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战役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元气大伤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乃至于欧洲战场上的转折点,都被认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为什么一场战役就能成为整个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呢,为什么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就能够使得横扫天下的纳粹德国元气大伤?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争开战以来,在莫斯科遭遇第一次大规模惨败之后,曾横扫欧洲大陆的德国军队终于力不从心,希特勒的全面进攻计划因此破产。
但是显然,骄傲固执的元首绝不甘心失败。
一方面,希特勒开始全力在本国和仆从国收集炮灰,集结了200多个师,超过600万的部队。
另一方面,又开始变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决定集中兵力,进攻苏联南翼,夺取斯大林格勒和南高加索,在包抄莫斯科的同时,夺取德国最需要的高加索油田。
1942年4月5日,在希特勒第41号作战领的要求之下,苏联境内的德国纳粹军队集结了150万人,约97个师,1600多架飞机,1200多辆坦克,1.7万门火炮,开始对苏联南线战场发动进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示意图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德国军队就横扫苏联南部,兵锋直逼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
作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部经济区的交通战略要道和苏联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地,斯大林格勒绝不容有失。
因此,在斯大林“寸步不退”的命令之下,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爆发。
面对90多万进攻的德国军队,此时的苏联守军只有38个师,这其中还有20个师严重缺编。
在这种劣势之下,苏联军队视死如归,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惨烈的厮杀,占据优势的德国军队一度突入了斯大林格勒的市区,双方开始了惨烈的巷战。
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房屋,每一幢工厂,都反复争夺。
而与此同时,离德军只有几百米的工厂,勇敢的工人们依然在冒着炮火坚持生产。
例如,“红十月”冶金厂的工人,就是在一边抵抗敌人进攻,一边冒火生产,仅战役最激烈的9月份,他们就制造了200辆坦克,150辆牵引车。
斯大林工人们甚至经常驾驶着刚刚装配好的坦克直接冲出工厂大门,进入战场与敌人战斗。
这样惨烈的巷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德国始终未能彻底占领斯大林格勒。
战斗到1942年11月,加上增援部队,德国军队依然拥有80个师约100万军队。
但是此时,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苏联军队已经高达三个方面军,110万人,苏联军队在人数、装备等诸多方面开始超越对手。
尤其是苏联最新装备的一千多门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极为恐怖,给德国军队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1942年11月19日,终于喘过气来的苏联军队凭借自己人数、装备、后勤等全方面的优势,开始大举反攻。
反攻的苏军不但收复大量失地,还直接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22个师包围了起来。
苏联红军虽然希特勒尽竭力的搜罗兵力,组成顿河集团军,援救被包围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但是,这些行动都被早有准备的苏联军队挫败。
与此同时,多次击败德国军队并给德国带来巨大伤亡的寒冷再次降临,被包围的30万德军(包括仆从国军队),每天只能获取1/7所需的给养物资,不但伤员大量死亡,许多健康的士兵也因为饥饿和寒冷奄奄一息,被包围的德军已经进入穷途末路。
即便如此,德军依然坚持到了1943年。
但是,由于希特勒拒绝军队投降,苏联军队发动了全面进攻。
1943年2月2日,被包围的德军全部被歼灭,其中,被俘虏的德军有9.1万人,其中包括了24名将军,在战役最后时刻被希特勒提升为元帅的保卢斯也在俘虏之列。
斯大林为什么一场战役就可以让德国军队元气大伤,乃至已成为苏德战场上的转折点?
第一,斯大林格勒战役,消耗了大量德军最精锐的部队。
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依然拥有数以百万计的部队,单单苏德战场上,包括仆从国军队在内,德国兵力高达520万。
但是,此时德国的军队战斗力比战争初期,却有天壤之别。
因为,随着惨烈的战役,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大量德国最精锐、最善战、装备最精良的部队被消耗,最具战斗力的老兵几乎都已战死。
第二,德军的对手,也就是苏联军队,开始恢复元气。
苏联不但在战场上训练中大量英勇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凭借远比德国潜力更为深厚的国力,苏联军队已经发展至640万人。
而这640万的军队,不仅仅是人数,在大炮、坦克、飞机、后勤补给等多方面,都超越了德国军队。
巴巴罗萨计划也就是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已经喘过气来的苏联开始全面超越对手。
德国面临的对手,再不是准备不足、战略误判的苏联,而是全面转入战时体制,不但工业实力、人力资源全面超越对手,战争初期不堪一击的军队,也转变为成了一支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精锐大军。
第三,最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德国最大的损失,并不仅仅是百万人员的伤亡。
最重要的是,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军队并没有达到预先的战略目的,也就是夺取高加索油田,同时切断苏联的能源补给。
希特勒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之败,不但使德国军队伤亡惨重,同时,德国庞大的战争机器,依然饱受能源短缺之苦。
不过,即便如此,苏德战场上,一直到战争后期,多数战斗和战役,虽然德国屡屡失败,但就伤亡而言,苏联军队反而要大于德军。
因此,德国军队最终失败,就军队本身而言,甚至可以说一句非战之罪。
德军之败,而是由于石油和后勤补给的不足以及严酷的环境所致。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彻底破灭了德国军队补上能源短板的可能。
自然,德国军队只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愈发短腿。
胜利的希望自然也更加渺茫。

参考: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系人类命远和世界前途的一次决战。
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
在战役某些阶段,双方投入兵力二百多万,坦克两千辆,飞机两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击炮两万五千门,在广大地域展开激烈战斗,反复拼杀。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血战。
结果苏军大获全胜,希特勒遭到空前惨败。
苏联红军充分利用巷战的有利条件,仅用一个集团军,大约六、七个师的兵力就牵制和消耗着德国最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和第四坦克集团军。
在1943年9月和10月两个月中,苏军只有五个步兵师渡河增援,而德军却投入了不少于二十七个步兵师和十九个装甲旅的增援部队。
其第一线师,常常伤亡达到百分之七十,一个连队只剩下三、四十人。
德军的有生力量和机动部队几乎消耗殆尽。
许多德国官兵纷纷哀叹,通向斯大林格勒的道路是“死亡之路”。
大力提高苏军现代化程度并完善红军的军事学术是斯大林格勒会战获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1942年1月19日一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发起反攻。
在进攻的当天中午,便将各坦克军和坦克集团军投入作战。
由坦克兵少将罗金指挥的坦克第二十六军,五天推进了一百四十多公里,攻占卡拉奇市,并和坦克第四军一起,与从南面进攻的坦克兵少将沃利斯基指挥的机械化第四军会师,完成了对德国鲍罗斯重兵集团的合围。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战斗经验证明:只有当各坦克兵团进行密集作战并实行同一编制时,苏军才能顺利地战胜敌人。
这些坦克集团军由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并配有加强兵器,但不能编入步兵兵团,因为步兵兵团只会束缚坦克部队的机动。
苏军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军事学术的完善对以后打败德国法西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战役中,德军被歼三十三万人,其中被俘九万一千人;以鲍罗斯为首的二十四名将军全被活捉;加上整个顿河、伏尔加河地域的战斗,德军总共损失一百五十万人,三千五百辆坦克,一万二千门火炮,三千架飞机,是对希特勒的致命打击!希特勒不仅丢光了夏季攻势中用巨大血本换得的一点成果,而且在苏军趁势发动的全面冬季攻势中又遭到巨大失败。
苏军解放了三百四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大片国土;打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削平了德军伸向莫斯科的尔热夫—维亚兹马突角;在库尔斯克一带,则打出一个威胁德军中部和南部战线的突出阵地。
从此,德军的战略主动权永远丢掉了。
通过这次打击,德国损失了如此之多的兵力兵器,使得希特勒的整个战略地位和战争机器彻底动摇。
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重兵集团,上自元帅下至士兵全部覆灭。
如此空前的惨败事实,大大动摇了法西斯侵略国的士气民心。
德军师长斯列米尔被俘后哀叹白己的命运说:“我快六十岁了。
我在德国军队里服务了四十年,但这种失败却没有见到过。
”德国将军韦斯特法尔心有余悸地回忆道:“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对德国人民和军队的震动不小,使他们感到害怕。
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么大的部队落得这般可怕的下场。
”通过这次打击,彻底震撼与动摇了法西斯阵营,加深了这个阵营内部的军事危机与政治危机。
希特勒的帮凶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对苏参战,原是想从胜利中分吃甜头的,而现在却把最精锐的师团和最好的装备丢失在斯大林格勒。
他们眼见希特勒大势已去,开始自寻出路。
总之,斯大林格勒一战,使第三帝国从其军事侵略的顶峰上急转直下,一落千丈,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了,由此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参考:
二战中,彪悍的德军,为何输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无力再战”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第41号战争密令,要求“一但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
目标是,最终歼灭苏联红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
在制定具体执行方案之时,希特勒的参谋们建议再次向莫斯科发起突击,完成去年因冬天太冷,而无法完成的战前既定目标,但是这个方案被希特勒坚定的否决了。
希特勒认为负责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在经历苏联人在莫斯科的反攻之后已经伤筋动骨,且苏联在反攻之时出动的军团依旧在莫斯科一线严阵以待。
若德军再次攻打莫斯科,莫过于去啃一根苏联人准备的“铁骨头”,从效率和产出比来说是极其不理智的。
与此同时考虑到德军在经过1年的战斗后,国内囤积的石油、金属矿产已经陷入告急状态。
务实的角度出发,应该向石油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高加索北麓、高加索北麓以及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一线推进,找到德国可以把战争继续打下的补给。
当时高加索北麓以及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的土地是苏联在丢掉乌克兰之后,最重要的矿产区、粮食产区,因而假如希特勒能将其拿下,不但自己的补给问题迎刃而解,苏联将陷入“缺衣少粮”的绝境。
但遗憾的是苏联人看出了希特勒的想法,在通往上述地区的枢纽城市斯大林格勒集结重兵防御,试图以此为支点构建起保护高加索北麓地区的防护层。
历史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一次战争苏联人胜利了,在整场战斗之中德国人先后集结1040000人进行疯狂的进攻,结果在付出841000人伤亡后大溃败,他们的元帅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在战争中被俘。
其领导的德军第6集团军残部数十万人全部投降,第6集团军是直接接受希特勒指挥,由各部队优秀士兵抽调构成,属于希特勒“御林军”的级别。
因而他们成编制的被俘,对于希特勒来说可谓晴天霹雳。
招兵容易,但是培养一个精锐的老兵难啊!在之前的莫斯科战役、列宁格勒战役之中,德国人已经相继付出了581900伤亡、390000伤亡。
搭配上这次斯大林格勒的841000伤亡,战争开打2年的时间里德国人损失了1812900人的战斗力,而根据相关资料的披露,整个二战中德军兵力最多时,也仅有780万人在作战。
20%的“战损率”好比一个拳头少了一个手指,表面上看依旧“有力”,实则已经内软了。
再而1942年的时间点太关键了,1941年末日本轰炸珍珠港,把美国拖入战争。
经过半年的工业机器全开,美国于1942年中期已经拥有干涉欧洲战场的能力,所以当德军受损,四处找补给之时,源源不断的美国货送到了苏联手中,此消彼长之下,德国又相对的弱了下去。
二战中,彪悍的德军,为何输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无力再战”。
这个“无力再战”指的是苏德实力之差越来越大,至于为何会越来越大,一方面确实是德国伤亡重。
但更重要的是苏联在美国的加持下快速恢复,德军却始终在找补给的路上,且随着英美在西欧、北非联合反攻,德军捉襟见肘的兵力不得不双线作战,这样一来苏德战场的兵力又少了。

参考: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超级大战。
这场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告终,德国遭到了东线战场中的最大失败。
这场战役之后,苏联军队进入了东线的战略反攻阶段。
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历史学家称为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那么,纳粹德国打赢了那么多场战役,为什么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就让德国元气大伤,被迫转入防御阶段呢?
第一,德国损失比苏联大。
这场战役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双方的参战总参战人数超过了300万,各种飞机坦克火炮更是数不胜数。
其中德军先后投入100多万兵力,而苏联方面则是投入了近260万军队。
从人数来看,双方都是摆出了一副大决战的架势。
从结果来看,这场战役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最血腥的战役。
双方的死伤人数共超过了200万人,其中德国损失近90万,苏联方面损失120万。
也许只看数字的话,不少人会觉得德军厉害。
竟然比对方少损失30多万人嘛!可实际上,德国是有苦说不出,因为这损失的,可大部分是精英啊。
由保卢斯率领的第6集团军,被苏联歼灭。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20多个师团遭到了严重打击,精英损失严重。
这里的精英,主要是指战场上携带大量先进装备,并且训练有素的战场老兵。
随着这些老兵的大量伤亡,德国不得不调用一些新兵上战场。
在如此血腥的战场上,德国新兵的仓促登场,只会导致更大的伤亡。
反观苏联方面,虽然武器装备稍逊,但在人数上却占据了优势。
最重要的是,哪怕是苏联新兵上了战场,但凡在这场战役中存活了下来,他就已经算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了。
而苏联依靠人数优势,培养出的大量老兵,也在后来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卢斯旧照)第二,德军赌博失败。
斯大林格勒是一个战略重镇,假如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他们就可以轻松地掠夺高加索地区的石油、铁矿、粮食等战争资源。
这样一来,不仅能改变自身战线过长补给不力的窘境,同时还能让苏联军队的补给出现问题。
因此,德国才会在斯大林格勒筹备如此多的兵马,其目的,就是要一举掐住苏联命脉,让其快速死亡。
这是一场非常大的赌博,可惜的是,德国人赌输了。
这一赌,直接让德国损失掉大量精英,还葬送了1941-1942年以来,两年取得的胜利。
同时,让自身战线过长的问题,暴露在了苏联面前,将战场主动权交给了对方。
(希特勒旧照)第三,失败带来了消极影响。
德军向来在战场中所向披靡,很少吃败仗。
但斯大林格勒战役,却使得德军在东线遭遇了最大败仗。
这一点,严重地打击了德国士兵的信心,一部分精英军团在战役失败后没有了往日的锐气,开始逐渐走向平庸。
可怕的是,不仅士兵失去了信心,整个德国对元首希特勒的信心也产生了动摇。
德国第一次露出了战败迹象,国内的高层贵族开始对元首产生怀疑。
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军方高层中有越来越多质疑元首的声音,因而才引发了1944年著名的刺杀元首案,包括隆美尔在内的大批优秀将军被处决。
德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矛盾,失败已经是在所难免了,而这一切的直接起因,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参考资料:《第三帝国的兴亡》)
参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元气大伤的原因如下:第一,德军损失惨重。
此次德军使用了大约100万军队,包括40万德军,23万意大利军队,20万罗马尼亚军队,20万匈牙利军队。
而此战德军25万人死亡,50万人受伤,还有9万人被俘,损失高达84万人之众。
这就等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几乎拼光了。
而德军本来兵力就大大少于苏军,长期保持苏军二三分之一。
这次成建制损失了80多万人,德军前线兵力在巴巴罗沙计划初期,一共也就380万。
这种近百万的损失,德国人一时是弥补不了的,导致德军攻势被迫停止转而防御。
第二,瓦解了希特勒夺取高加索油田的计划。
希特勒曾经说:如果不能取得迈科普及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此次攻打斯大林格勒的重要目的,是进而攻占高加索地区,彻底夺取苏联的巴库油田。
当时苏联的石油主要来自巴库,一旦被德军占领,苏军就是灭顶之灾。
然而南方集团军本来攻打高加索很顺利,却因为斯大林格勒吃紧,被迫北上导致失败。
此后,德军再没有能力占领高加索,切断苏军石油供应。
第三,事实证明苏军防御战略是正确的。
苏军当时还不具备和德军在野战中对攻的能力。
但苏军可以依托斯大林格勒这种城市防御,同德军打消耗战,抵销德军的战术优势。
在德军攻击到筋疲力尽的时候,苏军在将大量援军用于反攻,可以有效打败德军。
这种方案后来屡试不爽,包括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成为苏军的杀手锏。

参考:
首先,在斯大林格勒损失掉的5个军部,20个德国师的28万军队是德国陆军的精华部分。
另外第6集团军上级的顿河集团军群的主力,赫特集群、霍利德特集群两大装甲集群,也遭到了严重损失。
其中,赫特集群是以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为基础组建的。
它下辖基希纳的第57装甲军等部队,这都是德国发动闪电战的精华部分。
三个月后,德军又遭到第二个失败:5月,25万德意联军在突尼斯被歼灭。
现在,丧失了大量精锐力量的德军,已经丧失了全面进攻能力。
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要想重新建立起这样高素质的军团,需要大量时间,而德国已经没有这样的时间了。
只能把一个又一个训练不完全的师,紧急投入战场,填补窟窿。
过去1个精锐集团军可以完成的任务,现在需要23个新兵组成的集团军来补窟窿,而且新兵集团军损失速度更快。
就变成了不断填窟窿的过程。
另外就是,德军的信心遭到了严重打击,这么多精锐部队遭到重创,严重打击了德军的自信心。
就如同,孟良崮战役全歼整编第74师,一战以后完全打掉了敌军的信心,从此心胆俱落。
另外就是,德军的重型武器,特别是重炮在斯大林格勒损失太大。
一时半会,无法补充完毕。
可以临时征招新兵,但是这些重炮生产,需要大量时间。
等德国恢复这些重武器以后,苏联的重武器生产也提升了。

参考:
1942年下半年可以说是德军进攻的极限,在此之前德军通过明斯克会战、基辅会战、布良斯克会战、斯模凌斯克会战、第一次和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等等一系列围歼战役,消灭和俘虏了至少500万苏联红军,如此之多的胜利怎么会因为一场斯大林格勒的惨败而再也站不起来呢?
这是因为很多人都小看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规模,轴心国的损失远不止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那26.5万人马,如果加上蓝色行动在整个1942年下半年的实际损失,以及截止到1943年2月南线德军一路撤退到顿涅茨盆地;
曼师坦因顿河集团军依托损失惨重的霍特、霍利特战役集群死守罗斯托夫;
B集团军以羸弱的兵力与突破顿河上游防线的苏军布良斯克、西南方面军苦苦周旋,同时高加索的克莱斯特A集团军一边与苏联高加索方面军、南方面军的100多万人作战,一边抽掉主力第1装甲集团军回援曼师坦因,到最后又把精锐的第17集团军留在库班河下游坚守到1943年10月……,这一系列与斯大林格勒会战同时进行的战役共同导致了第三帝国的元气大伤。
轴心国损失最严重的是位于顿河与顿涅茨河地区的战斗,德军的第6集团军、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的第3、4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的第8集团军都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举个例子来说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外围轴心国部队损失情况。
1942年12月朱可夫发动小土星行动一举击溃了顿河防线上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奇尔河防线上的霍利特战役集群,在顿河南岸包围了整整13万意大利人,苏军先头部队还攻占了为第六集团军空运给养的莫罗佐夫斯克机场,而此时曼师坦因不得不停止向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并抽调精锐的第6装甲师救援被包围的意大利集团军,但仅有4万多意大利人被救出来,再加上其他被击溃的部队,小土星行动给轴心国带来了20多万人的损失。
曼师坦因手里的2个装甲军6个装甲师从此耗尽了战斗力,被迫撤退150公里左右。
也就是说轴心国在斯大林格勒外围损失的兵力远超包围里的26.5万人。
我们还可以根据会战开始前的兵力部署来判断德军损失情况,当1943年12月朱可夫带领110.6万人反攻斯大林格勒时,他对面盘踞在顿河与顿涅茨河之间的轴心国部队是魏克斯元帅带领的B集团军,除去魏克斯直属的第2集团军之外,划给曼师坦因组建顿河集团军的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德军第6集、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总兵力在101万左右,这些部队连同后来增援过来的A集团军第23、第17装甲师和第3装甲军几乎全部损失掉了。
更靠后的第2集团军和匈牙利集团军也被打垮,轴心国被迫放弃了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这一系列的损失不下于150万人。
撤退到乌克兰后曼师坦因发动哈尔科夫反击战时的兵力情况可以反映之前在斯大林格勒外围作战的损失之惨重。
曼师坦因发动回形针行动时,他手里两支疲惫的第57、48装甲军在获得补充前仅有坦克装甲兵器200辆左右,而且,大部分车辆都在修理状态,南方集团军的兵力下降到仅有30个师而已,而在1942年下半年围攻斯大林格勒之时,B集团军最高兵力达到了80几个师,前后对比可见轴心国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已经无力恢复实力,果真是元气大伤。

参考:
文/M仔“德国实力强大”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就综合国力而言苏联的实力远在德国之上,但由于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强,在苏德战争初期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所以才会显得德国的实力很强大。
二战爆发前,德国仅拥有人口约8000余万,而苏联的人口数量却高达1.8个亿,不仅如此苏联还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业、矿业等自然资源,这就导致苏联的战争潜力要远超德国。
我们都知道,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没有强大国力支撑的军事实力只能是虚假的“繁荣”,一旦现有军事力量受挫将很难进行恢复,而德军就属于这一情况。
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之时,德国高层对苏德之间的国力差距也有所认识,所以德军的计划也并非是吞并苏联,而是希望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击垮苏联的军事力量,从而与苏联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德国击垮苏联的信心完全来自于自身的军事实力,但是当德军的力量失去优势时,德国就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
斯大林格勒一战,德军损失了25万人,有21个德国师番号从序列表中消失,这一损失对苏联而言或许不算什么,但对德国来说却完全不同。
苏联人口基数很大,损失个几十万人根本不算什么,但德国却没有那个底气(毕竟人口规模只有苏联的一半),这样损失已经让他伤筋动骨。
德国军事力量强大靠的是“兵员质量”上的优势,而苏军更多的是依靠“兵员数量”上的优势,所以当德军损失众多的老兵后,德国的军事力量遭受的打击更大。
另一方面,德军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惨败后,武器装备损失惨重,18个装甲师只剩下495辆坦克,而德国的军工业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损失,这进一步加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军实力的影响。
由于德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德军在人员和物资上的损失,所以“稍微”大一些的损失自然会让德军元气大伤。
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说的那样“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斯大林格勒战役过后,德国的军事力量遭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而德国的国力又无法弥补这一损失,最终德军也只能将战场主动权拱手让人。

参考:
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场战役,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让其元气大伤?
其实这个问题按战役数量去衡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场1万人参加的仗可以叫战役,而一场1000万人参加的仗也可以叫战役,所以虽然前面那是无数场战役,但从实际对双方的影响上,确实都赶不上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重要?
要弄清楚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重要,就还是要弄清楚桃花石杂谈曾经反复说过的二战究竟是为何而打。
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其实就是能源。
二战的核心其实就是德日意这几个后发的发达国家因为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被美苏英法等先发国家所控制,使其发展处处受制于美苏英法,进而使德日意的发展陷入瓶颈。
所以这几个国家才会去挑动民众,发动对外入侵战争。
了解了这个核心,对于理解二战很多进程都会有很大帮助,比如德军为何要投入重兵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又比如日本为何要南侵东南亚。
具体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苏双方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双方重兵云集斯大林格勒,但其实双方真正的争夺焦点却是高加索地区的油气田,因为这些油气田才是德苏战争真正的胜负手。
上图就是高加索地区油气田的分布,其中绿色为油田,红色为气田,而如果德国得到了这些油气田,可以说在普鲁士统一德国之后始终困扰德国的发展瓶颈就会迎刃而解,德国将拥有完全超出其需求量的油气资源储备,再凭借其当时在世界上领先的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可以说不单苏德战争的胜负已定,而且后期即使美国参战,恐怕也很难最终战胜德国了。
(斯大林格勒的位置,就位于高加索油气田边上)但要占领这些油气田,不解决掉在这些油气田北部屯集的上百万苏军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苏军的屯集地,就是斯大林格勒。
所以这才是苏德双方共同在斯大林格勒集结数百万军队进行大战的根本原因,因为实际上双方真正争夺的是高加索油气田,而高加索油气田正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胜负手,对于苏德两国来说更是如此,而这才是苏德双方都在此地下了血本,此战决定了苏德最终胜负的根本原因。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兵力规模因为这里是不折不扣的二战胜负手,所以苏德双方都在这里把所有能够用上的兵力全都用上了。
(1943年斯大林格勒激战正酣期间,一名苏联红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中央广场挥舞红旗)在这里桃花石杂谈还要再说明一点,尽管我们平时说欧洲东线战场会说是苏德战场,但其实当时参战的国家却远不止苏德两国,在德国方面还有大量来自其它国家的仆从军队。
而在决定两个阵营生死存亡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几乎所有德国的仆从国军队也都投入了战场之中。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轴心国方面总共出动了大约104万军队,其中德军至少40多万人,意大利军队则有至少22万,匈牙利军队20万,罗马尼亚军队14万,另外还有大约4万来自西班牙等没有公开参战的国家的“志愿军”。
而苏联方面则投入了至少114万军队,以保卫自己国家的能源生命之源。
(德国空军轰炸斯大林格勒时拍摄的照片,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区中在轰炸后升起的浓烟)在装备方面,轴心国方面先后出动了至少30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2万多门大炮,而苏联方面则先后出动了接近5000辆坦克,3800多架飞机和将近3万门大炮。
(一名苏联红军士兵押送一名德军士兵前往战俘营)而战役最终结束时的伤亡数字就更能说明为何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就元气大伤了。
斯大林格勒总共使轴心国军队伤亡约86万人,其中阵亡和被俘人数至少达到50万,而其中承受最大伤亡的就是德国军队,阵亡和被俘人员相加大约有30万到40万,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的伤亡也分别达到了10万人左右。
而这些伤亡数字几乎占到了轴心国二战在整个东线军队的四分之一。
所以此战过后,轴心国在东线的军事实力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仅仅从兵员和装备的角度就已经出现了绝对不足的情况。
(被俘后的德军元帅保卢斯)而苏联的伤亡情况尽管更加惨重,总共有110万人伤亡,其中阵亡和失踪人数达到了47万多人,但苏联的人口基数在当时比轴心国相加还要大出很多,而且是本土作战,兵员恢复很快,所以对于苏联来说虽然也损失惨重,但却并未伤筋动骨。
所以在斯大林格勒之战过后,苏德战场形势发生逆转,德国败局已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参考: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
我是兵说,
德国方面必须要攻下这座城市,以此来扭转前期作战不利的损失,同时切断苏军的补给点,以此获得战略上的支点。
苏军方面则是必须守住斯大林格勒,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
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城区以及附近地区,经历了7个月的血战。
德军先后投入了100多万的兵力,苏军则更强,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250万。
要知道的是,苏军为了攻克柏林,投入的兵力与这场战役大致相当。
许多人都知道德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精锐的第六集团军被歼灭。
事实上苏军在此战中的损失更加惨重,伤亡人员达到了112万人,反观德军伤亡人员只有84万人。
德军的损失比起苏军来看,确实少了点。
然而此时的德军在苏德战场总兵力只有300多万,一战损失80多万,可以称得上损失惨重了。
并且这场战役为苏军赢得了战略主动权,这才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德军在二战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这是分不同时间进行动员的兵力,而不是战争初期就直接拥有1700万的大军。
在闪击西欧,不列颠空战,入侵非洲,苏德战场前期的伤亡,这几项加起来至少也伤亡150多万人。
另外纳粹德国占领区需要部队维护治安,东线部队整休都是成建制拉到西欧国家驻扎。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德军的后勤线越来越漫长,这又要需要分兵保护后勤线。
苏德战争的300多万德军肯定大部分都是精锐部队,一战损失80多万。
在莫斯科会战中,德军就小的多,仅仅损失50多万人。
关键的还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将其大部分精锐部队都葬送了,尤其是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
这支部队更是德军精锐部队中的部队,拥有大量的老兵和先进的武器装备。
新兵可以通过几个月训练就可
德军的元气大伤就在于损失了大量的老兵,以及一批指挥经验丰富的军官。
打仗打仗,归根结底还是军人与军人之间的对决。

参考:
斯大林格勒会战,也叫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军事专家,一致认为它是二战苏德战争主要转折点,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2年7月17日,德国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经过6个多月的激战,德军第6集团全军覆没,第4装甲集团军部分遭受重创,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在战争中消失,大批直属部队被消灭。
根据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损失了85万兵力,其中有75万人伤亡,近10万人被俘。
苏联方面的损失更为惨重,一共有损失兵力113万。
这场战役从数字上来看,苏德双方可以说是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占到太大便宜。
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却非常悲观、绝望,感叹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众所周知,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始终占据优势,每场战争的伤亡都小于苏军,为什么斯大林格勒一战之后,德国纳粹就如此悲观?
一、让德国兵力捉襟见肘德国在东线战场最多的时候投入了500多万兵力,斯大林格勒一战就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五分之一,其中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整建制被消灭。
要知道这可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即使恢复了该兵团建制,短期内战斗力难以恢复。
苏军虽然伤亡惨重,但由于苏军投入部队多,各部队只是遭受了部分损失,并没有被完全打垮,只要补充新兵进去,很短的时间就能恢复战斗力。
德国占领了15个国家,每个地方都需要投入兵力,战线太长,兵力被分散。
而对苏军来说只须保卫苏联,全部兵力可以攥成一个拳头对付德军。
苏联人口1.8亿,是德国人口的3倍,只要把征兵年龄提升、降低一岁,就可以增加数百万兵员。
所以说此战对苏联来说只是受了点外伤,包扎一下就能重新战斗;
德国却是伤筋动骨,元气大伤,从此再难发动大规模主动进攻。
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希特勒变得更加急躁,采取了冒进的方式,紧接着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希望扳回一局,夺回战场战场主动权;
但是适得其反,依旧遭到失败,彻底失去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正是因为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让希特勒失去了理智,采取冒进方式,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给德军造成的恶果。
二、德军士气遭到打击斯大林格勒一战,德军王牌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军中保卢斯被俘,德军全军士气受到打击,从上到下都对这场战争失去了信心,悲观情绪在德军蔓延。
有人哭就有人笑,此战之后苏军的士气空前高涨。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节节败退,德军势如破竹,苏军成建制被消灭,380苏军向德军投降,苏军士气低落,全国陷入悲观气氛中。
以至于斯大林不得不下达了惩治逃兵和战俘的“227命令”,来阻止苏军的溃败,当时苏联的形势可以用“危如累卵”来形容。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让苏军找到了感觉,恢复了自信,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坚定了苏联人民必胜的信心,能量开始爆发。
三、德国面临压力增大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向美英求助,美英给了苏联很大多援助,希望苏联能顶得住,牵制德军,减轻西线压力。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让美英看到了胜利希望,加速了对苏联的援助和对德国燃油供应基地的轰炸。
所以当德军遭受重创四面楚歌的时候,苏联获得的帮助却越来越多。
战场态势的改变让苏联的制造能力得到恢复,德国的工业能力却开始走下坡路,前线德军在为缺少燃油和弹药而发愁,甚至要在饥饿和寒冷中作战,结果可想而知。
德国的惨败也让法国、波兰等德国占领区的人民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以各种形式酝酿反抗侵略者,让德军疲于奔命。
如果说拿破仑的政治生命,是终结于滑铁卢的话: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则是希特勒军事生命的终结点。
德国纳粹从发动战争那一刻起,就是不停进攻,他的军事生命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
一旦不能进攻,它的生命也就走到尽头。
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了希特勒的进攻步伐,所以说这一战对德军来说是一场悲剧,是灭顶之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