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30年没上朝为何国家不乱
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是历史上有名的怠工皇帝,可是明王朝还没有乱,除了有一套完善的内阁辅政制度外,万历也不是甩手不干,而是以万历为代表的皇权与士大夫集团在国本之争、矿监矿税等方面有难以调和的矛盾。
(万历)1.万历朝的留中不发万历中后期,朝廷大小官员往往章奏数十上、百余上,而神宗“强半不报”。
为此天启年间董其昌编辑《神庙留中奏疏汇要》,专收万历朝的留中奏折,共301件,凡国本、食货、吏治、边防等皆有涉及。
起自万历十三年,止于万历四十八年。
(神庙留中奏疏汇要)2.留中逐渐不发据这本数统计,万历十三年至万历十九年,收6疏;
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九年,收67疏;
万历三十年至万历三十九年,收102疏;
万历四十年至万历四十八年,收117疏,可见留中现象日益严重。
(万历)3.留中的种类《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共收录奏疏301件,其中言官奏疏160件,包括六科给事中奏疏71件,御史奏疏89件。
其余多为部卿、督抚之疏。
(主要是言官的奏疏)4.留中与君臣关系万历中期以降,神宗不郊,不庙,不朝,不讲,士大夫群体以奏疏为主要渠道与神宗沟通,而奏疏大量被“留中”,造成君臣上下隔膜。
神宗“留中”奏疏,表达出厌薄情绪,其直接原因是神宗与士大夫群体在国本内帑、矿监矿税问题上发生了难以弥合的分歧。
(反矿监税使)但是万历的留中是有选择性的,会因人因事有不同区别。
对于那些士大夫之间的谏诤,一概留中不发,神宗坚持外派矿监税使,士大夫“凡疏言矿税者,非奉严旨,则留中”,但是涉及到国家安危的战事时就颇为积极,万历29年之前,著名的三大征时期,万历就尤重兵事,留中尚少。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十九篇)
但是:第一,万历皇帝很重要,但没那么重要。
第二,身处幕后,没上朝不代表不管事。
第三,朝臣不是摆设,内阁也不是摆设。
第四,国家乱不乱与皇帝上不上朝真没必然联系。
皇帝也有自己的信息渠道,不能驭下的帝王何谈统治帝国。
比如召对录,与内阁大臣的交流。
万历三大征,我就不相信万历啥也不管。
看条史料吧。
上复问:次辅病安否?
何如?
时行等对:臣锡爵实病,屡疏求去,情非得已。
上曰:如今有事时,正宜竭忠赞襄,如何要去。
时行等对:皇上注念锡爵,是优厚辅臣至意,臣等亦知感激,但锡爵病势,果系缠绵,臣等亲至其卧内,见其形体羸瘦,神思愁苦,亦不能强留。
上曰:着从容调理,痊可即出。
时行等唯唯因叩头。
奏:臣等半月不睹天颜,今日视朝,仰知圣体万安,不胜忻慰。
上曰:朕尚头昡臂痛,步履不便,今日特为边事出,与卿等□议。
时行等叩头奏:伏望皇上万分宝重。
上又曰:闻山西五台一路,多有矿贼,啸聚劫掠,地方官如何隐匿不报?
时行等奏:近闻河南嵩县等处,聚有矿贼,巡抚官发兵驱逐,业已解散。
上曰:是山西地方五台,因释氏故知之。
上恐时行等误以为失事也,复曰释氏,是佛家曾遣人进香耳。
时行等对:地方既有盗贼啸聚,地方官隐匿不报,其罪不止疏玩而已,容臣等传示兵部,令查明具奏。
你以为万历皇帝不知道底下发生什么了?
naive!皇帝有时候太勤奋勉励也是一种负累。
统治者事无巨细不是好事。
但如果认为万历是甩手掌柜,懵懂无知,又naive了。
参考:
明王朝存在期间,所谓的懒于朝政的庸君、昏君不少,(清朝雍正皇帝在其那本有名的《大义觉迷录》中就以此作为抨击反清复明运动的理由之一)。
然而,即使在正统帝陷于土木堡之战、成化帝东西厂势力猖獗、正德帝荒淫游历无度、嘉靖帝沉溺玄修、万历帝多年不临朝之际,大明王朝的政府官僚机器依然运转正常,并无明显的混乱、崩塌现象发生。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明王朝初期对勋贵集团大肆屠戮后、由儒生充斥的文官集团逐渐成为皇帝统治国家的助手,尤其内阁票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分担君权、监督君权的功能。
在君王懒政或对平常琐事不屑一顾时,得到许可的内阁诸臣经商议后,可以拟旨处理,以维持朝政的正常运转。
(当然,近来一些学界观点中,把明代内阁制比拟于西方早期贵族责任内阁指的雏形,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标新立异之论,究其本质,明代的内阁大学士依然是依附于专制皇权之下的官僚附庸,在官阶设置上,内阁大学士品级不高,远不如六部尚书、侍郎及都御史等官员,我们熟悉的一些明代内阁首辅,之所以能号令各级官吏,往往是自身兼着尚书或御史之职。
内阁虽可票拟,但必须要通过司礼监代表皇帝的批红、六部的执行方能生效;
同时御史言官们的监督及锦衣卫、东厂等特务组织无孔不入得监视等,都保证了明代皇权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和专制性。
)以题目中提到的万历皇帝为例,在其幼年登基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首辅张居正在李太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下,一度成为朝廷事实上的统治者。
但在万历帝长大后,则对其党羽及家族势力进行了残酷清算,许多历史事件表明,万历帝与其爷爷嘉靖帝一样,在貌似懒政的外表下,有着极其专制的本性,虽多年不曾临朝听证,但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却一直汇报于前,朝廷决策大权始终也不曾旁落。
就万历年间明朝的军事力量来说,基本保持了自隆万改革以来的复兴势头,无论在评定宁夏兵变、播州土司叛乱,还是在西南防御、抗倭援朝等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
但是在万历晚年对建州女真的战争中,明军遭到惨败,从此关外不宁,成为以后明朝一直无法解决的外患。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仅就军事力量这一角度,万历晚年是个转折点。
参考:
。
万历中后期喜欢躲在深宫里生闷气的确是事实,当然也很少与大臣们一起开会。
生啥闷气呢,与大臣们赌气,他想册立郑贵妃生的朱常洵为太子,那些拧巴的大臣死活不同意,认准了劝立长子朱常洛,双方相持难下,万历干脆躲了起来。
至于说大明有没有乱呢,其实还有的,努尔哈赤就是在他任上开始起事的,辽东逐渐脱离控制。
所谓没乱,无非指农民起义、外族崛起等各种尖锐矛盾没有像崇祯朝一样集中爆发,搞到身死国灭。
所以,万历治下的明朝乱与不乱是相对而言。
那为什么他不上朝不开大会,还能牢牢控制着明朝这辆破车的行进方向呢?
原因有三。
一,封建王朝历来的政治潜规则为,小件事开大会,中等事开小会,天大事不开会。
参会人员的数量与所议事件的重要程度成反比。
越大的事情,可能几个人私下里吃饭喝酒打牌时就定妥妥的了,然后再通过大会走个流程而已。
万历他们的事情也是,大事早在深宫里定了。
二、从朱元璋以来,废除丞相,采用内阁制度,上朝开大会就越来越像是君臣见面会,形式大于内容。
内阁的“票拟”和皇帝的“批红”已经先把要事过滤了一遍并给出了初步意见,由内阁首辅呈给皇帝下最后结论,可以批的就朱笔签发,不方便批的就“留中不发”。
只要牢牢控制住内阁成员特别是首辅,文件及时送进宫来审批,上不上朝有什么区别呢?
到天启年间,皇帝的批红权转交到了司礼监秉笔大太魏忠贤手里,万历可是把的很严。
三、万历还有秘密武器锦衣卫、东厂、西厂呢,朝堂上下、京城地方、文臣武将等明帝国之内发生的风吹草动,都会第一时间呈报到御案前,皇帝本人就像一只卧在庞大蜘蛛网中心的蜘蛛,任何信息都会通过蛛网传到中枢来,看似一动不动,实则无所不知。
所以,不管是万历,还是其他明朝皇帝,包括清朝皇帝,上不上朝根本不影响行政效率和对全国的控制。
只是万历的几十年不朝不见,连形式都不愿意走走,显得特别另类了一些而已。
参考:
历史学家给出的评价是“明实亡于万历”。
可见对万历的深恶痛绝和贬低,不过言论自由和网络的繁盛也导致出现了一批为万历而呐喊的忠粉。
明朝皇帝各个奇葩,尤其以明中后期的几个为最,嘉靖喜欢炼丹、万历怠政几乎30载、天启喜欢做木匠活。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他们是性格独立而有特点。
言归正传,万历是明朝当政最长的皇帝,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看。
万历新政,也就是万历登基的前十年,那时他尚且年幼,由老师张居正辅政,因此此十年开启了改革变法,被称为新政,这是励精图治的十年,万历还是个傀儡木偶。
第二阶段是万历和群臣争国本事件,以及三大征,对外军事完胜,万历怠政从18年开始直到其死也没有再上朝,看似内忧不多外患已平,可是明朝的国力却是极具下降。
第三阶段是辽东努尔哈赤的崛起,等到朝廷予以重视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祸害,为此萨尔浒之战,明军损失惨重,满洲不可一世。
满洲的崛起,明神宗死后仅仅24年明亡于李自成,江山被满清所夺,所以说明实亡于神宗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根子上要追溯到神宗年。
因为国本之争,所以万历怠政了三十年,期间他“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这是一种对文臣集团不满的发泄和不配合之状。
为何会有人要捧万历呢?
因为他能三十年不上朝而国家不乱,因为他还能打出三大征,因为他还能控制朝廷中枢,而且是在其还没有代言人的情况下,嘉靖靠严嵩、天启靠魏忠贤,万历靠自己,牛啊!事实真的值得夸耀吗?
万历真的如此值得肯定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万历是很聪明的,也的确有着帝王之术,他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他不理政,他小事不管,但会抓大事,如三大征就是其一力促成。
终究万历中兴还是要感谢他的老师张居正。
十年中兢兢业业,可张居正的严厉以及处处教训的口吻,也使得万历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张一死,万历就在他人怂恿下抄了老师的家。
可见万历对这位老师是有着怨恨心理的。
从这也反映出万历的一个性格和心理特点。
在一次次和群臣的争议中,万历都并没有占据上风,特别是国本之争的事情上,万历更是歇斯底里的以不作为作为最终的逃避,以腿疾为由,在后宫中骄奢淫逸,自我放纵,既然处处掣肿,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那就无为吧。
三十年不上朝,国家还能正常运转,这要感谢明朝的政治制度。
内阁以及司礼监相互制衡,皇帝居中协调。
内阁为首的文臣班子在徐徐地转动着,虽皇帝不理政,但本身的运转机制还在以最为低廉的效率行进着。
小事虽然不至于令国家崩溃,社会秩序崩塌,可是积少成多之下,处处都是漏洞和腐败。
官僚的辞职,万历不管,官署的空置,他还是不管,导致了事多而官少的局面,堆积的政务,各地加剧的矛盾,这都是怠政所导致的恶果。
此时期朝堂也出现了不少的党派,虽然因为怠政的缘故都不能蓬勃发展,可是他们只等待着适合土壤的重新灌溉。
三大征耗尽了国库,辽东的李成梁也开始经略地盘,也开始谎报军功,消极防御,如此之下,努尔哈赤在和其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而迅速崛起,终成大患。
参考:
这个不乱是因为并不是不上朝就不做事,只是幕前转幕后,还有就是明朝的制度也不是一定要围绕皇帝转的,再加上有张居正,冯保的上位者监督。
自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也给明朝的灭亡埋下了根,皇帝的不上朝导致人才的断缺,到了崇祯就没有很多有经验的老臣了。
参考:
大英帝国皇帝上百年不开朝会,英国也没乱呀,怎么有些人怎么叽叽歪歪的整天想开会,崇祯皇帝每天早晨4时起床召集群臣开朝会,有名的勤俭皇帝,但不到二十年时间就把江山丢了。
他的祖辈几十年不上朝但国家不乱,原因是大明帝国在中后期已经建立起来了类似大英帝国的内阁体制,内阁政府在管理国家,东西厂类似议会在负责监督内阁,锦衣卫执行的警察、安全、特务情报职能,像这样先进的管理体制,皇帝有必要整天开朝会吗。
上朝制度在明朝中期就当作落后的一种工作方式淘汰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批阅奏章制。
特别有意思,在明朝中期就被扫进垃圾堆里的朝会制度,被现在一些专家当作黑明朝皇帝的事例来宣扬,真是可笑极了,这些所谓的专家只能把清帝修编的〈明史〉照本宣科讲,不会动脑子研究。
参考:
没上朝不代表不管事,张居正改革的成果还在,日本和明朝打持久战又无法像满清那样靠深入明朝内地抢劫以战养战,又没有大量汉奸帮忙,早晚是输的!日本马少,骑兵少,机动力不行!当时明军精锐还是很有战斗力的!伤亡明军3万左右,日本17万左右,朝鲜军26万!
参考:
揭秘:明朝万历皇帝为何30年不上朝, \"ultra\": , \"norma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