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各球队每年这么大投入他们怎么盈利呢

现阶段在中国玩足球,肯定亏钱,国企投资足球,反正不是自己的钱,成绩好了领导高兴,成绩不好也没有人问责;
私企投资足球,就当做广告了,当然,领导也不能亏待了他们,肯定在某些方面加以补偿。
国企投资足球的代表,像上海上港,就是上海市属国企,听说这几年总共投资了60亿,今年赛季初目标是至少获得一个冠军,但是最后连一个冠军也没有得到,最后谁也没有被问责下课,这60亿简直就是白扔,赛季总结时,董事长竟然还满意。
反观私企俱乐部,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投入必须要有产出,虽然俱乐部不挣钱,但是投出去的钱,必须见到效果,如果没有成果,那么必须有人负责,就像今年恒大开了刘永灼,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把俱乐部作为一个宣传企业的平台,起到广告的作用,恒大每推出一个产品,就通过恒大队的球衣加以宣传,像恒大冰泉、恒大粮油等等。
最后,政府通过给地皮等形式,补偿俱乐部,所以大多数私企投资足球的企业,都是地产公司,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
中国俱乐部现在无论买外援还是本国球员相比转会市场的估价都非常贵,尤其是本国球员的溢价极高。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情况,甚至是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影响价格的是供需关系。
对于欧洲和南美外援来说,来中国踢球是要承担极大的防线,包括因为联赛影响力少所以可能面临无法被国家队征召,包括去因为联赛水平低造成技术受限的可能,总之所有球员来中国前可能会思量很多风险,这些风险都是球员来中国踢球的机会成本,这些一定会被加到价格上,这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也是一个必经流程。
内援价格高无非是好的内援太少,我估计现在远没有到内援身价的顶端,估计17年国家身价肯定会普遍过亿。
就因为有对外援人数的限制,内援成了一个球队下限的保障,高价也是理所应当。
就像卡塔尔的矿泉水比油贵一样,脱离消费市场去谈价格就是耍流氓。
只要有人愿意买单这个事情就无非对错,再重复一遍,影响价格的是供需关系,这些都是一个合乎市场规律的情况,所在市场不同,无法用欧洲的标准去要求中国市场,等真的中国和欧洲标准相近的时候,那说明中国足球真的崛起了,然而在那个之前必然要经历长时间的不对等投资,这个跟中国其他产业的投资一样,在大面上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谁让你进入的晚呢。
你可能觉得有问题,但这就是商业。
商人不傻。
-你们真以为那些公司投这么多钱傻吗?
不光不傻,而且聪明着呢。
足球在中国同样有着广泛的受众,上世纪的火热不表,2015年中超联赛场均上座人数21800人,排全球第七,低于德甲、英超、印超、西甲、意甲、法甲,除了印超球队只有3个月的超短赛程和极少的比赛场次不具参考价值外,剩余联赛均是足球强国,同样按照中超现在的到场球迷增长速度,除了德甲和英超外,剩余联赛很大可能在两年之均被超越。
时至今日,影响球迷去球场看球的不是热情,而是座位不够,中超多数球队的场均上座率均在80%上下,之所以没有到100%是因为各地政府都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都会有大量预留位置,包括但不限于:客场球迷和主场球迷的隔离看台、疏散区的看台和一些过大的球场干脆直接限制最高人数,中超至少有一半的主场都是场场一票难求。
平安集团冠名中超的年冠名费只有1.5亿元人民币,对应的是累计9个月的赛程和240场比赛,其中主流真人秀和综艺节目里,《爸爸去哪儿3》5亿,《奔跑吧兄弟》3.38亿,《偶像来了》4亿,《快乐大本营》3.5亿。
中超的1.5亿毫无疑问是太便宜了。
2015赛季中超电视转播超过4亿,网络转播人数也在2亿
其中中超关键场次的收视率均在1%
在亚冠赛场上中超球队的收视率基本都在1%
恒大运营俱乐部的5年来,累计投入超过18亿人民币,年均3.6亿。
2015赛季恒大中超联赛联赛比赛场均收视率达到1%,仅 CCTV 转播的的12场恒大的亚冠比赛场均收视率就达到了1.55%,其中13年和15年两年亚冠决赛的比赛,全媒体观看人数均超过1亿人,恒大如果在其他渠道五年投入18亿人民币,绝对无法换来相对应的曝光频次。
所以如果把俱乐部投入的钱想成广告费,这个事情就好理解多了。
就现在买高价球员带来的社会
对于大公司来说,这个阶段投资足球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生意,更何况现在中超俱乐部的增长情况,我相信多数俱乐部的亏损会明显收窄,至少也是稳定现在这个阶段。
按照中超的体量很难去谈在欧洲超过4000万欧身价的球员,而且可能就中超现在的对抗难度再高差距也不会太明显,所以中超未来外援身价估计也就稳定在2000到3000万欧元之间,极少数3000万欧元
按照现在恒大的数据来看,假设不买3000万欧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我养着一家你的俱乐部,在地方内有大量受众,这个前提下一定会有一些政策上的扶持,比如给你批块地,一部分你建青训基地,剩下一部分你就爱干啥干啥。
中超很多地产背景的俱乐部都做过这件事,光那部分的钱就抵上了好几年的投入。
这也是为什么有钱的省份俱乐部有钱的直接原因,因为政府有钱,而且政策的变现空间大。
商人是唯利是图的,不要替他们瞎操心。
买球员和搞别的体育投资是不矛盾的。
你们光看到中超俱乐部大规模投资够买球员,殊不知那些买球员最多的俱乐部也是青训投入最大的俱乐部。
不信去看看恒大、鲁能这些足校去,硬件放在欧洲不算差的,教练也都是要么国内最好,要么世界最好,只是青训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少也要有10年
同样中超大规模的投资也给中小俱乐部指了一条明路,像绿城就是代表,没钱买球员,也不想太大规模投资,怎么办?
搞青训啊,把主要精力放在青训体系上,出来了好球员能留下就留下,留不下也可以卖给豪门赚笔钱维持运作。
这点也是在欧洲极普遍的情况,欧洲很多联赛中下游球队都是青训大户,可能培养的顶级球员没那么多,但总是有些稳定的产品出来。
就拿很多人推崇的徐根宝来说,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他能够做的起青训?
为什么资本支持?
还不是看在足球市场增长潜力大这个最大的前提下。
放眼全世界都是如此,即便在南美,现在俱乐部做青训的核心目的还是卖到欧洲赚钱。
说句不好听的,不能赚钱傻逼才搞青训,不信看看意大利本国联赛不景气以后国内青训有多惨就知道了。
我觉得中国足球最理想的发展方向就是双管齐下,一面政府只是鼓励校园足球增加踢球基数,另外一面俱乐部和其他商业性质青训做重点培养。
说回商业角度,我觉得中超俱乐部的收入结构对比欧洲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电视台的独特性质中超在转播费上很难有太大的突破,即便视频网站加入也不会有像欧洲那些电视台那么强大的整体够买能力,当然核心也是因为几乎没有海外受众,我觉得这5年80亿可能已经比较接近转播费的顶端,还会有增长空间但是也有限,俱乐部要想在这笔收入上有质的突破几乎不可能。
所以中超俱乐部肯定会摸索其他模式,现在能到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挖掘广告价值,具体怎么操作只能说看俱乐部慢慢摸索。
但这肯定不是对投资的阻碍,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面上赔钱也有人做的生意。
现今中国足球最大的顽疾在足协,但解决足协问题和投资足球本身就不是两件矛盾的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即便你解决足协的问题,没有人愿意投入照样没有发展前途。
——————END——————更多体育资讯,

参考:
一中超球队大部分都是亏损的,盈利的很少,因为球员价格虚高,加上中超球队赚钱项目太少,盈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根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2016赛季中超俱乐部总收入为70.82亿元,而俱乐部总成本为110.14亿元其中,亏损近40亿元。
在总收入结构中,中超俱乐部商业赞助占得64%,为最大比重,赛季收入占14%,球员交易占11%,门票比重则只有3%。
在去年的中超俱乐部中,赚钱的只有两家,并且主要靠大量出售主力球员来换取的收入盈利。
二如果问俱乐部赚到钱了吗?
肯定的说基本没有。
但如果说投资人赚到钱了没有,应该说还是不少的。
用现在的互联网逻辑说,就是羊毛长在猪身上。
足球俱乐部本身不赚钱,但足球俱乐部在中超联赛中,对投资主体人的母公司有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
借助足球比赛中的宣传,母公司可以取得大量的销售增长收入。
这里边最明显的是恒大,恒大从2010年收购广药队开始,已连续投入足球8年,取得了8个冠军,7个中超冠军和一个中甲冠军。
2016年,恒大已经跃升至“地产一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显示,2016年全年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额3733.7亿元,全年销售面积4469万平方米。
销售额较2015年增长85.4%,超越万科3648亿元的成绩。
恒大一位副总裁在与足协领导汇报时说,恒大足球投资回报比例约1:15,也就是说,每投入1亿,能赚回15个亿。
用恒大董事长许加印的话说:谁能说我们往足球上白花钱,至少是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恒大这个品牌,也提升了恒大品牌,这个收益是没有办法估算的。
三而其它俱乐部,近年杀入的天津权健、河北华夏、江苏苏宁也是冲这一目的而进来的。
但不敢是什么样的投资结构,中国足球管理水平和模式都非常需要创新。
欧洲有不少俱乐部经由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收入渠道,能保证俱乐部的收支平衡,或有盈利,而在目前中超,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其它中小俱乐部的处境更是艰难,球员价格的虚高增加了他们的开支,有不少俱乐部的球员投入占到了球队投入的90%
任何一个行业,不能实现盈利,从商业模式上看,都 是不可持续的,随时有崩盘的危险,同时也是不健康的模式。
在走向盈利的道理上,中超俱乐部的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
中超各俱乐部搞足球是不盈利的。
但是却能带来巨大的影响,提升品牌效应。
我们拿恒大来说,2010年以前谁知道恒大?
而现在有谁还不知道恒大?
!2009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许家印资产排名第86位。
2009年,恒大开始投资女排,恒大女排打到哪里,就把恒大品牌带到哪里,恒大地产也创下楼市传奇,销售额及销售面积分别比上年度增加了402.3%和396.5%。
2010年,许家印排名一跃升至富豪榜第11位。
2010年恒大开始投资足球,并于2011年夺得中超冠军,当年的企业营收比2009年增加11倍。
2016年恒大地产销售额达到3730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11倍。
2017年,许家印资产达到2800亿元,排名升至富豪榜第1位。
恒大投资足球八年时间,共投入大约40亿元。
即便这40亿都亏了,又能如何?
对于恒大来说,足球只是营销手段,并不在乎是否盈利的。

参考:
感谢,中超俱乐部确实有他们的盈利模式,但是在中超联赛“三高”的背景下,各家俱乐部到底能否实现盈利,还需要我们来了解一些情况:首先,我们的中超联赛在名义上是中超联赛有限责任公司在经营(简称中超公司),各家参赛队都是他旗下赚钱的工具,从这个名义上讲,中超公司是有盈利空间的,他将整个中超联赛作为品牌打包,主要是赚取两大方面的利润,一是转播权,二是广告费。
所以,中超联赛各家球队像欧洲联赛的球队一样,是有转播权收益的分成,不过目前中超联赛的品牌效应并不如他们疯狂烧钱卖外援来的迅猛。
可以说每家俱乐部收到的转播分成总额,连支付队内头号球星的工资都不一定够用,更别说去耗费巨资买球星啦。
还有一块就是买卖球员赚差价,欧洲不乏像葡萄牙波尔图这样著名的“黑店”,中国或多或少也有,依靠卖球员来盈利,同时投入到未来的俱乐部运营之中,比较典型的就像刚刚降级的延边和辽足,至于能否单纯依靠卖人而真正盈利真恐怕也是本难念的经。
此外,各家球队最主要的利润来自广告赞助,比如冠名权,球衣广告位,各种战略合作的广告。
当然,这些钱也不够俱乐部正常运营。
所以说起如何盈利这个问题,各家都有一本本烂账。
在中超谈的不是盈利,而是背后的土豪们如何烧钱。
至于门票收入,那更是杯水车薪,恐怕攒十年的票房钱都不够买来一个巨星的投入。
所以理论上各家球队都有盈利模式,但实际状况却是都无法盈利,这还是由于中超联赛“三高”所致,高工资、高转会费、高奖金,是压在各家俱乐部头上不可翻身的债,这些债还需土豪企业来买单,现在比较流行的大多数是房地产巨头们,这个问题大家想必已经清楚很多。

参考:
在当前金元联赛环境下,中超俱乐部还不具备盈利能力,绝大多数俱乐部都是亏损,有的还非常、非常亏。
从公布的2016赛季中超俱乐部收支数据来看,亏损还是相当大的。
以恒大为例,一年收入5.61亿,和支出相比,亏损了近10亿。
那收入主要来源有商业广告、门票、球员转会费、年终分红。



商业广告收入的重要来源。
球队冠名、胸前广告、赛场广告等等,在现阶段的中超这方面的开发处于早期阶段,挣不了几个钱。
一旦球队成绩不好,赞助商很可能就不干了。
球员转会费,对于一些青训相对较好的俱乐部来说,可能会增加点收入,但增长的那点收入难敌花在外援身上的费用。
年终分红是收入的组成部分。
2016赛季,各家中超球队分红约6000万元,相对于球队投入,这点钱真是杯水车薪。
门票收入对于豪门俱乐部或者球市相对“金牌”的地方还可以,但是收入也少得可怜,都难够球队发的奖金。
中超现阶段仍处于烧钱阶段,随着足协调解费等政策出台,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想改变亏损的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
搞足球谈直接盈利的,这基本要玩砸。
因为玩足球行业就是要想着在足球上如何合理砸钱,然后像广告一样推广自己的公司和商业,然后在过程中结识更多人脉,扩大自己的个人和公司的影响力与认同感,然后从别的地方赚回来。
现代足球搞俱乐部,在它发源的时候,就不是想着盈利两个字,因为那时候在英国搞足球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证明你是一个好的企业老板,那时候工人工作环境不好,福利不好,然后长时间工作,老板能提供的福利就是在工作日的最后一天的下午,多数是星期六下午,组织大家踢踢球,甚至跟其他工厂队伍一起踢,工人们去支持自己老板的球队,自己企业的球队,加强企业认同感,缓解工人和老板的矛盾。
然后逐渐演变为俱乐部,再到职业俱乐部。
至于后来有了赞助和转播,有些俱乐部获得盈利,那是后话。
但漫长历史里面,盈利的俱乐部真的不多,盈利的年头也不长,像切尔西那样,老板先砸一笔大钱,后面能基本自负盈亏,老板投入不多,倒是很不错了。
所以从现代足球诞生走向职业化之初,搞足球就是为了企业形象而生,如果你搞足球,亏钱还弄得企业形象不好,不能从足球那里收到正面的宣传效果和商誉,那么证明你不会搞足球。
所以中超各个球队不靠直接盈利,都是别的地方赚钱,从足球这里烧钱。

参考:
感谢。
说到中超俱乐部的经营赢利,我个人认为很难,几乎现有16家俱乐部都不可能赢利。
中超联赛自2004年开始以来,到今年步入了第15个年头,而我们的俱乐部在规划市场经营和市场开发上做的还远远不够。
大家都知道在足球商业化发达的今天,欧洲是最发达的,世界顶尖豪门俱乐部也都在这里,那里有规模最大的五大联赛,规范的联赛制度与庞大的球迷群体,以及先进的转播技术。
而我们的联赛从金元力度上被称为世界第六大联赛,影响力方面由于恒大俱乐部在亚冠与世俱杯上的出色表现和各大俱乐部连续天价引进世界知名球员而被世界所认知。
但我们的俱乐部能不能和欧洲俱乐部一样实现收支平衡,长远规划而建立百年不衰的俱乐部呢。
显然,难度极大。
那我们来看一下国内俱乐部的经营情况,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需求,俱乐部的主要收入主要来自赞助商、门票收入、电视转播费以及球队文化产品的销售。
目前做的最好的是恒大俱乐部,由于球队出色的成绩和较为规范的管理,每年门票的收入达到1亿
一旦一家俱乐部的球迷群体形成了向心力,那球迷文化也就形成了,回报的丰厚利益不可估量。
但现在还远远不够弥补俱乐部财政上赤字。
中国俱乐部资金来源主要还是要靠主投资人和国企拨钱维持。
在今天动不动就要上亿资金买人的环境里,想赢利连想都不用想。
联赛环境与制度上的落后也极大制约了俱乐部自身造血,想学先进的,又总也学不像,学不到精髓。
只有我们自己不断提升联赛价值,更加专业的运营联赛与俱乐部,才能实现各俱乐部的长远规划,来实现蠃利。

参考:
首先要清楚俱乐部财政收入主要有哪些来源:1.电视转播版权收入,2.球队冠名赞助,3.门票收入,4.球衣广告收入,5.球队品牌上下游产品销售收入,6.各项比赛奖励分成,7.肖像权分成,8.其它(比如会员制、商业比赛等)收入等等。
再看看成本有哪些方面:1.薪酬支出(包括教练组、球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这是在成本核算中比重最大的部分,2.基础设施(包括场馆、用地、草皮等)的建设和维护支出,3.比赛费用(包括往返交通、住宿等)支出,4.奖金(比如赢球奖、进球奖、完成任务等等)支出,5.引援转会费用支出,6.培训费用(包括各梯队的日常训练、后勤人员的日常培训等)支出,7.税金,8.其他(水电保险等)支出等等。
在中国,只听说玩足球是烧钱的游戏,还没听说有哪个俱乐部玩足球是赚钱的,充其量只能说收支差距不是特别巨大,财务状况比较健康而已。
中超联赛真正火起来也就是这几年的事,这些年来各俱乐部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把中超打造成所谓的世界第六大联赛,但这种繁荣景象更多的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底气略显不足。
中超联赛职业化进程才刚刚开始,不要说欧洲五大联赛,就算是对比日韩,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显得并不职业,也许这是足球职业化进程必须经历的吧!那么中超球队要靠什么实现盈利?
我想有几点是必须的:1.打造俱乐部品牌,品牌效应之巨大大家都应该清楚,但这个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
2:要有好成绩,一个俱乐部没有拿得出手的这个那个冠军,什么都是浮云。
3.出色的商业推广,无论是俱乐部还是其他公司,要有良好的运作就要有盈利支持,要赚钱,商业推广是必不可少的。
这几点相辅相成,要细说的话篇幅太长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实不光是中超,就算放眼世界,足球俱乐部要做到盈利实在不容易,据最新公布,世界最赚钱的俱乐部前三名分别是:曼联、皇马、巴塞。
这是什么样的俱乐部,大家都明白的,中超球队,还有很长路要走!

参考:
中超球队基本上没有盈利,一个赛季能亏少一点就已经不错了。
俱乐部的收入包括球衣的胸前广告、球队冠名、电视转播版权(中超不知道有没有这一项)、球员的转会费等,但这些收入,抵不过球员的高工资(含比赛奖金),还没有算其他的开支。
总之,中超球队是没有盈利,因此,能玩得起足球的,都是那些有国企(或央企)背景的大企业,又或是那些做房地产的民营企业。
一般的企业,真的玩不起中超啊!
参考: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中超球队所谓的盈利可以单纯看做是工作人员、教练组和球员的盈利,至于说球队,抑或是球队的赞助商,目前仍然是不盈利的。
不妨这样理解,中超的各支球队相当于背后赞助商的广告牌,任何一支球队,你能牢记在心的除了队内的大牌之外,必定会有球队的名字,以及名字中的企业,就比如说广州恒大、华夏幸福、上海上港等等,这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球迷可能没什么,但一旦你身居要位,比如能够决定一家公司的时候,或者是负责招标的时候,这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拥有一支球队作为广告牌,第一会增加对于这个公司的好感,第二则会增加信赖,毕竟公司跑不了,他还有一支球队压着呢。
球队背后的公司花大把的钱引援,发奖金,提升球队实力,其实就属于广告的一种,球队知名度越高公司的牌子就越响亮。
而所投入的资金,相较于以往数额巨大的广告费、公关费来说不算什么,更何况还能有一些额外的收入,就比如说门票和球衣上的广告代言以及一些小的赞助商、广告商,就类似于场边广告的那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