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满族入主中原我国能否避免近代的没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个人认为没落仍然会没落,但时间会大大缩短,国家很快会重新崛起,也不会有所谓百年国耻。
远的不提,我们就看看同时代的太平天国。
说起来,太平天国完全是一群土包子,比满清还土。
他的实际领袖杨秀清,是一个大山里面的烧炭工,根本没见过什么世面。
武将中诸如石达开之流,也都是普通老百姓,常年在广西乡下生活,同样没见过什么世面。
然而,太平天国是比较擅长学习的,也比较擅长吸收洋人好的东西。
其一就是军事。
太平天国本来清一色都是冷兵器,偶尔有些土枪土炮之类。
在实战中,发现洋枪洋炮很好用,太平军立即想方设法的从洋人那里购买走私。
1862年为太平军工作的洋人雇佣军说,苏州十二三万太平军,有三万支洋枪。
其中王爷的卫队2000人则,全装备来复枪。
这个比例就太平军这种地方民兵武装来说,已经是相当高的。
1855年,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进行了正规化。
当时太平军的战斗单位“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排,有25个人,装备大型抬枪2杆,鸟枪5杆,也就是有9人装备火枪,超过三分之一。
其实,如果太平军有足够的财力和购买渠道,会完成军队的完全西洋化,可惜没有。
相比起来,满清的八旗和绿营都不重视火器。
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一些北京的八旗护兵还在使用100年前的火铳。
而真正比较聪明的,是汉人武装曾国藩和李鸿章。
他们被太平军的火器修理以后,也大量购买洋枪洋炮。
其实,这也不是清代的事情,汉人的思维一直比较开放。
明朝时期,汉人大量实用火器。
发现葡萄牙人荷兰人的火器比我们先进,我们就立即购买仿制,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
当时明末的红夷大炮的水平已经很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不仅仅是军事思维,而是整体思维的善于学习。
其二就是政治思维。
谁都知道,太平天国有《资政新篇》里面有洪仁玕学习的很多资本主义改革的东西。
由于太平天国军事上全面崩溃,《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施。
但在1859年能够提出《资政新篇》,并且获得洪秀全的认可,本身就说明汉人还是很愿意学习的。
《资政新篇》内容可是很夸张的,很多在今天看来也完全不过时。
就满清灭亡时候几十年来看,汉人政权即便出现分裂内战,但发展还是比较快的。
就军事上来说,清末八国联军1万来人,杀得10多万清军屁滚尿流,轻松攻破北京,慈禧太后屈膝投降签订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而抗战中,我们面对上百万侵华日军和世界第二强大的联合舰队,苦苦战斗8年之久,最终接受了日本的投降,成为联合国承认理事国,基本收复了清末丢失的领土。
可见,清朝灭亡以后,国家还是有了长足进步了。
到了1949年后,具体清朝灭亡也就是三四十年,中国就又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不再是任人宰割了。
至于领土问题,不要再说了。
试问,你怎么知道汉人政权不能维持这么大的领土?
要知道,早在唐代,大唐甚至控制了中亚地区。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人口的猛增,对外领土扩张是必然的。
什么满清帮助中国奠定了版图?
没了满清,说不定中国版图更大。
参考:
只要是汉民族掌握的政权,永远都是引领世界潮流的,当年要是没有满清入关,中国不但不会落后,而且还一直是老大。
参考:
崇祯皇帝无可奈何的结束自己的一生,边关吃紧,国库空虚,庄稼颗粒不收,李自成起义。
每每想起他心如刀割,一代贤主明君生不逢时。
崇祯皇帝上台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干净的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朝野上下无不拍手叫好,人人惧怕的锦衣卫,绳之以法,大明王朝晴空万里,大臣们纷纷向勤政爱民的崇祯,进言献策,还是太子时的崇祯时,在朝堂上独特精辟的治国理财言论,让文武百官看到大明美好未来,如今各项政策的顺利推进,社会面貌积极向好,国力迅速发展,人心稳定,江南经济发达的地区,市场繁荣,人口增加,机器工业逐渐取代落后的手工业,年产值翻了几倍,崇祯皇帝亲眼目睹,改良后的织布机,动作飞快,新出布料,资地柔软,色泽鲜艳,质量优良,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在朝堂上,他多次向文武大臣演示,性能良好的织布机。
江浙一带成功案例,迅速在全国推广,能工巧匠们赶上历史性的机遇,各种改良,改进的机器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
带动新技术,新文化的蓬勃发展。
山海关以内大生产运动高潮不断,边官将士武器加速更新,生活待遇显著提高。
吴三桂站在城楼上,极目远眺,山海关外冰天雪地,人烟稀少,女真族刚摆脱原始社会。
我一跺脚,努尔哈次就连滾带爬的跑来,吴三桂自信满满的说。
机器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这个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的观念深入人心。
大一统的明王朝,步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崇祯皇帝在伟大的社会变革中,积极引导推动,对政治,经济,军事大胆改良,成效显著。
君主立宪制顺应潮流,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原创)
参考:
如果没有满清入关,中国近代百年屈辱能否避免?
这个答案很简单,如果没有满清入关,就算近现代中国会落后于欧美列强甚至日本,也绝不会至于被按在地上摩擦和吊打的惨境(那种腔调历史必然性的专家不服来便,愿闻其翔╭(╯^╰)╮)。
我们不讨论满清入关的必然与否,先谈谈中国和世界发展潮流脱节的时间。
1793年,也就是乾隆58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以便进行合乎国际标准的商业贸易。
当时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他们带来了蒸汽机、纺织机、望远镜、地球仪以及卡宾枪、连发手枪、手榴弹等新式武器。
然而此时的乾隆,已经是迟暮之年,他对马戛尔尼带来的现代工业文明产品毫无兴趣,只是一味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对英国商业贸易的想法嗤之以鼻。
最终马戛尔尼见谈不出个子丑寅卯,只得失望离去,返回英国。
这是英国与中国第一次官方接触,正是这次失败的会谈,让中国失去了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天赐良机,也铺垫了近代百年屈辱的前提。
我们看看乾隆给英国国王的回信:我中国地大物博,应有尽有,所以不需要和你们通商,你等虽是蛮夷之邦,但念在尔等诚意纳贡,今后你们需要什么,朕赏赐给你们就是了,做生意的想法就不要再提了。
这道圣旨至今仍保存于大英皇家博物馆内,成为欧美文化界和历史学界的笑料。
诸君明鉴,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是主旋律,这个没毛病,但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年轻时候确实有一番作为,然而从乾隆中期开始,他就变成了享乐主义者,多次下江南挥霍民脂民膏,晚年更是因国库空虚,由和珅牵头,搞出奇葩的“议罪银”制度,所有贪赃玩法的官员,可以按罪责大小缴纳相应的银子以减免刑期。
这就公然使得各级官吏大肆贪赃枉法,因为只要有钱,就可以破财消灾,免除刑罚。
所谓康乾盛世,其实根本就是用美颜滤镜捯饬出来的画皮。
事实上,马戛尔尼访问中国的时候,途中遇到很多百姓,正在捞取淹死在河中的猪崽和鸡的尸体作为食物,而那些死猪和死鸡都已经腐烂发臭甚至生蛆了。
马戛尔尼一行见到大清朝人民的困苦生活后,对乾隆骄奢淫逸的做派非常失望。
从事实上看,即使在满清国力的巅峰期乾隆年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还是处于贫困线以下,温饱都是问题。
再说军事。
太平天国属于流民草寇,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却比满清的正规军更加先进精良。
金田起义的嘶吼,太平天国使用的是清一色冷兵器,偶尔有些土枪土炮之类。
在与清军的战斗中,太平军发现洋枪洋炮更好用,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的从洋人那里购买火器。
据1862年为太平军工作的洋人雇佣军说,苏州是12万太平军,有3万支洋枪。
尤其其中王爷的卫队2000人,全装备来复枪。
这个比例就太平军这种地方民兵武装来说,已经是相当高的。
而当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更是进行了正规化军事配备。
当时太平军三分之一的战斗人员都配备了洋枪。
反观满清八旗和绿营却都不重视火器。
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一些北京的八旗护兵还在使用100年前的火铳,甚至是弓箭长矛。
与之相比,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在被太平军的火器暴打后,也大量购买洋枪洋炮。
从历史来看,满清的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落后,早已积重难返,如果当初满清入关的历史闹剧得以改写,且不说两次鸦片战争战局如何,起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以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近代三大国耻也不至于被列强虐到鼻青脸肿体无完肤的地步。
参考:
如果清朝不入关,古典中国只会衰落的更快。
开头应该明白中原王朝和古典中国的概念差别,中原王朝只是古典中国一个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个古典中国。
古典中国和中原王朝只有在清代才真正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
进入正文。
清朝不入关,古典中国不仅会衰落的,而且不用到1840年就会被洋人瓜分。
今日中国的版图疆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口基数奠定于清朝,即使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问题也大都是由清朝演化、延伸而来的。
这还是新修清史的立意,清史权威戴逸说:如果没有康雍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
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
《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的清史读本》而且我是相信输血论的,即少数民族南下是在给汉族,或者说是中原王朝输血。
因为中原王朝的历史惯性就是封闭内敛,原因有二:一是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二是君主专制制度。
就17世纪而言,当时的明朝在这两个方面已经达到了极致,这也导致明朝国力衰弱,也就是地缘环境太好,使其苟延残喘了两百多年罢了。
看明朝的疆域就知道了,因为在古典时代疆域是国力的体现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话,当时的明朝已经得了文明病,且并入膏肓。
而17世纪的满洲人是具备朴素主义精神的民族,满洲人入关即是给中原王朝注入朴素主义精神,医治文明病。
但是当满洲人完全汉化之后,又患上了文明病,同样在19世纪病入膏肓。
内藤虎次郎的话没错,因为满洲人凭借旺盛的武德和昂扬得开拓精神,对内革除弊症,改善民生,提高国力;
对外大规模开疆拓土,把疆域开拓至1300万平方公里。
而且清朝的疆域和历朝历代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实现实际控制,因此古典中国和中原王朝才能在清朝真正合二为一。
所以当时的清朝也被洋人称为清帝国,或者是中华帝国(Chinese Imperial)。
但是在满洲人的武德和进取精神被消耗殆尽之后,也就是满洲人完全汉化之后,清帝国上下就是一片文恬武嬉,正如内藤虎次郎所说,文明病病入膏肓。
但是总体来说,清朝入关是古典中国的一大幸,因为总体上清帝国的存在使得古典中国规避了以下的几个风险。
一、被洋人瓜分。
理由在开头说过了,就是引用自《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的清史读本》当中的一段话。
因为以汉人封闭内敛又自大的优良传统,我是不认为能够接替明朝的政权会获得和清帝国一样的成就,最后的结局就是列强大规模东进之后被瓜分成殖民地,到了20世纪就变成一堆串种的小国。
而清帝国开疆拓土之后的庞大得疆域,使得洋人没有那么好的牙口去消化,只能以租界等据点,作为倾销商品的桥头堡,并以扶持利益代言人的方式将利益最大化。
二、列强东进的时间被滞后。
其实明末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冲突就是鸦片战争的预演,当时西方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殖民据点尚未完善,因此不可能大规模远征,但是这些殖民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巩固完善。
实际上在康乾盛世时期,列强就已经大体完善了这些殖民据点,但是这一时期清帝国表现强势,就连不可一世的俄国都被迫与清帝国在边界问题上达成妥协并中止南下,占据澳门的英国也在清帝国的武力驱赶下不得不退出澳门并道歉,保证不再犯,所以当时洋人普遍以清帝国为贸易对象,而不是征服的目标。
乾隆《万国来朝图》里面,一堆来自欧洲的使节,他们来朝贡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商业利益,甚至三跪九叩也在所不惜。
而且,清帝国也留下了巨大的红利,经济文化的我就不说了,范围太大,篇幅限制没法三言两语说清楚,我就说一下领土红利和人口红利。
一、领土红利。
经常有傻13说什么疆域大没用,这无异于张嘴放屁。
先不说领土面积大在当时是国力强盛的体现,在战略上领土就是战略空间,战略转圜余地大,以色列人有一句名言,阿拉伯失败十次还是阿拉伯,以色列失败一次就不是以色列,这句话在中国同样适用,因为我们有足够大的战略空间,我们有承受失败的成本,大不了从头再来,我跟你死磕到底。
而且在经济上领土就是市场,市场大,发展空间就大,经济潜力就大。
举个例子,今天中国领土尚未完全开发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如果完全开发,经济实力如何?
二、人口红利。
得益于清帝国让利于民的政策,清帝国鼎盛时期人口突破三亿,到了清末达到了4.5亿,这是什么概念?
人口即是劳动力,所以在工业化起步的阶段人口就是巨大的红利,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劳动力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工业生产。
这里说句不好听的,任何一个工业化强国的起步阶段,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开始的。
我就直说了吧,清朝的存在使中国这个农业国家能在近代依然独善其身,维持主权独立,同时又给现代中国留下了摘掉落后的农业国帽子的基础。
所以说,清朝的建立和入关是中国之大幸。
老夫言尽于此,不喜欢可以不看,敢张嘴就喷的老夫保证骂完了就拉黑。
全文完
参考:
结果应该差不多,甚至更糟!历史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由于明、清之间的大顺朝过于短暂,所以李自成的政权被踢出了朝代表!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动摇明朝统治根基的是明朝内部的农民起义,不是满清的入主中原!换言之,既使没有后金入关,明朝灭亡也是己成定局!明朝覆灭后,中原会是什么局面呢?
大概率会是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犹如东汉末年一般的乱世!最后的结局当然也会是饿殍遍地,十不存一。
再之后呢?
或是出现如晋一样的短命王朝,或是出现五胡乱华的至暗时期,等到西方来到中国时,中国能是一个统一王朝就不错啦!还谈什么抵御西方,避免衰落?
回过头我们再谈谈后金入主中原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明朝国运终了,灭亡己成定局,后金做为当时中国最强的军事力量自然可以取而代之!偶然性是如果李自成是英主,好好安抚明朝降将,凭山海关之险峻是可以阻挡后金的,只可惜他不是!所以,后金走上历史前台是符合历史规律的!
参考:
如果你细心,中国在秦以前的科技水平是后世的叠加,思想是后世封建王朝没法比及的。
同样的土地,同样是世界最聪明人种,为什么二千多年无太大建树?
为什么后来变成了15世纪后就被西方吊打?
什么原因?
无外,就是体制问题。
封建王朝的特点是一个人说了算,虽然能干大事,但是得看国家的君主是否具有聪明的头脑,渊博的知识,超前的眼光和智慧;
还要看他设置的体制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
还要看他对科技重视的成度。
不幸的是:皇帝们都只知享受,仁慈点的只对百姓好点,没有超前的眼光。
有人说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清朝的错,也不尽然。
封建体制注定是没法与西方的体制比,封建王朝惧怕人民有思想,虽掌握了最聪明的人种,但在皇帝们的眼里个个都是潜伏的陈胜、吳广,他们为了让人没有思想,大搞愚民政策。
以国家政策压制,这种环境,怎么可能出牛顿、爱因斯坦。
同族的皇帝都这样,何况满清还是异族,只能更加严苛。
参考:
根本不可能,看看亚洲吧,几个封建王朝大帝国幸免于难,没有清军入关整和新疆,西藏.,东北,面对西方,不堪设想。
参考:
对于该提问,这就是本人之回答!
参考:
都一样的,哪个族入主中原,近代一样会被西方列强吊打。
但实话说,满族入主,真的比任由大明王朝自己走向腐烂强得多。
为啥?
《红楼梦》里常提到一个词,叫末世。
你去翻翻《红楼梦》,感受感受末世究竟是啥样的。
哥儿们一个个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扛,上不得马,弯不开弓,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
他们干啥最能耐呢?
包小妾,喝花酒,闹学堂,修佛道,斗鸡走狗,扒灰养小叔子,戏弄小姑娘,甚至欺压良善,犯罪违法,还有就是把自己不成器的儿孙打个半死。
你问了,他们咋这样呢?
富二代都这样啊,人家有钱任性呗。
殊不知富不过三代,子弟都腐烂成这样了,哪儿还能有什么好下场?
明中后期的局面和这个差不多,祖宗们朴素尚武的精神早就没了,皇帝们一个个不上朝,不理政,业余爱好倒不少,不是玩蛐蛐,就是干木匠活,还有建豹房的,吸鸦片的,有恋母情结的,差点儿被妃子勒死的,吃仙丹暴毙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再看那些藩王,一个个养尊处优,吃的白胖,家里银子堆成山,还不知满足,财迷得要死。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皇帝贵族尚且如此,底下大臣们还能干出点啥别的来?
什么土地兼并,欺压良善,党同伐异,袖手谈心性,临事水太凉之类咱就不说了,我今天来给你说点新鲜的。
我上研究生时搞慈善史,曾经看到一则史料,说明中后期的士大夫都特别喜欢积德行善,主要是想为自己和后代积阴德。
然后他们那时候积德是有个量化指标的,就是功过格,日行一善就记一笔,日行一恶也记一笔,目的是要督促和警醒自己,多行善事,做个好人。
有人说了,这不挺好的吗?
关键的地方到了。
这群假仁义的明朝士大夫们把善行本身也量化了,救一只被遗弃的乌龟记一善,而救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也记一善。
某个士大夫很有意思,有一天听说自己的乌龟爬丢了,拼了命地去找,找到了还活着。
但碰上一个弃婴,却没有出手施救,因为都记一善,但救一只乌龟和救一个婴儿,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却完全不同。
这就叫功利主义,听好了,我用这个词没有任何贬义,就是形容明中后期的一种社会心理。
啥叫功利主义呢?
就是做一件事情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和可行性,然后再决定做还是不做。
你说这是好事吗?
也是好事。
西欧的近代早期社会同样也经历了这种功利主义的时刻,而且这和后来的西欧资本主义有一定关系。
但在中国社会能否一定产生资本主义,这很难说。
不过这种功利主义思潮却极有可能导致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文明病,比如重利轻义、崇尚奢侈生活、从自身利益考虑问题。
进而,失去一个国家和社会所赖以奠基的朴素精神。
这其实就是明中后期国家和社会的真实写照。
如果这时候,没有满洲人入关,以更加朴素的热情重整武备,开疆拓土,刷新吏治,整顿财经,以强大的国力和军力抵挡住了西方第一波殖民扩张浪潮,一旦西方列强趁机而入,以明末那个人心思变的状态,中国极有可能会四分五裂,在17—18世纪时,沦为列强在东方的角斗场。
正因为清朝的建立,所以在17—18世纪,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没有波及到中国,各国反倒是老老实实把中国视作贸易合作伙伴。
即便乾隆帝一纸令下,实行一口通商,并提出更加严格和苛刻的贸易章程,各国迫于清帝国的国力和巨大商业利益,也不敢直接掀桌子,只能暂时隐忍,以“白银流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就此达到顶峰。
当然,即便如此,中国在近代的没落依旧不可避免,但何时没落却非常关键。
19世纪中期没落,和17—18世纪没落,完全是两个概念。
19世纪中期,清朝已经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实际控制,奠定了现代中国领土的基本盘,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实现了高度重合。
而17—18世纪,现代中国尚未成型,古代中国仅局限于欧亚大陆东端,蒙疆藏等地还未完全纳入帝国统治。
而如果没有清军入关,就还是大明这群玩意儿进行统治,估计边疆地区早就被肢解了,传统汉地十八省也会被瓜分殆尽,你还指望我们今天还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参考:
没有外民族入住中原哪有现在这么大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