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有句话说:没有记载的历史,就是最好的历史。
历史上,有一定的名声但又不那么响亮的君主统治时期,百姓的日子过得反而好过一些。
比如汉惠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隋文帝、唐高宗、明仁宗、明孝宗等。
如果给中国古代的皇帝打分,综合分最最高的可能并不是我们熟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太祖、康熙、乾隆等名头很响的皇帝,反而是像光武帝、隋文帝这样的皇帝要名列前茅。
光武帝打天下,手下并没有像张良、韩信、萧何、诸葛亮、刘伯温、徐达、李善长这样我们耳熟能详的功臣名将,手下的邓禹、吴汉、岑彭、来翕、耿弇等,一般人一个都没听说过。
说明这些人虽然也是国之栋梁,但真正杰出的,并没有几个。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光武帝的眼光和水平要远超众将,在他的统御下,众将立功立事,成就大业。
听从他的调遣就能胜,违背他的告诫便要败,是真正统筹全局的人物。
刘秀的忍耐度极高。
因为功高震主、性格倔强,更始帝杀了他的哥哥刘演。
刘秀知道后,赶紧回去请罪,平时该喝酒喝酒,该吃肉吃肉,一点悲痛的表情没后,但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的时候,便要哭湿一大片。
这让更始帝内心颇有些内疚,最后封他为萧王,去河北招抚铜马军。
刘秀借此脱身,从此开创自己的事业。
刘秀的度量和胸襟非常大。
在招降铜马军后,为了安抚人心,他仅带少量人马进入铜马降军营中,倒头便睡,毫无戒备之心,这让铜马军非常感动,说“萧王推赤心于腹中”,真正诚心归附,刘秀因此而被称为“铜马帝”。
朱鲔是更始帝的大将,杀害刘演他是主谋之一。
后来他镇守洛阳,刘秀围攻,在得到刘秀不记前仇的许诺后,投降。
刘秀果然说话算数,没有再计较,封他为扶沟侯,还传了几代。
赤眉军的首领刘盆子在投降后,也受到优待,得以善终。
刘秀是为数不多的从社会中下层起家却能善待功臣的帝王。
平定天下后,他退功臣任文吏,有远方进贡的珍品,都与功臣们一起分享,但对他们约束极严,避免他们骄纵不法,再对他们动用国法。
他的老朋友严光在他称帝后来找他,他以老朋友的姿态相待,夜晚睡觉的时候,严光把脚放在他的肚子上,刘秀仍然像发迹之前一样与老朋友和谐相处。
刘秀平定天下后,以柔道治天下,务必清净,使百姓休养生息。
西域诸国在天下再次统一后,自动归附,愿送质子,请求刘秀发兵击匈奴,刘秀不愿意烦百姓而婉拒。
洛阳令董宣因为光武帝姐姐湖阳长公主的奴仆骄纵不法,在拦下公主的车后,亲自以刀击杀这个奴仆。
打狗要看主人,董宣一点面子都不给。
湖阳公主到刘秀面前告状,光武帝让董宣下跪给长公主叩头道歉,董宣就是硬着脖子不干。
刘秀也没办法。
长公主说你当皇帝之前,藏匿逃犯,王莽的官吏不敢搜捕;
现在当了天子,反而治不了一个洛阳令。
刘秀说当皇帝与当百姓是不一样的。
最后嘉奖董宣为“强项令”,赏赐30万钱。
阴丽华是当时著名的美女,光武帝发迹前就非常仰慕他的美貌,曾说“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他在昆阳之战后先迎娶了阴丽华,后来为了拉拢河北豪族真定王刘扬,再与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联姻,还让郭圣通当了开国皇后。
(书读多年,记忆失误,初稿写成先娶郭圣通,后娶阴丽华。
赖网友“飞云世玉”指正,深表感谢。
)但他一直不忘自己的初心,在17年后终于为阴丽华正名,封阴丽华为皇后,封他们的儿子刘庄为太子(汉明帝),郭圣通与她的儿子废太子刘强也都以藩王太后、藩王而得善终。
光武帝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无论是功绩,还是人格,都近乎完美,但存在感并不高。
这并不令人惋惜,因为历史确如我要说的,没有大事要计入史册的历史,才真正是老百姓的福气。
隋文帝杨坚也与他类似。
参考:
刘秀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道德治国的皇帝,以我们今天的概念而言,他就是个老实人。
历史不是选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帝王如何,不能以他的话题性为标准。
名头响亮的,也许真的是雄才大略、功绩彪炳,但也可能是因为暴虐成性、遗臭万年;
而看似默默无闻的也有两种,一种是碌碌无为、不值一记;
另一种则是大象无形、润物细无声。
上面四类帝王中,如果以如今吃瓜群众的视角出发,自然会喜欢第一类,他们大刀阔斧、推行变革,挥斥方遒、开疆拓土,大起工程、功在千秋,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心潮澎湃、暗生向往。
但如果站在历史亲历者的角度,也许是另一种情况:帝王越是有为,越会给所处的社会带来巨大压力与痛苦。
比如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让西汉付出了“内竭府库,外罢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胜数”的代价;
汉武帝本人,也在晚年发布了《罪己诏》,承认了自己好大喜功给汉朝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
因此,假如我们是穿越到古代的老百姓,一定会心仪第四种帝王。
而在这类皇帝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公认的标杆。
古代数百位帝王中,霸气、聪明、英武的并不少见,但从始至终以自己高尚品德治国、并取得了成功的,有且仅有刘秀一个。
自汉武帝时期起,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明面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底子里,却是以法家为内核,秉承霸道、王道,结合权谋之术,才是皇帝的不二诀窍;
无数皇帝声称自己是孔夫子思想的忠实拥护者,但历史上上唯一一个具备太学生身份的皇帝,仅有刘秀一人。
刘秀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但在推恩令的“关照”下,王莽篡位期间的他,已经成了个地地道道的小地主。
与积极收买人心、策划复兴刘氏大业的哥哥刘縯不同,那时的刘秀每天挖空心思,只是想着怎么把田种好。
因为这爱好,他没少受刘縯的嘲笑,甚至被比作汉高祖刘邦碌碌无为的二哥刘喜。
也许正是在亲哥哥的刺激下,在王莽的天凤年间,刘秀前往长安当了一名太学生,系统学习了《尚书》,“略通大义”。
这段学习经历,与刘秀本性的品格产生巨大契合,也对其后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22年11月,刘縯在舂陵(湖北枣阳市吴店镇)发动刘氏子弟共同起事,对于这种随时会掉脑袋的危险项目,众人自然避之唯恐不及:“刘伯升这是要害死我啊!”但随后见到刘秀也全副武装、身穿红衣大帽时,他们则吃了一惊:“老实人也参加这事?
看来比较靠谱”,随后放下心来。
就这样,依靠着刘秀德性的感召力,刘氏兄弟顺利集结七八千人。
随后,他们与出自绿林军的新市、平林兵结成联盟。
在取得一些小胜后,由于战利品分配问题,绿林队伍一度想跟刘氏武装火并;
而刘秀则秉承成大事不拘小财的原则,把刘氏宗的战斗所得收集起来让给对方,这才及时化解了危机,双方“大悦”,继续携手战斗。
这件事,充分展现了刘秀的危机处理能力、大度的作风。
但在平日里,刘秀仍是一副斯文、甚至胆小的模样,几乎完全躲在霸气、豪迈的哥哥刘縯身后,时常被众将士嘲笑。
但谁也没料到,当面临最大危机的时候,能够率领大家力挽狂澜的,竟然是这位大家瞧不起的懦夫。
在昆阳之战爆发前,面对逐渐逼近的王莽40多万大军,王凤等人率领的8000多义军一边躲在昆阳城内瑟瑟发抖,一边商量着是不是要分钱分头跑路。
这时,身为偏将军、寻常时间几乎不说话的书生刘秀挺身而出,以冷静、自信的发言,迅速被众人视为救命稻草;
其后,他有条不紊的安排好防守力量后,自己带着13人出城搬救兵;
随后,他更是带着区区数千人,勇敢的杀回被40多万大军围困的昆阳城。
面对声势浩大的敌人军阵,刘秀身先士卒,带着3000敢死队冲锋,亲手杀死了多名敌人,众人见状纷纷惊叹:“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见小敌懦弱、遇强敌则无比英勇,刘秀生动体现了何为儒家提倡的仁者之勇。
随后刘縯因功高被害,声名大振、手握兵权的刘秀并没有愤而兵变,反而孤身前往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致歉。
他的大度、坦荡,不仅使自己逃过了危机,还使起义军避免陷入分崩离析危险。
人前欢声笑语、夜晚以泪洗面的刘秀,最终找到了前往河北独立发展的契机。
他依靠建立在高尚品德基础上的人格魅力、领导能力,在河北不断得到各股力量的拥护、吸引了众多人才主动归附,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权术,他就一步步成长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而在灭掉各路对手、一统天下后,刘秀把他的仁德品质用在了治国方面。
对内,善待功臣,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换取对方手中的权力,双方各得其所;
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以人为本,革除王莽时期的苛政,大规模将奴婢、刑徒释放为平民;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恢复西汉前期的三十税一制,极大减轻民间压力;
重新丈量田地、理清户口,抑制豪强、打击土地兼并......对外,与其他王朝立国后大肆拓边的作风不同,刘秀深知民间已疲惫不堪,因此采取了偃武修文、不尚边功的政策,除非有重大敌情,绝不轻易对外动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 。
针对周边少数族的威胁,刘秀秉承“柔道”思想,一改汉武帝以来征服作风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结合休养生息的大方向,制定了以保守为主、以德治边的国政,以友好、互助的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成功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大规模的战争,为\"光武中兴\"的实现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刘秀的治国之道,虽然没有秦皇汉武、唐宗的豪迈与气魄,但他针对因久经战火而疲敝不堪的民生现状,不用权谋、远离霸道,采取了以德治国、以柔安民的政策,从思想到行动上表里如一,创造了“三代以下称盛治,莫有过焉”的光武中兴。
一言以蔽之:一将功成万骨枯,有为帝王的丰功伟绩,往往意味着老百姓的血泪;
而以仁德治国的刘秀,正是因为没有好大喜功、缺少激烈的话题性,才没给史官留下大写特写的机会,从而给一些不太了解历史的朋友留下了乏善可陈的印象。
但如果我们抛开看史书的上帝视角,把自己置于刘秀治下老百姓的立场上,就会有这种感觉:皇帝不折腾,则是生民之大幸。
参考:
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一个皇帝。
他的成功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以至于后来的历史学家,都不愿意面对和提及这么一个神仙般的历史人物别的皇帝都是靠各种智谋手段,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九曲十八弯,最后才成就大业。
刘秀成功的道路在中国历史上是最神秘的,没有人能搞得清楚,他为什么那么快就做皇帝了?
从公元23年起。
刘秀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于公元25年,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呢?
西汉末年,据说当时社会上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被称之为“图谶”,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预言,甚至于他可以预言自己的成功。
他说的话后来都成为现实,比如,非常年轻的时候,他说了一句非常接地气的话:“娶妻当得阴丽华,仕宦当得执金吾”,这个预言准确率很高,正好他被封为将军的那一年,他与倾国倾城的才女阴丽华结为夫妻。
很多神秘的预言,连历史学家都被怀疑自己是在搞历史研究,还是在说神话所以,光武帝很少被提及。
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可以说在中国历代皇帝当中最为神秘,最为最为独特的一个,就是光武皇帝。
研究它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
搞不好会毁了很多历史学家的荣誉、学术地位和学术名誉。
大家想一想,哪个历史学家愿意在自己的历史作品当中说一些神话呢?
特别是科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研究光武皇帝很可能会背上封建迷信的思想包袱。
所以很多现代的历史学家不愿意研究光武皇帝刘秀。
但是古时候的历史著作,比如《后汉书》就对光武帝做出了全面客观的历史记叙。
其实“图谶”,有点类似现在的姓名学,和预测学,以及预言,在古代预言是智慧,也是一种社会力量。
刘秀不是一介武夫,而是比较精通图谶的预言皇帝,甚至于,他的很多事情,他可能早就有预感和预知,比如谶语“四七之际火为主”,如果历史学家要研究刘秀,一定会解读这样的神秘图谶。
但是,一般的历史学家也没有这方面的解读能力,所以往往就避重就轻,不愿意过多的提及光武皇帝刘秀。
但是刘秀确实是非常杰出的“千古一帝”。
他恢复了汉朝江山,中兴事业之辉煌,远非南宋、东周这样的开国之君可以相提并论的。
他表面上是继承汉代的刘家天下,事实上,他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和打拼才重新建立一个秀丽江山。
我是@龚柳辉 请
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参考:
我们可以解释为西汉末年局势不是那么的混乱(其实也很混乱),也可以解释为刘秀作为开国皇帝不是很厉害(其实也很厉害),也可以解释为东汉本身就是一个存在感不强的朝代(其实存在感还行)。
但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位诗词大家来做一首千古名篇歌颂光武皇帝、更没有一位小说大家去创造和描绘出《东汉演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后汉书》的写作水平和《史记》的差距更不是一星半点的!但我认为还有一点重要原因:那就是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个完美的人!完美的令人感到不真实。
他不像刘邦那样,流氓气息十足,引来无数争辩和口水;
他不像曹老板那样喜欢特殊口味,尤其是人妻类型;
他不像晋武帝那样荒淫无度,羊车拉到哪就在哪过夜;
他不像李世民那样心狠手辣,对兄弟至亲痛下杀手;
他不像唐玄宗那样不顾礼仪廉耻,干出扒灰的不可言之事;
他不像赵匡胤那样欺负孤儿寡母,脚踩着柴家上位;
他不像朱洪武那样,对生死兄弟翻脸不认账。
他毕业于高等院校,文人气息十足。
他一生只爱一人,从未始乱终弃。
他对待兄弟之子犹如己出,时常怀念逝去的兄长。
他注重礼仪之事,多次强调风俗礼节。
他从无到有,用鲜血打拼出通往帝位的道路。
他宽仁善厚,使追随自己的生死兄弟安安稳稳的享受了恩宠和荣耀。
这样的人,和普通人的距离是那么远,如何写他的故事,如何让读者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参考: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以平民身份白手起家完成统一大业的没有几个,刘秀是其中一个,在王朝混乱时拨乱反正、兴亡继绝的没有几个,刘秀是其中一个,功成之后能善待功臣、恤百姓的没有几个,刘秀是其中一个。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哪位开国皇帝能做到立功、立德,功业与道德具完全的,只有刘秀一个,翻遍史书传记、百家杂谈,也找不到这位开国皇帝任何黑点。
然而,就是这样一样近乎完美的古代封建帝王,在历史中的存在感极低,后世历史爱好者们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津津乐道,连功业或道德不那么完美的曹操、刘备、朱元璋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唯独刘秀默默无闻,沦为古代帝王的背景板,论知名度可能还不如三国乱世、南北朝、五代十国中的半路皇帝高。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
只能说做人不能太完美,太完美就容易成为透明人。
说白了,皇帝也是公众人物,想走红就得有点绯闻,当道德典范可不行。
刘秀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民间演义中传颂度太低,传颂度低的原因之一是他太厉害了如果说评选开国皇帝中创业起点最低、成就最高的几位,刘秀绝对能排到前三。
他是刘邦的九世孙、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论血缘关系比刘备强不了多少,到他这一代人已经成了平民,因为父亲早亡连生存都是问题,幸好有叔父刘良接济抚养才长大成人,还得到了在长安太学学习的机会。
如果没有王莽篡位,刘秀很大可能做一辈子老实本分的农民,像其他刘氏子弟那样默默无闻地死去,在史海中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刘縯在宛城起兵,因为没有马,刘秀一开始只能骑牛作战,用酒旗当战旗。
这支义军在纷纷扰扰的天下大局势中不值一提,比刘秀强大的宗室义军不知凡几,真正让刘秀脱颖而出的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旷世大战。
公元23年,刘氏联军拥立刘玄为帝,建元更始,复用汉室旗号。
新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兵42万直扑昆阳。
关于出兵数字,史书记载不一,少则3万,多则42万,实际数字应该在10万人左右,但不管哪一种说法,兵力都远多于刘氏联军的2万人。
这个数字是王莽在最短时间内能集结到的最多兵力,企图一举扑灭更始政权。
本来,刘秀在联军中的地位不高,仅为偏将军,真正拿主意的是原绿林军首领王凤、王常,面对新朝大军,所有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跑。
就在这个时候,人微言轻的刘秀站出来说,不能跑,咱们要和他们干!新朝军要进军南阳盆地解宛城之围,刘氏联军要攻下宛城,昆阳是必经之路,以10万对2万,对方还没什么名臣宿将,这一仗无论怎么看都稳赢。
昆阳即现在的平顶山市叶县,在平顶山市东南30公里左右,四面都是平原,不在南阳群山的保护之中,无险可守,怎么看都不是兵家必争之地。
刘氏联军最好的选择是退守南阳关隘,以地利优势抵消新朝军兵力优势。
然而,刘秀却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昆阳必守。
一番唇枪舌剑之后,王凤、王常勉强同意了刘秀的作战方案,在昆阳和新朝军决战。
很快,新朝军将小小的昆阳城合围起来,里里外外包围了十层
在合围完成之前,刘秀带着13名骑兵乘夜色突围,到定陵、郾城搬救兵,准备里应外合攻击新朝军。
刘秀出城后,新朝军开始攻城,箭楼、棚车一起上阵,以泰山压顶之势汹汹而来。
王凤、王常等人吓傻了,不等刘秀搬救兵回来,就派出使者到新朝军营请降。
然而,新朝军统帅大司空王邑拒绝了他们的请降,还扬言要屠城。
到这时候,昆阳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刘秀身上了。
然而,到定陵、郾城搬救兵的刘秀也遇到了麻烦,这些地方的军头听说敌军势大,不愿出兵。
刘秀急了,对大家说:一起杀回去,金银财宝都是咱们的;
昆阳城破了,大家都得完蛋,救还是不救,你们自己看着办!或许是刘秀的王霸之气起了作用,几位军头面面相觑,最终决定出兵,和刘秀一起回去救援昆阳。
但是局面仍不容乐观,一是昆阳被围已经十多天,城内守军早已疲惫不堪;
二是刘秀拉来的人也不多,只有7000多人,能顶什么事呢?
这时候,刘秀“位面之子”的身份开始发挥作用了,冥冥之中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一是被围了半年多的宛城终于被刘氏联军攻破,新朝军此行的战略目标少了一个;
二是天坠流星,正好砸在新朝军大营,给新朝军士气一记结结实实的暴击。
当刘秀带着7000人赶到昆阳战场时,上天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并告诉刘秀:开始你的表演。
于是,几乎从来没见过什么大阵仗的刘秀有如战神附体,带着一开始跟他出城的13名骑兵直冲敌军大营。
其他人一看,胆小如鼠的刘秀都上了,咱们总不能不如他吧,7000人士气大振,操起家伙就往上冲,一边砍人一边把“宛城兵到”的书信射往城中和新朝军大营。
新朝军苦战一月,攻城不利,早已疲惫不堪,再加上宛城陷落、流星坠营,士气降到了极点,在刘氏联军内外夹击之下大败。
昆阳一战敲响了王莽新朝的丧钟,也奠定了刘秀在刘氏联军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昆阳之战结束不到一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复盘昆阳大战,刘秀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出彩之处,不过是决定了打与不打、在哪里打,又搬来救兵,在战场形势突变时果断出击,在老天爷帮忙下打了一场“顺风仗”。
而作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昆阳大战远不如后来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有名,也使得刘秀在诸位开国皇帝中的名声不高。
昆阳大战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用功。
真正善战之人,不会出奇制胜,不会使用太多阴谋诡计,也不用费太多功夫,胜负早已在开战之前就已经注定。
这就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回到昆阳大战中,刘秀在别人都认为不能打的时候选择打,在最不该决战的地方选择决战,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所有人都认为必败时坚信必胜,在战场形势发生逆转的时候敏锐地抓住战机,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种种表现说明,刘秀身上有为帅者必须具备的一切特点:意志、魄力、信心、勇气、眼光。
这种人往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战而定天下,不会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当然也不会有太多的传奇性。
这就好比高手出招,一般不出手,出手就一招致命,没有花里胡哨的套路,旁观者很难从一招半式中看出他的真正实力。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是公认的天下第一高手,但在张翠山看来只比谢逊高一筹,俞莲舟觉得自己功夫越练越倒退,和师父的差距越来越大,他的真正实力只有张无忌能较为准确地判断。
朱德元帅的情况和刘秀就很相似。
朱老总自从上井冈山后就再没有亲自指挥过重大战役,论传奇性、论大兵团作战能力远不如彭、林、刘、徐、粟等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军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红军大小将领对其奉若神明。
这不仅仅是因为朱老总在人民军队草创之初力挽狂澜,更是因为其在革命历程中表现出来的魄力、信心、勇气、眼光、意志,已经超脱了为将者的范畴,才能收服一大帮骄兵悍将。
而像刘秀、朱老总这样的人,在民间演义中是最不讨喜的,因为确实拿不出可以改编、传唱的经典战例,老百姓更喜欢听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赵子龙七进七出之类的故事。
朱老总自1928年以来就一直担任总司令,时间长达48年,但名气远不如能打大仗的林粟,人们对他的态度更多的是敬仰。
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林粟之所以能横扫全军,靠的正是朱老总一手打造的人民军队,没有林粟还有彭刘,但朱老总只有一个,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总之,因为刘秀实在太秀了,秀到没有可以表现的机会,自昆阳大战后就难有亲自下场的机会,以至于缺乏可供民间传颂的素材,也就少有扬名立万的机会。
因为他太秀了,甚至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刘秀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靠“位面之子”身份。
但事实上是,刘秀把常规操作发挥到了近乎开挂的境界。
参考:
小编是河北邢台市、临城县人,距光武帝刘秀,登基地(今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只有二十公里,在我们这,关于刘秀的传说非常多,几乎家喻户晓,知名度很高。
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若站在百姓的角度看,刘秀帝绝对算的上,是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好皇帝,不论是文韬武略还是安邦定国,并不输给史书上那几位常提起的皇帝。
若说他在各方面的功绩,别人已经回答的很细致了,我就不再论述占用大家时间。
那么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功绩斐然、百姓称颂却很少被后人提起呢?
我觉得这正是刘秀帝做事低调,运筹帷幄的儒帝风范。
就象前汉时期的大将卫青一样,戍边几十年,之所以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并不能说没有战争的苗头,而都归功于被卫青消灭在萌芽状态,其功德只能在霍去病之上,然而其知名度却没有霍去病那样火爆。
再看看当今的娱乐圈,也是一样,国家一级好演员多的是,却没有那些天天被绯闻偷税漏税报道的低劣演员出名。
用现在人的说法就是不会制造绯闻,露脸少不懂炒作,我认为这就是刘秀帝名气低的主要原因。
回到现实,由此我时常在想,遇到火险那些冲在一线救火灭火的是英雄,而平时天天都在检查防火漏洞,去除火灾隐患的算不算英雄?
他们功劳谁大?
我们该如何评论?
参考:
刘秀在历代帝王中,绝对是最杰出的几位之一,身为刘邦后裔,受推恩令影响地位却不高。
即使这样,生于王莽篡位时期,随兄长刘演起兵,后被迫奉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
当刘秀以少胜多,击败王莽数十万大军后,兄长刘演被更始帝所杀,刘秀忍辱负重,在河北发展实力。
在更始三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登皇帝位,建元建武,国号依然为“汉”,史称后汉也称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在刘秀手里,东汉重新一统天下,大力发展人口,恢复耕种,经济也得到极大发展,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统治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至于为什么很少被提及,其实并不少,无论是后世帝王将相,百姓乡间中,皆有关于刘秀的内容,且绝大部分是称赞刘秀,但可能就是太完美,所以感觉不到特殊感,像刘邦混混出身,朱元璋放牛娃一样,给人特殊感觉。
参考:
,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刘秀在社会治理上没有出现盛世繁荣是根本原因。
评价一个帝王不是评价一个百姓,需要用帝王的标准来评价他。
刘秀虽然也是开国皇帝,号称中兴之主,但东汉社会始终没有达到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这样的繁荣,这无疑在历史上使他的存在感大大降低。
刘秀性格比较低调,不是那种霸气外露的人。
根据史书记载,刘秀是一个很温柔内敛的人,确实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皇帝很不一样。
当年刘秀曾经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可见,刘秀的人生目标并不算高,是个容易满足的人。
刘秀在稳固江山社稷上没有超越前辈之功是主要原因。
虽然刘秀在历史上统一了天下,恢复了汉室,但刘秀在统一问题上不像刘帮那样从平民开始,还遇到了项羽这样强硬的对手,给人的感觉他象个帝几代,一切都是沾了刘邦的光。
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也没有遇到过特别难缠的对手。
他的对手有王郎、刘玄、公孙述等人,这些人比起项羽、王世充、窦建德等,可是差远了。
所以,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不是特别出彩。
这也不利于提高他的知名度。
刘秀也没有汉武帝打走匈奴人的霸气。
所以,若论汉朝皇帝,他只有屈居铜牌了。
刘秀当上皇帝以后,非常热爱和平。
对打仗、扩张领土什么的,没有兴趣。
只是一心处理内政,研究学问(刘秀精通儒学)。
作为皇帝来说,经常打打仗,搞点大工程(修个长城、运河之类的),是容易增加名气的。
像刘秀这样兢兢业业、一心为民的皇帝,知名度不容易高。
刘秀在对民族统一大业的贡献上不及其他开国皇帝是重要原因。
论对民族统一大业的贡献,秦始皇当仁不让的排在第一,明太祖、隋文帝之功也盖过了刘秀。
很多人说刘秀是一位完美的皇帝。
确实有道理。
刘秀能力出色,擅长打仗、会用人、懂人心;
又为人仁厚,不杀功臣、善待百姓、热爱和平;
对待妻子、孩子、亲戚也都非常好。
不过,太过完美的人,也会让人感觉乏味。
东汉知名度就不高,也相对比较缺乏亮点。
尤其是东汉中前期,没有太多大事发生。
这大概跟刘秀的低调性格有关系。
关于东汉历史的小说、影视作品也相对比较少,让刘秀不是那么知名。
不过东汉王朝到了末期爆发了,孕育出了精彩的三国。
最后刘秀在给后世留下的宝贵遗产上不及问题多多的帝王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秦始皇被历史评为暴君,但秦始皇给后世留下了万里长城。
隋炀帝虽然昏庸,但隋炀帝却给后世留下了京杭大运河。
参考:
东汉(公元25年一公元220年)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一公元57年在位)很少被历史提及的原因,说法有许多,褒多贬少,我个人认为有几个方面:一:刘秀建国后,以宽待人,没杀功勋大臣,反而给这些人高官厚禄,让其回家养老,没有引起许多历史争议。
二:刘秀奉行以柔治国。
恢复经济,减轻百姓负担等措施,进而恢复生产,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
三:刘秀与手下众将和睦相处,给百姓以和平局面,让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进一步缓减社会矛盾与官民矛盾,其人格魅力为后世所称颂。
四:刘秀的为人处事方式,以低调为主,从不张扬,以情与爱对待家人与族人,成为历史有名的仁爱之皇帝,信奉儒学,以儒家思想为冶国之道。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见光武帝刘秀在为人与治国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地方,其善待功臣,优待下属,不做带有许多争议的大事。
因此在史书上很少有记载其劣迹,只是支言片言提及到他是个好皇帝。
参考:
光武一朝,发生过很多可堪提及的事情,光武开创东汉一朝用了十几年的功夫,当时天下大乱,中原军阀混战一团乱糟糟,光武用自己完美的智慧胆识和魄力,弥平战乱,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其中拥现了大量含金量高的战争,和大批人才,其中耿弇破张步,冯异平关中,岑彭平荆襄和伐蜀,都可称历史上一流的军事水平,也有很多故事,如强项令,大树将军,岑彭遇刺等,并成就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但由于该朝代无人炒作宣传,并上接西汉下承三国,显得默默无闻。
参考:
因为对手太弱。
刘邦为何耀眼夺目?
因为对手项羽也光芒四射。
楚汉相争,曲折坎坷,却又波澜壮阔。
项羽的强大是不用怀疑的。
当初秦军围赵,诸侯援军都在巨鹿观望,谁也不敢出头,只有项羽勇猛过人,不惧秦威,破釜沉舟,大败秦将王离,震动诸侯。
后来刘邦出汉中,趁项羽不在家,率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东进攻打楚国的都城彭城。
本以为这一仗项羽输定了,毕竟刘邦带的人实在多,更不用说彭城已陷落。
可是项羽有办法,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三万骑兵从齐国返回,形势马上逆转。
这样厉害的对手,最后败于刘邦之手,不得不乌江自刎,英雄谢幕,让人感慨不已。
刘邦就算自身不够显眼,水涨船高,也会被衬托得不容忽视。
那光武帝刘秀呢?
名气最大的对手当属王莽,下令四十二万各州郡精兵去昆阳,剿灭更始帝刘玄。
刘秀兄弟俩尚未自立门户,不得不依附他人。
昆阳城内汉军仅九千人,刘秀找机会出城搬援军,调集有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
一场大战,王莽军大败,新朝瓦解。
后来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
更始帝是另一个对手。
刘秀被派往河北攻城略地,乘机形成自己的势力,与更始帝决裂。
后来赤眉军和刘秀两路夹击,绿林军不敌,更始帝向赤眉军投降 ,下场凄凉。
绿林军是绿林山一带的豪杰发起的,“绿林好汉”就是源于此,但这个光环对更始帝的名气没多提升多少。
赤眉军也是重要的对手,主要由贫苦农民组成,一度发展到十多万人,后来投降刘秀,其首领樊崇也是名气有限。
另外,下属太弱也是原因之一。
刘邦的时代,有萧何、张良、韩信、曹参、陈平、周勃、樊哙、夏侯婴等等,有文有武;
还有不大老实的陈豨、彭越、韩王信等等。
群星荟萃,高手云集。
刘秀的时代呢,也有名将,合称“云台二十八将”,比如邓禹、吴汉等,其余的有多少人能全部说出?
总的说来,虽然刘秀本人才能出众,但缺少合适的对手及映衬,存在感因此大打折扣。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