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优于“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个公案出自《六祖坛经》,禅宗五祖为寻接班人,令座下弟子作偈,以考察其心中见解之高低,大弟子神秀作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时六祖惠能还在做苦工,有弟子读此偈语,六祖闻后知其未见性,便要弟子引至,使人代写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偈语己是高境界了,要求时时除去妄念,降伏烦恼客尘,保持清净心,这是渐修,对中下根人而说。
那为什么五祖选惠能而不选神秀呢,五祖对神秀的评语是“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再看六祖的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达般若大空性之本源,与《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相吻合,与《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高度一致。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要明白自心,见自本性,明心就是要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心\",见性就是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
`自性里如如不动,无一物可得。
故六祖与神秀的差别是六祖己彻悟,而神秀还在半路。
但神秀的偈语无错,五祖还叫门人礼拜,称\"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如若能做到,己经很不错了,本来无一物,是最后的,未修到证到,空谈是无用的,所以平时要依神秀大师所说,最后才能悟到本来无一物的境界。
参考:
“本来”是无我之境,“时时”是有我之境,一切烦恼皆“我”而起,无我之境已断烦恼,有我之境尚须努力。
参考:
天下本无事,尤人自绕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应是两位道行不同的认识,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风动幡动是色,心若不动是空。
心境已到高维度,哪来的尘埃,无为之法,他说的尘埃已经不是世俗的尘埃了,入了先天境界了。
后者,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是看到世俗拂尘擦拭打扫卫生的感悟,勿使惹尘埃,有为法的境界。
是初级功法。
如导引之法。
无为功法是建立在有为功之上的。
有为法相当于筑基。
无为法相当于养丹。
参考:
其实根本不用去翻公案,更不用引经据典的去说。
从字面去理解,已经显而易见。
第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的论调已经诠释了身心已超脱于尘世,是修炼的大成,彼方境界已绝尘。
是眼中空无一物的大境界。
让人感觉虚幻而缥缈。
而第二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应该说是优于第一句的,更贴近实际,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在行动中领悟,在修行中不断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
综合
所以,我觉得第二句优于第一句才对,第二句更接近生活,有实践性,更有说服力。
参考:
大家都知道,五祖弘忍传给了,六祖慧能,很显然,这两个偈子中。
慧能的高于神秀,亊过千餘年的今天。
平心而论,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若做到如此境界,人世间,又有几兮能如此般,难道还不够好吗?
问题出在哪?
教授師的神秀,師父弘忍告知,其未見性,爱徒心切的五祖,让他重写。
並提示其重点:【要识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灭。
一切时中,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
饱学经文多年的神秀,过了数日,也提不起,重写的笔。
慧能写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了师父弘忍的认可,它到底真正的优在那?
参照佛陀所说的经义。
以下几点做一个比较?
使可知慧能的优于神秀。
慧能的偈中,从空性到法性的体,相,用,是圆满的来去自由的应对。
人生一切的烦恼,痛苦,己是生灭中显不生不灭,如金刚经所说的,离一切相,名为诸佛,見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亦如心经所说的,五蕴皆空。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淨,的心体无滞。
神秀的还在时时勤拂拭,有为的二法中。
一个是还在游泳,一个是已经上岸。
两者是完全不相同的。
很显然的,慧能在无一物中,動用,合祖師西来意也。
如涅盘经所说【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而神秀是依人,依识,以心识能力,来克服完成一切的,都是有为法。
若与经义的动用中,无念,无相,无住,是完全不同的方向,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則合其义中的无二相,念真如本性,反观神秀確在念念相繫的有为現象中,无法认清真正的本心。
而心有所住法,被有无,垢淨迷惑,不知覚中,在相中不断輪轉也。
師父弘忍叫他重寫的原因如维摩经所云。
【不于三界现身意。
不去烦恼,而入涅盘。
不起灭定,而显诸威儀】,很显然的。
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在三界中,现身意了。
在莫使惹尘埃中,时时的,去除烦恼。
起了滅定心了。
皆与经义,相当大的距离。
慧能的本來无一物的偈,完全显现经义的本身动用,那是一花开五叶,结果的自然成。
是体与相,动用的圆满。
偈中的本来无一物,的圆满人生,开悟的慧能,己明了空性的真空妙有,色与空,有与无,來与去,的妙用,皆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显現。
是分别中没有分别,是动而不动,是生灭中显不生,不灭,是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的來去自由。
一切烦恼痛苦,污垢都是仁者之心分别而有。
如如不动的真如本心,本自清淨,本是具足,那用时时的勤拂拭。
从
参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六祖慧能大师 。
也称惠能(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人。
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
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
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当时五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需要传承衣钵了。
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当属大弟子神秀修为最高,势力最大,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
五祖让大家各做偈语,看看大家的修为,最优者继承自己衣钵。
神秀大师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境界已是非常之高。
当时慧能祖师只是烧火做饭的和尚而且不识字,但是悟性极高。
佛经听过就能记住并领悟,可以说是一个神奇的特例,天生佛缘深厚。
慧能听说了大师兄的偈语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达到了空灵见性的境界,大家大吃一惊。
五祖半夜将慧能叫到禅房偷偷将衣钵传给了他,并嘱咐他马上远走他乡避难。
慧能为躲避同门迫害逃进深山修行参禅,很多年后才走出深山传法,世称禅宗六祖。
心中本无烦恼又哪里需要去时时拂拭,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六祖境界明显更高一筹。
其实在二祖慧可承接达摩祖师的衣钵时,祖师告诉他,衣钵到你这里传到第六代,衣钵就不能再传了,传法不传衣钵。
佛法自六祖始,开枝散叶发扬光大,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禅宗。
参考:
神秀与慧能有两次思想碰撞,第一次是因为这首偈,神秀那几句有分别心,还有\"菩提树\"、\"明镜台“\"尘埃“之分,当一个人心里升起种种分别心时,怎么也无法平静,更不用提\"禅\"。
第二次神秀的弟子到慧能处学法?
慧能问他平时师傅如何教?
神秀的弟子回答说\"多行善、少作恶。
”慧能教导他,世间没有善也没有恶,不要去分别。
慧能大师就是听了\"应无所著而生其心\"而开悟,其中\"无所著\"应理解为没有分别;世人烦恼,正是因为分别心不断升起:哎呦,这个好啊!我喜欢!妈呀,那个不好,气死我!每个人都有习气,我们无法去改变他,因为这是他的业;修行只能修自己,不能去修别人,这就是两位大师的差距所在。
参考: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两句话。
出自六祖慧能禅师之手。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后两句是出自神秀大师之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就是。
(卓立无依。
灵灵不昧。
如鸟飞空。
而不往空。
似鱼游水。
而不带水。
从不以来。
曾无所 礙。
传灯録三。
大藏一览。
皆作何假拂尘埃。
正宗记六。
作何处有尘埃。
光明藏。
作争得染尘埃)。
时时勤拂拭。
匆使惹尘埃。
意思就是。
(拂拭。
谓除其尘埃。
故须依师言教。
背境观心。
息灭妄念。
念尽即觉悟。
无所不知。
如句修行。
说功。
金源史肃诗。
身似卧输无伎俩。
心如明镜不尘埃)。
两者的差别就在这里。
禅宗是讲究心法禅定。
参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句是从理体上而说的。
理上诸法皆空,无一物一相可言!所有相皆是虚妄!而“时时勤拂拭,兔得惹尘埃”一句,则是从具体事相上说开去的。
说明修行要循序渐进,精勤不息。
总的来说是一一理上可顿悟,事上要渐修!其实两者旗鼓相当,但一般而言,还是应该立理为先,行事在后。
凡事入了理,才能事事通达无碍。
事若违背了理,做得再多也是白费劲,特朗普做了那么多不合道理的事,所以才把美国弄成今天的样子。
参考:
这两句偈语出自《六祖坛经》里一段著名公案。
禅宗五祖为试众徒开悟与否,命众徒各做偈一首。
修行最高的首徒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当年仍做杂役的慧能,连字也不会写。
听到众徒都在诵读赞叹神秀的偈子,忍不住让别人把自己的偈句写到墙上,便是著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又名菩提偈。
《金钢经》中开示,应无住而生其心。
自性本空,何处可住。
六祖慧能的偈句便揭示了毕竟空,万法皆空的本来面目。
此中空意,并非仅指我们看到的虚空。
同时也是指万事万物,一闪而逝,变化不停,没有恒久不变,永远存在的事物。
性空缘起,缘起性空。
而神秀的偈句尚未,仍有身可依,有镜可拂。
虽然意境尚可,毕竟距彻底堪破,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空无可空,连空也不可得的境界差距千万里。
但仍不可否认,神秀偈句仍然有其积极意义。
在修行的路上,需要严格自律,刻苦磨炼,时时勤拂拭,莫使心染尘埃。
即便顿悟,也应悟后起修,勤修。
仍需勤拭心镜,更上一层。
总而言之,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修行的方法。
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修行的目标,修行的果报。
参考:
惠能禅师的偈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神秀大师的偈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二者无优劣之分,惟是修炼的阶段不同而已,惠能禅师已经顿悟禅机,而神秀大师尚在渐修阶段。
实际上,从两首偈诗来分析,惠能与神秀皆没有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当五祖弘忍在给惠能讲说《金刚经》时,惠能闻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字,心中恍然大悟,方顿悟得道。
惠能得道之后,五祖弘忍传禅宗衣钵于六祖惠能,惠能按照五祖弘忍的指引南下,隐居于猎户之家,潜修磨炼十五年之久,迨时机成熟之时,方出山开坛说法,道传火宅,留下《坛经》一部。
当下之世,修行者若欲达至“明心见性”,既不能独自参悟惠能禅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不能止步于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是需要把这两首偈诗圆融理解,合二为一,还需要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来贯通,方能得禅宗真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