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易经》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杨振宁先生对于《易经》的看法吧。
2004年9月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在“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演讲中说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一下杨振宁先生当时的演讲,分析一下学术界对于杨老演讲的争议,以及杨老演讲的社会影响。
杨老的演讲中主要提到了如下3个观点: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首先说一下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杨老归纳了如下5个主要原因: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说,就是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老认为第四点、第五点跟《易经》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说一下第四点,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归纳和推演都是现代科学不可缺少的理论方法。
所谓归纳,就是根据实际的事例等总结出其中的自然规律;
而推演则是指将总结出的自然规律应用到各个领域。
例如,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19世纪中叶写了3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20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都是基于麦克斯韦方程。
那么麦克斯韦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麦克斯韦与麦克斯韦方程在第一篇论文中,麦克斯韦采用了归纳的方法,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
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但是它们的结构可以相互印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 。
他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 。
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
几年以后 , 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 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 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 所以“光即是电磁波” , 这是划时代的推测 , 催生了 20 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
这个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 , 可是没有推演法 。
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 ,“圣人立象以尽意” , “取象比类” , “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 都是归纳法 , 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
可是, 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
通过徐光启的事例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中推演法的缺失,徐光启(1562- 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 。
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 , 翻译了前六章 。
徐光启与利玛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 , 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 , 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 。
后来牛顿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 , 是由公理, 定理 , 然后到证明等等 。
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 。
欧几里得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 ,(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 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 , 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 “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 。
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 。
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 , 说理次序不注意 , 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
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 , 实至明 ,;
似至繁 , 实至简 ;
似至难 , 实至易 。
”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
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 。
徐光启接下来,再讲一下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 、“理一分殊”和“内外一理” , 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 、地道与人道在内 , 认为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 , 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 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 。
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 , 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 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 , 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 , 这两者是两回事 , 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
王阳明当然,“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 , 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 。
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 , 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 , 我们可以问 , 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 。
这个有待我们后面继续研究。
下面再说一下《易经》对于汉语汉字的影响。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 , 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
近年考古学家发现16000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 。
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
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 , 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 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 。
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杨老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
卦名是单音的 。
乾 、坤、等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 , 是神秘的, 有重大影响的, 念起来有分量的。
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 , 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 。
我们看元、亨 、利、贞 、吉 、凶 、阴 、阳 、日、月、天 、地 , 这些有声有色, 有分量的, 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 , 所以杨老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
最后再说一下,《易经》对中华文化审美观的影响。
《易经》的浓缩化 、分类化 、抽象化 、精简化和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
下面简单讨论它对汉语 、汉文法 、文学、艺术 、书法等的影响 。
19 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 , 氧、硫 、镭, 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 , 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 。
为什么会这样呢?
杨老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 , 在汉语形成时代 , 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 ,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 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 。
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 , 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 , 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 这是乔姆斯基的一个大发现。
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 、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 。
汉语亦然。
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助词 。
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 “我父亲” ;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 , 把助词省略掉了 。
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 , 尤其是古文。
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 。
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 , 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
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延伸 。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 , 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 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 , 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 。
譬如风气 、风云 、风流、风景、风光 、风雨 、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 。
风云一词的形成就是由“风”和“云”这2个字进行联想形成的。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 , “云想衣裳花想容” ,“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 , 是“观物取象”的象 , 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 , 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 , 不是歌颂自然的像 。
杨老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 , 更是非常清楚了 。
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 , 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
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 、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 。
著名书法家 、雕塑家 、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 ,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书法 。
”杨老之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 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 现实化了 。
针对杨老的演讲,学术界有支持的,有反对的。
支持的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为代表,何老看到杨振宁对《易经》的批评,发文拍手称快,何老的观点很直接,在他眼中,《易经》就是落后的文化,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易经》有两大思维缺陷,一是宣扬神秘主义,二是美其名曰整体思维,实际上是笼统思维。
何老驳斥了《易经》鼓吹者对于西方科学缺少整体思维的批判,因为西方科学研究粒子之少,已经到达分子、原子、夸克、胶子;
而研究尺度之大,又超过100亿光年的距离,研究时间之久远,已到达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
因此不能说西方科学缺乏整体思维。
反对的则主要是针对杨振宁对于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以及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批判。
这里主要讲一下燕山大学张忠义教授和著名学者王红旗的观点。
张忠义教授驳斥了杨振宁说中国传统无推演式思维的观点,这里他举了《墨经》中推演的例子“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这里就是由简单命题推演到复杂命题,因为白马属于马的一种,所以由骑白马,可以退出骑马。
但是不能有骑马,推出来骑白马,因为骑的马还有可能是黑马。
这里的前后顺序是不能够颠倒的,因为说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王红旗学者则驳斥了杨振宁对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批判。
西方是一神教,上帝是超自然神,人的灵魂或精神是不能和物质沟通的,相比之下,中国人则认为人和自然都是宇宙的存在物,是可以相容的,精神和物质是统一的。
王红旗认为正是因为西方缺乏天人合一的思想,导致针对智能生物存在的事实,只能在进化论和神创论做选择题,宁愿相信一个简陋的草棚是人类智慧的创造;
却认为一朵精美的花朵是完全的随机行为。
人是不是太看重了大脑的智能,而忽视了的基因的智能。
这是缺乏天人合一的西方思维无法理解的,对于智慧生物,他们只能在上帝和随机性之间徘徊。
看完不同学者的论证,你是不是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其实,不必纠结,双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而且分析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听话不能只听音,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要从杨老讲话的社会影响来看。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的角度来看,杨老的这次讲话无疑是有益的。
因为中国几千年来,《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就是导致了绝大部分国人对神秘主义的崇拜,以及逻辑推演能力的丧失。
教员曾经说过“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作为在世界上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人,杨老对于《易经》的批评完全正确,甚至,还需要大力批评。
批判到只有那些真真正正用心研究的人去研究《易经》,那么中华文化必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
易经,用阴阳,八卦来解释自然与社会变迁的一本占卦书,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占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易经这部书,古时称为周易或易,易,字是由蜥蜴象形字所演变而成,含有变化之意,而周易所代表的意义则有两种。
一为说明浩瀚宇宙中所产生的变化,一为在周朝所流行的易占之书。
在易经这部书中,系将万物分为六十四种不同的形态,而后以占卜者所在的位置为中心,来指示方位,进而促使人们努力开拓自己的命运,其中包括六十四卦的经,及解释内容的十翼。
但是根据史书的记载和传说,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为神农氏所作,卦爻,是文王与周公所作,十翼,则是孔子所作!易经是最古老占卦的原典,推定是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完成的,为最老占卦书!??????
参考:
易经是依据卦象归纳推演天地自然变易的普遍道理:抽象性的道理在系辞之中。
如系辞第一章第一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天尊地卑为先天天地否象,乾坤定矣为后天地天泰象。
此句言开天辟地:先天以乾天自旋角动能源为用,乾知大始,为时间开端;
后天以坤地驻波力场物质为用,坤作成物,为空间万物。
卑高以陈为风地观象,贵贱位矣为地风升象。
时空既成,观万物升发动静有常为泽山咸象,刚柔断矣为山泽损象。
物质永远不停运转,损有余而补不足。
方以类聚为山火贲象,物以群分为火山旅象,吉凶生矣为火雷噬嗑之象。
物种分化,丛林法则,适者生存。
在天成象为雷风恒象,在地成形为风雷益象,变化见矣为雷火丰象。
天上日月恒轨,地下三生万物,万类霜天竞自由。
如系辞第一章第二段: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刚柔相摩是天风姤象,八卦相荡是风火家人象;
应运而生,冲气为和。
鼓之以雷霆是雷风恒象,润之以风雨是风泽中孚之象;
自然造化,尊道贵德。
日月运行是泽山咸象,一寒一暑是水火既济之象;
日月恒轨,水火既济。
乾道成男是水天需象,坤道成女是火地晋象。
天灾人祸,物茂其时。
乾知大始是天雷无妄之象,坤作成物是风地观象。
品物流形,吾以观复。
第一章第三段卦解参见 怎么解释孔子说的“夫乾,确然示人易矣”?
-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99142036987707651/具体些的道理就在卦爻辞之中,是依据卦象间的逻辑联系来推演事态发展的阶段历程:比如山地剥卦,其实就是发明从理论到实践、完善推广、剥伪存真的过程。
周易并不神秘,其道理至简至易。
悟透了卦象本质,就知道易理是神传文明,绝对物理。
自信自尊自强,莫再崇洋媚外。
我认为,象辞并非孔子所作(早于孔子,《彖》才是孔子的解读,错解颇多,很多卦有之时义大矣哉废话”)
参考:
《易经》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远古文化里提炼研究传承至今,它是哲学的书,是讲道理的书,《易经》是我国古代先民,用于指导和认识自然的规律,和人文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经典书籍。
是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经典。
《易经》以它的独有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民透过对自然现象,和人文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后形成的哲学理论。
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的规律。
易经之道讲究的是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能够久历众劫而不复,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这与我们古人的哲学智慧分不开。
《易传系辞.上》说;
“一阴一阳之为道。
”自然界里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在两种属性,彼此依存互为用,阴阳的运行是以此消彼长的形式存在,阴阳的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观念,辩证的哲学思想。
在易经卦象的推演中,爻是组成卦象的基本单位,由阴爻和阳爻组成图形,阴爻和阳爻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别组成卦象图形,以此图形的变化说明自然界天地人的变化规律。
《易经》告诉我们变化的道理。
“三阳开泰,否极泰来。
”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往返循环,用易经独有的演算方法,推算吉凶,推算未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
易经的原本是日月,日月为易,日月即阴阳,阴阳生太极,太极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至早伏羲作先天“八卦”,此后周文王作后天“八卦”,伏義八卦叫“伏易”,周易八卦叫“周易”。
伏易和周易统称为《易经》。
那么什么叫“经”呢?
经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在生存发展变化规律中必须路过阴阳而至的时空流层,并且无穷无尽的发展下去叫做“经”。
径不离易,易不离经。
易如眼目,经为事物,眼前的一切事物生存发展变化故曰“易径”。
古人云:“上古易经结绳而至”。
易经是书藉,易经是时空间事物流层,大至宇宙,小至蚂蚁或一颗小草,均在生存发展变化过程中路过阴阳,而它的实质则是体现易经原理。
易经并非单指阴阳八卦或河图洛书等书籍,这些都是从理性认识上推演事物生存发展变规律的,它的指导思想让人们知道什么是《易经》。
凡优秀的《古典》、《文学》、《戏剧》、长篇《小说》,优秀《论文》等,只要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一切自然现象均称为《易经》。
参考:
易经解释 ,学懂了易经,以后做什么事都是师傅,很容易解决疑难问题。
参考:
易经上可测天文,下可测地情,中可测人事。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在易经范围,可以提示人类怎样生活,怎么防范。
还可以用来怎样布局,怎么布阵。
还可以用易经里面的知识发明创造,其包含的万类万象无奇不有,太神秘了。
参考: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神秘著作,儒家尊称群经之首。
《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是周文王所著,所以叫《周易》。
由于编著早,在文字含义随朝代演变,其内容在春秋时期变得深奥难懂。
后人又选编了《易传》,所以现在的周易是《易经》和《易传》的合二而一。
中国哲学中的阴阳相生相克便是来自于《易经》。
后人儒家和道家在学术中因受《易经》的影响,从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文化……等的研究价值。
时至今日因同类之书不胜枚举,从义理阐述,从象数描述,众多不一,所以我们要从正确的角度去理解《易经》,从中窥探高深摸测的丰富智慧。
参考:
什么是易?
:回答为不易,变易,简易。
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其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学术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它用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
用阴,阳两种符号的不同排列组合来模拟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相互关系。
“周易”一书被国外学者称为第一号成功预测,其原理及奧秘相当深。
参考:
答题。
首先厘清《易经》名称的由来,《易经》名称出现较迟,远晚于《周易》名称,“经”是古代对影响巨大而深刻的理论著作尊称,在西汉汉景帝时,《周易》才被尊称为“经”,《汉书.艺文志》上将《易经》定为儒家“五经”之首,自此《易经》名称广为流传,先入为主的《周易》名称,却使用更广泛。
但不论是《周易》或《易经》,一概均指《周易》本文和《易传》合二为一的,统称《周易》或《易经》。
下面说什么是《易经》?“易”即变化的意思,《易经》如果概括一句话,那就是一本讲述变化的书。
《周易》就是周代一本讲述变化的书。
再详细点说“易”的变化,那就是这种变化有三个特点,即简易、变易、不易。
其基本观点是:用简易的方法,去对待变易的事物,得到不易的规律。
更细致些说“易”的变化,那就是:所谓“简易”,就是用阴阳两爻说明了无所不包的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实在很简单,但这个“道”却支配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所有变化和行为。
所谓“变易”,就是宇宙万物无一不在变化。
所调“不易”,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是不变的。
英译本《周易》或《易经》,其书名为《The Book of Changes》意思就是阐述变化的书。
参考:
: 究竟什么是《易经》我认为真的很难说清楚。
《易经》从它的开始到成书,经历了上下五千多年,至今乆传不衰也越来越引起国民的重视乃至世界的重视。
我觉得从以下几点的论述就能明白什么是《易经》 1.它和《圣经》、《古兰经》列入世界三大名著,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所在和智慧的结晶。
2.《易经》是讲天地在宇宙中的运行规律,告诉人们的行为要顺应和符合自然规律和万事万物的阴阳平衡,才能正常发展和生存。
它的思想和智慧包罗万象无所不在。
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和做人处事的64种方法和智慧。
3.《易经》能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观、世界观。
4.《易经》分上经和下经两部分并包括《易传》。
上经讲天道,下经讲人事。
通篇其实是以天道而推人事。
体现了古老而适应任何时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也是指导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宝典。
5.不论过去、现在、将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模式以至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出不了《易经》的哲学范畴。
最后,我自认为《易经》其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学会了《易经》就读懂了人生。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什么是《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