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禅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他到底有多厉害
(我没说,真的没说。
我才没你傻呢。
)··魏延有多厉害?
豹眼认为没有人比魏延更厉害,谁也不行,除了刘备。
刘备有两个眼蛋子是他的命根子,一个是荆州,一个是汉中。
汉中是刘备用整个益州,举州之力换来的,比荆州下了更大的血本。
刘备就把他交给了魏延,全军上下一片哗然,十分震惊。
如果有人比魏延更厉害,刘备咋没有任命他呢?
这是忠诚度、谋略、稳健、勇猛综合考虑的结果,魏延总评第一。
这好比是成都火锅,你很难说是哪一种佐料最好。
但凑在一起,成都火锅就是不错。
诸葛亮很厉害,你让他扛着青龙偃月刀走两步试试?
由此可见,魏延很厉害,就不用多说了。
问题是刘禅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这又是谁说的?
出来走两步看看。
豹眼绝对不敢保证,没有人打不死他。
第一,如果诸葛亮认为如此,他为了蜀汉绝对不会杀他,而且会把大军交给他。
第二,魏延真的能有这么大的本事,他还会被马岱杀死?
一个马岱都对付不了,还敢保证蜀汉不灭?
魏延要上天哦。
第三,罗贯中老先生斗胆做了许多故事,但也没敢尝试着让魏延保证蜀汉不灭。
第四,刘禅根本就没指望着谁能保证蜀汉不灭。
诸葛相父乐意去做,就做去吧。
老子发狠说了,不听丞相的话,就直接废了他。
刘禅敢说半句不许北伐的话吗?
最多也就是怕丞相累着,劝他歇一歇再干,也不敢阻止哦。
丞相做不到的事,谁也做不到。
魏延几斤几两,刘禅清楚得很。
刘禅不说话,别以为他真的小时候吓傻了,心里有数。
姜维北伐、诸葛瞻抗拒邓艾,其结果刘禅心里早就清楚。
既然你们要成名,就给你们机会,但结果不指望成功。
早晚就是这个结果,干嘛不听小黄门黄皓的,及时行乐呢?
刘禅咋会说出“魏延不死,蜀汉不灭”这种话呢?
别侮辱刘禅的智商啦。
诸葛亮在,或许子午奇谋有一线希望;
但诸葛亮一死,没有人做后勤保障,子午奇谋即便能成功,蜀汉也没戏。
蜀汉反而是灭亡得更快。
无论咋说,诸葛亮选定蒋琬、费祎、姜维作为后事安排是正确的,起码会延续蜀汉的存在。
如果诸葛亮把大事交给魏延,早就玩完了。
魏延的确很厉害,但不足以改变蜀汉的命运,刘禅也绝不会指望他拯救蜀汉的命运。
参考:
趣谈答案:诸葛亮死了之后,如果魏延依旧活着的话,那么他就是军队当中的一把手。
换句话来说,一旦诸葛亮死后,马岱没有杀掉魏延,那么魏延将会处于暂时无敌的状态。
事件回顾这件事情如果开始讲的话,可能得从魏延献出城池,主动归附刘备开始讲起。
但是中间有很多内容纯属是扯淡的,我们直接看最后就好了,诸葛亮临死之前通过自己的手下设计了一系列的谋略,最终将魏延给灭掉了。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政见不同。
简单来讲,诸葛亮所作的进攻也好,所做的防御也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可能地维护蜀汉的稳定,至于能否把曹魏占领完全是碰运气,如果运气好占领也就占了,运气不好也就这样。
但是魏延不同,魏延从最开始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的计划,率领5000精兵横冲直撞,直接把曹魏大本营拿下,这样的谋略及具有冒险精神。
更要命的是诸葛亮根本拿不准魏延的心,不知道他究竟是归属于蜀汉这一边,还是归属于曹魏那一边。
所以诸葛亮也迟疑了,并且慢慢的对于魏延的疑心越来越大,最终也就导致魏延有了杀身之祸。
可以说诸葛亮杀掉魏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害怕自己死后,蜀汉的军权直接落到了魏延手里,而这个时候魏延极有可能把蜀汉带到无底深渊。
没错,这就是事实当然在真实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魏延即便活着,也没有办法让蜀汉顺利地传承下去。
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点魏延太过于鲁莽,太过于孤傲,刘禅根本不可能驯服他。
第二点,魏延太过于偏激,我们知道诸葛亮死后姜维一直在出师北伐,但是如果把姜维换成魏延的话,恐怕出师北伐的频率和速度将会更快。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禅开城投降的时候,如果魏延还活着,除了拄着把拐杖之外,什么也不会做了。
就是这么一个老头马上就要入土的老头来帮助蜀汉,奠定国家的根基,纯属虚妄之谈。
当然也可以从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极有可能挑大梁,能够窥探出另一点,那就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这个节点的时候,真正出现了人才匮乏。
欢迎大家
刘备军事集团和曹操军事集团在汉中决战的时候,曹操差点命丧魏延手中。
曹操一生有三次最危险的时刻,但是都有惊无险,只有汉中之战,差点被魏延射死。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1)宛城兵败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亲率十几万大军征宛城张绣。
张绣是再三思量,觉得力量相差太悬殊,识实务者为俊杰,于是张绣率领守城的官兵出门迎接曹操投降了。
曹操兵不血刃就能占领了宛城,于是杀猪宰羊犒赏三军庆祝胜利,并张绣率领部将和家属们参加。
宴席是在歌舞升平下进行的,气份很活跃,曹操喝大了,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张绣家属中的一个风姿绰约女人,顿时感觉她魔力无限,于是接着酒劲色胆包天的给直接掠走了。
这个女人虽然年轻,但是按辈分是张绣的婶娘,张绣感觉受到了很大的羞辱,于是在谋士贾诩的策划下,半夜里突然率领大军袭击曹营。
曹军都喝多了放松了警惕,被张绣的军队打得是溃不成军、四散逃去,曹操是吓的光着脚跑出大帐。
典韦的双戟被张绣的部将胡车儿偷走了,他是挡在曹操的大帐前用腰刀砍死了十几个冲进来的敌兵,腰刀砍弯了,他双手抓起敌兵的两具尸体抡了起来,又打死几十个敌兵。
这时张绣命令士兵们放箭,典韦身中十几箭后,又被敌兵的十几支长矛刺中。
这时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赶到,把曹操扶上马让曹操快走,然后两个人拼命低挡敌军。
最后,典韦、曹昂、曹安民都战死,保得曹操安然无恙。
(2)曹操割须弃袍曹操杀了马超的父亲马腾后,马超联合韩遂起兵二十万杀向长安,长安不几日就丢失了。
曹操闻讯后,亲自率领大军杀向长安。
两军在童关相遇,马超亲率中军,庞德、马岱分列两边。
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马超跃马挺枪直取曹操,曹操身后大将于禁迎战,打了没有超过十个回合,于禁败走,张郃迎战马超,打了二十个回合也不敌逃跑了。
这时不知天高地厚的李通迎战马超,几个回合被马超一枪刺与马下。
马超举起大枪晃了几下,西凉兵马一起杀了过来,曹操的兵马低挡不住大败。
马超、庞德、马岱带领一百多骑兵直奔曹操而来。
曹操在乱军中听到西凉兵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马上脱下莽袍扔了,又听到:“长髯者是曹操!”曹操吓得抽出佩刀把胡子割了。
西凉兵看到禀告给马超,马超传令拿:“短髯者!”曹操听到西凉兵大喊:“抓短髯者!”于是用刀割旗角把勃子包住。
马超追曹操到了一个小树林,保护曹操的将校看马超杀来,吓得都各自逃命去了。
马超大喊:“曹贼休走!”曹操吓得马鞭子都掉到了地下。
这时马超的马头已经追到了曹操的马尾,马超用枪扎向曹操,曹操是绕着大树躲避,马超一枪扎到了树上,等马超拔出枪来,曹操已经被赶来的曹洪、夏侯渊等几十人救走。
(3),曹操兵败汉中曹操退兵到斜谷,诸葛亮派马超、魏延等将领,分兵十几路,采取“车轮战”,围攻曹军。
曹操只好全力指挥迎战,这时马超率领大军把曹操的大营给劫了,还放了一把大火,曹操立马站在高岗处一边指挥迎战马超,一边指挥救火。
这时魏延突然率领一支人马赶到,大叫:“魏延在此!”是拉开弓放了一支冷箭,曹操嚎叫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
这时庞德及时赶到截住魏延撕杀,才算保住小命。
曹操被救回大营,发现被魏延射中了人中,折断两颗门牙,让医生上药医治。
曹操心恢意冷,差点把小命搭上,于是丢下汉中连夜撤退了。
刘备在诸葛亮等大臣的撺掇下,自称汉中王。
封诸葛亮为军师;
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魏延为汉中太守。
魏延在镇守汉中的几年里,曹操的大军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可是大名鼎鼎的关二将军却把战略要地荆州给弄丢了。
如果诸葛亮死后,让魏延带兵低挡曹魏是最好的选择,魏延会死心塌地效忠蜀汉,可是诸葛亮却把魏延给设计死了!真是应了:智者千虑也有一失。
诸葛亮设计死魏延是这句话最好的验证。
刘禅能在蜀汉生死存亡关建时刻,能说出这样的话,是对魏延的认可,可是蜀汉的军政大权掌握在权臣诸葛亮手中,他这个木偶皇帝也无能为力。
参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不知道,诸葛亮去世以后,竟然是名不见经传的王平驻守汉中10多年。
王平本来只是诸葛亮的副将,是个识字不到10个将军,在蜀汉军队中名气有限。
而驻守汉中防御北方曹魏入侵的重要责任,就交给了王平负责。
而王平虽也比较善战,曾经击退曹爽10多万入侵军队。
但王平能力相比魏延,就差了太远。
在王平还在曹操麾下时,刘备没有任命张飞,而是任命魏延担任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可以说,刘备将北方防御曹魏的重任,交给了魏延负责。
这可以知道刘备对于魏延能力的信任,认为他是大将之才。
魏延也不含糊,这么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
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也就是说,即便曹操率领天下全部军马赶来,我这几万人可以挡住他。
如果大王给我十万援军,我可以将曹操大军全部歼灭。
事实证明,魏延在汉中防御的很高。
他在汉中所有要隘修建了防御工事,大大增强了防御能力。
工事内都是强弓硬弩,还有不少骑兵可以互相接应。
曹魏几次攻打国内,果然都被魏延击败。
由于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魏延提出军事冒险的子午谷奇谋,可以彻底扭转蜀汉被动局面,甚至可以依据占领地盘和人口都不亚于蜀汉的西北地区。
诸葛亮认为太过于冒险,没有采纳。
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后,魏延和杨仪争夺权力被杀。
有意思的是,魏延死后,王平继续延续了他的防御政策,使用他的防御工事。
结果244年曹爽率领10多万大军攻来,王平利用魏延的工事和战术打持久战,以区区2万多人将曹军消耗的半死不活,军粮断绝,被迫撤退。
而蜀汉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是钟会进军以后一举占领汉中。
汉中丢失以后,蜀汉就陷入极度被动,最终被超了阴平小道的后路,导致亡国。
如果魏延还在,汉中不丢,邓艾哪里敢包抄后路自寻毁灭?
参考: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时,刘禅没有说过“魏延不死蜀汉不灭”这一类的话,也没这方面的感慨。
诚然,魏延确实为蜀汉的建立、发展、壮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功臣,在诸葛亮去世后,被诬陷为“乱臣贼子”,被灭三族。
魏延死后,蜀汉仅剩姜维一员大将,独木难支,于公元263年被邓艾和钟会所灭。
有人说,如果魏延不死,蜀汉可能顶住邓艾和钟会的联手夹击,就不会被灭。
这是真的吗?
个人认为即使魏延活着,蜀汉也会灭亡,分析如下。
首先,魏延富于冒险精神,可能比姜维还频繁发动战争。
公元211年,牙门将魏延跟随刘备入川,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刘备称汉中王后,魏延因功受封为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他是一个能征善守的全能型大将,如他采用“重门之策”,将汉中守卫得固若金汤,向主公刘备保证汉中万无一失。
在诸葛亮多次伐魏期间,魏延作为数一数二的大将,常常冲锋陷阵,如公元230年阳溪之战,他大破曹魏费瑶和郭淮,取得了大胜。
又如,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他亲自率领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占领长安,和诸葛亮大军会师于潼关。
可是,魏延的冒险战略遭到了一向谨慎的诸葛亮的严词拒绝。
诸葛亮奉行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蚕食曹魏的战略。
《魏略》中记载如下: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好多人抱怨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多次伐魏,演义中是九伐中原,而正史上,他伐魏高达十三次。
然而,比姜维还更加富于冒险精神的魏延,和姜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或许会超过姜维的伐魏次数,二十次也是有可能的。
蜀汉国力是无法和曹魏相比的,持续发动战争,只会劳民伤财,使国力越来越弱。
其次,魏延性格和关羽一样孤傲,不一定能受到重用。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是一个军事奇才。
然而,他性格高傲,如同当年的关羽一样,“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人称“小关羽”。
换句话说,就是魏延和各位同事关系不是太融洽,尤其是和长史杨仪关系最差。
即使魏延在和杨仪的争斗中胜出,他和和各位同僚关系也不怎么样,也不一定能得到重用。
一个没有得到重用的老将,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关羽就是因为性格孤傲,得罪了刘备“义子”刘封,在败走麦城时,没有得到援助,才身首异处的。
同理,魏延也可能和关羽一样的下场。
最后,魏延即使在公元263年活着,也是和廖化一样的老将了,行将就木。
我们知道,蜀汉灭亡是在公元263年,这一年,距离魏延被杀的234年,已经过去整整29年了,此时的魏延,即使侥幸活着,也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将了。
征战是非常耗费精力的,一个七十岁的老将,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跟不上了,他已经到了退休养老的年纪了。
如廖化,在关羽丢失麦城,被东吴擒杀后,他侥幸逃回益州。
在诸葛亮病逝后,廖化一直跟随姜维征战,可是岁数渐渐大了,作战中规中矩,在战场上并没有太优异的表现。
然而,他身体好,一直活到了蜀汉灭亡的那一年。
有一句古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就是廖化岁数太大了,而蜀中新生代将领很少,他不得不勉为其难,多次征战沙场。
景元五年(264年)春,七十多岁的廖化跟随后主刘禅,应司马昭之邀,不得不前往洛阳。
由于廖化年岁太大了,再加上他忧愁蜀汉亡国,于中途病逝。
如果魏延活着,他多半也是这样的结局吧。
他在见证了蜀汉的亡国后,在忧虑中去世。
《三国志》中记载如下: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总结:魏延虽然是蜀汉“五虎上将”之外的第六大将,即使他活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那一年,他也拯救不了蜀汉。
至于原因,就是
因此,所谓“魏延不死蜀汉不灭”这句话过度夸大了魏延的作用,过度强调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
历史上也没找到后主刘禅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的相关记载。
参考:
这个问题并不准确,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没有提到刘禅或者其他人曾经感慨过“魏延不死蜀汉不灭”,而蜀汉末期的危局也不是魏延能解决的。
在网上确实流传着“魏延不死蜀汉不灭”这么一句话,不过有些说是刘禅说的,也有说是黄皓说的,说法不一但是可以确认的是,史书上并没有相关记载。
网上出现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魏延在刘备称汉中王以后镇守汉中,直到建兴五年诸葛亮为了北伐,亲自坐镇汉中,魏延才不负责汉中防务。
这差不多8年的时间里,魏延成功的守卫了汉中,没有被曹魏攻占。
而在后来曹爽兴兵伐蜀时,王平也是采用魏延守卫外围各要点,不让敌人进入的战术,成功击败了曹爽。
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而姜维守卫汉中时,认为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将敌人阻挡在外,不过难以取得战果。
因此决定放弃外围据点,退守汉、乐二城,防止敌人进入汉中平原。
再以部队袭击魏军后方,等敌军断粮以后再发起反击。
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姜维改变了防守战术,才会导致钟会攻占汉中,最终蜀汉灭亡。
如果魏延不死,不改变防守方式,蜀汉就不会灭亡。
不过这种看法并不准确。
蜀汉后期最大的问题是黄皓专权,朝政腐败,蜀汉的整体实力日益下降。
黄皓又有意让右大将军阎宇取代姜维,姜维为了避祸,率军在沓中屯田,导致汉中防御空虚。
在钟会伐蜀前,姜维得知消息以后曾经上奏刘禅,希望加强汉中防御,刘禅和黄皓并未听取,才造成汉中被钟会攻占。
魏延的性格高傲,脾气暴躁,如果他还活着,那么和黄皓的关系肯定更差,即使不被黄皓陷害,也只能和姜维一样拥兵自保,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守住汉中。
而且此次司马昭为了灭蜀,动员了近20万大军,兵分多路进攻蜀汉。
而蜀汉的总兵力不过10万左右,再扣除留守成都、永安、南中的部队和各地驻军,实际能机动的兵力不过5万左右。
如果再分散在外围驻守,那么很容易被魏军各个击破。
更重要的是,姜维后来在剑阁是挡住了魏军,钟会因为缺粮,差点不得不撤军。
但是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刘禅投降,蜀汉才灭亡。
所以即使魏延侥幸守住汉中,邓艾从阴平一样可以偷渡,蜀汉还是难逃灭亡的结果。
所以此时蜀汉是输在了内部不团结,不能集中力量对抗魏军上。
此时无论是姜维还是魏延,都不可能改变结局。
参考:
魏延这个人,看你怎么用。
如果只讨论能力的话,我认为魏延可以说是比较强的。
就实际的军事才能的话,魏延是在姜维之上的,但是如果诸葛亮之后的军事大权掌握在魏延手中,蜀汉的情况并不会更好,甚至很可能更差。
具体原因且听我慢慢分析。
魏延是三国时期比较少有的在个人武艺、领兵作战、军事谋略等方面都展现出较高水平的武将之一,成功扼守汉中,大破费瑶和郭淮,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击退张郃等重要战役中,魏延的表现都可以说是相当可圈可点。
魏延在三国中后期出场比较多,曾经战平过庞德、文聘,击败过马岱、杨柏,生擒泠苞,杀过王双、曹遵。
从魏延的单挑具体单挑情况上看,和文聘单挑几个小时未分胜负;
长沙救黄忠,砍死刀斧手韩玄;
与张任舞剑未分胜负;
和冷苞交战30回合未分胜负,遭邓贤夹击,得到黄忠相救逃脱后又生擒冷苞;
和庞德大战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和张郃交战大致平手。
从武艺上看,魏延肯定不及蜀汉五虎,大致和庞德、张郃等人一个档次,可以进入三国中的一流行列,虽然排名可能相对靠后一些。
诸葛亮虽然对魏延持保留意见,但对于魏延的能力,诸葛亮还是认可的,从诸葛亮北伐过程的几次布置来看,在诸葛亮眼中魏延是蜀汉少有的可以与张郃周旋的将领,即使是诸葛亮本人用心栽培的马谡、姜维,诸葛亮对其实际能力也心知肚明,很多情况下仍然不如魏延好用。
对马谡委以重任后失街亭就是最好的例证。
总体而言我认为魏延的能力大致和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张郃伯仲之间。
魏延有一定的有军事谋略头脑,有统帅能力,有治军养兵的心得,虽然他不是关羽、张飞、典韦、马超那种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武将,但是他的综合能力,绝对是可以与张辽、张郃这个档次的魏国大将相抗衡。
如果说能发挥魏延才能的,大概刘备为魏延提供的汉中太守是非常恰当,说明刘备相信魏延的统帅能力、军事才能和战略头脑,当姜维改变了魏延的汉中防守策略,也为汉中的失守制造了风险。
三国后期的局势实际上是适合魏延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如果魏延到了曹魏,大概也会和张辽、张郃一样成为镇守一方的军事总指挥官,在蜀汉,“征西大将军”也大概对应于魏国张辽、张郃的角色。
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刘备和诸葛亮可以镇住魏延,但是姜维、蒋琬等人就不行了。
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后,魏延认为自己可以独揽蜀汉大权,却在与长史杨仪的争斗中落败,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才华,便被马岱追杀。
如果蜀汉末期刘禅有得力的臣子辅佐内政,魏延继续镇守汉中,或者魏延在蜀汉外线抵御魏国的进攻的话,我认为蜀汉的情况会好很多,在这方面,魏延说实话是要强于姜维的。
但蜀汉此时偏偏缺乏能够在能力和威信上压制魏延的人,魏延想进入权力中枢,这问题就更大了。
事实上魏延也根本不适合这个位置,也许他个人的抱负会得到施展,但对于蜀汉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魏延最后的结局也许是一种必然,它避免了蜀汉陷入更大程度的混乱。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数次北伐过程中的用人和布置,特别是对于“子午谷奇谋”的弃之不理值得商榷,但是在魏延这件事上,诸葛亮看得没错,尽管魏延的确是个人才,但是诸葛亮从蜀汉政权利益的角度出发,做了正确的决定,毕竟两全之策太难找到。
所谓“魏延不死,蜀汉不灭”,如果蜀国能保持其他架构不变,那么这一说法某种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这一切设想在诸葛亮去世后已经是不成立的,所以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魏延的重要性。
魏延是出色的一方大将和统帅,但是并不是适合做军政总指挥的那个人。
对于末期的蜀汉来说,或许姜维就是最合适的那个人,起码委任姜维作为蜀汉的主要统帅,能在一定时期内保证蜀汉秩序的稳定。
至于魏延,在权力的中枢一定要有能绝对压制住他的人,否则副作用会比正面效益更大。
参考:
魏延(?
-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
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心怀不满。
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崭露头角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驻葭萌。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起兵攻打刘璋,派遣与卓膺、黄忠一起占据涪城,当时刘备军兵不满万,孤军无粮,而刘璋拒绝坚壁清野的战术,派遣刘璝、张任、泠苞、邓贤、吴懿等将领率领精锐前去阻击刘备军,刘备军大破刘璋军,后来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
镇守汉中魏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
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
一日,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今天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
”魏延朗声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
”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太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功勋卓著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
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
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建兴十年(232年),魏延与刘琰不和,言语虚诞,诸葛亮责备刘琰,刘琰其后作笺道歉。
进献奇计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
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
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惨遭杀害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
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
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
”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信。
参考:
不管刘禅有没有说过这句话,都说明了魏延对蜀汉的重要性。
一、五虎大将之后,魏延是蜀汉最叫好的大将。
刘备的五虎大将,个个都能征善战,但是,统军才能只有关羽比较出色。
马超虽然也做过一方诸侯式的人物,但是,他这个人只适合做别人的部署,而不适合做人家的主公。
这一点,庞德非常清楚,否则他也不会投靠曹操了。
关羽和魏延类若,都是同道中人,两人面部都泛红,而且都使刀,性格上两人都高傲,有才能的人大抵都是这个样子。
他们都善于恩养士卒,而不礼敬士大夫。
这也是魏延和杨仪不愉快的重要原因。
在魏延看来,杨仪就是一个腐儒,而且气量狭小,不足以成事。
从刘备委托魏延担任汉中太守,就可以看出魏延的军事才能。
刘备这个人的眼光非常毒,他知人善任。
张飞丢过徐州,虽然毛病改了些,但是,以他的性格不适合守汉中,唯有魏延比较合适。
魏延死后,王平用魏延生前的策略守汉中,不仅守住了,而且大败曹爽大军。
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未必不可用。
很多人都从明末闯王高迎祥子午谷兵败,而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却没想过,从魏延的三国时代到明末隔了一千多年。
在这一千多年中,地理环境发生点变化,也是不难想象的。
而且高迎祥不比魏延,两人用兵的谋略和胆识,也没有比较性。
如果魏延的计策被采用,诸葛亮北伐极有可能成功。
只是如果魏延成功了,诸葛亮将来不好驾驭魏延。
参考:
魏延厉不厉害?
历史说了算,其他的都是扯淡!至于刘禅那句“魏延不死,蜀汉不灭”的感慨是发自朝堂,还是梦里,已经无从“考证”,但99%应该是没有历史注脚的无稽之谈!有时候,真的感觉魏延厉害的,没有谁可以与之比,至少在刘备眼里心里,有时候是这样。
《三国演义》读的次数多了,有时候就会有点犯迷糊,感觉荆州和汉中越来越像刘备的两颗蛋蛋,可以作命根子的那种,而刘备当年毫不犹豫地就把汉中这颗蛋交到了魏延手上,多么狠毒的眼光。
于是,就想至少在刘备眼里魏延是厉害的,他认为魏延比关羽、张飞一干人等更适合为自己守护汉中这颗蛋蛋。
你要知道汉中是刘备用了整个益州之力,花了大血本换来的,比他自己的命都重要,然而他却“轻易”地交给了魏延,那一刻,甚至闪蒙了蜀汉朝野许多人的眼睛,全军上下更是一片哗然,十二分震惊。
你能说被刘备委以如此重任的魏延不厉害,如果真是这样,不是你被闪到了眼睛,就一定是刘备的心被猪油给蒙住了。
只是让世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么厉害,在刘备眼里似乎无可替代的魏延,第一个不服的竟然是诸葛孔明,诸葛军师活着的时候略施小计,抽魏延一根“反骨”就将他弄得服服帖帖,死后还让魏延第一个“死于非命”,可以说除了在武力上诸葛孔明不屑与魏延比,在才、智、谋上诸葛军师甩开魏延不止三条街。
尽管也有不少人替魏延“打抱不平”,甚至拿诸葛孔明所谓的“反骨”说事,指责“反骨”论纯属子虚乌有。
只是只需要摸一摸魏延后脑勺就可以完全证实的问题,千百年来似乎没有人愿意自己去完成这一举手之劳,究竟是为什么,还真不好说。
暂且绕过“魏延厉害不厉害,究竟有多厉害”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回到刘禅有没有感慨“魏延不死,蜀汉不灭”的问题上,这是谁说的?
哪个有胆站出来,显摆显摆。
丝语相信并保证,这里只有真假和是非曲直,没有打斗索命,只要你能够回答我们三个问题,解除我们三个疑惑,就算你高,你有水平。
第一,为什么诸葛孔明最后没有把军政大权交给魏延,甚至没有让他入商议蜀汉后事那个重要会议的围?
第二,魏延怎么就那么轻易地给马岱给弄死了,他的“超强”武力值难道只是徒有虚名?
第三,刘禅是不是真的那么在意蜀汉的未来,真的知道只有魏延能够守护好蜀汉的未来?
或许刘禅心里最最清楚诸葛丞相做不到的事,没有谁还可以做到,他需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及时行乐,其他的都靠一边去吧!这就好比越来越多人喜欢喝的恭城油茶,看起来只有茶叶、姜葱和蒜等简单的原料,凑在一起就是能“起”神奇的反应,变成香香醇醇的恭城油茶,喝了就能让你延年,让你益寿。
最后回到主题,还是那句话:魏延厉不厉害?
历史说了算,其他的都是扯淡!至于刘禅那句“魏延不死,蜀汉不灭”的感慨是发自朝堂,还是梦里,已经无从“考证”,但99%应该是没有历史注脚的无稽之谈!
参考:
刘禅:我没说过这个话!魏延确实是一个蜀汉比较难得的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但也就仅此而已了,绝对不是什么一个人就能力挽狂澜,改变蜀汉灭亡命运的。
而且,就当时杀魏延的情况而言,不管怎么算他都必须死,并不冤。
魏延加入刘备阵营时间不详,但在刘备入蜀时,已经攻城掠地,屡建战功。
刘备称汉中王后,更是破格提拔魏延,从低级的牙门将军直接升为镇远将军,更是加汉中都督、汉中太守。
要知道那时候群臣都认为这个职务必归地位超然并且战功卓著的张飞担任,但刘备还是对魏延委以重任。
刘备驾崩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也曾大败曹真伐蜀大军中的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一路,大大提振军心。
从而晋升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成为蜀汉武将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曾提子午谷之计,欲带五千精兵从子午谷直驱长安,遭诸葛亮否决。
魏延之死,源于他和长史杨仪的不和。
诸葛亮死于第五次北伐途中,杨仪与费祎、姜维等人秘不发丧,缓缓撤军,命魏延断后。
魏延却宣称不能以一人废大事,不愿听从杨仪号令,要继续北伐。
结果杨仪写信告魏延谋反,魏延也告杨仪谋反。
魏延攻击杨仪大军,王平劝散魏延军队,魏延逃走途中被马岱杀死。
对于魏延行为的动机,与小说中写的确实谋反不同,一般认为他只是对杨仪不满,并无谋反之心。
杨仪对他确实有诬告。
但是问题在于,难道不是谋反,魏延的行为就是可以容忍的吗?
当然不是。
首先,官方说法,诸葛亮死后退兵是诸葛亮的遗命。
如果这样,那就是主帅的将令,无论如何必须遵守。
魏延不听,属于违抗军令,杀他一点问题都没有。
其次,即使诸葛亮没有留下退兵的命令,是杨仪自作主张,魏延就能不听了吗?
如果诸葛亮没有留下遗命,那主帅去世,军队撤退是理所当然,这时候杨仪的行为是正确的,魏延不撤退,却是一种匪夷所思的事。
不管怎么看,都是魏延的错,而杨仪的举动是正确的。
最后,就算撤兵不撤兵都谈不上对错,那杨仪显然已经获得了大多数将领的支持。
姜维、费祎、王平、马岱,还有后来对刘禅派来调查的官员作证魏延谋反的蒋琬和董允,他们都旗帜鲜明站在杨仪这边。
这说明退兵是蜀汉军队的共同意见,只是魏延不同意而已。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魏延也应该执行。
魏延不肯服从,那显然就是不顾大局。
如果他真的能镇住其他将领,那没问题。
但事实上大家都不服他,这就说明了,魏延在当时已经成了蜀汉军中的一颗毒瘤,在军队中搞分裂。
当时蜀汉军队主帅诸葛亮新丧,后有司马懿大军随时可能杀来,这个时候在军中搞分裂,不杀你杀谁?
而更重要的,魏延在这件事中表现出他是军中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
一旦自己不满,就会罔顾大局,任性胡为。
这样的人,即使军事能力再强,如何能留?
没有魏延,或许对外少了一分力量,有了魏延,蜀汉军队随时可能从内部瓦解。
孰重孰轻?
所以,不管怎么说,魏延必须死。
这样的人就是活着,一旦没有刘备诸葛亮那样能镇住他的人,就随时会害得军队发生大乱,祸国殃民。
综上,刘禅又怎么可能去说什么魏延不死蜀汉不灭呢?
恰恰相反,魏延不死蜀汉早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