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红高粱》而不是《平凡的世界》

简单来讲,《红高粱》的故事,外国人能看懂,而《平凡的世界》外国人很难看懂。
《红高粱》和《平凡的世界》写的是不同时代的故事《红高梁》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这段时间,国外也处在二战阶段,对那段历史,哪个国家的历史课中都会有涉及,大家不陌生,中国人的抗日史应该也在其中。
可《平凡的世界》写的是解放后,确切地说是文革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故事,这段时间,中国曾处于封闭状态一阵子,改革开放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多了,但这种了解更多来自官方,而非民间,即便有中西民间文化交流,也不可能细到黄土高原一个村落,一个县城,这么陌生的环境,《平凡的世界》又有那么多的群像描写,外国人能看懂这本小说的应该不多,中奖的几率自然小。
至于,路遥去世,而莫言健在,这也是个原因,但路遥不去世,《平凡的世界》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答案是未必。
如果真拿路遥作品去评,《人生》获奖的概率都比《平凡的世界》高。
《红高梁》写的是张扬的人性,而《平凡的世界》刻画的是平凡的人生,冲击力差距太大两部小说,都是好作品,也都百读不厌,要单论喜欢,可能《平凡的世界》更胜一筹,但提到冲击力,还要推《红高梁》。
一望无际的高梁地,光着脊梁的轿夫,一身红装的新娘,满是黄土的乡间小道,画面感不能再强。
《平凡的世界》也有画面,泥泞的县高中操场,满脸菜色的同学,雨和雪夹杂的天气,同样是画面,《平凡的世界》就没有那种直达心灵的震撼,只能勾起读者内心隐隐的感伤,所有的环境都是烘托人物,《红高梁》从画面就能感受到人物对自由、对爱情、对生活的那种无比的热烈;
而《平凡的世界》,从双水村的小河到沟沟壑壑,感受到的是人们对光景、对婚姻、对未来沉重的期盼。
张扬的人性,自由的爱情,在《红高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爷爷”、“我奶奶”内心深处的欲望、挣扎,在高梁地的野合中,把人性和大地的绿和红糅在一起。
少平守在内心一隅的小心翼翼的爱情,金波爱而不得的失落,少安迫于现实的婚姻,润叶屈从于人情的选择,写的都是人性的克,看着揪心,那种无法冲破世俗樊篱的委屈,让读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压抑。
《红高梁》是一个人黎明前站在海边大声呼喊,而《平凡的世界》则是一个人在月光下,坐在海边无声哭泣,一个感情向外,一个感情向内。
同民族,同文化还理解,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理解起来就有差别。
电影《红高梁》对小说的助推功不可没《红高梁》拍成电影后,捧红了三个人,导演张艺谋、演员姜文和巩俐,1988年,这种题材的电影在国外还很少见,但《红高梁》得了好几个国外电影节大奖,其中柏林电影节的影响力最大。
1988年,“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红高粱》。
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红高粱》。
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张艺谋 。
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红高粱》。
1988年,“第2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红高粱》。
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红高粱》。
1989年,“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红高粱》。
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红高粱》。
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红高粱》获奖。
1990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红高粱》获奖。
电影《红高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非其他电影可比,电影火了自然带动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衡量一个作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中国作家的作品,肯定是中国人最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不一定比没获得的好,获得的只能说明,某部作品跨越了文化障碍,得到了其他文化的认同,但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作品一样值得推崇。
不只文学界,其他行业也有一种奇怪的风气,不管什么产品,只要在国外获奖,一定好过没在国外获过奖的,这些都是认识偏差,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红高梁》热烈奔放,《平凡的世界》朴实动人,各有各的好,诺奖是一个肯定,但不能绝对。

参考:
莫言的作品跟路遥的就不在一个档次,诺贝尔文学奖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是西方打压中国的一种手段!红高粱看了一遍就扔了,后来当废品卖了,而平凡的世界看了五遍了,每看一遍就热血沸腾一次,至今仍珍藏着:那是一种民族精神
参考:
就事论事吧。
先来看看诺贝尔文学奖的实质是什么。
上世纪六十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评给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后,一位评委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说: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一样,都不是伟大的作家,评奖给他是出于政治原因;
评给帕斯杰尔纳克也是同样的原因。
从冷战时期开始,诺贝尔文学奖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前苏联的三个作家,帕斯杰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都是出于政治原因的获奖者。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政治原因。
但是,现在的国际形势与冷战时期已经有了截然不同,文学的政治功能已经大大降低了,自身的轰动效应也基本丧失;
即使莫言获得了诺奖,作品也没有畅销到洛阳纸贵,社会的反应依然是非常的冷淡。
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的精神需要已经不是通过信息量有限的文学作品了,而是各种形式的网络文章,自我意识的自由表达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
因此,传统的小说越来越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影视形式的综合艺术的盛行。
试图以莫言获诺奖的方式,间接地引导中国的文学潮流并通过文学潮流引导社会潮流,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那些五六时代的作家试图以自己的小说进行说教时,年轻的一代已经在网络上发表了大量来自自己生活的小说,一个写手取代作家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因此,国内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重要性就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或许,只有那些所谓的专业作家还有着诺奖情结,年轻的一代对诺奖几乎是视而不见。
萨特是公开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在接受法国电视二台的采访时说:我的作品为什么要五十几个糊里糊涂的老头子加冕,他们真的看懂我的作品了吗?
或许,萨特讲的是真话。

参考:
现在是人云亦云,某些人或着某个大学认为《平凡的世界》好,结果都说好。
路遥《平凡的世界》虽写了中国变改时代,但只写了承包责任制前后几年的事情,获茅盾文学奖众望所归,如果说《平凡的世界》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文学作品有点夸张了。
1949年以前的不提,建国之后同时写中国变革时代我认为不如浩然的《艳阳天》(不评论,自己看去),读了新潮澎湃;
论写作功底和写作技巧及故事性不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不评论,希望看原著)。
而且路遥《平凡的世界》最后有点消极悲观,给人感觉要以现实为主,不要挑战命运了,其它的都是梦想。
青春美丽的田晓霞死了,生活刚刚好转的贺秀莲得肺癌了,重满激情的孙少平也回到大亚湾煤矿与他的寡妇师娘结婚过日子了,对爱情执着的田润叶也与双腿锯掉的李向前生孩子了,金波到了青海农场没有找到当年心爱的姑娘回到邮政局上班了,那田福军呢?
路遥也没有忘掉他——因为“西服事件”挨了处分了。
所以感觉读了《平凡的世界》没有给人积极向上感觉而要以现实为主,是在搞不明白为何把这本书捧的这么高?

参考:
首先得纠正两个错误,第一,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小说《蛙》;
第二,莫言没有写过《红高粱》,而是《红高粱家族》。
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之后拍摄的,这部电影成就了导演张艺谋,也成就了巩俐。
因为获得国际大奖,小说原著才得以受到
莫言也因此受到西方文艺评论界的
莫言的《蛙》,比《红高粱》更有艺术成就。
可能在我们看来,这也不过是在揭中国一代人苦难的伤疤,但是,西方文艺评论家对这样的内容感到非常吃惊。
当然,小说写得非常精彩,无论是语言架构还是其他,都代表了莫言小说的最高成就,获奖也就有其必然因素。
再说一下《平凡的世界》。
这是路遥的呕心烈血之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
但是,可能因为西方对中国“伤痕文学”已经失去了兴趣,并不看好。
有人因此愤愤不平,要知道,诺贝尔奖的评委可能和我们普通人或者是东方人还是有区别的。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运气一说。
中国那么多的作家,莫言是第一个获得世界最高文学奖的,其他的作家,要么因为翻译原因,或作家早逝,或其他因素,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或无缘。
曾有人开玩笑说,莫言将母亲的坟迁过之后,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了,他家祖坟冒青烟了。

参考:
这很清楚,因为诺贝尔奖是西方人评的,西方人看不起中国人,而莫言的小说《红高梁》正好写的是中国农民的低俗、下溅、自私,丑陋等,这正中西方人之怀,当然就拿奖了。
不过笔者还是要纠正的是,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作品不是《红高粱》,是另外一篇丑化中国人的作品《蛙》。

参考:
一部文学作品是速朽还是不朽,这不是获得什么奖能决定的。
诺贝尔奖也不例外。
而一部作品的生命力的长短,也不决定于它受“时代”的追捧。
而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自己的许多获奖的文学作品,几乎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尘封。
到现在几乎都无人问津。
如长篇小说《艳阳天》,《暴风骤雨》《李志成》。
而真正有生命的作品,它产生的时候,多数是不受“时代”待见的。
甚至遭到被“时代”的打压或排挤,如《水浒传》在当时是被列为禁书。
而鲁迅的《阿Q正传》,曾招至许多的骂声。
就因为水浒传揭露了官场黑暗,阿Q正传批露人性的丑陋。
人说,文学作品应该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
其实这是自相矛盾的。
因为真的东西往往是丑恶的东西,善的东西往往是伪善,美的东西只是表面,其骨子里奇毒无比。
比如,鲜花是美丽的、但许多鲜花散发出来的香味包涵着毒素。
人们只知道,森林里幽静,清凉,美丽的。
但是,森林中有毒蛇、猛兽,危机四伏,暗藏杀机。
这就是真实的现实世界。
真实的现实是永远存在的,而假的东西是不会永存的。
谁要把假的说是成真的,那是在自欺欺人。
小时候常听人这世上有鬼。
而事实是,说有鬼的人和信有鬼的人都没有见过鬼。
同样,人们追求完美的事物,说天上有仙女。
而事实是,就是长的十分完美的美女,其大多数都是内外不合,徒有其表。
世上真实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
所以人们要追求真善美。
有这种理想和向往是可以的。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而为了掩饰现实的骨感,往往用理想来包装。
而包装现实的作品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而诺贝尔奖的获奖作品,几乎都是真的,丑的,痛苦的,悲惨,悲哀,悲愤的!
参考: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蛙》,而不是《红高梁》。

参考:
我是这样想的,无论是莫言的蛙,红高粱,还是丰乳肥臀,还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
都是中国写作的巅峰,包括围城等等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我们不能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来评论,那你还可以问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应该获得什么奖呢?
中国的文学作品不是任何一个奖项可以评论的。
中国的文学作品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立世界文化之林而独秀。
不要以一篇文章获得了奖项,来对比另一个作品。
每一篇都有独特的观点和魅力,有一句警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就是这个道理。
好好读书吧!
参考:
我们一定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西方主导的诺贝尔奖中的文学奖丶经济学奖,具有十分明确的阶级性丶倾向性。
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设立的文学奖,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不可能为社会主义的文学叫好给于奖励,《平凡的世界》不能得奖,这还有什么奇怪的。
但是丑化社会主义的丶歪曲其进步性的丶污蔑其领导力量的,这一类的文学作品西方是十分欣赏的。
简而言之,文学奖丶经济学奖不象自然科学奖那样,有一个\"真理丶唯一标准”,而是按照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去评选文学作品,结果还需要猜吗!
参考: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作品《蛙》,而不是《红高粱》。
莫言贴近底层,擅于书写大时代下的普通甚至是底层人们的贴近真实的生活和苦难,有人说他致力于揭露社会黑暗面,其实这种说法非常片面。
莫言不同于鲁迅,也许是时代的局限,在鲁迅的作品中看不到希望,只有批判和揭露,没有升华和向往。
而莫言的作品中,有旧社会的无助和绝望,也有中国人所具有的抗争和正义,还有在新的思想和政党带领下对新生活和未来幸福强烈的向往和祈愿。

标签