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之外的皇子难道就没有染指皇位的想法吗
。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先是挫败了权臣瓜尔佳·鳌拜,夺回朝廷大权,而后通过平定三藩、遏制沙俄、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等,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康熙帝晚年在处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却一直不得其法,导致了“九子夺嫡”的纷争。
“九子夺嫡”的参与者是以下九位:大阿哥多罗直郡王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和硕诚亲王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多罗贝勒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固山贝子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多罗敦郡王爱新觉罗·胤?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固山贝子、抚远大将军、大将军王爱新觉罗·胤禵康熙帝一生共有35子,除了这9位皇子,还有其余26位:皇子爱新觉罗·承瑞皇子爱新觉罗·承祜皇子爱新觉罗·承庆皇子爱新觉罗·赛音察浑皇子爱新觉罗·长华皇子爱新觉罗·长生皇子爱新觉罗·万黼皇子爱新觉罗·胤禶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皇七子爱新觉罗·胤祐皇子爱新觉罗·胤?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皇子爱新觉罗·胤禨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衸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祁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皇子爱新觉罗·胤禐这26位康熙帝的皇子,在夺嫡大战中的情况,接下来悦史君一一分析:第一,爱新觉罗·承瑞、爱新觉罗·胤禨、爱新觉罗·胤禐等11位皇子想必悦友们已经注意到,康熙帝虽然有35个儿子,但排序只有24位,问题就在这里。
皇子爱新觉罗·承瑞、皇子爱新觉罗·承祜、皇子爱新觉罗·承庆、皇子爱新觉罗·赛音察浑、皇子爱新觉罗·长华、皇子爱新觉罗·长生、皇子爱新觉罗·万黼、皇子爱新觉罗·胤禶、皇子爱新觉罗·胤?、皇子爱新觉罗·胤禨、皇子爱新觉罗·胤禐等11人因出生0到4岁即早殇,所以未序齿,自然也就不可能参与夺嫡大战。
第二,皇五子和硕恒温亲王爱新觉罗·胤祺明朝永历三十三年,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爱新觉罗·胤祺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五子。
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爱新觉罗·胤祺被封为多罗贝勒。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爱新觉罗·胤祺被册封为和硕恒亲王。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和硕恒亲王爱新觉罗·胤祺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祺。
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爱新觉罗·允祺病逝,谥曰“温”。
爱新觉罗·胤祺在康熙帝晚年已经是和硕恒亲王了,论排行论资历都不比“九子”里的人差,悦史君认为,他没有参与夺嫡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爱新觉罗·胤祺从小由祖母皇太后抚养,性情善良,心气平和,康熙帝对他的评价是“心性甚善,为人淳厚”。
二,爱新觉罗·胤祺不适合宫斗,四哥雍正帝在他死后的碑铭,都称他是“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因此,爱新觉罗·胤祺是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但他也是一生有福了。
第三,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明朝永历三十四年,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爱新觉罗·胤祚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六子,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的同母弟弟。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胤祚早夭。
爱新觉罗·胤祚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大家都能看出来的。
第四,皇七子和硕淳度亲王爱新觉罗·胤祐明朝永历三十四年,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爱新觉罗·胤祐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七子。
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爱新觉罗·胤祐被封为多罗贝勒。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爱新觉罗·胤祐被册封为多罗淳郡王。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多罗淳郡王爱新觉罗·胤祐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祐。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爱新觉罗·允祐晋封和硕淳亲王。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和硕淳亲王爱新觉罗·允祐去世,谥曰度。
爱新觉罗·胤祐和五哥爱新觉罗·胤祺类似,他在康熙帝晚年已经是多罗淳郡王了,论排行论资历都不比“九子”里的人差,悦史君认为,他没有参与夺嫡的原因,四哥雍正帝在他死后的碑铭中,有交代,称他是“敬谨小心,安分守己”,也是个有福人。
第五,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爱新觉罗·胤禌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一子。
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11岁的爱新觉罗·胤禌病死。
爱新觉罗·胤禌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大家也都能看出来的。
第六,皇十二子和硕履懿亲王爱新觉罗·胤祹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爱新觉罗·胤祹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二子。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爱新觉罗·胤祹被封为固山贝子。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固山贝子爱新觉罗·胤祹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祹,同时被册封为多罗履郡王。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宗人府弹劾多罗履郡王爱新觉罗·允祹“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从多罗郡王降至固山贝子。
后来,爱新觉罗·允祹又因“将圣祖仁皇帝配亨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被夺贝子爵,授奉恩镇国公。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恢复爱新觉罗·允祹的多罗履郡王爵。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和硕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
不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以“履郡王允裪在朕诸叔中年龄最长,具实心办事,朕意欲晋封亲王”为由,晋爱新觉罗·允祹为和硕履亲王。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和硕履亲王爱新觉罗·允祹的独子爱新觉罗·弘昆去世,乾隆帝劝慰他“以礼节哀,承侍太妃,勉副朕意”,将皇子爱新觉罗·永珹过继给他。
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爱新觉罗·允祹去世,谥号“懿”。
爱新觉罗·胤祹在康熙帝晚年是固山贝子,悦史君认为,他没有参与夺嫡,应该是本身实力不够,但他能沉住气,一直到侄子乾隆帝时期,也是有福了。
第七,皇十五子多罗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爱新觉罗·胤禑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五子。
爱新觉罗·胤禑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封爵。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禑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禑。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爱新觉罗·允禑获封多罗贝勒,雍正帝命他守景陵。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多罗贝勒爱新觉罗·允禑晋多罗愉郡王。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多罗愉郡王爱新觉罗·允禑去世,谥“恪”。
爱新觉罗·胤禑的情况跟十二哥爱新觉罗·胤祹类似,他在康熙帝时期没有任何爵位,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还是本身实力不够,但他被四哥雍正帝压制,英年早逝,也是可怜。
第八,皇十六子和硕庄恪亲王爱新觉罗·胤禄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爱新觉罗·胤禄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六子。
爱新觉罗·胤禄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封爵。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禄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禄。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爱新觉罗·允禄奉命继嗣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孙子、和硕庄靖亲王爱新觉罗·博果铎,承袭和硕庄亲王爵位。
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允禄去世,谥“恪”。
爱新觉罗·胤禄的情况跟十五哥爱新觉罗·胤禑类似,他在康熙帝时期没有任何爵位,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还是本身实力不够,但他因过继而直接获得亲王爵位,而且避开了宗室内斗,也是有福气。
第九,皇十七子和硕果毅亲王爱新觉罗·胤礼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爱新觉罗·胤礼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七子。
爱新觉罗·胤礼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封爵。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礼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礼。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爱新觉罗·允礼获封多罗果郡王。
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多罗果郡王爱新觉罗·胤礼晋为和硕果亲王。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和硕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
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和硕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去世,谥曰“毅”因无子,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幼弟爱新觉罗·弘曕袭和硕果亲王。
爱新觉罗·胤礼的情况跟十六哥爱新觉罗·胤禄类似,他在康熙帝时期没有任何爵位,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还是本身实力不够,但他在雍正、乾隆年间获得重用,也是厉害了。
第十,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爱新觉罗·胤祄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八子。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胤祄早夭。
爱新觉罗·胤祄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大家还是都能看出来的。
第十一,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爱新觉罗·胤禝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九子。
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年仅3岁的爱新觉罗·胤禝早夭。
爱新觉罗·胤禝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大家自己看吧。
第十二,皇二十子多罗简靖贝勒爱新觉罗·胤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爱新觉罗·胤祎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二十子。
爱新觉罗·胤祎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封爵。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祎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祎。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爱新觉罗·允祎获封固山贝子。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固山贝子爱新觉罗·允祎晋多罗贝勒。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帝命祭陵,多罗贝勒爱新觉罗·允祎称病不行,降辅国公。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和硕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登基后,复封辅国公爱新觉罗·允祎为多罗贝勒,守护泰陵。
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多罗贝勒爱新觉罗·允祎去世,谥曰简靖。
爱新觉罗·胤祎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一是本身实力不够,二是年龄太小,他在雍正、乾隆年间反复折腾,也是苦逼了。
第十三,皇二十一子多罗慎靖郡王爱新觉罗·胤禧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爱新觉罗·胤禧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二十一子。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禧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禧。
此时,爱新觉罗·允禧才12岁,他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很简单了吧。
第十四,皇二十二子多罗恭勤贝勒爱新觉罗·胤祜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爱新觉罗·胤祜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二十二子。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祜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祜。
此时,爱新觉罗·允祜才12岁,他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这无需多言。
第十五,皇二十三子郡王品级诚贝勒爱新觉罗·胤祁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爱新觉罗·胤祁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二十三子。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祁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祁。
此时,爱新觉罗·允祁才10岁,他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哈哈哈。
第十六,皇二十四子和硕諴恪亲王爱新觉罗·胤秘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爱新觉罗·胤祁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二十四子,也是最小的儿子。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秘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秘。
此时,爱新觉罗·允秘才7岁,他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小孩嘛。
好了,如果悦友能看到这里,悦史君觉得你肯定一清二楚了!
参考:
九龙夺嫡,实际也不是这九个皇帝争夺皇位,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就像晋的“八王之乱”也不是那八王都参与了一样。
康熙35子,幼年去世的有15个,活到成年的有20个,除去汉人所生不受待见而没有爵位的,这些没有资格参与夺嫡的,能参加的就只有九个了,这个不是你想参与就能参与的,首先你要有爵位,无论是贝勒贝子,还是郡王亲王,都要有爵位,没有怎么参与?
其次,你要能参与政务,不能进入朝廷,怎么参与?
还有就是汉人所生,地位低下,没有资格,汉人所生的就有九个。
参与的有九个皇子,九个皇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太子是二阿哥赢礽,两次被立太子,两次被废,主要原因是觊觎帝位,想提前接班,想康熙帝早死,如果安守本分,太子之位可以保住的,没有哪个皇帝会换太子,除非威胁皇权了,因为废太子通常都是被杀的命运。
皇长子觊觎太子之位意图太明显,可以提出帮皇帝杀了废太子,这样的人皇帝敢立他为太子?
其他自知没有希望的,就只能选择战队了,于是就形成了两个党,四爷党和八爷党。
所以夺嫡的其实就是这几个皇子而已,其他皇子只是重在参与
参考:
讲到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不得不佩服康熙基因的强大,本身是难得的优秀帝王,生的儿子还个个出类拔萃,感觉随便挑一个都能是和雍正比肩的贤明帝王。
康熙的子孙福气还很厚重,一生共育有35子。
那么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其他皇子都在干什么呢?
他们真的没有参与其中吗?
康熙的35个儿子中有11位幼殇,未序齿。
古时候新生儿死亡率还是蛮高的,皇家也不例外,那些出生没几天的皇子们基本都没封号,不列入兄弟排行,甚至没有正式的名讳。
就是说康熙之子中存活下来、列入皇子排行的有24人。
不幸的是老六胤祚zuo、老十一胤禌zi、老十八胤衸jie、老十九胤禝ji,这四位皇子未成年就夭折了,真正顺利活到成年的皇子只有20位。
九子夺嫡发生在康熙四十八年前后,那时候老十五到老二十四的八位皇子都还没封爵。
那时许多幼子还未成年呢,整个康熙期间都没有任何封号,根本无力问鼎帝位。
就是说真正有能力参与争夺皇位的只有余下的12位。
除去已知参与夺嫡的九位皇子:老大胤褆、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禵。
真正有能力参与夺嫡却置身事外的皇子就只有老五、老七、老十二这三位了。
五阿哥胤祺,在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已经是和硕恒亲王了,地位与胤禛的和硕雍亲王是一个等级,远高于大阿哥直郡王、八阿哥贝勒的爵位,又自幼在太后身边长大,受祖母的喜爱,绝对具有竞争力。
但他与杀伐决断的雍正不同,是一位秉性纯良,为人宽和,与世无争的皇子,根本无意与兄弟相争。
正因如此,雍正继位后,他还能继续荣华富贵、安享晚年。
老七胤祐,康熙四十八年为多罗郡王,雍正元年封和硕淳亲王。
雍正对他的评价是“敬谨小心、安分守己”,说是褒义怎么听都觉得话外有音。
推测他没有胆子自己争皇帝当,但是在夺嫡过程中也在不断观望,没站在雍正身后,可也没与他针锋相对,所以雍正没有清算他。
老十二胤裪,是由苏麻喇姑带大的,她的教诲胤裪受益终身,远离权利漩涡保全自己。
他并非像老五那样真的无心争位,而是清醒认识到自己夺嫡的希望渺茫,却很可能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权衡利弊之后他选择了远离纷争。
参考:
向敬之肯定有,但不明显而已。
即便有皇子不敢夺取皇位,但也想分一杯羹。
从康熙第十六子胤禄、十七子胤礼,在雍正朝受封和重用程度来看,都是雍正夺嫡的支持者。
胤禄在康熙五十七年接替十二子胤裪总管内务府,而在雍正元年三月被安排继嗣博果铎世系,成为了和硕庄亲王,而此后雍正仍对他很重视,临终前命他和果亲王胤礼辅政,托以后事,足以看得出雍正对他们当年支持的丰厚回报。
九子夺嫡的主要参与者,为康熙年长的诸子。
康熙生育的儿子多,存活的也不少,至参与者最小的十四子胤祯,还有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十二胤裪似乎没参与。
胤祺与老四雍正、老三胤祉,同批在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在复立胤礽中支持了康熙,被晋升为亲王,很受康熙喜爱,曾率正黄旗大营随康熙征讨噶尔丹。
但,他为人敦厚,心性和善,无意争权夺利。
胤祐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战争中,统率镶黄旗大营,后来奉命管理正蓝旗满洲、蒙古和汉军三旗事务,足见康熙对他也很重视。
而从他在雍正八年病逝时,雍正为之刻碑记功,评价“谨慎小心,安分守己”一事来看,他和胤祺都该是没有对雍正构成实质性的夺嫡威胁。
但是,雍正对胤裪的态度相反,多次谴责他办事不谨慎,对这位多次被康熙赞赏谨慎做事的兄弟,一再打压。
此中原因,不外乎他让雍正感到了焦虑和压力。
参考:
不是不想,而是被主观或客观原因所影响,没能参与到“九子夺嫡”中而已!康熙皇帝,清朝唯一一位能够够得上“千古一帝”称呼的雄主;
身为“守成”君主,却依然能够拥有“圣祖”庙号;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康熙皇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在顺治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并稳固了大清疆域版图,绝对对得起“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的至高评价。
康熙八年,年仅16岁的康熙皇帝智除权臣鳌拜,成功夺回朝政大权,自此再无皇权威胁和挑战。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讨准噶尔”、“驱逐沙俄”以后,康熙皇帝已然修炼成足以同秦皇汉武相媲美的“千古一帝”,奈何康熙皇帝也非圣贤,也有着常人的苦恼。
在无数丰功伟业的背后,康熙朝出现的“九子夺嫡”事件无疑是晚年康熙永远挥之不去的烦恼。
“九子夺嫡”,即康熙皇帝的九位皇子——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为争夺“储位”而进行的一场长达十几年的明争暗斗。
只是,康熙皇帝一生共育有多达35位皇子,除了上述9位积极参与夺嫡的皇子外,其余26位皇子就不想争一争,就不想问鼎九五、号令天下?
身为皇子,谁不想当皇帝!其余26位皇子并非不想,而是种种原因造就的不得已罢了!根据《清史稿·皇子列表》的记载,康熙皇帝虽有35位皇子,但有11位皇子因为早夭而并未参与“序齿”;
即使在序齿皇子中,也仍有4位皇子病逝于成年之前。
至于另外的11位皇子为何没有参与夺嫡,我们就要从“九子夺嫡”的开端说起。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下令废黜胤礽的太子名位,早就于暗里涌动的夺嫡之争立马被摆正了明面上,“九子夺嫡”正式拉开序幕。
只是,储位之争的成功与否虽然有很多因素决定,但最终还是对皇子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你连夺嫡是个啥都不知道,怎么参与其中?
所以,“九子夺嫡”拉开帷幕的康熙四十七年,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子们就会被天然淘汰,争也争不过,还不如落得快乐童年,到时候不管哪个哥哥夺嫡成功,都会给予相应关照。
康熙四十七年,参与“夺嫡”的最小皇子——皇十四子胤禵,20岁;
排在胤禵之后的皇十五子胤禑,15岁;
胤禑也就成了因年龄不够而挡在夺嫡门外的“老大哥”。
胤禑之后的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也只是在成年以后才被皇四子胤禛收入麾下,以“配角”的身份存在。
而胤禄、胤礼之下的5位皇子则因为年龄太小而被完全忽略。
除了因年龄太小而被动出局的8位皇子,还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和皇十二子胤裪等三位年龄达标而未能参与夺嫡的特殊皇子。
皇五子胤祺“圣眷最深”之宜妃郭络罗氏的长子,皇九子胤禟的一母同胞。
就背景实力而言,其生母是康熙皇帝的宠妃,将其抚养长大的孝庄太后更是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针”,除此之外,他还曾受到仁宪皇太后、孝懿仁皇后的照拂。
就具体功勋而言,年仅17岁便亲率正黄旗大营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是仅有的几位曾被战争洗礼的皇子之一。
康熙四十八年,胤祺获封“亲王”爵位,和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康熙五十一年,胤祺在“二废太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赐银5000两,儿子获封“世子”。
也就是说,如果胤祺参与“夺嫡”,能不能最终获胜不好说,但最起码对9位夺嫡皇子拥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威胁。
只是,这位传说中的“老五爷”心性甚善,为人敦厚,就连雍正皇帝亦称其“秉性和平”,人家是真心不愿意参与到这场手足相残的夺嫡之争。
人各有志,皇五子胤祺或许是康熙诸子中唯一的例外。
皇七子胤祐他未能参与夺嫡的理由很简单,正如《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所言,“自古以来,没见过哪个朝代,能让一个瘸子居于庙堂”,康熙皇帝更不会选择一位“天生有疾”的后继之君。
皇七子胤祐有残疾,也属于被动出局。
皇十二子胤裪胤裪的生母定嫔万琉哈氏,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养母相信大家都曾耳闻,那就是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孝庄太后的婢女,清朝唯一一位享受“嫔”级葬礼的宫女——苏麻喇姑。
只不过,在苏麻喇姑的精心抚养下,皇十二子胤裪被成功的调教成一位与世无争、安分守己的本分性格。
再加上胤裪的外戚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朝中拥护力量更可以忽略不计,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个富贵王爷,创下“康熙帝寿命最长皇子”的纪录。
后记生在皇家,身为皇子,谁都有一颗登基称帝的野心,只不过,那些主动或被动退出的夺嫡之争的皇子,并不见得不幸福;
最终夺得皇位,但仅在位13年便被活活累死的雍正皇帝,也并不见得幸福。
不管如何,也不管皇四子胤禛到底如何夺得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康熙皇帝驾崩后能再有一位雄主继位,能将“康熙盛世”努力恢复并推动发展,能为“乾隆鼎盛”打下坚持基础,都必须承认这场大清皇室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还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康熙朝起居注册》、《正说清代十二帝》
参考:
康熙帝共有35个儿子,其中有11个儿子早夭没有加入序齿,然后又有4个儿子没有活到成年,经过一番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20个。
即使如此这么多的儿子只有九位儿子参与夺嫡,的确有点不合理有点少。
为何如此呢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早夭或者活不到成年这个大家应该最清楚,因为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康熙帝早夭了11个儿子,后面还有4个儿子没有活到成年。
这种淘汰法一共带走了康熙帝15个儿子,相当于康熙帝儿子中近一半都是早夭或者是苦命的活不到成年。
二、年龄太小参与不进去康熙帝毕竟是天下之主,贵为九五之尊。
虽然俗话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的确有些夸张,但侧面反应出皇帝的后宫佳丽还是不少的,皇帝夜夜当新郎也不是不可以的。
(来自今日宋安之首发)所以康熙帝这么多的儿子是他不同年龄段生出来的,像最小的二十四子胤祕生于1716年,当时康熙帝已经是晚年六十多岁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儿子太小了,夺嫡结束了都没有成年,自然没有资格参与进去九子夺嫡。
康熙帝死于1722年,九子夺嫡在这一年分出胜负。
康熙帝二十子胤祎生于1706年,1722年时没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一子胤禧生于1711年,1722年时没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二子胤祜生于1712年,1722年时没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三子胤祁生于1714年,1722年时没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四子胤祕生于1716年,1722年时没有成年。
还有三个儿子在夺嫡如火如荼时还是少年,当时格局已经初定,因为太年轻又没有爵位在身,所以参与不进去,只能看着。
这三个儿子分别是康熙帝的十五子胤禑、十六子胤禄、十七子胤礼。
其中十六子胤禄与十七子胤礼因为没能力参与夺嫡干脆站队在老四胤禛的阵营,但因为发挥的作用很小,并没有算在九子夺嫡之中。
三、无心参与夺嫡或者没有能力夺嫡皇位虽然是个抢手货,让无数人前仆后继的去争夺,但任何时代总是有着因为自知之明而没有野心的人。
康熙帝第五子胤祺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宜妃所生,皇太后孝惠章皇后抚养。
老四胤禛是由妃子所生皇后抚养,他是由妃子所生皇太后所抚养,身份同样高贵。
并且与老四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都被封为亲王。
五子胤祺论资排辈来说不比其他夺嫡的九人差,甚至比其中一些人还要强。
但他并没有参与进去。
主要原因在于胤祺有着自知之明的,他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比较清楚的,并没有什么出色地方,而且通过史料来看,胤祺的确能力一般般。
(来自今日宋安之首发)胤祺本身的性格也比较温和,皇太后抚养他的时候也没有刻意培养其帝王之道,而是以良性教育,所以就没有参与进去夺嫡。
康熙帝七子胤祐属于是没有能力也没有野心参与夺嫡的类型,首先他身有残疾,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毕竟一般人都讲究一个面子问题,更何况竞争一国之主这种至尊位置呢。
康熙对他也不大重视,康熙四十八年晋为淳郡王,而同时晋封的比如老四老五都是亲王。
本身七子胤祐就身有残疾,所以肯定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多少野心,加上康熙帝对他不是多么重视,所以他也没实力参与进去。
十二子胤祹属于又无野心又无实力参与,他由宫中特殊人物苏麻喇姑抚养,苏麻喇姑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而胤祹也是一个仁厚孝道之人,在她培养下,胤祹也并没有多少野心。
而且康熙四十八年时才被封为贝子,像老四老五是亲王,老七也是个郡王,他只是最次的贝子,肯定没有实力参与夺嫡的。
35个儿子经过这三种情况的排除之下,也就剩下九子夺嫡中的九位主角了:大阿哥胤禔、二阿哥(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就算如此九个儿子参与夺嫡也是很严重的现象,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这属于康熙帝晚年的败笔之一,在立储方面态度不明确,识人不明犹豫不决所至。
二是清朝并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是采取的是立贤不立长的制度。
也就是说只要你是皇帝的儿子,不论庶长都有机会成为新皇帝,而且培养皇子的时候不会资源倾向于一人,会合理分配资源的,所以才造成了九子夺嫡的惨烈现象。
观看,欢迎吐槽、点赞、
不说别朝,因为传统的汉文化王朝,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偶尔有废长立幼,但是不多见。
万历跟臣子死磕了几十年也没能立福王。
实际上,皇子夺嫡,除了本身是皇子这个硬性要求之外,还有很多软性要求。
第一,出身高贵。
这里的出身高贵指的是你的母亲出身如何。
如果你的母亲是平民,或者是个小家族的后代。
那很很显然,你就失去了夺嫡的资本。
当然了,也有例外,比如传说中的八阿哥母亲就是庶出。
但是康熙为了提高八阿哥的地位,把他交给了惠妃纳兰氏抚养。
简介提高了八阿哥地位。
第二,朝臣的支持。
这个很重要,因为朝臣的支持代表着你拥有强大的政治力量,而夺嫡本身就是政治交锋。
没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做后盾,你连加入这场战争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十四阿哥虽然拥有强大军权,但是很可惜,除非你敢举兵造反,否则这对于夺嫡的用处不大。
第四,军事力量。
这里的军事力量不是指十四阿哥那样的领兵在外的军事力量,那种军事力量是没什么卵用的,因为任何一个朝代,外军不奉诏敢入京,那就等同于谋反。
这里军事指的是京城禁军的指挥权,谁拥有了禁军指挥权,谁就能在老皇帝死后控制京城。
没人敢不听你的。
第五,个人能力。
很搞笑,个人是这几个因素里面最不重要的因素,你要会处理政事,会处理军事,会调剂臣子,会操办各种军政大事。
还要会做人,会演戏。
这才能让你的资格大大提升。
毕竟当皇帝还是要能力的。
参考:
先回答康熙的皇子吧!大约有24名皇子,十几位公主!康熙子嗣还是很多的,到雍正继位后康熙子嗣也还有不满10岁的孩子!另外说一下九王夺嫡!九王夺嫡实际上是后世给命名上去的!的确如所说哪个皇子不希望继承大统!但是这个九并不是九这个数,而是一个笼统的一个比方,就是说很多,因为各个王子之间能力和信众的不同以及互相关系的利用,当时逐渐形成了太子党,四阿哥党,八阿哥党等很多派系,这些太子、皇子党所集结的阿哥可不止九人,不过这些阿哥中比较出众的就是这几个比如八阿哥比如雍正等等,其他人基本上都甘愿为他所参与的党派的那个竞争者马首是瞻了!说到这里不知道能明白吗?
建议你可以查阅与清史有关的资料,尤其是康熙晚年雍正初年这一段,史料会有详细记录
参考: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是一位十分有能力皇帝,执政初期,平\"三藩\",征讨准格尔,收复台湾,取得对沙俄反入侵的胜利,可以说很有头脑,当然在对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的事件,康熙心里也是有数的,但他不管是因为弘历的缘故还是本身确实喜欢第四子,他写好了遗照,其他皇子虽然说都在明争暗斗,但总归各方实力不平衡,机遇也各有不同,历史选择了雍正。
参考:
其他皇子有的明哲保身,有的身份不够,有的年级太小,有的暗中站队。
明哲保身的有七阿哥,他的腿脚有残疾;
五阿哥是九阿哥同母哥哥,但也明哲保身,不参与;
十二阿哥胆小怕事,不敢参与;
十五阿哥跟三阿哥走得近,算是暗中参与;
十六阿哥、十七阿哥暗中站队雍正。
其余阿哥年级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