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曹操当盟主十八路诸侯能灭董卓吗

十八路诸侯伐董卓,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
要弄清曹操如果当盟主会不会灭掉董卓,就需要看一看这十八路诸侯是谁,有没有这十八路诸侯,他们会不会推举曹操做盟主?
01十八路诸侯都有谁?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十八路诸侯,分别是: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但是,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只有十一家诸侯,分别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以及曹操代理奋威将军。
但据《后汉书》的记载,参加讨伐董卓的诸侯也是十一家,但曹操既不是刺史、也不是郡守、国相,没有被列入其中,而广陵太守张超却加入了这个序列。
根据有关史料,长沙太守孙坚是跟随袁术参加了此次行动,也算是一家。
这样算来就是十三家诸侯,其余五家孔融、公孙瓒、张杨、马腾、陶谦等有没有参加呢?
徐州牧陶谦,在献帝西迁后,还派遣使者向朝廷进贡,被提升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谦不仅没有讨伐董卓,反而是与董卓眉来眼去,巴结讨好。
此时,董卓已经控制了朝政,没有董卓的许可,献帝是不可能封赏陶谦的。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但陶谦没有参加。
次年,以镇压黄巾军起义而名闻天下的名将朱儁,传檄州郡讨伐董卓,陶谦派遣三千精兵驰援朱儁。
不久后,董卓被杀,讨伐的事也就作罢。
这或许就是演义把陶谦也作为讨伐董卓的一路诸侯的原因吧。
孔融在董卓欲废掉少帝刘辩时,与董卓发生了激烈的争辩。
董卓怀恨在心,就把孔融发配到了黄巾军作乱十分猖獗的北海为相。
后来,孔融在北海被黄巾军管亥围困,派遣太史慈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才得以解围。
就因为孔融曾经顶撞了董卓几句,也算是讨伐董卓的一路诸侯。
但史料并没有孔融出兵讨伐董卓的记载。
据《三国志·张杨传》记载,董卓作乱,关东诸侯起兵讨伐。
袁绍到了河内,与张杨联合,又与匈奴单于於扶罗一起屯兵漳水一带。
从这个情况来看,张杨是准备跟随袁绍参与讨伐董卓的行动。
后来,於扶罗想反叛盟军投靠董卓,袁绍、张杨都不同意,於扶罗就挟持了张杨。
因为这个缘故,董卓就拜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罗贯中先生为了凑够十八这个吉利数字,就抓了张杨的差,也算作一路诸侯。
至于马腾,当初,董卓进京之时,曾经马腾、韩遂一起出兵。
由于二人犹豫不决,并没有及时出兵,等到董卓胁迫献帝西迁长安,二人才起兵准备进入长安。
等他们到达长安时,董卓已经被王允、吕布杀死,李傕、郭祀等攻占了长安,控制了朝政。
从这个记载来看,马腾并没有参加讨伐董卓,而且与董卓关系暧昧。
这一路诸侯实在太牵强。
公孙瓒忙着剿灭胡匪,没有参加这次活动。
演义里恰恰是桃园三兄弟跟随着公孙瓒讨伐董卓。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公孙瓒没有参加,刘备兄弟自然也就没有参加征伐董卓。
也就既没有温酒斩华雄,也没有三英战卢布。
据史料记载,此一段时间,刘备正是投奔公孙瓒的时候。
从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来看,就公孙瓒与董卓没有一丁点关联。
如此一来,刘备哥仨就没有表现的机会,罗先生只好安排公孙瓒出场。
毕竟刘备级别差得太远,直接出场不合适。
从这里来看,演义与史实有差距,这是小说一贯的原则。
但这不是罗先生不懂历史,反而看出他对历史非常熟悉。
从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杨等诸侯的加入,就看出罗先生历史基本功很扎实,绝不是随意弄几个人在充数,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构思、认真筛选的。
但无论演义还是历史,这些诸侯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想办点事很难。
02不会推举曹操做盟主,即便曹操做了盟主,也不会有所作为。
除了罗先生加塞添加的这五路诸侯外,其他诸侯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豹眼之所以详细介绍这五路诸侯的情况,就是想佐证一下,当时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诸侯们的心态和意图。
他们虽然响应袁绍的号召参加了行动,但是都各怀鬼胎,各有自己的打算,并没有把除掉董卓作为首要的目标。
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除了孙权之父、长沙太守孙坚斩杀了华雄之外,就是还称不上诸侯的曹操带领其子弟兵,积极对董卓的的部队发动了追击。
但曹操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曹洪舍命相救,曹操恐怕早就挂掉了。
诸侯们做了一次集体旅游,等到粮草尽了,就各自退兵,打道回府。
当时,董卓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但如果诸侯们齐心协力,还是有很大机会战胜董卓的。
尽管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但没有人真心听从袁绍的号令。
更何况袁绍也没有能力和欲望,去攻打董卓。
如果是换作曹操作为盟主,情况也会一样,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第一,曹操仅仅是西园八校尉的典军校尉,充其量就是一个中级军官,他没有足够的威望号令天下诸侯。
况且曹操已经逃离京师,以曹氏、夏侯氏为主,仅仅招募了一部分子弟兵,属于私人武装。
虽然各郡守等的武装,也是各自招募,但起码表面上还是代表汉家地方政府,属于勤王的性质。
曹操最早联络袁绍、袁术讨伐董卓,自己代理奋威将军,不是朝廷任命。
名不正则言不顺,纵使有诸侯推举曹操做了盟主,也不会得到大家的信服和支持。
袁绍做不到,曹操也做不到,这不是能力的问题,绝对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第二,军事力量是各诸侯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拼光了,自己就失去了争霸的条件。
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为下一步争夺地盘做打算,没有人会去与董卓作对。
史实证明,曹操也努力了,但仅仅依靠诸侯们呐喊助威,曹操战胜不了董卓。
何况连呐喊助威都没有。
关东诸侯做鸟兽散后,历史的发展就证明了一切。
曹操、袁绍、袁术、公孙瓒、陶谦、孙坚、马腾、韩遂等人,再加上刘表、刘备、吕布等就开始了混战。
这帮人混在一起,那能够做事呢?
因此,在豹眼看来,不管是多少路诸侯,他们都不是为了消灭董卓而来,无论谁做盟主,都一个球样,都是一个结果。

参考:
讨伐董卓的诸侯探究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是由曹操号召讨伐董卓的,而且是十八路诸侯,分别是: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最早讨伐董卓的发起人不是曹操,而是东郡太守桥瑁。
是桥瑁对外宣称,自己接到远在京师的三公们的书信,说董卓专权,要求地方兴义兵,共扑国难,进京勤王。
同样当初讨伐董卓的也没有十八路诸侯,根据《三国志》记载,当初讨伐董卓的共有十一家,分别是:曹操、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其中曹操是前一年就开始起兵的,其余十家是第二年(初平元年)才开始共同起兵的。
根据《后汉书》记载,当初讨伐董卓的也是十一家,只是曹操变成了广陵太守张超。
另外,长沙太守孙坚也是参与讨伐董卓的,只是当时依附袁术,所以算作一家。
那么,综合史料来看,当初参与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应该有十三家,分别是:曹操、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袁绍、张邈、乔瑁、袁遗、鲍信、张超、孙坚。
至于十八路诸侯,多出了孔融、公孙瓒、张杨、马腾、陶谦五路人马,估计受到演义小说的影响,尤其是《三国演义》影响。
在历史上,孔融为北海相,那时正忙于对付黄巾军,根本无暇西顾;
公孙瓒以奋武将军身份领兵屯驻右北平郡,忙于对付乌桓、鲜卑北方游牧民族,也无暇南下;
张杨最初是在上党讨伐山贼,后来何进被杀后,仅率千人左右的武装力量,四处漂泊,后来还是董卓让其成为河内太守的,从来没有当过上党太守;
马腾与韩遂在凉州正忙着造反,反抗朝廷,更加不可能来帮朝廷的忙;
陶谦是徐州刺史,后来董卓裹胁汉献帝西迁长安后,还派遣使者跑到朝廷进行上贡,才被董卓封为徐州牧的,也不可能参加讨伐董卓了。
另外根据《三国志注》记载,刘备当初也确实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争,只是当初人微言轻,没有什么出色表现,但不是如同《三国演义》那样是跟随公孙瓒的,而且表现的非常出彩,所谓“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都是虚构的。
历史上真实的会盟历史上真实的会盟是在洛阳城外的酸枣,史称“酸枣会盟”。
由于当初各路诸侯都分兵驻扎在不同的地方,其中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乔瑁、袁遗、鲍信、张超屯兵酸枣,所以会盟的只有刘岱、孔伷、张邈、乔瑁、鲍信、鲍信五路诸侯,主持会盟的是广陵太守张超的手下——广陵功曹臧洪,后来大家共推袁绍为盟主。
盟主是各路诸侯妥协后的结果盟主袁绍出身的袁氏家族是四世三公,此时在董卓把控的朝廷中,袁绍的叔叔袁隗还在做位居三公太傅,而且袁绍的高祖父袁安为司徒、祖父袁汤为太尉、其父袁逢为司空,都是东汉王朝的三公之位。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兵权,在洛阳西园招募壮丁设立的一支新军,由亲信宦官蹇硕总管各军,直接受命于皇帝,甚至连何进亦要受其命令。
袁绍、曹操都曾经是八校尉之一,其中袁绍是排名第二的中军校尉,曹操是排名第四的典军校尉。
灵帝去世后,袁绍联合何进杀掉宦官蹇硕,袁绍实际上掌握了西园八校尉这支精锐部队。
这样洛阳的军事力量完全掌握在袁绍与何进手中,变成了二人分庭抗衡。
之所以会出现召地方军阀董卓、丁原进京,就是袁绍与大将军何进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大将军何进准备借助外来力量打破平衡。
结果是外来势力尚未入京,何进就被宦官们杀害,洛阳京城最有势力变成了袁绍一人。
袁绍之所以杀宦官,小皇帝之所以跟着宦官张让逃出皇宫,最后跟着董卓回京,因为在皇帝的眼中,袁绍根本就不是好人,甚至不如董卓安全。
董卓进京后,袁绍见董卓兵强马壮,开始害怕起来。
董卓要改立新君,袁绍出面质问,董卓之所以不敢动手,同样是忌惮袁绍的势力。
后来袁绍不敢久留洛阳,这才逃到冀州去了;
可以说袁绍完全是被董卓排挤出京城的,同样董卓为了安抚袁绍,任命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
所以说,诸侯们公推袁绍当盟主是因为袁绍的声望及实力。
曹操是不可能成为盟主的虽然曹操起兵最早,也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与董卓也是不合,其父曹嵩官至太尉、位列三公。
可是:一、曹操出自宦官家庭,其父曹嵩是大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而且曹嵩的太尉完全是掏钱买的,这在当时是被人瞧不起的,本人有没有什么能力;
二、曹操位居西园八校尉第四的典军校尉,比起袁绍来还差点档次;
三、曹操根本没有敢与董卓抗衡,袁绍有能力当朝质问董卓,至于曹操献刀刺杀董卓完全是演义小说虚构的。
十三家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十二路诸侯都有地方实职(不是刺史,就是太守),只有曹操没有实职,最后会盟后才被拜为奋武将军。
而且曹操起兵的陈留属于兖州,同时起兵的兖州诸侯有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而且十三家诸侯真正摆在台面上的应该是十家,其中长沙太守孙坚属于袁术势力、广陵太守张超跟随其兄长陈留太守张邈、曹操也应该属于陈留太守张邈,可以说各路诸侯中兖州势力占据了一半。
曹操在兖州的势力范围中都出不了头,在各路诸侯会盟中也就更加出不了头了。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让曹操幸运的当上了盟主,也不会有人真心服的,讨伐董卓也就更加成了一句空话。
而且这些诸侯都是些猛人,其中长沙太守孙坚在北上讨伐董卓的时候,就直接杀逼死了顶头上司荆州刺史王睿,杀了同仁南阳太守张咨。

参考:
曹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如破吕布、战官渡。
曹操的驭人能力毋庸置疑:如收张辽、降庞德。
这两点是一个枭雄能够在乱世中开彊扩土,吞并诸侯的必要条件。
曹操正因此能够从兖州起家,雄吞北方虎视中原。
但尽管如此,让曹操来当盟主,十八路诸侯同样消灭不了董卓。
因为彼时的董卓非一人可胜,打败董卓需要十八路诸侯齐心协力。
这一点正是关东联军永远无法做到的。
提到联军失败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是袁绍无能,统帅不了诸侯。
其实不然,讨董不成的根本原因出在诸侯身上,因为他们根本不是冲着打董卓而来。
如果让他们分地盘,纵声色,必然一呼百应。
可是真正去攻打董卓,皆爱惜羽毛,举步不前。
诸侯虽然人多势众,真正肯打董卓的只有两个人:曹操。
[遂引兵西,将据成皋。
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
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孙坚。
[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曹操跟孙坚都是分兵作战,无外援无接应。
在他们孤掌难鸣的时候,这些诸侯又在做什么呢?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饮酒作乐,毫无半点讨董之心。
说好的聚义来打董卓,对他们而言只是一句喊得响亮却不会付出实际的口号罢了。
名为联军,实则是一盘散沙。
打董卓靠的是联盟的力量,可这样的联盟如何能成为联盟?
这样的联盟如何能打败董卓?
曹操不也曾几次规划好了战略,却得不到半句响应,最后气得骂了句:“竖子不足与之谋!”扬长而去。
可能有人会觉得,当时盟主是袁绍,所以别人不搭理曹操。
如果盟主是曹操,他说出来的话自然有分量。
其实并不是。
袁绍为什么能当盟主?
凭的是他四世三公的显赫身世,这也是众诸侯“拥戴”他的地位。
曹操的出身不必多说了,都知道是宦官出身为人不耻。
当时他的创业之路也没开始,如此一来要声望没声望,要势力没势力,偏偏一心主张打董卓,他若做了盟主,无心讨董的诸侯更不会听他的,也不会服他。
所以曹操就算当上了盟主,还是没法消灭董卓。
并不是曹操能力不济,实在是一帮队友“无药可救。

参考:
当盟主,好象自古至今都不太会有什么好下场,曹操为世之枭雄,早早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坚决不当,就不用操心了,想着去当盟主,证明心智与曹操差距就太大,就算有机会穿越回去,给曹操出这主意,估计连给个蒋干这样的谋士的饭碗也不会赏。
盟主不是那么好当的,表面上看要有声望,实际声望是靠钱粮、人马支撑的。
曹操刚刚回乡,变卖家产,召集兄弟,才有了这么点起家的兵马,再无财力,如何支撑得起十八路诸侯的开销?
人吃马喂,一天的花费都是惊人的。
演义中孙坚正是因粮草供应不上而对联盟不满,吃了败仗后几乎翻脸。
表面看,是推袁绍为盟主,实际上是捆绑了袁绍、袁术两兄弟,袁绍有兵、袁术有粮,再加上“四世三公”的名头,当盟主正合适。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原因,曹操长得太丑,这也当不了盟主。
大家熟知的魏晋之风,崇尚美男子,其时可以追溯到更早,东汉就开始了。
曹操个子矮,还黑,这让他自己都经常自惭形秽,还要进行一些化妆和掩饰。
袁绍则是公认的美男子,风度、气质俱佳。
不要觉得这是个无稽之谈,在当时确实很大很重要的一项。
十八路诸侯,以及历史上绝大部分联盟,都不大可能是一条心,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算盘,如果没打仗就吃不饱,不要说对上华雄、吕布这样的猛将,早就逡巡不前,闹起来了。
就是在董卓撤离洛阳后,曹操也曾努力说服诸侯追击董卓,却无一人听从,曹操只得自己领着自己可怜的那点人马,孤军追击,中埋伏险些丢了性命。
所以这个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曹操的智力水平,一定比现在9成

参考:
东汉末年,汉灵帝去世后,大将军何进先杀了最有权势的宦官蹇硕,还在袁绍的建议下扬名杀了所有的宦官,因为何太后不同意,何进还在袁绍的建议召集董卓、丁原、张扬等外军进入京城,也利用外军的武力威逼何太后同意,结果以张让、段珪、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抢先下手杀了何进,何进一死,京城大乱,袁绍、袁术与何进的部下带兵杀进宫中,见到宦官就杀,在京城一片火拼之下,董卓进京了。
董卓进京占了一个很大便宜,就是宦官与外戚、士族的大火拼两败俱伤,董卓直接摘了胜利果实,由他来掌控京城和皇帝,然后何进还不顾天下的反对擅自废立皇帝,毒杀少帝及何太后,残杀百官,荼毒百姓,董卓做的坏事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引发了天下所有人的反对,归属于东汉的地方政府军纷纷联合起来,共同讨伐董卓。
董卓曹操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第一个散尽家财在兖州陈留郡招兵买马聚集了一支军队,用来讨伐董卓,紧接着后将军袁术、勃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长沙太守孙坚等十一路诸侯先后起兵讨伐董卓。
其实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其实只有十二路,并不是三国演义上所说的十八路,因为这些人全部是当时的地方官,再加上董卓势力较大,所以十二路诸侯联合起来推荐袁绍为盟主,协调这十二路诸侯联合对董卓的军事行动,明明是曹操第一次倡议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为何盟主之位却是袁绍?
袁绍及关东联军第一个原因是:曹操当时不是东汉的地方官,曹操在逃离京城前是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虽然也算一个有兵权的校尉,但是当曹操逃出京城后,就啥也不是了,只能靠自己家里的财产和好友卫兹的支持招兵买马,曹操的这支军队只是当时招兵招来的农民军,算不上政府军或者地方军。
当时曹操的官职是代理奋武将军,这明显就是一个临时职务,因为曹操当时没有正规的官职,所以自己临时弄了一个代理奋武将军,既然曹操没有官职,虽然他是第一个倡议反董的人,但也没有资格来领导十二路诸侯。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曹操的身份地位不高,远远不如袁绍。
东汉的人才推荐制度是察举制,后来演变为根据出身来推荐人才,所推荐的人才也大多是出身世家大族的人,如果一个世家中当官的越多,官职越大,这个世家的名望就越高。
袁绍与曹操两汉时期地位最高的是三公,三公就是司徒、太尉、司空三个官职,这三个官职是在朝廷中的地位是仅次于皇帝的,地位非常高,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官职,能当上三公的人,要不就是名望满天下,要不就是能力卓著,而当时袁绍的家族传到袁绍这一代时,他的家族已经有四代人都在朝廷中担任三公的职务,这是非常荣耀的事,也是家族莫大的荣幸。
在这十二路诸侯中,没有人比得上袁绍的家庭名声,包括曹操,当时看人首先看的是出身,而不是能力,就算曹操能力比袁绍强,他也不可能被推荐为盟主,因为袁绍的出身比他好。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的养祖父是宦官曹腾。
这一点对于曹操来说是个致命的政治缺陷,东汉的社会主流和中高层人士全部是士族,既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也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对于士族来说,最恨的人就宦官,无论这个宦官是好还是坏。
为什么士族会恨宦官呢?
曹操因为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对士族阶层实行了党锢之祸,以士人结党的理由人为的结束了全部的政治生命,只要被宣布为党人,这个士人就一辈子不能再步入仕途当官,除非党锢解除,而主导党锢的就是宦官阶层,宦官把士人当成了主要的竞争对手实行打击并得到皇帝的支持,士人怎么能不恨宦官呢?
曹操的养祖父曹腾虽然称得上一个正直的宦官,但是他的身份标签永远是宦官,这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尽管曹操在当时首先举义兵,但实际上那些出身士族的地方官员是看不起曹操,这在曹操一生的创业史上也遇到了很多次,比如边让,孔融等人,都是看不起曹操的出身,结果被曹操所杀,既然曹操杀了这些人,也没能让人改变看法,而曹操曾经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打死了宦官蹇硕的叔父,其实就是想在政治上与宦官割裂开来,但能认同的曹操的人毕竟不多。
袁绍与袁术而袁绍的士人身份更让这些诸侯所认同,当时的袁绍俨然一幅天下士人领袖的形象,再袁绍本人长得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而曹操则生得短小精悍、相貌一般,要知道当时的人就是以貌取人的,袁绍也比曹操更受欢迎。
但是,袁绍虽然身为十二路诸侯联军的首领,实际上在讨伐董卓上却毫无作为,因为整个十二路诸侯只有曹操和孙坚敢于率军攻打董卓,而其他所有诸侯都是按兵不动,只有讨伐的声势,没有讨伐的实际行动,最终的结局就是董卓成功迁都长安,并且还掳走了皇帝、公卿大臣以及绝大多数的百姓。
曹操当时虽然弱小,只有五千兵力,但是曹操敢于率军和董卓交战,虽然被董卓手下的徐荣打得全军覆没,但是曹操依靠曹洪的马逃走了,好歹留了一条命,如果曹操是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盟主,会不会消灭董卓呢?
曹操其实也不能。
这不是曹操的能力不行,而是所谓的十二路诸侯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他们所共同的特点就是只有一个讨伐董卓的口号,但是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就算曹操身为盟主,也无法命令其他诸侯真心实意地投入兵力攻打董卓,最多也就是做做样子,能够以实际行动攻打董卓的,也只有曹操本部和孙坚所部,但是光凭曹操和孙坚,击败董卓也许可以,但是消灭董卓绝无可能。
要知道董卓手下可是人才济济,有打败曹操的徐荣,有后来称霸的李傕与郭汜,还有杀了曹操长子的张济侄子张绣,此外还有吕布、樊稠等大将,还有贾诩这样的谋士,况且董卓还可以向长安及西凉方向逃走,所以当时关东联军其实是没有能力灭亡董卓的,包括曹操也是。

参考: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具体是哪些呢?
请看下图: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三国志》和《后汉书》中的记载是十三路,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杨这五位各有事干,并没有参与。
不过,无论是几路,我认为曹操当了盟主也灭不了董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诸侯各怀异心《三国演义》中,讨伐董卓这件事情是曹操促成的,他刺杀董卓失败后逃离洛阳,之后矫诏号召天下英雄共同伐董。
还专门发了檄文: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
秽乱宫禁,残害生灵;
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
望兴义师,共泄公愤;
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檄文到日,可速奉行!从檄文可以看出,董卓真是犯了众怒,人人得而诛之。
纯从兵力对比上来看,董卓肯定打不过诸侯联军。
(众诸侯)但是,此时的东汉已有灭亡之相,不能凝聚军心、民心,对豪强们的掌控力也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大家打董卓,表面上是忠君爱民,为国效忠,实际上是为了自家,希望借此扩大地盘。
都打着别人出力我家得利的算盘,以保存实力为第一原则。
这样的松散联军其实就是一盘散沙,如何打得过董卓?
二、曹操无法服众《三国演义》里众诸侯酸枣会盟时,“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
其盟曰:(盟词略)读毕,歃血。
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可实际上当时袁绍根本没在现场,是被遥推为盟主的。
主持会盟的是广陵功曹臧洪,这也是位狠人,初得袁绍赏识,后来因为袁绍不救被曹操攻杀的张超,愤而背叛了袁绍,袁绍打了一年多才把他打死。
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出身好,袁家四世三公,当世扬名,在那个看重家族门第的年代,这点很重要;
二是因为袁绍自身很有能力,有诛灭宦官之功,且已为一方势力,兵强马壮。
就算是这样,袁绍也无法真正调动各位诸侯。
董卓挟持着汉献帝从洛阳逃往长安后,大家就不管他了,开始争自己的地盘。
又有韩馥担心袁绍成为下一个董卓,故意减少袁军的粮草供应。
而和袁绍比起来,此时的曹操就是初出茅庐,论家世,他是世人所鄙视的“阉宦之家”;
论官职,他只是个校尉,不是一方豪强;
论能力,还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
能加入联军,只是因他一腔报国热血。
这种情况下,诸侯们怎么会服他?
这本来就是一支各自为政的松散联军,如同一盘散沙,袁绍不能把他们揉成一股劲,曹操也不能。
多年后一统北方的曹操也许可以,这会儿他只是小虾米,没多少人把他放在眼里。
总之,十八路诸侯打不过董卓,不是董卓有多厉害,而是诸侯各有异心,打董卓并不是第一目的,趁机抢占地盘扩张势力才是。
所以谁当盟主都不能成事。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
当时的关东诸侯联军分为三路,包括来自豫州、兖州的酸枣联军,这一路是曹操和鲍信带领;
第二路为河内联军,是冀州势力;
最后是鲁阳联军为荆州人马。
三路大军虽然都以四世三公的袁绍为统帅,领车骑将军,但是实际上三者几乎是各自为政袁绍避战,只是想夺取地盘这是事实,因为那个时候袁绍还不如冀州牧,虽有名望,没有地盘。
然而盟主之位就算换上曹操,他就能号令得动天下诸侯吗?
恐怕不听话的人更多吧。
对于大军来说,这是更不利的
十八镇诸侯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土崩瓦解,他们会各自回到自己的割据范围内。
十八路诸侯联合讨董,表面上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实则只不过是一盘散沙。
曹操为什么可以发布檄文聚集众诸侯,不是因为曹操的影响力有多大。
而是因为他刺董失败,刚刚从京师逃出来。
众诸侯来参加这次会盟,只不过是想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割据理由,就是讨伐国贼董卓,为正义而战。
这才是十八路诸侯积极会盟的主要目的。
在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一路诸侯是真心讨董的,更没有任何一路诸侯想复兴汉室江山。
包括曹老板、孙文台在内。
别看孙坚集团讨董出力最多,实际上也是有原因的。
刘表入驻荆州后,平定了除南阳以外的荆州各郡。
而孙坚的长沙郡,早就不归他所有了,当时的长沙太守是苏代。
而且刘表还要捉拿孙坚问罪,因此孙坚只好依附在袁术的南阳郡。
相当于一股寄人篱下的游离势力。
孙坚卖力讨董,是想为自己争一块地盘。
因此!十八镇诸侯没人真心讨董那么?
为什么曹操做盟主,十八路诸侯就一定会失败呢?
我们看一下,十八路诸侯都有谁?
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
我们再看曹操。
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位居三公,但早在公元188年,董卓进京之前,就被罢免官职赶回老家了。
而曹操自己,是朝廷追捕的逃犯。
也就是说,曹操的身份是一个没落宦官家族的逃犯。

曹操没名没望的,凭什么统御他们,恐怕董卓还没打过来,他们自己就先散伙了。
就拿沂水关之战来说,华雄嚣张叫阵,关羽主动请战,众诸侯明明已经束手无策了,仍然不愿用这个马工手出战丢他们的脸。
甚至在关羽斩杀华雄之后,袁术仍然看不起刘关张,并要将他们赶出帐外。
原文如下:袁术大怒,喝道:“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泼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我赶出帐去!”曹操曰:“既是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袁术曰:“既然汝等待用一县令,我回避便了。
”可见在这帮刺史、太守面前,士族门阀贵贱之分是根深蒂固,坚不可摧的。
只有足够名望的人,才够资格统领他们。
而这个人就是四世三公袁本初。

参考:
以曹操当时的身份和地位,他是难以登上盟主之位的。
而且,就算是曹操当上了盟主,十八路诸侯讨董的结局也不会改变,仍然灭不了董卓。
袁绍为了铲除宦官十常侍等人,曾向大将军何进献计,召四方英雄豪杰率兵入京,以大势逼迫何太后同意铲除宦官。
而后,事情败露,何进被十常侍所杀。
在何进死后,袁绍等人不得不匆忙的带兵杀向宦官。
一时间,京城大乱,汉少帝和陈留王连夜逃亡北邙山。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少帝和陈留王碰到了刚好带兵入京的董卓。
董卓麾下的西凉军战斗力强悍,再加上人数众多,袁绍等人不得不暂避锋芒。
正是因为如此,董卓才能够入主京城,控制了汉少帝等人。
自此之后,董卓骄傲自大,祸乱朝纲,暴虐无道。
当时还怀有大汉征西将军梦想的曹操,以献刀的名义想刺杀董卓。
但可惜的是,曹操最后没有成功。
为了避免被董卓所抓,曹操连夜逃回谯郡。
在夏侯氏和曹氏,以及卫弘的资助下,曹操得以建立了一支千余人的兵马。
随后,曹操发布讨董檄文。
收到曹操的檄文后,共有十八路诸侯带兵会师于洛阳外围。
而之所以说曹操当不上盟主,主要和曹操的身份和地位有关。
在十八路诸侯中,他们的级别大多数是太守,以及州牧。
相对的,曹操当时还是骁骑校尉,这和他们的地位差距过大。
再者,曹操是宦官之后,虽然曹操成功的站在大将军何进这一边,甚至是和袁绍,张邈等人为人,和十常侍等宦官划分了界限。
但是,曹操这宦官之后的身份还是被人诟病的。
相对的,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在十八路诸侯中,陈留太守张邈和袁绍为好友,山阳太守袁遗是袁绍的从兄;
冀州牧袁馥是袁氏的门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根本比不过袁绍。
再者,在当时的诸侯联军中,曹操的势力也不算高,他麾下只有千余人,而且还是临时组建的。
此外,曹操就算是当上了盟主,他也改变不了不能消灭董卓的结局。
毕竟十八路诸侯之所以参加讨董,就是他们本身就是以各自的利益和目的出发的。
董卓是祸乱京师,擅废立帝的人,汉帝和汉室蒙羞,十八路诸侯们参与讨董,既可以表达自己对汉室的忠心,又能够博取更高的声望,以及从中争取一些利益。
因此,在这些诸侯们看来,十八路诸侯讨董,成功了就可以得到汉献帝的封赏,使得自己的官职更进一步。
就算是输了,对他们也没有过大的损失。
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团结一心,使劲的攻打董卓。
在讨董开始的时候,济北相鲍信就暗中派遣鲍忠赶在先锋军孙坚的前头,想要拿下首功,抢下汜水关。
但可惜的是,鲍忠被华雄所杀。
而后,南阳太守袁术看到孙坚勇猛,担心其实力壮大,便暗中不发粮草给前部的孙坚,导致孙坚大败。
而在董卓迁都长安的时候,袁绍便以“诸兵疲困,进恐无益”为由,没有及时的率军攻打董卓。
所以,以诸侯联军的秉性来看,就算是曹操当上了盟主,他的地位和声望不高,又没有四世三公这样的威信,以及足够的利益,曹操根本指挥不了诸侯联军战斗。
就算是董卓迁都,曹操也难以盟主的名义去要求诸侯军动身。
到了最后,恐怕曹操是伤命又伤财,做了无用功。
而且,只等到董卓的威胁消失后,这些诸侯又开始抢地盘和发展势力了。
而这些,势微的曹操都不能够阻止的了。
所以,董卓仍然不是曹操当上盟主就能够消灭的。

参考:
小编个人认为以曹操的能力会让董卓败得更惨,但是不见得当时一定能够灭掉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所率领的西凉军的确是败给了十八路诸侯联军。
人中龙凤的吕布在虎牢关被刘关张三兄弟打败后,西凉军士气大落,诸侯联军趁势追杀,董卓败退之后,挟汉帝将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
诸侯联军本可将战果继续扩大,但是由于盟主袁绍的优柔寡断和诸侯之间各怀鬼胎,西凉军并没有蒙受太多的损失。
只有曹操和孙坚这两只军队继续追杀西凉军,但是却因为当时军力有限败于西凉军。
试想当时的盟主如果不是袁绍而是曹操,能够改变的是盟主的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不能改变的是十八路诸侯之间的利益纠纷和各怀鬼胎。
曹操的能力有目共睹,这个我们能够从后来曹操消灭各路诸侯统一北方的历史事实来证明。
但是诸侯会盟时期的曹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威望能够节制各路诸侯。
当时曹操的所部的人马非常有限,后来曹军的主力骑兵虎豹骑和青州军还没有组建。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盟主的曹操能做到的也只有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避免袁绍所犯过的一些战略性错误,以扩大对西凉军的战果。
诸侯联军根本不会真正服从曹操的领导和指挥,所以在面对西凉军败退的时候,诸侯们更多的是考虑自身能够获得多少利益,而不会真正担心是否消灭董卓所率领的西凉军。
可惜当时的曹操并不是后来的曹操!没有做到内部高度团结一致的诸侯联军,仅凭当时曹操的个人才华是很难做出根本性的改变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