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

东吴的四位都督里,周瑜是无可挑剔的完美,年轻时帮助孙策定江东六郡,任中郎将。
孙权时,极力主张抗击曹操,统领联军在赤壁打败曹操。
紧接着从曹仁手里虎口拔牙,夺取南郡,使曹军彻底退回江北,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历史。
历史上的周瑜不光是位出色的军事家,还是一个美男子,音乐家。
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公元210年,三十六岁病逝。
鲁肃,在小说里被描述成一位憨厚胆小的文人。
真实的鲁肃却是好侠,喜读书,善骑射的一位战略家,外交家。
最早提出联合抗曹,这在当时东吴一片喊降声中,是一股清流。
孙刘联合抗曹,是孙权,刘备都得以自保。
鲁肃一生致力于这个战略,事实证明,是非常伟大的战略,待他去世,这个战略名存实亡,就加快了蜀,吴的灭亡。
吕蒙,是鲁肃去世后继任的都督,关于他的成语有好几个,“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
吕蒙为东吴立过不少的战功,最有名的当时“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当时鲁肃去世,孙权想在孙刘联合稳定的情况下,图谋徐州,吕蒙却建议攻取荆州,东吴长江防线可连为一体,然后兵发白帝城。
结果荆州夺了回来,杀了关羽,白帝城也没有去成。
却差点让孙权死在合肥。
吕蒙的战略,破坏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大的策略,打破了荆州三方军事势力的平衡,没有了关羽,东吴无力单独抵抗曹军。
这样无形中加速了蜀国,与东吴的灭亡。
吕蒙在偷袭荆州后不久病死,时年四十二岁。
陆逊,是几位都督里最长命的一个,他六十三岁去世。
陆逊被重用,是配合吕蒙当时偷袭荆州做掩护。
陆逊的成名战是夷陵之战,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失地,以给关羽报仇为口号,举兵攻打东吴,由于天气炎热,被陆逊火烧联营打败,刘备至此一蹶不振,病死白帝城。
陆逊后来在东吴被孙权重用,孙权把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了他。
孙权称帝后,拜陆逊为大将军,后拜丞相荆州牧等。
后来孙权立嗣,孙权不想立长子,本来是在宫廷内室说的秘密,结果被一个小黄门传可出去,大臣多与陆逊联系,让其劝告孙权。
陆逊也主张孙权立长子,写信给孙权。
结果,孙权疑惑,我在宫里的秘密谈话,远在武昌的陆逊怎么知道的,就派人多次质问陆逊,陆逊不能忍受猜疑,抑郁而亡。
“社稷之臣”的陆逊,真是可惜了。

参考:
鲁迅说中国社会颇有“三国气”。
千百年来人们说三国、评三国、演三国、看三国,是文学、戏剧、曲艺、影视等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一、周瑜——三国的形成者来一段贯口,你听听。
在相当初,吴周瑜一十三岁拜为水军都督,统带千军万马,执掌六郡八十一之兵权,施苦肉,献连环,祭东风,借雕翎,火烧战船,烧的曹操望风鼠窜,险些命丧江南。
虽有卧龙、凤雏相帮,那周瑜也算小孩子当中之魁首!公元208年,一代奸雄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夺取了荆州,想一并消灭东吴。
周瑜受命败曹在赤壁,使曹操一时不敢南下,三分天下的格局就此形成。
周瑜功不可没,是三国的形成者。
演义中埋汰了周瑜的形象,气量狭小,冲动,意气用事,斤斤计较,步步落在诸葛亮的后面。
“既生瑜,何生亮”成了周瑜的代名词,“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周瑜军事指挥不成熟的体现。
试想,何以曹操未能统一天下?
打不过周瑜,没有周瑜的挡路,曹操统一天下是毋庸置疑的。
诗仙李白曾著诗说:“二龙争战诀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二、鲁肃——三国的建立者夹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鲁肃,似乎就是一个老好人,和事佬,忠厚有余,才智不足。
还经常为周瑜、诸葛亮斗智施谋所戏弄。
在单刀会上,鲁肃被关羽吓得差点尿了裤子。
鲁肃成了怂包,熊包,软蛋的象征。
但在鲁肃的墓碑上的对联却说: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
使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
当年曹操南下,东吴群臣降声一片,鲁肃力谏孙权着力抗衡曹魏——“将军迎曹,欲安所归?
”当得知刘备在当阳,遂见刘备,促成孙刘联盟。
据《三国志》记载:“肃经迎之,到当阳长坂,与备会……劝备与权并立。
备甚欢悦。
”显然演义中,鲁肃武略不如周瑜,但鲁肃以他所具有战略大局观,合从连横的外交能力,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才有借荆州给刘备。
所以必须承认,鲁肃是三国鼎立的建立者。
三、吕蒙——三国的平衡者鲁肃病逝后,孙权以吕蒙统领鲁肃所部,镇守陆口。
吕蒙向孙权提出了全据长江,才能长久立国的建议。
孙权遂有了袭击关羽,夺取荆州西部的决心。
公元219年,吕蒙用计假装生病,让关羽放松警惕,使关羽调兵去了樊城。
荆州空虚,以致后来关羽腹背受敌,难以支撑,处处被动,最终名丧麦城。
夺取荆州一直是周瑜和鲁肃的心愿,吕蒙替他们实现了。
荆州全归东吴,遏制住了刘备在汉中的强劲发展势头,使三分天下的格局趋于平衡。
吕蒙是三国鼎立的平衡者。
演义中吕蒙的死极具传奇色彩,在关羽“还我头来”中离世。
孙权在庆功宴上对吕蒙做了极高的评价,设奇谋力取荆州,胜周瑜、鲁肃百倍。
四、陆逊——三国的稳定者有个人,刘备瞧不起,关羽瞧不起,张昭瞧不起,顾雍瞧不起。
他就是出将入相,文韬武略的陆逊。
陆逊领导了抗击刘备来袭的“夷陵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陆逊以火攻的方式将刘备打败,使刘备在白帝城忧郁而死。
此战的结果是,刘备斗不过孙权,吴国据长江之险,兼收荆、扬两州。
刘备则无法保住荆州,隆中对的战略失败,只能偏安蜀地。
稳定了飘摇不定的三国战局,陆逊是三国的稳定者。
如何来评价东吴的这三位都督?
且看孙权的点评:“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在孙权的眼里,陆逊算得上仅此于周瑜的帅才。
对于鲁肃和吕蒙,孙权说的比较多。
细细道来:“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后孟德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
且其决策,意出张、苏远矣。
”明白了,在孙权心里,鲁肃有张仪、苏秦之能!总结如下:周瑜是三国的形成者,鲁肃是三国的建立者,吕蒙是三国的平衡者,陆逊是三国的稳定者。

参考:
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才俊之士,他们分别代表着东吴四个不同战略的时期。
一、周瑜周瑜做都督是东吴的开拓时代。
周瑜是在孙策率旧部摆脱袁术的控制,放眼江东,开拓事业的时期投入到孙策麾下的。
周瑜是天下奇才,没有周瑜的孙策犹如燃烧的野火,熊熊烈烈,所过之处,一片灰烬。
而有了周瑜,东吴就有了方向,孙策巨大的热量就聚集为一处,化为了熔炉,能够锻造出宏伟的事业。
这就是辅弼之臣的重要性,正如没有诸葛亮的刘关张一样,无论怎样的壮丽,始终无法壮大和恒久。
有孙策的折冲攻掠,所向披靡,又有周瑜的巧妙计划,算无遗策,东吴发展得很快,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出一片天地来,雄立于一方。
孙策之死,对东吴集团是一记重创。
对周瑜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挫折。
和孙策一样,周瑜的眼光决不局限于江东一隅,他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
北拒曹魏,西制刘备,周瑜始终没有放弃继续开拓的理想,但内外时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实际上,孙权并没有真正的支持过周瑜。
周瑜的英年早逝是东吴的巨大损失,从此后,东吴对魏蜀就失去了咄咄逼人的压迫之势。
二、鲁肃鲁肃做都督是东吴的平衡时代。
周瑜临终前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继承自己的事业,也是为东吴保留最后一苗燃烧着进取心的火焰。
大家不要以为鲁肃是个只知固守,不知开拓的稳健派。
事实上鲁肃是个很有进取心的人,他与孙权曾经讨论过东吴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是“榻上策”,鲁肃早已看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而建议孙权“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其实,鲁肃也并非是亲刘的妥协派,在他主持东吴防务期间,与关羽也是纠纷不断,寸土不让。
但鲁肃首先考虑的是大局的平衡,他很清楚,过分地削弱刘备集团,其实对东吴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鲁肃逝去,东吴就再没有战略型的帅才了,东吴彻底失去了进取天下的雄心。
三、吕蒙吕蒙做都督是东吴的稳固时代。
不要看吕蒙奇袭关羽,获得了荆州半地,但从战略出发点上讲,仍然是为了加强江东的防御,而并非是出自于拓展的雄心。
吕蒙趁着关羽北征襄樊,后方防御空虚的机会,“白衣渡江”,奇袭其后,夺取了荆州半部。
从一方面看,确实是收获了地盘,消除了刘备集团的威胁。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实际上以后吴蜀两国就再也没有真心实意地合作对敌过。
在断绝了蜀汉统一梦想的同时,东吴也彻底放弃了征服天下的雄心。
四、陆逊陆逊做都督是东吴的整合时代。
彝陵之战击败刘备,蜀汉实力大损;
夹石之战,曹魏损兵折将,十几年不敢窥视江东。
几次战役,展现出陆逊优秀的军事才华。
从两个方面的战场都获得了大胜,东吴的防御战略形势达到了极致,外在威胁的减弱,使孙权能够腾出手来,对内部各方势力进行重新洗牌和整合,外战胜利的结果居然是不断的内斗。
东吴内部的几次政斗,导致东吴实际上的损失甚至超过历次外战。
如果说陆逊是个军事天才的话,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完全不够格,比起前辈们来有着巨大的差距。
总结一下东吴的四个都督的特点:周瑜是个优秀的军事家,智勇双全的帅才,出色的政治高手;
鲁肃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器量宏伟的战略家;
吕蒙是个出色的将才;
陆逊是优秀的帅才,拙劣的政客。

参考:
周瑜作为江东都督的突出特点是进取,他辅佐孙权,先是在鄱阳湖训练水军,后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以后又率军沿赣江南下,图谋向南发展,不幸病逝。
鲁肃作为江东都督的突出特点是守城,他坚定地维护孙刘联盟,认为主要的敌人是北方的曹操,反对孙刘两家为荆州之地动武。
同时,他在刘备,诸葛亮面前极力维护孙权的利益,在荆州问题上寸步不让,在政治谋略方面比周瑜,吕蒙,陆逊要高一筹。
吕蒙作为江东都督的突出特点是冒险,在长期谈判等待无果的情况下,吕蒙率军伪装成商人抄了关羽后路,夺回荆州。
关羽取得的襄樊大吉化为乌有,孙刘联盟也彻底破裂。
孙权面临着刘备的报复和曹操的暗算的双重危险。
陆逊作为江东都督的突出特点是稳重,面对吕蒙占领荆州带来的消极后果,也就是刘备率10万大军讨伐江东,陆逊率军坚壁清野长期固守,等到刘备大军酷暑难耐一到山林中时,陆逊命人放火,结果火烧联营,取得了榆林大捷,胜利后陆逊适可而止,没有追击战败的刘备,而是返回江东。
这就避免了主力西进江东空虚,给曹操以可乘之机。

参考: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鲁肃、吕蒙以及陆逊,是东吴集团的四大都督,掌握东吴集团的所有军队,相当于东吴集团的五星上将。
如果要我来评价,这四个人应该要换一个排名。
文治武功的杰出代表,应该是陆逊。
为东吴做出巨大贡献的,应该是吕蒙。
帮助东吴奠定基业的,那就是周瑜。
给孙权指明前行道路的,便是鲁肃了。
01陆逊无疑是东吴的一匹黑马。
这四大都督里,我觉得陆逊是最出色的一个。
其实早在夺取荆州的时候,陆逊就已经崭露头角。
他察觉到了吕蒙的意图,所以果断出手帮助吕蒙顶替大都督的职务。
从而一场夺取荆州的阴谋,才由此展开。
陆逊的演技简直爆表,他一天到晚写信给关羽,表达了自己的卑微,以及对关羽的崇拜之情,最终让关羽放松了警惕。
可以说夺取荆州的功劳上,陆逊本人要占一半之多。
吕蒙去世以后,孙权本打算收回军权,自己来做这个大都督。
可是孙十万的名头不是白叫的,他没有这方面才能,空有志向也没什么用处。
所以他只能再挑新人。
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
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
仆虽书生,受命主上。
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
”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
---《三国志》这个时候恰逢刘备前来挑衅,孙权只好将重任给了陆逊。
陆逊不负众望,一路败退的基础上,借助天然地理位置的优势,一把火将刘备大军击败,从而保住了荆州,也保住了东吴。
解决了刘备,曹丕这边又来了,陆逊又紧急回防,带领众将,击退了曹丕三路大军的围剿,保住了江东基业。
由此可见,陆逊对东吴是有再造之恩的。
打完仗以后,东吴稳定了地盘,所以孙权称帝。
而陆逊则被孙权任命为丞相之职。
文治武功的陆逊,对东吴来说,跟救星没什么区别。
02吕蒙为东吴带来了安全感。
吕蒙本身是孙策手下的将领,本身并不起眼。
后来孙权掌权以后,开始培植自己的力量,吕蒙跟孙权关系不错,于是就成了孙权的心腹。
孙权极力栽培吕蒙,吕蒙也没有辜负孙权的期望,努力学习兵法知识,逐渐成长为东吴的顶梁柱。
当时鲁肃已经死了,东吴大都督的重担,鲁肃指定让吕蒙来接替。
那是因为鲁肃相信,只有吕蒙才能完成他没有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打下荆州。
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怃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
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
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
---《三国志》荆州一直以来都在刘备手里,由关羽镇守。
江东集团和荆州共用一条长江天堑,这就给了东吴无限的压力。
只要刘备占据荆州,那他随时都可以出兵进攻东吴。
失去长江天堑的保护,东吴压根就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
所以说吕蒙虽然出场的次数不多,却把荆州给打下来了,为东吴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劳。
所以东吴的安全感,是吕蒙带来的,从此孙权可以高枕无忧地在江东做个土皇帝了。
03周瑜是东吴集团的创始人之一。
周瑜的重要性,并不体现在他多能打仗。
事实上,除了一场有争议的赤壁之战,周瑜出色的战绩还真的不多。
那是因为周瑜并不是关羽张飞之类的猛将,他属于军事策划者,相当于诸葛亮、庞统之类的人,可他也能够带兵打仗,这就是周瑜的特别之处。
他既能够制定战略规划,又能够身先士卒带兵进攻,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儒将。
周瑜和孙策关系很好,当孙策带着三千人马来江东的时候,周瑜毫不犹豫地带着自己的人马和钱粮跟孙策合兵一处。
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
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
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
”肃从其言。
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三国志》从此两个人开始携手打天下,所以江东的天下,有不少是周瑜打下来的。
久而久之,周瑜就成了江东的顶梁柱。
当孙策去世以后,周瑜更是成了托孤大臣,掌握了江东所有兵权。
这个时候的周瑜,完全有自立门户的机会。
但是周瑜是有节操的人,他没有忘记他跟孙策之间的感情,所以他选择尽心尽力地辅佐孙权。
由此可见,周瑜是东吴的创始人之一,对东吴集团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是四位都督里最独特的一个,用才能已经不能够简单形容他了,因为创始人,更需要的是智慧和眼光。
04鲁肃是孙权的指路明灯。
孙权上位的时候,其实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从张昭扶他上马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孙权要想坐稳位置,必须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其实遇到了很多可怕的事情。
比如说曹操带兵南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吓到了孙权。
曹操手里有八十三万大军,还没到荆州,荆州的刘琮就带着二十万人马投降了曹操。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孙权该何去何从?
其实孙权一点方向感都没有,因为他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有可能改变东吴每个人的未来。
到底该不该跟曹操大战一场,孙权心里没有底。
东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三国志》这个时候满朝文武都选择投降曹操,尤其是当年那个扶他上马的张昭,作为托孤大臣之一,他居然也选择投降曹操,这让孙权很伤心。
这个时候鲁肃站出来指明了一点,其他人投降都是为了荣华富贵,可是你孙权投降是为了什么?
你觉得你还能享受像现在这样的待遇吗?
可能你的待遇还比不上张子布吧!孙权恍然大悟,为了自己的待遇,孙权也必须要跟曹操大战一场,这才奠定了东吴对抗曹操的决心。
其实如果孙权选择投降的话,我觉得周瑜也会带着军队反抗曹操,这就会造成东吴内部的纷争,鲁肃的劝说成功化解了这一点,也避免了孙权成为下一个刘琮。
总结:四大都督,各有神通才能保住东吴数十年的基业。
东吴集团虽然存在时间比较短,可是对南方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都是华夏民族重点发展的对象,而南方地区,是很少有人重视的。
可是东吴集团的发源地就在南方,这就注定了孙权必须要发展南方经济。
由此可见南方能有如今发达的局面,少不了东吴集团的发展。
而支撑东吴集团走过数十年历史的,正是这四位大都督。
孙权的作用固然重要,可具体操办事务的人,还是这四个人。
周瑜的战略眼光与众不同,鲁肃的方向性比较明确,吕蒙的战术运用十分灵活,陆逊是集大成者。
有这四个人为东吴保驾护航,孙权稳坐钓鱼台的局面,那是不可破灭的了。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
参考: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三国时期的吴国之所以能占据江东,抗衡中原的曹魏,固然是由于孙策、孙权兄弟的雄图大略。
然而东吴人才济济、英杰辈出,也是吴国能鼎足而立的关键因素。
东吴先后出现过四位统帅级别的人物,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这四位大都督真可以说是孙吴政权的顶梁柱和主心骨。
后世的小说影视等文学作品,都把周瑜表现成“气量狭小,嫉贤妒能”之人。
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并不是这样的小人。
《三国志》记载:“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
”并且向孙权推荐鲁肃说:“鲁肃的才能可以辅佐主公开基争霸,主公应当广泛搜求像鲁肃这样的人才,以建功立业。
”后来周瑜临终前给孙权上表说:“鲁肃忠诚贞烈,处理事务一丝不苟,如果让他代替我的职务,我即使死了也会心安的。
”鲁肃于是接替周瑜成为吴国的大都督。
鲁肃掌兵后,也十分重视发现人才。
当时吕蒙才当寻阳县令,鲁肃见到吕蒙后就说:“你现在的才华和能力,已经不是以前吴郡的那个阿蒙了。
”于是,鲁肃亲自到吕蒙家去拜见其母,和吕蒙结为好友,把吕蒙作为接班人来亲自培养。
吕蒙后来接替鲁肃为大都督,统兵驻扎在陆口。
此时东吴准备袭取被关羽占据的荆州,吕蒙假装称病回京治疗。
孙权问吕蒙谁可以接替他的职务,吕蒙说:“陆逊谋略深长,才能出众,可以担负重任,没有比他再合适的人选了。
”于是孙权就任命陆逊为大都督。
陆逊接任后,表面上对关羽卑恭屈膝,极力讨好,暗中厉兵秣马准备夺取荆州。
刚愎自用的关羽果然放松警惕,陆逊和吕蒙采用“白衣渡江”之计,将东吴梦寐以求的荆州夺了回来。
纵观东吴这四位大都督,前后相继镇守东吴西大门三四十年,个个威名远著。
曹操、刘备、关羽这些顶级人物都曾被他们挫败。
四位大都督递次推荐,孙权也全心全意委以重任,孙吴政权之所以能存续八十年之久,并非偶然啊!
参考: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算是历史上少见的政治家了。
他军事上不如曹操,低调行事上不如刘备,但识人用人上世所罕见。
看看他的四大都督就行了,都是智慧卓绝、胆略过人的将才。
吕蒙智勇双全、胆大心细,鲁肃深有谋略、稳重沉着。
但从军事业绩来看,更闪亮的是孙权时代开始和临末的两位都督:周瑜和陆逊。
三国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有三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虽然对手是拥兵号称百万的一流军事家曹操,他还是顺利击敗曹军,一战成名。
夷陵之战的主帅是刚出山许多老将都还不服的青年书生陆逊,对手是统率七十万大军的老牌军阀刘备。
他先是按兵不动以逸待劳,等火候差不多了,来了个“火烧连营”,大敗蜀军,刘备因此羞郁而亡。
这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书生后来还当上了吴国的宰相。
这两次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青年将领对付老军阀,都是防卫战,用的都是火攻,都取得大胜。
周瑜和陆逊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军事家,其战略思想和战争艺术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参考:
东吴最著名的四大都督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他们为东吴作出的巨大的贡献。
那么他们到底孰高孰低呢?
小编从军功业绩、用兵计谋、战略远见这三个方面来讲述他们四人为江东做的贡献,其次,欢迎有不同意见的你说出你的意见。
一、军功业绩若说在功劳薄上给这四人写评语的话,身为江东最高领导人的孙权最有发言权,他给这四人的评价不一。
孙权跟陆逊评价周瑜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孙权给周瑜这句极高的评价是来自于他在火烧赤壁中的军功,公元208年秋,曹操率军南侵,占荆州并给孙权施压,当时孙权阵营中出现了主和、主站两派,硬气男儿周瑜自荐以三万精兵抗曹兵。
周瑜要出兵的理由很充分,其一,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
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其二,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其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其四,曹军新得刘表七八万降军的心并不向曹。
经三思后,最终孙权同意出兵,而周瑜不负孙权期待,巧妙用计使曹操中计,船只全被烧毁,后曹操北还。
这一军功奠定了周瑜在江东的重要地位。
而说到陆逊,他可能没有其他三人有名,但他的才智也属上乘,看孙权对他那句“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就知道了,其实陆逊在江东也起着关键作用。
陆逊的才能是在夷陵大捷中显出来的,我觉得陆逊是一个很会用计谋的人,而且陆逊的洞察力很强,这表现在刘备设计引诱吴军出战,只有陆逊识破不出战,还有陆逊很会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在与刘备的交战中,他掌握了打败刘备的方法,并获得成功。
而孙权评价吕蒙时,给的评语是“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
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周瑜字),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当然,孙权给鲁肃的评价也不低,他说“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吕蒙和鲁肃两人在孙权的评语里也各有各的长处,不过孙权的这句“图取关羽,胜于子敬”这句话可以看出吕蒙略胜鲁肃。
所以,用孙权的话来做个排名话,周瑜,陆逊,吕蒙,鲁肃。
二、用兵计谋关于这一方面不如先从鲁肃谈起,《三国鲁肃传》的作者陈寿评价说“少有壮节,好为奇计”,甚至周瑜本人也说“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由此可见,鲁肃在江东阵营中也是蛮重要的,一些军国大计也是需要鲁肃出谋划策的。
相对于鲁肃,我更喜欢吕蒙,吕蒙是接周瑜、鲁肃之位又一重要的江东人才,中学时代我们都学过“孙权劝学”的文言文,相信“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应该令许多人印象深刻。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开始学习,鲁肃到寻阳找吕蒙议事的时候,发出了“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赞叹,后在江东阵营中吕蒙多次献奇计,并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
“计擒郝普”、“白衣渡江”等事件都显示出吕蒙确有接任周瑜、鲁肃的才能,并非徒有虚名。
而周瑜在用兵计谋方面的亮点不太多,像火烧赤壁这样的好计策原创者是黄盖,虽然周瑜这一方面略有欠缺,可周瑜是个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周瑜麾下的吕蒙就常为他出谋划策,好计策周瑜也都一一用了。
现在,再来说说陆逊,孙权对陆逊的评价可谓恰当,陆逊非常能担当的起孙权对他的评价,自加入江东阵营后,陆逊为江东所做的贡献可以说是毫不低于前面三人。
在“谋羽取荆”这件事中,陆逊利用关羽的弱点,使关羽对江东放松警惕,还有关羽军队的不团结这一大弱点,趁机谋得荆州,此事之后,孙权对陆逊封官进爵,地位在吕蒙之上。
所以,若在用兵计谋上做排名的话,陆逊,吕蒙,周瑜,鲁肃。
三、战略远见无疑,周瑜的战略远见无人能及,这体现在公元202年,曹操要求孙权送人质到曹操那,孙权本犹豫不决,召集群臣商议,孙权不想送人质,但并没有得到众大臣强有力的支持,于是,孙权带周瑜到母亲一人面前商议此事。
周瑜很有远见,他很快看出了送人质后的弊端,坚决反对送人质,他说,若人质送与曹操必定会受制于曹操,送人质得到的好处也不过是一点点,不如先静观其变。
周瑜在江东的一些大事上可谓眼光精准,可惜周瑜英年早逝,不然,说不定江东的情形会不一定。
与周瑜相比,吕蒙更有全局思维,不过,在荆州这个问题上吕蒙的战略考虑稍逊色于周瑜。
那陆逊呢?
陆逊一如既往的智商在线,在一些事情上陆逊考虑的更加深层次并且懂得及时止损。
陆逊的优秀体现在很多方面,孙权对陆逊极为看重,在与一些重要人物的通信上,还时常让陆逊阅改,印玺更是直接放在陆逊这。
周瑜与陆逊不太容易分出高低,不过论分寸感陆逊更强些。
最后,我要说的是鲁肃。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显得并不是那么出众,不过,在历史上,鲁子敬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
在初次与孙权见面的时候,鲁肃一针见血的就指出了汉朝不可复兴,在刘备羽翼未丰之时,提出刘备是孙权最佳合作的战略伙伴,这极具慧眼的眼光令人称赞不已。
不过,鲁肃在借荆州这一事上,为人所诟病,因为借荆州最大得益者是刘备,孙权并没有受益。
好了,基于
从建安初年周瑜跟随孙策起,到赤乌七年陆逊逝世为止,前后长达50余年的时间,东吴就是靠这四位英杰支撑,才能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中保有东南。
至于如何评价,可以说周瑜、鲁肃为东吴指明道路,又帮助孙权拥有东吴,实为开国功臣,而周瑜更胜一筹,战略、军事兼有,人称一时瑜亮;
而吕蒙可称为统兵大将;
陆逊则逐渐成长为宰辅之臣。
一、论人品姿态,周瑜完胜周瑜长得又高又帅“长壮有姿貌”,是孙策的好友兼合伙人,作为孙策死后的托孤之人,却对孙权极为恭敬。
史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为人大度,与《三国演义》里面那个斤斤计较的形象相去甚远。
鲁肃又是周瑜的好友,而且是经周瑜引荐给孙权的,也可见周瑜确实为人坦荡大度。
史称“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很大方。
敢跟孙权开玩笑,有点爱说大话,孙权曾说鲁肃“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
而吕蒙则是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果敢有胆\"。
陆逊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有学识。
二、论战略眼光,周瑜、鲁肃胜过吕蒙、陆逊何为战略眼光,那就是要超出一战、一役、一国、一地,去衡量自己规划未来。
在这方面,周瑜、鲁肃更胜吕蒙、陆逊一筹。
周瑜是心怀天下之人,在赤壁之战后,周瑜曾面见孙权,陈述自己关于东吴未来的规划。
他提出在曹操新败无暇顾及南方之时,东吴应当积极进取,拿下蜀地、吞并张鲁、与马超交好,同时以襄阳为基地伺机攻伐曹操,以图北方。
《三国志》记载“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趶操,北方可图也”。
只不过来不及实施,周瑜就在巴丘英年早逝,年仅36岁。
而鲁肃更是在第一次与孙权的对话中,就直接提出了东吴版“隆中对”。
他认为汉室大势已去,曹操一时半会也灭不掉,为今之计只有鼎足江东,然后伺机而动,灭黄祖、伐刘表据为己有,然后依托长江天险,称帝称王再图天下。
《三国志》记载“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何者。
北方诚多务也。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虽然孙权表面上说还是要兴复汉室,但实际上鲁肃的主张基本上成了东吴的基本国策。
三、论军事指挥,周瑜、陆逊最强,吕蒙次之,鲁肃没表现周瑜实际指挥的赤壁之战,大破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基本上奠定了三分天下的雏形,也奠定了东吴割据江东的坚实基础。
陆逊先是跟随吕蒙夺取荆州,这不算大战。
随后的夷陵大战中,用计大败刘备,刘备因此惭愤而死,并用实际才能折服一批老将元勋。
随后,在石亭之战大破曹休。
陆逊两次大战中体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形同对东吴的再造,毕竟挡住了刘备、也挡住了曹军。
吕蒙没有经历过大战,但是在夺取荆州时,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而至于鲁肃,确实没有太多表现机会。
四、论治国才干,陆逊当仁不让,其他三位没机会夷陵之战后,吴蜀迫于形势再次交好。
石亭之战后,吴魏进入长时间的相持阶段。
陆逊开始了他的治国生涯,先是辅佐孙权的太子,最后又被拜为丞相,已经位极人臣。
而周瑜、鲁肃、吕蒙则没有这样相对和平的环境,也没有机会去治理一方或执政一国。
按照孙权自己的说法,周瑜是胆略过人、王佐之才、邈焉难继,鲁肃是决计策意、比方邓禹,吕蒙是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陆逊则是可以继承周瑜之人。
触读历史原创!
曹操经历过几十年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北方的统治权,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
刘备本是汉皇后裔,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占据益州,一心想要恢复汉室。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据江东,先后在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等人的辅佐下最终成就霸业。
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四人在孙权统治江东、成就帝业的路上扮演着极为最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后来的东吴大帝。
一、羽扇纶巾、风流儒将——周瑜周瑜先后辅佐过孙策、孙权两代君主,在江东创业与稳定期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周瑜在孙策脱离袁术时就率兵前来相随,孙策十分厚待他,给予他超越别人的待遇。
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孙策以数千人转战江东,数年间平定江东,兵力也发展到几万人。
孙策死后,周瑜继续辅佐孙权。
孙权对待周瑜较之孙策有过之而不及,但凡孙权有难以决断的疑惑,孙权总是听取周瑜的意见。
赤壁之战前,江东绝大多数的文臣武将想要投降,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
周瑜回来后向孙权陈诉己见,孙权听完周瑜的见解后信心大振并决意联刘抗曹。
在之后的赤壁之战中,周瑜领军与曹操决战并利用火攻将曹操击败。
赤壁一役,周瑜一人撑起了东吴的天下。
可以说,没有周瑜,孙权可能就走了刘琮的老路,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东吴大帝了。
二、维系联盟、稳固江东——鲁肃鲁肃出生于士族大家,为人豪爽,喜爱看书。
周瑜曾向鲁肃借粮,鲁肃指屯相赠,此事也奠定了周瑜和鲁肃的坚实友情。
鲁肃投靠孙权后曾于孙权多次深谈,孙权十分喜欢鲁肃,与他食同席、卧同塌。
鲁肃曾向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计划,并把孙权当作君王侍奉。
鲁肃多次在孙权面前表达希望孙权能成就一番帝王之业。
曹操南侵时,鲁肃和周瑜一起支持孙权坚决抵抗曹操,并与周瑜一起在赤壁大败曹操。
周瑜去世前曾向孙权举荐鲁肃代替自己,周瑜死后孙权果然任命鲁肃为大都督。
鲁肃治军有方而且有政治远见,鲁肃在位时孙刘联盟稳固,曹操也没再南犯,给东吴带来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和平。
鲁肃的存在给孙权构建了一个帝国的蓝图,可以说,鲁肃用他的战略眼光为孙权打开了帝王之门。
三、刮目相看、白衣渡江——吕蒙吕蒙早年间就追随孙策,孙策死后吕蒙在孙权帐下逐渐崭露头角。
吕蒙善于、敢于在阵前厮杀,却不注重学习,因此被人称作“吴下阿蒙”。
孙权告诫他说,为将者不可以不学习,尤其是你现在身居高位。
从此吕蒙奋发图强,鲁肃再次见到吕蒙时也不得不感叹“识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后来吕蒙继任为东吴大都督开始谋求荆州,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导致荆州空虚。
吕蒙乘此机会,以“白衣渡江”之计不费一兵一卒夺取了荆州。
荆州一役,吕蒙不仅夺取了荆州还擒获关羽父子。
在吕蒙的努力下,东吴的领土达到了鼎盛时期,为后来孙权称帝奠定了基础。
四、社稷之臣、晴天巨擘——陆逊陆逊早年间就入孙权幕府,因为卓越的军事能力逐渐被孙权重用。
吕蒙夺取荆州之时,陆逊就开始参与谋划,并协助吕蒙成功夺取荆州。
刘备东征时陆逊初担大任,当时陆逊诱敌深入,在夷陵一把大火烧尽了刘备的数万大军,成功守卫了东吴领土。
后来陆逊又在石亭大败曹魏大将曹休,在东吴朝廷上陆逊出将入相辅佐东宫太子。
陆逊为人有机谋,而且为人忠厚,敢于直言劝谏。
陆逊是东吴中期的安邦重臣,对外他多次成功抵御他国侵略,对内他敢于劝谏辅佐太子。
可以说,陆逊为东吴的基业操碎了心。

参考:
东吴集团的四大都督。
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4大多数的人民充分体现了孙权的识人能力。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刘备,曹操三大主公之中。
曹操是发掘人才的能力最强。
刘备是吸引人才的能力最强。
孙权是管理授权能力最强的人。
每到关键的时刻,孙权总会把军权授予给最有效的人。
在重大的战局下,都是把权力授予给了年轻人。
正是孙权的授权成就了周瑜和陆逊。
没有孙权的授权,周瑜和陆逊是没有办法展现出自己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而孙权在授权的过程中没有失权,却是其管理手段的最高明之处。
刘备就是败就败在授权的失败。
把荆州交给关羽,而关羽本身是心高气傲的人,而荆州南北,皆有强敌,需要的是高超的调和能力,刘备紧紧放心自己的兄弟,授荆州于关羽,却导致了后期一系列的失败结果导致了后续的一系列的失败。
孙权在关键的时期选择对的人来对抗曹操和刘备。
周瑜和陆逊两位精力旺盛的年轻人。
一把火烧了曹操和刘备的所有梦想。
而在和平时期,又能够选择鲁肃和吕蒙。
不使国家发生大的动荡和军队的战斗力不降低。
在战争时期选择,有冲劲的年轻人。
在和平时期选择相对稳重的老将。
孙策在临死的时候对孙权的批语是:决机于两军阵,卿亲不如我;
选贤任能,保家卫国,我不如卿。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孙权就是四大都督的最好的伯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