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守仁宋朝大圣人朱熹都是有名的人物那么谁更胜一筹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因他出生于福建,其学派又称“闽学”。
他是宋代理学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孔孟之后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思想家。
他直接继承了程颐和周敦颐的唯心主义思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使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进一步哲理化,成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
所谓程朱理学,实际上以他为代表。
他的哲学被钦定为官方哲学,倍受推崇。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周易本义》,以及他平日讲学的——《朱子语类》等。
朱熹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是“理”和“太极”。
朱熹认为是“形而上之道”,是本:气是“形而下之道”,是末。
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无此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语类》卷一)。
朱熹还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极”〈同上,卷九四)。
“太极”是“理”的总和,是最高的“理”,由理生气而化育万物。
这就把“理”作为世界的本源和万物变化动因的客观唯心主义。
他还认为,太极是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理,不能分割,万物分别体现太极的全部。
如同“月映万川”一样各个具体事物是万川之月,不管有多少个,都是一个月亮的映象,不是真实存在。
作为观念的理、太极才是真实存在的。
在认识论上,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一套唯心主义先验论。
他认为知识是人心固有的、先天的、主观自生的。
他说:“大凡道理皆是我自有之物,非从外得,所谓“知”者便只是知得我的道理,非是以我之知彼道理也。
”(同上,卷十七)因此,只要“返求内心”,通过外物的阶梯去“体会”内心固有的“道理”,“悟”得到封建主义伦理道德,即可达到“穷理”。
“致知”如同磨镜,把“本心”。
沾上的“昏翳”磨掉,使它保持“全体通明”,就能完全彻底的“尽心”。
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知为先”、行在后,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朱熹继承了邵雍“一分为二”的论题,在解释《易传?系辞》时指出:“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同上,卷六七)他认为,物与物之间,,一物自身都各有对,沒有统一就沒有对立,这都是可贵的辩证法因素。
但他把事物运动的动力归结为外因,断言“气之所以动静者,理为之宰也”,并认为“太极”(理)的本质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绝对静止的东西,把儒家教义看作超越时空的绝对真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的神圣准则,强迫人民信奉。
朱熹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窒息了他的辩证法因素。
朱熹继承了二程和张载的人性论,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生与俱来的封建德性》和“气质之性”(人所禀气不同而形成的性)。
他认为后者有善恶之分,可以后天改造。
在朱熹看来,天命之性产生在“道心”,处于支配地位:气质之性产生“人心”,反映为人的物质欲望和要求,“人心易私而难公”、“人心”与“道心”是绝对对立的。
从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x。
朱熹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比两汉以来的各种唯心论体系更富于思辩性,因而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它对于束缚人民的思想,维持后期封建社会的稳定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明王朝曾做过兵部尚书,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武装起义,被封为新建伯。
因曾隐居绍兴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称王阳明,他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
在宇宙观方面,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心”的产物,认为沒有我心,便沒有世界的一切。
他说:“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
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传习录》下)这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在认识论上,王守仁提出“致良心”的学说。
他认为人都有良知,都有生来固有的关于真理的认识。
他认为,“天地万物”,“万事万变”都已包含在“良知”之中,所以知识乃是“良知”的自我认识,不必通过外界事物来求得知识。
并认为心里的“良知”就是“天理”,把心中的“良知天理”贯彻到事物中去,使事事物物与我心中的“良知”相符合,就是“格物致知”。
这是一条典型的从“心”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他与程朱学派“知先行后”论不同,认为知行不可分离。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答顾东桥书》)。
又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就是说“真知”就是“行”,“行”包括在“知”中。
思想动机就是“行”,完全取消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这就是他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合一”论。
王守仁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一切人都具备的先验原则,藉以压抑、泯灭人民的反抗意识。
他曾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他的哲学就是以“破心中贼”为主旨的,所以受到历史统治阶级的赏识。
参考:
王阳明是站在朱熹的理论上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