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大明洪熙元年五月,刚刚登基不足十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由于服食大量春药和纵欲无度,使本就虚胖、羸弱多病的身体一下子就垮了下来,竟撇下他熬了二十年才好不容易得到手的皇帝宝座一命呜呼了。
明仁宗在北京驾崩的消息迅速传开了。
在京中耳目众多的汉王朱高煦闻讯后,首先想到的竟是截杀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使他不能还京继位。
朱高煦派出一队精骑,从自己的封地乐安州( 今山东惠民)出发,准备在途中阻杀太子。
不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太子朱瞻基似乎对父亲的崩逝及叔父的阴谋早有准备,已经另择小路急驰北返,在仁宗死后二十天,竟从南京赶到了北京近郊良乡,汉王朱高煦派出的那队杀手竟未能追上他。
在良乡,朱瞻基接受了继位遗诏,飞驰入京,主持丧礼。
没等朱高煦再有动作,朱瞻基便已在仁宗灵前即位称帝,成为明代赫赫有名的明宣宗了。
朱瞻基即位,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史称明宣宗。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一直觊觎皇位的汉王朱高煦(宣宗叔父)悍然举兵造反,并学他父亲成祖朱棣的样子,以“清君侧”为幌子,要把他的侄儿朱瞻基从皇位上拉下来。
谁知明宣宗有勇有谋,远非昔日优柔寡断的建文帝朱允炆可比,朱高煦也远不如其父、当年的燕王朱棣。
明宣宗亲率大军将叛军困于乐安,兵不血刃,就生擒朱高煦父子,将高煦贬为庶人,囚禁宫中,后来高煦忤逆触怒宣宗,被活烹,其子死于禁所。
高煦被擒、被烹,赵王朱高燧惊恐万分,已不能有所作为,朱瞻基为显示自己的宽宏大度,仅以臣下告发的协同谋反之迹,逼他交出护卫军权,削夺其主要兵力,仍保留其王位。
此后赵王朱高燧更加小心翼翼,再不敢越雷池一步。
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了。
明宣宗朱瞻基被史家称为英明之君。
他和其父明仁宗一起开创了所谓的明代盛世——“仁宣之治”。
朱瞻基稳固皇位后,继续重用夏元吉、蹇义、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一批久经考验、富有治国经验的四朝老臣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同时十分注意攫拔任用正直而有才干的新人,还罢黜了一批无作为或滥作为的庸吏,惩治侵吞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
在明宣宗的大力倡导下,蹇义、夏元吉、杨士奇等大臣向其推荐了大批清廉正直的官员担任府、州主官。
这些人中有许多成为明代有名的能吏、清官。
其中最著名的是况钟。
由于宣宗重用一批类似况钟这样的官员,使得宣德年间的政治较为清明。
除此之外,宣宗还比较注意了解和关心民间疾苦,并要求朝中带头节俭,反对那些向百姓横征暴敛以供帝王享乐和充实府库的做法。
宣宗认为,君王恭俭,则户口日繁,民众安居乐业,国家财赋自然也就充足。
为此,他蠲免田赋,开仓赈灾,救济苍生。
他认为,不管哪里的土地都是国土,只要百姓得以安生就行,民安天下自安。
正是因为这种民本主义思想,使得宣德年间的百姓苛役、租税较轻,生产、生活比较安定。
明宣宗朱瞻基以“促织天子”闻名天下。
何为促织?
就是蟋蟀,亦称蛐蛐。
“促织天子”就是“蟋蟀皇帝”之意。
原来,朱瞻基爱玩、爱斗蛐蛐是出了名的,似已玩蛐成癖,为搜求名贵稀有品种,他不惜一掷千金(这似乎和他极力倡导的节俭之风背道而驰),他对各种蟋蟀的习性了如指掌,几乎成了蟋蟀专家,即便是南宋“蟋蟀丞相”贾似道,恐怕也没有宣宗这般痴迷、专业吧。
俗话说玩物丧志,明宣宗却多欲好动,除了沉溺于玩蛐蛐外,他的兴趣爱好还有很多,譬如蹴鞠(踢球)、射箭、投壶、马球、狩猎、训鸟、书画等等,他都异常沉迷且玩出了名堂。
这么多的爱好,却没耽误治国,难道耽于玩乐的宣宗真的达到了治大国如烹小鲜之境界吗?
史上著名的盛世有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明朝的永乐盛世等等。
这些盛世都是当朝帝王们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兢兢业业搞出来的,唯独“仁宣之治(主要指宣德朝)” 是朱瞻基“玩”出来的。
宣宗爱玩会玩,涉猎又广,但却没荒废朝政,还玩出一个盛世来,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明宣宗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的全盛期,经洪武、永乐、洪熙(中间还有个建文)的苦心经营,大明国力已经达于极盛。
天下太平,民众安居乐业,除北方边境偶有狼烟外,兵戈不起,四海安宁,政事自然就没有那么繁杂了。
除了北御鞑靼,永乐时大张旗鼓的下西洋也已停止,迁都北京时大兴土木的耗费也告一段落,国库的支出也大幅减少,百姓的负担亦大为减轻,自然海晏河清,国泰民安,国内的经济自然蓬勃发展,愈发繁荣。
在政治上,明宣宗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又有“三杨辅政”, 还有一大批清廉正直的官员治理州郡,替他分忧,所以他虽然被戏称为“促织皇帝”,爱好甚多,但都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能有所节制,并未。
因此,他没有像后来的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明熹宗那样,耽于享乐,玩的昏天黑地,不务正业,成为史上著名的荒淫、怠政、不受制约的昏君。
加上明宣宗受过严格的教育,师从“三杨”等名师,在军事上又受到祖父朱棣的指导,加上制定了正确的治国之策 ,又用对了人,在处理娱乐与工作上游刃有余,啥都没耽误,于是在玩乐中开创了一段四海升平的盛世。
当然说他功绩堪比文景有些夸张,但至少让宋徽宗望尘莫及。
【插图源自网络】
参考:
斗蟋蟀是明宣宗的个人爱好,一个皇帝有一些个人爱好,并不影响其成为一代明君,明宣宗被称为“促织天子”,主要是因为文学作品《聊斋志异》的渲染。
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期间,明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持续繁荣的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仁宣之治”,《明史·宣宗本纪》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
意思是说,明朝的仁宣之治如同周朝的成康之治与汉朝的文景之治。
(明宣宗射猎图)明宣宗是明成祖的孙子,明仁宗的儿子,公元1424年,明成祖永乐皇帝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但是仁宗皇帝在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病逝了,仁宗驾崩以后,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明朝的“仁宣之治”一共持续了十二年的时间,宣宗皇帝在位的时间占据了绝大部分。
明宣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外交上有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军事上加强边备,延续了洪武、永乐以来的稳定局面,同时又改变了洪武、永乐年间重典治国、杀伐过度的现象,把永乐盛世继续往前推进,“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称“仁宣之治”。
明宣宗时期制定的一些政策,深刻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宣宗对明朝历史的影响,比明太祖和明成祖对明朝历史的影响还要大。
(明宣宗画像)洪武、永乐年间,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只是“参预机务”,并无固定的职权,宣德(明宣宗年号)年间,形成了“票拟”制度,内阁可以对送达上来的奏章作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再交由皇帝阅览,由于内阁大学士已经对奏章作出了初步的处理意见,所以皇帝无需再一一批答,只需点头同意就可以了,明朝内阁大学士的角色不过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但是呢,由于明朝皇帝对奏章的处理依赖于阁臣的“票拟”,所以阁臣的权力如同汉唐时期的宰相,权力如同宰相,却不能直接监督六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工作,所以,明朝的内阁辅臣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内阁没有一个头头,为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的党争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内阁为什么不能设置宰相一职呢?
因为明朝有祖制,不允许设立宰相。
明太祖时期,严防宦官干政,不许宦官读书写字,以免其窥探朝政,但是到了明宣宗时期,明朝开始在宫中置内书堂教宦官读书写字,重用宦官,这就为明朝后世宦官干政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其实,明朝的宦官干政与汉朝、唐朝的宦官干政,有截然不同的地方,东汉时期的宦官掌握了一部分政治实权,唐朝末年的宦官则掌握了一部分军权,明朝的宦官完全依附于皇权,只掌握了奏折的批红权,只要皇帝稍微勤政,完全自己可以收回批红权。
明朝宦官干政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皇帝故意纵容宦官干政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抗衡外廷的文官集团。
明宣宗时期,明朝形成了文官集团,皇帝依赖于文官治国理政,这对明朝的政治清明有积极的作用,后世所出现的消极作用,都是多种因素偶然叠加而发生的,并不单纯由于明宣宗举措失当而导致的,他也无法预见明朝后世的政局。
明宣宗之所以热爱斗蟋蟀,是因为他的文化水平非常的高,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都有诸如绘画、书法、射箭等个人爱好,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所以,明宣宗的功绩,堪比汉文帝和汉景帝。

参考:
明宣宗朱瞻基斗蟋蟀的事情,正史上是没有的,主要记载在一些野史中。
比如明人吕毖的《明朝小史》,以及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尤其是在《聊斋志异》里形象的描述,让我们对明宣宗爱好斗蟋蟀给民间造成的灾难,有很深的印象。
而明宣宗也被称为“促织天子”。
(明宣宗剧照)那么,明宣宗既然是一个爱斗蟋蟀的皇帝,既然被称为“促织天子”,为什么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会那么高,认为他的功绩堪比“文景”,并且把他和他父亲明仁宗当皇帝时期的一段岁月称作“仁宣之治”呢?
(而且,明仁宗亲实际上只在位了十个月,明宣宗在位了十年。
也就是说,“仁宣之治”其实主要是明宣宗干出来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谈谈皇帝的角色。
根据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君王,其实本身是不管事的,他的存在,只是一种象征意义,是国家元首的标志。
管事的是以宰相为首的政府。
皇帝相当于董事长,而宰相相当于总经理。
如果总经理把各种事情都管理得很好,董事长是不用出面的。
但是,由于古代的国家是家天下社会,没有一个君王能够放心让宰相帮他管天下。
因为既然皇帝是家天下的,那么宰相也可以是家天下的。
当宰相对国家事务进行深度管理的时候,他的心思就活了,他就想把皇帝的家天下,变成他自己的家天下。
也就是说,把皇帝的江山变成他自己的江山。
这样,权臣就诞生了。
(朱元璋剧照)当然了,历史上也有宰相比较大公无私,比如周公,比如诸葛亮等等。
但是这样的宰相是非常少的。
大多数宰相,在有了权力之后,都会变成权臣。
皇权和相权,上千年来都是矛盾。
到了朱元璋的时候,他干脆一下把宰相给废除了。
朝廷中再也没有宰相了,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让皇帝来做主。
明宣宗所处的时代,恰恰就处在朱元璋刚废除宰相不久的时期。
照一般的理解,既然这时候没有了宰相,作为皇帝的明宣宗,应该非常繁忙啊。
何以他还有闲心玩蟋蟀的呢?
而且何以他玩蟋蟀,竟然还玩出了一个“仁宣之治”呢?
事情恰恰相反。
(朱元璋北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宣宗处在一个非常好的特殊时期。
为什么说他处在非常好的特殊时期呢?
第一,朱允炆、朱棣削藩帮明宣宗减除了藩王的威胁。
到明宣宗的时候,他只需要把朱高煦对付了,藩王的威胁就没了。
第二,朱元璋、朱棣多次北伐打击蒙古人,让蒙古人大伤元气,在明宣宗统治期间,没有能力对明朝构成威胁,因此明宣宗不用为此事伤神。
第三,朱元璋诛杀功臣并废除宰相,让朝中的大臣们都不敢托大。
毕竟刚废除了宰相不久,大臣们对于如何应对朝中的事务,没有先例可循,只能小心翼翼地做事。
因此,明宣宗所遇到的大臣,比如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张辅,以及地方上的于谦、周忱这些,都是忠臣。
第四,六部刚在没有宰相的情况下做事,明朝中后期那种大臣们朋党之争,冤冤相报,扯皮纠纷的事情,还没有形成。
所以做事的效率非常高,把朝廷事务处理得很好。
总之,明宣宗确实遇到了千载难遇的好时机,再加上他本人也比较聪明,因此,根本不用他出面,国家都治理得很好,他当然有非常多的闲暇,玩玩蟋蟀,其实是毫无影响的。
(参考资料:《明史》)
参考:
明宣宗以“促织天子”闻名,此问题的逻辑应该在于促织=玩物丧志=荒废朝政=昏君,接下来貌似要=亡国了,但是很奇妙竟然能够=仁宣之治,真是不可理解。
要想让这个等式成立,其实很简单,促织≠玩物丧志≠荒废朝政≠昏君,这么看起来仁宣之治是不是就差不多说的通了。
事实上,斗蛐蛐仅仅是明宣宗的一个小爱好而已,如果斗蛐蛐能够成为他生活的全部,那他与村东头的牛二有什么区别?
明宣宗不仅斗蛐蛐,他玩的东西海了去了,如果要论玩,朱瞻基绝对能玩出花,用现在的话说那真真是“帝花之秀”。
明宣宗玩什么这位玩主喜欢玩什么呢?
这么一说就得把他玩的东西分类了:体育方面1、射箭。
射箭自古以来就是儒家“六艺”之一,朱元璋开国又定了大射之礼。
一般人射箭也真的是射一射而已,天子则不同,有一整套礼仪规范,会细致到如何作揖、如何持弓、如何进退等等。
玩主皇帝还写了《述骑射》。
2、蹴鞠。
玩主皇帝曾作诗:“密密清阴接贝宫,锦衣花帽蹴东风。
最怜宛转如星度,今古风流气概同。
”3、击马球。
这需要高超的骑术和球技。
4、捶丸。
这个游戏与马球类似,不过是“步打球”,不需要骑马,类似现在的曲棍球。
5、投壶。
这就类似于现在的飞镖了。
6、射猎。
这是一项大型的户外运动,自古帝王都有射猎的传统,我们这位北伐蒙古的天子自然也很喜爱射猎。
宣宗也作了大量关于射猎的诗词,如《平原猎骑赋》、《重阳》、《居庸秋晓赋》、《居庸关铭》、《雪晴观猎》、《校猎归次清河写景述怀二首》、《清河道中小猎》等。
宠物类1、促织。
如问题所说,按当时的话说叫“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
”按照民间的说法,此举无比奢华糜烂,但对于帝王而言,玩个蛐蛐就和王思聪去一次ktv一样,为何没有人说王思聪一晚上花几百万,就是败家子呢?
2、禽鸟。
①猎鹰。
宣宗的猎鹰大多是朝鲜进贡的海东青,同样玩主皇帝作了大量诗词,如《清河道中小猎》、《鹰》、《苍鹰赋》等等。
②斗鹌鹑。
对,没错,鹌鹑不仅是吃蛋,还可以用来斗。
③调鹁鸽和鹦鹉。
玩的开心了,宣宗也作画、作诗,如《金盆鹁鸽图》、《桃花鹦鹉图》。
3、养小猫小狗。
萌宠同样是他的绘画题材,《双犬图》、《一笑图》、《花下狸奴图》等等,现在大家也叫自己猫奴、铲屎官,这算玩物丧志吗?书画类宣宗真的是文武双全,从前面的娱乐活动中已经见到了他的文采,如果搁现在必然每天要发无数的朋友圈。
他在《御制诗集序》中说 :“朕喜吟咏,耳目所遇,兴趣所适,往往有作。
”朱瞻基创作的诗文,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近千首
明人王世贞评价:“宣宗书出沈华亭兄弟,而能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发之。
”其他1、宣宗还喜欢祥瑞,如孔雀、景星、庆云、灵芝、白象、白兔、白鹿、白鸟、白鸲鹆、白雉、白雁、白燕、白鹳鹆等。
2、喜欢旅游。
3、喜欢古琴。
4、游船。
娱乐与政事从上面我们看到了宣宗皇帝凡所能玩,无所不玩,但是喜欢玩对政事也没有什么影响。
宣宗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全盛时期,天下太平政事自然也没有那么多,朝中还有三杨辅政。
仁宣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边患,停了北伐,下西洋的活动也宣告停止,没有什么大型的国家工程需要营建,国家没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百姓也没有什么大的负担,自然国泰民安。
朝廷不折腾,国内经济自然越发繁荣,因此这十年与文景时代颇为相似。
这位玩主皇帝虽然个人娱乐比较奢华,但毕竟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他的游玩都能有所节制。
我们可以看到他玩的项目很多,如果沉迷于某一项,别的也就顾不上了,他玩的其实比较高级,每一个娱乐项目都要以诗文记录。
另外,他的宫廷娱乐也恰恰反映了海晏河清的盛世。
我们这位皇帝受到了很严格的皇家教育,师从三杨等人,军事上又受其祖父指导,从小就以“皇太孙”的身份亲政了。
处理娱乐与政治可谓游刃有余,这与宋徽宗等人有天壤之别。
宣宗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什么也不耽误,轻轻松松考上北大,毕业了找到好工作。
至于游戏,谁不爱玩?
参考文献:许冰彬《从宫廷文物看明宣宗的娱乐生活》谢贵安《天理与人欲的动态平衡: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
参考:
施政上,应该说是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生活上,则应该是个挺有趣的人。
先看看朱瞻基登基时候的历史背景:有利的条件是,该折腾的,前面朱棣已经折腾完了,大兴土木,大举用兵,都由朱棣完成,他接手的是一个内无耗大工程,外无致命边患的帝国。
不利的条件是,朱棣多年折腾,国家已经是超负荷,且有一个虎视眈眈的二叔在随时准备夺位,藩王问题是一个定时炸弹。
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的历史使命主要有2个:1、让国家完成从开创到平稳发展的转变2、解决藩王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应该说,他完成得非常好。
第一个使命,他爹朱高炽已经初步扭转了国家的方向盘,给了他一个好的开端。
他接下来就是教科书上见惯了的,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了。
在他这10年里,的确是不折腾,不给百姓加负担,给了这个负担日重的帝国喘息的机会。
他手里的大明帝国还算既平和由繁华,完成了历史的转身——嗯,在他儿子那里不小心闪了腰,这是后话。
第二个使命,在他二叔终于造反了之后,他选择御驾亲征,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就解决了这场叛乱,把帝国的损失压到最低。
接下来就是绵里藏针地向其他藩王开刀,或明或暗的逼藩王们交出受众的军队,加大对藩王的限制,让他们再也扑腾不起来,造反不起来。
困扰明朝数十年的藩王问题终于在他手里尘埃落定。
应该说,一个皇帝,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执政期间国家的情况也算安定,就算是明主了。
所以说朱瞻基的评价在明朝皇帝里,向来也比较高。
宣宗是爷爷嘴里的我家太平天子,是臣子们眼中的小太宗。
还是有不少粉丝的。
宣宗是个很幸运的人,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说的话。
他的政治生涯中并没有遇到什么强劲的挑战。
他有一定的才干,可以擒叔叔,破朵颜。
但是真正遇到牵扯大局的问题,会显得犹豫不定。
对于安南的弃守,他倾向于弃,又不甘心于弃,在选将的一再失败后,无奈的接受了弃的事实。
对于国都的选择,他不愿回南京,但是也不名正言顺的确立北京,南京依然是京,北京依然行在,仍然是仁宗未完成的局面。
他死的时候,内地的民变已有萌芽,外部的瓦剌坐大。
虽然事情要到正统年才会变得棘手。
感叹一句,东南的民变 西南的苗乱 北方的蒙古在正统十三年同时爆发,于谦能处变不惊,次第平之,确实是社稷之才。
宣宗能否处理好那种全面危机的局面,也许要打问号。

参考:
明宣宗朱瞻基虽然只做了十年皇帝,却给大明皇朝创造了一个“仁宣之治”!明朝史学家谷应泰对朱瞻基的评价是:“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他认为朱瞻基时期的“仁宣之治”就好比是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汉景之治”。
然而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位皇帝却被人称为“促织皇帝”(促织:即蟋蟀、蛐蛐),这是什么原因呢?
历代皇帝的野史趣事更容易让人记住人都是有猎奇心的,如果让百姓记住某位皇帝的功绩可能有点难度,但要问他们皇帝有过哪些糗事,有过哪些奇闻,大家肯定会如数家珍。
明宣宗朱瞻基就是如此,大家都记住了他喜爱玩蟋蟀的趣事,却忽略了治国的丰功伟绩。
朱瞻基虽然被史学家所称颂,但在野史上却对他有不少的负面记载,特别是在玩蟋蟀这件事情上,记录了他为了得到好的蟋蟀不但劳民伤财,还导致一户百姓家破人亡。
这件事记录于明人吕毖的《明朝小史》中,原文如下: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
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
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
译文:明宣宗皇帝特别喜爱斗蛐蛐,为了得到更好的蛐蛐,他还派人前往江南寻找。
一时之间蛐蛐的身份暴涨,最贵的时候涨到了十多金一只。
当时在枫桥(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有一位粮长受到郡守的派遣,要他去找好的蛐蛐。
久经寻觅后终于找到一只非常好的蛐蛐,这位粮长非常高兴,准备用快马给郡守送去。
他的老婆听说要用快马送昆虫,心里非常好奇,便打开蛐蛐罐想一探究竟,没想到蛐蛐跳出来逃跑了。
于是她非常害怕,自杀身亡。
等粮长回来后发现妻子自杀非常伤心,而且想到郡守那边也不知如何交待,害怕要被刑罚,也自杀了。
这是关于明宣宗朱瞻基因为玩蛐蛐而导致百姓家破人亡的故事,但仅仅是出现在野史中,未经考实。
明宣宗的功绩明宣宗在位期间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且当时人才济济,像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文臣,还有名将张辅,又有于谦等人辅助。
正所谓君王正,臣子明,国泰民安,有凤来仪。
明宣宗能得到这么多贤人的辅助,他自己也肯定是有德之人。
所以明宣宗虽然在生活爱好中有瑕疵,但不影响他成为一位好皇帝!
参考:
客观来说,明宣宗朱瞻基算是明朝为数不多的明君。
他继位之后审时度势,深刻把握了大明王朝已经被他爷爷朱棣折腾得奄奄一息这一时代特征,果断采取全面收缩的战略,什么燕然勒功,塞北清尘都是虚的,不如休养生息来得实在。
于是乎,朱瞻基放弃了自朱元璋一直采取的对北方的攻势,将国防战略转向防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就要被动挨打,只是不再去主动找事儿。
面对和瓦剌勾结的兀良哈蒙古,朱瞻基重拳出击,亲自带人去抄其老巢,彻底打服了兀良哈。
永乐时期安南被纳入明朝的直接控制,但当地人民并不甘于亡国,中南半岛北部掀起了巨大的反抗浪潮,驻守的明军在安南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朱瞻基见状,也知道安南独立已成定局,也就不再强求,下令明军撤出,承认安南复国。
东北地区的奴儿干都司,朱瞻基虽然没有放弃,但也不像他爷爷朱棣那么热衷直接插手当地事务,减少了对当地巡视次数,而将管理权限授予当地少数民族首领。
至于明朝引以为傲的大航海,朱瞻基进行了一次后也果断停掉——这玩意的投资回报比太小了。
一切对外政治、军事行动停止后,朱瞻基开始恢复几乎被朱棣搞垮的大明朝。
朱棣在位期间不仅军事行动频繁,劳民伤财,而且大兴土木。
为迁都北京,朱棣下令重新修缮大运河。
大运河必经之地山东是靖难之役的重灾区,当地人民已饱受战乱之苦,哪里能再经得起大规模民夫征发?
忍无可忍的山东人民终于爆发了,在白莲教女首领唐赛儿的领导下,山东人民揭竿而起,向朱棣和他的官僚、军队释放怒火。
虽然唐赛儿起义最终失败,但国家动乱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
朱棣最后一次北伐前,户部尚书上奏钱粮储备已经告罄,劝朱棣停止北征。
但朱棣不仅不听反而将之下狱,结果最后一次北伐徒劳无功,白费资源。
朱棣本人也在返回途中去见朱元璋。
朱瞻基短命的爹朱高炽没来得及收拾烂摊子也撒手西去,收拾旧山河的重任便落在了朱瞻基肩上。
朱瞻基停止对外行动的同时,也大力整顿内政。
他从明朝中央机关入手,任用贤能,提拔杨士奇、杨荣、杨 溥、夏原吉等行政能力出众且品性端正的大臣进入内阁,成为明朝政府的决策核心,以提高行政的质量和效率。
之后,朱瞻基对官僚队伍展开大规模的整顿,先是改作为监察机关的督察院,调整人员结构,将公正耿直之士调入督察院,保证了监察权的正确行使;
同时进一步细化督察院职责,使之运转更为高效,职能更加清晰可循。
地方行政改革上,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开始将承担中央巡视职能的巡抚树立为地方行政一把手。
民生领域朱瞻基也重点抓。
他颇得汉朝初年政治思想的精髓,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以赋予所有权的方式招募流民开垦荒地,提高农业产量。
对于与民争利的官员,朱瞻基毫不手软,坚决打击。
因此,在朱瞻基的治下,明朝逐渐从永乐末年水深火热的局面中恢复过来,社会整体向好发展。
尽管朱瞻基有些个人爱好,如斗蛐蛐,并多次被大臣上书“教育”,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政绩。
说白了,谁没点儿业余爱好?
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剩下的时间想怎么放松都不为过。
生活在君主专制的年代,朱瞻基这爱好可以说是一股清流,既不用像宋徽宗那样全国搜寻花石纲,搞得民间人心惶惶;
也不用像朱厚照那样到处抓小姑娘,不仅于道德上有损且破坏社会秩序。
对帝王而言,即便私德有亏也不影响伟大,公私要分明,何况斗蛐蛐也不是啥不道德的爱好。
所以朱瞻基虽然被戏称为“蛐蛐皇帝”,但他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皇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参考:
大明宣总朱瞻基的画像。
感谢明史迷的好问题。
斗蟋蟀,只是他的兴趣爱好之一,所谓“促织皇帝”是小说《聊斋志异》里的说法。
明宣宗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很有成效的,所以,史学家对他的正面评价更多一些。
“促织天下”: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朱瞻基是永乐帝的皇长孙,很得朱棣的偏爱。
他自幼聪慧好学,因此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
他在绘画上很有造诣,他还喜欢射猎、美食和斗促织(蟋蟀)。
特别是斗蟋蟀一项,可谓是前无古人。
为此,明末清初的吴伟业还作有《明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促织》里的皇帝正是明宣宗朱瞻基,也因此他留下了“促织天子”的雅号。
不过,他的爱好却引起了大臣特别是言官的担忧。
大臣们都劝谏宣宗多读书,少玩乐,还有人因此而被下狱。
《明史.戴纶传》就讲了这件事。
据其所载:顷之,(戴纶)复以谏猎忤旨,命参赞交阯军务。
无何,坐怨望,并逮至京,下锦衣卫狱。
帝临鞫之,纶抗辩,触帝怒,立棰死,籍其家。
诸父河南知府贤、太仆寺卿希文皆被系。
而长懋在狱十年,英宗立,乃得释。
大明宣宗画作:《戏猿图》(局部)轴(1427年)。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大臣的担忧是多余的,因为朱瞻基治国理政很有一套。
“仁宣之治”:治国理政很有一套明宣宗在位十年(1425年-1435年),与他“五伐漠北”的爷爷和享国太短的父亲相比,他把治国理政的重点放在了内政上。
其一,休兵养民。
朱瞻基一改他祖父成祖皇帝在位时的讨伐政策,最显著一点就是主动从交阯撤兵,停止了大规模武力征讨,从而减轻了财政负担。
其二,重用三杨。
和他父亲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二朝元老兼阁臣杨士奇、杨荣和杨溥等人的建议,权力运行更加有条理,政治较清明。
大明宣总画作《三阳开泰》轴 ,此轴有很深的寓意。
其三,整顿机构。
他罢免了“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和“年老体疾”的官员,对官员队伍进行了精简和裁冗,一时间使朝风大振。
同时,严把官员队伍的入口,限制入仕的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
这个措施在淘汰冗员的同时,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效率,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施政措施。
其四,纾解民困。
宣宗在位时实行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如减免税粮、复业流民和赈灾救荒等,缓和了阶级矛盾。
其五:七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1年1月),宣宗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
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
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在朱瞻基这里划上了休止符。
大明宣宗执政的十年,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
也因此,史书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如《明史》所赞:“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祖。
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
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
岁不能灾。
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综上,斗蟋蟀的“促织天子”是他;
执政十年,成为“治世”的也是他;
这二者合在一起,其实并不矛盾,合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大明宣宗朱瞻基的形象。

参考:
世人皆知明宣宗爱斗蛐蛐,可这只是一个爱好,并不影响他是一位优秀的守成之君。
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备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13岁被立为皇太孙,朱棣不但为他挑选良师,还不忘言传身教,出征把他带在身边,教他带兵打仗,经过农家都带他去看看,让他以后做个体恤百姓的明君。
朱棣的教诲对朱瞻基的帝王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瞻基在政治和文化上成就很高,重用贤臣,最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在位期间人才济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迅速。
史学家们称之“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性格宽仁,以仁政著称。
对于意图不轨的叔叔朱高煦、朱高燧,他都力排众议予以保全。
对于废后胡氏,一直以皇后的用度供养在后宫。
朱瞻基在位期间重视农业,以安民、爱民为本,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就是朱瞻基的内心写照。
出外巡查经过农田时,他都要去看看庄稼的生长状况,心情好的时候自己还要亲自去犁田,告诫官员百姓劳苦,要惜之爱之。
朱瞻基在政治方面,重视了内阁制度,在增加办事效率,对宦官进行正式教育,但是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宦官干政埋下了祸根。
宣德时期进行了财政改革,减轻赋税,避免了人口外逃,特别是自然灾害,庄稼欠收的年份合理的赋税对百姓生存至关重要。
宣德五年,宣宗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就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壮大国威,不久明朝周边的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数十国前来朝贡明朝,几乎是每年都来。
朱瞻基不满于许多达官显贵不问国事,沉迷酒色,当时妓女遍天下,于是朱瞻基下令扫黄,严肃法纪。
只是他没有想到他死后,被压制的酒色之风反弹,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后来的发展偏离了预期,不是他能控制的。
有人说,朱瞻基并无政绩,只是实行仁政,对官员好,所以官员们大肆歌颂他,为他留下了美名。
小编认为,他是守成之君,他要做的并非是开疆拓土,而是解决前人留下的积弊,让国家健康平稳的发展,增加国家核心竞争力。
在这点上,明宣宗作为可圈可点!
参考:
明朝文人吕毖所著的《明朝小史》里讲了一件事,说是朱瞻基喜欢斗蟋蟀,派人到江南购买,致使江南的蟋蟀涨到十多金一只。
枫桥有位粮长,受郡督之命四处寻找优良蟋蟀,好不容易找到一只,身上带的钱不够,用所骑的骏马换取。
回家后向妻妾吹嘘此事,妻妾很想瞻仰值一匹骏马的蟋蟀长什么样,便趁他外出偷偷掀开笼子看,谁知蟋蟀一跳跑没影了。
妻妾不由得万分恐惧,自杀了,粮长回来发现蟋蟀没了,老婆也死了,担心被治罪,也自杀身亡。
此事漏洞太多,很可能是文人编排出来讽刺天子的。
不过,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的确热衷于斗蟋蟀,蟋蟀又被称为“促织”,因而他有个“促织皇帝”的外号。
但那又怎样?
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爱好,只要做好本职工作,私下爱玩什么别人管不着。
那么,朱瞻基的本职工作做得好吗?
咱们可以来看看他做过哪些事。
朱瞻基从小就得祖父朱棣的宠爱。
《明史》记载,朱瞻基出生那晚,朱棣梦到父亲朱元璋给了他一块象征着权力的大圭,还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大为欣喜。
忽听下人来报皇孙出生,赶去一看,见长得很像自己,更高兴了,视他为吉兆,从此对他尤为不同。
甚至因此而下定了起兵靖难的决心。
长大之后的朱瞻基不负朱棣所望,身体健康、文武双全,多次随朱棣远征漠北。
朱棣本来对肥胖体弱、过于宽仁的长子朱高炽不满意,因有朱瞻基这“好圣孙”,才放弃喜爱的次子朱高煦,立朱高炽为太子。
在朱棣这里,朱高炽就像个帝位过渡人,主要功能是通过他将皇位传到爱孙朱瞻基手里。
事实也如此,朱高炽登基不满一年就驾崩,朱瞻基继位为皇。
继任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大家都知道,朱棣当上皇帝后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但朱高炽少年时被朱元璋召到南京读书,对南京很有感情,想迁回去。
恰逢南京地动,便派朱瞻基前去考察。
谁都没想到,朱瞻基还没回来他就去世了,大臣们赶紧派人去找太子。
而汉王朱高煦一直对龙椅虎视眈眈,得知此事后,在路上设伏,打算做掉大侄子,再来一次藩王入继大统。
但朱瞻基运气好,逃过叔父的截杀,安全抵达京城,从容登基。
朱高煦不甘心,于次年谋反作乱,朱瞻基御架亲征,战略定得好,轻轻松松就瓦解了朱高煦的反叛势力,逼得朱高煦主动投降。
朱高煦的下场是挺惨,被朱瞻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扣住活活炙死,儿子也全部被杀。
可这并不让人同情,朱瞻基忍他够久了,只怪他太作。
朱瞻基此举还震慑住了另一位也有异心的叔叔赵王朱高燧,其他藩王更是安静如鸡,不敢跟朝廷叫板。
当年建文帝朱允炆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处境还比朱瞻基好得多,毕竟他是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定的,但结果如何?
只能说朱允炆的政治才能远远不如朱瞻基。
通过平息朱高煦的叛乱,朱瞻基还树立了个人威望,朝中老臣欢欣鼓舞,都觉得这是英主,因而政令通达,上下一心,政局趋于稳定,没出现“新君继位、国朝不稳”的状况。
可以说这是朱瞻基作为皇帝的第一笔政治资本。
此后,朱瞻基任用贤能,并在祖、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政治机构,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该赈灾赈灾,该减税减税,该抚民抚民。
朱元璋、朱棣时期对外征战频繁,此时也该让士兵和百姓歇一歇了,因而他的政策是很合时宜的。
又有一年,朱瞻基担心秋高马肥时胡人侵犯边疆,亲自驻扎喜峰口以待敌军,以三千精锐骑兵迎战兀良哈部万名铁骑,还打了胜仗。
可惜朱祁镇没有继承他的军事才能,在土木堡之变中白白葬送数十万明军。
在朱瞻基的治理下,大明政治清明,贤臣当世,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等;
武有张辅,地方上又有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人才济济。
百姓安成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另一个繁荣局势,后世称为“仁宣之治”。
在这里,不能抹杀明仁宗朱高炽的功绩,他所定下的爱民仁政开了头,但如果没有朱瞻基的坚持与守卫,盛世也不一定能来临。
可以说朱瞻基具备明君的所有素质。
所以,史学家评价朱瞻基的功绩堪比文景,这一点也不夸张。
就算他爱玩蟋蟀,那也是瑕不掩瑜。
要说他唯一的问题,大概是宠爱孙氏,生了朱祁镇这个败家子。
码字不易,劳动您的小手手,
所以很多人称他为蟋蟀皇帝。
但是明宣宗在位十年,和他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十个月期间被后人称为‘仁宣之治’。
这个时期的明朝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指数非常高。
而从在位时间来看,很明显‘仁宣之治’的主要功劳应该属于朱瞻基,那为什么一个蟋蟀皇帝能够创造出十年的仁宣之治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玩蟋蟀不影响治国很多人有一个误区,玩蟋蟀等于玩物丧志然后就是昏君!这个误区来自于历史上大部分的昏君和亡国之君。
比如宋朝的宋徽宗赵佶,明朝的明熹宗朱由校,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和昏君,都是玩物丧志的代表。
但是还有开创盛世的代表,比如说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非常喜欢玩的皇帝,但他开创了开元盛世!然而后来安史之乱并不是因为他好玩,安史之乱的原因非常复杂,唐玄宗好玩仅仅只是一部分原因,甚至占了极小极小的原因。
并且朱瞻基并不是只会玩蟋蟀,他对一系列玩的都很有兴趣。
比如蹴鞠、投壶、狩猎、训鸟、书画等等。
皇帝总是有时间来玩一玩的,只要不影响治国就可以。
而现实是朱瞻基的玩确实没有影响治国。
二:朱瞻基有很多明君方面的政举朱瞻基并不只会玩,我们来列举一下他明君方面的一些政举。
①加强皇权:看起来朱瞻基喜欢玩,但是他把控皇权的能力并不比他爷爷祖父差。
首先先解决了藩王的问题!成年老练的朱高煦造反就是被这么少年成熟的朱瞻基灭掉的。
还恫吓了朱高燧,逼他交出了兵权。
②任用贤臣:明朝非常有名的‘内阁三杨’就出现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
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当然除了三杨,还有很多的贤臣。
这些贤臣帮助朱瞻基打理政务,以国家大事为重,将国家治理地井井有条,百姓安居立业。
朱瞻基也非常信任这几位贤臣,并且虚心纳谏,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③北击蒙古,撤兵安南:对于必要的军事行动,朱瞻基还是非常支持的。
据记载,朱瞻基对于北击蒙古还亲自出征,并且亲手射杀了敌人。
对于不必要的军事行动,朱瞻基还是选择放弃。
比如说放弃安南,安南这个地方是块鸡肋,可夺可不夺,朱瞻基为了民生百姓,果断放弃。
他还不忘把军队腐败的一些情况清查了一遍,使得明朝军事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④鼓励商业农业发展,减轻赋税。
朱瞻基在位期间,仅仅是几场军事行动,然后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然后还将一些地区减轻赋税,清除官员的贪污行为。

综上所述,朱瞻基算得上是功大于过的好皇帝。
三:明朝国力达到鼎盛,朱瞻基有资格玩蟋蟀朱瞻基的仁宣之治是建立在朱元璋、朱棣、朱高炽三代明君的基础上的。
(当然中间还有一个朱允炆,朱允炆和朱棣同辈,他也为仁宣之治出了一部分力。
)明朝国力到了朱瞻基的时期已经达到了顶峰。
当时还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这得益于朱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所以明朝的仁宣之治并不是朱瞻基一个人的功劳,就像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和他的祖祖辈辈共同努力下才有的成果。
参考文献:《明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