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霸亲嫂为什么还说他是个好皇帝

唐太宗杀兄,逼父,霸嫂。
这些事在中国基本家喻户晓,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基本都知道。
但历朝历代人们都不把这些当话柄污蔑唐太宗,原因人民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评价历史人物,是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上,评价帝王将相,是一分为二的评价。
因为杀兄,逼父,霸嫂都是家事,与别人无关。
他杀的是亲兄弟,逼的是亲父亲,霸的是亲嫂,没错吧。
抢的是李家的皇位,既使不一定完全正当,老百姓认为那是人家的家事。
况且历史早已证明,按李世民的情商、智商、战功、治国政策和为当时对大唐人民贡献都是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开明皇帝。
当时他殺兄杀弟,是在他兄弟要去杀他的路上,这件事老糊涂李渊也有份。
李渊本来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当时反隋是李世民在太原城上逼着他起兵才当上皇帝。
李世民为大唐东征西伐,收复天下。
回京城反而差点丧命于愚父和兄弟之手,如果真是李世民被杀,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辉煌的“贞观之治”。
这叫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李世民使用的是家法。
在国家层面李世民几乎没有大的过错,李世民喜欢鸟,外番进贡一只美鸟,李世民私自把玩,被魏正撞上,只能藏于怀中。
魏正明知皇上怀中有鸟,迟迟不走,等到鸟在皇上怀中被憋死才告退。
李世民做为一个封建皇帝且能如此自律,难得难得。
难怪历史上对李世民的评价如些之高。
人民对历代皇帝不是从一事一物上评价,而是客观公平,从他对待人民的饥苦,对人民的爱护,对社会的进步,成就上来评价。
李世民深知人民的重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这个封建皇帝的名言。
这是李世民的《百字箴言》读过无数次,但每次诵读都为这位封建皇帝的文采和人品感动不已。
百字原文如下: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
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
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参考:
孔圣人说过,要为尊者讳。
也就是说,当权者不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大家不但不能说,还要替他掩盖。
只能颂,不能批!
参考:
因为他开创了大唐盛世!给老百姓带来更大的福利!让百姓过上了好一点的生活!所以说功大于过!人在当时的情况下都有过失!
参考:
这也是有个立场问题 ,同一件事因为立场不同 ,发出的声音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支持李世民的那帮兄弟肯定会拍手称快,称李世民为明主,大意灭亲。
那被杀的李世民兄弟的同党无疑会大作文章。
那杀兄逼父霸嫂的事恨不得马上叫天下人皆知。
以达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如他们得逞 ,他们也是会手下不留情面的,也许更黑,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只要是顺应历史潮流,把中国做大作强,人民安居乐业,活的有尊严,那你就是好皇帝。
顺便说一句,秦始皇只是在位时间短,才被人为抹黑。
说明那逆历史潮流的人的能量也是不可低估的,一己之私,故意讲歪理的人现在也是有,和他们理论也是为了澄清是非,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所以古人才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说。
至今也适用。

参考:
为什么说李世民是好皇帝,那么咱们就先说一下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霸亲嫂的事情。
所谓杀兄弟即玄武门之变,挑起事端的是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
隋朝末年战乱频仍,平息战乱打天下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寸功未立,心中惶恐,他的谋士魏征与李元吉都建议他杀掉李世民,以免以后生变。
但是,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唐高祖李渊缺乏雄才大略,李世民要他让位并未错误(家庭关系在国家利益面前显然不值一提)。
至于霸嫂并非是嫂子,而是弟媳妇(李元吉的妃子)。
这在古代宫廷里也不过小事一桩。
关键是他在626年当上皇帝以后,成就了一桩大事件——贞观之治。
这是与汉朝的文景之治可以并驾齐驱的被人们歌颂上千年的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败亡的教训,认识到“水能载舟,矣能覆舟”,采取轻徭薄赋、选贤任能,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老先生在《中国历史简编》中,将“贞观之治”成功的原因用四个字做了高度概括,那就是“用人”与“纳谏”。
魏征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魏征原来是李建成的谋士,曾经参与谋杀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要按一般人的做法准会杀了他。
但是李世民经过多次说服,终于将其受到麾下,并且封为谏议大夫,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可以在朝廷批评他。
在古代说皇帝的错误叫做逆龙麟,重者诛灭九族。
由此可见李世民的不同寻常。
李世民的聪明来之“以史为鉴”。
贞观二年六月十三日,唐太宗对身边的臣子说,“我读《隋炀帝集》,文辞含义深刻广博,也知道称赞唐尧和虞舜,指斥夏桀和商纣,但是他办事为什么这样相反呢”?
魏征说:“当君王的虽然高尚聪慧,还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有智慧的人会献出他的计谋,有勇气的人会用尽他的力气。
隋炀帝依靠他的超人才智骄傲自大,固执己见,所以嘴上说的是唐尧和虞舜的好话,实际上干的却是夏桀和商纣的暴行,自己还不知道错,因此落得彻底灭亡”唐太宗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才,他过了很久也没有举荐人才,太宗问徳彝,他回答说:“我不是不尽心去做,只是现在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
太宗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在古代能有如此认知与作为的皇帝被后世传颂也是名至实归啦。
艾农原创 20201210
参考:
有一句话叫做瑕不掩瑜,评判一个帝王好坏的标准有很多方面,关于你问题里说的和李世民相关的几件事情,杀兄弟和逼父亲是真实存在的,至于第三件事情是否是真的有待商榷,毕竟这件事多记载于野史传记,无法辨别真伪。
李世民历史上的画像另外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有很大原因是被逼的,李元吉和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先动了杀李世民的心思,原文如下:(唐高祖武德九年)建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
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
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
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
”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
文中意思很清楚,李建成和李元吉先动手诬陷李世民,反复在李渊面前编织李世民的罪状,并请求杀死李世民。
皇权斗争向来无比激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李世民洞察到了危险,被逼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灭了李建成和李世民。
另外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李世民不逼李渊让位,李渊大权在握,机会一旦错过,必定秋后算账找李世民的麻烦,但是当时李世民已经是李渊剩下的独子,加上李渊岁数也大了,几个儿子相残,他已经心灰意冷,就顺势让位李世民。
再说李世民一生功绩卓著,开创了贞观之治,用贤臣,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对下面臣子也宽厚,所以被后世所称赞,简单罗列一下李世民的成就:李世民继位后,在全国推行均田制,大力促使了农业社会的发展,做到当时百姓家家有余粮,日子开始富足起来。
李世民时期是整个历史上唯一不歧视商人的年代,他在西北边陲设立四个办事处,专门于异域通商,同时鼓励商业发展,促成了唐王朝上下繁荣的景象。
武功上李世民就更厉害了,先是派李靖出征边关,直接灭了东突厥,顺便收服了一路上的少数民族部落,李世民也被称作“天可汗”。
不久后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获得大胜,杀当时高句丽国王,扶持他的儿子当了国王,后高句丽不服,又派兵两次攻打高句丽,直到打服了为止。
在李世民时期,唐朝的疆域版图随着东征西战,逐渐扩大,就连现在俄罗斯的一大片地方在那个时期也是属于唐朝的,更不谈现在的外蒙古是抗战后才分裂出去的了。
所以说,李世民一生功绩斐然,并且是少有的贤明君王,尽管发动过玄武门之变,也不妨碍他是一个好皇帝!
参考:
杀兄弟为争皇位,逼父亲是让早日让位!霸亲嫂这是他个人的权利,可杀也可不杀!是死是活,就全靠皇帝的一句话。
要么死,要么享受荣华富贵!历史上的皇帝,又有哪个朝代的皇帝被后人称赞?
自私自利只准许自己有错,若是别人犯错只有杀头尽忠!容不得半点错,错杀了也只是冤死!保天下就是保皇位!争皇位与兄弟们的恩怨情仇放在一边,他永远是一个好皇帝!
参考:
在中国古代,道德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皇帝的评价,往往也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评判的,其次才是他的文治武功。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世民在当皇帝的时候做的几件事情,在道德上应该是比较低下的。
这就包括他杀死了亲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他逼迫他的父亲李渊退位,然后他自己当了皇帝;
还有就是,他当了皇帝以后,把他的兄弟媳妇杨氏纳为自己的妃子。
这三件事情,在我们看来,似乎都是违背人伦的,至少属于是道德有亏的。
(李世民画像)既然古人对皇帝的评价,主要以“道德”为主,李世民道德有亏,为什么后世对李世民,却是一片赞誉呢?
我们这里讲的一片赞誉,真不是假的。
后世皇帝在学习古代君王的时候,除了把尧舜的“禅让”,当成一个很高的政治成果以外,同时还会把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当作是一个很高的政治成果,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清朝顺治皇帝的时候,他就曾召集大臣们,商讨究竟应该学习历史上的哪一个帝王?
文武百官一致向他推荐了李世民。
不过,顺治最终却选择了朱元璋。
虽然顺治皇帝选择了朱元璋,但是从文武百官,都一致推荐李世民来看,显然,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政治成果,而李世民也是一个不错的道德典范。
那么,既然李世民做那么多有违人伦的事情,为什么他还是一个道德典范,被后世广泛学习呢?
其实,李世民虽然做了那样的一些事情,不过,这些事情似乎都是可以解释的。
怎么解释呢?
(贞观之治)其一,李世民杀害兄弟,是逼不得已。
李世民确实在玄武门政变之中,有杀兄弟的行为。
但是他之所以这么做,是逼不得已的结果。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因为他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复不断试图杀掉他。
如果他不动手,就只有死路一条。
其次是他的部下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在不断逼迫他,扬言若他不动手,就要离他而去。
李世民为了保住大唐江山的长治久安,也为了考虑他部下的前途,所以最后不得不做出了“玄武门政变”这样一件事情。
总之一句话,他是被逼无奈。
(李渊画像)其二,李世民逼迫父亲,是父亲自愿。
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李世民在逼迫他父亲退位。
玄武门政变爆发后,尉迟敬德进宫对李渊说,希望他把兵权交出来,交给李世民,目的是为了平反。
后来,陈叔达等人劝说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
但李渊说,他早就想立李世民为太子了,立李世民为太子,是众望所归。
而且历史书上也多次记载,李渊多次表示要传位给李世民,只是李世民不肯接受。
现在终于找到恰当的机会给李世民了。
总之,李渊传位给李世民,并非李世民逼迫,而是他自愿。
再说了,后来李渊退位了,但是李世民却很好地赡养了他,让他吃得很好,住得很好,甚至还生了很多孩子。
对李渊也是勤于问候,并没有做出违反人伦的事情。
(李世民与群臣)其三,李世民娶纳弟媳,是皇恩浩荡。
李世民确实娶了弟媳妇,但并不是强娶,因为弟媳妇是满心满意,非常高兴。
而且后来,李世民还一度想立这个弟媳妇杨氏为皇后。
如果李世民只是一味的强霸,他会立杨氏为皇后么?
总之,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弟媳妇是做到仁至义尽的,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皇恩浩荡的表现。
说明李世民,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不都是李世民编造出来的吗?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假惺惺的。
他不愿意杀自己的兄弟是假惺惺,父亲自觉自愿退位是假惺惺,他娶弟媳妇立弟媳妇为皇后也是假惺惺。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世民把这些事情做到恰到好处了,大家似乎也无话可说。
更为重要的是,李世民此后立志当一个好皇帝。
他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积极作为,关心百姓,实现了唐朝的繁荣富强,创建了“贞观之治”。
什么才是君王最重要的道德?
只有确保国家的和平统一,让老百姓过上和平美好生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最美好的道德。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世民不但不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恰恰是一个道德很高的人。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参考:
唐太宗李世民,在许多事上跟隋炀帝杨广很像,他杀兄夺嫡、逼父退位、强娶弟媳、废黜太子,可以说李世民在这方面上,是得到了隋炀帝七八成的真传。
可历史就是这么诡异,这样一位曾经有着巨大道德污点的皇帝,竟然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有为之君,被人们千古传颂。
那么问题来了,人们为什么会对李世民这些劣迹视而不见呢?
李世民十分忌讳玄武门之变,为了抹去自己的那些不光彩行为,曾经干过不少骚操作,其中一项就是篡改历史。
他曾几次三番向负责修史的房玄龄,讨要记录自己日常言行的《起居注》看,之后就跟那些说“只一下”的渣男一样,得寸进尺地直接把相关《实录》的编纂。
所以唐朝官修史书中,关于他和李建成争权的那些记载,有些细节其实经不起推敲。
比如太子建成在宴席上直接给他下毒,和玄武门之变前派人暗杀他,都把自己撇得太清了。
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前,高祖李渊已经基本确定,要继续选择李建成为太子。
为了结束纷争,当时的李渊已经开始对李世民夺权。
所以,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李世民的拼死一搏。
李世民虽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是在完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反击的无害白莲花,但在这种涉及皇位的争夺中,能用出什么手段不是一个道德底线的问题,而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当时的李建成真的有把握直接除掉李世民,我想他应该也不会有什么犹豫和为难的感觉。
相比于杀兄屠弟、逼父退位,他废掉太子李承乾就更像是一种正常操作了。
李承乾之所以被废,除了“养不教,父之过”的教育层面问题外,父子决裂的大部分锅,还真不能归到李世民头上。
虽然李承乾是因为谋逆被废,可除了这一条罪状,他平日里的作为也充满了槽点。
这位太子爷平生有三大爱好:放牧、歌舞和断袖。
他曾经在宫中养了一个男宠,李世民知道后大怒,随即命人将其杀死,结果他不仅不知悔改,还在宫中让人给男宠日夜祭拜。
而放牧就更硬核了,他经常带着随从装扮成突厥人,到草地牧羊,甚至还说出要“投靠突厥,换一个将军当”这样的混账话。
想一想,这样的太子被废冤不冤?
和废储不同的是,他强纳弟媳齐王妃杨氏的事,一直都被当做花边新闻广为传播。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三弟李元吉被杀,李世民随即就纳娶了李元吉之妻杨氏为妃。
据说长孙皇后去世后,他还多次想要将杨氏扶正当皇后,但因为群臣反对而作罢。
至于李世民为什么要强娶杨氏,有人说是因为杨氏倾国倾城,李世民见色起意。
也有人说是因为杨氏,本就与李世民是旧识,只是因为李元吉横刀夺爱,这才没能在一起,所以李元吉死后,李世民才直接上门强娶。
可实际上,这些说法都太过浪漫。
对当时的李世民来讲,在政变结束后,他首先要做的绝不是找老情人,而是如何安抚各方势力,稳定贞观朝的政局。
李元吉之妻出身弘农杨氏,她与李元吉的结合,本就是两股势力结盟和示好的结果。
而李世民之所以要在这种关键时候,顶住乱伦的指责娶弟媳为妻,也是为了继续巩固这种同盟,并用这种方式安抚在夺嫡之争中压错宝的弘农杨氏。
要不然,这位已经控制住自己父亲,成功逼宫的帝国之主,想要什么样的美女弄不来,要这样饥不择食惹周围人诟病么?
当然了,李唐皇室出身鲜卑,一些生活习惯和婚姻方式,不怎么在意汉家传统的条条框框,这也是他敢于用这种方式,持续李唐皇室和弘农杨氏结盟的原因。
总的说来,无论是杀兄逼父、强娶弟媳,还是废黜太子李承乾,处于李世民的立场来看,他都有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原因。
当然,若是仅仅从道德角度考量,无论有怎样的借口,他的这些做法都有悖伦常。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李世民首先是一位皇帝,其次才是一个人。
好皇帝未必是好人,而道德层面上的完美好人,更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比如明英宗朱祁镇,从个人角度来看,这位曾经在临死前废除残忍人殉制度的皇帝,绝对算是一个好人,但结果呢?
不说几乎带翻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光是他复辟后立马杀死于谦的举动,就是一大槽点。
相比之下,反倒是之前将朱祁镇一家弄得欲生欲死的景泰帝,在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损失殆尽的情况下,重用于谦收拾局面,将瓦剌重建蒙古帝国的野心,击碎在了北京城下。
和这种对比类似,如果李世民只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阴谋家,那么在他死后盖棺定论,他也只能是个德行有亏的篡位者。
如果再进一步,唐朝二世而亡,那么他恐怕就和隋炀帝、秦二世一样,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反面教材。
但实际上,李世民对内教化民众、休养生息,对外开疆拓土,东突厥、薛延陀、吐谷浑,这些南北朝时期中原的心腹之患,都在他执政时期被攻灭,文治武功皆是无人能比。
这种为盛世开太平的贤君,如何能不被万民所爱戴呢!
参考:
不杀兄,就存在争权,或许兄就要杀他。
他们不是一个人,他们的身后都有一群人,他们之间既有权力之争,还有利益之争。
也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逼父,也是应该的。
那么年纪了,还不让位新生力量取代旧势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贫民百姓儿子大了,也让儿子当家。
他父亲不知趣,只有逼退。
至于霸嫂还是怜香惜玉,想一想,一个皇帝要一个女人还不容易,霸嫂是那女人的福分,是李世民的大度!
参考:
倘若论起中国历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恐怕会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不二之选。
然而,恰恰就是这位众人心目中的明君,却有着一个屠兄灭弟、逼父退位、霸占弟媳(李元吉的宠妾杨氏)的不良前科,人品方面基本是属于稀碎的那种。
千古以来,杠精文人层出不穷,而这群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毛笔侠”们,却经常喜欢将皇帝的行为,往圣人标准、方向上去卡。
工作之余,喜欢斗鸡走狗放松一下,不行,皇帝哪能有娱乐?
必须以天下为己任,战战兢兢,如履寒冰,平日里宵衣旰食,累的吐血,这才像话;
喜欢美女,那更不行,皇帝应该杜绝生理上的偏好,必须有着圣人那样瞎的审美观,择偶标准最低也应该照着无盐、嫫母那样惨不忍睹才合适。
历代君王,谁能扛得住这样苛刻、恶趣的玩法。
因此大多品行、举止稍有缺憾的君王,往往会被后世文人黑得体无完肤。
可为何有着如此明显污点的唐太宗,却偏偏逃过了历代杠精们的爆锤,最终以明君的形象示人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实讲,唐太宗的明君定论,确实很难推翻。
即便先前他的人品不咋滴,但比起他那煌煌如日的功绩来讲,那些确实属于白璧微瑕,不值一提。
屠兄灭弟,逼父退位,霸占弟媳史书当中,给他记录地明明白白的。
然而,降薛仁杲、战宋金刚、摧窦建德、灭王世充,以秦王之身大杀四方,二十七岁以兵甲削平海内。
史书当中,也给他记载地分毫不差。
唐太宗李世民就这样,静静地站在那卷史书当中,接受着后人的检视,脸上挂着一丝揶揄的笑容:老子身上就是这么多毛病,但咱确实无愧明君这个称号。
天下共主 唐太宗登基之时,大唐王朝刚刚草创,对外是草原民族——突厥的强势威逼,对内是隋末大战后的民生凋敝,用内忧外患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国情,一点儿都不为过。
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之下,身背恶名的唐太宗,带领着一票自己的小弟们,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着。
对内实行薄赋轻徭,与民生息的恢复政策;
对外不断积攒实力,伺机发动反击,最终将当年那位在渭水河畔,领兵前来恫吓自己、而且扬言还要回来揍自己的颉利可汗,调教成了一位长安城内的舞蹈大家。
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颉利可汗曼妙的舞姿,让周边草原民族的酋长们纷纷受到感染,前往长安朝见、拜谒的队伍络绎不绝。
北面的草原部族,第一次向中原王朝的君主,谦恭地献上天下共主的称号——“天可汗”。
私生活当上皇帝的李世民也陷入了被吐槽的境地,不过很多皇帝都是身前没人敢说,身后才被狂吐槽。
而李世民却是生前被批得体无完肤,身后却很少有人能够指出他当帝王时期的毛病。
看看李世民当时都经历了什么?
一个N年前就时刻准备着搞死他的臣子——魏征在他身旁,随时打击他的生活爱好,随时随地都可能开启吐槽模式。
对于一个打败全区所有BOSS,通关全部副本的全区第一人,却被一个排名不入流的伙计整天黑,还不得不给他面子,让他尽兴,这种人君度量,确实不愧是明君风范。
不过有人说,李世民的那些功绩、度量,很有可能是修改过的记录,也就是说经过深度PS的,咱们今天看到的也有可能不过是一场明君的童话故事罢了。
那么李世民是否PS过自己的经历呢?
到底有没有PS?
很多人都质疑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利用皇帝的身份,修改过自己的那段黑历史。
故意打压李渊、李建成等人在创立大唐之时的功绩,同时抬高自己。
最终让自己置于有功不赏、反受打击的委屈位置,使得后面的屠兄逼父政变显得颇为合理一些。
那么李世民修改史书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李世民四十岁那年,已经天下无敌了,这个时候,天下之人都在对其歌功颂德。
面对汹涌而来的鲜花和美誉,李世民突然想看看,史官是怎么写自己的,结果被朝臣拒绝了。
而且李二想看史书,这段事儿,也被史官非常尽职尽责地记录了下来。
贞观十五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
”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旧唐书.褚遂良传》 到了贞观十七年,当时负责监修国史的负责人是李世民的嫡系——房玄龄,在李世民的坚持之下,房玄龄最终妥协,顺从了。
但就凭这说李世民篡改历史,也确实莽撞了。
如果没有李世民看史书,恐怕当年玄武门事变的过程,我们今人也只能从野史里面探寻了。
李世民看完史书之后,看到“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这应该是史官们出于为圣人讳,因此对当年玄武门事变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模糊处理”,字里行间描述得含糊其辞。
对此,李世民便要求“削去浮词,直书其事”,让史官们如实补记当时的情景。
要不是李世民让史官们秉笔直书,后世谁能知道玄武门之变时,是李世民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兄弟,这么不能见人的事情,随笔一改,改成毙命于流矢之下,岂不更加好看、合理一些。
其实,历史上,帝王可以随意查阅并且修改起居注的人,是后世那个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太宗赵光义所规定的,而史官们给他记录的这一笔,着实是最高级的黑。
总结:细看李世民,这个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汉子,确实是个真性情的人,自己屠兄杀弟,逼父退位,都是自己做下的,他也不为自己做任何辩解,做了就是做了。
然而,他却用最后煌煌的功绩,带给了大唐最大的实惠和太平。
让后世之人来一起评评理,有劣迹的人不能当好皇帝,谁说的?
哪怕我干了那么多恶事,凭我的功绩,依然粉丝成群,舔狗无数。
后来,事实证明,人家真的赢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