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君崇祯亡了国昏君赵构却绵延百年宋朝
一个王朝,及便再腐败,也会苟延残 喘若干年。
若想稀里哗啦就倒台子了,那只有一个因素,\"内忧外患\"有人从中帮忙。
明崇祯皇帝,非常勤勉,但是他接过了个乱摊子。
当时明王朝国力不算太弱,只是所有的钱都在少数人手里,官隶建制混乱,能用的人少,拆台的人多。
后来的清朝之所以入主中原,多亏了李自成等人帮忙。
是流寇牵制了明王朝的国防力量,使后金有机可剩。
准确地说,是李自成灭的明朝,而非后金。
逼着李自成造反的是明朝那些大财阀,大地主资产阶级。
崇祯虽然刚愎自用,但还不至于亡国,造成明王朝覆灭的第一原凶应该是那些大贪官,大资产阶级财阀。
与此相比,南宋之所以延续那么多年,他具备了一个外在原因。
当时的北金没有决对的实力统一中原。
相反,他需要南宋这个盟友和他一起对抗西边的蒙古势力,也就是后来的元朝。
赵构杀害岳飞,也是有原因的。
秦桧虽是南宋丞相,实则宋金两国的中间人。
金国对抗岳飞的同时,他还要对抗蒙古。
如果认由岳飞打下去,事必造成内耗,给元朝以可剩之机,到最后金灭亡了,南宋也保不住。
象岳飞这样精明的人,他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岳飞之所以夺夺逼人,是趁此良机收复一些失地,把徽秦二帝迎接回朝。
假如如了岳飞的愿,南宋王朝是否改变国策,朝着不利于当前局势方向上发展,这很难说。
历史就是历史,留给后人评说吧,这也是历史的魅力。
欢迎评论,。
参考:
虽说明末和北宋末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面临大变局,崇祯皇帝朱由检是越努力,反而导致明朝的崩溃加剧;
而赵构顾头不顾腚,一味逃跑、耍赖,最后竟然开创了南宋基业,为大宋续命150多年。
无论是朱由检还是赵构,面临的局面可以说都是极端不利的。
只不过朱由检面临的是大厦将倾的局面;
而赵构面临的是昔日繁华已成人间炼狱,父兄都已被金人掳去,自己由于在外意外逃脱厄运,否则自己再努力也是白搭。
朱由检也是年轻有谋略之人,收拾魏忠贤的时候,其手段也堪称教科书。
在权谋方面可以说并不弱于赵构。
赵构的权谋手段反而显得相对简单。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朱由检还是被东林党洗脑太甚,充满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和缺乏担当。
朱由检自己亲手打掉了阉党,却发现没有更趁手的傀儡,而东林党的作用似乎仅仅适用对阉党的内斗。
所以万事自己只能站在台前去处理。
遇到需要耍赖和腹黑的地方,则没有人愿意挡在他的前面做白手套。
这或许就是朱由检最大的无奈。
而赵构则完全不一样,他更明白乱世真谛。
赵构一听见金兵追来了,自己吓得往海里躲,其他人拦都拦不住。
但客观上只要保住了赵构自己,就保住了大宋朝。
而反观朱由检,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像诅咒一样困住他,所以才有临终遗言“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看起来很伟大,但是他真爱百姓,百姓就不会灭他的国了。
客观就是朱由检死大明国灭。
伪楚张昌邦说我这个皇帝是金人封的,德不配位,应当让给康王赵构。
赵构捡到皇冠就往头上戴,完全不管帝祚来路正不正?
而反观朱由检,“正统”二字比命重要,这要是得国不正,何谈守国门,死社稷?
朱由检在遇到李自成求封王、后金谈和、送太子去南京、迁都避险,这些可以暂缓事态彻底往亡国方向发展的选择上,都无法妥协,何谈涉及“正统”问题?
赵构起用秦桧这个白手套打压主战派,另一方面给了秦桧无数的特权。
如此避免了和金人的交战,而处处依仗拥兵的武人。
而用文人压武人,避免了“苗刘兵变”层出不穷的恶性事件。
然而赵构自己也躲在秦桧的后面瑟瑟发抖,靴子里随时藏着匕首。
而朱由检又敢信任谁?
又何来白手套?
最典型的袁崇焕,平台召对,第一次给了袁崇焕前所未有了权力;
第二次就当着祖大寿的面捆了袁崇焕打入死牢。
吓得祖大寿连夜带着关宁铁骑逃回辽东,完全不顾后金军队还围着北京城转。
赵构的儿子吓夭折了,自己吓成了阳痿,最终仍然活了80多岁,所谓好死不如赖活。
而朱由检却杀了自己的女眷后,自己吊在歪脖子树上,留下了一大堆遗憾“大臣皆可杀”。
朱由检临终前的很多想法,完全都是出于自己的臆想。
因此特别是皇帝在乱世当中,首先考虑的是要自己活着,自己活着方可图将来;
其次千万不能有任何的道德洁癖,道德洁癖堵死了危机处理的其他选项;
再次,要甘于躲在幕后,如此面临危机才有转还的余地。
参考:
因为这两个皇帝本身的能力不一样,还有就是身边大臣的思想成分也不一样,赵构身边都是有政治远见的“奸臣”能够为了赵构分忧,必要时候为了保住自己和皇帝的命,什么脸面、名声都是可以不要的,在面对艰难选择的时候,都会对皇帝说:陛下,只要您在大宋就在,依臣之见您还是躲躲吧!赵构欣然接受;
而崇祯身边的都是饱读诗书,知道礼义廉耻的“忠臣”,都是把名声看的比命重要的主战派。
史载:崇祯皇帝眼看着大事不妙,凭着京城这点人防不住李自成,就召集群臣决定去南方躲躲,毕竟大明几百万军队还在,打回来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没想到这个时候满朝大臣跪倒一片大呼:陛下,不可啊!您这样置祖宗颜面于何地?
崇祯一听为难了:罢了,众位爱卿,为今之计当如何是好?
众臣不语,崇祯皇帝又说了:要不你们谁去到李自成那里议和?
只要他退兵,答应他的条件。
这一下群臣反应就激烈了,一个个的打呼:陛下,您忘了赵构与秦桧的下场了吗?
那可是要遗臭万年的,依臣之见,为今之计唯有死战到底。
崇祯一听绝望了,仰天长叹一声:那就战吧!命令一下没多久他就发现,大臣们全都找不到了,全跑了。
崇祯仰天怒吼:这就是朕的臣子?
这就是朕的忠臣?
大笑几声拔剑杀光了后宫,自己上吊去了!没多久大明几百万军队投降了十万清军!
参考:
崇祯帝亡国,高宗赵构绵延宋朝跟个人因素有一定关系,主要还是跟大势有关。
崇祯皇帝是勤政的皇帝,死于社稷,留下遗书,告诫李自成农民军可以分裂自己尸体,不要伤害百姓。
许多人对崇祯帝亡国持同情态度,把崇祯帝划为明君系列。
崇祯帝在位期间有做对的地方,也有做错的地方。
其实明朝灭亡是历史发展规律,崇祯帝接手的是烂摊子,他本人很难扭转明朝灭亡的趋势。
明朝1368年建立,到1644年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存在了267年。
有一种观念认为明朝实亡于万历帝。
万历年间三大征获得胜利,但是也消耗明朝大量财富,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很多时间不上朝,各种矛盾逐渐养成激化。
万历帝和崇祯帝之间几位皇帝在位时期不长。
总之,明朝末年天灾人祸,陕西、河南等地大旱,民不聊生。
明朝藩王占用了大量财富,国家财力供应藩王负担过重,成为去不掉的毒瘤。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和农民矛盾加深。
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宦官之间矛盾,宦官和文官之间矛盾都影响了明朝稳定强大。
明朝末期许多文臣武将没有信仰气节,见风使舵,大量向对方投降,崇祯帝遗书说文官个个可杀也是有原因的。
民变不断,东北满清崛起,明朝受农民军和清军双重打击。
明末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明朝气数己尽,崇祯皇帝再努力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步伐,灭亡是必然。
赵构算南宋开国皇帝,说赵构是昏君主要来自一些文学戏曲作品,赵构有被冤枉背锅嫌疑,赵构识人用人处理政务能力还可以,不十分糟糕,甚至政治手段比崇祯帝还强。
赵构主要污点是和秦桧一起害死主战派岳飞,主张与女真金朝议和,不收复被金朝侵占去的土地。
南宋延绵百年有原因的。
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167年历史。
南宋1127年建立,1279年灭亡。
北宋灭亡具有戏剧性,不是综合国力赶不上金朝,主要是徽钦二帝和主和投降派操作不当而亡。
康王赵构侥幸没有被金军俘虏押送东北,在宋朝遗留的文武大臣拥护下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史称南宋。
南宋建立初期,金军凭灭北宋余威继续进攻南宋,想消灭南宋。
高宗赵构启用岳飞、韩世忠、刘琦、吴玠和吴璘兄弟等等善战将领抗击金兵。
由于南宋人口、经济等综合实力强于金朝,在南宋和金朝互相攻打过程中南宋逐渐强于金朝。
赵构害怕在抗金过程中自己皇位丢失,也担心最后打不过金朝或者害怕战争影响南宋经济。
宋朝皇帝似乎有一个特点,宋太祖赵匡胤玉斧一划,放弃了云南大理地区;
澶渊之盟,在宋军胜利情况下签订的,还要赔给辽国物资财富;
赵构也是在宋军捷报频传下主张议和。
赵构和秦桧等置丢失国土于不顾和金朝议和而冤杀了杰出抗金将领岳飞。
这是赵构最大污点,因此背上洗不掉的千古骂名。
赵构记忆力强,善于书法,有一些才华和能力,缺点是对金一味求和,缺乏收复失地决心信心,八十一岁而亡。
南宋重文轻武,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国民经济总值占当时世界相当高的水平,国内各种矛盾相对较少,最终亡于蒙古族元朝的入侵。
崇祯帝朱由检和宋高宗赵构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君王,他们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能发挥很大作用,但不能起绝对作用,不能改变历史规律。
参考:
枯树与壮木不可比,崇祯时期的明朝好比是棵枯树,浑身生满了虫,树根也腐朽烂掉了,只要大风一吹便会倒下。
而赵构时期的宋朝则还是一棵枝叶茂盛的壮木,只是被台风扭断了树木,台风一过照样还会发芽抽枝。
从朝从朱元璋开国到崇祯登基时,已经过了二百五十多年,期间经过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时期近七十年的强盛辉煌,又经过朱祁镇到朱厚熜时期一百多年的平稳腐朽,到了万历皇帝时已经百病缠身了。
万历又二十多年不上朝,任由朋党折腾,三大征又抽干了明朝最后一滴血。
等到崇祯登基时辽东的努尔哈赤已经建立了后金,东北尽失。
国内连年天灾,农民起义大规模暴发。
朝廷受东林党把持,大臣们个个自私自利,互相攻伐权斗,这个时候的明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再世也救不活了。
而崇祯并非明君,他的“明”只是后世可怜的。
一没有扭转乾坤之才,二没有改革朝政的良策,三没有知人善用的才智,生性多疑,性格乖张,大批有才干的忠臣良将都被他处死,最后落了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说他勤政,可勤不出好成绩有什么用?
宋朝在宋徽宗时虽然也是腐败昏庸,但宋朝还没有烂到骨子里,农民还相对能安居乐业,当时的方腊、宋江起义只是很小的农民暴动,而且很快便灭亡了。
宋朝的政治结构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反过来说宋朝的皇权专制程度不高,士大夫有很大的自主性,地方官也有很大的自治性。
宋朝商品贸易发达,民众较为富足,没有明未陕北食不裹腹的悲残情况。
宋朝的“靖康耻”有点象唐朝的“安史之乱”,是被突然拦腰截断,但是国运也远未尽。
赵构登基也象李亨在灵武登基一样,只不过安史之乱是内乱,而且八年后被平叛了,否则李亨的唐朝也该叫西唐了。
赵构的根本问题是不愿拼死抗金,是想秦桧保住他的既得利益,但他不是昏匮无能,政治手腕并不差,否则在那个时代也坐不住。
说赵构昏庸主要是他勾结秦桧杀了岳飞,放弃了抗金的大好局面,其他的指责不多。
一个八九十的老人病了,很可能就救不活了。
一个三四十的壮年人病了,治好后还能活很长时间,这就是崇祯与赵构的区别。
参考:
古代的王朝更替,实际上是利益集团的更替,当一个利益集团整体腐败没落,整体民心思变,那么,就算有一两个英明神武的领袖企图力挽狂澜,也是无济于事的。
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一般情况下,都会迎来治世的国泰民安。
我们就很困惑,国家还是那个国家,人民还是那些人民,制度还是那个封建的旧制度,可为什么旧王朝不可逆转地走向了灭亡,而新王朝同样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辉煌。
为什么呢?
为什么一个亡国之君不论他多么英明神武,多么高瞻远瞩,都免不了被新王朝替代。
比如崇祯皇帝,大部分人们都说他是百年不遇的好皇帝,要雄心有雄心,要能力有能力,可最后还是败给了后来者,为什么呢?
原因肯定不只一个,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利益集团。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
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懿安张皇后、孝节周皇后自尽。
其后崇祯皇帝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昭仁公主被杀。
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幸存,于两年后病故。
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
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而死,太监王承恩、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户部尚书倪元璐等诸臣从死,明朝灭亡。
四月,清军入山海关。
说白了,崇祯皇帝所代表的,是朱明贵族的利益,他所代表的这个朱明贵族集团,实际上早在万历朝,就已经开始加速走向衰落了。
也就是说,大明王朝的灭亡,不是亡在崇祯之手,而是亡在了崇祯的父辈祖辈之手。
即使崇祯皇帝是一个百年不遇的优秀皇帝,他也不可能将一个已经沉入大海即将到底的巨轮拉上岸来。
改朝换代其实就是社会利益的重新洗牌,重新分配。
反过来说,大清入关,是一个新的利益集团,重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利益体,让整个社会的利益重新洗牌,重新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前一个朝代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得到了发展晋升的机会,成为新朝代的发展的动力,而旧朝代,正是因为这些日益积累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才导致旧王朝不可逆转地走向死亡。
再细分一点说,实际上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民心”问题。
只不过这里的民心,是以“利益集团”中的一员的形象出现的,并不是简单的社会最底层人民。
我们要知道,在古代,底层的劳动人民,实际上并不关心皇冠落在谁的头上,毕竟,不管是谁掌权,他们作为底层劳动力,不可能有太大的翻身的机会,就跟那个驴拉磨的故事一样,不管主人是谁,它们照旧是拉自己的磨。
赵构之所以侥幸保住了一半大宋江山,实际上还是因为利益集团没有彻底腐坏,民心没有彻底失掉。
北宋之灭亡,实际上并不是民心思变,而是外敌入侵,或者说,是统治集团内部决策失误导致国灭。
在这个过程中,民心并没有彻底失掉,人心所向,至少还在大宋这一边。
所以,大批大宋子民甘愿迁居南方,让北宋南渡成为可能,再说回来,崇祯皇帝当年面临的,除了外敌大清,还有内部李自成等反对力量。
这也就是说,崇祯时期,大明王朝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王朝上下均已腐坏不堪,内忧外患已经无法挽回。
而宋王赵构,并没有十分棘手的内忧,所以,迁居江南一隅,保住一半江山,成为一个侥幸的皇帝。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宋朝第十位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参考:
客观来说,崇祯算不上明君,只能算勤勉;
赵构也不能算昏君,只能算是偶尔重用小人。
其实对崇祯、赵构的评价都需要结合其王朝魔咒来说,明朝来说,被众多的明粉吹捧,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导致崇祯皇帝不愿意南迁,最后身死北京;
而宋朝则主张重文轻武,对于在南宋初年形成的巨大的军事力量,就必须进行剪除,因此,才有了赵构陷害岳飞的事情,因此,赵构也背上了昏君的骂名。
明朝末年从客观历史来说,崇祯之灭亡,南宋之保留都有极其客观的历史因素,崇祯时代的明朝已经内忧外患,尤其是农民起义军,已经遍地狼烟,可以说国家满目疮痍,而且从万历朝开始国家就开始积贫积弱,甚至有人说,明朝灭亡实灭于万历;
南宋而对于南宋而言,其灭亡可以说是相当偶然,北宋的徽宗时期,经历了大变法,国家经济蒸蒸日上,国家极其富有,而且北宋灭亡战争,南方整体基本没有受到任何破坏,可以说国家根本并没有动摇,因此可以延续下去。
宋高宗赵构关于南明、南宋的不同命运,其重要的一条就是南明一直在围绕继承人进行争斗,崇祯死后,就一直存在;
而南宋期间,赵构却得到了全国的拥护,虽然可能有人说赵构贪生怕死,但是对于政权延续而言,则是极其重要的,假如崇祯没有死,那么可能南明也能偏安,或者延续更久,也未可知。
参考:
崇祯皇帝能算明君吗,他接手江山时,明朝朝政腐败,宦官专权,他上台后也的确挺勤政的,但是在他执政期间,北方没能遏制住后金的崛起,国内又是民变四起,这里面一半是天灾的因素,另外一半却是人祸,崇祯皇帝执政后期,滥杀,多疑能算明君吗?
对现实主义者而言,稳定政权远比收复失地更重要宋高宗赵构是昏君吗?
靖康之难后,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获,赵构南逃,这一路上,赵构的心态了发生了明显转变,曾经出使金营的锐气已经逐渐被消磨,但好歹是在临安府找到了落脚之处。
靖康之难赵构让岳飞、韩世忠、刘世光等人在江南布防,镇压了江南的盗匪,起义军,迁都杭州,在经历了北宋灭亡之痛,面对强敌压境,内政不稳的局面,赵构还能建立并稳住了南宋的政权,单是这一点足以看出赵构的能力。
赵构的经历其实挺不幸的,在宋徽宗,宋钦宗统治时期,别看赵构也是个王爷,但他扮演最多的角色却是一枚弃子,但凡江山稳定,皇帝的位置恐怕怎么都轮不到他,建立南宋政权的过程更是不易,所以他十分珍视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一味要和金国议和,往赵构的角度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
他被诟病为昏君,主要是因为杀岳飞的冤案,岳飞的确死得冤。
但是我们别忘记,岳飞冤案发生的时候,是绍兴十一年,对南宋政权而言,才算刚站稳了脚跟,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南宋的各路军队和金兵交战,都颇有战果,南宋有了立足南方的根基。
岳飞但对于统治者而言,威胁不只是一个金国,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国,那个时期就不乏有拥兵自重的大将,最后篡夺皇位的,赵匡胤就是其中之一,宋军在前线的胜利,对赵构而言,既是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倒不是他不愿意收复失地,而是担心这些将领们拥兵自重。
可能说到这里,有读者就要说了,岳飞忠肝义胆,怎么可能谋反嘛?
人心是最不可信的,对皇帝来说,即便他知道这个人是忠臣,也不敢拿自己的权力去赌,与其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还不如就维持现状。
保持政治平衡,对金国来说,本身军事实力上,金国就强于南宋,短暂维系和平,以后慢慢蚕食就好。
所以南宋政权能得到延续,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也有北宋灭亡后,国民民族情绪的反弹,延缓了金兵的入侵,赵构能及时对北宋残余势力收拢,进行军事布防稳定局面的原因,赵构本身是一位很有能力的政治家。
宋高宗赵构勤劳不一定有收获,有理想也要考虑可行性而看崇祯皇帝统治时期,那就是一个打破政治平衡,奔向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很多人都在说魏忠贤不该杀,甚至为他歌功颂德,宦官专擅朝政就没有不该杀的,因为你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地位,但要打破一个稳定局面,你得能找到另外一种能代替当前局面的平衡状态。
不然鲁莽行事就得承担后果,搞死了魏忠贤之后,崇祯皇帝能不能全面消除阉党的影响力,并能够比魏忠贤专擅朝政时,达到更加有效的治国,治军的目标?
显然崇祯皇帝并没有考虑到彻底铲除阉党后,下一步该怎么走。
东林党人再次得到启用,但这群人一样结党营私,一样的打压异己,最重要的是这群人完全就是空想主义者,不办实事,还不如魏忠贤,袁崇焕被捕治罪后,东林党人被迫退出内阁,崇祯皇帝只能再次委任宦官。
魏忠贤崇祯皇帝时运也不太好,明朝遭遇了瘟疫,旱灾,很多地方十室九空,百姓易子而食,最后导致了民变四起,而后金崛起,也一直觊觎关内,崇祯皇帝的统治岌岌可危,他和大臣们的关系也很微妙,总督,巡抚们也有十余人被治罪诛杀。
崇祯皇帝曾对朝臣说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
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在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崇祯皇帝再次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君臣二心,导致崇祯皇帝统治下的明朝一片混乱。
崇祯皇帝虽然勤政,在执政能力却十分平庸,虽然他是想要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去,但却始终不得要领,性格多疑,又身处危局,国家越治理却越混乱,面对内忧外患,束手无策,最后也只能自杀殉国,这结局也挺可悲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
参考:
明朝亡是因为内部经济崩溃,明军将士发不起军饷都投了起义军了,使各地农民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
这种情况下明朝朝廷已经无力镇压起义军,崇祯亡国已经是注定的事情。
宋朝情况不一样,北宋亡于外族金朝入侵,宋朝军事上确实不咋样,但是内部经济还是很强大的,所以宋朝内部并没有发生农民起义这种情况。
靖康之耻虽然大部分北宋皇族官员都被俘,但是像赵构这些极少数宗族逃到江南,再在各地宋军援军的支持下,还是占据半壁江山的。
再说金朝也没有水军无法横渡长江,所以南宋还是利用长江天堑坚持了150多年。
参考:
崇祯不算明君,赵构也不算昏君。
为什么说崇祯不算明君了要知道崇祯登基的时候才17岁。
死的时候才34岁。
17岁放在现在也就是高一学生,懂什么叫治国吗?崇祯帝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
孟森也说崇祯帝“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
崇祯帝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治大国若烹小鲜,经不起折腾。
这叫什么明君?他“惟务节省”,以至“九边军士数年无饷,体无完衣”;
又“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以至“天下之人,无所不用。
及至危及存亡之秋,并无一人为之分忧宣力。
”最令人发指的是把袁崇焕剐了。
要知道,辽东的关宁军在袁崇焕的带领下,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这是明朝末年明军在边关对战后金取得的数不多的胜仗。
袁崇焕被捕,导致关宁军军心大乱。
一直跟随袁崇焕的大将祖大寿非常害怕,连忙率军撤回关外。
关宁军都认为:忠心报国 抗击后金的袁督师都被朝廷下狱处死,他们拼死作战是为谁呢?朝廷连袁督师都能杀, 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将士呢。
心寒了。
所以后来关宁军一旦战事不利就投降后金,也没任何心理负担了。
是朝廷辜负了他们,不是他们辜负了朝廷。
赵构也不算昏君。
除了冤杀岳飞一事上被后世唾骂之外,其他的也算不错了,保留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杀岳飞其实眼宋朝的一些国策有关。
此如赵匡胤就是率领禁军造反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当上皇帝之后又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些高级将领的兵权,并且将兵权分散,让将领们不能专权从而对皇位产生威胁。
宋太祖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 可畏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刚逃到南方的宋高宗经历过一场兵变,苗刘之变。
建炎三年三月,因禁军将领对人事安排等不满,发生苗刘兵变,宋高宗被迫禅让皇位于皇子赵旉。
四月,高宗在勤王大军保护下复辟。
从此,他对祖宗的政治智慧深感佩服,更加坚定了所谓的武将绝对要控制控制在控制,要监管绝对不能放任,否则后患无穷,被篡位甚至有被杀的可能。
而岳飞身为一方大将,毫无政治头脑,肆无忌惮的干涉政治,触犯了宋高宗的逆鳞。
比如岳飞上书要求宋高家早点过太子。
宋高宗唯一的儿子天折,而自己又成了痿人,所以无后了,最忌讳别人提太子之事。
岳飞哪壶不下提哪壶,这不是找死吗?还有岳飞天天说北伐,要迎还二圣,把宋微宗和宋钦宗救回来。
他们回来了,宋高宗赵老九的位置在哪里?其实宋高宗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
他执政时期,南宋和金国议和,开始全面发展经济,并且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南宋每年的贸易收入极高,有学者说都已经超过了田赋。
在宋高宗的努力下,南宋的轻工业、文化产业、外贸、金融都非常繁荣。
人民在长期的战乱之后,终于过上了实定的生活。
《宋史》对他的评价很客观: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参考:
。
关于“为什么明君崇祯亡啦国,昏君赵构却绵延南宋百年”感想如下。
因为崇祯践行啦天子守国门,国君死社稷的教条上啦,如果崇祯也学赵构南逃,一定不会输给赵构的。
在死生存亡的关键时刻还屡战屡败,就得考虑置换一下配置的事情啦,所以像赵构南逃,就是要甩掉阳奉阴违的贪官污吏集团,重整旗鼓,再造山河。
而意志不坚定的崇祯却被贪官污吏像苍蝇一样围起来啦,无法做到政通人和,又优柔寡断直到城破国亡的时候,才振作起来杀尽后宫,再自裁于煤山。
仔细想想需要怪的人真的确实很多,但是最不能原谅的还是崇祯自己,因为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里,崇祯之所以国破家亡,还是应该是自己要负全部责任的,因为崇祯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别人能够随便可以影响到的,当然是怪不得别人啊。
其实,说崇祯是明君,那皇太极就更比崇祯英明神武啦,说赵构如果是昏君,那金国之主只定比赵构还昏庸无道啦。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事谁能说明白啊,就如老话说的,崇祯时大明气数已尽,而赵构不过是一息尚存苟延残喘而已。
历史没有什么假如,如果有的话,得有多少人绝望,多少人失望啊。
假朱明王朝子孙万年不倒,别人还怎么活。
假如吴三桂不因陈圆圆降清朝,李自成就没有人敢叫瞎闯王啦。
假如徽钦二帝不被掠走,岳飞就不会被奸贼所害。
不管昏君还是明君,只要不倒台的就是万世仰望的大君王。
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昏君,但是咋样穷折腾都没事,就是朱元璋的后人,十年不理朝政,也没事,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说明不明君,昏不昏君所至,而是啥不需要因缘聚合时间酝酿,就能说有就有啦。
简而言之,自古兴亡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明白的。
同样,崇祯亡,赵构兴,都得符合天时,地利与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