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刘秀这么厉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高你怎么看

刘秀名气不算小,他只是相对于秦皇汉武这类大帝式的皇帝来说,名气稍微小了一点。
至于为什么刘秀的名气比他们稍小,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皇帝就跟明星一样,会炒作才有知名度。
刘秀身上的娱乐信息太少,知名度不高也属正常。
举几个例子对比一下。
秦始皇为什么名气大?
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文字,使大一统的观念得以形成至今,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思想。
并且,秦朝是二世而亡,他的暴虐(比如焚书坑儒)导致他身上的黑点也是满满的。
仅凭这几点,秦始皇的名气就可以完爆性格太低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闷骚),行事太缺乏话题性的光武帝刘秀。
汉高帝刘邦为什么名气大?
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根皇帝,开启了草根也能逆袭当皇帝的先河。
并且他跟项羽的双龙斗也是十分精彩,连项羽都给他做了背景墙。
另外他的行事作风足够的无赖,让讨厌他的人也能找到黑点黑他。
相比之下,刘秀跟他九世祖相比,就差了点境界了。
虽然刘秀也算是草根皇帝,但刘秀只是第二位草根开国皇帝。
常言道,大家只记得第一名,谁记得第二名?
并且,刘秀身上的黑点太少了,黑他的人也找不出什么黑点黑他。
唯一可黑的,可能就是他休了原配郭皇后,可是他跟阴丽华也是真爱。
连做负心汉都当的这么有“品味”,实在是让人提不起黑他的兴趣。
汉武帝为什么名气大?
因为他能搞事情,即便不提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及逼死三任媳妇那几档子烂事,就单凭他反击匈奴,开疆扩土,搞了无数大新闻,让后世青年只要想起他就能联想到“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让人热血澎湃,他的名气也不会低到哪去。
相比之下,刘秀就差了点意思。
其实,历史给过刘秀机会。
比如建武二十七年,将领们请求趁匈奴分裂、遭遇天灾人祸之际,派兵远征北匈奴。
可是刘秀却给将领们讲了一堆以德服人的大道理,断然拒绝了将领们的请求。
并且刘秀还教育太子刘庄,让他不要擅动兵戈。
虽然我们知道,刘秀这种克制对老百姓是好事,但是历史书是“记大事”的,就拿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来说,书中只记载历朝历代的政治和军事。
刘秀不动兵戈,缺少对外的军功,这就只能让他失去了提高历史知名度的机会。
曹操、刘备为什么名气大?
即便排除《三国演义》的加持,他们斗到死的冤家史,也能让后世记住他们的名字。
相比之下,刘秀又差了点意思。
他的军事能力太“碉堡”了,28岁起兵,30岁登基,41岁统一全国。
他崛起的速度之快,以及他对敌对势力的横扫,让人实在记不住他到底干了什么。
举个不恰当例子说,如果说刘邦VS项羽,刘备VS曹操是巴西队VS德国队级别的爆点对决。
那么刘秀横扫刘玄、王郎、刘盆子、刘永、彭宠、张步、公孙述等人,大概就相当于巴西横扫中国队,太没悬念了,以致于没多少人
额外打个岔,辅佐刘邦、刘彻、曹操、刘备、李世民等人的文臣武将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提到韩信、萧何、卫青、霍去病、诸葛亮、司马懿、魏征这些人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详。
相比之下,刘秀的文臣武将有几个人能记得?
所以说,其实不单单是刘秀的名气被秦皇汉武压了一头,整个东汉的开国功臣的名气也被压了一头。
(就连一向奇思妙想的明清小说家都懒得给东汉开国功臣们编故事)最后再说说明太祖和康雍乾。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有名?
别的都不提,就单说他杀功臣这事,他的名气也不会低。
相比之下,刘秀就太老实了,居然一个功臣也没有杀过。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除了战死的之外,都得以善终。
另外,刘秀的儿子们也“不争气”,没给老爸增加点知名度。
朱棣掀了朱允炆,这在历史上是爆点新闻,被后世史家编了无数花边历史故事,而且还是反复编,把朱元璋、朱棣、朱允炆这爷孙三代的名气都炒上去了。
而刘秀的儿子们,却好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样,不仅不争,而且还主动让出皇位。
(刘秀长子刘强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后来的汉明帝刘庄)说句三观不正的话,明星打人才叫新闻,明星之间相互谦让,这算什么新闻?
还有康雍乾为什么有名?
康熙在位61年,乾隆活了89岁,一个在位最长,一个活的时间最长,这就是“爆点”。
另外乾隆还是中国小吃届的“代言人”,从北京到杭州,沿途一路上的小吃几乎都被乾隆赞誉过“好吃”。
老百姓这么捧他,名气想低也很难呐。
(给人一种乾隆吃遍大江南北,什么觉得好吃,就差吃屎了的感觉)至于雍正,即便不提他的改革和黑历史,就凭一个“九子夺嫡”和继位谜团,也能让他成为后世反复讨论的热点。
相比之下,刘秀差了点意思。
他不好色,也不爱到处游山玩水,没有在各地景点提上自己光武帝的大名。
总之,他是一个让人连黑他都提不起兴趣的人。
总的来说,刘秀是一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好皇帝。
他不大兴土木,不穷兵黩武,不搞绯闻,不贪名不贪利,只是一心一意搞建设每天孜孜不倦的处理繁琐的政务。
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不是游山玩水,娶一堆三宫六院让老娘们搞宫斗,而是与文武大臣一起研究儒学经典,让媳妇儿子懂谦让之礼。
这样的皇帝,中国历史上罕见,但同时,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注定是要默默无名的。
另外,刘秀的知名度略低,还跟他的政治作为不够,以致整个东汉王朝黯淡无光,也有一定的关系。
东汉的政治制度继承西汉,并没有进行改革创新。
这就让人感觉东汉的历史死气沉沉,很是乏味,不像是一个新的王朝,而像是西汉历史的延伸。
而后来的汉末三国名气之所以大,从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汉末的政治格局打破了东汉中前期的那种死气沉沉,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
中国历史最出色的帝王中,综合素质最厉害的一个杰出人物!刘秀的知名度不高与历代帝王的私心有关!不仅仅是帝王,就是封神都是这样。
帝王封神是为了宣扬一种思想,引领社会的思潮!比如孔子,比如关公!只是孔子与关公的形象与民族的关系大,而帝王不同,帝王是要自己与最优秀的帝王相比!问题来了,把秦皇汉武的地位提高,还可以比文韬,唐宗宋祖,也可以比之仁厚!如果把光武抬出来,估计那个帝王不是相形见绌啊?
比文采,比武功,比个人能力,比仁厚,修生养息,比对待为之打天下功臣的处理上,综合素质谁能比光武强呢?
哪怕可以与之比肩的人有谁?
好在帝王的心思都差不多!你推秦皇,我比汉武,你看能不突出吗?
还有唐宗宋祖,高祖洪武,那个不是一个或许几个方面杰出的人物啊?
就是仁政方面,不是还有文景,还有宋仁宗,明孝宗吗?
抬出这些帝王来,秦皇汉武虽然优秀,可是文采是其短,唐宗宋祖人品是其弊,高祖洪武非凡文采逊色,弑杀功臣也是令人寒心!所以推崇这些的帝王,后世的帝王觉得,我这方面不如,我别的方面可以比啊?
光武不同啊,几乎完美!那个鱼之综合相较不是黯淡无光啊?
其实能与光武有些可比性的,倒是更加不甚闻名的汉宣帝!
参考:
刘秀号称“位面之子”,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但是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高,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原因。
一、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却仍用“汉”为国号,容易让人误解。
刘秀在打败王莽政权之后,建立了皇朝,但是国号仍是延续之前的“汉”。
在后世的人眼中,有些人对历史并未有太深的研究,误以为这个“汉”还是刘邦建立的汉朝,所以没有太多的
就像我之前刚学历史时,只知道汉朝,后来学了历史之后才分清有东汉和西汉之称,但是还是只知道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而且在我们所学的历史书上,也没发现对东汉和刘秀的介绍(不知道有没有,也可能是我当时没注意),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有个叫刘秀的,是东汉的开国皇帝。
相信有很多对历史接触比较少的,也应该不太了解刘秀,所以这就造成了刘秀那么厉害,却是知名度比较低了。
二、汉朝著名的皇帝太多,掩盖了其锋芒。
在汉朝,是有很多著名的皇帝的,比如开国之君刘邦,就让人耳熟能详,还有盛世之中的皇帝,比如文景之治,或者是“秦皇汉武”的“汉武帝”等,都是著名的皇帝,在历史上享誉盛名,而且有很多突出贡献为人所知。
但是刘秀在汉室的皇帝之中,因为“推恩令”的缘故,落成了平头老百姓,并没有多少人了解。
后来是起义反抗王莽政权胜利后才当上了皇帝,有一点王莽要知道,刘秀在实际反抗王莽政权时,前后只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人家很难反应过来,没有经历很多著名战争,又或者多么艰难才即位,他是一路顺风又顺水,“位面之子”加“主角光环”,自然而然当上了皇帝,再说又原本是汉室的人,就没有太多人在意。
后来刘秀在位时,政治很温和,没有大规模战争也没有特别严重的徭役等一些社会问题,都在恢复发展,没有太过激烈的政策,史书虽有记录,但却很难吸引人。
又即位的皇帝需要避其祖先锋芒,谦虚之至,连他都说不如祖先就更没有后人知道了,这也造成了他知名度较低。
三、不管是史书上,还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历史过程中,对刘秀前后的著名时期介绍比较多,导致他这一块黯然失色。
我们都知道有汉朝,然后也知道东汉和西汉。
在我们的印象中。
或者历史书的记载中,对东汉建国描述很少,基本上没有,但是对其前后的著名时期却着墨颇多。
比如刚开始的,刘邦起义,楚汉之争,描述了很多;
后来又是文景之治,汉武中兴,都是在描述这个时期特别贡献,着墨点很多;
然后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三足鼎立。
是不是感觉中间断了很大一块,只字未提东汉建国,从西汉直接跳到了东汉末年。
不管史书的记载还是课堂的教学都对刘秀这一时期介绍很少,也就导致了很少有人知道这么一回事,所以这也是导致刘秀知名度较低的原因。

参考:
确实,历代开国之君存在感最低的就是刘秀了,不仅刘秀,历代东汉的皇帝存在感都不高,仿佛一下子就从刘秀到了三国。
但刘秀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以至于有人说毛主席的秦皇汉武里的汉武指的是刘秀而非刘彻。
但为何刘秀的存在感如此之低。
比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人差得太远。
都说李世民和赵匡胤不杀功臣。
但刘秀也是没有杀开国功臣啊,而且是世代公侯。
其实刘秀之所以存在感低调就在于此。
他被以功勋集团为首的豪强所裹挟了。
东汉的国家体制和地方被地方豪强所把持,就造成如此的局面,而始作俑者就是刘秀。
尽管刘秀各方面做得都比刘邦好,是因为他面对的形势比刘邦要好。
成事比较容易(虽说毛主席曾言刘秀是最有学问。
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刘邦所处的时代能人辈出,可谓群星璀璨,项羽,韩信,张良这都是几百年才出现一个大的人啊。
刘邦能成事有多厉害。
但刘秀以一已之能,恢复了汉家江山,其难度比刘邦低了很多,没有啥出彩的人物。
每个朝代都有一个代表,东汉几乎没有。
刘秀
都说刘秀是位面之子,就是在于他得天下太易。
太顺了。
再就是东汉的皇帝都短命,宦官外戚相继掌权,地方豪强把持。
刘秀本人没有开没有开创性政治行为。
西汉王朝的问题都是他所引起的。
末年的问题他没有解决,东汉一朝并不强盛。
刘秀个人素质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短板,也没有出奇的特点,也就是没有个性,没有可塑性。
为人低调平和。
,谦虚谨慎。
打天下很顺很完美,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历代帝王里,刘秀面对的对手是最弱的。
除了昆阳大战之外,(昆阳之战,王莽方面的军队绝对没40万)没有出奇的战役和战事,没有低谷。
似乎永远在高潮、实在是太平淡无奇了。
坐天下也是很平和,无内忧、无外患,刘秀在执政上没有开创性做法和行为,一味模仿西汉。
实在是寡淡的很,后世编评书,写评话。
野史都不愿意写东汉,也就是说,不仅刘秀存在感低,整个东汉存在感都低。
太沉闷。
但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刘秀是极具偶像气质的皇帝,但刘秀前有刘邦草根上台,后有三国群雄并起,两头都太过耀眼,就使得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暗淡了许多.刘秀为政的最大错误就是开启门阀政治。
完全向世家门阀外戚妥协了,外戚既然产生,宦官专制就必然出现,封建时代的第一次宦官乱政就始于东汉,阴家、郭家、窦家。
都始终伴随着东汉,演变成了门阀制度。
可以说,东汉立国就不稳,刘秀的天下,只是豪强们完成一次利益再分配。
其实,刘秀的个人能力和历代开国君主比较比较话,是比较低的一个,甚至连刘备都不如,之所有成功,大概刘秀是位面之子,是个“穿越者”。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
期待你的

参考:
虽说刘秀是宗室子弟,但由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刘秀的父亲刘钦就只能做一个县令这样的小官。
而刘秀之所以名\"秀\",倒不是因为他父亲觉得他是\"特别优异\"的人,而是刘钦偶然发现自己屋前长了几株长势旺盛的小米,因而将儿子命名为\"秀\"。
\"秀\"本义是指植物抽穗杨花。
刘秀出生时,天下环境并不适合他安安稳稳地成长。
西汉在几经风雨后,已如同海上的扁舟,经不起波浪,汉成帝时期,外戚王氏就独揽大权,而刘氏作为皇室却愈发堕落。
等到汉哀帝死后,外戚王莽先是扶持了两个傀儡皇帝,最终按捺不住又自己称帝,建立新的朝代,自此西汉灭亡。
王莽这位疑似历史穿越者在称帝之后满天下追杀一个叫刘秀的人,他好像知道有一天他的王朝会被刘秀覆灭一般。
但他大约历史没学好,只知道覆灭他的人叫刘秀,不知道是哪一个刘秀。
这也让刘秀暂时躲过一劫,过起了躲避追杀的生活。
王莽建立新朝后,虽然试图施行一些政策来缓和社会各阶层间矛盾,但是却并没有解决根本上的问题。
王莽改革后世争议颇多,但就当时而言改革是失败的。
原本支持王莽的人站到了反对面去,一时间王莽众叛亲离,而刘秀也乘着这个机会揭竿而起,扛起反对王莽的大旗。
然而即使是顶着汉高祖的名义,刘秀在一众起义者中也并不占优势。
他不仅缺兵少将,连基本物资都匮乏,甚至连他这个发起人,都只有骑牛作战。
可境况越是艰苦,刘秀的才华就越是令人瞩目。
拿昆阳之战来说,当时刘秀所率的士卒仅约有九千人。
而他们要面对的,则是\"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的王莽大军。
这军中,还有个能指挥野兽的奇人巨无霸。
《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手下)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
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
为此,刘秀亲自率宗佻、李轶等十三骑,半夜溜出城门去找支援,而让王凤、王常留守昆阳。
刘秀不仅有超乎常人的勇猛,还有灵活的头脑。
当他率领万余援军到达昆阳城下时,王莽大军早已疲惫不堪。
因而刘秀先是组织了多次猛攻,不仅打乱了王莽军的节奏,斩杀数千敌军,还极大地鼓舞了手下的士气。
之后,刘秀又亲自率领三千人的敢死队,深入王莽军,与城内外汉军配合,一举拿下王莽军的中坚力量。
这场看起来汉军必败的昆阳之战,就这么在刘秀的拼杀中,以王莽军尸横遍野,王莽失去\"百万\"主力而告终。
而在武功有所成就之后,刘秀过人的政治才华也慢慢展现。
昆阳之战结束后不久,刘演就被绿林军扶持的更始帝下令杀害。
而刘秀察觉到了自己功高震主背后的危机,急流勇退,主动向更始帝谢罪。
更始帝本就是迫于局势杀了刘演,面对这样谦卑的刘秀更是心生愧疚,便打消了对刘秀动手的念头,反而将其封为武信侯。
更始元年(23),刘秀辞别新婚妻子,前往河北做招抚工作。
在这里,他得到众多当代豪族的支持,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两年后,刘秀在众人\"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
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的呼声中称帝,建元\"建武\"。
众人的呼声是对刘秀称帝之前成就的贴切总结。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刘秀也有着过人的军事成就。
虽然他继承的是刘氏自家的天下,但这天下,是他从王莽,从其他地方势力手中夺回来的。
这样的功绩,并不会因为不被熟知而被削减价值。
而刘秀在彻底扫除各地割据实力,统一天下之后,更是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建武盛世\"。
对于刘秀的为政策略,《后汉书》是这样记载的:\"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
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
\"可见,刘秀为政有着\"黄老之治\"的遗风。
为了尽快恢复国家的生产力,刘秀不仅在大方面要求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还在细节上善待开国功臣、裁减冗官。
由于刘秀早年经历的是民间生活,因而他行事更加\"亲民\"。
用当代学者的话来说,刘秀\"对妻子,他是一个好丈夫;
对子女,他是慈爱的父亲;
对兄长,他是重情重义的弟弟;
对外戚,他恩深义重;
对故乡,他满怀深情。
\"而他作为一个建立新帝国的帝王,又有着帝王的手段和英武。
无论他是不是人们聊天的\"常客\",他的光辉,都照耀在历史长河。
然而,这样一位帝王,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为什么那么低呢?
为什么提及刘秀大家总是陌生又熟悉?
原因大约是缺少话题。
皇帝和明星一样,需要话题,需要让人记忆深刻的事情,而刘秀和其他知名的皇帝比起来,话题少得可怜,其他皇帝都好大喜功,好开拓疆土。
秦皇扫六合、汉武帝远征匈奴,这些都是极具话题性的大事件,小说家、影视剧编剧都爱写。
当代人想起\"封狼居胥\",想起\"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也会热血澎湃。
而刘秀在这方面却非常低调。
建武二十七年,将领们请求趁匈奴分裂、遭遇天灾人祸之际,派兵远征北匈奴。
刘秀却讲了一堆以柔克刚、以德服人的大道理,拒绝了将领们的请求。
刘秀还教育太子刘庄不要擅动兵戈。
窦宪征匈奴之前,东汉都没有大规模用兵。
缺少对外军功,自然,刘秀就没有让后世记忆深刻的壮举。
刘秀的后代和刘秀一样,没什么话题。
大家熟悉的皇子大多经历艰苦奋战,比如荧屏暖男四爷和他参与的九子夺嫡,缕缕重提热度从来不减,刘秀的儿子和康师傅的儿子正好相反,和睦、谦逊,大儿子刘强居然\"孔融让梨\",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刘庄,于皇家这是好事,但毕竟话题程度不及激烈的皇储之争。
此外,刘秀的对手同样没有话题度。
历史上出名的皇帝,比如刘邦,刘彻,朱元璋,其对手也很厉害,刘邦的对手是项羽,刘彻的对手是匈奴,朱元璋的对手是张士诚,陈友谅,各个厉害,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
相比之下,刘秀的对手实在没有知名度,刘玄、王郎、刘盆子、刘永、彭宠、张步、公孙述等,没有一个是战争史上太过出名的人物。
其实,不知是刘秀在历史上存在感低,整个东汉在历史上的知名度都不算高(不包括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政治制度继承西汉,并没有进行改革创新。
文化思想上,儒家一统天下。
老套的制度、保守的思想,让东汉历史很是乏味。

参考:
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然而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多少帝王湮灭于史,民间能一口道出的,往往不过秦皇汉武,或是昏君纣王末世溥仪少数。
作为东汉开国,光武中兴的刘秀,文治武功,重情重义几近完人,却名逊其人,不免叫人生疑,难道留芳千古,敌不过遗臭万年么?只因汉朝的优秀皇帝太多了。
开国布衣皇帝刘邦本是传奇人物,文帝景帝休养生息,稳固天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非功过千秋评说。
而汉宣帝刘询,治下乃西汉民富国强之世,也有故剑情深之德,与刘秀执金吾娶丽华之志。
两位守成之君,可能过于完美,缺少争议话题,在祖先耀眼的光环下,相对黯然失色,同病相怜吧!正如一场比赛,除了破纪录的第一名,除了真铁粉,大众谁记得第二名,第三名…如果一个班有五十人,多少年之后开同学会,老师能记得名字的,大抵只有班长和学习最好的学霸,以及最调皮常常惹事生非,被罚站讲台上的学渣了。
而王莽,汉成帝之流,便是学渣,或是赛场上长得最帅的,因为徘闻野史而著名,可谓出奇制胜了。
而古代帝王以仁孝治天下,不管你功高万世,本人总要尊长恭敬于祖先的。
不仅避名讳,评功论绩也要自贬三分,祖宗牌位要高高在上才是。
比如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在位六十年,身健体康本来按常规要干到死的,但他以爷爷康熙在位61年,作为孙子不能破纪录,否则便是逾制越礼。
于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又作了几年太上皇,才让嘉庆正式当权了。
一??一世界,金沙江的小咸??元元期待你的

参考:
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也是滚滚历史中威名赫赫的帝王,其从一布衣汉室宗亲到除王莽、光复汉室,统一全国,再加上几乎没什么绯闻以及不好之处,刘秀一直以来便为人称道。
但即使如此,我们却一直觉得刘秀的存在感非常低,远低于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帝王,这点其实我们搞历史的人都不容否认。
那么造成这样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会说知名度高,一会儿又说存在感低,这不是矛盾么?
实际上,这一点都不矛盾,刘秀之所以知名度低,并不是刘秀本身知名度低,而是整个东汉作为一统王朝知名度都及不上仅仅存在37年的隋朝。
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东汉实际上是作为一个独立王朝的,却由于特殊的原因我们把其和西汉合并唯一,所以会统称汉朝。
统称汉朝也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相比于西汉和后来的三国,东汉几代帝王的存在感真的太低太低了。
作为东汉前期的西汉,有文景之治,有汉武帝,有昭宣中兴,那东汉有啥?
除了光武帝刘秀以外,汉献帝?

可汉献帝如果不是蹭了“三国”的光,可能名气也没这么大。
所以说不是刘秀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而是整个东汉在历史上都没啥存在感,以致于拉低了刘秀的名次。

参考:
光武帝刘秀实际上是非常厉害的。
虽然光武帝是承接西汉建立了东汉王朝。
但如果我们拿历史上相关的情况进行比对,就明白刘秀有多厉害了。
(东汉光武帝画像)像光武帝这种情况,历史上也有好几个。
比如东汉末年的刘备,想承接东汉,继续建立一个新的刘汉王朝。
但是刘备并没有成功,最终只能偏居一隅,在蜀地建立了一个短命朝代。
所以后世也不叫刘备的朝代为汉朝,而是只称为蜀汉。
比如司马睿南渡以后,一直想统一全国,建立一个新的晋朝。
他也曾数度发动北伐,但是并没有成功,最终也只是偏居一隅,建立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狭小的朝代,历史上称为“东晋”。
比如赵构也南渡,也建立了南宋。
从赵构的继承人宋孝宗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北伐,但是折腾了近一个半世纪,也没有实现北伐成功,没有像东汉那样,实现中国的统一。
再比如南明政权,从朱由崧建立南明开始,不仅没有实现北伐成功,连内部也四分五裂,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快就灭亡了。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实际上已经看出了刘秀的厉害。
而刘秀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
刘秀是一个兼具项羽、刘邦之长,却没有两人之短的奇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
(项羽画像)项羽是一个战神,打仗能力特别厉害。
在他的一生中,大部分时候都打胜了。
尤其是巨鹿一战,一战封神,不过,项羽打仗本身有严重的缺陷,就是他只是以勇武取胜,在打仗过程中不讲究策略,不太喜欢用计谋实现巧胜。
还有,项羽基本上不懂得政治,留不住人才。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该封赏的时候不封赏;
在打下天下的时候,不该封赏的时候,却进行了大肆封赏。
可以说,他在政治上就是一个糊涂虫。
刘秀打仗能力在他那个时代,也是相当厉害的,也能称为战神。
其“昆阳之战”一场战斗,也可以称为是他的巅峰之作。
更为可贵的是,刘秀很能网罗人才,大家都拥戴他。
去河北的时候,赤手空拳,但是他能够通过政治联姻,获得刘杨的十万大军。
这就是他有极大政治能力的表现。
刘邦政治能力厉害,但是打仗能力不行,多次打败仗。
若不是韩信帮助他,他未必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他虽然政治能力厉害,但是处理不好与功臣的关系,以至于最终大肆屠杀功臣。
而刘秀不一样,他开国后,没有屠杀功臣,并且极好地处理了功臣的问题。
也就是说,刘秀不但打仗比刘邦厉害,在政治上也比刘邦高明得多。
(刘邦画像)那么,既然刘秀实际上比刘邦和项羽还厉害,为什么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呢?
我认为,刘秀之所以不出名,是因为他吃了几个亏。
其一,刘秀是承接朝代。
前面我们讲了,承接朝代其实更不容易。
历史上承接朝代成功的情况很少。
但是,后人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承接朝代会占很大的便宜。
以至于刘秀的谥号是光武皇帝,庙号是世祖。
但很少有人说他的庙号,都是称呼他的谥号。
其二,刘秀把各方面处理得好。
刘秀之所以不出名,还有一点,是因为他打仗以及建国的过程中,没有出过大事情。
比如项羽曾轰轰烈烈,但最后自刎于乌江边上,让人记忆深刻。
刘邦建国后,大肆杀功臣,也让人记忆深刻。
可是刘秀在建国过程中,由于打仗很厉害,建国后也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情。
因此,他的事迹并不怎么传奇。
因为不传奇,因此后世便不怎么记得他。
其三,刘秀在当世的对手很少。
楚汉相争、三国时期、隋末起义,这些历史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
他们的知名度很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这时候厉害的人都非常多,大家轮番上场,各逞风流,演绎出一幕幕悲喜剧。
但是在刘秀的那个时代,因为刘秀太过突出,他很快就打败了对手们。
因此,别人总会觉得,刘秀的故事不精彩。
所以后世留下来的相关的演义小说曲艺杂谈都很少。
没有这些宣传,因此刘秀就不怎么出名。
(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等)
参考:
这是个伪命题,说光武帝刘秀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的人,是不是应该先补充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呢?
第一,历代对光武帝的评价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名人对光武帝刘秀的评价。
三国名臣诸葛亮如是说:”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
“唐太宗李世民评论说:”朕观古先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大唐开国名将李靖论曰:”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
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王夫之对光武帝的评价更是不得了:”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毛主席称赞光武帝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哪里看出刘秀的历史知名度不高呢?
第二,说刘秀知名度不高,是说少了一本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说读历史的人,肯定不会觉得光武帝刘秀的知名度不高。
因此,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不读历史,只读历史小说的人。
那么,我就必须承认,光武帝刘秀的确少了一本像《三国演义》那样的小说来烘托。
我们不否认文学的巨大力量与影响,就好比《三国演义》,它的影响力就比历史本身还大。
比如说到现在大家还津津乐道”既生瑜,何生亮“的说法,历史上雄姿英发的周瑜周公瑾,被演义黑得不成样子。
从文学角度来说,刘秀在文学圈的知名度就低了,因为没有一本很出色、广为流传的小说。
譬如《隋唐演义》、《岳家将》、《杨家将》等,这些小说一流传开,不仅真实的历史人物为百姓所熟知,连虚构的人物也同样有名,比如穆桂英挂帅之类的故事。
第三,文学对刘秀贡献甚少,刘秀对文学贡献甚多有意思的是,文学作品写光武帝刘秀的,好的作品并不很多。
但是刘秀自己对文学贡献却很大,我们今天用的很多成语,都是从刘秀那儿来的。
有人统计,与刘秀有关的成语,多达30几个。
比如”疾风知劲草“,”旗鼓相当“,”置之度外“,”有志者事竟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披荆斩棘“,”差强人意“,”得陇望蜀“,”敝帚千金“,”乐此不疲“,可以称得上是皇帝中的语言大师,这些成语到今天还是最常用的成语,我相信很多人可以脱口而出。
以后说到这些成语时,想想这些出自光武帝之口,流传至今,你还会觉得光武帝刘秀的知名度低吗?
他天天在你身边哩。

参考:
说刘秀知名度不高的,怕是没怎么读过历史。
根据统计,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22个皇帝。
这里面,如果按档次来分,按照毛主席的说法,第一档也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几个,连刘邦也没能挤进去。
就算不按毛主席的说法,把各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加进去,再加上刘邦、朱元璋几个,第一档统共也就6个人,汉武帝能不能和他们并列也还是疑问。
刘秀,怎么也能排到第二档。
400多个人里,这也能算是百里挑一了吧。
百里挑一的皇帝,够不够优秀?
实际上,连成吉思汗在毛主席眼里也只会弯弓射大雕,不过他对刘秀的评价极高,他曾经说过,刘秀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刘秀的人生,就是一条逆天改命的道路,他几乎复制了刘邦的逆袭之路,甚至比刘邦还要凶险,几次差点就挂了,最终凭借不可思议的好运气实现逆转,因此被当代戏称为“位面之子”,意思就是来自另一个世界。
同时代,还有个著名人物——王莽,则被许多人认为是个现代穿越者。
位面之子大战穿越者,这戏得有多精彩。
刘秀在大众心里知名度不高,恰恰就是因为他过于完美,严于自律,低调务实,更没有什么八卦新闻,默默地开创了光武中兴,几乎让人找不到吐槽点。
而大众的兴趣,永远在于八卦话题,论这个,刘秀确实不在行。
但您只要多了解一下历史,就明白刘秀除了在对外开拓上功绩不大,其他方面都是第一流的皇帝,历代史学家都对其评价极高。
至于在大众中知名度不高,这恰恰是他成功之处,因为大众的兴趣点不在这里。
如此低调的一个明君,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数一数二。

参考:
刘秀名气略小于刘邦和刘彻,但评价他的君主治国情况,还是胜过刘邦刘彻,清明程度也胜过前两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