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三国之乱始于董卓你怎么看
十侍宦官乱朝野,何进无能引狼入室,董卓专权,王允狡猾,谋士最毒,各为其主,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四分五裂,东汉气数己尽。
参考:
东汉末年,朝纲混乱,大好河山岌岌可危。
从黄巾起到十常侍乱政,而后董卓霸京师,诸侯们争相登场。
多少豪杰逐鹿于中原,多少男儿埋骨于黄沙。
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正式进入了三足鼎立的乱世之中。
那么三国乱世始于谁呢?
是蜂拥而起又旋即失败的黄巾义军吗?
还是那个废帝霸权的西凉董卓吗?
更多人都倾向于后者。
董卓对三国乱世的造成的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乱世的起始人并不是他。
一 乱天下者何进董卓原本只是一个外镇刺史,根本挤不进东汉的政治中心。
但最终能够一跃入京师,千骑定洛,权倾朝野,掌控天子,成为东汉末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
他就是大将军何进。
1 十常侍乱政汉灵帝时期,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集团祸乱朝廷,欺压百姓,更视天子如玩物,把玩于股掌之中。
可以说,十常侍就像一颗毒瘤,在侵蚀着东汉王朝的国祚。
灵帝驾崩之后,十常侍依旧横行朝野。
作为大将军的何进,对祸国殃民的阉党有着深切的痛恨之心,也开始谋划如何诛灭宦官。
何进的想法没有错,诛杀宦官便能肃清朝野,只是他的方式用错了。
阉党有权而无兵,而何进执掌兵权,手下还有曹操、袁绍一帮校尉将军,想要诛杀张让之流实在是轻而易举。
只是他并没有采取最实用,最有效的办法。
优柔寡断的何进,在与宦官一再周旋后,一意孤行征召西凉刺史董卓入京平乱。
可叹何进,身居高位,却志大才疏。
放近水不用,欲借外力拔之。
殊不知如此一来,等同引狼入市。
本为平乱,却位东汉王朝带来了更大的祸乱。
2 董卓入京师董卓入京时,何进已经死于宦官之手,十常侍很快就被清理干净。
汉王朝因此恢复了稳定吗?
并没有,因为一场更大的灾祸正在悄悄降临。
请虎容易送虎难,完成任务后的董卓不肯走了,并趁机在京时扎稳了脚根,也开始就他的一系列专政暴权,一场腥风血雨笼罩着京师内外,且比之十常侍更甚。
到董卓入京之前,东汉王朝的除了一代代的衰弱外,真正的威胁只有两点:一有十常侍,二是黄巾军。
黄进军数战可定,称不上大患。
至于一群乱政的宦官,调一营兵马便能平定。
偏偏何进召董卓入京,虽然平息了十常侍之祸,但董卓入京之后对东汉江山带来的危害,远远胜于前者。
若不是何进召来董卓,董卓焉能登堂入室,挑起诸侯割据的乱世局面。
因此三国之乱始于何进。
而董卓呢,他是将乱世推向了鼎盛的人。
二 自董卓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何进的错误举措成功的开起了乱世开端,狼子野心的董卓也没有辜负何进对他的“厚爱。
”董卓掌控京师后,便干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废掉了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
小皇帝是傀儡,他才是主宰。
至于淫乱后宫、残杀忠良、迫害百姓等等恶行更是多如牛毛。
何进错误的召董卓进京,董卓成功的祸害了东汉江山。
董卓的掌权还有一个特殊性,也因此引起了各路诸侯的嫉妒。
董卓之前,无论何进也好,或是十常侍,都是外戚或是近臣,而董卓成功开了外臣掌权的头。
后来关东联军聚义,当中自然不乏有忠君爱国,一心只为讨贼者。
但更多的只是在嫉妒董卓,嫉妒董卓一个西凉刺史也能掌握朝政,执掌天下牛耳。
说到底,这些诸侯不服气,他们也想做董卓。
联军讨董之战,真正出力的有几个?
没有成功除掉董卓之后已然作鸟兽散。
出兵讨董,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可以让自己冠冕堂皇的出兵谋私。
联军虽然解散,诸侯们却丝毫没有罢手的意思。
大兴战火,相互吞并,谁都不把汉室朝廷放在眼里,谁都想做那个问鼎中原的人物。
诚如孔明隆中对中所言: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中不可胜数。
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设计诛杀。
然后诸侯逐鹿的局面已然打开,自从一发不可收拾,直到280年孙皓投降,才被司马家终结了乱世。
Ad说三国乱世起始何进,被董卓推向了巅峰。
可以这样说,也不可以这样说,因为一个乱世的行成,是各方面因素综合所致,仅归于一两人身上,终是片面。
群雄逐鹿,江山更迭,对于英雄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将军可以建功,谋士可以献策,诸侯可以坐大。
然后江山兴亡,无论谁笑得最好,苦的终是黎民百姓。
参考:
是的,董卓打碎了东汉皇权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士族,彻底开启了三国动乱的潘多拉魔盒。
东汉王朝的皇权有三大支柱,分别是士族官僚、外戚和宦官。
其中,前者代表外朝,后两者代表内廷。
东汉中后期开始,大部分都是幼帝继位,士族、外戚和宦官之间经常处于联合和斗争的不断变化中。
在东汉最后一位有实权的汉灵帝在位期间,通过第二次“党锢之祸”对士族进行打击。
汉灵帝曾经突破常制,一次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标志着宦官势力达到顶峰,不仅如此,汉灵帝在驾崩前一年,还设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统帅,从而制约外戚何进的军权。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试图诛杀宦官不成反而被杀,标志着外戚势力被消灭。
此后,袁绍又屠戮宦官,标志着宦官势力荡然无存。
此时,东汉王朝的三大支柱已经只剩下一个,即:士族。
如果士族势力不倒,东汉王朝的中央集权犹有可为,但董卓的出现,改变了历史进程:他进兵洛阳时,袁绍袁术已经诛杀宦官殆尽,少帝以公卿命董卓退兵,董卓不仅不从,而且做得第一件事:砍皇权!董卓进京以后,立即废黜少帝,另立献帝,同时毫不手软地杀了何太后,拔掉了朝官、士族所凭靠的皇权大旗。
从此以后,皇权不再神圣,任何权臣都不再把皇帝放在眼中。
第二件事:毁帝都!烧毁洛阳,迁都长安。
东汉承平200年,繁华的帝都洛阳,被董卓一把大火烧毁。
洛阳周边几百万居民被驱赶进入关中,一路死亡无数。
史称“旧京空虚,数百里中无烟火。
”东汉两百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此成为瓦砾场。
东汉王朝至此成为无根漂泊的孤魂野鬼。
第三件事:杀士族!董卓先后威逼降服皇甫嵩、朱儁,逼卢植弃官,接着又大肆屠杀维护朝廷的官员,满朝文武根本无可奈何。
公元192年4月,司徒王允用计谋诛杀董卓,又因为处置失当,导致凉州兵反扑,攻破长安。
王允等公卿百官被诛杀殆尽。
士族,是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根权力支柱。
尽管董卓最后被杀,但东汉朝廷的朝官早已荡然无存,导致回到洛阳的汉献帝成为一个既无文臣,又无武将的孤家寡人。
最后,只能依附于曹操,成为被曹操所控制的傀儡皇帝。
因此,可以说汉室的国祚在董卓入京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宣告终结。
穷凶极恶的董卓事实上扮演了一个摧毁东汉大厦的角色,既然大厦倒塌,军阀混战,野心家层出不穷的三国时代也就不可避免的来到了。
参考:
我认为董卓只不过是一个推动历史进步的人物,三分天下是历史的走向,单凭一个董卓能够将天下三分实在是无稽之谈,董卓与三国根本毫无瓜葛,董卓能够掌权得益于大将军何进,三国能够三分是曹操、刘备、孙权谋士的以及三人本身功劳。
历史上真实的董卓是什么样子的呢?
广交朋友,武勇过人在西凉时,无论汉人豪杰还是羌族豪帅,董卓都尽心尽力与其结交,曾经接待羌族豪帅时,因为家里没有招待,直接将耕牛宰杀,羌族豪帅得知后,敢了千头牲口送给董卓作为回礼,可见青年时期的董卓在西凉深得人心。
在西北平羌时,董卓放了上司张温的鸽子,对张温的职责不管不顾,甚至顶嘴,于是时任张温司马的孙坚认为,应当杀董卓以正军威,张温碍于董卓在凉州的威望而没有答应。
征讨王国叛军期间,皇甫嵩曾两次否决董卓,事后证明皇甫嵩是对的,董卓怀恨在心,当权之后多次故意羞辱皇甫嵩,因为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的求情,才没有将其杀害。
做事冲动入洛之后仅仅三天,董卓就强行废立,不顾卢植,袁绍等威望极高之人的反对,导致他在士人心中的形象飞速下降,之后更有不顾自己心腹幕僚伍琼,周宓劝告,强令迁都,还一怒之下将伍、周二人杀死,事后却又反悔。
发现吕布和自己的婢女私通之后,一怒之下将手戟丢出去攻击吕布,加之之前对吕布所部的苛刻待遇,使得吕布对董卓暗生不满。
狡猾且有政治头脑十常侍之乱前夕,汉庭将董卓调任并州牧,而董卓强行带着自己的士兵前往赴任,并且在河东就停下不走。
在何进身死之后,董卓立刻进京,并且在北邙山接到少帝与献帝,明明自己只是跑路过来,却将自己说成劳苦功高,并斥责众大臣。
进入洛阳之后,迅速接管同样被杀的何苗的兵马,掌控局势,而后大量提拔名士,并且与公然反抗自己的袁绍,王匡等人表面和解。
趁着何皇后下葬,开掘汉灵帝陵墓,掠夺珍宝。
迁都时命令吕布大量开掘陵墓挖掘财宝。
放纵士兵在洛阳内奸淫掳掠。
侍御史扰龙宗拜见董卓时忘了解除佩剑,董卓借题发挥,下令将其活活打死。
后来又派兵劫杀大司农之子。
指使人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杀害,甚至将何苗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来肢解扔在园林之中。
关于董卓的恶行还有很多,被董卓以各种手段虐杀的公卿大臣,平民百姓数不胜数。
但上位之后,董卓虽然短暂地表现出了政治头脑,但最终还是压抑不住自己爆棚的个人欲望,导致逐渐失去他仅有的一点人心。
据三国演义记载董卓只有坏处,并没有好处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董卓与三分天下无关,而且董卓是一个心存野心的的人,他的政治抱负没有成为与其嚣张跋扈的性格脱不了干系。
参考:
三国 之乱始于董卓,这个说法其实得到很多史学家的支持,当然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黄巾起义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实质上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就被东汉朝廷和豪强武装所镇压,东汉朝廷虽然威信大减,各地割据势力兴起,但是总体而言朝廷依然有很大号召力,各地也基本听从朝廷号令,而董卓将这一切改变,下面就谈一谈董卓是如何乱汉的。
董卓发迹、董卓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担任羽林郎。
董卓有武艺,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
董卓在并州任职事情长期和羌人作战,屡有功勋,后被擢升为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
六月,北中郎将卢植被朝廷罢免后,改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战区事务。
但是在与黄巾军的作战中董卓表现不佳被一度免官,后在凉州之乱中表现突出,因功功封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后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但是这个时候的董卓首鼠两端,不去并州上任,而是带领五千士兵在河东郡观望,终于给董卓等来了绝好的机会。
董卓入京中平六年(189年)八月,汉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
于是,何进征召董卓带部队入京,对于何进这个操作我很不理解,董卓兵马不过五千,要诛杀宦官何进自己掌握的禁军完全够用,非要多此一举,引狼入室。
屠夫出身的何进诛杀宦官不成,被宦官诛杀,朝廷大乱,得知朝廷发生重大变故,董卓急忙下令加速进军,得知宦官张让等人劫持皇帝刘辩上了北芒山, 董卓率军终于在北芒迎救了皇帝,然后还宫。
董卓在进京之初,兵力很少,而董卓又非士族出身,在朝中没有根基与名望。
据裴松之引《九州春秋》注解《三国志》记载,董卓初入洛阳时,其步骑不过三千。
但是董卓进入洛阳玩了一个心眼,采用了瞒天过海之计,连续四、五天,让士兵在夜间悄悄出城,天亮再大张旗鼓进城,宣言有西凉兵再入洛阳。
各军阀都误认为董卓的兵马很多,故不敢轻举妄动。
由于皇帝刘辩被董卓掌握在手中,所以董卓有了很大的主动权,洛阳城汉朝的禁军掌握在大将军何进和他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手中,但是何进、何苗都在变乱中被杀,禁军群龙无首,加上皇帝在董卓手中,所以禁军大部分归降了董卓。
执金吾丁原拥有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但是丁原的部将吕布被董卓收买杀害了丁原,董卓趁机兼并了丁原部。
兼并禁军和丁原的部队,让董卓的军事力量得到极大的膨胀,董卓一时风光无二,权倾朝野。
董卓乱汉掌握军政大权的董卓露出了狼子野心的一面,董卓欲借废立皇帝来增加自己的威权。
于是他废黜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刘协就是著名的汉献帝,董卓自任太尉领前将军事,自封为郿侯。
鸩杀了何太后,成为汉室实际控制人,担任相国,大汉王朝名存实亡。
董卓为人残暴,洛阳实行恐怖统治,纵容士兵奸淫掳掠,连皇族、公主、宫人也不能幸免,以致人心惶惶,内外官僚朝不保夕。
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也激起各地群雄的痛恨。
公元190年,全国豪强群起讨伐董卓,推举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十数万大军杀向洛阳,于是董卓强令汉献帝及群臣西行向长安撤离,洛阳城内外人民百万口被迫西迁,路上被董卓军车骑践踏,加以饥病交迫,死亡相继,积尸满路。
董卓部队纵火焚烧洛阳二百里内的宫庙、宫府、居家;
又令吕布发掘诸帝及公卿陵墓,取其珍宝;
还遣将四出虏掠:使东汉近二百年来在洛阳的建筑文物毁灭殆尽。
关东联军先锋是孙坚,战斗力强劲,董卓派胡轸、吕布迎战,被孙坚击败;
之后孙坚率军抵达大谷关, 董卓亲自率军与孙坚交战,大败,退回长安。
董卓退回长安不久,便被王允用反间计,诱使董卓部将吕布反水,刺杀了董卓,董卓之乱结束。
董卓之乱的后果董卓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大混乱,加速东汉政权的灭亡,给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经过这场动乱,关中地区二三年“无复人迹”,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
董卓的暴政引发的诸侯讨伐,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成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的开端。
董卓死后,关东联盟解体,群雄混战颠覆、肢解了东汉帝国,衰微的汉献帝朝廷只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工具和幌子。
此后,汉室更加衰微,最终倾覆。
实质上,董卓的实力远远没有演义中那么大,联军的先锋官兵力并不是很多的孙坚陆续击败了董卓大将华雄和吕布等人,而董卓亲自出战也被孙坚击败,董卓的军事实力其实也不过如此,只是各地军阀保存实力,观望驻足,坐观成败而已。
董卓死后,真正的乱世才开始。
参考: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董卓和曹操,他们两挟天子而令诸侯,且独霸朝野,凌驾在汉帝之上,对政见不同的忠良进而杀之,朝廷上下都是溜须拍马的小人当道,忽视国家的强盛和老百姓的生存,导致各地纷纷倒戈,战火四起。
就这样才有后来的三国鼎立。
参考:
确切的说三国之乱始于何进,《三国演义》里面说这个何进就是屠户出身,但是正史里面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是这个何进确实是出身不高就是了,但是有时候人出生不好也不是说就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个何进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一开始只是汉灵帝的贵人,后来却被封为皇后,就这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进这个头脑简单没什么文化的普通人就这样跟做了直升飞机一样官职越做越大,最后被封为大将军还统管京城内外所有部队,有守护京城的职责,可见人的命运真是无法预测,好的运气说来就来了,挡都挡不住。
其实汉朝大乱的局面跟汉灵帝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汉灵帝喜欢玩还宠信宦官,并且一次性封了十二个宦官作常侍,历史上称之为“十常侍”,这意味着宦官的权利达到了巅峰,这个汉灵帝当上皇帝以后就开始纵情声色并且生生的把自己的身子给掏空了,驾崩的时候才三十三岁,连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就这么走了,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生的嫡子刘辩,另一个是王美人生的庶子刘协,就谁当继承人的问题,以何进为首的外戚跟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最终还是何进胜了并且立了刘辩为少帝,十常侍为了保命就又投靠了何太后。
其实何进有很多次机会除掉宦官,但是都被自己的优柔寡断以及何太后的阻挠下失败了,这也算了,最后何进还听从袁绍的建议把董卓招进来了,可是还没等到董卓来,何进就被宦官杀死了,接着袁绍就把宦官灭了,直杀了近两千宦官,但是少帝还是被十常侍劫走了可偏巧遇见了董卓的队伍,最后董卓灭了十常侍救出了少帝,这场胜利的果实就这么被董卓摘了,也真是命啊。
这个董卓进京第一件事就是废了少帝,并且杀害了何太后与少帝同时立了刘协为献帝,自此董卓开始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曹操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一人啊。
其次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要知道洛阳是当时最繁华的帝都,可是董卓这么一烧把汉朝二百年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烧毁了,实数可惜。
最后董卓杀害了大量朝廷官员,并且司徒王允计划杀害董卓却没想到失败了,董卓就杀害了以王允为首的大量士族,要知道支撑汉朝的有三大力量,士族、外戚和宦官,外戚让宦官灭了,宦官让袁绍灭了,士族让董卓灭了,最后董卓死了,献帝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依附的力量了,不得已依附曹操成为了曹操手里的傀儡,不得不说董卓是罪孽深重,但是如果没有何进那么没主见,怎么会让董卓进洛阳的事发生呢?
三国之乱始于何进才是。
参考:
董卓对三国乱世的造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国董卓崛起,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
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史书载“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董卓不仅能识文字,体魄健壮,力气过人,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左右开弓。
长大以后,董卓与西北少数民族的首领结交,并成为好友,在羌族人之间渐渐树立起了威望。
同时,董卓还收罗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形成自己的凉州军阀。
随着董卓势力的不断膨胀和地位的相继上升,董卓已不满足于边远豪强,认为自己需要更加广阔的政治空间,他开始慢慢蓄积力量,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的到来。
不久西北的羌族发生叛乱,东汉政府无力镇压,于是拉拢一批西北地区的豪强,让他们镇压。
董卓自然也是朝廷积极拉拢的对象之一。
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董卓担任羽林郎,统管六个郡郡(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羽林军。
不久,他升为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反叛的羌人。
征战中,董卓极力表现自己,充分发挥他勇猛强悍的优势,深得张奂的赏识,在张奂推荐下,从县令一直至并州刺史、河东刺史。
黄巾起义后,董卓在一次镇压黄巾军的战争中惨遭失败,获罪革职,贬回了陇西,董卓继续做自己的山大王。
没过多久,边章、韩遂在凉州制造骚乱,汉灵帝急忙启用和征派几乎所有强将精兵抗击边章和韩遂的进攻。
董卓被重新任中郎将,拜破虏将军,和司空张温、执金吾袁滂、荡寇将军周慎等率领步兵、骑兵共十余万人屯兵美阳,护卫园陵。
因抗击边章、韩遂有功,表现突出,董卓不久便被封为台乡侯,食邑千户。
汉灵帝中平三年,韩遂和马腾联合叛变,灵帝急忙拜董卓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共同解陈仓之围,大败韩遂、马腾。
不断升迁的董卓势力急速膨胀,形成了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兼杂胡人和汉人的混合军队,整个陇西完全成了他的势力范围。
朝廷为了遏制董卓权势的滋长和蔓延,在中平五年,征董卓为少府,少府虽然是九卿之一,但不直接掌握军队。
董卓明白朝廷用意,便婉言拒绝,不肯就任。
董卓已经成了东汉政府的威胁,所以灵帝病入膏肓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急忙召见董卓,拜他为并州牧,所属部队归属皇甫嵩。
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对朝廷如此安排和任命不满,在知道灵帝病重的情况下,便回奏灵帝说:“士兵和自己相处久了,舍不得我离开,作为臣子哪怕只有一早上的生命,也在北方为将,效力边垂。
”拒绝交出兵权,随即率领自己所属部队进驻河东,以观时变。
汉灵帝驾崩,宦官和外戚为了取得控制皇权的特殊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董卓收到何进的来信,立即带领他的三千精骑奔向洛阳。
董卓率军到洛阳的时候,只有三千人,而来到洛阳的四方猛将不少,最为关键的是除了他都是忠臣孝子型的人物,此外袁绍和袁术以及曹操也有很强的实力。
长期统兵打仗的董卓深深体会到: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廷,必须先得掌握强大的军事后盾。
初到洛阳时,董卓部属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一种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
朝廷官员都被董卓“障眼法”所吓倒,只有听命服从的份。
董卓深知控制中央政权,掌握洛阳卫戊军队的兵权极为重要。
别的部队董卓没有放在眼里,但是对于丁原,是无论如何不可掉以轻心的,丁原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在西北很有威信,他掌握的并州兵团,是足以抗衡凉州兵团的部队,同样以虎狼之师著称,后来的名将张辽、高顺等名将都出在这支部队。
董卓于是引诱吕布杀掉丁原,进而吞并丁原的军队,并任命吕布为骑都尉,同他发誓结为父子,对他十分欣赏信任。
从此,董卓掌握了凉州和并州两大军团的部队,完全具备了左右朝政的军事基础。
这为他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增加了相当分量的筹码。
接着董卓要废少立献,总揽朝政。
“天下之主,应该选择贤明的人。
刘协似乎还可以,我想立他为帝。
如果还不行,刘氏的后裔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 袁绍自然表示不同意,并且劝董卓不要这么做。
董卓手持佩刀带着威胁的口吻说: “你是不是想试一试我手中的到锋利不锋利。
” 袁绍也不甘示弱,对董卓说: “天下有刀的不只有你一个人。
” 敢于法抗的人不只有袁绍一个,还有卢植,董卓肆无忌惮地说:“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庙,没有资格担任天下的君主。
为了国家和汉室江山着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 卢植说: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董卓立即命令士兵将他推出斩首。
“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
今先害之,天下震怖。
” 董卓收敛了杀念,“但免植官”。
此后卢植“逃隐于上谷,不交人事”。
公元190年太傅袁槐解下书汉少帝的玺授,九岁的刘协做了皇帝,改立献帝之后,董卓将自己升迁为太尉,成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事和前将军事务,后又自封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权。
董卓虽然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但实际上却远远超越皇帝,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董卓还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员。
他首先封自己的母亲为池阳君,地位实际上超过了皇家公主。
接着,董卓又拜弟弟董曼为左将军,封雩侯,另外还封自己年幼的孙女为谓阳君。
更有甚者,“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董卓真的崛起了。
参考:
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不是曹操,而是董卓,董卓把东汉的皇室弄的乱七八糟,犹如一盘散沙,董卓进京以后,立即废黜少帝,另立献帝,同时毫不手软地杀了何太后,拔掉了朝官、士族所凭靠的皇权大旗。
从此以后,皇权不再神圣,任何权臣都不再把皇帝放在眼里。
董卓(?
-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生于颍川。
[1]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
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以后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毁帝都,烧毁洛阳,迁都长安。
东汉承平200年,繁华的帝都洛阳,被董卓一把大火烧毁。
洛阳周边几百万居民被驱赶进入关中,一路死亡无数。
东汉两百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此成为瓦砾场。
东汉王朝至此成为无根漂泊的孤魂野鬼。
刘备自始至终,打出的旗号是匡扶汉室,要没有董卓刘备就算起义也是师出无名,要是没有动作,曹操也不会效仿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切的一切都是董卓一个人造成的汉献帝小时候多聪明,被逼成了一个傀儡,董卓就是三国之乱的始作俑者,引董卓进京,简直就是引狼入室,他干了那么多的不入流的事,才让天下的英雄群起而攻之,才让十八路诸侯群起而反之,甚至就连曹操也看不过去了。
董卓这三国早期的人物,对于他的笔墨也不少,《三国志》记载董卓最后被吕布杀死,王允策划,吕布实施。
参考:
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应该说是东汉末年之乱,那时候只能说是东汉末年,根本就没有三国之说,所谓的三国,是后来形成的。
三国形成的一个因素的确是从董卓开始的。
开始是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然后董卓趁机控制住汉献帝,后来的事情就是出现了群雄讨伐董卓,这些人当中最后做大了,最终曹家建立魏国,刘家建立蜀汉,孙家建立吴国,这就成了三国。
参考:
如果三国之乱是一桶火药的话,董卓就是一颗点燃了的手榴弹!而这颗手榴弹恰好落进了这桶火药桶的核心,让这桶火药爆发的更加淋漓尽致!东汉自桓灵以来,宦官弄权,国家法纪废弛。
地方上贪官当道,苛捐杂税鱼肉百姓,东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场黄巾之乱东汉中央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平息了,所以就有人建议放权给地方政府让其自行招募军队打击黄巾军!黄巾军是被平息了,可是却带来了更为可怕的后果--地方割据!但好在大家都很守规矩,谁都不敢乱来!但这个平衡终究会被打破,这个人就是董卓!。
中平六年,受大将军何进所召,董卓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
董卓借机把持朝政,轻言废立,败坏朝纲,残忍嗜杀!这就给了地方割据势力以可乘之机,初平元年关东各州郡政府官员推举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
这次讨伐不仅没有达到肃清朝政的目的,反而使中央政府的权威再一次受到了打击,地方势力从此刻开始可以明目张胆的进行兼并战争了!三国之乱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