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所大学文学院头面人物的诗文引发争议原因何在
。
夫诗有别裁(才),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宋)严羽《沧浪诗话》据我的理解 这写诗的“别裁”,乃是形象思维能力和对语言音乐性的敏感。
学问和形象思维不能划等号。
另外,除了“别裁”,还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积累。
由于
可是,美国诗人、评论家、意像派诗歌领军人物、海明威的偶像和精神导师埃兹拉·庞德先生对诗经五体投地,他认为,“中国的《诗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综上所述,那些写不好诗的大佬们,也许有的缺乏写诗的天赋,虽然他们不缺乏做学问的天赋,是非常优秀的学者;
有的也许由于长期做学问,思维偏重理性而非感性;
有的缺乏生活积累……同时,《沧浪诗话》那一段名言的后半部分又强调读书做学问对于诗歌提升的重要性。
杜甫诗歌里也有这样看似“矛盾”的句子:“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前面说他写诗和搞书法全靠天才,后面说读书对于写诗非常重要。
其实,不矛盾,因为前面说的是前提,后面说的是提升。
天赋——形象思维、丰富的情感、对语言音乐美的敏感,这是成为诗人的前提;
读书,明白写诗的深奥道理,借鉴前人,这是提升自己诗歌的必由之路。
注重实际,逻辑思维发达,适宜于做学者,专家;
感情用事,形象思维发达,适宜于做诗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不靠逻辑思维,而靠激情冲动。
”有些专家学者,讲起诗来头头是道,写诗却比较平庸;
有些诗人,诗歌语言惊世骇俗,说话却语无伦次,不得要领,口头表达能力极差。
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的,未必能够感情冲动地写诗。
参考:
近段时间,关于古诗文方面的话题,持续不断。
先是郦波教授的诗被人批评修改。
接着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系主任所写的悼文被人像小学生作业一样的批改了。
这两件事情在网上持续发酵,大约不是坏事。
它其实是中国人重拾文化自信的结果。
它的本质上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断,与现在重拾文化自信后形成的矛盾。
这样的事情,以后还会不断的出现。
在争论和批判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会强势回归。
并最终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模式。
到那时,类似的争论应该还会要,但就不会引起这么多人
郦波的诗,还有朱刚的文,之所以引起批评,一则是因为作品中确实存在问题,更重要的还与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关。
他们一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是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系的主任。
他们的专业与学术背景,都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
当他们的诗文创作配不上他们的身份地位时,引起物议沸腾也就很正常了。
我这儿想要说的是,诗词文章创作和学术专业水平,不是一回事。
古典文学方面的专家,未必一定是文学创作的高手。
这一点,古今一致。
能够欣赏《滕王阁序》的美,不一定能写出同样的作品。
优秀的小说评论不一定是优秀的小说家。
诗歌也一样。
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足证其是一流小说家文学家。
脂砚斋可以评点《红楼梦》,可见其是一流的美学家、文学评论家。
但二者很难互换。
否则的话,曹雪芹去世后,脂砚斋把后续故事写完就行了。
事实是,他做不到。
这就是所谓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传统文学方式的林琴南、辜鸿铭等被鲁迅、胡适等新文化的领袖所打败。
之后,旧的文学方式在新时代的传承发生中断。
以白话文为代表的新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
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旧文学开始没落。
民国时期,白话文的倡导者们,大都是有良好的旧学底子的。
鲁迅胡适们与林琴南辩论时候,他们是既可做白话文,又可做古文的。
鲁迅既能写出超一流的散文诗,现代诗,同时也能做标准的律绝古体诗。
等到鲁迅胡适这一代文人过世之后。
新一代文人们,从小都是在白话文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先辈们那种旧学底子,在今天的文人身上。
已经没有了。
这就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
旧体诗文的创作,越来越多。
但是能与唐诗宋词相譬美的,却是凤毛麟角,几乎没有。
这本身是一种正常现象。
随着文化事业的全面复兴,现在,从小进行全面传统文化培养的越来越多。
这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一定全超过前辈。
现在在位的这些文学教授们。
我不否认他们的学术水平。
但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他们们正处在断层带上。
无论是50后,还是60后或70后。
他们受教育的时期,古文都是简单阅读而已,能从精神实质上体会古典文学的,恐怕是没的的。
这就是现在文学教授们古文都不行的原因。
这就象炼武功一样,鲁迅们练的是童子功。
而现在古代文学方面的教授,都已经没有了童子功,所以,很难进入到一流高手的境界。
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古文,比如《二十四史》也好,百家经典也罢,以及《文选》《古文观止》等等收录的,都是几千年来最优秀的文章。
但说二十四史,历代修史的,都是最优秀的文人。
科举考试中,一甲出身的,才可以进翰林院修史。
在千年积累的语言精华面前。
今人不下一番苦功,认为自然而然就能写出好文章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这就好你开车。
天天看着别人开车,和自己开,完全是两码事。
最后说一点,为什么现代人学写古文很难?
还有一个很少被提及的原因是,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
因此,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和规则,与古代汉语有许多不同。
从小受到古汉语教育的,在思维的时候,可以自然的以古汉语的语法规则思维。
而从小接受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
就会受到现代语法的影响。
对于做古诗古文来说,后者肯定是不利的。
总之,现在的争论,可能是好事。
争论的过程,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
比如这几天,许多人都明白了一个词叫:”求仁得仁”。
意思大家都知道了。
但这样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词,怎么能现实中表达出来,并恰到好处,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学功底。
参考:
术业有专攻,诗歌需别裁。
文学创作突现作者才华,书读得汗牛充栋,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胸有丘壑,做学者挺好的。
诗词就有点魔幻,真不是故纸堆里能挖出来的。
里许多诗友的诗就非常好,学者们对诗词不要闭门造车,看看他们的诗,再推出自己的作品,被人围观点评要保持好心态,草根诗人诗写得好修养不一定好。
昨天有网友评论余秀华的修养,讨论诗歌的时候不要跑偏作品,余秀华修养好不好的,只对她自己有影响,不会造成大面积伤害,余秀华就一残疾诗人,没有背景,那些有圈子习惯的人,看了作品再扒拉一下人家圈子,再看余秀华的作品都会心一笑,高高在上地不屑一顾。
余秀华破圈而出的是作品,感谢自媒体,让余秀华这种在苦难上开出话花朵的人生也能烟花耀眼一瞬。
参考:
本身学问功底不够,有的地方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却要故作惊人之笔,强作解人!
参考:
写诗词要有生活感触,水平高,养尊处优,无生活,无感悟,只能从古诗中去拼凑翻新,无真情实感。
经过磨练的才真,水平不太高也能写出打动人的诗词。
。
参考:
内容感知缺乏文涵意义价质性。
参考:
前三十是艰苦奋斗,是扎扎实实地干,扎扎实实读书学习,故接地气,出诗歌,出文学,没有冒牌货。
现在大家生活曰益好起来了,贪安逸,图享受了。
髙髙在上,漂漂然,哪有好诗歌,妙文章。
炒作而矣。
参考:
。
原因是一个文学院头面人物,从小学背过几首诗,直到大学又听了几堂诗词课,然后为追逐名利与诗词无缘了。
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十多年后自已竟有幸主持央视诗词大会,由于大多数听众不懂诗词,对主持的诗才大加赞赏,得意之时他们想露一手以扩大战果。
没想到翻船了,原因是他们以前从没作过古诗词,应了一句古话\"吹吹还可,不熟不做?。
参考:
有“秀才遇到兵”,不懂者瞎起哄;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的硬伤,还要“虚心”、“改正”,如果一切照旧,就有失风范了。
参考:
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