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坚持吃药血糖也相对稳定但还是逃不脱并发症的发生呢

我是天津市泰达医院的李青,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糖尿病人仅仅血糖控制达标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同时消灭糖尿病的四大帮凶。
一项糖尿病国际研究显示,52%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而糖尿病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不仅仅是因为高血糖,更重要的是同时合并有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抽烟等四大心血管危险因素,也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四大“帮凶”。
据统计,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血糖高者占28%,高血糖+高血压者占30%,高血糖+高脂血症者占12%,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者占30%。
与单纯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比例更高。
所以说,糖尿病人仅仅控制血糖达标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同时控制达标,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一、高血压: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平均每下降6mmHg,就可以使心血管死亡率下降18%,冠心病发生率下降14%,脑血管病发生率下降6%,肾病发生率下降21%。
降压可让糖尿病患者显著获益。
糖尿病人控制血压和控制血糖同等重要,甚至控制血压更重要。
各国指南明确规定,糖尿病人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首选普利类或者沙坦类降压药,同时和地平类(钙拮抗剂)、利尿剂等降压药联合使用。
二、高脂血症:血脂包括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而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高密度脂蛋白是血管的“清道夫”。
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糖尿病患者血脂干预的首要目标。
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目标为:已经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应将至1.8mmol/L以下,合并有心血管风险因素者应降至2.6mmol/L以下。
对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而言,无论血脂水平如何,都应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启动他汀类降脂药治疗。
三、超重:据统计,58%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超重(BMI≥24)或者肥胖(BMI≥28)。
研究发现,减少体重的5-10%,可以使血压降低5-20mmHg,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血脂也有改善。
节食加运动是糖尿病人减重的最佳方式,应努力将体重维持到正常范围。
四、抽烟:烟草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不再赘述。
戒烟、戒烟、戒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总而言之,对待糖尿病,应树立“糖尿病管理”的理念,应由“降糖为主”调整为“综合管理”为主,全面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降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并重,从而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参考:
这有几种情况:1,80%
3。
目前除了双胍类的药物能够一定程度上调节菌群,降低炎症以外,其余药物要么增加分泌(glp1/ddp4抑制剂都一定程度上能保护胰腺),要么提高敏感性,或者阻断吸收,并不能阻止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加重,不能逆转病程,并发症也会无可避免。
但是目前来说,早中期2型糖尿病人,是可以通过饮食干预,从根本上改善病情的。
2型糖尿病是个因为不合理膳食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代谢病,合理膳食营养干预:首先方便,成本低,且没有药物伴随的毒副作用;
更重要的是,虽然营养干预需要的时间更长,但是能从根本上让肠道菌群逐步恢复正常,降低炎症及其引发的胰岛素抵抗,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相比而言,目前的药物只能控制病情。
原因在于,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并已达成共识,2型糖尿病是肠道菌群紊乱产生,肠屏障被破坏,肠内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引起系统炎症,产生胰岛素抵抗而患上的慢性代谢疾病。
因为这种发病机制近些年才揭示,所以,基于肠道菌群诱发2型糖尿病的新药尚未发布,而肠道菌群目前已知的,通过饮食干预是可以实现结构调整的。

参考:
糖尿病对于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是因为其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通常出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1型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得好则很少出现并发症。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会出现在患糖尿病较长时间以后,这是因为高血糖长期对血管的损害造成的。
因此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靠的就是控制血糖,如果血糖控制得好的话,是有可能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的。
谈到的坚持吃药、血糖也相对稳定,为什么还逃不脱并发症的发生?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发现得太晚。
因为2型糖尿病早期是没有症状的,因此常常不能尽早发现,等诊断了,开始治疗了,高血糖已经对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因此要定期检测血糖,要在糖尿病前期就能够发现,并进行干预。
第二个原因是治疗有问题,或者治疗方案不好或者患者没有坚持服药。
糖尿病要每天服药,不能想起来就服,或者血糖高的时候才吃。
糖尿病也不是随便吃一种降糖药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各项指标,定期检测,如果需要的话要进行调整,通常每3-4个月要验血和就诊,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并没有达到这两点,虽然吃药了,但血糖控制得并不好。
第三个原因是血糖指标高。
血糖相对稳定是不够的,要看血糖的指标。
很多医生认为把血糖控制在7以下就可以了,但近年来的观点认为应该把血糖控制在正常值,也就是5.7以下,这样就需要加大降糖药剂量或者同时服用几种降糖药。
第四个原因是血糖峰值,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主要是因为血糖峰值,特别是餐后的血糖峰值,因此要特别注意餐后血糖,避免出现血糖飙升的现象。
上面这四点如果都注意到了,才能真正地避免糖尿病的并发症。

参考:
血糖稳定并不意味着血糖达标。
糖尿病人需要检测的指标有很多:1、在一天之内完整的血糖检测点就有8个:早起空腹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血糖、睡前血糖。
空腹血糖在6.1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以下算达标。
是否都实现了达标?
2、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全天血糖波动值:全天内血糖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不能大于4.4,或者三餐前后血糖之差的平均值不能超过2.2。
如果血糖波动值过高,那么对血管壁引起的危害要大于血糖持续高水平。
3、糖化血红蛋白是否定期监测?
是否持续低于6.5%(老人可放宽标准到7.5%)?
所以说“血糖稳定”是个非常主观的描述,完全不能从诊疗角度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临床控制效果良好的标准。
坚持吃药,是否也踩了坑1、糖尿病的药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定期根据血糖变化,在医生指导下更换用药。
比如体型偏胖的糖尿病人如果用格列齐特效果一般的话,可以考虑换用利拉鲁肽、达格列静、二甲双胍等。
如果偏瘦的糖尿病人,可以用维持用磺酰脲类降糖药。
具体怎么调药,这些都是需要根据饮食运动调控对血糖的影响结果来判定。
如果糖尿病患者只是定时定量服药而不注意随血糖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换药的话,用不了多久并发症就会出现。
2、用药的是否存在误区?
最典型的例子:阿卡波糖片最好的服用方法是与第一口饭同时嚼碎了服用。
而患者是不是在饭前或饭后用开水吞服了?
这样就不能达到最好的控制餐后血糖效果了,而餐后血糖升高时不知不觉中引起并发症最主要的因素。
3、是否在用胰岛素?
胰岛素可谓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快速降低血糖,单另一方面长期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并发症就会随之而来。
所以,用胰岛素的患者尤其要注意,不能以为自己按医嘱用药就能保的长久平安。
胰岛素的用量经常需要调整,否则到最后就会面临并发症出现、胰岛素抵抗、甚至“无药可用”的情况。
糖尿病发现的太晚了,以至于血糖来不及得到很好控制就出现了并发症很多患者查出糖尿病就是因为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视力模糊、皮肤病、甚至脑梗等。
有些人是单位或居委会要求体检时发现的。
因为单纯血糖高,对人体没有异常体感。
并发症都是日积月累,血糖得不到很好控制,以至于量变产生质变,到了并发症已经出现或者快要出现的时候才开始控制血糖。
所以定期体检很重要,早发现早控制。
即便并发症已经出现了,采取积极措施也是可以减轻症状甚至逆转的。
患者本身就有其他合并症糖尿病患者单纯血糖高而无其他疾病者只占28%。
“三高”是非常容易关联出现的。
肥胖的人往往血脂高,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多。
胰岛素抵抗时间久了就会形成2型糖尿病。
而血糖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加上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内堆积,血粘稠度高,就很容易形成血栓、动脉斑块,再加上血压一高,极易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所以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是非常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绝不能单纯靠“吃药”来搞定的。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严格遵照“五架马车”来做好日常血糖管理之外,一定要经常与医生沟通,发现一些自己忽略的问题。
或者在正规的中医院做一些系统性的辩证治疗,辅助调理体质,对平稳血糖、保持健康非常有利。
中医药有时候对糖尿病会有一些特别的效果,糖友们不妨也参考一下。

参考:
对于很多糖尿病朋友来说,都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血糖升高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长期病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并发症风险。
面对糖尿病的并发症问题,有的朋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发现了糖尿病问题,也已经积极控制血糖了,血糖指标也相对稳定,为什么到头来,还是发生了并发症的问题?
是不是控制不控制血糖,都难以逃脱发生并发症的发生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是否是可以通过控制血糖来加强预防的?
关于这个争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世界上的两所顶级大学之间展开了,哈佛大学的观点是,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是可以通过严格控制血糖来预防的,而耶鲁大学的研究者则认为,糖尿病不管是否进行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是必然的,当然凭空打嘴仗没有用,到底谁的观点更正确,就需要大型的前瞻、干预性临床试验数据来证明。
在这个背景之下,在上世纪的1977年,英国开展了UKPDS研究,而在1983年,美国资助开展了DCCT研究,这两个著名的大型临床研究,也使得这场论战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具体的研究过程就不多说了,简单来说一下这两项研究的主要结果——英国UKPDS研究:通过平均随访10年,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降低35%。
美国的DCCT研究:经过7年的强化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的进展显著降低。
也就是说,通过严格的血糖控制,具有明确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预防作用,糖尿病的并发症并非不可控制,而是能够有效预防的。
坚持吃药,血糖控制相对稳定,为什么还会发生并发症?
明白和认识到严格控制血糖稳定达标,有助减少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展进程,但仍然有一部分朋友,坚持服药控制血糖,还是会发生糖尿病的并发症,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想要说明的一点是,坚持吃药,血糖控制相对稳定,并不代表糖尿病并发症就一定不会发生,而如果我们不吃药,不控制血糖,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和发展速度,会更快,却是明确的。
之所以坚持服药还会发生糖尿病的并发症,大家不妨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原因。
1、糖尿病发现的太晚了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发现糖尿病问题时,其实高血糖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多年,甚至是在发生了相关并发症去医院就诊的时候,才发现了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
由于以前不知道,也就没有积极的控制血糖,高血糖对身体肾脏、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等方面的健康危害都已经逐渐形成。
这种时候,相关的并发症也都在缓慢的进展过程中了,这时候当然仍然要积极严格地控制血糖水平,但并发症的发生,往往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但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能够有助于减缓并发症的发展,减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2、虽然吃了药,但并没有真的控制好血糖有些朋友,虽然一直坚持用药,但对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并不真的了解,或者是血糖控制相对稳定,但并没有达到合理的达标水平。
糖尿病人在身体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通常都要求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7.0%以下,这个水平对应到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话,应该将空腹血糖控制到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也应该尽量的保持在10以下才算达标。
虽然吃了药,但真的能把我们的血糖水平控制到这个水平以下吗?
如果仅仅是控制血糖水平平稳,而没有严格的控制血糖水平达标,同样的偏高的血糖水平,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虽然控制好了血糖,却忽略了其他慢病影响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主要有心血管疾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以及肾脏、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方面的微血管并发症,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并非仅仅是高血糖单方面影响而造成的。
就拿心血管疾病风险来说,除了高血糖以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病问题,同样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血管疾病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如果您有糖尿病问题,同时也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问题,却仅仅严格控制了血糖,对于血压、血脂没有进行良好的控制,同样的心血管健康仍然会受到影响,同样有可能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对于肾脏健康、视网膜病变、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来说,同样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也会与糖尿病形成合并影响,如果仅仅注意控制血糖,而不注意控制血压,血脂等问题,同样也是不能够更好的预防这些并发症的。
因此,想要控制好糖尿病的并发症,除了严格管理好血糖水平以外,也要积极的控制好血压、血脂等其他身体健康指标,只有积极的从多方面调理控制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才能够更好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展进程,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身体健康质量。

参考:
糖尿病是我国第一大代谢性疾病,血糖长期升高,易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控制血糖达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目的。
那么,为什么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平稳,依然会发生并发症呢?
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2型糖尿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不易发现,以致部分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
在得到合理的降糖治疗前,高血糖会对靶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只不过早期损害程度较轻,几乎不会产生明显症状。
以心脑血管为例,糖尿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粥样硬化等,动脉病变相对较轻,不会像动脉病变严重的患者出现心绞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但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延长,降糖难度会逐渐加大,且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因此多数糖尿病患者很难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血糖几乎都高于正常范围。
稍高范围的血糖,虽然能减轻对靶器官的损害,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却不能完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部分糖尿病患者即使坚持服药、血糖控制稳定,进展到后期依然会出现并发症。
当然,也有部分糖尿病患者会直接以糖尿病并发症就医,说明血糖异常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糖尿病患者除开血糖异常,还可能同时伴随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
同样以心脑血管损害为例,单就糖尿病带来的影响来讲,易增加心肌梗死与脑梗死的风险,但高血压与血脂异常也会增加相应风险,因此合并这些疾病时,应同时给予相应治疗。
部分糖尿病患者给予了降压、降脂治疗,但却尚未将相关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
可能部分患者会质疑,我将血压控制在了140/90mmHg以下,也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了3.4mmol/L以下,可为什么还是发生了并发症?
请注意了: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合并高血压,还是血脂异常,对靶器官的损害均不是单纯的叠加,带来的损害往往是1+1>2。
因此,为了减轻损害,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降压、降脂目标更严:合并高血压时至少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0岁
综上,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发现较晚,早期未得到合理治疗,在诊断明确前可能已经发生了靶器官损害,且糖尿病患者血糖几乎都高于正常范围,因此,部分糖尿病患者诊断明确后虽然长期控制血糖达标,但却无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只能延缓其发生。
其次,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患者,其它指标未严格控制也易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参考:
虽然“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减少的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的症状,但是目前2型糖尿病者可没有这经典的“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且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糖代谢紊乱疾病,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生活质量降低、造成健康损害、甚至导致死亡最主要的原因。
有些的人可能会比较疑惑,那么我吃着药,为什么还是躲不过糖尿病的并发症呢?
一、糖尿病发生比较隐匿,发现血糖异常较晚,在发现高血糖之前,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能已经造成了部分慢性损害,只是没有及时的发现,而部分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
二、血糖长期控制达标,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不能完全杜绝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要求血糖控制达标,是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部分糖尿病人群可能仅仅
三、糖尿病通常还伴发有高血压、高血脂的存在,俗称三高,三高同时存在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的概率就更高了,因此,除了控制血糖之外,还需要控制血压、血脂的水平。
综上,糖尿病坚持饮食及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相对稳定,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会明显下降,但是并不能完全杜绝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我们就需要定期评估糖尿病的并发症情况,以早期发现并早期干预,减少因并发症而导致的严重问题出现。
本文由全科鲜医生写于今日&,欢迎您的转发、评论、点赞支持,感谢您的阅读,,供参考!
参考: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糖尿病的本质,否则都是雾里看花。
大家知道糖尿病主要包括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以后者最为常见,就是2型糖尿病。
对于2型糖尿病许多糖尿病朋友都可能发现:发病初期血糖轻度升高,服用之后血糖恢复正常,但数年之后血糖又慢慢回升,不得已降糖药变为2个甚至3个,或改用胰岛素。
然而,即使血糖控制不错,仍然出现了并发症,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胰岛素抵抗!何为胰岛素抵抗?
简单说就是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必须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完成将血中葡萄糖带入细胞的工作。
高胰岛素血症自然发生了。
注意:胰岛素不仅完成降血糖的工作同时也储存脂肪,这就导致了肥胖及脂肪肝的发生,进一步看,正由于肥胖导致了身体的慢性炎症状态,这一状态自然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于是,心、脑、肾等的并发症不因为血糖正常就不发生了,降糖药也好,胰岛素也好并没有根本解决胰岛素抵抗的问题。
因此,出现并发症就不足为奇了。
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是症状,真正背后的原因在于胰岛素抵抗,换句话说解决胰岛素抵抗问题才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根本。
如何解决胰岛素抵抗?
一句话,糖尿病是饮食疾病,饮食疾病只能用饮食解决,药物是无法根本解决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就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良方!

参考:
先说结论,糖尿病患者即使是坚持吃药、努力控制血糖,但是依旧还是会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我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因:1、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无法控制到正常标准;
2、只
下面,我将从这三点原因,详细为大家阐述,为什么糖尿病的并发症总是存在发生的概率。
血糖轻微升高,就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病率正常人的血糖水平是空腹3.9-5.6mmol/L;
餐后血糖≤7.8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0%;
而对于中国二型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达标定义为:空腹血糖 4.4-7.0mmol/L;
餐后血糖≤1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达标,不代表血糖一直处于正常人的血糖水平。
如果强行让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这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不建议这样做,因为严格控制血糖时,低血糖发生风险增加,而低血糖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低血糖还会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关系糖尿病与高血压互为因果。
许多糖友都会忽略高血压的存在,高血压其实是会加重糖尿病病情的,高血压还可促进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而糖尿病促发及加重高血压。
糖代谢紊乱可加速肾动脉和全身小动脉硬化,使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高血糖可增加血容量,使肾脏超负荷,水钠滞留也可引起血压升高。
对此,临床治疗时常建议一般的糖尿病人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 以下,倘若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肾病(24 小时尿蛋白>1 g),则血压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应低于 120/75 mmHg,从而有效保护肾脏功能。
身体健康卫生管理这里我们以糖尿病足为例, 糖尿病足也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它的伤口发生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如果日常不注意卫生,也可能导致糖足的发生。
发生原因如下:1、忽略足部护理,足部皮肤过于干燥,容易干裂,不及时上药会瘦到感染,到时也不易愈合,最终导致溃烂;
2、鞋子不合脚,不常换鞋袜,也会导致细菌滋生;
3、洗脚时温度过高,洗完不及时擦拭干,也容易引起细菌滋生感染。
综上所述,想要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光控制血糖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控制好血压、血脂等,饮食是治疗和控制病发的基础,同时遵医嘱用药,生活作息规律,注意个人卫生,做到这些方方面面才能降低糖尿病病发的概率。
和营养师做朋友,可以解决你饮食中的各种问题。
欢迎来撩:克拉营养研究院。

参考: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治疗不是吃药控制血糖这么简单,作为一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措施多管齐下,除了药物,还需要饮食、运动相结合的方法控制病情的发展,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涉及全身多个组织系统,对心、脑、肾、眼、神经以及血管等均有影响。
而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很常见。
所以,如果有合并高血压或高脂血症,仅仅控制好血糖是不够的。
这里结合糖尿病各系统的病变来分析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1.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几率更大,这是有医学大数据作为支撑的。
随着病程延长,心血管病变问题也日益凸显。
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是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所致,而在长期糖尿病和高糖状态可以加速其形成,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
糖尿病如果合并危险因素,问题就更大,如肥胖症(BMI≥30)与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密不可分,除此之外,高龄、吸烟、病程长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都是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防止心血管并发症,除了控制好血糖外,还需要减肥和戒烟。
2.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医学专家经常说脑心同治,意思是心血管和脑血管往往发病机理类似,需要同理进行治疗。
而在糖尿病并发症这一块,心血管病变发生的同时,其实脑血管也同样面临危机,机理类似。
不难理解,糖尿病也容易引发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已有研究表明,高血压、高龄、糖化血红蛋白、吸烟和高脂血症等都是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所以即使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也需要同时对其他危险因素加以干预,才能防止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句话有特别的意义,因为糖友们需要经常检查眼睛,防止受到高血糖带来的眼睛血管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且高发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我国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约为20%-40%。
特别是糖尿病时间较长的患者朋友,因为国内大量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的病程是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另外高脂血症可加重机体微循环障碍,导致眼底动脉硬化,从而促使视网膜病变发生。
所以,除了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还应控制血脂来预防视网膜病变发生。
4.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的潜在危害也波及人体下水道,那就是肾脏。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发的最常见最危险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肾小球硬化。
提醒糖友们注意观察小便有无异常,同时定期检查肾脏相关项目如超声,尿常规。
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程长和高脂血症。
血压升高可促进蛋白尿的产生。
故控制好血糖的同时,还需要对血压和血脂加以控制。
5.糖尿病神经病变凡是需要糖分和能量的地方,几乎都有糖尿病并发症的可能。
神经系统也不例外。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由于糖代谢紊乱和血管病变导致的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
国外研究显示,年龄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次要危险因素是病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神经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6.糖尿病足糖尿病并发症波及范围上至大脑,下至足部,实在需要重视和防范。
糖尿病足同样是一种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其治疗较为困难,且截肢率较高,由糖尿病足引发的溃疡、感染、坏疽是截肢的主要原因。
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为高龄、病程、血脂、血压和糖化血红蛋白等,而年龄和病程是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有些是可控制因素如血压、血脂、吸烟、体重等,有些是不可控制因素如年龄、病程。
所以,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好血糖外,还需要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才可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坚持吃药,血糖也相对稳定,但还是会得并发症呢?
这真的是一个悲哀的事实,小糖认为,主要是下面这两个原因:1.糖尿病发现的比较晚,由于糖尿病早期没有症状,很多人不痛不痒的,也没有去查血糖。
直到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时才查出来,但长期的高血糖已经对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损伤,身体各个部分受到了损害,即便后期治疗血糖控制尚可,也还是会出现并发症。
所以每年的定期体检很重要,越早发现越早治疗,能够把疾病对身体的损害降到最低。
2.血糖控制尚可,但其他指标没控制好,比如血脂、血压、肌酐、尿酸等。
很多糖尿病人觉得只要把血糖控制好了就万事大吉,于是天天盯着血糖看。
但事实上,还有很多危险因素被忽略了,因为糖尿病同样是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如果不采取综合控制,只盯着血糖一项指标的话,也会出现并发症。
小糖想提醒大家,坚持控制血糖固然很重要,但是也不要忽略了其他指标。
只有各项指标都到位了,才能保证没有并发症。
这或许对大家说有点难了,所以大家还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吧,也不必太过紧张太过苛刻自己,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情也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指标。
希望小糖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启发,更多糖尿病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