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分享一下您的书法临帖之路吗

我是2013年开始临帖的。
当时早上散步,跟着写地书的人用海绵作笔写字,写着写着慢慢写出感觉来了,于是经人介绍报名参加了南化公司退协举办的老年大学书法班。
五年后又加入了企业退协书法协会。
去年国庆七十周年,我向栖霞区书法家协会投稿,一幅自己写的七律《燕子矶蝶变》,用隶书创作的四尺对开作品,被选上了区庆祝国庆七十周年书画作品大展。
近三年来南化退书协举办的年展,也年年送选作品入展。
去年斗胆参加华夏杯书画作品大赛,还以总分十四名的成绩,拿了个四等奖呢。
我从插班学书开始,听从老师的安排建议,走过了楷、行、隶、草、篆、金文的临写之路。
临帖是个吃力且艰辛的过程。
对初学者来说,选帖当然重要。
我们一般一学期选一本帖为主。
如唐代颜真卿楷书《勤礼碑》、《多宝塔》等,行书练过《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米芾的《蜀素帖》、《笤溪诗卷》,文征明《前后赤壁赋》等,隶书《曹全碑》、《张迁碑》、《西峡颂》等更多了。
魏碑《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等,章草《皇象急就章》、草书《孙过庭书谱》,王羲之《草书七帖》,王铎、怀素、宋徽宗赵佶《千字文》等。
篆书《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毛公鼎 散氏盘》等,金文《秦风十帖》等。
临帖最大的敌人是急于求成心理,总觉得自己临的不象,从而失去耐心。
临帖中要先学会读帖,弄清书家笔法、字法、章法的独特之处,临写了几遍后,再重新读帖,往往豁然开悟,再下笔临之,收获必大。
执笔姿势,我体会成年人临帖,一开始悬腕可以,但最好还是悬肘更好,站立悬肘效果更佳。
如何用墨?
也是有讲究的。
有主张原墨的,浓墨重彩,养眼,但废墨,且书写较涩。
有主张加水稀释的,浓淡适宜,但最好每次在墨砚中加入凉开水数滴调匀为宜。
我自己则是坚持用淡墨的,墨少水多,常被老师同学笑话,我则乐此不疲。
现在我用淡墨倒能写出浓淡不同的墨色,自己也很开心。

参考:
余临书以楷书较多,就是从笔画到结构,逐步完善。
多数是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从颜真卿入手,学《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也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兴趣来了也涉及篆书,从文字学着手,小篆,金文也写一些,增加情趣,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注意力集中在趣味化,个性化,抒情化方面,非颜非虞,亦非自己,虽说不佳,自得其乐,唯其艰难,乐在其中,但是远未达到“得意忘形”之境。
古人说“七窍开混沌死,八法滥书道亡”是耶非耶?
附图①②金文《大盂鼎》③④《二世元年诏板》⑤楷书⑥小篆,人闲桂花落⑦背临秦始皇廿六年诏板。

参考:

夲人临帖最多的是赵孟頫的字帖。
虽然史上有人评价赵是皇室后裔,而为元朝做事,人缺骨气。
但我觉得朝代更替非人力可为,真所谓树倒猢狲散,为了生存委曲求全也不失是一种睿智。
赵书体博采众长,笔峰流畅清秀,市面上流传行楷居多,尤以(胆巴碑),(道德经),(三门記),(千字文)等字帖较多。
现电脑中选择的楷书字体,以及街道商店门头名称大都采用赵的书体。
赵的画作也非常优秀。
夲人年轻时工作之余临帖,欧颜柳赵都临写过,时断時续。
01年退休后报名上老年大学六,七年,对书法国画有了系统了解,也习练赵体行揩多年。
丑妇迟早见公婆,现示一下个人习作,欢迎指导斧正。

参考:
:1.关于执笔。
怎么舒适怎么拿,但不建议拿在笔头部分,一是不美观,二是不灵活,三是除非拿斗笔。
2.关于运笔。
运笔关键在于用腕,通过运转手腕保持中锋用笔,在书写楷书时用的侧锋很少,我的感觉是写转折的时候稍微用点侧锋。
3.关于提按。
提不起笔,按不下去,很难写好,这也是书法基本功,特别是在书写行草时,表现更加突出。
4.关于选什么体的问题。
首先判断自己平时接近什么体,有的人可能象颜体,有的可能象欧体,有的天生就写的象隶书,我自己的建议自己象什么体就先学什么体,学会一体后其他再学相对较简单。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在一开始自学过程中,手容易颤抖,这很正常,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好了,这段时间多长取决你平时练的时间长短。
同时,初学时感觉不像原贴,这个更正常,俗话说功夫练在十年上,只有坚持,没有更好的办法。
然后,一定要精准临帖,一点一点的练,一个字一个字的对比,学会与原贴对比,查找原因,这样不断摸索才有收获。
最后给大家一点建议,千万不要图描,尽量做到一次成行。
一家之言,请批评指正!
参考:
我目前学习书法主要是临帖,所以可以说临帖之路就是我的书法学习之路。
第一本字帖购于一九九九年,柳体字帖。
当时还年轻,只是看着字帖喜欢,偶尔写一写,还没有练字必须临帖的概念。
然而这本书却一直带在身边,从中学带到大学,到参加工作,又过十多年到现在。
偶尔会临写几页,朋友们知道我能写毛笔字。
两三年前,我萌生了临帖学写毛笔字的初步念头。
就用这本字帖,偶尔写一写。
因为朋友圈都是外行,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也没有什么进步。
主要是在描形画字。
一年多前开始正式临帖学书,还是柳体,练了几个月,有比较大的进步,知道了笔法什么的。
然而因为自学,又是挑战柳体,感觉有瓶颈,苦练也不能进歩。
当时的最佳状态也就下图水平。
之后从柳体《玄秘塔碑》转向颜体巛多宝塔碑》,到现在将近一年时间吧。
一年来主要临习《多宝塔》,临池不辍。
有了楷书基础之后,又入手行书《集王圣教序》和小篆《峄山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主要部分,将会坚持下去。
近期逐步尝试楷书集字创作,并深化拓展临习,可能之后会先临习《多宝塔》的姊妹篇《郭虚己墓志铭》。
一直认为,入门帖是一定要入帖的,这样学书才有根基。
中期目标广度上肯定会涉及五体,博涉诸家。
远期目前无法预测计划。

很乐意在这个平台上结交朋友,特别是同道书友。
也许您的习帖与我一点也没有交集,但我想书法之道总归是有一些相通的。
也许您的一些观点与我也不太一样,甚至于截然相反,但是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只要秉持互相尊重的交往基础都能彼此受益。

参考:
我的书法临贴经历:从高中一级年开始临摹规范的柳体、魏碑体;
大学期间学习隶书,大学毕业后间中还临摹别人的优秀书法作品;
临贴,是学习书法、提高书写水平、出好作品的最佳途径。
高中练毛笔字,临摹柳体、魏碑体在读高中期间,我是住宿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多。
初学毛笔书法,听取了美术老师的建议,买了《柳体字贴》《常用毛笔字贴》。
一切就绪,我就开始练毛笔字了。
我经常在傍晚上晚自修课之前,花1小时左右的时间练毛笔字。
用较薄的白纸覆盖在字贴上,一笔一划地临摹。
在头一个月,手腕又累又痛,后来,慢慢就减轻了症状,字也越写越顺了。
几个月后,我发现魏碑字的笔力、字体强劲,就喜欢上了,转临摹魏碑体了。
高中三年,都是临摹字贴,虽然间中也会把字贴合上,考考自己,不过,总是感觉写得不够逼真。
大学期间学习隶书读大学期间,看到别人的隶书作品那么受欢迎,又跑去学习隶书了。
在大学学隶书,我是一边临摹隶书字贴,一边仿写别人的隶书作品。
我的这一学习书法的办法,效果很不好。
没把隶书的基本笔划写熟,就去仿写别人的字体,既无笔划又无神韵,习作难登大雅之堂。
工作期间临摹又创作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还是喜欢玩玩书法,以临摹别人的优秀书法作品为主,自娱自乐。
切身体会个人感觉,学习书法,临贴不可缺少,而且,不应该嫌临贴的时间过长。
要把一种字体写熟写好,没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书法临贴,是一个比较有成效的学习书法的途径。
书法是一门艺术,它能美化生活、造就亮丽人生;
书法又是一项运动,它能陶冶情操、修心养性。

参考:
小时候能找到什么字帖就临什么字帖,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都是别人说好,就拿来练。
可怜当时连笔都运用不好,就妄谈临帖。
现在想来,只是好笑罢了。
后来功课多了,人又贪玩,做作业都成了负担,更别说写字了。
再后来上班,工作娱乐游戏之余,把当年写好字的情怀早扔到瓜哇了。
近来只觉虚度多年,颓废于网游之中,一事无成,终是可叹。
拾起往日追求,练习正楷,不求字能成法,唯愿工整端正,添一点点个人爱好,诚恐贻笑大方。
也不敢说是临帖,独自揣摩着写。
关键是喜欢颜体,又没颜那个气势,欧赵的不喜欢,柳体的不想写。
人生总是如此为难自己,身边的不喜欢,喜欢的又够不着。

刚开始只想着把字写好,也就是提升结构,让字不难看,于是学习田英章的楷书和行书,因为田老师的字中规中矩,用来提升结构还是没一点问题的,后来学着学着,感觉字的变化有点少,牵丝有点多,自我感觉字少些力量,于是开始找方法解决问题。
经过挑选,选择了司马彦老师,字写起来有力道,字和字之间比较疏朗,笔画比较干净有力。
再到后来,随着眼力的提高,想多些变化,于是又开始临吴玉生老师的字帖,几年下来,收获还是非常大。
这些都是现代人的字帖,我也有想过临古帖,王羲之的、颜真卿的、赵孟頫的,唐人小楷灵飞经等等,都试着学习过,想找到属于自己真正的爱好。
可能也是性格所致,最后发现还是王羲之的风格比较符合我,字俯仰有情、摇曳多姿,字险绝而且富有意趣,于是,便成了我现在的这个体了。
写字,目前也还是半吊子水平,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

参考:
您好,我是格物书画,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下面我就来谈谈本人的学书之路。
本人最早练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从笔画开始。
了解基本笔画之后就开始练结构了,我的选择是临帖,上图是练习三个月的结果。
慢慢的尝试写一些作品,虽然写的不好看(半年)写作品之后觉得写的不好就开始临帖(一遍又一遍)然后又开始创作,这时候结构把握的还好,但是字不灵动,很呆板之后又练习其他字体,隶书,魏碑,行书都有所练习。
这是最近临的《九成宫醴泉铭》这时候的字就不会很呆板最近创作作品劝人练字,听到最多的就是“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彰显的是心性,散漫的人字看起来就会散,心思细的人字就会紧密,和我一开始练字开始,我的字已经是脱胎换骨了,练字是很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打算练书法,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坐的住冷板凳,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而不是一天三换帖,同时每天临帖的字数不能要求过块过多,那怕三、五十字要写的像帖,(即形似和神似)。
以至最后达到默临的状态,自成体系。

参考:
● 介绍一下我的隶书、楷书和行、草书的临帖、取法之路:——隶书借鉴古代简帛和汉碑,注重以汉简笔法写汉碑的创作途径,表现率意爽利之审美意趣。
力求达到率意而不荒率、草率,爽利而不流滑、轻飘。
书写时避免古代简帛书中过于随便之处,合理借鉴其虽信手为之但又符合审美规律的笔法章法。
书写迅畅但行留、轻重节奏分明。
起笔、行笔中可见逆、斩、提、按的痕迹,突出露锋、出锋的外耀精神之美。
参以行草书意,增加引带连绵之笔,使笔势更加连贯。
字形斜中取正,有大小、宽窄、长短的变化,防止平齐一律、状如算子之病。
有的作品借鉴帛书和银雀山汉简,突出纵势欹势,增加较大的创作时空。
——楷书得益于爨龙顔、郑文公、石门铭、造像记、墓志铭等碑体楷书和褚遂良等。
突出楷书的书写性和书势。
认为楷书的书写性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笔势、字势、书势是书写的基本依据,不能有形无势。
书写保持自然轻松的状态,融入行草笔意,使笔与笔、字与字之间富有笔断势连的内在呼应。
强调楷书的创作性。
楷书不仅仅是基础,更应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性字体,而且其价值又不仅仅在功夫性上。
坚守古雅的审美格调。
雅而不古,易流于一般的漂亮、妍美;
古而不雅,一味强化古拙、古朴,便会陷入粗、野、俗。
在篆、隶、魏碑、唐楷、小楷和行草的多元滋养下,力臻雅而高古之境。
——行、草书取法汉简、王羲之、黄庭坚、米芾、王铎、八大、何绍基、于右任、王蘧常诸家。
强调以势为主的行、草书临习观,反对在所谓“实临”、“形似”的要求下以描画的方式进行临摹,避免失去生动的笔势气韵。
注重识势、得势,注意送势、借势。
努力将汉简的挺劲率直、章草的简约含蓄,大草的开张奔放融会贯通。
探索今草与章草相结合,独草与连绵草相穿插。
追求时连时断、或纵或横、跌宕起伏、一气呵成的审美效果。
——请专家、同道、朋友们批评指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