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我们看到的山西红红的大槐树,不由得想起来自己的祖先,或许就在那里。
元代末年蒙古统治者增加人们的赋税。
而且战乱不断,再加上旱灾雨灾瘟疫虫灾。
黄河下游决堤,百姓人口锐减。
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最后朱元璋建起了大明王朝然而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几乎了无人烟,但是山西向战乱的世外桃源,人口众多统治者想到了一个办法是人口大迁移。
统治者在山西洪桐县贴了一个告示。
愿意迁移的人在家里等着不愿意迁移的人在大槐树下集合。
必须三天内到达目的地。
很多人来到大槐树下,结果被明军绑走,当他们知道自己受骗时,已经晚了这一次迁移共打十几万人。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长达50年的时间,共计百万人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问我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桐槐树下。

参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事件,是发生在明朝初年,从洪洞县向全国各地进行的大移民。
这次大移民是官方组织的,而移民的政策极其的苛刻,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有向外移民的人。
移民的策略具体是这样实施的,三口之家留其一,六口之家留其二,依次类推。
古代的时候,每一户人家都有很多孩子,所以说洪洞县的大部分人,每家每户都有向外移民。
那么明朝初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官方会组织这样的移民呢?
原来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国家尤其是中原一带,发生了自然灾害,紧接着就是一场瘟疫,让大量的人,在这场瘟疫之中,失去了生命。
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四省尤其严重,昔日最繁华的这一地区,几乎成了无人区,出现了十室九空的场面。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走到这里考察。
当看到这种衰败的迹象的时候,他就有了要向这些地区移民的心思。
毕竟这里有良田,有农舍不能继续荒芜下去呀。
经过长久的考察,朱元璋发现山西的洪洞县人口最为稠密,所以,他就选在了从这里向外迁人口。
那么外迁人口又和大槐树有什么关系呢?
当时从洪洞县外迁的人员,有一个必经之地,这个必经之地的路旁,就长着一棵大槐树,据说这颗大槐树是汉朝的时候种植的。
到明朝的时候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为这颗大槐树长的很粗,要七个人才能手拉手的把它给合抱起来。
是真真正正的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所以,为了方便外迁的人能够更好的,回到老家探亲,所以,就统一记住了这颗大槐树。
也就是说只要他们回家的时候,见到了这颗大槐树,就说明已经就要到家了。
后来经过专家推测,当年从大槐树外迁的人口中,涉及到的姓氏多达八百多个,遍布中国的全国各地,当然了中原地区的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的移民是最多的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经常会听到老人给我们讲,其实我们是来自山西大槐树的原因。
最后,那棵上千年的大槐树,现在还有吗?
很遗憾,那棵大槐树在清朝顺治年间的一次大水中,被冲走了。
如今的洪洞县的大槐树,是用钢铁水泥修成的观赏性的景观。
所以,它已经不存在了。

参考:
洪洞大槐树移民又称明初大移民,这次移民是中国历史上,官方组织的最大一次移民活动。
据史料分析,这次移民的数量超过了百万人口,而且移民的安置地区也遍及了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江苏等各个地区。
移民原因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封建地主和某些特殊的寺院对百姓的压迫无以复加,他们大肆兼并土地,残酷剥削压榨广大的劳苦百姓。
据记载,仅蒙古安西王非法侵占的土地就达到了30万顷,大护国仁王寺、大承天护圣寺等寺院占据的良田也都在10万顷
土地兼并导致无数的百姓破产,他们被迫卖身成为驱口(元朝特殊产物,基本等同于奴隶)。
面对元朝残暴的统治,逼上绝境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尤其是中原一带,仅至正元年就爆发了上百次起义。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起义。
这一次彻底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郭子兴、张士诚、朱元璋等人纷纷响应。
其后十几年的时间,农民军与元朝军队在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展开拉锯战。
为了维护腐朽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地主武装竟然残忍的下令屠城;
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除了劫财屠城之外,元朝末年的天灾也是接连不断。
大家翻开《元史·顺帝本纪》可以发现,元顺帝当政时期,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旱灾、水灾、蝗灾。
灾情严重时,就连京师都会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洪洞(tong)移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河南、山东、苏北、皖北百姓损失达到了80%,名城扬州由于兵祸、天灾,更是仅剩十八户人家。
与中原地区的残破相对应的是山西。
当时的山西受战火波及很小,而且山西地区也没有遭遇很大的灾情。
于是为了恢复生产,巩固大明江山,朱元璋酝酿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移民活动。
这次移民从洪武初年开始,最初的目的地是安徽。
比如洪武六年和九年,朱元璋分两次从山西移民到了安徽凤阳垦荒,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
但在移民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对移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心里,这让朱元璋想费劲了心思,大体上采取了三个办法,即鼓励、欺骗、强迫。
最初朱元璋采取鼓励政策,只要大家向中原移民,都会有所奖励。
比如曾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袁公正,他主动带领族人由山西洪洞移民到了山东,朱元璋很高兴,直接升官三级,还赏赐了一块玉碑。
很快,奖励政策不起作用了,于是朱元璋开始了诓骗。
比如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从山西招募了2.4万户百姓从军,结果这些人被安排到了中原一带后立刻复员,成为了百姓,并且在当地垦荒。
欺骗也不行的时候,朱元璋采用了强迫的行为,给山西各府县配给名额,规定当地官员招募一定数量的人移民。
比如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下令山西泽州、潞州等地招募田少或者无田的百姓迁往河北和山东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都是被迫从山西各地迁往中原一带。
其中洪洞县因为一棵千年的大槐树而让过往移民牢记,人们可能来自于四面八方,但却深深的记住了这颗树,从此大槐树成为了明初大移民时影响力最大的标志物。
朱元璋去世后,由于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再次让中原地区惨遭蹂躏。
朱棣登基后,为了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延续了朱元璋的政策,继续由山西向中原移民。
直到永乐末年才终止了这一移民活动。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相传,小脚趾的指甲盖是两瓣的人都是山西移民的后代,不知大家是不是?

参考:
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群居性和舒适性的特点群居性就不用多说了,那么舒适性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儿女,有了自己的邻居,有了自己熟悉的环境,轻易是不愿意挪动的,因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得需要好长时间来适用。
那么什么情况下,人会进行迁移呢?
一个是发生大的灾害,这个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政府强制所谓,你不得不离开。
自然灾害很好理解,指得是发生大的火灾和大的旱灾水灾。
这些灾害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产不出粮食了,人没有的吃了,就只能到别的地方找食物吃,不去别的地方那我们就只能等死,没办法那就走吧。





人为灾害是啥呢?
就是战争!这天天打仗的地方是不能待的,整天炮火连绵,我们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保证不了,天天提心吊胆,出去买个菜,“啪”,一发炮弹落在你身边,你不害怕那都是假的,怎么办?
只能走吧,离开这里。
那么政府所为呢?也很好理解。
就是执政者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牢固,会想方设法的增加对民众的控制。
比如钱多了,会想办法把你的钱在吐出来一些,如果收入少了,想办法给你增加收入,如果吃不上饭的人太多,那不得闹事啊。
一个地方入口太少,得想办法用点优惠政策吸引人过去定居,一个地方太穷,国家会给你补助政策,给你发点红包等等。
最终目的就是均衡发展,大众乐了,执政者也就放心了。
那我们在来看明初山西洞洪大槐树的移民就很好理解了。
自然因素:就是黄河泛滥成灾。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
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
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至正八年正月黄河决堤济宁路。
至正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
至正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
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
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有人要问,为什么皇上不管啊?
这个时候的皇帝是元顺帝,不是他不想管,是他实在是管不了了,自己东躲西藏的好不容易当了皇帝,这个时候各个阶层的矛盾很严重,官吏贪污腐败,农民起义不断,这皇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哪一个朝代的末代皇帝的命运都是如此。
有压迫就有反抗,农民就要暴动,那就打仗呗。
打仗就得死人,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战争使得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乐陵一县,仅剩 400 余户;
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
这就是当时作为主战场的实际状况。
而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
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
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自然人口就众多了。
那么这个时候,最为皇帝的朱元璋就要发展生产了,先要把吃的问题解决,中原地区土地是有的,但是没有劳动力耕作啊,不能土地闲在那里吧,怎么办呢?
只有迁移人口。
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当然有正当方式,也有连哄带骗的方式,这个肯定少不了。
那为什么叫做\"洪洞大槐树“移民呢?
这就和洪洞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了。
从政史资料记载从山西迁出的人口有很多地方,因为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派人管理此事,也是为了图个方便。
对咯,我得赶紧回家问问长辈们,自己的祖上是不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说不定哦!
参考:
问我始祖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很多地方许多姓氏追遡他们始祖时的简明回答,而如今洪洞移民遍布全国,大槐树更是享誉九州,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一古八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块黄土地上,尧都平阳、禹都安邑都在山西,历史上山西祖先辗转迁徒,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现在人们还记忆尤新的要数明朝初年的这次移民,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指这次移民。
图为洪洞大槐树的根雕大门。
元朝末年兵乱和天灾使得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于是明朝决定移民屯田,洪武、永乐年间,从太原、平阳二府,以及潞泽、辽、汾等州,移民到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地,前后长达50年之久,而明朝廷在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移民局派官员驻守,为移民办理手续,颁凭证发路费,于是父老乡亲均在此相聚话别,挥泪送行。
图为民国时建在古大槐树旁建立的牌坊。
所谓行者不复还,古槐依然在,洪洞大槐树就成了离别的纪念,故乡的象征,大槐树时时常勾起移民后裔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比如何物当年凭感触,大槐永系梓乡居,又有明代移民自此行,古槐遗迹感情生等诗传下来。
图为第三代大槐树。
清朝时期,有洪洞籍官员在河南任职时,听到人们说从洪洞大槐树迁来,充满感慨,于是回老家广泛募捐,筹复广济寺和大槐树等周边古迹,到了清末洪洞籍官员景大启在大槐树下建立起碑亭、茶室和牌坊,碑刻有纪念古大槐树字样、茶室有饮水思源楣匾。
80年代又建起门楼和围墙,90年代开始每年在此举办寻根祭祖活动,今天的古槐公园的大槐树是第三代。

参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其实是明朝初年大移民的一个缩影,其实移民的来源包括了山西全省。
元朝建立时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很多地方因为战乱人口损失很大。
而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事频繁,一些交战激烈的地区人口再次大幅度减少。
这其中又以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等地损失为多。
而山西等地区因为受战争影响小,人口反而有所增长。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意识到此时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一些省份因为缺乏劳动力农田大量抛荒,而山西、江南则人满为患,穷者无田。
所以为了尽快让战乱地区恢复生产,减少人口多的省份土地矛盾,他决定从山西等省大规模迁移人口去充实其他地区。
从洪武三年开始,在朱元璋的命令下,一场规模极其宏大的移民计划开始了,这次移民前后历时50年,到永乐十五年才结束。
按照《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一共有18次大规模的移民,范围广达全国18个省,共有1340万移民被移居到其他省,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在整个世界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1340万移民,自然不可能全部来自洪洞县一个地方,之所以会有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当时移民是到一个地区集中以后,再统一出发的,而洪洞县广济寺,是当时一个比较大的集结点。
古时的人特别是穷苦农民很少外出,一般都是在村子附近活动,很多连县城也不去,对于家乡的认知,可能就是附近几个村子。
在移民以后往往难以说情家乡到底在哪,只有洪洞县广济寺旁的大槐树还算比较明显的特征,于是就成为了家乡的代名词,所以都称之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参考:
在山西省晋南地区洪洞县城北二华里靠近贾村有个大槐树处。
大槐树本来不是地名,但现在已被叫成地名了。
大槐树处挺有名,这是山西移民的遗址地。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曾存在自然移民和官制移民两种形式。
自然移民多因天灾兵患所造成,是属逃亡性的大迁徙。
官制移民是官方有目的有准备的强制性迁民行为,是为调节军事政治或经济诸方面的失衡所需要。
大槐树处遗迹就是这种官制移民的物证。
元朝末年,兵戈四起。
朝野攻伐、拔地屠城,兵患持续十六年。
除兵患以外,水旱灾害以及蝗灾和瘟疫亦经年不断。
天灾加人祸,致使中原地区 “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
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到处 “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各地方政府官吏纷纷向中央政策奏报当地破败景况。
劳力不足,大片土地荒芜,财政无以支持,直接危及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政府遂采纳了户部等部门和官僚的建议,做出了移民屯田的长远决策。
于是从洪武三年便开始了一场时跨半个世纪的大规模的官制移民。
当初,中原各省天无宁日地无宁日,而山西却很少遭受兵患和天灾波及,境内大部分地方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尤其是晋南平原上,居民丛杂,仰事俯育,一片和平富庶景象。
这样,山西便成了向外省输送移民的供给地。
山西移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人,但洪洞地处交通要道,在晋南又居人口稠密县,便使洪洞在那次大移民中的地位醒目起来。
明初时候,洪洞城北有个寺院叫广济寺。
寺内设有驿站,并设有常驻驿吏,接洽全国往来公差。
大槐树就在寺旁。
这棵汉植古槐,树身数围,荫匝数亩之阔。
古驿道就从树下通过。
汾河滩上的野禽老鹳经年构巢于树冠之上,到了秋冬叶落之际,老鹳窝挂满树间枝桠,星罗棋布,景观甚为别致。
明初大迁民的年代里,官府又在大槐树处设置机构,派驻役员管理移民事务,编排队伍,发放 “凭照川资”,即通行或用于说明身份的证件和路用银两。
山西当地居民、世世代代守家在地,不愿往别处迁徙。
这就更加促进了这种官制移民的强制性。
政府更多地采用了招诱和征派方式。
传说政府曾广贴告示,说不愿移民者需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并规定集合时限,愿移民者可在家中等候。
于是人们纷纷赶到大槐树下。
有一回,晋北晋南晋东南三日之内在大槐树周围集中了十几万人。
这十几万人突然被武装军队管制起来,被告知大明皇帝有令,凡到大槐树下集中者一律迁走。
之后强行被登记,强行发给凭照,踏上不知何时能返的移民之路。
据《明实录》记载,移民活动多在晚秋时节进行。
此时百草凋蔽,大槐树也叶落几尽,唯余满眼的老鹳窝 。
大槐树下,每当官差下令启程,这些祖先移民们无不泪横满面、缓缓而行。
三步一驻足,五步一回首地寻望家乡故里,越走越远,越走越难再见家乡景象,最后只能看到大槐树上的老鹳窝,留在身中的也是栖息在树间的老鹳在深秋时节无奈的悲鸣。
于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就成了最后记忆在移民祖先们脑中唯一的家乡标志。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这几句民谣就在从大槐树那里出发移居到全国各地的山西居民的后裔中产生和续代相传。
如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这些地方,这几句民谣仍旧生机勃勃。

参考:
“问我祖先何处在,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这是一首从明初开始在我国的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福建甚至台湾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谣呢?
原来从朱元璋即位不久到他儿子朱棣在位期间的50年时间里,明政府在山西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时间最长、范围最长、意义深远的移民事件。
由于当时政府把移民都集中在洪洞大槐树下,进行登记后强行带走,所以移民的后裔把最辈们最后的出发地洪洞做为外迁之前的祖籍,大槐树就是标志。
因此,人们把这次迁徙俗称为“山西大槐树移民”。
那么这次移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讲一个故事!相传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猛将胡大海出生入死,战功卓著。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胡大海一不要官,二不要财,只求朱元璋允许他报仇。
原来胡大海起义前,由于一时的落魄,在中原一带讨饭,但当地的百姓发现胡大海长的太丑陋,且凶神恶煞一般。
尽管胡大海每到一家都唱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小曲儿,但是老百姓把门都咣当一声都关上了,一碗水都不给他喝。
当时胡大海差点被饿死,于是暗下决心,将来发达了一定回来报复。
如今胡大海发达了,觉得正是好机会,于是只求朱元璋满足他这个心愿,其余别无所求。
朱元璋觉得牵涉的面积太大,更不能滥杀无辜,但又考虑到他的战功,于是就答应胡大海在某地界射一箭,他可以杀一箭之地内的人。
没想到胡大海一箭射在了大雁的尾巴上,于是惊魂未定的大雁一路逛飞,一直从河南飞过了山东。
君无戏言,因此胡大海追着大雁一直从河南祸害到山东,犹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留。
既然当地没人了,朱元璋只好从人口稠的山西往河南、山东等地迁徙人口。
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近似于荒诞不经,但是因战乱导致的人口锐解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所以这次移民是明初的一项重大国策,而且带有强制性。
当时政府也不顾及百姓的想法:“愿意移民的在家里等,不愿意移民的人,三天之后到大槐树下集合。
”于是三天后有十万多不愿意背井离乡的百姓聚集于大槐树之下,正当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乱成一片的时候,忽然大批官兵蜂涌而出,直接把老百姓捆绑起来,在一片叫骂哭喊声中完成登记造册。
移民们临行之时,悲伤地看着故乡,听着栖息在树杈之间的老鸹发出的一声声哀呜,潸然泪下,频频回首。
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也因此流下了那四句民谣。
据说当时官兵怕有人逃跑,就在移民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来识别身份,因此移民后裔的小脚趾都是复形的,即小脚趾上有一大一小两个指甲盖儿。
因此也留下了“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足趾验甲形”的话来。
还有在迁徙过程中,移民都是被反绑着双手走路的,因此移民的后裔也喜欢背着手走路。
据记载,从朱元璋的洪武三年(1370年)到朱棣的永乐十五年(1417年),前后将近半个世纪。
山西两府五十一县的百姓分别被送至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范围之广基本涵盖了大部分的国土,而且他们的后辈也有迁徙到国外的。
为了不忘故土,许多移民后袭都纷纷登祖谱,将迁徙的事情记录下来,也成了这次迁徙的佐证。
总之,由于元末明初连年战乱加上黄河不断的泛滥,致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中原地区人口锐解,土地荒芜。
而山西由于太行山的天然屏障阻隔,没有遭受点火的摧残,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加上附近的难民也大量的涌入山西,所以山西西南部的人口更加稠密。
因此,明朝初建,为了均衡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才会大规模的进行人口的迁徙。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如今已经过去600多年,当初的大槐树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槐乡的后裔却遍布全国各地,有得还远在东南亚各国定居。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
明廷 为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其统治。
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先后数次从山西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其中,明洪武年间的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众,对于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
你的问题问的很好:”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你可能问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喏,很简单的信息传播,就出现偏差了。
根据学术界的观点:1.明初山西大量往外移民是事实2.并没有证据山西人移民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出去的。
3,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以民国初年洪洞士绅景大启、刘子林等创修遗址和编撰志书为发端。
但这个历史事件”不见诸史, 惟详于谱牒“,特别是新修族谱,并且是在不断扩大的,一些族谱开始并不是说自己来自大槐树,后来也改成了这个,很可惜,这些说法几乎全部不可考,也就是说说法大都很模糊,没有可以考据的证据。
而离移民时间很近的时间点上,并没有发现大槐树传说的踪迹4.人的记忆本来就是不稳定的。
集体记忆更是如此。
古代资讯不便,普通大众受教育水平也不高。
一来二去历史记忆发生变化也并不稀奇。
5,在很多问题上,学术界其实早就讨论过不少了。
他们了解的文献和解释的思路上,不是外面的业余人士可以比的,外界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

参考:
历史上,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是一次非常大规模的移民,那么这场移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争导致除了战火没有普及的山西,陕西等地方,其他地方都出现了人少地多的情况,因此很多荒地没有人去耕种!而山西这个地方人口却非常的密集,土地已经出现了不够分的情况。
洞洪县是山西的一个大县,这个县中有一棵大的槐树,人们把大槐树当成这个县的重要标志,后来,朱元璋下令让大槐树的移民,这是一次非常大规模的移民,这些从大槐树走出去的百姓告诉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们的故土是在山西大槐树!大槐树移民的这次行动其实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仅仅是一次,从洪武年至永乐15年,近五十年间中大槐树的官方移民次数多达18次。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带领大军与朱允炆的军队打了很多次仗,而主战场也是换了一次又一次,分别在河北,河南,山东和江苏等地方开战,当时这些地方都成为了战乱之地,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当时民间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红虫吃人,这个传说指的是燕王的军队就像是猛兽一般,并且军队每个人头上都带着一条红巾,所以百姓把这些军队比喻成红虫,军队所到之处看不到袅袅的炊烟,到处都是悲惨之象。
明成祖登基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所以便要求强制移民,这次移民队伍十分庞大,山西等地的百姓移到了战乱发生地,所以各个地方才能够再次焕发生机。
这个决定总体上来说自然是好的,但是对于移民的百姓来说则是非常痛苦的,毕竟这些百姓要远离自己的家乡!朝廷派人在山西各个地方都贴上了告示,告示上面说,如果有百姓不愿意移民的话,那么就到洪洞的大槐树下面集合。
这些百姓本以为朝廷是想告诉他们不用移民了,又或者是告知他们其他的解决办法!但事实却是,当十万左右的百姓聚集在大槐树下的时候,政府派出了大量的官兵,采取强制措施把他们迁移走了,这些百姓连回家拿东西的时间都没有。
而且官兵宣称,皇帝下的命令是,只要是来到这棵槐树下的百姓,全部都需要移民,这些百姓自然不敢违抗皇帝的命令,所以虽有埋怨,但也不得不走。
这些官兵为了防止百姓们中途逃跑,把所有移民的百姓双手全捆上了,若是中途他们想要上厕所的话,就需要报告官兵。
官兵同意了之后,就会把他们的手上的绳子解开,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正是因为这次移民,所以很多地方的人会把上厕所叫做“解手”,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人,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称呼的背后是有一个背井离乡的故事的。
另外,在民间还有一些关于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呢,这其中一个小有名气的传说,说的是明朝的功臣胡大海!元朝末年的时候,这个人来到了河南进行乞讨,但是却没有人给他东西吃,甚至还言语攻击他!之后,胡大海就参加了朱元璋的起义军,由于此人骁勇善战,所以立下了功劳。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之后,要对他进行奖赏,但是此人却不想要任何的奖赏,唯一想做的就是到河南去报仇。
朱元璋反复思量,最终还是同意了,但是告诉胡大海他只能够“一箭射地”!之后,胡大海带领他的将领来到了林县,将领发现了一只雕,便一箭射在了雕的身上,但是这一只雕并没有死,反而是带着剑飞遍了全县。
而这位将领也带领着士兵杀遍了全县的人,林县血流成河,将领所做的这些事情胡大海都不知情。
胡大海知道之后非常的生气,便亲自斩了这位将领,之后又向皇帝请罪。
皇帝看此人是开国功勋,所以便没有与他追究,但是河南的人被杀了很多,因此皇帝就下令让大槐树的村民移民到河南去!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不足为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明初山西的人肯定是比其他地方的人多的多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