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爨宝子碑》是最有想象力的书法作品你怎么看
。
不可否认,书法是有想象力的。
由其在行书和草书方面。
写前酝酿情绪,联想物像都会有的。
但是作者的当时的想象是什么,我们不是巫婆,乱说一气惹人讪笑。
因为行书和草书在结字和整体章法方面变化较大,每一篇都不尽相同。
你说它写前有不同的想象,虽然很难拿出有力的证据,但是别人也不好辩驳。
毕竟与书家对质的条件不存在了。
所存在的另一方面就只能是欣赏者的想象了。
那也只能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西施了。
或者说他说是牛,另一个说是马了。
在楷书里面可能想象力就不会那么丰富了,因为楷书用笔,结字,风韵大体相同。
个别书家虽然也会几种楷体,他又有几种想象呢?
爨宝子碑写于晋末。
结字奇谲、质朴、端庄,方笔而隶意浓厚,已具备楷书雏形。
康有为在欣赏之余加入自己的想象:说它是“端朴如古佛之容”。
至于书家在写时有无这样的想象不得而知。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康的说法还真有几分相象。
爨宝子碑用笔波挑露锋而上扬,有群雁振翅之象。
这也是我的想象,与书写者无关。
也许书写者只是习惯于隶书用笔而已。
参考:
千里马先生!我对“二爨”不甚了解,也没有临过。
但是久闻大名,知道“二爨”乃古代书法之“高雅艺术”,搞书法的人们都是很崇拜的,以致认为,好像谁临过“二爨”就不是一般书法爱好者了。
确实,别说临,读帖都很难。
为什么说《爨宝子》最有想象力?关于《爨宝子》最富想象力这个问题,姑且从创造性和想象力与新字体的关系粗浅地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爨宝子碑俗称“小爨”碑,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4年),碑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
碑的主要内容是叙述爨宝子的生平、家世及其政绩。
碑文字体雄劲古朴,用笔方折,有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的痕迹,书法史上常将此碑称为“小爨”,与南朝爨龙颜碑并称为“二爨”。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端朴若古佛之容”,形容其字体精神宛若古刹之佛,神采威严,古茂朴厚。
想象力是文学艺术创造的基本条件,在书法里,想象力愚以为即点画、结体、章法和整体艺术追求的预想。
《爨宝子》由隶入楷,创造新的字体,当然需要创造性,而这创造性在书法就是新字体的想象力。
关于这一点,颜真卿有一段名言: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参考:
书法的想象力,大多源于既有法而又无法的想象之中。
有法讲的是:书法的笔法,书法的汉字结体,以及大自然法则如何正确引导人们写好书法。
无法讲的是:想象力的意象,主要包括,气和韵,气韵如何合一,气是指书写人的气力以及肌肉块的张力大小等;
韵是指书写人的大韵和小韵,大韵有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修养,二是道德修养,三是胸有否大志,四是自身体质。
小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时处处伴随着小韵。
另外,胸有大志象,是书法想象力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马克思是一个书画家,其墨宝,都是无价之宝,因为他揭示的是客观规律,字里行间都留露着胸襟在内。
再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墨迹,大气磅礴,表露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决心,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希望,特别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富有书法的想象力!
参考:
。
《爨宝子碑》 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东晋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石勒碑。
此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出土。
诸葛亮征南于公元225年8月会师曲靖后,直到唐天宝年间的500余年,曲靖成了当时“南中”(辖今云南全省、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
而统治南中的正是爨氏。
爨宝子在建宁(今曲靖)任太守时,正是爨氏统治南中时期。
爨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今陆良)。
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五年(380),卒于东晋大亨二年(403)。
他19岁时即“弱冠称仁”,就任建宁太守,同时世袭“振威将军”职爨宝子任建宁太守之时。
隶书如果从秦汉开始,至爨宝子去世,已经超过600年,隶书的影响已经非常深远。
从诸葛亮始,也已经160余年。
既然是南中的文化中心,出一两个书法家不是难事——为太守树碑立传,自然是境内一流书家。
因此我认为裘锡圭先生认为是隶体写法,用八分书结构法, 没成功而成了爨体。
从爨宝子碑整体来看,每字每笔及整个章法都是严谨的。
而且运笔控笔能力极为熟练。
说它是一种极富创新意识,因而字体生动,是有道理的。
但是,为什么,与正规的标准的隶书有较大差别呢?
差别在哪里?
一.是蚕头燕尾波形多被三角形取代。
燕儿不仅双飞,而且三飞四飞。
二.是几乎全为直笔,曲弧笔仅仅出现在最后“吏”字上。
三.是出现了横竖撇捺中的两头粗中间细的情形。
四.是横、竖粗细变化较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结果?
一言以蔽之:大量使用方笔,切入起笔或正——图三,或测——图四。
同时也不停地“捻管”。
图二中的“中”字,可能都是方笔起落,因而几个壁画粗细基本一致。
现代书法家的爨体大字有时被称作榜书。
因为使用圆笔切入,也多出现三角形,这是控笔能力较强的缘故。
稍有偏差,又有了魏碑的味道。
后三幅是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协会员忽培元先生的爨体作品,在当今书坛颇具代表。
瞎说献丑了,请批评。
参考:
想象力是书法的源力。
书法失去了想象力,就不能称之为书法,甚至连写字都算不上。
《爨宝子碑》是不是最有想象力的书法作品呢?
先不说这个问题。
艺术,虽然这个词是现代白话文中,由外来词汇传入的。
但并不是因为没有这个词,我们中国人就不懂艺术。
《爨宝子》碑距今一千六多年,当时的人,也懂艺术,也有想象力。
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就一定只会使用毛笔?
就不能用刷子?
就不可以在刻碑的时候玩点花样?
就不能写一种异于平时书写的“美术字”?
《爨宝子》是石刻,它的创作工具是刻刀。
它的这种书体,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当时人们的日常书写体。
而是碑刻时的”美术体”。
我们看着这些字是不是很好看?
是不是很有艺术性?
当然是。
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感觉。
但是,是字就一定要使用毛笔吗?
刷子不可以?
刻刀、凿子、锥子不可以?
看看下面的图片中,这些笔画,正常的毛笔书写,根本不能完成。
事实上也是刻刀雕刻而成。
在《爨宝子》碑中,就是点的变化,都让人眼花缭乱。
打开字帖随便翻翻看,它的点虽然都是呈三角形,但姿态和结构组合,则千差万别。
除了用毛笔按常规的写法不能够写好这种字体外,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不要因为《爨宝子》丰富的想象力笼罩住了大家的思想,就不敢去设想。
漫画大师们的海阔天空般的想象力,不会因现实中缺少参照物,也可以创作出各种各样的漫画形象。
书法家们却被一支毛笔捆绑住了心灵智慧的源泉。
实在不应该啊!
参考:
说《爨宝子碑》有充分想象力也好,或者说别具一格也罢,它这种不隶不楷的书体,尤其呈锐角、三角状态的起笔、收笔,在书法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从笔法上看,依然是隶书的气质,或者说隶法为主,兼顾楷法。
按理来说,隶书是很难容楷法的,但此碑特别,我们明显感受到,它的“隶”,已不是前后汉之隶,那种以圆厚、精气内敛为主,而是方笔铺毫成为主流笔法,加上特殊的起笔和收笔技巧 ,直竖和撇捺收笔时转向加力,弯勾成方角形,力度突出,动感强烈, 这些都兼有北碑之风。
蚕头燕尾的长横演变为两头上翘的方头带角的长横,成为隶书独特的波磔,显得非常有个性,又非常别致。
想象力还表现在另外一个显著特点上:结构上不受汉隶束缚,任意为之,按照字形体势,随遇而安,甚至加上主观意志,把结构中的某一部分随意夸大,使其在空间和力度上都明显地压倒其它部分,而被挤压的部分只得随之缩小,甚至减去笔画,这样处理,不仅丰富了字形体貌,而且显得更加雄强沉稳。
总之,爨宝子碑的风格属于书法史上的孤品,说它是最有想象力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
参考:
“千千千里马”老师,《爨宝子碑》是具有想象力的书法作品。
正所谓“书画同源”,书法中便有画的样子,书法是以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不缺乏“韵”,有“韵”的文字叫做书法,没“韵”的文字仍然是文字;
书法既然是艺术,创作时就必须要有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最早的文字“象形字”就是以“画”的形式出现的,颇要想象力,比如“火”字就如??的样字,象形字是依靠物象的样子画出来的,而书法是抽象艺术,要达到一定的书法造诣,就离不开深刻的文化底蕴,底蕴在哪?
在于线条笔墨,虽然《爨宝子》是在生硬的石碑上刻出来的,但是同样要讲究运笔,文字的特点离不开想象力,只有想象力才能突显书法的形美,也只有想象力才能让书法体现气势神韵。
书法的审美和画的审美一样,有主观或客观的审美意味,每个书法家的想象力都不一样,所以书法气势也不一样,创作时不带想象力的书法纯粹只是在写字,称不上书法,想象力是一个书法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
参考:
丑书鼻祖,俗到极致便是雅,反之!
参考:
答题:应该说爨宝子碑是一件非常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
一:大汉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文化融合。
二:碑中含有汉隶书和东晋时期的楷书元素,但又有很大不同,其长捺大挑,方刚雄劲,突显了少数民族勇猛果敢,能拼善战的生猛性格,与当时大汉的书风背道而驰,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民族方式演绎了碑文书法,即率性洒脱又趣味盎然,真实地展现了其不拘一格又野蛮霸气的民族特色。
三:章法布局与结字构成打破传统,标新立异,亦隶亦楷、亦古亦奇。
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这种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为今天我们的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宝贵的财富。
参考:
感谢千千千里马道兄回答。
《爨宝子碑》系东晋时期所刻的一名碑。
出土较晚,清乾隆年间在云南南宁出土。
有人说《爨宝子碑》是最有想象力的书法作品,我的看法如下:一是任何书法字体都是在具有想象力的基础上诞生的。
自甲骨文到今天为止汉字演变发展过程,每种字体都具有想象力,否则不会演变出这么字体的。
每种字体有每种字体的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的审美观,也涉及特定历史时期字体演变推动者的审美和创新能力,决定了篆隶楷行草诸多字体的美艳多姿。
二是了解《爨宝子碑》出现时代,方能研究其推陈出新和具有想象力的背景。
先看其朝代更替,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魏国大族司马氏夺魏政权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此后塞外“五胡”匈奴、鲜卑、羯、氏、羌趁虚而入,316年西晋亡。
五胡十六国大混战。
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百余年后东晋大将刘裕夺司马政权建立刘宋王朝,与随即又经历短暂齐、梁、陈三个短命朝代,合称“南朝”。
同期,北方拓跋氏结束五胡十六国分裂建立北魏。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齐和北周代替。
581年北周大臣杨坚代周称帝国号为隋。
8年后隋灭南方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统一全国。
可见在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出现的字体多见石刻,如摩崖、墓志、碑碣、造像记,盛行于北朝元魏,称之北魏体,简称魏碑或北碑,体现汉文化与鲜卑等文化的融合,字体雄劲、自然浑朴为特征。
《爨宝子碑》立于南朝时期,为南朝碑首,有南碑瑰宝之誉。
书法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隶书向楷书转变的有力证据。
也为现云南即南朝时期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和文化的结合提供了研究载体,也证明了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新字体。
是否最具有想象力的作品问题?
该碑质朴凝重且灵动,古朴且超俗,笔画方劲,下笔如切金削玉,此字体的出现确实是一种智慧和想象力的趣味结合的结晶,字体非隶似隶,近楷非楷,方笔峥嵘岁月静好,天真神态气魄感人。
堪称字形想象力的一绝。
至今被众多人喜爱和临习。
但从汉字书法发展看,魏晋书法推陈出新,富有想象力,完成了书体演变的过渡阶段,魏晋时期篆隶楷行诸体具备了,日臻成熟,钟繇、王羲之堪称楷模。
上承接两汉,下启隋唐,推动书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术。
参考:
以我看,仅仅是故意做作的书法美术字而已,并未表现出来真正的书法艺术美……充其量,只能算是书法更年期的实验品。
不过,当中有些笔法、字法还是有参考借鉴价值的,但是,不能以此作为初学者基本功训练阶段标准临摹范本! 可以当作研究个性化艺术创作所需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