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湿气“最怕”一种水常喝排空湿气这种水指什么

姜枣水。
养生古训“冬吃萝卜夏吃姜,吃姜可以养脾胃脏腑的阳气,保护脾胃不困于寒湿。
那么姜作为养阳的圣物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古代医家都是怎么用姜治病的呢?
生姜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两个:1、有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胃主降,若困于寒湿,停滞不动,胃气不降反升便成了上逆,常见打嗝不止、恶心呕吐、口吐清水白稀痰。
生姜辛温能化去寒湿,健运脾胃,降逆止呕。
易晕车、晕船的人,可以嚼一些姜片,能降气止呕。
2、解表散寒生姜辛散,能上升温肺、温表、开毛孔出汗,驱赶体表寒湿。
淋了雨来一碗姜汤,就把感冒这个瘟神送走了。
在空调冷气盛行的现代,夏季吃姜有特别的意义,吃点生姜,将阳气引到体表,不管出不出汗都有助于阳气在身体内游走,避免以后出现局部凉、麻或经络堵塞等问题。
现在最流行的姜枣茶是取法于医圣张仲景。
《伤寒论》的113个药方中,有35个都用到了生姜和大枣,解肌表、散寒湿、调和营卫。

参考:
三伏天会存在湿气重的现象,一个是“外湿”,以前南方的潮湿表现在铺盖永远是润润的,没有干过,今年的“湿”来得太猛烈了,肉眼可见,全国南方多地大水灾害。
长夏这个节气,也就是我们说的三伏天,湿气最盛,恰巧脾喜燥而恶湿,三伏天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脾阳虚弱又会进一步助长湿邪的侵入。
而还有一种是“内湿”,是病理变化的产物,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有关。
多是因为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的食物引起的,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过重,损伤脾阳。
而现在的空调又把“湿气”憋在了体内,开着空调,吃着火锅,是很爽了,那叫做冰火两重天,但身体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就很容易生病。
那怎么知道我们体内有湿气呢?
湿气重会伤脾,吃饭没有胃口,口内黏腻,面色晦暗,发黄。
早上起来的时候眼袋重,脚上手上有小水泡。
看舌头,湿热---舌苔黄腻,舌质红。
寒湿---舌苔白腻,舌质淡白色。
关键是舌体胖大或舌边缘有明显齿痕。
看体态,体态浮肿,要怀疑湿气重。
看大便,大便不成形,便溏,要怀疑湿气重。
看精神状态,如果精神状态不好,老是感觉很累。
我是石诗史事,专注用简单的话语分享健康。
如果喜欢我的科普,可以点赞、转发。
如果有问题,可以下方留言。
码字不易,也可以
可以食物祛湿气:比如说薏米,扁豆、冬瓜、红豆等食物。
如果一定要喝点啥,冬瓜薏米汤、红豆薏米粥的祛湿效果就很好啦。

参考:
我在喝,姜汤水,姜带皮切片,然后放上炒了的大枣,然后放几十粒花椒,再放点枸杞,煮水喝,每天一杯,一周大概见效,我今天第二天喝??
参考:
  中医讲“冬病夏治”。
对于阳气不足、身体虚寒、肺气虚弱的人来说,三伏天是进行有效调理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三伏天,阳气最盛,可以使患者“培本”以扶住阳气,使患者阳气充足旺盛,增强抗病能力,到了冬天则可以减少发病或不发病,从而达到“冬病夏治”。
夏天阳气旺,三伏天属阳中之阳,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能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拔火罐、隔姜灸、艾灸等等。
可以先咨询医生,根据不同病症,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参考:
红豆薏米水。
薏米需要提前炒熟,我是淘洗过后用电饼铛烤的微微发糊,因为生薏米是寒性的,熟的排湿效果更好。

参考:
多喝祛湿水。
在相关杂志中看到,湿气按照成因,分为外湿和内湿,内湿,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凝聚而成。
湿气会导致脾虚,脾虚会加重水液代谢异常,产生更多的湿气,而湿气重又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认为,湿气为“万恶之邪”“万病之源”,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中,最怕湿邪。
这是因为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如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邪则成为湿热,遇风邪则成为风湿。
湿气黏浊,进入五脏六腑后,“如油入面”很难祛除,是导致很多慢性疾病、疑难杂症的病原。
在家庭用药中看到用红豆薏米,祛湿,推荐搭配猴头菇、山药、茯苓等健脾胃食材,一同烹饪,祛湿同时健脾胃。
或者将上述食材,高温烘焙,磨成粉,密封保存,需要食用时,取适量热水冲泡,即可食用。
上述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以咨询一下中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