末代皇帝恭帝郭宗训,并不是开国皇帝太祖郭威的直系后裔,而且连血缘关系也没有,虽然他们是一个姓。
后周是第八个“末代君主不是开国皇帝直系后裔”的中华王朝。
第十九王朝:宋宋分为北宋、南宋,而这两部分的皇帝世系也特别的诧异:北宋除了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外,其他的皇帝都不是他的直系后裔,而是宋太祖弟弟宋太宗赵炅及其后裔。
南宋除了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外,其他的皇帝也并非是赵构的直系后裔,而是宋太祖的后代子孙,综合中华历代王朝皇帝世系来说,宋代的世系传承是非常复杂和繁冗的,下面加以介绍。
北宋世系: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皇帝) 宋太宗赵炅(太祖之弟)——商恭靖王(鲁王)赵元份——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末代皇帝)南宋世系:宋高宗赵构(延续皇统、绝嗣)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皇帝)——秦康惠王赵德芳——英国公赵惟宪——新兴侯赵从郁——华阴侯赵世将——赵令譮(追封庆国公)——赵子偁(追封秀安僖王)——宋孝宗赵眘(承继宋高宗嗣)——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绝嗣)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皇帝)——燕懿王赵德昭——南阳郡王赵惟吉——庐江侯赵守度——赵世括(追封嘉国公)——赵令稼(追封房国公)——赵伯旿——赵师意——赵希瓐(追封荣王)——宋理宗赵昀(承继宋宁宗嗣、绝嗣)——嗣荣王赵与莒——宋度宗赵禥(承继宋理宗)——宋恭帝赵顯 ——宋端宗赵昰 ——卫王(怀宗)赵昺(末代皇帝)从上面这复杂而曲折的两宋帝系传承可以看出,两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不是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的直系祖先,但是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确实是宋太祖赵匡胤直系后裔,如果把两宋当做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可以算作“末代皇帝是开国皇帝直系后裔”这个范畴中了。
附:辽、金、西夏世系辽世系:辽太宗耶律阿保机(开国皇帝)——东丹王耶律倍——辽世宗耶律阮——辽景宗耶律贤——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兴宗耶律宗真——辽道宗耶律洪基——昭怀太子(辽顺宗)耶律浚——天祚帝延禧(末代皇帝)金世系:金太祖完颜旻(阿骨打、开国皇帝)——许王完颜宗辅(讹里朵、金睿宗)——金世宗完颜雍(乌禄)——宣孝太子完颜允恭(乌禄、金显宗)——金宣宗完颜珣(吾睹补)——金哀宗完颜守绪(宁甲速、实际上的末代皇帝)金的最后一代皇帝——末帝完颜承麟,实际在位时间只有半天不到,就死于宋蒙联军的攻城战中,而完颜承麟的家世传承已经不可考,只知道他是金世祖(追封)完颜劾里钵其他儿子的后代(完颜劾里钵是金太祖完颜旻之父)的后裔,并非金太祖直系后裔。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金的末代皇帝完颜承麟,不是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旻的后裔。
西夏世系:夏景宗李元昊(开国皇帝)——夏毅宗李谅祚——夏惠宗李秉常——夏崇宗李乾顺——宗室李仁某(名已不可考)——齐王李彦宗——夏神宗李遵顼——清平郡王李德某(名不可考)——西平王李晛(末代皇帝)从
第二十王朝:大元元朝世系:元世祖忽必烈(开国皇帝)——明孝太子(元裕宗)真金——皇孙答剌麻八剌(元顺宗)——元武宗海山——元明宗和世?——元顺帝(惠宗)妥欢帖睦尔(元朝末代皇帝,之后北元及鞑靼大汗不计)。
元朝的传承也很复杂和曲折,其中的缘由就不再复述了,不过幸运的是,其末代皇帝元顺帝,总还是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直系子孙。
第二十一王朝:大明大明帝系传承: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皇帝)——明成祖(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濡(见深)——兴献王(明睿宗)朱佑杬——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坖——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思宗(怀宗)朱由检(末代皇帝)。
大明帝系传承其中也有曲折,经历了数次大宗地位的转移(如成祖夺取建文帝之位、兴世子入继大统、熹宗思宗兄终弟及),但最终的末代皇帝思宗朱由检,还是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
第二十二王朝:大清清代帝系传承为:清太宗(崇德)皇太极——清世祖(顺治)福临——清圣祖(康熙)玄烨——清世宗(雍正)胤禛——清高宗(乾隆)弘历——清仁宗(嘉庆)颙琰——清宣宗(道光)旻宁 ——清文宗(咸丰)奕詝——清穆宗(同治帝)载淳(绝嗣) ——醇贤亲王奕譞——清德宗(光绪)载湉(绝嗣) ——醇亲王(摄政王)载沣——末代皇帝宣统帝(帝制终结)清是中华最后一代封建王朝,它的帝系传承起初还是很顺利的,但在最后三代皇帝中,却接连地断绝传承,因此不得不从近支宗室过继嗣子,以延续大宗世系。
不过,最终的末代皇帝宣统帝,也还是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的直系子孙,帝统从开始直到结束,始终也没有旁移其他宗室支系(指非太宗后裔),一脉相传而终。
而不属于二十二代王朝之中的其他朝代,也有:北齐、北周、金(以末帝完颜承麟计)这三个朝代是这样的情景。
最特殊的是宋(两宋),如果将北宋、南宋看做一个整体的话,那么不会出现“末代皇帝不是开国皇帝的直系后裔”这种情况,如果分开解释的话,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符合“末代皇帝不是开国皇帝的直系后裔”这个范畴,可谓是中华历代王朝帝系传承最复杂繁琐的一朝。
这样详细细致的解答,是否可以帮助你解惑了呢?
再一次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
参考:
北宋,南宋都是。
北宋赵匡胤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传儿子传孙子。
南宋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继位(唯一的儿子夭折),从赵匡胤的后世子孙中选了一个过继做太子,就是后来的宋孝宗。
如果从整个宋朝来看的则是,末代皇帝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世孙。
参考:
为了回答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我特意去翻了一下历代王朝的世系表,发现按照“大朝代”的标准,几乎没有符合这个题目的,而割据政权就经常发生。
因为割据时代处于乱世,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有着很多的矛盾,换皇帝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我就来说说我的统计。
无法判定的王朝——秦朝我们的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就是这样,秦朝的第三任领导人子婴虽然不再称帝,但也算是最后一人接班人。
但这个子婴的来历并不清楚,考虑到秦二世胡亥几乎杀光了自己的兄弟们,所以子婴不太可能是始皇帝的儿子,所以便有了子婴是胡亥的叔叔、子侄或其他秦宗室的说法,所以他很可能不是始皇帝的血脉,当然只是猜测,无法判定。
阴差阳错的王朝——两宋与两晋按理来说,两宋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北宋还说得过去,而南宋压根就是一个割据政权。
如果将两宋算作一个朝代,那就不符合这个条件,要是分开来算就符合。
北宋的开国君主是太祖赵匡胤,但接班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所以北宋一脉出太祖外都来自太宗的血脉。
而到了南宋,由于宋高宗赵构无后,所以选择了来自民间的太祖一脉,所以高宗之后的皇帝都是太祖血脉。
两晋同样是这个问题,东晋开国君主元帝司马睿是司马懿曾孙,琅琊王司马觐之子,并不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血脉。
下面我就说说一些割据政权吧。
1、 曹魏。
魏国的开国君主是文帝曹丕,最后一任君主是元帝曹奂,这个曹奂是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也就是曹丕的侄子,同样是一位傀儡皇帝。
2、 南齐。
南齐第五位皇帝明帝萧鸾是开国君主高帝萧道成的侄子,后面的两位皇帝萧宝卷和萧宝融都出自萧鸾一脉。
3、 南陈。
开国君主陈霸先的儿子一直作为人质,所以其侄子陈茜成为了第二位君主,而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又来自陈霸先的另一个兄弟一脉,真是乱啊。
4、 后唐。
明宗李嗣源是太祖李克用的养子,末帝李从珂又是愍帝李从厚的养子。
5、 后晋。
出帝石重贵是石敬瑭的侄子。
6、 后周。
这个大家都知道,恭帝柴宗训是柴荣的儿子,但柴荣只是太祖郭威的内侄。
7、 北汉。
最后的两任皇帝少主刘继思和英武帝刘继元都是孝和帝刘钧的养子,一个姓薛,一个姓何。
8、 西辽。
这个大家容易忽略,德宗耶律大石是祖耶律阿保机8世孙,他自己向西发展,在公元1131年,称天祜皇帝。
不过西辽的最后一个皇帝叫屈出律,是西辽末主耶律直鲁古的女婿。
综上所述,基本上大一统的王朝都能保持血统的纯正,而割据政权则最容易出问题。
因为大王朝相对稳定,子孙也多,而割据政权不稳定,斗争较为惨烈。
如果大家还有知道的一些政权,可以在评论区补充,大家一起讨论吧。
参考:
请问提问者,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天照大神的子孙,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算不算清朝开国皇帝世孙呢?
回答完毕!
参考: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的标准是,漠北的游牧民族有么有被驱逐或征服,含外族统治的有:夏商周(也算那个时代的大一统王朝,因为北方少数民族还未形成国家)秦汉隋唐元明清,开国到灭国,亡国之君都是开国皇帝的直系子孙。
参考:
当然是大宋朝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死因不明,只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迷案。
而继承就是他弟弟,烛影斧声的另一个当事人,被称为宋太宗赵光义,于是北宋的历代皇帝都是赵匡胤弟弟的后代。
而南宋第一位皇帝(南宋丢了半壁江山怎么能叫开国)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赵光义的后代,但是赵构的继承人宋孝宗赵昚shèn却是赵匡胤的后代说来还得从靖康之耻(1127年5月)讲起当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人攻破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一众皇亲贵戚,连带国库无数的金银财宝通通被金人洗劫一空。
而此时半年前(1126年冬)因去金国求和时被宗泽半道截留下来的,身在军营的赵构却意外躲开了靖康之耻,成为了仅存的赵家人。
本着赵家的天下还得姓赵的来当家。
赵构就被一众将军拥立称帝。
但被吓怕了的赵构一路南逃,一直逃到杭州站住脚只守住了半壁江山,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赵构还位给赵匡胤后代赵昚可不是替老祖宗还愿,而是赵构无后。
本来赵构是有儿子的叫赵旉,可惜三岁就死了。
死之前曾被叛军拥护还是当过26天皇帝呢。
有人说赵构儿子死了以后,有一次在逃跑的路上夜里正和妃子做运动时,金人来袭随从大呼金人来了,赵构被吓得从那以后就硬不起来了,所以就再也没有儿子了。
这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后代的过往。
总结起来就是北宋第一个皇帝是赵匡胤最后一个皇帝是赵光义的后代,南宋第一个皇帝是赵光义的后代,最后一个皇帝是赵匡胤的后代。
参考:
必须我大宋啊!第三代皇帝己不是开国皇帝的子孙了。
还有大元,传说未代皇帝是宋恭帝的儿子。
不过太不靠谱。
野史传闻,算不得数
参考:
一、南朝-陈。
梁武帝后期爆发“侯景之乱”,最终陈霸先与王僧辩合力平定了侯景之乱,而后陈霸先杀死了屈从北齐的王僧辩,建立了陈朝。
554年,西魏军袭破江陵城,梁元帝被杀,陈昌等人被俘。
陈昌是陈霸先唯一可继大统的儿子。
陈霸先即位,频频遣使请北周释放陈顼及陈昌,北周许诺而未遣。
陈霸先死后,陈国无皇嗣,只得拥立陈霸先的侄子陈蒨为帝(陈文帝),此时北周欲给陈制造内乱,反而立即将陈昌放还。
陈昌自恃是陈霸先嫡子,在途给堂兄陈蒨写信,言辞非常不客气,要求堂兄让位。
陈蒨遂诏令主书舍人缘道迎接,丙子,渡江时,由侯安都于无人时将陈昌推入长江淹死,对外宣布陈昌在江中因船坏溺死。
二、北朝-齐。
北齐奠基人、东魏的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锋芒过于外露, 在即将受禅的前夕为膳奴刺杀,他年仅23岁的弟弟高洋袭位,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后称帝。
国号齐,建元天保,然而,随着高氏政权的稳固,高洋也开始意志松弛,变得越发荒淫暴虐,最终因酒色过度而身体日益亏虚。
高洋死后,其弟高演篡位,废杀了高洋之子高殷。
三、五代-唐。
后唐乃沙陀人李存勖所建立。
李存勖称帝后,消灭后梁,统一河北地区,三十三天灭前蜀,控制了西北、西南地区,后唐疆域达到鼎盛。
但同时,李存勖却缅于声色,重用伶人与宦官,猜忌杀戮功臣,并横征暴敛,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
最终死于兵变之中。
李存勖死后,李存勖的义兄李嗣源当了皇帝。
四、五代-晋。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
由于石敬瑭的五个儿子早死,而石重睿年纪尚幼,所以只好立自己兄长石敬儒的儿子,自己的侄子也是养子的石重贵为帝五、五代-周。
后周乃后汉大将郭威所建,郭威在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死后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后汉小皇帝即位要拿权力,引发了权力冲突,郭威在外起兵反抗,留在京城的家属尽皆被杀,包括家中的儿子。
故而,在郭威当上皇帝后,便以郭荣(内侄兼养子,从郭威的姓氏而叫郭荣)为皇太子。
郭威死后,郭荣嗣位,是为周世宗。
六、北宋。
北宋建立者是后周大将赵匡胤,赵匡胤当年凭借“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致力于全国的统一,先后平定了南方的众多割据的政权,而完成了全国的大部统一。
最终当赵匡胤打算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时,(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开封府尹、晋王、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用“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阻止了迁都,半年后,伴随着“烛影斧声”等传说,赵匡胤年五十而逝。
”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
”七、南宋。
汉民族历史上的耻辱一幕-“靖康之变”发生后,宋太宗的一脉子孙近乎全被金人一网打尽。
金兵南下,一路南逃的赵构遭遇苗刘兵变,苗傅和刘正彦逼迫赵构退位,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于是赵旉成了南宋第二位皇帝,“苗刘兵变”被平定后,苗傅和刘正彦被处死。
皇太子赵旉受到惊吓,三个月,赵旉就在惊惧中去世,赵构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屡受惊吓,以致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自此就算是绝后了。
所以他只能收养义子来充当南宋的皇位继承人。
因为此前宋朝皇位一直在赵光义一脉中传承,宋朝朝野都知道这对太祖是不公平的,于是此时还位大宗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得不从赵匡胤的后裔子孙中选取赵伯琮(即:宋孝宗赵昚)、赵伯玖为养子,以承继大业。
至南宋孝宗继位后,宋室帝系才重新回到了赵匡胤的子孙一脉。
参考: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死因不明,只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迷案。
而继承人就是他弟弟,烛影斧声的另一个当事人,被称为宋太宗赵光义,于是北宋的历代皇帝都是赵匡胤弟弟的后代。
而南宋第一位皇帝(南宋丢了半壁江山怎么能叫开国)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赵光义的后代,但是赵构的继承人宋孝宗赵昚shèn却是赵匡胤的后代说来还得从靖康之耻(1127年5月)讲起当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人攻破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一众皇亲贵戚,连带国库无数的金银财宝通通被金人洗劫一空。
而此时半年前(1126年冬)因去金国求和时被宗泽半道截留下来的,身在军营的赵构却意外躲开了靖康之耻,成为了仅存的赵家人。
本着赵家的天下还得姓赵的来当家。
赵构就被一众将军拥立称帝。
但被吓怕了的赵构一路南逃,一直逃到杭州站住脚只守住了半壁江山,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赵构还位给赵匡胤后代赵昚可不是替老祖宗还愿,而是赵构无后。
本来赵构是有儿子的叫赵旉,可惜三岁就死了。
死之前曾被叛军拥护还是当过26天皇帝呢。
有人说赵构儿子死了以后,有一次在逃跑的路上夜里正和妃子做运动时,金人来袭随从大呼金人来了,赵构被吓得从那以后就硬不起来了,所以就再也没有儿子了。
这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后代的过往。
总结起来就是北宋第一个皇帝是赵匡胤最后一个皇帝是赵光义的后代,南宋第一个皇帝是赵光义的后代,最后一个皇帝是赵匡胤的后代。
参考:
这可不好说。
弄不好没一个是。
参考:
北宋最后一个皇帝不是开国皇帝的世孙。
北宋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但最后一个皇帝是宋钦宗,宋钦宗不是赵匡胤的世孙,而是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的世孙。
实际上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后面的皇帝,统统都不是赵匡胤的后代。
反倒是到了南宋赵构没有子嗣,选赵匡胤的世孙为义子继位,宋朝皇帝才回到赵匡胤一脉,直到南宋灭亡。
同理,赵构如果也算开国皇帝,那么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也不是开国皇帝的世孙。
赵构是赵光义的世孙,但赵构后面的皇帝,都是赵匡胤的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