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是真心话吗

不少读史者认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多少是政治上的“激将法”。
如果诸葛亮一答应或者有别的举动,幕后的刀斧手会对诸葛亮一拥而上。
三国时代,政治道德沦丧,一向以谲炸相向,因而刘备先把事情讲明白了,反而使诸葛亮不敢公然夺权,而承诺忠心辅佐刘禅。
表面上看来,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
还有人认为刘备拿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以及告诫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等,都是在做对比、暗示。
但只要深入了解蜀汉当时情势,并对刘备和诸葛亮的为人个性作详细分析,便可看出上面的猜测,多少是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的偏见。
刘备临终前,和诸葛亮已经有16年交情,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刘备心里一定非常清楚。
何况,在刘备手下,诸葛亮虽为首席辅佐,但各方面信服的都是刘备。
如果没有刘备的明白授权,诸葛亮想趁继承危机时期夺权,不一定能争取足够的支持,刘备对比并不太担心,而且刘备也交代了赵云保护刘禅。
反而这种“君可代之”的遗言,更容易帮助诸葛亮拥有夺权的合法性基础。
刘备在这方面应该是相当清楚才是。
同样的,刘备对自己的儿子刘禅是怎样的一块料,也知之甚深,心里有数。
他给诸葛亮的那段“夺权”指示,多少是在为自己所创的“基业”前途着想,让诸葛亮有足够的“法理”依据,使出非常的手段以应变。
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总评中表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离当时最近的陈寿,依据传闻所作的判断,刘备真正担心的不是诸葛亮夺权,而是刘禅治理这个充满危机的国家,能否胜任。
诸葛亮日后在《出师表》中也提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也说明刘备临终说的是肺腑之言,所谓“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这对年龄相差近20岁的君臣搭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最佳拍档。
陈寿的“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称赞绝非虚言。
他们能如此坦诚相待,古今中外仅此一例。
总而言之,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说的话,都是肺腑之言,正所谓“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君臣之间坦诚相待,古今中外仅此一例。

参考:
刘备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是真心话吗?
首先,来看刘备托孤的背景是什么?
白帝城托孤之时,正是刘备集团连续经历了三大事件(失荆州、刘备称帝和夷陵之惨败)后。
刘备经过三次大悲大喜后,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夷陵之惨败,更使刘备羞辱难当,再加上多年的征战和年纪已高,刘备已自知将不久于人世。
在此背景下,刘备急召诸葛亮,将国、家“托付”给诸葛亮。
再来看刘备在托孤之时,对诸葛亮说了什么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两句话中的第一句话,对诸葛亮的能力有赞誉过度之嫌。
可是,诸葛亮的能力绝不比曹丕低。
第二句话,给了诸葛亮取代后主刘禅自立的权力,当然是有前提条件的,也就是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
米粒闲聊认为,刘备的真实用意有两个。
第一个,你(诸葛亮)千万不能做“取而代之”的谋朝篡位之大逆不道之事。
第二个,如果刘禅真的不配当皇帝,你可以废掉他,另立新君(刘备还有刘永、刘理两个皇子)。
另外,刘备还间接的对诸葛亮说了句话。
这就是刘备对刘禅、刘永,刘理小哥三讲的:“汝与丞相(诸葛亮)从事,事之如父。
”这句话,又给了诸葛亮“太上皇”的地位。
通过刘备直接、间接对诸葛亮说的三句话,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能力是持肯定态度的,对诸葛亮的品德也是赞赏的。
可是,事事难料。
人做一天好人不难,长期的做一个好人就有难度了。
所以,刘备就用极端的方法,来套牢诸葛亮,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刘备对诸葛亮讲的话,既有真心话,也有反话,可谓真话、假话搅混在了一起来讲。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真应该先帝(刘备)点个赞,不愧是位老江湖。

参考:
,郭公子讲历史为您回答。
章武三年夏,刘备病危,在白帝城对众臣托孤,嘱咐诸葛亮,若刘禅不行,其可以代之自立,那么刘备说的是真心话吗?
本文认为,刘备说的并不是真心话,分析如下:首先,人有私欲刘备不管成就如何,其首先是一个人,只要是人就摆脱不了七情六欲,刘备身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一定是有私欲的,而且“惠荫子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刘备好不容易打下的事业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后代继承,怎么可能大度地让给外人?
其次,刘姓才是汉室正统刘备等人的口号和旗帜是什么?
那便是恢复汉室,兴汉家江山,汉家江山是什么?
那是刘家人的江山,试问若是诸葛亮代刘禅自立,那江山岂不是姓了诸葛?
以汉为正统的刘备说出诸葛亮可自立的话,是个明眼人就能看出来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刘备是有目的的刘备一开始见了诸葛亮对诸葛亮说的是“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之后刘备又让群臣觐见,强调自己带着众人以兴复汉室为目标,之后才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这是向众臣强调刘姓才是蜀汉之主,而且他对诸葛亮说的是他可以当成都之主,这明显是在警告诸葛亮,果然诸葛亮听了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
之后刘备又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诸葛亮,事诸葛亮如父,而且还单独嘱咐赵云“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
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这是明显给刘禅找好了保镖,而赵云另一方面也是最早跟随刘备一批人的代表,这是告诉他们一定要死保刘禅。
综上而言,刘备因为天下未定,蜀汉正值用人之际,所以全权委托诸葛亮好好经营他们未完的事业,而他对诸葛亮说的可自立的话显然是故意敲打警告诸葛亮,让他好好辅佐刘禅。

参考:
一直看的老版三国,里面人物演绎都非常棒,真老戏骨。
言归正传。
刘备啥都不行,但眼光是真行现实生活中,委曲求全,仁义之人(所谓好人),往往受得委屈其实更多,也能从中看的很透彻,这种人有大智慧但智力或情商只能是中间甚至偏下。
他们需要聪明,真真服自己的人。
老三国里,也就徐元直是这样对待刘备。
诸葛亮,拥有高智商的人,但是,他是真有远大抱负的人,想要辅助刘备真成就帝王大业。
刘备这一点上,真只是一种对恢复汉室的一种执念而已。
刘备因为在乱世,仁义当头,并且也确实缺人,真就验证水镜先生的话:卧龙诸葛得其主,不得其时。
诸葛亮前期是真的真心真意对待刘备,但是在徐州,荆州等地,也是感受到刘备这点仁义给他带来的巨大坏处,一而再再而三的浪费机会。
前面说了,诸葛亮是真远大抱负,刘备真仁义,达到了恋情态度,只是恢复汉室的执念而已。
那时候诸葛亮就萌生了自立的想法,一直在设计。
我们从一些史料中其实也能猜到一些端倪。
然后说白帝托孤,为什么前面说老版三国演绎的好,刘备知道自己儿子是个废物,但是他那个阶段恢复汉室已经有了雏形,刘备也知道自己才德在诸葛亮面前也是个废物,所以在白帝托孤。
诸葛亮也在那时候知道刘备看透了自己未来等刘备死后会夺权,然后跪在地上时候,后背惊出一身冷汗(老版三国唐国强版本)。
所以刘备只是看破了诸葛亮,诸葛亮也因此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参考:
说不上真心,甚至可以说是虚伪。
他明明就知道诸葛亮不会当皇帝,而且皇帝也不符合诸葛亮对自己的设定。
刘备的用意就是让诸葛亮好好辅佐刘禅。
古代,封建社会有什么比当皇帝更好的的事情?
没有了。
刘备这种做法有点像今天的道德绑架,我现在看来仍然感觉恶心、虚伪。
不过仔细想想,这招阳谋用的真是妙啊,666有没有?

参考: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儒尊王。
作者罗贯中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纷纷攘攘,生灵涂炭,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奸诈横行。
论语里有: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令。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诸葛亮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在三国演义当中,为了烘托诸葛亮的忠诚,刘备为了托孤,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诸葛亮,自己的孩子还年幼,不堪重任,你诸葛亮才气逼人,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做皇帝;
诸葛亮哑然失色,诚惶诚恐,叩首就拜,说自己忠心耿耿,苍天可鉴。
刘备深受感动,连忙把几个孩子叫到身边,让他们尊称诸葛亮为亚父。
回到主题,刘备托孤,诸葛亮说的是真心话吗?在众说纷纭的利益社会,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诸葛亮。
我个人还是认同诸葛亮的,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同司徒王朗的一番对话:应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狼心狗行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诸葛亮的这些话,虽然有点极端,但是,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天下为什么大乱。
诸葛亮希望能用儒家思想安定天下,虽然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但诸葛亮的品行还是很感人肺腑的。

参考:
,有谁愿意把辛苦一生的成果恭首让人哪?
刘备自知为时不多,儿子不济,恐难大任。
又深知诸葛亮功高盖主,老谋深算,预期不测不如作个顺水人情。
一来试探忠心,加以告诫,二来尽余力加以防范,也是无耐之举。
知人知面不知心,凡事做最坏的打算不是坏事,说明刘备经此一败变得更加老练稳重,谦让更显自已宽宏大度,和对诸葛的一丝疑虑。
用违心之语更能笼络人心。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是他惯用的技量,不是吗?

参考:
试讨,诸葛亮如果回答不满意,刘备会让诸葛亮先他一步而去。

参考:
是真心,也带有道德绑架的意思!以诸葛的能力,他可以自立,但是诸葛他之所以千古传颂,在于他的品质,即使刘不说,诸葛也不会……但是刘不放心,说了,就彻底锁住了……
参考:
\"周公吐哺,玄德托孤\"佳话!![微笑]
参考:
在试探孔明的反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