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姓濮阳这个姓的人吗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姓氏的由来,大概分为几种,有以官职为姓的,比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等等,这些都是古代的官职,当家族中某个人被封为这个官职后,被人称官职,比如喊一个人司徒时,他的名字不是叫这个,这是直接喊的官职,但其后人很可能就以此为姓了。
还有以先人爵位为姓的,比如公孙这样的姓,有可能是爷爷辈中有个位列三公之一的。
还有以封地为姓的,这是姓氏形成的一大主因,而且凡是那些古代到现在没有改名的城市,必定有这个姓氏,比如邯郸、比如南阳、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濮阳。
濮阳的历史实在太早,可以追到三皇五帝时期,颛顼、帝喾曾经在这一带建都,黄帝曾经带领着华夏集团和少昊带领的东夷集团在这里展开过无数的战争。
比如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就发生在这一带。
如此古老的一个地方,是百分之百会有这个姓氏的,这是古代姓氏由来决定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说一下濮阳这个姓的由来,再说一下濮阳这个姓的转变以及现在还有姓濮阳的吗。
Ⅰ:濮阳姓氏的由来濮阳出自姬姓,这其实一点也不稀奇,我国姓氏出自姬姓的太多太多,特别是濮阳还是曾经华夏集团的活动地,比如说黄帝,他本身就是姓姬。
但三皇五帝时期太远了,到了周朝时,华夏集团的主要活动地点离这里有点距离,所以当时已经失去了先前的名气。
濮阳姓氏的祖先是卫康叔,也就是卫国的第一任国君,叫封,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说他是周武王同母的弟弟。
但直接决定濮阳这个姓氏的其实是由此向下传到第21任国君时候的卫成公卫正,《汉书》中说卫成公把卫国国都从楚丘,也就是今天的滑县迁到了帝丘,也就是今天的濮阳。
当时叫帝丘,也是因为颛顼曾经在这里继位和统治。
当然了,濮阳这个名字其实是众多名字中的一个,比如叫过帝丘,叫过商丘。
到了战国时期,卫成公的后代中有多人以濮阳为姓,由此也就有了这个姓并且流传。
这是典型的以城或者故地为姓,这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
Ⅱ:濮阳姓的转变以及现在还有没有濮阳这个姓氏。
到了战国末年,秦王一扫六合,横扫六国,很多人以为天下就只有包括秦的七个国家,其实从春秋到战国末年,有一百多个小国家被其它六国所灭,卫国在当时属于小国。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立,但并没有夺去卫国爵位,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卫国国君就是秦立的,已经是任人摆布。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废掉了卫国最后的国君卫角君,至此,卫国世系断绝。
那些曾经在祖先为傲,并且以祖先城邦为姓的濮阳姓氏后人们开始散落天下,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改自己的姓,原因也是多样的,但躲避是第一位的,我们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在以濮阳修改的姓中,以濮姓为最,也有蒲姓,甚至是阳姓。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修改了,还是有人把这个姓氏流传下来,从汉到明清,有大量的濮阳姓人物在历史中留名,比如汉朝的濮阳潜、唐朝的濮阳愿、明朝的濮阳成等等。
这说明,仍然有大量的人保留了这个姓氏。
到了现代,濮阳这个姓也并没有彻底消失,在江苏海门,安徽广德等地还是有这个姓的。
Ⅲ:我国古代的姓氏来源其实并不复杂,无非就是那么几种,但后面的姓氏流传却非常复杂,因为有古代战乱和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很多人改了姓,但也不是彻底改,而是取谐音或者是简化,这就导致一些姓不容易考出来。
但是,假如知道姓氏来源和流传的规律,这些还是不难的。
濮阳这个姓发端就是在现在的濮阳,但濮阳当地已经没有这个姓,我们也可以从这方面看出,在古代到现代,有多少的颠沛流离。
当然了,这跟我们今天的话题无关,所以不再多说。
我是黑嫂,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参考:
有这个市 和县
参考:
有,濮阳本地基本上没有了,现在南迁到江苏南京附近了
参考:
濮阳(Pú yáng )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复姓。
古代有一条河叫濮水,濮水北岸(古人将山南水北称为阳)一块丰饶的地方叫濮阳,那地方,就在现今的河南濮阳市。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于地名,出自上古时期濮水流域住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濮,原为河南、山东地区一条河流的名称,古称濮水。
在上古时代,山峦之南坡、河流之北岸被人们称为“阳”,在濮水北岸居住的人们就按习惯称所居之地为“濮阳”,是一片广大的地区。
古濮水在人类社会中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上游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城西南从“四渎”之一的古济水(今小清河)分出,大致沿现在天然渠走向至长垣县赵堤又沿回墓沟走向进入今濮阳境内,往东北方向横穿濮阳县全境,之后出濮阳穿范县东入山东省境内,又汇入济水。
古濮水在历史上孕育了濮阳(今河南濮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部)、临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镇)、濮州(今山东鄄城)、咸(今河南通许)、洮(今山东汶上)等一大批城镇,孕育了一支古老的部族——濮人,诞生了中华民族文化之先河的“桑间濮上”、“卫风新声”。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的后裔,属于以地名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姬郑在执政时期(公元前634~前600年),将国都从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南坡)迁至濮阳。
到了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二十三年(卫成侯姬遫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卫成侯自贬为侯爵。
再传至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卫孝襄侯五年,公元前320年),卫孝襄侯自贬爵号为君,以表示卫国与战国诸雄争霸无涉,史称“卫嗣君”。
其实这时的卫国已经非常弱小,仅据有濮阳一城之地了。
到了先秦时期的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卫怀君三十一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卫怀君去朝见魏王,魏安釐王却乘机杀死卫怀君,灭了卫国。
到了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卫元君姬元元年,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让卫国复国,但是立的是自己的女婿姬元,史称“卫元君”。
秦王赢政八年(卫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39年),秦军攻占了濮阳城,秦王强行迁徙卫国于野王(今河南中牟)一耦。
卫元君去君世后,儿子姬角继位,史称“卫君角”。
迁徙分布濮阳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二十四位门阀,望族出博陵郡、平陵郡。
濮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濮阳原为地名,当地有一条河流名濮水,此河的北岸按习惯就称之为濮阳(古代河之北岸为阳),即今河南省濮阳县。
最现是古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他是黄帝的子孙)的后人于此居住过,当地人就以地名为姓,流传下来。
春秋时,卫国郑大夫居于濮水之北,也有说其封地于濮水之南,后人就以濮阳为姓。
从《姓氏考略》上考证,濮阳的先祖居于澶州,后以地为氏,望出广平。
同样《通志·氏族略》上亦有“濮阳氏,其地在澶州,后汉外黄令牛述,以濮阳潜为主簿。
”的记载。
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方。
“濮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名,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便已出名,这个地方位于今河南省东北隅,黄河的西北。
相传上古的颛顼帝陵仍为我国的著名古迹之一)。
颛顼帝的后世子孙有居住于此地的,因而以地为氏,称濮阳氏。
望族居博陵郡(今河南的濮阳市,古称澶州);
平陵郡(今山西文水县东一带)。
如今在江苏省的海门市、安徽省的广德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姓氏名望濮阳兴三国时吴国的文官。
字子元,少有士名,孙权时使蜀,做过会稽太守。
吴国君主孙权的第六儿子,名叫孙休。
濮阳兴和孙休是好友。
后来孙休继位,称景帝,就任用濮阳兴做丞相,封外黄侯。
永安中休卒,万或劝兴迎立程侯皓,加侍郎,领青州,俄为或所谮,徙广州,道追杀之,夷三族。
濮阳成明朝武将,沉毅有远志,累立战功,朝廷封他世袭金山卫百户,为武德将军。
濮阳瑾明朝文士,因科举成绩优良而被任为地方官,在山东宁阳县任县丞,政尚宽平,赈饥有功,远近赖以全活。
濮阳来明嘉靖年间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见称。
濮阳潜(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官吏。
官为上虞县宰,有贤名。
濮阳耒(生卒年待考),广德人(今安徽广德)。
著名明朝官吏、经学家。
明嘉靖年间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见称。
濮阳渐(生卒年待考),字子开;
广德人(今安徽广德)。
著名明朝大臣。
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选贡生,任徽州府训导,逾年致仕。
有才略。
著有《晚山阁诗集》、《元水阁集》。
濮阳慎(生卒年待考),字徽五,号木斋;
广德(今属安徽)人。
著名清朝诗人。
从其兄濮阳模学诗,一年而成。
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贡生。
著有《木斋诗集》。
后来陈毅元帅曾录其诗入《所知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