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老百姓有国家归属感吗
在古代绝大多数老百姓是没有任何归属感的。
盛唐安史之乱大家知道吧?
根据复旦大学仇鹿鸣教授对唐代出土的墓志铭进行梳理发现,当安禄山叛军占领洛阳不足半年,普通洛阳老百姓已经把唐朝称之为“伪唐”、“伪朝”了。
号称最优待士大夫的北宋,在靖康年间女真人保卫开封后,向北宋朝廷索要20名太学生,结果有超过100人自愿报名,许多福建、四川、江西的太学生甚至主动投靠女真人,主动把自己老家山川地形向女真人汇报;
更夸张的是还有太学生主动剃头的,是的,金国女真人也是剃发的。
到了明清交替的时候,镇江老百姓希望士绅带着他们向清军投降,当时镇江有士绅稍微一犹豫,甚至被老百姓把家都给砸了。
在清军下达剃发令之前,江南各州县可以说是老百姓逼着士绅带着自己去投降。
甚至到了近代,普通老百姓有没有归属感都存疑。
因为有一名侵华日军军官曾经在回忆录里记录了一件事,他曾经参加过1944年衡阳作战,当然他是负责围攻方先觉的;
不过衡阳保卫战并不是天天双方都打成尸山血海,大部分时候日军也是采取“只包围不进攻”的围困战略,主要是物质不充足。
结果他发现衡阳市郊的农民居然还在种地,他汉语水平还凑合,也是闲得无聊,就跑过去和衡阳老农民聊天,说现在我们正和你们国家打仗呢,你怎么还在种地啊?
这个老农民回答说,打仗是你们和朝廷的事情(是的,他还叫朝廷呢),和他一个老农民有什么关系?
谁来当老爷都要收税,不种地拿什么缴税?
然后这个侵华日军军官就在回忆录里发表了一大堆感叹。
参考:
古代人也有国家归属感,他们也有户藉。
最早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骑青牛从陈国往西走,来到秦国的函谷关时被守将尹喜阻拦下,以办理通关文牒为名留下著书《道德经》。
小说《西游记》中记载的所谓通关文牒也是有据可查的。
实际上,唐僧是偷渡出关西去的,由“黄牛”偷送出境。
古人王侯分封食邑多少户,就是指吃这些户的赋税等。
这就充分说明古人绝对的有国家归属感,当然也包括征兵打仗保家卫国等概念等。
参考:
古代不仅仅是老百姓,而且一般的官员也是没有“祖国”这个概念的;
他们的字典中只有“君”(朝廷、王、皇帝)。
比较著名的例子来自《桃花源记》中“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这里的人们显然没有“国家归属感”,只感觉到了“改朝换代”;
再比如说当年的孔子带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向各个诸侯王献计献策,应该属于叛国罪——你孔子是鲁国人,为什么“出走”呢?
还有屈原;
他面对的是希望实现“大一统”的秦;
屈原投江不是反对“大一统”吗?
要知道屈原不姓“屈”,他姓“芈”! 是楚国贵族,属于皇亲国戚,他效忠的楚王,不是“楚国”!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好理解了——比如说三国魏晋南北朝;
“国”还是那个“国”(疆域版图没有太大变化);
但是,各个朝代的更替如同走马灯;
老百姓只知道“朝廷”,不知道“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杜甫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国”破了吗?
没有;
破碎了的是朝廷,是唐王朝的中枢指挥中心——于是,杜甫不顾一切去追随朝廷去了?
李白也去了;
王维也去了;
但是,这三个人的命运却完全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追随的、要保卫的不是“国家”而是“朝廷”,也就是“皇帝”——跟对了人,前途无量;
跟错了人,黯然伤神——李白成了仙,王维成了“佛”。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形成比较晚;
大致开始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主义时期——资本的扩张引爆了西方列强对土地以及一切自然资源的掠夺;
明清之际,老百姓才真正有了国家的归宿感!
参考:
铁杆庄稼的人都是有扫属感的!如勋贵,外戚,宗室,高级文武宿舍员!如果新朝还承认他们的权贵,他们也没有归属感!如孔子家
参考:
古代人都很爱国,孔子爱鲁国,田横爱齐国,屈原爱楚国,岳飞爱宋朝
参考:
当然有归属感,但决定归属感的不光是祖国,更重要的是对祖国的体验,当祖国带来荣耀财富安全时归属感会爆棚,如果带来的是横征暴敛鱼肉压迫,那祖国就会是最危险与现实的敌人,不用侵略者进攻,人民自己就会起来灭亡他。
历史上的历次起义、革命无不如此。
参考:
日本鬼子侵略到我们山东省金乡县的时候,国军没有抵抗就跑了,日本鬼子进成的时刻,一帮教民,有三百多人,打着膏药旗,欢迎日本鬼子,结果是被日本鬼子架上机枪,全突突了,日本鬼子杀了这三百多教民还不满足,又把躲起来的老百姓搜出来,三千多人,又都杀了,这是真实案例。
可查。
参考:
当然有国家也有国家归属感 否则历史书上说的就都是假的了
参考: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肯定有国家归属感!欢迎一起来讨论!但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强势输出,西方掌握了话语权,形成了“西风压倒东风”,所以,在长期的洗脑下,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崇洋媚外,什么事情都要参照西方的概念和定义去比较研究,这是非常讽刺的!《诗经》上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今之人,莫如兄弟。
”孔夫子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古代的家国概念,是超越了现代国家概念的,古代有着非常强烈的“华夷之辨”,古代的国家概念是基于文明认同下的高级思维,不单独局限于地理版图。
同时,古代的国家,也是分等级、分层次的阶梯布局。
以周朝为例,周天子是天之子,代表天,来统治万民。
周天子所在地是中央之国,从里到外依次是诸侯之国,蛮夷之方国。
诸侯之国下,继续分封士大夫与土地,逐级向下,最后把土地分封或出租给普通百姓或佃农或奴隶。
可以参考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孔子周游列国,游的是诸侯之国甚至是比诸侯更低级的小国。
在这种等级分明的制度下,普通百姓只能首先忠于自己的小国,如果小国被大国吞并了就忠于大国,如果小国处在两个大国之间,小国君主就可以巧妙的玩平衡。
而比较有能力的士族或诸子百家就可以去到更大的诸侯国,发挥自己的毕生所学!但是,这在当时,并不是叛国!而是寻求更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最后的统一。
在这样的等级条件下,客卿,是非常多的。
但与叛国无关,因为他们自己故乡之国的等级小于中央之国,比如,卫国的商鞅、李斯去到秦国,吴起先在齐国(?
),后去到魏国,最后又去到楚国!你能说他们不爱国吗?
他们爱的是天下文明之国,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强大一国,统一全国!但是,如果,胆敢勾结夷狄危害中原之国,那样就是罪孽深重了! 那才是真正的叛国!所以,虽然管仲“一臣事二主”,但是因为他“尊王攘夷,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所以孔夫子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在周幽王之前,普通百姓对于官僚阶级是非常崇拜的,当时当兵的也是贵族子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后,百姓心理防线崩溃。
从此,百姓也可以参军打仗了,以至于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总之,古代的百姓或文人是非常有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的。
这种爱国之情,是不同于现在的爱国。
但是呢,自汉以后,这种高贵的品质是一直在下滑的!尤其是清朝入关时,吴三桂、洪承畴、耿精忠、尚可喜等等!千古汉奸!遗臭万年!特别是在对于异族入侵中原建立政权时,只要对方认可中华文化、并且宣称自己也是“炎黄子孙”,那么就会得到大部分汉人的支持!反之就像清朝那样,为了剃发易服激起全国的反抗,伤亡惨重!一言难尽,就这样吧!
参考:
古代的老百姓是没有国家的归属感的。
只要能让他们吃饱,他们并不会在意是谁在统治他们。
看看历朝历代的朝代更替吧。
很多原本定都在北方的政权被游牧民族打败以后就逃到了南方。
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一般来说,很多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攻打南方的汉人政权很多时候都是汉人在出力的,少数民族的人是很少的。
像元朝和清朝,其实蒙古人和满人是很少的,但是为什么他们却能够取得天下。
那是因为他们背后有大量的汉人在支持他们跟汉人政权在打仗。
参考:
没有归属感第一是反对台上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