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被项羽追着跑路的时候为什么把亲生儿子和女儿推下车
彭城战败后,刘邦逃跑途中把儿子和女儿推下车,看似无情,确是明智之举。
彭城之战,是项羽打得又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项羽用三万骑兵,出其不意的绕道萧县,从西面对刘邦的司令部发动进攻,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瞬间崩溃,刘邦靠司机夏侯婴熟练的驾车技术,玩命逃跑,眼看追兵被甩掉了,这时候遇到了刘邦的两个孩子,夏侯婴赶紧停车,把两个孩子抱到车上。
项羽恨透了刘邦,派骑兵紧追不舍,一定要捉住刘邦。
夏侯婴这一耽搁,楚军的骑兵越来越近,而且多了两个孩子,车速明显减慢了,这时候就出现了令人气愤的一幕,刘邦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去,史记记载: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刘邦三次把孩子推下车,夏侯婴三次把孩子抱上车,刘邦急了,怒斥夏侯婴:“你要在这么做,就把你杀了。
”看到这里,人们都忍不住大骂刘邦,禽兽不如的东西,虎毒尚且不食子,但细想一下,刘邦这样做却是最明智的。
楚军拼命追击,目的是要捉住或者杀死刘邦,只要除掉刘邦,楚汉战争就彻底结束了,孩子跟在刘邦身边,危险性更大,如果被楚军追上,有可能一顿乱箭,连孩子一块射死。
而且带上两个孩子逃跑,速度慢,被楚军追上的概率要大很多,把孩子扔下,刘邦逃命的机会就更大,只要刘邦成功脱险,无论什么结果,孩子反而更安全,1:楚军为了追刘邦,不去捉孩子,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这两个是刘邦的孩子,而且对于楚军来说,刘邦的诱惑力比两个孩子更大。
2:楚军知道这是刘邦的孩子,也会捉活的,孩子没有反抗能力,容易捉住,然后用孩子当人质要挟刘邦,比把孩子杀了更有价值。
项羽捉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用来当人质没有杀害,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孩子即使被捉住也是安全的。
刘邦能够这样做,显示出刘邦在危急时刻,头脑清醒异于常人,在这方面,刘邦还有一次突出的表现,广武山之战,项羽对刘邦的龟缩战术实在没有办法,一怒之下使出了项羽不愿意使用的招数,他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绑在两军阵前,用鼎烧好滚烫的热水,扬言刘邦在不出战,就把刘邦的父亲扔到锅里烹了,刘邦军中将士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和项羽拼个鱼死网破,此时刘邦心里最清楚,率军拼命是中了项羽的计策,拼命的结果只有一个,汉军彻底失败,自己被项羽斩杀或者活捉,一切就都结束了,自己被杀了,还会被灭九族,拼命的结果反而把父亲和一家人都害了,想要父亲有一线生机,就是自己好好活着。
刘邦用他的智慧救了父亲,他对项羽说:“我们两个是结拜兄弟,你烹我的父亲,就是烹你的父亲,你把父亲烹熟了,别忘了给我一杯汤喝,”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气得七窍生烟,计策宣告失败了,再烹刘太公也没什么意义,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命令把刘太公押回军营,留着以后在用。
刘邦用看似流氓的招数,破解了项羽的计策,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谁还能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
难道去拼命,把自己和老爹的命都送了,是最好的结果吗?
所以不要骂刘邦禽兽不如了。
总结:刘邦在逃跑的路上把孩子推下车,是因为刘邦考虑到,孩子跟在自己身边更危险,孩子下车自己逃生反而更安全,而且孩子下车了,刘邦也容易甩掉追兵,刘邦安全了,两个孩子和家人们也更安全。
参考: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
很多人会骂刘邦六亲不认是个冷血动物,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连儿子女儿都可以舍弃,那么对于刘邦来说还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呢?
在没有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之前,很多问题都很主观,因为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很容易,但真到了要具体来应对的时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定三秦,从击项籍。
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
汉王败,不利,驰去。
见孝惠、鲁元,载之。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刘邦推自己的儿女下车,这件事发生在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击败,夏侯婴驾驶着马车载着刘邦逃命,在半路上遇到了刘邦的儿女刘盈和鲁元公主。
带上儿女一起逃命,是刘邦最初的想法,夏侯婴把两个可怜的孩子抱到了马车上,他不想拉下一个人。
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不久之后,马车由于装载的人太多,速度明显降了下来,追兵越来越近了。
刘邦知道只要楚军追上自己,那么自己和孩子就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刘邦把两个孩子从车上扔了下去,在夏侯婴看来,这么做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夏侯婴停下车,把两个孩子有抱回了车上。
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刘邦很生气,他差一点就拔出剑来杀死夏侯婴,但是想到杀死夏侯婴后,自己不会驾驶马车很难脱身,就忍住没有下手。
最后在夏侯婴的高超驾驶技术下,刘邦最后逃脱了楚军的追击。
在我看来,刘邦把刘盈和鲁元公主赶下车并不是无情,反而是有情。
楚军追击的目标是刘邦,与其把儿女带在身边,还不如分开逃跑,这样自己可以尽快摆脱楚军的追击,儿女也可以因为离开的刘邦,而获得更多逃生的机会,这就是撤退时化整为零的好处。
很多人因此事指责刘邦,那是没有从刘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刘邦的做法才是当时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参考:
这说明刘邦有过人的智慧,他不是与项羽结拜为异性兄弟了吗?
他深知自己这个兄弟的本性,不会对老弱妇孺动手的。
情急之下把儿女推下去,实属无奈之举。
参考:
刘邦攻入彭城之后,得意忘形,整日收集财货美女、饮酒高会,没有对项羽的反击做出有效的防御。
结果,被项羽率领三万精骑突袭,五十六万大军被打的丢盔弃甲,狼狈奔逃。
刘邦本人被项羽包围,幸亏当时刮起一阵阴风,飞沙走石,刘邦才得以逃脱。
正是在这次逃命的路上,发生了题目所说的事情,刘邦多次推自己的儿女下车。
如果用一句话评论这件事情,我想,应该是: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邦逃跑后,直奔沛县,是往北走,如果刘邦就是想逃跑,应该向西跑。
刘邦到了沛县,派人去寻找自己的家人。
这说明刘邦此行,救出自己的家人是非常重要的目的。
但很不幸,吕后、太公等一行人都已经被项羽俘虏了。
这时候,刘邦应该很着急,但也没有办法,只好继续逃命。
就在这个时候,在路边却看到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刘邦意外的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应该是非常高兴的。
于是拉上车,一同逃跑。
在这期间,刘邦又三次把儿女推下车,很明显是在作秀。
很有可能,因为刘邦来接家人,使得追兵更近了,让手下冒了更大的风险。
刘邦担心手下人心怀怨恨,于是上演了这出戏。
有哪个亲生父亲能真的狠心抛弃儿女?
夏侯婴也知道刘邦这样做是因为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并不是真的想抛儿弃女,所以,每次都停下车,把孩子再抱回来,最后干脆让两个孩子抱着自己的腰,免得再被推下车。
夏侯婴有时间停车、下车、抱孩子上车、再赶车出发,正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并灭有急迫到一定要抛弃两个小孩儿的程度。
再说了,抛弃两个小孩儿,也快不到哪去。
项羽手下有个叫丁公的大将,在此战役中负责追击刘邦,并且追上了刘邦。
危难之时,刘邦对丁公说:“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就退兵不追了。
史书记载,这件事情发生在彭城西,离沛县还有很远距离。
这说明刘邦到了沛县之后,已经不是最危险的时候了,刘邦更没必要抛弃儿女了。
参考:
AA时光来回答。
问题的历史背景。
《史记》载:“(彭城)汉王败,不利,驰去。
见孝惠、鲁元,载之。
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兒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
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译文:进军彭城,汉军被项羽打得大败。
汉王因兵败不利,乘车马急速逃去。
在半路上夏侯婴遇到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收上车来。
马已跑得十分疲乏,敌人又紧追在后,汉王特别着急,有好几次用脚把两个孩子踢下车去,想扔掉他们了事,但每次都是夏侯婴下车把他们收上来,一直把他们载在车上。
夏侯婴赶着车子,先是慢慢行走,等到两个吓坏了的孩子抱紧了自己的脖子之后,才驾车奔驰。
汉王为此非常生气,有十多次想要杀死夏侯婴,但最终还是逃出了险境,把孝惠帝、鲁元公主安然无恙地送到了丰邑。
”上面说的就是史称的“刘邦弃子”事件。
刘邦作为400年大汉王朝的开创者,中国历史上第三位皇帝。
我们对这样一位历史上成功的政治人物进行评价,都应站在成功政治人物的角度,而非基于常人的“人情世故”角度,因此评价“刘邦弃子”也同样要站在刘邦的角度。
刘邦弃子是基于实现他远大政治目标的取舍,是他政治智慧的选择。
有人为古代成功的政治人物定下一个标准,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在人们看来他们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些人为了目的完全可以没有亲情、友情。
从正史中除了“刘邦弃子”,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类似例子。
比如:项羽要烹杀刘太公,刘邦戏称要项羽分给他一杯羹;
刘邦称帝后,杀了他的救命恩人丁公;
刘邦几次怀疑并将对他忠心耿耿的丞相萧何投入大狱。
项伯将刘邦分析得很透彻,在那群雄逐鹿的紧要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盘,不仅仅是刘邦,那些诸侯王大多同样如此,为了争夺天下,他们甚至可以摒弃一切世间伦理道德,亲情对他们不值一提。
综上所述, “刘邦弃子”这件事完全出于他达成政治目标的需要,而非其他,因此我们评价刘邦这样政治家不应该以某一行为的好和坏为标准,仅就某件事情用 “公而忘私”或“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来评价毫无意义,而应以对其是否对历史有贡献来作为好与坏衡量标尺。
参考:
有一部电影,讲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故事。
故事中说,一个母亲,面对儿女被埋。
当时的救援人员对母亲说,不能同时救出两个。
救出一个,必然导致废墟进一步坍塌,另一个,就必须得死。
救援人员问母亲,选择救哪一个。
当时,母亲就选择了救儿子,舍弃女儿。
随后,儿子被救出,废墟再次坍塌。
因为其它地方还要救人,救援人员当时就撤离了。
但是,母亲的女儿并没有死。
在随后的大批解放军的进一步救援中,她被救了出来。
当解放军问她,家里还有没有亲人时,她说没有。
她说她的亲人都死了。
于是,一对解放军军官夫妇,收养了她。
后来,女儿长大,在汶川地震中,她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她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也是一个母亲,面对被废墟掩埋的儿女,只能选择一个。
可是,这位母亲,苦苦不愿选择。
而救援人员知道,不能等待,必须尽快作出决定。
不管选择哪一个,选择,就是明智的;
不选择,就是愚蠢的。
通过这个场面,当年被母亲舍弃的女儿,终于明白了,当年母亲的明智。
她也明白,自己的母亲,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别无选择。
她终于原谅母亲,回家去,看望自己的亲生母亲了。
结果,她看到,家里一直供奉着,她和父亲的遗像。
她已经从“唐山大地震”中走出来了,而她的母亲,仍然生活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之中。
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的儿女的。
只是,有的父母愚蠢,有的父母明智。
而刘邦,作为一代帝王,他当然不会愚蠢,他是明智的。
他知道,他活着,他的儿女就不一定会死。
而如果他死了,则他的儿女们,就一定活不成。
所以,他才会在被项羽追着跑路的时候,把亲生的儿子和女儿,推下车。
参考:
我想,刘邦是这样想的:项羽追的是我,杀的也是我。
如果两个孩子跟着我,多半会受到株连;
如果他们离开我,他们就不是项羽的目标,也许能得以保全。
你不能说他没道理——虽然是一种很流氓、太不负责任的道理。
真的,如果把这件事的背景,只看成“楚汉之争”,世界上只有刘邦与项羽两股势力的话,刘邦的做法是没错的。
两军相争,以项羽的为人,也不会杀两个无辜孩子泄愤——他倒是曾经以刘邦的父亲来威胁刘邦,说要把老头煮了喝汤。
结果刘邦耍流氓:“你把我爹煮成汤,记得要分给我一碗哟”,项羽也就下不了手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个孩子离开刘邦,反而是安全的。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又要说这是很流氓、太不负责任呢?
因为世界上,除了刘邦项羽,还有别人。
比如说乱军。
比如说流民。
比如说人贩子。
比如说人以外的其他因素:野兽,饥饿,寒冷,危险……刘邦把年幼的孩子,扔到不可知的危险之中,就是很流氓、太不负责任了。
参考:
看了一些回答,但都是没说到点子上,没说到实质上。
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刘邦被楚军追击时,当时情况危险无比,如果不把刘盈和鲁元推下车,会发生什么事?
只有两个可能。
一是足够幸运的话,大家都逃出升天,相安无事;二是不幸的话,大家一起被擒。
被擒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逃脱,因为推下去,刘邦才非常惊险地逃脱。
马车加了两个孩子,也就是多了一百多斤重量,马车绝对跑不太快。
那么,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把刘盈和鲁元推下车去,会发生什么事情?
刘盈鲁元被擒是肯定的。
因为追兵和马车距离很近,看见刘邦的马车掉下人来,知道肯定是重要的人物,生擒献给上级,可以邀功领赏。
于是就有三种可能。
一是刘盈鲁元被追兵杀死或被马撞死,刘邦逃脱;
二是刘盈鲁元被擒,刘邦逃脱;
三是刘盈鲁元被擒,刘邦也被擒。
刘邦被擒,能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答案是否的。
因为早在鸿门宴的时候,范增就想杀了他以绝后患,项羽只是不想落人话柄再加上当时刘邦还比较弱小,于是就放过了他。
现在他率大军平定三秦,更是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公开与霸王为敌。
项羽肯定不会容他。
刘邦逃脱,刘盈鲁元被擒,刘邦能不能保住儿女的性命?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刘盈鲁元是小孩,对项羽对楚军毫无威胁,只有抓住他俩来威胁刘邦,逼刘邦拿利益交换,这是项羽的最佳选择。
所以,考虑了这么多可能性,刘邦在心急如焚、火烧火燎之际,想清楚了想通了,于是就做出了对他最有利的决定,狠心的把儿女推下车去。
因为他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他没死,一切都有可能;
一旦他死了或被项羽抓住,他的家人也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刘邦看似狠心无情的举动,其实是他能做出的最优选择了!最后结局也是如此。
参考:
其实很简单。
他嫌带着两个孩子是累赘。
拖慢了车速。
作为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扔下两个孩子会让自己活命的几率增大。
而且别说什么是亲生孩子。
只要自己还活着,以后有的是女人,有的是孩子。
还在乎这两个?
?
参考:
对于这个问题,根据我了解的中国历史,当然,也是个人看法;
在远古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观念非常的淡薄,古人的功名利禄之心远比现代人强烈多了,好比现代人认为男女婚姻是买卖,其实,在古代,婚姻更像是做生意,门当户对很重要,下嫁几乎是不可能的。
翻一翻历史书,古人的刑法很残酷,将人烹炸煮煎,好像厨师做菜一样;
灾荒年月,“易子而食”。
回到主题,在刘邦生活的那个年代人类,跟现代人比较起来,就是半人半兽,家庭观念很淡薄,荣华富贵很重要。
汉武帝刘彻痛感这一社会现象,决定推广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慈子孝。
当然,汉武帝跟自己儿子因为政见不同,兵戎相见,最后,儿子自杀了。
可是,汉武帝下了罪己诏,还设灵台追思儿子,这是亘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
参考:
刘邦有一个“流氓皇帝”的称号,意思就是他做人做事就和一个地痞无赖一样。
历史上,刘邦贪恋戚夫人的美色屡次想要抛弃吕后;
逃命时狠心将亲生骨肉扔下车;
在和项羽对峙时,亲生父亲即将被煮却面不改色说出事后“分一杯羹”给他的话。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表明了这个人的性格:自私自利。
如果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看刘邦的话他做的事还勉强可以解释为身份所迫,但那时的刘邦不过一个普通人,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有违天理。
因此,哪怕到现在,刘邦当初对妻子和儿女,乃至父亲的所作所为都让人所不齿,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冷血无情之人,却在最后战胜了项羽,成为汉朝开国皇帝,稳坐最高的位置。
而在他和项羽的战役中,能够取胜的一部分原因也在于他的“流氓”。
刘邦确实无情,但也懂得如何在战争中取巧。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在广武涧对峙。
此时项羽手中抓有刘邦的父亲,就对其进行威胁,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意思就是,今天你不赶紧投降,我就煮了你爹。
可刘邦却不急不缓的回答:“当年做楚怀王的臣子时,我们曾称兄道弟,我爹也是你爹,如果你一会要煮了你爹,希望能分给我一份肉汤。
”显而易见,刘邦并不能被项羽所威胁,反而大大方方的让项羽煮了他爹,届时还要分给刘邦一杯肉羹,这简直就是流氓行径,在耍无赖。
而偏偏项羽也吃他这一套。
和地痞无赖出身的刘邦不同,项羽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更是楚国大将项燕,从小接受的便是贵族式的教育,对于刘邦的所作所为更为不耻。
也许刘邦可以做到眼不动心不跳的让敌人主杀自己的父亲,但项羽却做不出来这等大逆不道之事,他骨子里的高傲对此等做法不耻也不屑。
而刘邦正是拿捏了项羽这一点,才敢如此做声,准确的来说,两个人就是在用心理战术逼迫对方,刘邦认为项羽不会煮其父亲而项羽认为刘邦会退一步。
有时候也不得不感谢刘邦的“流氓”,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刘邦就是一个在乎结局胜于过程之人,不管是地痞流氓才用的方式也好,还是古代认同的方式对刘邦来说都无所谓,能赢就都可以。
推子女下车的刘邦,惦记的不过是自己的大业。
《史记》里记载: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仓皇逃窜,在逃亡途中为了避免被楚军骑兵抓住曾三次推子女下车,多亏了马夫夏侯婴舍命相救。
而刘邦将其子女推下车的理由却很简单:一,马车负重太多跑起来会影响速度,而将两个孩子扔下去正好可以减轻马的压力,让马车跑的更快;
二,儿子刘盈和女儿刘乐的年纪很小,楚军可能会因为年龄有所顾忌,从而不被敌军杀害;
三,敌军如果对抓住的两个孩子仔细盘问一番,反而会为刘邦的逃跑争夺更多的时间。
如此一来,刘邦便有更多的机会逃命。
这完全就是拿孩子当挡箭牌。
而对于刘乐和刘盈这兄妹两个,因为从小就不在自己身边的缘故,所以刘邦对他们也没有什么感情。
况且刘邦又不止刘盈这一个儿子,加之自己还年轻,当务之急保住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秉着这样的心理,刘邦做事也就不会心软。
总的来说,刘邦就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未来的事业。
可是,刘邦三次将孩子扔下车,马夫夏侯婴三次将孩子再抓上车,这来来回回的不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吗?
而且,从夏侯婴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孩子他救也得救不救也得救。
这么一来,刘邦做一切都是徒劳为什么还要继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