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最终都怎么样了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马巧玲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总共有四次大的潮流:留美、留欧、留日、庚款兴学留美:1872年,应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请求,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由陈兰彬、容闳为正、副都督。
此后三年,按计划每年派出30人,共计4批120人,学生年龄在12-16岁之间,学习年限为15年,多为南方子弟,按照计划,这些幼童在美国主要学习军政、船政、制造、测算等专业,除了学习西学还要学习中文,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为课本,为了尽快提高英语水平和适应美国的生活,他们被分配到美国教师的家里。
由于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很容易被美国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所改变,比如,刚开始去的时候这些孩子穿着是这样的,而且还留着辫子,美国教师认为这样不行,要求这些学生从头到脚改变一下,和美国学生穿着保持一致,这件事传到国内后遭到了顽固派的极力反对,最终1881年清政府召回了大部分的留学生,仅有极少数的留在美国艰难完成了学业。
留欧:在派遣幼童留美的同时,清政府又应沈葆桢、李鸿章等人所请,从福建船政学堂选派留学生到欧洲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首批5人于1875年3月随日意格赴欧留学,三年后回国,一共派出了三批,从1879年开始起陆续回国。
留欧的学生一部分在法国学习制造,一部分在英国学习驾驶兵船,还有一些赴德国学习兵技。
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我国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留日:相比留美和留欧,留日教育则要起步地晚一些。
1896年,中国驻日公使裕庚征得总理衙门的同意,派人赴上海、苏州、湖北等地招收13人,前往日本学校求学,学习日本语言文字、外交知识和历史、地理等科目。
到1901年1月新政之前,到日本留学的学生不下200人,议政新政之后,在清政府的倡导下,留日的学生逐年增多,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士大夫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酿成留日的高峰。
庚款兴学:1908年美国提出退还庚子赔款和清华学堂建立之后,留美学生数量大增,从1909年起,美国将所得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中国,并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为了实施留美的计划,清政府在华盛顿设立了“游美学生监督处”,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留美学生的考选派遣事宜,同时,又着手筹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
本来清政府派遣这些学生去留学是为了让他们学成归来用自己的所学挽救国家危机,但是事与愿违。
留学客观上输入了近代西方思想,壮大了实业技术人才、学术政治人才的队伍,广泛地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他们在国外接受的教育大大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在领略到西方的先进之后,更加感受到了清朝的落后和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他们当时去留学也是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技术救国的理念,但是这些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让他们感受到改良甚至革命的必要性。
正是这些人,逐渐推动着清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良,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甚至废除了科举制度,学习西方改革学制,改变了清政府育人的教育结构,虽然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和西方越来越近,但是这种疾风暴雨式的变化让已经千疮百孔的清政府在短时间内根本来不及反应,在各种改良相继破产之后,以留日学生为骨干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直接把清政府送进了坟墓。

参考:
出国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但是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如何选择就成了很多人
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自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西洋科学技术的厉害,打算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容闳的倡导下,洋务派大臣曾国藩、李鸿章上奏朝廷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先进技术,培养新式军事人才。
1872年,经清政府批准,在陈兰彬、容闳等人的率领下,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学习,这次总共有三批。
随后清政府又组织留学生去欧洲、日本学习。
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努力学习,学成后回到祖国报效祖国(有一些被清政府召回、有些生病去世,这些人因此没有完成学业)。
留学生中有40多名任职于北洋、南洋舰队,作为管带、舰长等,是清政府海军的中坚力量,他们投身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有些人为国捐躯,有些人则继续为祖国效力。
除了军界外,在铁路、电报、矿山、外交等方面,这些留学生都贡献着自己得力量,如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等等。
这些爱国志士,在国家颜面扫地,奄奄一息的时候,不顾家人反对(当时人们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国外留学,这是中国人当时的思想。
留学生中大部分人是沿海的,因为沿海的比较开放),远赴重洋,去欧美学习,学习后回来肝脑涂地的建设这破败的家乡,去改变封建社会,这些人的爱国精神,光照后人,时刻提醒着现在的留学生,不要忘了祖国!我是掘史官,
原计划每批幼童应在外学习十五年,但由于各种原因,计划于1881年中断,这些学生被召回国。
这批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外交、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先驱。
具体如下:第一批留美幼童:蔡绍基,大学校长钟文耀,外交官、铁路官员吴仰曾,矿业工程师詹天佑,铁路工程师欧阳赓,外交官梁敦彦,清朝外务尚书邝荣光,矿业工程师黄仲良,外交官,铁路官员邓士聪,海军军官陈巨镛,病逝于海军容尚谦,海军舰长陈大器,教师黄开甲,政府官员何廷梁,军医刘家照,政府官员曹吉福,律师钟进成,供职于外国领事馆谭耀勋,早年病逝于美国罗国瑞,铁路工程师史锦镛,商人张康仁,律师蔡锦章,铁路官员牛尚周,服务于电信业、造船业潘铭钟,早年病逝于美国黄锡宝,早年病逝于美国陆永泉,外交官石锦堂,早年病逝于美国陈荣贵,就职于工矿业钱文魁,外交官曾笃恭,报纸编辑第二批留美幼童:蔡廷干,海军将领方伯梁,电报局长丁崇吉,报人、海关官员邝永钟,阵亡于中法海战李恩富,报人、作家邝景垣,早年病逝温秉忠,政府官员唐国安,大学校长梁普照,铁路和矿业工程师容揆,外交官李桂攀,在美国经商陆锡贵,铁路工程师苏锐钊,外交官唐元湛,电报局长王良登,海军军官、铁路官员宋文翔,海军将领梁普时,铁路工程师吴应科,海军将领吴仲贤,外交官梁金荣,电报局长黄有章,乡绅张祥和,外交官陈乾生,死于义和团事变王凤阶,外交官容尚勤,教师曾溥,矿业工程师张有恭,早年在上海落水身亡邓桂廷,在日本经商陈佩瑚,就职于外国领事馆卓仁志,服务于电报届第三批留美幼童名单:曹嘉祥,政府官员容星桥,曾参加反清革命,晚年经商邝景扬,矿业、铁路工程师唐绍仪,政治家梁如浩,政府官员黄季良,阵亡于中法海战宦维城,商人唐致尧,铁路官员周长龄,政府官员、香港太平绅士康赓龄,早年病逝卢祖华,铁路官员杨昌龄,铁路官员周万鹏,电报局长薛有福,阵亡于中法海战杨兆楠,阵亡于中法海战沈嘉树,铁路官员朱宝奎,政府官员吴敬荣,海军将领林沛泉,铁路官员徐振鹏,海军将领程大业,电报局长徐芝煊,海军军官曹嘉爵,早年病逝于美国曹茂祥,海军军医朱锡绶,服务于电报界袁长坤,电报局长祁祖彝,政府官员邝贤俦,矿业工程师郑廷襄,在美国担任机械工程师孙广明,服务于电报界第四批留美幼童名单:梁诚,外交官邝炳光,矿业工程师吴其藻, 铁路官员陶廷赓,电报局长周传谏,铁路工程师刘玉麟,外交官金大廷,军医陈金揆,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沈德耀,商人潘斯炽,工厂厂长陆德彰,服务于电报界黄耀昌,铁路官员邝国光,海军军官林联盛,服务于电报界谭耀芳,早年病逝盛文扬,服务于电报界唐荣浩,政府官员唐荣俊,商人梁鳌登,早年病逝陈福增,早年病逝林联辉,医院院长沈德辉,早年病逝吴焕荣,电报局长沈寿昌,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李汝金,军医王仁彬,早年病逝冯炳忠,服务于电报界黄祖莲,阵亡于中日甲午海战陈绍昌,早年病逝
参考:
他们怎么样了,你怎么不问他们回来了吗?
当时受过什么罪,为什不会回来,对祖国还有感情吗?
一个没有感情的国家是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